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总结

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总结数学考试要注重计算,很多孩子成绩丢分在计算上,解题步骤没有问题,但是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马虎的问题,导致丢分,影响整体成绩。
下面是整理的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次函数应用题解题技巧:例1:一个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2cm,挂上物体后会伸长,伸长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
如果挂上3kg物体后,弹簧总长是13.5cm,求弹簧总长是y(cm)与所挂物体质量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果弹簧最大总长为23cm,求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分析:此题由物理的定性问题转化为数学的定量问题,同时也是实际问题,其核心是弹簧的总长是空载长度与负载后伸长的长度之和,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可由最大总长→最大伸长→最大质量及实际的思路来处理.解:由题意设所求函数为y=kx+12则13.5=3k+12解k=0.5∴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0.5x+12由题意,得:23=0.5x+12=22解之,x=2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22例2:(1)y与x成正比例函数,当y=5时,x=2.5,求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1,2)和B(3,-5)两点,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解:(1)设所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kX把y=5,x=2.5代入上式得,5=2.5k解得k=2∴所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设所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此图象经过A(-1,2)、B(3,-5)两点,此两点的坐标必满足y=kx+b,将x=-1、y=2和x=3、y=-5分别代入上式,得2=-k+b,-5=3k+b解得k=-7/4,b=1/4∴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7x/4+1/4例3:拖拉机开始工作时,油箱中有油2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5升,求油箱中的剩余油量Q(升)与工作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指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并且画出图象.分析:拖拉机一小时耗油5升,t小时耗油5t升,以20升减去5t升就是余下的油量.解:函数关系式:Q=20-5t,其中t的取值范围:0≤t≤4。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思维导图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三章《函数
的应用》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复习,一天顶一个月。
高中数学必修和选修课本共计13本,通常两年内学完,平均一年6本,每学期3本。
每本平均三到四章,每学期5个月,大约半月学完一章。
而高考总复习的时间则更为宝贵,如果高考一轮复习的时候,在基础知识模块,大家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去翻看教材显然得不偿失。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教材不重要,相反,教材非常重要。
而是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总结梳理的习惯,尤其是在高一高二的时候。
只要大家学会使用思维导图梳理,这样在高三的时候就可以快人一步,将更多的宝贵时间拿来突破自己的弱项,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已经进入高三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后续我们会持续更新,大家关注我们的文章即可,我们会帮大家梳理好,大家可以通过文章末尾留言免费获取。
本文,我们主要梳理了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1(也就是高一数学)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主要内容大纲如下:
其中重点在于零点问题、函数模型及函数的应用。
下面我们逐一展开回忆下。
一、函数与方程
二、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到本文为止,有关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也就是高一数学必修1)的内容,我们就在前面三篇文章给大家梳理完了,至于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及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请大家查阅我们前面两天的文章即可。
大家如果觉得这种方式好,可以自己下载思维导图软件尝试下。
时间紧迫,需要x mind 思维导图原图进行复习的同学,可以在评论区联系我们获取。
高一上数学必修一第三章《3.1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知识点梳理

高一上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知识点梳理3.1.1函数及其表示方法学习目标:(1)在初中用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描述函数的基础上,用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刻画函数,建立完整的函数概念,体会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3)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总结共性,抽象出函数概念,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重点】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3.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函数分段不超过三段).【难点】1、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回顾初中所学的函数,在情境与问题中感受高中函数表达方式与初中的不同。
一、函数的概念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函数的知识,例如已经总结出: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再例如,我们知道y=2x是正比例函数,y=-3x-1是一次函数,y=-2是反比例函数,y=x2+2x-3是二次函数,等等。
【情境与问题】(1)国家统计局的课题组公布,如果将2005年中国创新指数记为100,近些年来中国创新指数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以y表示年度值,i表示中国创新指数的取值,则i是y的的函数吗?如果是,这个函数用数学符号可以怎样表示?(2)利用医疗仪器可以方便地测量出心脏在各时刻的指标值,据此可以描绘出心电图,如下图所示。
医生在看心电图时,会根据图形的整体形态来给出诊断结果(如根据两个峰值的间距来得出心率等).初中实际上是用变量的观点和解析式来描述函数的,但从情境与问题中的两个实例可知,初中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情境与问题中的i是y的函数,v是t的函数,但是这两个函数与初中的函数有所不同,比如都很难用一个解析式表示,而且每个变量的取值范围也有了限制,等等。
第三章-3.2-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B版

知识点4 二分法
例4-5 (2024·广东省梅州市期中)用二分法研究函数 的零点时,经过第一次计算得, ,则其中一个零点所在的区间和第二次应计算的函数值分别为( )
D
A., B., C., D.,
【解析】因为,,所以 ,故由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知,第二次应计算的函数值为 .
题型6 不等式恒成立与能成立问题
例20 (2024·陕西省渭南市期中)设函数 .
(1)若对于一切实数,恒成立,求 的取值范围;
【解析】当 时,(此题易忽略对二次项系数的讨论,从而造成漏解)显然, 恒成立;当时,则有 解得 .的取值范围为 .
(2)对于,恒成立,求 的取值范围.
【解析】方法1当时,恒成立,即 恒成立.令, .当时,在 上是增函数, .,解得. .
例15(1) 解关于的不等式: .
【解析】将不等式变形为 .当,(根据与的大小关系分类讨论)即或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或 ;当,即或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即时,不等式的解集为或 .
(2)解关于的不等式: .
【解析】若,(题干未说明是二次不等式时,切勿忘记对 进行讨论)则原不等式为,故解集为 .若, .①当,即时,方程的两根为 , , 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②当,即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③当,即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若, .
考向1 求函数的零点个数
例22 (天津高考题)已知函数函数 ,则函数 的零点个数为( )
A
A.2 B.3 C.4 D.5
【解析】方法1当时,,所以, ,此时函数的小于零的零点为 ;当时,,, ,函数无零点;当时, , , ,函数大于2的零点为 .综上可得函数 的零点的个数为2.
图3.2-13
区间端点值或区间中点值
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平时数学考试会发现,马虎精彩导致算错,所以要想提高数学成绩,一定要注意细节。
在考试的过程做到不该丢的不能丢,分分计较。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3、函数零点的求法:求函数的零点: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4、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数学映射、函数、反函数知识点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习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注意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数学的学习方法1、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学习资料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学习资料第三章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
三、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又称海伦公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定理,它的含义是:
对于任意的三角形,它的任意边a、b、c和它的两个夹角A、B之间是存在一个正弦
定理的关系,即:
a^2=b^2+c^2-2bc\cos A
余弦定理,又称余玄定理,是当我们知道三角形内两个边和一个夹角的值时,求另外
一条边的长度的有用定理,一般写作 c^2 = a^2 + b^2 - 2ab \cos C 。
此外,还应该掌握的是正弦定理的非角度版本和余弦定理的非角度版本,分别是:
a :
b :
c = sin A : sin B : sin C
c^2 = a^2 + b^2 - 2ab cosC。
其中,a,b和c分别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A,B和C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度,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对应的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还可以被运用到多边形中,对于多边形中任意一边及两个相邻顶
点形成的夹角,都可以应用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进行推导,从而求解出与之相关的边或角。
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是数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定理,它可以求解出三角形、正多边形
之间的关系,广泛应用于几何分析中,帮助我们分析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中的
问题,可谓是一个十分实用的定理。
新教材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 知识点考点汇总及解题方法规律提炼

第三章圆锥曲线的方程3.1椭圆 ................................................................................................................................ - 1 -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 1 -3.1.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 7 -3.2双曲线 .......................................................................................................................... - 20 -3.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 20 -3.2.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 26 -3.3抛物线 .......................................................................................................................... - 33 -3.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 33 -3.3.2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 38 - 3.1椭圆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椭圆的定义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焦距的一半称为半焦距.2.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标准方程x2a2+y2b2=1(a>b>0)y2a2+x2b2=1(a>b>0)焦点(-c,0)与(c,0)(0,-c)与(0,c) a,b,c的关系c2=a2-b2求椭圆的标准方程(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F1(-4,0),F2(4,0),并且椭圆上一点P与两焦点的距离的和等于10;(2)焦点坐标分别为(0,-2),(0,2),经过点(4,32);(3)经过两点(2,-2),⎝⎛⎭⎪⎫-1,142. [解] (1)因为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且c =4,2a =10,所以a =5,b =a 2-c 2=25-16=3,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25+y 29=1.(2)因为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所以可设它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 2=1(a >b >0). 法一:由椭圆的定义知2a =(4-0)2+(32+2)2+(4-0)2+(32-2)2=12,解得a =6.又c =2,所以b =a 2-c 2=4 2.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36+x 232=1.法二:因为所求椭圆过点(4,32),所以18a 2+16b 2=1. 又c 2=a 2-b 2=4,可解得a 2=36,b 2=32. 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36+x 232=1.(3)法一:若焦点在x 轴上,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b 2=1(a >b >0).由已知条件得⎩⎪⎨⎪⎧4a 2+2b 2=1,1a 2+144b 2=1,解得⎩⎨⎧a 2=8,b 2=4.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8+y 24=1.若焦点在y 轴上,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 2=1(a >b >0).由已知条件得⎩⎪⎨⎪⎧4b 2+2a 2=1,1b 2+144a 2=1,解得⎩⎨⎧b 2=8,a 2=4.则a 2<b 2,与a >b >0矛盾,舍去. 综上可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8+y 24=1.法二:设椭圆的一般方程为Ax 2+By 2=1(A >0,B >0,A ≠B ).分别将两点的坐标(2,-2),⎝ ⎛⎭⎪⎫-1,142代入椭圆的一般方程,得⎩⎪⎨⎪⎧4A +2B =1,A +144B =1,解得⎩⎪⎨⎪⎧A =18,B =14,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8+y 24=1.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标准方程的一般步骤(1)定位置:根据条件判断椭圆的焦点是在x 轴上,还是在y 轴上,还是两个坐标轴都有可能.(2)设方程:根据上述判断设方程x 2a 2+y 2b 2=1(a >b >0)或x 2b 2+y 2a 2=1(a >b >0)或整式形式mx 2+ny 2=1(m >0,n >0,m ≠n ).(3)找关系: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关于a ,b ,c (或m ,n )的方程组. (4)得方程:解方程组,将解代入所设方程,写出标准形式即为所求.椭圆中的焦点三角形【例2】 (1)已知椭圆x 216+y 212=1的左焦点是F 1,右焦点是F 2,点P 在椭圆上,如果线段PF 1的中点在y 轴上,那么|PF 1|∶|PF 2|=( )A .3∶5B .3∶4C .5∶3D .4∶3(2)已知椭圆x 24+y 23=1中,点P 是椭圆上一点,F 1,F 2是椭圆的焦点,且∠PF 1F 2=120°,则△PF 1F 2的面积为________.[思路探究] (1)借助PF 1的中点在y 轴上,且O 为F 1F 2的中点,所以PF 2⊥x 轴,再用定义和勾股定理解决.(2)利用椭圆的定义和余弦定理,建立关于|PF 1|,|PF 2|的方程,通过解方程求解.(1)C (2)335 [(1)依题意知,线段PF 1的中点在y 轴上,又原点为F 1F 2的中点,易得y 轴∥PF 2,所以PF 2⊥x 轴,则有|PF 1|2-|PF 2|2=4c 2=16,又根据椭圆定义知|PF 1|+|PF 2|=8,所以|PF 1|-|PF 2|=2,从而|PF 1|=5,|PF 2|=3,即|PF 1|∶|PF 2|=5∶3.(2)由x 24+y 23=1,可知a =2,b =3,所以c =a 2-b 2=1,从而|F 1F 2|=2c =2.在△PF 1F 2中,由余弦定理得|PF 2|2=|PF 1|2+|F 1F 2|2-2|PF 1||F 1F 2|cos ∠PF 1F 2,即|PF 2|2=|PF 1|2+4+2|PF 1|.①由椭圆定义得|PF 1|+|PF 2|=2a =4. ②由①②联立可得|PF 1|=65.所以S △PF 1F 2=12|PF 1||F 1F 2|sin ∠PF 1F 2=12×65×2×32=335.]椭圆定义在焦点三角形中的应用技巧(1)椭圆的定义具有双向作用,即若|MF 1|+|MF 2|=2a (2a >|F 1F 2|),则点M 的轨迹是椭圆;反之,椭圆上任意一点M 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必为2a .(2)涉及焦点三角形面积时,可把|PF 1|,|PF 2|看作一个整体,运用|PF 1|2+|PF 2|2=(|PF 1|+|PF 2|)2-2|PF 1|·|PF 2|及余弦定理求出|PF 1|·|PF 2|,而无需单独求解.1.本例(2)中,把“∠PF 1F 2=120°”改为“∠PF 1F 2=90°”,求△F 1PF 2的面积.[解] 由椭圆方程x 24+y 23=1,知a =2,c =1,由椭圆定义,得|PF 1|+|PF 2|=2a =4,且|F 1F 2|=2,在△PF 1F 2中,∠PF 1F 2=90°.∴|PF 2|2=|PF 1|2+|F 1F 2|2. 从而(4-|PF 1|)2=|PF 1|2+4, 则|PF 1|=32,因此S △PF 1F 2=12·|F 1F 2|·|PF 1|=32. 故所求△PF 1F 2的面积为32.2.本例(2)中方程改为x 2a 2+y 2b 2=1(a >b >0),且“∠PF 1F 2=120°”改为“∠F 1PF 2=120°”,若△PF 1F 2的面积为3,求b 的值.[解] 由∠F 1PF 2=120°,△PF 1F 2的面积为3,可得12|PF 1||PF 2|·sin ∠F 1PF 2=34|PF 1|·|PF 2|=3,∴|PF 1||PF 2|=4.根据椭圆的定义可得|PF 1|+|PF 2|=2a .再利用余弦定理可得4c 2=|PF 1|2+|PF 2|2-2|PF 1||PF 2|cos 120°=(|PF 1|+|PF 2|)2-|PF 1|·|PF 2|=4a 2-4,∴b 2=1,即b =1.与椭圆有关的轨迹问题1.用定义法求椭圆的方程应注意什么?[提示] 用定义法求椭圆的方程,首先要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将题目条件转化为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然后判断椭圆的中心是否在原点、对称轴是否为坐标轴,最后由定义确定椭圆的基本量a ,b ,c .2.利用代入法求轨迹方程的步骤是什么?[提示] (1)设点:设所求轨迹上动点坐标为M (x ,y ),已知曲线上动点坐标为P (x 1,y 1).(2)求关系式:用点M 的坐标表示出点P 的坐标,即得关系式⎩⎨⎧x 1=g (x ,y ),y 1=h (x ,y ).(3)代换:将上述关系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得到所求动点轨迹的方程,并把所得方程化简即可.【例3】 (1)已知P 是椭圆x 24+y 28=1上一动点,O 为坐标原点,则线段OP 中点Q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圆C :(x +1)2+y 2=25及点A (1,0),Q 为圆上一点,AQ 的垂直平分线交CQ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思路探究](1)点Q为OP的中点⇒点Q与点P的坐标关系⇒代入法求解.(2)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椭圆的定义进行求解.(1)x2+y22=1[设Q(x,y),P(x0,y0),由点Q是线段OP的中点知x0=2x,y0=2y,又x204+y208=1,所以(2x)24+(2y)28=1,即x2+y22=1.](2)[解]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MQ|=|MA|,∴|CM|+|MA|=|CM|+|MQ|=|CQ|,∴|CM|+|MA|=5.∴点M的轨迹为椭圆,其中2a=5,焦点为C(-1,0),A(1,0),∴a=52,c=1 ,∴b2=a2-c2=254-1=214.∴所求点M的轨迹方程为x2254+y2214=1,即4x225+4y221=1.1.与椭圆有关的轨迹方程的求法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和代入法,本例(1)所用方法为代入法,例(2)所用方法为定义法.2.对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认识如果能确定动点运动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以利用这种已知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其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称为定义法.定义法在我们后续要学习的圆锥曲线的问题中被广泛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3.代入法(相关点法)若所求轨迹上的动点P(x,y)与另一个已知曲线C:F(x,y)=0上的动点Q(x1,y1)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把点Q的坐标用点P的坐标表示出来,然后代入已知曲线C的方程F(x,y)=0,化简即得所求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代入法(又称相关点法).3.1.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第1课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1.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焦点的位置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图形焦点的位置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标准方程x2a2+y2b2=1(a>b>0)y2a2+x2b2=1(a>b>0)范围-a≤x≤a且-b≤y≤b -b≤x≤b且-a≤y≤a 对称性对称轴为坐标轴,对称中心为原点顶点A1(-a,0),A2(a,0)B1(0,-b),B2(0,b)A1(0,-a),A2(0,a)B1(-b,0),B2(b,0)轴长短轴长|B1B2|=2b,长轴长|A1A2|=2a焦点F1(-c,0),F2(c,0)F1(0,-c),F2(0,c)焦距|F1F2|=2c2.离心率(1)定义: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ca称为椭圆的离心率.(2)性质:离心率e的范围是(0,1).当e越接近于1时,椭圆越扁;当e越接近于0时,椭圆就越接近于圆.由椭圆方程研究几何性质【例1】(1)椭圆x2a2+y2b2=1(a>b>0)与椭圆x2a2+y2b2=λ(λ>0且λ≠1)有()A.相同的焦点B.相同的顶点C.相同的离心率D.相同的长、短轴(2)求椭圆9x2+16y2=144的长轴长、短轴长、离心率、焦点坐标和顶点坐标.(1)C[在两个方程的比较中,端点a、b均取值不同,故A,B,D都不对,而a,b,c虽然均不同,但倍数增长一样,所以比值不变,故应选C.](2)[解]把已知方程化成标准方程为x216+y29=1,所以a=4,b=3,c=16-9=7,所以椭圆的长轴长和短轴长分别是2a=8和2b=6;离心率e=ca=7 4;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7,0),(7,0);四个顶点坐标分别是(-4,0),(4,0),(0,-3),(0,3).1.本例(1)中把方程“x2a2+y2b2=λ(λ>0且λ≠1)”改为“x2a2+λ+y2b2+λ=1(λ≠0)”,结果会怎样呢?A[由于a>b,∴方程x2a2+λ+y2b2+λ=1中,c2=(a2+λ)-(b2+λ)=a2-b2.焦点与x2a2+y2b2=1(a>b>0)的焦点完全相同.而因长轴长,短轴长发生了变化,所以BCD均不对,只有A正确.] 2.本例(2)中,把方程改为“16x2+9y2=144”,结果又会怎样呢?[解]把方程16x2+9y2=144化为标准形式得y216+x29=1.知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这里a2=16,b2=9,∴c2=16-9=7,所以椭圆16x2+9y2=144的长轴长为2a=2×4=8,短轴长为2b=2×3=6,离心率:e=ca=74,焦点坐标:()0,±7,顶点坐标:(0,-4),(0,4),(-3,0),(3,0).由标准方程研究性质时的两点注意(1)已知椭圆的方程讨论性质时,若不是标准形式的先化成标准形式,再确定焦点的位置,进而确定椭圆的类型.(2)焦点位置不确定的要分类讨论,找准a与b,正确利用a2=b2+c2求出焦点坐标,再写出顶点坐标.同时要注意长轴长、短轴长、焦距不是a,b,c,而应是2a,2b,2c.由几何性质求椭圆的方程(1)椭圆过点(3,0),离心率e=6 3;(2)在x轴上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个端点的连线互相垂直,且焦距为8;(3)经过点M(1,2),且与椭圆x212+y26=1有相同的离心率.[思路探究](1)焦点位置不确定,分两种情况求解.(2)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求解.(3)法一:先求离心率,根据离心率找到a与b的关系,再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法二:设与椭圆x212+y26=1有相同离心率的椭圆方程为x212+y26=k1(k1>0)或y212+x26=k2(k2>0).[解](1)若焦点在x轴上,则a=3,∵e=ca=63,∴c=6,∴b2=a2-c2=9-6=3.∴椭圆的方程为x29+y23=1.若焦点在y轴上,则b=3,∵e=ca=1-b2a2=1-9a2=63,解得a2=27.∴椭圆的方程为y227+x29=1.∴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29+y23=1或y227+x29=1.(2)设椭圆方程为x2a2+y2b2=1(a>b>0).如图所示,△A1F A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F为斜边A1A2的中线(高),且|OF|=c,|A1A2|=2b,∴c=b=4,∴a2=b2+c2=32,故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232+y216=1.(3)法一:由题意知e2=1-b2a2=12,所以b2a2=12,即a2=2b2,设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22b2+y2b2=1或y22b2+x2b2=1.将点M(1,2)代入椭圆方程得12b2+4b2=1或42b2+1b2=1,解得b2=92或b2=3.故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29+y292=1或y26+x23=1.法二:设所求椭圆方程为x212+y26=k1(k1>0)或y212+x26=k2(k2>0),将点M的坐标。
河北省2020年新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2020年新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1.函数是刻画变量间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和工具。
2.函数问题的共同特征:①定义域、值域均为非空数集;②定义域和值域间有一个对应关系;③对于定义域中的任何一个自变量,在值域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与之对应。
3.函数中的对应关系可用解析式、图象、表格等表示,为了表示方便,引进符号f 统一表示对应关系。
【注】函数符号()y f x =是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在18世纪引入的。
4.函数定义一般地,设,A B 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
5.函数的三要素:①定义域;②对应关系;③值域。
6.(1)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可以确定出函数的值域,即一个函数的值域是由它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
(2)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函数的定义域默认是使其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如y =,则默认定义域是{}0x x ≠(3)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情况定.如: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s t v t = ,隐含着0t ≥。
6.几个特殊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1)正比例函数()0y kx k =≠,定义域和值域都为全体实数R。
(2)一次函数()0y kx b k =+≠,定义域和值域都为全体实数R。
(3)反比例函数()0k y k x=≠,定义域为{}0x x ≠,值域为{}0y y ≠。
(4)一元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定义域为R。
①当0a >时,值域为244ac b y y a ⎧⎫-⎪⎪≥⎨⎬⎪⎪⎩⎭;②当0a <时,值域为244ac b y y 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D x x f y ∈=,把使0)(=x f 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D x x f y ∈=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x f y =的零点就是方程0)(=x f 实数根,亦即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0)(=x f 有实数根⇔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x f y =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
1 (代数法)求方程0)(=x f 的实数根; ○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x f y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
①正比例函数(0)y kx k =≠仅有一个零点。
②反比例函数(0)k y k x
=
≠没有零点。
③一次函数(0)y kx b k =+≠仅有一个零点。
④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 (1)△>0,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20(0)ax bx c a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⑤指数函数(0,1)x y a a a =>≠且没有零点。
⑥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且仅有一个零点1.
⑦幂函数y x α=,当0n >时,仅有一个零点0,当0n ≤时,没有零点。
5、非基本初等函数(不可直接求出零点的较复杂的函数),函数先把()f x 转化成()0f x =,再把复杂的函数拆分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函数12,y y (基本初等函数),这另
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就是函数()f x 零点的个数。
6、选择题判断区间(),a b 上是否含有零点,只需满足()()0f a f b <。
7、确定零点在某区间(),a b 个数是唯一的条件是:①()f x 在区间上
连续,且()()0f a f b <②在区间(),a b 上单调。
8、函数零点的性质:
从“数”的角度看:即是使0)(=x f 的实数;
从“形”的角度看:即是函数)(x f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若函数)(x f 的图象在0x x =处与x 轴相切,则零点0x 通常称为不变号零点; 若函数)(x f 的图象在0x x =处与x 轴相交,则零点0x 通常称为变号零点.
9、二分法的定义
对于在区间[a ,]b 上连续不断,且满足()()0f a f b ⋅<的函数
)(x f y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x f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
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
二分法.
10、给定精确度ε,用二分法求函数()f x 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1)确定区间[a ,]b ,验证()()f a f b ⋅0<,给定精度ε;
(2)求区间(a ,)b 的中点1x ;
(3)计算1()f x :
①若1()f x =0,则1x 就是函数的零点;
②若()f a ⋅1()f x <0,则令b =1x (此时零点01(,)x a x ∈);
③若1()f x ⋅()f b <0,则令a =1x (此时零点01(,)x x b ∈);
(4)判断是否达到精度ε;即若||a b ε-<,则得到零点值a (或b );
否则重复步骤(2)~(4).
11、二分法的条件()f a ·()f b 0<表明用二分法求函数的近似零
点都是指变号零点。
12、解决应用题的一般程序:
① 审题: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
② 建模: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利用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③ 解模:求解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论;
④ 还原:将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得出的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的意义.
13、函数的模型
. 14、根据散点图设想比较接近的可能的函数模型:
一次函数模型:()(0);f x kx b k =+≠
二次函数模型:2()(0);g x ax bx c a =++≠ 幂函数模型:12
()(0);h x ax b a =+≠
指数函数模型:()x l x ab c =+(0,a b ≠>0,1b ≠)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各解析式,并对各模型进行分析评价,选出合适的函数模型
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