褥疮的中医治疗
压疮的中医治疗及护理

PART 03
中药治疗压疮方法
外用药物敷贴技巧与注意事项
技巧
选择适当的中药外用药物,如生肌玉 红膏、紫草油等,涂抹在压疮创面, 促进组织修复和愈合。敷贴前需清洁 创面,确保药物与创面充分接触。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免引起 疼痛和不适。敷贴药物后,需密切观 察创面变化,如出现过敏反应或感染 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发病原因
压疮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长期卧床、坐轮椅、夹板内衬垫放置不当、石膏内不平 整或有渣屑、局部长时间承受超过正常毛细血管的压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压疮好发于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以及 与皮肤相互摩擦的部位。初期表现为局部红斑、水肿,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水疱 、溃疡、坏死等。
家属技能培训:如何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护理
学习护理知识
组织家属学习压疮护理的相关知识,了解压疮的预防和日常护理 方法。
掌握护理技能
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翻身、按摩、清洁等护理技能,以协助患者 进行日常护理,减轻局部组织的压力。
注意观察病情
教育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压疮或疑似压疮的症 状,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预防措施
预防压疮的关键在于消除压疮发生的诱因,做到“六勤”, 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同 时,应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重要性
压疮是康复治疗、护理中的一个普通性问题,但其后果严重 ,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感染、 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和治疗压 疮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环境优化建议提供
改善家居环境
中西医结合护理褥疮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护理褥疮的方法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1].下面是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送大家阅读参考。
目的探析褥疮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xx 年11月—xx年11月期间我院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骨科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的奇数和偶数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根底上,再给予中医联合护理,对两组的治愈时间和疗效进行比照分析。
结果两组在治愈时间方面比拟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比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给予骨科褥疮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使治愈时间缩短,使疗效提高,促进患者康复,是比拟有效的一种方法。
中西医结合疗法;褥疮;护理褥疮是长时间卧床患者比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指的是因为长期压迫局部组织使其营养不良、缺氧缺血,从而诱发局部组织坏死、溃烂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髂部、枕骨、足跟、肩胛以及骶尾部等骨突部位[1]。
由于骨科患者经常因为损伤脊髓或者骨折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往往容易发生褥疮,进一步加重原有疾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所以,采取有效的`处理和预防措施,是促进愈合和防止发生褥疮的一个关键环节。
因此,本文对褥疮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1一般资料选择xx年11月—xx年11月期间我院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骨科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的奇数和偶数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9例。
对照组中33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为(65.1±10.2)岁,其中8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为股骨颈骨折,5例为腰椎压缩性骨折,15例为髋关节脱位;观察组中34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为(65.2±10.1)岁,其中7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为股骨颈骨折,6例为腰椎压缩性骨折,13例为髋关节脱位。
褥疮 治疗集锦

褥疮(别名:压迫性溃疡)一、发病原因系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而发生水疱、溃疡或坏疽。
一般来说,长期卧床、体质衰弱、翻身不便及肢体感觉迟钝者易患褥疮,临床上多见于以下三类患者: 1.昏迷及瘫痪病人。
2.卧床不起,体质衰弱的病人。
3.骨折后长期固定或卧床的病人。
二、发病机制以上原因所致的长期压迫且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足以使局部血循环受阻而导致组织缺氧,从而引起组织损伤和坏死。
若继续受压会导致全层皮肤坏死缺损。
产生的溃疡易导致细菌感染。
由于溃疡基部及边缘的毛细血管和静脉淤血,加之逐渐形成大量肉芽组织,使溃疡或坏疽区在皮下迅速穿凿扩大,于数天内可使其直径达3~6cm,穿凿范围可距边缘8~10cm,向深部发展可累及骨膜甚至骨质,引起局灶性骨膜炎或骨髓炎。
三、褥疮早期症状临床表现95%以上的褥疮发生于下半身的骨隆突上。
67%的溃疡发生于髋及臀部周围,29%发生于下肢。
比较典型的褥疮发生部位为骶骨、股骨大转子、坐骨粗隆、足跟及外踝。
这些解剖部位是患者经常不变换体位时产生褥疮最危险的部位。
多发生于骨骼突起受压部位,根据其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三度:一度:局部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苍白色、青灰色,境界清楚。
有麻木感或触痛。
若及时处理,可于数天内好转。
二度:皮肤颜色为深紫色或紫黑色,可出现水疱,疱壁破裂后形成浅表糜烂面。
三度:溃疡形成,浅者达皮下组织,深者可达骨组织,继发感染后脓液多,且有臭味。
褥疮的临床表现可视为皮肤一系列的活动。
颜色深度变化范围由红转白,无组织损失,深度破坏延伸到肌肉、关节囊及骨骼。
皮肤的早期改变,白红斑的特征是红斑变化强烈,从粉红色变为亮红色。
色斑体现出血管状态变化的严重性,色越重,皮肤的变化更剧烈,可由黑红色变化为青紫色。
色斑部位组织中的进一步恶化反应是压缩性皮炎。
表皮破裂,以及表皮下出现水疱。
可出现大水疱、结痂、鳞屑。
经过适当治疗。
2~4周可能愈合,无持久性的病理改变。
褥疮的治疗方法,中医效果好

褥疮的治疗方法,中医效果好中医外科治疗疮、痈、疽都同时用外治法和内治法。
外治就是用药直接对创面处理;内治则是服用中药进行辩证实施整体治疗。
我们知道,在祷疮治疗过程中,西医在处理刨面之外,除用抗生素、浓缩白蛋白之外、没有其他什么有效刚R药可用(而抗生素、浓缩白蛋白也不能久用),而中药却是作用很大。
不仅可直接作用创面局部,还能补益全身,调理脾胃,增进食欲,改善睡眠,畅通两便,把全身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了。
褥疮的中医外疗法第一步是先使用中药类的喷剂瑶肤康均匀喷于创面,其药有怯腐解毒消炎作用,特别适用于炎症浸润期或感染创面。
3-7日,待创面腐肉除去,呈现新鲜肉芽时,可改用桃花散或玉红膏。
待创面趋于愈合时用生肌散。
有深腔或窦道可用药线。
药线是用浸药后的桑皮纸卷编而成,一般有5-15厘米长,火柴梗粗细。
伤口小的放1-2根,伤口大的可多放几根或一扎。
药线放入前部掺有相治疗的药粉(九一丹药线)。
药线起着引流作用,也起着填塞作用,如同西药的填塞纱布,小的窦道和瘘管用中药药线治疗更方便、更有效。
褥疮的治疗之内治之法许多报告证明中药鹿茸、黄诧有促进微循环,增强皮肤再生功效。
主要作用是:①清热解毒,控制炎症;②活血化痹,在红斑期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淤血散去;③拔毒排脓,感染后炎症尚未局限时,中药可使脓腔形成演破,脓被早日诽出体外;④扶正牛肌,就是用补益活血中药,补虚扶正。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创面组织新陈代谢,促使刨面早日愈合。
在褥疮进入侵吐期后。
应用中药进行扶正祛邪的调理作用很大,无论是对整体体质,还是对局部创面都有作用。
用补气、补血、活血、清热解毒的清补兼法,可使III、IV度褥疮加快愈合速度。
褥疮病人可以自选用十全大补九、补中益气九、归脾九、洋参九、龟鳖九、鹿茸精等中成药。
但感染期不要用热性补药。
最好是请有经验的中医外科医生根据病人伤情和体质辨证用药,开出场药调理治疗。
褥疮的分类及中医治疗

褥疮的分类及中医治疗(一)褥疮损伤程度的分类1、淤血红润期(Ⅰ度)原因为受压部位的皮肤出现暂时性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表现为部位的皮肤呈暗红色,并用红、肿、热、痛或麻木。
判断标准为,接触对该部位的压力30分钟后,皮肤颜色仍不能恢复正常。
此期皮肤的完整性未破坏,为可逆性改变,如及时去除致病原因,则可阻止褥疮的发展。
2、炎性浸润期(Ⅱ度)损伤延伸到皮下脂肪层。
受损皮肤呈紫红色,皮下有硬结。
皮肤因水肿而变薄,并有炎性渗出,形成大小不一的水疱。
水疱破溃后,形成潮湿红润的创面,如不采取积极的措施,褥疮继续发展,此期病人的感觉疼痛。
3、浅度溃疡期(Ⅲ度)水疱破裂,局部浅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创面有黄色水样渗出物或脓液,疼痛加重。
4、坏死溃疡期(Ⅳ度)坏死组织侵入真皮下层,肌肉层,甚至达骨膜或关节腔。
局部成黑色,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
甚至可引起败血症。
(二)NPUAP褥疮的临床表现分为四期Ⅰ期皮肤完整出现以压指不会变白的红印。
临床症状:皮肤完整但发红。
Ⅱ期皮肤或真皮受损,但尚未穿透真皮层。
临床症状:疼痛、水疱、破皮或小浅坑。
Ⅲ期表皮和真皮全部受损,传入皮下组织,但尚未穿透筋膜及肌肉层。
临床症状:有不规则形状的深凹,伤口基部与伤口边缘连接处可能有潜行凹洞,可有坏死组织及渗液,但伤口基部基本无痛感。
Ⅳ期皮肤广泛性受损,涉及筋膜、肌肉、骨头和支撑结构。
临床症状:肌肉或骨头暴露,可有坏死组织,潜行深洞瘘管、渗出液。
(三)如何有效的治疗褥疮“七日生肌膏”采用了祛腐、生肌进行了坏死组织的清除处理,外敷生肌膏后,渗出物及组织代谢物混合与坏死组织结合形成液化物,失去亲脂能力,自行离开疮面或吸收生肌膏,具有很强的抗感染能力,可促使各种致病菌失去生成和变异性,在七日生肌膏不断的涂抹过程中,使疮面产生一种纤维层,对疮面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一方面不利于细菌的生长,促进细菌的排出,另一方面又能阻止外部细菌的侵入,这一切均为溃烂及伤口疮面创造了一个清洁,低菌甚至无菌的良性环境,不住院、不打针、直接涂抹,方便快捷有效。
褥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褥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褥疮亦称席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压疮,属于难愈性溃疡范畴,为外科常见的疾病,多见于半身不遂、瘫痪、久病重病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背部、足跟部、枕部。
本病由于病因复杂,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困扰患者及患者家属许久,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褥疮效果较好。
2016 年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依据损伤局部的病理特点将压疮分为 6 期:Ⅰ期(瘀血红润期)、Ⅱ期(炎性浸润期)、Ⅲ期(浅度溃疡期)、Ⅳ期(坏死溃疡期)、不可分期及深部组织损伤,其中不可分期压疮可根据其病理表现大致分为坏死期、炎性反应期、肉芽生长期和上皮形成期[1]。
本文主要介绍中医内治、中医外治治疗压疮的总结。
1中医内治中医内治法主要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压疮的治疗以中医外治为主,配合内治,根据中医外科学教材,将压疮分为:(1)气滞血瘀证: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或有破溃;舌边有瘀斑,苔薄,脉弦。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2)蕴毒腐溃证: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满肿;伴有发热或低热,精神萎靡,不思饮食;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托毒。
方药:生脉散、透脓散加减。
常用麦冬、五味子、人参、当归、生黄芪、川芎、皂角刺。
(3)气血两虚证:疮面腐肉难脱,或腐肉虽脱但疮色淡,愈合缓慢;伴有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差食少;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托毒生肌。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常用人参、川芎、当归、白芍、白术、金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
李振宏[2]的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在褥疮的治疗上有明显疗效。
方药如下:黄芪50g、当归15g、地龙10g、川芎15g、赤芍20g、桃仁10g、红花10g、皂角10g、马齿苋10g、毛诃子10g、甘草5g、甲珠6g、马勃15g、黄药子15g。
褥疮 病情说明指导书

褥疮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褥疮概述褥疮(decubitus)又称为压疮、压力性溃疡、压力性损伤,是由于机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皮肤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而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出现组织的破损和坏死。
好发于受压的骨骼突出部位,如尾骨、脚踝、足跟、臀部等。
英文名称:decubitus其它名称:压疮、压力性溃疡、压力性损伤相关中医疾病:席疮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发病部位:皮肤常见症状:受压后局部皮肤呈苍白、灰白或青红色,轻度水肿,境界清楚主要病因:昏迷、瘫痪等患者长期卧床且体位固定不变,致身体局部长期受压检查项目:血液检查、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皮肤活检重要提醒:压疮本身不是原发疾病,大多是由于卧床患者未经良好护理而造成。
压疮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增加患者痛苦、加重病情、延长病程,甚至可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褥疮的发病特点三、褥疮的病因病因总述:患者长期卧床,活动持续受限,皮肤长期受压是发生压疮的主要原因。
褥疮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皮肤组织变形和坏死。
基本病因:1、皮肤受压是压疮形成最常见的原因。
皮肤长期受压会出现血流不畅,从而缺血、缺氧和营养物质缺乏而受损。
常见于卧床、坐轮椅等长时间不改变体位者,如脊髓损伤、瘫痪、昏迷或下肢骨折的患者。
2、皮肤摩擦陪护人员拖动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的患者,会使其皮肤和衣服、床上用品产生摩擦,脆弱的皮肤更容易受到伤害而出现压疮。
3、剪切力作用当两个物体表面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时,就会发生剪切。
例如,床头被抬高时,患者可以从床上滑下来。
当尾骨向下移动时,骨头上的皮肤可能会保持原位,出现皮肤褶皱。
本质上是向相反的方向拉。
4、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汗液、尿液及各种渗出物、引流液、粪便如果不及时清理,患者衣物床被等潮湿、污染,持续刺激皮肤,会影响皮肤的防御功能,从而容易发生压疮。
中医治疗褥疮的方法有什么?

中医治疗褥疮的方法?
褥疮是一种因为肌肤长时间的不活动导致血液不流通而诱发的疾病,一般该疾病的多发人群主要是长时间卧床的病人,患者在发病的时候肌肤会局部性的出现溃烂,不但影响美观还十分疼痛,那在中医学中应该怎么有效的治疗褥疮呢?
一、特效中药直接作用于病患部,以透皮给药的方式迅速渗透,发挥它的穿透性和和提引式的双向功能,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避免了细菌内、外毒素和代谢产物对组织的滞留性破坏,使创面和创腔有了生理性的修复环境,所以它起到祛邪不伤正的作用。
益肤爽抑菌剂适用于褥疮、伤口久治不愈。
纯中药制剂。
取益肤霜抑菌剂适量倒入干净容器内,取用医用纱布,放入容器浸泡8-10分钟,(切勿将倒入容器内的药液倒入原瓶内,以及二次使用)取出纱布挤出多余药液,使纱布平展贴敷于患处。
(褥疮处于较多体液的情况下,可把浸泡过的纱布挤出多余药液,使纱布处于较干燥的状态使用。
反之褥疮处较为干燥时,浸泡过的纱布可处于较湿的状态使用)。
二、药物有提脓拔毒功效,慢慢缓解了分泌物对组织的损害,使患部组织有了体液连续性更新的条件。
三、药物活血化瘀,祛腐生肌、解毒抗炎、收敛止痛、润肤生肌促进上皮化等功能适应了创面或创腔在各个阶段不同的病理治疗中的特点,它又以无毒无刺激、无副作用,无创伤的特掉,彻底打破了病患去恶性循环对组织造成的进行性破坏。
四、封闭创面,防止细菌的侵入。
五、愈后的创面弹性好,很少发生畸形弯缩情况。
在中医学中怎么治疗褥疮,上述几点就是最常见的方法了,大家都知道中医疗法在治疗的时候具体有针对性,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果您的家中也有长期卧床的病人,那么就一定要经常给他们翻身,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感染褥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褥疮的中医治疗
【诊断要点】
1.多发生在长期卧床的病人,如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重病,长时间昏迷,尤其是伴有消渴病者。
好发于易受压和突出的部位,如尾骶、髂骨嵴、大转子、足跟及踝等处。
2.初起局部发红紫暗,迅速形成黑色腐肉并溃破,但此次溃疡浅而局限,痛或不痛,周围肿势平坦散漫,滋水较少。
此后黑腐蔓延,溃疡日渐深大,肿势加重,溃脓稀薄,或如粉浆污水,秽臭,痛或不痛。
可深及筋膜、肌层、骨膜。
【中医证侯】
1.气滞血瘀局部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苔薄,舌有瘀紫,脉弦。
2.蕴毒腐溃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
四周漫肿,伴有发热或低热,口苦且干,形神萎靡,不思饮食,舌红苔少,脉细数。
3.气血两虚疮面腐肉难脱,或腐肉虽脱,新肌色淡,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差食少,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法】
1.汤药
(1)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生地、丹参各15g当归、牛膝各12g,赤芍、桃仁、红花各10g,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各6g。
(2)蕴毒腐溃:用生脉散、透脓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生黄芪、金银
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党参6g,当归、麦冬各12g,五味子、炒山甲、川芎、皂角刺各9g。
(3)气血两虚: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生黄芪12g,党参、白术、生甘草、当归、赤芍、地龙、白芷、皂角刺各10g,银花、地丁、龙葵、生苡仁各15g。
2.中成药湿润烧伤膏外敷。
3.单验方:局部红肿用马齿苋洗净捣烂调金黄散外敷;渗液多亦可用马齿苋煎汤湿敷,擦干后外敷药膏。
4.外治法:初起红斑尚未坏死,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外撒滑石粉后局部按摩,用红外线、频谱仪照射,每日2次,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避免再受压或擦破。
浅表溃疡滋水不多,用湿润烧伤膏外敷,配合红外线照射,周围按摩,保持局部洁净。
溃腐深大者,要清创,双氧水冲洗,用少量九一丹提脓祛腐。
收口期,腐脱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注意事项】
1.加强护理,重在预防。
对长期卧床病人应加强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如保持清洁干燥、定期翻身等。
发现受压皮肤颜色变暗,及早处理。
2.褥疮是局部组织受压和全身情况衰竭共同造成的,故应积极治疗全身疾病,并给以必要的支持疗法,注意饮食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