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

合集下载

蛙稻供养介绍文字

蛙稻供养介绍文字

蛙稻供养介绍文字摘要:稻田是蛙类的天然栖息场所,蛙类系稻田中害虫的天敌,而害虫为蛙类的天然诱饵,蛙的排泄物补充到稻田作为有机肥,不用化学农药和化肥。

稻蛙生态种养一体化模式有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探索北方寒地水稻种植新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附加值,为粮食生产提供低碳、生态、高效的借鉴样板,现将稻蛙生态种养共生模式介绍如下。

关键词:稻蛙;生态;种养;模式一、稻蛙生态种养项目意义共青农场先后通过欧盟IMO有机认证、日本JAS有机农场认证、美国NOP有机农场认证,农场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可直接对俄出口,为蛙稻米的营销提供便利条件。

2015年1月,共青管委会运行以来,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其中上海蛙稻米产业为落地项目之一,引领了寒地有机稻米的先河。

随着国家退出对玉米保护价,水稻市场行情也并不稳定,通过生态种养模式,大大提高有机蛙稻米的附加值,也是种植户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蛙稻种养模式1.水稻栽培管理(1)品种选择。

选择美国青蛙,结合美国青蛙的生理习性,水稻选用农艺性状好、抗病害、抗倒伏、抗低温且生育期适中的优质龙粳29、龙粳31等系列品种。

稻、蛙共生期80~100d,进入9月份随着气温下降,青蛙的摄食和活动能力减弱,会降低对水稻害虫的控制能力,要注意稻田虫害的防治。

(2)施足基肥。

在移栽前10~15d,结合土地耕翻,根据不同水稻品种一生对养分的需求,每亩施秸秆有机肥或腐熟有机肥1000kg左右,再每亩辅以水稻BB肥15~25kg作基肥。

在稻田放养青蛙前,每亩追施碳酸氢铵15~20kg作分蘖肥。

(3)适时移栽。

根据蛙苗产出期,确定水稻播种期。

一般4月下旬播种,5月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20d左右,叶龄3~4叶。

采用高速插秧机进行插秧,株行距控制在12cm×30cm,每亩栽约1.85万穴,基本苗达7~8万株。

(4)合理灌溉。

作垄时,田内灌水不能过深,正冲田和低台田的垄向应顺水流方向,以利排灌;挡风口田的垄向应垂直于风向,以防倒伏。

稻蛙共养实施方案

稻蛙共养实施方案

稻蛙共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稻蛙共养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在稻田中饲养蛙类,可以有效控制害虫,提高稻田的产量和质量。

稻蛙共养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能够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稻蛙共养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方案。

1. 确定适宜的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水稻品种的蛙类,如中华副蟾蜍、斑腿蛙等。

同时,要注意选择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蛙类,以适应稻田的生态环境。

2. 调整稻田结构,在稻田中设置适当的蛙类栖息地,如蛙塘、蛙窝等。

保证蛙类有足够的栖息空间,同时不影响稻田的灌溉和田间管理。

3. 控制养殖密度,根据稻田面积和水稻品种,科学确定蛙类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放养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合理饲料供给,蛙类的饲料主要以水稻和杂草为主,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蛋白质饲料,保证蛙类的营养需求。

5. 生态环境管理,定期清理稻田中的杂草和残茬,保持稻田的生态环境整洁,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6. 定期监测和评估,建立稻蛙共养的监测系统,定期对蛙类的生长情况和稻田的产量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养殖管理措施。

三、注意事项。

1. 避免使用农药和化肥,稻蛙共养的初衷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免对蛙类和稻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2. 防止捕捉和猎杀,保护蛙类资源,禁止捕捉和猎杀蛙类,加强对蛙类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3. 加强科普宣传,通过举办培训班、宣传册、宣传片等形式,向农民和社会公众传播稻蛙共养的理念和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度和认知度。

四、实施效果。

稻蛙共养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控制稻田害虫,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稻田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稻蛙共养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稻蛙共养实施方案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农民收益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稻蛙共养实施方案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害虫,提高农田产量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蛙稻”生态种养配套技术探讨

“蛙稻”生态种养配套技术探讨

“蛙稻”生态种养配套技术探讨一、引言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生态种养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实现生物种类共生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中国,蛙养殖和稻田养虾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进一步将蛙养殖和稻田种植结合起来,实现蛙、稻的生态种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本文将探讨“蛙、稻”生态种养的配套技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蛙、稻共生的优势1.生态效益:蛙对稻田中的有害昆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

2.生产效益:蛙的养殖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且稻田中的水稻残余物可以作为蛙的饲料,减少养殖成本。

3.资源利用效益:稻田中的水稻秸秆和蛙养殖的粪便等可以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使用。

4.环境效益:蛙、稻共生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三、蛙、稻生态种养的关键技术1.种蛙技术(1)选择适宜的蛙种: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蛙种,且性格温顺,易于饲养。

(2)建设合适的蛙塘:蛙塘要选择适宜的土质、水质,保证充足的水源和适度的水深。

(3)合理的饲养管理: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提供适宜的饲料,合理投喂,保证蛙的健康成长。

2.稻田管理技术(1)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稻田养殖密度,科学合理施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灌溉技术:采用温和的水稻灌溉技术,保证稻田的湿润度,同时适量的水也有助于蛙的生长。

(3)农药使用:尽量减少对农药的使用,选择环保型农药,避免对蛙有害。

四、蛙、稻生态种养的案例分析在中国,已有一些农民开始尝试蛙、稻生态种养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江西省地的农民通过将稻田改造成蛙塘,利用稻田残余物养殖蛙,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还提高了蛙的养殖效益和农民的收入。

五、结论“蛙、稻”生态种养是一种可行的农业生产模式,既能够保护环境,又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

通过合理的种蛙技术和稻田管理技术,可以实现蛙、稻的良性互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蛙、稻生态种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技术难题、政策支持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稻蛙共生种植技术

稻蛙共生种植技术

稻蛙共生种植技术
稻蛙共生种植技术是一种环保、高效、经济的农业种植方式。


技术主要利用稻田中的生态系统,结合稻苗和蛙类的相互合作,形成
了一个有机的生态循环。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中害虫和
病毒的发生,还可以提高稻田的产量和品质。

稻蛙共生种植技术首先需要在水稻田中放置适量的蛙类。

蛙类会
在稻田中觅食,包括杂草和幼虫,从而降低稻田中杂草和害虫的数量。

而稻苗也为蛙类提供了一种重要食物来源。

其次,稻蛙共生种植技术需要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管理来维持
稻田中的生态平衡。

在灌溉方面,要严格控制水位,以保证蛙类和稻
苗都能生存。

在施肥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土壤和品种选择适当的肥料,以避免过度施肥导致环境污染。

最后,稻蛙共生种植技术需要密切关注稻田中的生态情况,并及
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当稻田中出现病虫害时,需要采取生物防
治的方法,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之,稻蛙共生种植技术是一种生态环保的农业种植方式,它通
过稻苗和蛙类的相互合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循环。

采用这种技
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中害虫和病毒的发生,提高稻田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对环境保护有重要的作用。

“蛙稻”生态种养配套技术探讨

“蛙稻”生态种养配套技术探讨

“蛙稻”生态种养配套技术探讨“蛙稻”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种养模式,将水稻种植和蛙养殖相结合,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

本文将探讨“蛙稻”生态种养配套技术,从水稻种植管理、蛙养殖管理、生态循环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

首先,水稻种植管理是“蛙稻”生态种养的基础。

水稻种植需要合理选择品种、准确掌握播种时间、合理施肥等。

对于“蛙稻”来说,品种的选择要适应水稻生长环境,并且对蛙养殖友好,不产生过多的害虫和病菌。

播种时间要根据蛙鸣的季节来确定,以保证蛙稻的正常生长和蛙的繁殖。

施肥要选择有机肥料,并合理控制施肥量,以避免污染水域和影响蛙的生长。

其次,蛙养殖管理是“蛙稻”生态种养的关键。

蛙养殖需要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并且建设相应的养殖设施。

养殖场地要远离工业区和重污染区,选择水质清澈、水温适宜的水源。

养殖设施包括蛙池和蛙窝,蛙池要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质,定期清理池底的污物,保证蛙的生长环境。

蛙窝是蛙产卵和孵化的地方,要提供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以促进蛙卵的顺利孵化和蝌蚪的健康成长。

同时,要定期检查蛙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蛙的疾病,保证蛙的生长和繁殖。

最后,生态循环是“蛙稻”生态种养的核心和目标。

水稻的生长需要养分和水分的供应,而蛙的饲养需要水稻秸杆和有机废弃物作为饲料。

在“蛙稻”中,水稻的废弃物成为蛙的食物,蛙的粪便和尿液又为水稻提供了养分。

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形成了生态循环,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而且,通过蛙的捕食和翻土活动,还可以有效控制害虫和除草,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综上所述,“蛙稻”生态种养配套技术包括水稻种植管理、蛙养殖管理和生态循环等方面。

通过合理选择水稻品种、掌握播种时间、施肥和管理水稻的生长环境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建设养殖设施、保持蛙养环境干净和健康可以提高蛙的生长和繁殖能力;通过水稻的废弃物为蛙提供饲料,蛙的粪便和尿液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生态循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稻蛙生态种养模式

稻蛙生态种养模式
从市场发展前景来看,广大消费者越来越注 重食品的安全卫生,讲究营养健康,消费趋向方 便化、多元化、生态化。据对湖州、杭州、上海 等地的调查,居民对蛙产品需求十分旺盛,因 此,稻蛙生态种养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稻田养蛙,蛙能吃掉危害水稻的害虫,蛙粪 肥田,蛙助耘草,不施农药化肥,减少环境污 染,降低生产成本,生产绿色稻米、生态蛙食品。
表 1 稻蛙生态种养投入情况
万元
饲料 23.36
塘租 2.7
苗种费 4.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电费 0.2
防逃设设 3
表 2 稻蛙生态种养收获情况
总成本 34.06
品种
蛙 水稻
产量 (千克) 20000
6000
成活率 (%)
18.87
数量 (万只)
40
规格
单价
(克/只) (元/千克)
30~80
30
10
产值 (万元)
60 6
浙江湖州市南浔区菱湖渔业协会 沈学能 杨国亮 沈晓龙 沈培芳 叶国琪 徐钰芸
邮编 301308
24
2019.12
2. 社会效益 稻蛙生态种养,不断发展壮大 的产业良性循环,辐射带动周围农民增收,优化 稻蛙生态种养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 链,促进产业兴旺。
3. 生 态 效 益 稻 蛙 生 态 种 养 , 围 绕 “ 无 化 肥、无农药、节能减排”的方向,大力推广绿色 防控、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等技术措施,严格投 入品监管,同时保障粮与蛙产品质量安全。
五、稻蛙生态种养体会 1. 水稻田只需四周填高,不需要开挖水沟 , 稻田机耕、播种比较方便。 2. 稻田养蛙以单季稻田为主,种稻、养蛙不 影响农事生产作业,也不影响收割及捕捞。 3. 稻蛙生态种养田四周设置多个饲料台和休 息台,稻田面积以 1 亩为好,方便投饲管理。 4. 稻蛙生态种养,不施农药、不施化肥,稻 米绿色、青蛙接近天然。 5. 稻田养殖蛙与单一种植水稻相比经济效益 翻了 8~10 倍。

池塘和稻田生态种养典型模式(4)稻- 蛙生态种养模式

池塘和稻田生态种养典型模式(4)稻- 蛙生态种养模式

养殖世界/《湖南农业》2020第4期 28池塘和稻田生态种养典型模式(4)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续第3期第25页)种一茬稻,养一年蛙。

前期须做蛙田改造,稻田中央纵向开挖1条沟, 四周留空摆放塑料食台,开沟及食台留空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

整个外围及顶空须用尼龙网布围挡防逃、防鸟。

3月上旬,在育苗池投入黑斑蛙卵块,培育至蝌蚪变态成幼蛙;6月底在蛙田中播插秧苗;7月初待秧苗稳根后,将开口摄食并驯食成功的幼蛙从培育池转入蛙田饲养,每667平方米投5万只左右,适量投喂蛙专用饲料;9月中旬水稻收割后,灌水深至10厘米继续饲养;蛙自然越冬,次年4月上旬捕捞上市,然后开始新一轮耕作。

一、典型案例资阳区湖南南星养殖有限公司,有蛙稻共生产业园25.33公顷。

第1年投入400万元进行稻田标准化改造及蛙饲养设施配套,每丘田长80米、宽30米,四周留出2.5米宽的食台摆放区,中央纵向挖1条4米宽、0.6米深的沟,沟两侧为稻谷种植区。

每667平方米投放幼蛙8万尾,最终收获成蛙约50%。

公司采用水稻传统种植法,全程不使用机械和化肥农药,青蛙苗种为自留蛙产卵孵化。

二、经济效益1.总产值 每667平方米产值:出售商品蛙26元/千克×300千克=7800元;深加工蛙稻共生优质生态米56元/千克×150千克=8400元。

25.33公顷蛙稻种养总产值:(7800+8400)×25.33×15=615.6(万元)。

2.生产成本 每667平方米青蛙养殖成本:基地建设折旧费1200元、蛙卵500元、饲料1800元、多维等保健品300元、人工300元、其他杂费100元,25.33公顷为4200元×25.33×15≈160(万元);稻谷人工种植成本:每667平方米含地租750元、人工除草200元、耕犁140元、人工插秧120元、谷种150元、人工收割260元、大米加工包装900元、产品宣传销售1800元、其他杂费180元。

稻蛙共生项目实施方案

稻蛙共生项目实施方案

稻蛙共生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稻蛙共生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引入蛙类,利用蛙类捕食害虫、促进水稻生长,达到生态调节和增产增效的目的。

稻蛙共生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

二、项目目标。

1. 提高水稻产量,通过蛙类捕食害虫,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危害,提高水稻产量。

2.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蛙类可以捕食稻田中的害虫,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 改善生态环境,引入蛙类可以平衡稻田生态系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田生态效益。

三、项目实施步骤。

1. 确定引种蛙类的品种,选择适合稻田生长环境的蛙类品种,如斑龙蛙、牛蛙等。

2. 优化稻田生态环境,合理调整稻田水位,增加蛙类栖息地,提高蛙类的存活率。

3. 控制稻田害虫数量,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稻田害虫的数量,为蛙类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4. 监测蛙类数量和活动情况,定期对稻田中的蛙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5. 宣传推广,通过宣传推广活动,向农民和公众传播稻蛙共生的理念和效益,提高社会对稻蛙共生项目的认知和支持度。

四、项目预期效果。

1. 增加水稻产量,稻蛙共生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稻田害虫的数量,提高水稻产量。

2. 减少农药使用,蛙类捕食害虫,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3. 改善生态环境,引入蛙类可以平衡稻田生态系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田生态效益。

五、项目风险及对策。

1. 天气因素,极端天气可能影响蛙类的生存和繁殖,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措施。

2. 疫病问题,蛙类可能受到疫病的影响,需要加强疫病监测和防控。

3. 宣传推广不足,宣传推广不足可能导致农民对稻蛙共生项目的认知不足,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六、项目实施计划。

1. 项目启动阶段,确定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案和目标,进行相关调研和准备工作。

2. 项目实施阶段,按照实施步骤逐步推进项目实施工作,加强对蛙类的管理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蛙苗放养 (一)根据水稻与蛙的生长周期的衔接情况,在 4月中旬放置规格整齐的蝌蚪幼苗,放养密度一般 为10万尾/亩。外购苗采取充氧打包的方式运输; (二)在水稻秧苗返青扎根后 10-20天,选晴天 早晨或傍晚放养幼蛙。选体质健壮、无病无残、 大小一致,个体体重约20g的幼蛙,投放15000尾 /亩。投放后先圈养约 1 周时间,以有利于蛙适 应稻田环境,提高存活率。
3、雌雄鉴别
(三)产卵池、孵化池 产卵池面积 200平方米为佳。其中在池当中修建宽1.8m,深度0.35m孵化
池。池内要保持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同时要保持安静,否则会影响亲蛙 产卵和受精卵孵化。场地建设不同孵化池也有所不同设计要求。
(四)蝌蚪池、变态池 采斜坡式,高低落差0.25m-0.35m左右,这样,池子随着蝌蚪变态而逐渐降
低水位,落出部分陆地供已变态的幼蛙栖息。
孵化生产过程
当水温上升到16℃以上时要作好繁殖前的准备,也就是将产卵池、孵化池 进行消毒,而后注入清水,然后调节好水温。一切准备好后即可将青蛙放入 产卵池,移出时先用5mg/L的高锰酸钾药浴5分钟。产卵池水位保持在0.2米, 水温在20℃以上。
正常情况青蛙进入产卵池后2天一天就可以抱对产卵,若青蛙成熟较好、气 温较高,常常是在青蛙进入产卵池后2小时-16小时就全部产卵。产卵池每天 上午8点以后要注意观察,当卵团充分吸水膨胀就捞出移入孵化池。受精卵孵 化时最适温度20-28℃,要有充足的氧气,在孵化时最好让受精卵浮在水中, 如果沉入水底,要将受精卵移动,以免与池底粘连,导致底部的受精卵缺氧 而影响孵化率。
青蛙的生物学特点
青蛙又名黑斑蛙,它们在分类上属于两栖动物。由于皮肤裸露,不能有效 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 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它们 几乎都是消灭农田害虫的能手。
青蛙肉质细嫩、脂肪少、糖分低,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A、B 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多种激素。
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
提纲
一、稻 + 蛙生态种养的意义 二、青蛙生物学特点 三、常见水稻品种的选择 四、稻 + 蛙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 五、稻 + 蛙种养模式的效益分析
养殖许可证
传统捕捉青蛙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 人们的需求,加上青蛙作为国家二级保 护动物,消费者也难以从正规渠道品尝 到青蛙肉,并且从非正规渠道得到的青 蛙品质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 国家出于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与保护野生 青蛙的双重需要,于1991年制定了青蛙 养殖相关法律,要求从事驯养繁殖野生 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国家重 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一、青蛙常见种类
二、青蛙的生活习性
(一)栖息环境 多栖息于阴凉潮湿的湖泊、小溪、沟道、池塘等水域;有群居、穴居的
习性。 (二)活 动
觅 食:在浅水或离水不远的潮湿陆地进行。 冬 眠:水温10℃以下,潜入水底冬眠,3月开始活动觅食。 (三)食 性 青蛙蝌蚪期以浮游生物、人工饲料(杂食性)为食;自然界的幼、成蛙则 以蚯蚓、泥鳅以及一些小型蛙等为食;其生长适宜水温范围为15-30℃;最适 21-30℃(6-9月);青蛙食量较大,但是耐饥能力强。
三、幼蛙、成蛙养殖 养殖池的一端略高于另一端,便于排水清洗。养幼蛙时较高的一端可不
淹水而作饵料台使用,池深0.5m左右,但四周要有高1.2m的养殖围网,围网 应向池内90度稍倾斜以防逃逸。
四、养殖管理 (一)投放饵料做到定点、定质、定量。饵料主要为颗粒饲料,根据气候条 件进行饵料的增减。投喂时间一般在每天早晚进行。饵料一定要均匀投放在 饵料台上,不能随意洒在水中。 (二)白天尽量不要打搅青蛙正常栖息活动。一但产生应激反应,可能会导 致青蛙的各种不适而出现歪头病等顽疾。所以平常不要随意捕捉青蛙。青蛙 捕捉上市应该在晚上进行。 (三)经常检查围网是否牢靠,田埂是否有漏洞,及时防范白鹭、黄鼠狼、 蛇等蛙类天敌。下雨天注意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四)青蛙的生长周期
三、水稻品种的选择
一般可供选择优质水稻品种有玉针香、 湘晚籼 17号、玉柱香、农香18、农香32 和湘晚籼12号等主推品种。或选用抗病 抗虫性强、农艺性状好、生育期适中的 优质粳稻品种,如“苏香粳1号”“花 优养模式的技术要点
一、稻田工程 (一)稻田改造
般为0.6米×1.2厘米;按照每箱青蛙养殖设计产量,蛙池四周的围沟上一般 要求设置 4-6个喂食台。喂食台高出蛙沟 3-5厘米。
(三)围网与天网 田块四周建好围网,一般用10-20 目
的网片,按实际养殖面积进行围栏;围 网埋入田中约 20 厘米,地面上保留 1 米-1.5 米高;另外在养殖区每隔 1.5 米-2.0米用桩(钢架)支撑固定,上方 搭好天网,天网每隔 5-8 米设置 1 根 支架,天网支架高为1.8-2.0 米。做好 防范蛙外逃和天敌进入的措施。
养殖许可证
“稻 + 蛙生态种养”的意义
一是在传统稻田种植体系中,人们通过滥捕自然生长的稻田青蛙让蛙 肉进入餐桌,这导致稻田生态系统中青蛙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稻田害虫数 量增加;二是为了防治病虫害滥用滥施农药, 进一步削减了稻田系统内自 然生长的青蛙数量,对稻田系统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因此进行青蛙人工养殖是解决供需矛盾、保护青蛙资源的必由之路。
青蛙人工繁殖技术
青蛙人工繁殖技术
(一)种蛙池建造 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养殖面积为5-50米2 ,水陆2∶1;水深:0.3-1米。
陆地上保留杂草等;有防逃围栏,一般以尼龙网1.5米高,入土15-20厘米为 宜。 (二)种蛙的选择与培育
1、亲蛙选择 亲本为2 龄、体格健壮、活泼善跳、无病无伤、50g以上的个体。 性比 为1∶1;选种时间在头年秋季进行。一般青蛙留种只能以两年为限。 2、亲蛙的培育 可以引进亲蛙,也可以留种繁殖。留种繁殖可以在头年秋季进行,注意生 长没有达到规格的池塘存蛙不要留到来年再进行饲养,只能留当做饵料来饲 喂亲蛙。
应选安静、进排水方便、便于管理之稻田,面积以200平方米起。 平整 田块,将田埂夯实加固,保持田埂高度高出稻田平面0.3米-0.5米,埂宽0.3 米-0.5米,要求不漏水、不渗水。搞好蛙沟开挖,一般采用四周挖沟的方式。 沟宽 0.4米-0.8米,沟深 0.3米-0.5米。
(二)采食台 采食台是青蛙采食的重要场所。采食台一般采用木框纱窗结构,面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