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本知识
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3篇)

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预案是指为应对危险化学品的泄漏、突发事故所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
它通过对事故发生前的预防、事故发生时的抢救和事故发生后的处理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公众的危害。
下面是一份____字的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供参考。
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1、前言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很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救援预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预案旨在指导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保护员工的安全以及减少对环境和公众的危害。
2、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保障人员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原则。
(2)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地响应和处理事故,减少损失和危害。
(3)科学合理:根据事故情况采取恰当的救援措施,确保救援工作的有效进行。
(4)协调合作:各相关部门应紧密合作,协调配合,共同开展救援工作。
(5)持续改进:事故救援工作应不断总结经验,提出完善的措施和方法,提高救援效果。
3、责任部门(1)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事故发生单位内部的安全管理工作和事故的初期抢救。
(2)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和组织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和监督事故发生单位的救援工作。
(3)环保部门:负责监测和评估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减少和修复环境污染。
(4)医疗救护部门:负责受伤人员的救治和医疗支援。
(5)公安消防部门:负责事故现场的安全防护和事故扑灭工作。
4、应急救援措施(1)事故发生前的预防措施①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设备和容器的正常运行。
② 建立健全安全事故预警机制,加强事故隐患排查和评估。
③ 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和自救能力。
(2)事故发生时的抢救措施① 危险源控制:快速切断危险源,防止进一步扩散和泄漏。
② 人员疏散:迅速组织人员撤离事故现场,引导员工到达安全区域。
③ 救助伤员: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确保伤员的安全。
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本知识资料

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本知识资料
1.了解危险化学品:熟悉常见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危害和安全措施,掌握不同危险化学品的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
3.应急预案:掌握所在单位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了解各种应
急措施、救援队伍和装备等。
4.个人防护装备:熟悉和掌握适合应急救援的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包括防护服、呼吸器、护目镜、防护手套等。
6.事故现场的判断和评估:能够迅速判断事故现场的危险程度和扩散
范围,并做出合理的救援决策。
7.应急救援流程:掌握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流程,包括报警、
疏散、隔离、封锁环境、控制扩散、救治伤员等。
8.泄漏事故的处置:能够根据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性质,选择合适
的处理方法,包括吸附、中和、稀释、封存等。
9.火灾事故的扑救:熟悉火灾的扑救方法,掌握使用适当的灭火器材
和器械,能够快速、有效地扑灭火灾。
10.事故后处理:了解危险化学品事故后的处理方法和措施,包括现
场清理、环境监测、安全评估以及事故调查等。
11.救护知识: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对伤员进行紧
急救护,如止血、心肺复苏和基本的包扎处理等。
12.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处理:了解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特点和
处理方法,能够与相关单位配合进行有效的应急救援。
以上是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本知识资料的简要介绍,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有效保障人员的安全。
实际应急救援中,还需经常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基本原则和处置程序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基本原则和处置程序危险化学品事故是指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危险化学品的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
这种事故一旦发生,将会对人身安全、环境生态以及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危险化学品事故进行应急救援十分重要。
下面将介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和处置程序。
一、基本原则1.人身安全第一:在进行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时,人身安全应当放在首要位置。
救援人员在没有足够的保护措施和装备的情况下,不应进入事故现场,无论是进行救援还是查勘。
2.灭火优先:对于包含易燃易爆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灭火是最优先的任务。
避免火势蔓延,尽最大努力控制火灾,并降低事故扩散的风险。
3.封堵、遏控和隔离:在事故发生后,尽量封堵泄漏源,遏止危险物质的进一步扩散,并采取适当的隔离和封锁措施,防止人员和环境进一步受到伤害。
4.系统化施救:应急救援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挥系统,并按照预定的处置程序进行施救。
应急救援人员应该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5.强化风险评估:应急救援应当在全面评估危险程度和风险成因的基础上进行,对潜在的风险展开预判,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
6.社会化与合作化: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需要政府、企业、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专家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危机。
二、处置程序2.隐患排查和安全撤离:对于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现场,救援人员应首先进行隐患排查,尽可能找出可能造成次生事故的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降低隐患。
同时,对于可能受到危险的人员,应及时进行安全撤离。
3.灭火和泄漏处理:对于发生火灾的事故现场,应立即采取灭火措施,使用合适的灭火器材和灭火方法进行灭火。
对于泄漏的危险化学品,应根据泄漏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包括封堵泄漏源、分散或吸附危险物质等。
4.伤员救治与紧急处置:对于受伤的人员,应尽快实施紧急救治,包括止血、抢救呼吸、心肺复苏等。
危险化工品灾害应急自救常识

危险化工品灾害应急自救常识危险化工品灾害发生时,正确的应急自救常识是保障人身安全的关键。
以下是关于危险化工品灾害应急自救的重要知识,供大家了解和参考。
1. 灾害发生时,首先要迅速判断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如果周围环境有明显异常,如烟雾、异味等,应立即向安全方向逃离。
2. 当逃生不可行时,要尽可能选择封闭空间避难。
例如,关上门窗,用湿毛巾堵住门缝和窗缝,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侵入。
3. 如果因烟雾、有毒气体或剧烈振动等情况导致无法逃生和封闭避难,应尽可能寻找高处避险,防止被液体淹没或大面积火灾侵袭。
4. 在遇到火灾时,应尽量远离火源,用湿毛巾捂住嘴巴鼻子,尽量低姿势贴近地面前行,以避免吸入更多的烟雾。
5. 碰到火势较大的火灾,如果逃生困难,可以尝试使用湿毛巾等物品捂住口鼻,用水湿润衣物,并找到隔绝火源的位置,等待救援。
6. 当发生有毒气体泄漏时,应迅速找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尽量避免暴露在有毒气体的环境中。
如条件允许,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者佩戴防护口罩等。
7. 在自救过程中,尽量不要乱跑或惊慌失措,要保持冷静,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8. 特别提醒女性应注意自身安全。
在逃生过程中,可以寻找其他人合作行动,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发生不必要的争执或冲突。
9. 如果发现他人受伤,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能够施救。
如果自身情况不允许,可以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及时报警求助。
10. 在灾害发生后,要尽快与家人或亲友联系,告知自己的安全情况,并听从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安排。
11. 为了预防和应对危险化工品灾害,平时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并定期参加应急演练,以提高自己的应急能力和逃生技巧。
总之,危险化工品灾害的应急自救是保障人身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灾害发生时,要迅速、冷静地判断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通过合理的自救行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保护个人生命安全。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

长期吸入—慢性呼吸道炎症 大量吸入—化学性肺水肿、 化学性肺炎 硫酸二甲酯—咳嗽、胸闷 二异氰酸甲苯酯—哮喘
(3)血液系统 苯—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再障—白血病 铅—低色素性贫血 砷化氢—急性溶血
亚硝酸盐类及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高 铁血红蛋白症 一氧化碳—组织缺氧 (4)消化系统 四氯化碳、三硝基甲苯—中毒性肝病 汞盐、三氧化二砷—急性胃肠炎 铅、铊—铅绞痛、腹绞痛
8、扑救放射性物品火灾的基本方法:
(1)测试辐射量和范围。
(2)对辐射量大于0.0387C/kg 的区域,灭火 人员不能深入辐射源纵深灭火;对辐射量小于 0.0387C/kg 的区域,可快速出水灭火或用泡沫、 二氧化碳、干粉扑救,并抢救受伤人员。
(3)对燃烧现场包装没有破坏的放射性物品, 可在水枪的掩护下佩带防护装备设法疏散,无 法疏散时应就地冷却。 (4)对已破损的容器切忌搬动或用水流冲击。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救援和应急处理
第一节 危险化学品事故概述
一、事故的定义 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 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 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 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伯克霍夫)
事故的含义:
1、特殊事件 2、意外事件
3、迫使生产、生活停止的事件
二、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定义:
(4)其他物品火灾威胁到相邻的遇湿易燃物品应将遇湿 易燃物品迅速转移。
6、扑救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火灾的基本方法:
(1)迅速查明着火或反应的氧化剂和有机过氧 化物以及其他燃烧物的品名、数量、主要危险 特性、燃烧范围、火势蔓延途径和能否用水和 泡沫扑救。
(2)能用水和泡沫扑救时,应尽一切可能切断 火势蔓延,限制燃烧范围,同时抢救受伤和被 困人员。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一、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要求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危化品的性质、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4、对危化品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
二、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形式1、事故单位自救单位内部一旦发生危化品事故,单位负责人必须立即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救援,并立即报告当地负有危化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公安、环境保护、质检部门。
2、对事故单位的社会救援主要指发生重大或灾害性危化品事故时,事故危害程度较大或危害范围已经影响周围邻近地区,依靠本单位以及消防部门的力量不能控制事故或不能及时消除事故后果而组织的社会救援。
3、对事故单位以外危害区域的社会救援主要是对灾害性危化品事故而言,指事故危害超出本单位区域,其危害程度较大或事故危害跨区、县或需要各救援力量协同作战而组织的社会救援。
三、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与职责1、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组织和指挥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负责组织编制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负责组织训练、演练;开展对群众进行自救和互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应急救援装备、器材物品、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对危化品事故进行调查,核发事故通报。
2、应急救援专家委员会(组)对危化品事故危害进行预测,为救援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方案。
3、应急救护站(队)事故发生后,尽快赶赴事故地点,设立现场医疗急救站,并及时向医院转送。
4、应急救援专业队在应急救援行动中,救援队伍应尽快地测定出事故的危害区域,检测危化品的性质及危害程度,快速、有效地实施救援,并做好毒物的清消。
四、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实施1、事故报警报警的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化品名称和泄漏量,事故性质(外溢、爆炸、火灾),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及报警人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知识

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知识1.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危险化学品事故与其它灾害事故相比,其主要特点如下:(一)发生突然,防护困难1、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常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
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外泄,引起燃烧、爆炸,产生的有毒气体甚至只要呼吸上几口就可致人死亡,而且有毒气体可迅速向居民区扩散,对市民生命安全严重威胁,引起社会不安定。
对于无防护人员,有毒气体可以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黏膜等多种系统进入人体,引起呼吸、消化等多系统的中毒。
因此,不仅要对毒物进行呼吸道防护,有时还要进行全身防护。
不同的毒物防护措施,救治方法也不一样。
2、事故中心局部区域由于燃烧、爆炸可能形成高温、高压、缺氧、毒气的微小环境,因而对救援设备要求更高。
例如,防毒面具需要具备多种功能,既要准备过滤式防护面具,也要准备隔绝式防护面具等等。
3、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由于事故单位和救援部门往往在思想上、组织上、技术上准备不足,常造成救援工作不能顺利展开,混乱局面可能在相当的时间内得不到控制,容易造成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扩散迅速,受害范围广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有毒有害化学品可严重污染空气、地面道路和工厂生产设施。
有毒气体可随风向迅速往下风方向扩散,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扩散至几百或几千米远,危害范围可达几十平方米至数平方公里,引起无防护人员中毒,而有毒液体可污染地面、道路和工厂设施,除了可引起救援人员的直接中毒外,还可因染毒车辆的行驶或人员染毒服装的解吸附而造成间接中毒。
如污染发生在江河海面,有的可成污染带漂浮水面,进一步沉入水底成为污染源。
这些事故均可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和使国家财产蒙受损失,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人员中毒。
(三)持续时间长,洗消困难污染区一旦形成,持续时间较长,有毒气体滞留在高低,疏密不一的居民住宅区不易逸散,而有毒液体若是有机物,则持续时间更长,可达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洗消更加困难。
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专项培训(105页)

3 个体防护具的分类与选用
应急救援中需面对的风险
有害物质
热辐射
个人防护用品(PPE)是用于防止职业危险暴露的手段之一。该危险可能分为两个类型: 物理性伤害。如尖锐或跌落物体,防热或防冷的; 化学性危害。如来自毒性或腐蚀性物质的飞溅物或蒸汽。
3 个体防护具的分类与选用
个体防护用具的分类
A级防护用具
上海翁牌 “8·31” 液氨泄漏事故
2013年8月31日上午10点50分左右,位于上海城区西北方向的宝山区丰翔路1258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发生液氨泄漏事故。事故造成15人死亡、20余 人受伤,其中8人重伤。
河北克尔化工“2·28” 重大爆炸事故
2012年2月28日9时4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园内的河北克尔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硝酸胍的一号车间发生爆炸,造成25人死亡、4人失 踪、46人受伤。
05
透过指挥官要求各项资源支持
06
在行动中,将灾害与资源使用情况呈报指挥官
执行团队如同公司的应急处置小组(ERT),属于应急处置的执行者
2.7 ICS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计划团队(Planning Staff)
计划官
计划拟定组
资源评估组
以公司EHS部、设动部、物流部、生产部等部门长和资深工程师组成
2.7 ICS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五级以下地震,受损程度较轻,可控制者
以上现场指挥官可能为值班经理、副总经理或总经理
2.5 事故的分级与指挥权限
第三阶段—事故持续,扩散厂外 受伤送医人数三人以上
有毒气体大量泄漏,且扩散至厂外 化学品大量泄漏,影响厂外人员安全和环境 火势猛烈厂区应急人员(ERT)无法控制,已报火警 五级以上地震, 影响层面大,无法控制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本知识一、术语及定义1 危险化学品指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
2危险化学品事故指生产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在运输、经营、使用和废弃等生产或非生产流通环节发生的泄漏、中毒、火灾爆炸、丢失、被盗等事故。
3非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指厂房建筑火灾、仓储、容器爆炸等事故。
4环境污染事故指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污染环境等事故。
二、事故响应分级针对生产特点和发生事故的危害程度、影响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等级由大到小分为三个等级,即Ⅰ级响应(公司级)、Ⅱ级响应(生产分厂)、Ⅲ级响应(生产工段)。
Ⅰ级应急响应标准:1)造成人员死亡、重伤、中毒的各类安全、环境事故;2)造成公司局部或系统停车;直接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周边水源地正常取水的污染事故;3)公司危险化学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的,造成一定经济损失或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泄露事故。
Ⅱ级应急响应标准:1)造成人员轻伤的各类安全、环境事故;2)造成分厂生产区域环境污染,影响厂区职工正常操作的事故;3)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上的安全、环境污染事故;Ⅲ级应急响应标准:1)生产控制异常,造成物料发生泄漏的影响本工段生产的生产安全事故;2)造成本工段区域环境污染,影响职工正常操作的事故;3)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下的安全、环境污染事故;三、各种危化品基本知识及处置方法1、液氯泄漏危险后果分析氯气属剧毒物品,对人体有极强的毒害性,当氯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9%时,人吸入5~10min即致死;当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035~0.005%时,人吸入0.5~1h即致死;当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014~0.0021%时,人吸入0.5~1h即致死。
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当发生泄漏时,静风状态下会沿地面均匀扩散,且扩散易受到建构筑物阻挡影响,容易向地势低洼处扩散聚积。
在有风状态下,氯气的扩散半径将会受风向、风力、风速的影响和作用而扩大,在有风条件下液氯贮槽发生大量泄漏时,有毒区域的扩大是必然趋势,围将会迅速达到数百米乃至数公里,在此区域的人员和居民必须紧急疏散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
疏散距离的一般结果为:当液氯少量泄漏时,距液氯泄漏处紧急隔离区半径为30m,下风向白天疏散距离为0.3km,夜晚为1.1km;当液氯大量泄漏时,距液氯泄漏处紧急隔离区半径为275m,下风向白天疏散距离为2.7km,夜晚为6.8km。
其中紧急隔离区是以紧急隔离距离为半径的圆,非事故处理人员不得入;下风向疏散距离是指必须采取措施的围,即该区域的人员和居民处在有害接触之中,应采取疏散或密闭住所门窗等其他防护措施。
2、液氯储槽单独构成重大危险源,若液氯贮槽泄漏,处置措施如下:①、发现液氯贮槽泄漏,应第一时间打开水幕喷淋,事故氯风机,并向调度及分厂领导汇报,启动相应预案,抢险队结合,疏散无关人群②、岗位人员开展自救,往上风向逃生。
③、穿戴好防护用品,进入现场查漏,向有关人员汇报④、岗位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进行倒槽⑤、抢险队进入现场,对漏点进行打卡处理,使用事故氯风机进口管、氯气捕消器抽吸、捕消氯气⑥、使用纳氏泵对事故储槽抽真空⑦、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洗消⑧、分析污染区域空气质量,洗消直至合格注意:抢险队员一组必须2人,轮换进行抢险2、烧碱危险后果分析开元化工生产的烧碱全部为液态。
危险性类别:第8.2类,碱性腐蚀品,不燃中等有毒气体。
遇水及水蒸气大量放热,伴有强烈蒸气态氢氧化钠,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泄漏后,可导致水质PH值严重超标,可使下游容纳该水体的河流、湖泊受到严重污染,动植物无法生存等。
处置方法:处理时,少量碱时可加入大量水,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3、三氯氢硅泄漏危险后果分析三氯氢硅又名硅氯仿、硅仿、三氯硅烷等,熔点(101.325kPa):-134℃;沸点(101.325kPa):31.8℃;液体密度(0℃):1350kg/m3;相对密度(气体,空气=1):4.7;蒸气压(-16.4℃):13.3kPa;(14.5℃):53.3kPa;燃点:-27.8℃;自燃点:104.4℃;闪点:-14℃;爆炸极限:6.9~70%;毒性级别:3;易燃性级别:4;易爆性级别:2。
三氯氢硅在常温常压下为具有刺激性恶臭易流动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
在空气中极易燃烧,在-18℃以下也有着火的危险,遇明火则强烈燃烧,燃烧时发出红色火焰和白色烟,生成SiO2、HCl和Cl2。
蒸气能与空气形成浓度围很宽的爆炸性混合气,受热时引起猛烈的爆炸。
遇空气或潮气时发烟,与空气中的水分激烈反应生产氯化氢,氯化氢与水结合形成酸雾,看上去像烟雾一样,对人的呼吸道有较大危害。
在碱液中分解放出氢气;与氧化性物质接触时产生爆炸性反应。
容器中的液态SiHCl3当容器受到强烈撞击时会着火。
可溶解于苯、醚等。
无水状态下三氯硅烷对铁和不锈钢不腐蚀,但是有水分时腐蚀性极强,能腐蚀大部分金属。
可用铁、镍、铜镍合金、镍钢、低合金钢,不能用铝、铝合金。
可以用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聚合体、氟橡胶、聚氯乙烯、聚乙烯、玻璃等。
液体用玻璃瓶或金属桶盛装,容器要存放在室外阴凉干燥通风良好之处或在易燃液体专用库,要与氧化剂、碱类、酸类隔开,远离火种、热源,避光,库温不宜超过25℃。
可用氨水探漏。
三氯氢硅的毒性强,小鼠-吸入LC50:1.5~2mg/L;最高容许浓度:1mg/m3。
三氯氢硅的蒸气和液体都能对眼睛和皮肤引起灼伤,吸入后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各种症状。
处置方法:火灾时可用二氧化碳、干石粉、干砂扑救,禁止用水及泡沫。
废气可用水或碱液吸收。
4、四氯化硅泄漏危险后果分析四氯化硅为无色或淡黄色发烟液体,透明,有刺激性气味。
相对分子量:169.89,相对密度:1.50,熔点(℃):-70,沸点(℃):57.6,毒性LD50(mg/kg):大鼠吸入800。
四氯化硅溶于四氯化碳、四氯化钛、四氯化锡。
在潮湿空气中水解而成硅酸和氯化氢,同时发生白烟,对皮肤有腐蚀性。
对眼睛及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
高浓度可引起角膜混浊,呼吸道炎症,甚至肺水肿。
人员处置方法:皮肤接触后可引起组织坏死,皮肤接触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
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应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吸入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患者清醒时应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立即就医。
事故处置方法:发生泄漏时,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喷水雾减慢挥发(或扩散),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
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然后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果大量泄漏,最好不用水处理。
灭火方法:干粉、砂土,禁止用水。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三氯氢硅、四氯化硅发生泄露,危害比较大,特别是三氯氢硅,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氯气,如果三氯氢硅、四氯化硅发生泄露,少量泄漏时,对眼睛及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
高浓度可引起角膜混浊,呼吸道炎症,甚至肺水肿。
皮肤接触后可引起组织坏死。
大量泄漏时,在有风状态下,有毒区域扩散半径将会受风向、风力、风速的影响和作用而扩大,在有风条件下三氯氢硅、四氯化硅贮槽发生大量泄漏时,有毒区域的扩大是必然趋势,围将会迅速达到数百米乃至数公里,在此区域的人员和居民必须紧急疏散。
5、盐酸(氯化氢)泄漏危险后果分析危险性类别:第8.1类,酸性腐蚀品;氯化氢属第2.2类,不燃有毒气体。
具有强腐蚀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帮助燃烧或发生爆炸。
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毒性较大,毒作用迅速,短时间吸入高浓度的氰化氢可立即导致呼吸停止而骤死。
盐酸蒸汽和烟雾能刺激鼻、喉和上呼吸道,导致咳嗽,鼻和牙龈出血,严重暴露能腐蚀鼻喉和造成肺水肿。
眼睛接触:引起结膜炎,严重灼伤和失明。
皮肤接触:浓溶液(大于38%)导致严重灼伤。
口服:可引起消化道严重灼伤、溃疡。
有可能胃穿孔,腹膜。
空间空气最高容许浓度为15mg/m3,浓度达到3124ppm时,大鼠吸入60分钟可致死。
处置方法:由于盐酸有效成分为挥发性氯化氢气体,既要注意液态强腐蚀性,也要注意气态毒性。
泄漏后不能直接接触泄漏物,禁止向泄漏物直接喷水,更不要让水进入包装容器。
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对泄漏的盐酸进行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收集回收、转移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失火时,可用水、砂土和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
6、硫酸危险后果分析危险性类别:第8.1类,酸性腐蚀品,不燃中等有毒气体。
具有强腐蚀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帮助燃烧或发生爆炸。
能与一些有机物(如苯、煻、纤维)接触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燃烧。
硫酸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对眼睛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
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至溃疡形成。
严重者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肾损害、休克等,慢性影响有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和肝硬化。
处置方法:由于浓硫酸有强烈的脱水性、吸水性、氧化性及腐蚀性,因此发生泄漏时,手及身体不能有直接接触,与水相溶时有大量热放出,引起液体沸腾、飞溅,造成周围人员伤害,因此处理时不能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
7、氯化氢气体中毒生产中存在氯化氢的设备、管道设备可能损坏发生氯化氢气体泄漏,若有人员暴露于气体泄漏的环境中,则可能会因吸氯化氢气体而中毒,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氯化氢属第2.2类,不燃有毒气体,具有强腐蚀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帮助燃烧或发生爆炸。
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氰化氢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毒性较大,毒作用迅速,短时间吸入高浓度的氰化氢可立即导致呼吸停止而骤死。
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能形成酸雾,能刺激鼻、喉和上呼吸道,导致咳嗽,鼻和牙龈出血。
急性中毒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眼痛、咳嗽、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
重者发生肺炎、肺水肿、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