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导航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患者鞍区解剖结构的测量
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巨大垂体腺瘤切除术

主刀医师:马翔宇副主任医师 指导医师:徐淑军主任医师、陈腾特点: 1. 35岁青年男性,既往体健。 2. 主诉:头痛1月,查体发现垂体肿瘤半月。 3.查体:左眼视力0.6,右眼视力1.0,双颞侧视野偏盲。 4.辅助检查:颅脑MR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5.术前诊断:垂体腺瘤 6.手术方式: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巨大垂体腺瘤切除术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巨大垂体腺瘤切除术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巨大垂体腺瘤切除术 OS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巨大垂体腺瘤切除术
Vomer
Tumor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巨大垂体腺瘤切除术
DS Flap of MT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巨大垂体腺瘤切除术
蝶窦的影像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蝶窦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影像解剖测量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05
医学影像技术不断进步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如CT、MRI等设备的更新换代,图像分辨率和清晰度得到显著提高,为影像解剖测量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
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
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将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像,更直观地展示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和准确性。
CT测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更准确地观察蝶窦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CT测量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能够更好地显示骨质结构,对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
CT测量是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蝶窦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方法。
CT测量
MRI测量是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蝶窦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方法。
04
通过影像解剖测量,可以观察蝶窦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蝶窦炎。
根据影像解剖测量的结果,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以缓解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蝶窦炎的诊断与治疗
治疗
诊断
蝶窦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通过影像解剖测量,可以观察到蝶窦内的囊肿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有助于诊断蝶窦囊肿。
开口的大小和形状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的。
蝶窦的开口位置
影像学测量方法
02
X线测量
X线测量是通过X射线对蝶窦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方法。
X线测量可以观察蝶窦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X线测量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但分辨率较低,对软组织显影效果较差。
影像技术的发展
个体差异的关注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引言鞍区肿瘤是指生长在蝶骨窝、鞍旁、鞍窝等部位的肿瘤,常见的有垂体瘤、三叉神经瘤和脑膜瘤等。
传统手术中,经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操作视野狭窄,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较多。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技术的出现,为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带来了新的思路,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关注该技术在切除鞍区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一、神经导航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神经导航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实时显示患者脑部解剖结构和肿瘤位置的手术辅助技术。
通过预先获得的患者头颅CT和MRI数据,结合手术中所使用的定位器和三维定位系统,可以准确定位患者的脑部结构和肿瘤位置,帮助医生进行更加精准的手术操作。
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神经导航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神经内镜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神经内镜是一种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颅内腔的镜头装置,可以观察颅内器官和肿瘤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相比于传统显微镜手术,神经内镜手术视野更宽广,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细节,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神经内镜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创伤,保护周围重要结构,降低手术风险。
四、临床应用研究结果分析在临床应用中,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些相关研究表明,该技术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肿瘤的切除率和生存率也有明显提高。
这些数据表明,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在提高手术精准性和安全性的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这一技术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效果。
垂体腺瘤鼻内镜蝶窦入路手术的局部影像解剖学测量

I a ig m e s rm e t fIc l n t m i o n o c pcta s a a r n s h n ia m gn a u e nso a ao s fe d s o i r n n s l a s p e od l o a t pt i r ug r i t y s r ey ua
5 3 ) ( 2 3 6 7 ) ( 4 2 4 3 ) (9 9 .8 、 7 .6± .9 、 8 .9± .7 、6 .7±53 ) (74 ± .4 、7 .6± .5 m 鼻小柱根部至 以上各 .3 、8 . 1 5 0 ) ( 67 4 1 ) m,
解剖结构连线与鼻底平面的矢状角分别为 2.7 ± .9、61。 66 。2.2 ± .9 、11。 65。2 .4 51。 67。1.9 ± .8 、 1。 65。3 .7 ± .0 、36。 6
d sa c sfo te ro fc lmel a i o t e n ae t itn e o h n e irw l o p e od s u , ef rfo t fs h - i n e rm h o t ou l n s t e r s d s c ft e a t r a fs h n i i s t o er n p e t o a h a o l n h o n i a o t m , e s l e f o ,h o e oe a e u e o h n i a i u , ec v r o ss g n f h n en ao i r od lr sr u t el o r t e lw rp l p  ̄ r f p e od ls s t a en u e me t e it r a c rt a- h a l s n h ot l d
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鞍区应用解剖

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鞍区应用解剖丁学华;王志潮;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年(卷),期】2003(21)5【摘要】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 :对 2 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蝶鞍区的解剖测量 ,并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
结果 :鞍膈高度(5 .5± 0 .6)mm ,鞍膈孔前后径(6.2± 1.3 )mm ,鞍膈孔左右径(6.5± 1.5 )mm ,鞍膈孔前缘到鞍结节(3 .4± 1.3 )mm ,鞍膈孔前缘到垂体柄(2 .5± 1.1)mm ;视神经出视神经颅口宽(5 .0±0 .4)mm ,两侧内缘间距(13 .7±2 .3 )mm ,视交叉前缘距视神经间沟中点(6.8±1.3 )mm ,视交叉宽(11.5± 1.4)mm。
结论 :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应熟悉蝶鞍底及窦内的解剖标志 ,并充分利用鞍膈等解剖结构有序地做肿瘤切除。
【总页数】2页(P419-420)【关键词】垂体腺瘤;神经内窥镜;蝶鞍;应用解剖【作者】丁学华;王志潮;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3.1【相关文献】1.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J], 李淑杰;冯晓玲;王敏2.内窥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及上斜坡区解剖研究 [J], 邢立举;周配权;房振忠;李显伟;王迪;刘禹兵;黄鑫3.鼻内窥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 [J], 赛燕菲;王丽敏4.鼻内窥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J], 焦力群;朱树干;刘玉光;江玉泉;彭波;许加军;张大良;范献良5.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手术中蝶鞍的解剖定位 [J], 王志潮;丁学华;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外科手术领域也迎来了新的突破。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在手术中的应用,为神经外科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切除鞍区肿瘤方面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参考。
一、引言鞍区肿瘤是指生长在脑膜鞍附近的肿瘤,由于其位置的复杂性和周围重要结构的密切相连,给手术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传统的手术方式往往需要切开颅骨,破坏颅骨和脑组织,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创伤,同时也增加了手术的风险。
而随着神经导航技术和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成为了可能。
神经导航技术可以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解剖结构进行精确的三维重建和导航,为手术提供了精准的定位和路径规划;神经内镜技术则可以通过微创的方式,进入到手术部位进行显微观察和手术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成为了目前神经外科手术的热点研究之一。
二、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1.患者资料本研究共纳入了50例鞍区肿瘤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24-65岁,平均年龄46岁。
患者术前均行颅内肿瘤CT或MRI检查,明确了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周围结构的关系。
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
对患者进行头颅CT和MRI扫描,得到患者个体化解剖结构的三维图像。
然后,通过神经导航系统对颅内肿瘤进行定位和路径规划。
手术中,通过扩大经蝶入路,使用神经内镜进入到手术部位,对鞍区肿瘤进行显微观察和手术切除。
3.临床疗效手术后,患者均进行了定期的随访和影像学复查。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术后颅内肿瘤得到了完全切除,无残留。
并发症方面,术后8例患者出现了轻度出血,经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
一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是一种微创的头颈外科手术方法。
主要特点是:在患者左或右侧的鼻窦内开路,经鼻孔穿入颅内,沿蝶窦进入蝶腔,从而实现垂体腺瘤的手术切除。
为提高手术的可靠性,使手术更安全,术前应该完善患者检查,包括头颅CT、MRI等,对于复杂病例还应该做出全颅DSA检查。
手术中,在鼻咽头里选择合适的入路,然后在蝶窦前选择合适位置,穿刺进入颅内。
之后经过移植链和取出、吻合颈部的一系列方法,实现垂体的完整切除,再比较郑重地完成术后护理,以确保术后长期痊愈。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入路鞍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入路鞍区显微解剖学研究作者:董佰卓孙志刚周斌聂宏华黄胜明杨小龙郭团魁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7期摘要:目的:研究经鼻蝶入路解剖结构在神经内镜下的特点,为鼻蝶窦进路切除鞍区病变积累资料。
方法; 所选尸头均经乳胶灌注,在内镜下操作记录所见解剖学结构的关系及特点。
结果; 蝶窦开口距颈内动脉、鞍结节中心、鞍背及视神经中点依次13.5±2.4mm、14.7±2.0mm、22.8±3.1mm和11.4±1.9mm。
結论; 掌握神经内镜下鞍区各解剖结构的关系是经由鼻蝶手术成败关键。
关键词:神经内镜;鞍区;解剖中图分类号:R651;R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近20年来,随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的不断精细、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底解剖的进一步研究及颅底神经外科医师手术经验的积累,鼻颅底科、眼科、颌面外科的相互交叉,使得颅底神经外科成为发展非常活跃的专业。
手术进路的选择是神外颅底手术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是手术视角的暴露度—手术进路的选择尤为重要。
鞍区位于颅底中央部位,位置较深,邻近重要的神经、血管,是颅底中央部病损的重点和难点[1]。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微创内镜技术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神外医生选择经由鼻蝶进路来治疗颅底病变,但该入路内镜下详细解剖资料并不多见[2]。
一、材料与方法1. 材料所用10具新鲜成人尸头,均未见外伤和畸形,鼻腔及蝶窦内没有异常改变,20具成人完整尸头均已经防腐处理。
2. 工具应用0°、30°、70°(蛇牌)硬质内镜以及监视设备、配套录像,数码相机,数码录像系统,神经显微手术器械,解剖用莱卡显微镜自制头颅固定架,骨膜剥离子,手术刀,电动磨钻(美敦力),冲洗装置和电动吸引器,游标卡尺(精度 0.02mm),量角器及圆规等。
3. 方法在上述经甲醛固定的标本尸头和新鲜标本尸头上均经由鼻蝶进路,在内镜下观察经鼻蝶进路所见解剖结构的相互距离及特点,并对所见解剖结构予以测量,再经中线部位锯开,观察蝶窦口、并测量蝶窦口与鞍区其他结构的解剖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 y wor s:pi tr de ma;n urna iat n;ta s he oda p o c d t ay a no ui e o vg i o r nsp n i la pra h;a ao a u e n n tmy me s r me t
微 侵袭 是神经 外科手 术总 的发展趋 势 和基本要
体腺瘤 切 除术 , 中我们 对 该 手术 入 路 的相关 解 剖 术
结构 进行 了测量 , 并对 数据进 一步 统计整 理 , 旨在 为
求 , 要求 在手术 切 除病 灶 的 同 时最 大 程度 地 保 护 它
正常神经血管组织 。传统 的神经外科手术是医生根 据影像学检查获得的信息, 再结合解剖学知识 , 综合
对2 6例垂 体腺瘤患
者术前强化 c T扫描 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 从不 同角度和层面观察蝶 窦和蝶鞍 的结构 ; 经单 鼻腔蝶 窦入路 手术 中 , 利 用 BanL BV c r io 神经导航系统对相关解 剖结构 进行 测量 。结 果 经 测量 , r A et s n i oV i 蝶窦前 后径 为 (2 1±6 5 2. .)
山东 医药 2 1 0 2年第 5 2卷第 2期
神经 导 航单 鼻腔 蝶 窦人 路 垂体 腺 瘤 手 术 患者 鞍 区解 剖结 构 的测 量
贾 德泽 , 李 刚, 王云 彦 , 学恩 , 杰 李 申 ( 东大学 齐鲁 医院 , 南 20 1 ) 山 济 50 2
摘要 : 目的
神经导航测 量单 鼻腔蝶窦入路垂体 腺瘤手术 患者鞍 区的解剖结构 。方 法
i ugr.R sl T el  ̄ f p eo iu a 2 . ±6 5 m t i ho hni s u a 1 . 6 1 n sre g y eut s h n ho hni s sw s( 2 1 . ) m, ewd f p eo i sw s( 76± . ) e s d n h t s d n m t e h o hni s u a 1 . m, eh i t f p eo i sw s( 9 0±5 8 m h emi m l iac e enbl e ae oss ue a h g s d n . ) m.T n a ds nebt e it a cvr u i ssw s i t w ar l n n
分析 后对病 灶进 行 定位 、 计 骨 瓣 和手 术 人 路 。其 设
经单鼻腔蝶窦人路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1 资料 与方 法
垂体腺瘤 2 例 , 1 例 , 1 例 ; 6 男 1 女 5 年龄 2 6 3~ 2 岁, 平均 3 . 6 7岁。其 中微腺瘤 ( 肿瘤直径 <1vi i) i l , 2例 大腺瘤 ( 肿瘤直径 1 3a ) 3 , ~ m l 例 巨大腺瘤
JA D — ,L a g,W NG Y ny n,L ee I ez e IG n A u -a IXu —n,S N e HE f i
( i o i lfS a dn nv sy J a 5 0 2 P R C ia Ql H s t n og U i r t,i n2 0 1 , 窦 前 后 径 为 ( 2 1±6 5 i 左 右 蝶 2. . )n n、 径 为 (7 6± . )l 上 下 径 为 ( 9 0±5 8 mm, 1 . 6 1 lm、 l 1. .)
两侧 海绵 窦之 间最 小 距 离 为 (2 7±15 mi, 侧 1. . ) l两 l 颈 内动脉之 间最 小 距 离 为 (3 8419 mm, 侧 鼻 1. -. ) 左 孔 中心 到 蝶 窦 腹 侧 壁 的 最 短 距 离 为 (2 8±5 9 7. .)
m 左右径为 (7 6± . ) m、 m、 1. 6 1 m 上下径为 (9 0± 。 ) m, 1 . 5 8 m 两侧海绵窦之间最小距离为 ( 2 7±15 m 两侧 颈内 1. . ) m,
动脉之间最小距离为( 3 8± . ) m, 1 . 19 m 左侧 鼻孔 中心 到蝶 窦腹侧壁 的最短距 离为 (2 8± . ) m, 7 . 5 9 m 左侧 鼻孔 中心 到鞍底 的最短距离为( 2 2± . ) m。结论 8. 63 m 利用神经导航 系统可 以较准确地测 量垂体腺 瘤患者 鞍区 的解 剖数 据, 这些数据对单鼻腔蝶窦入路手术有一定 指导作用 。 关键词 : 垂体腺瘤 ; 神经导航技术 ; 鼻蝶 路径 ; 解剖测量
构进行测量 , 采用被动红外线跟踪定位系统。以左
1 0
山东 医药 2 1 0 2年第 5 2卷第 2期 侧 鼻孔 中点作 为 参 照物 , 量相 关 解 剖 结 构 与其 之 测 间的距 离 ; 另外 , 还测 量蝶 窦 的左 右 径 、 后径 、 下 前 上 正位 于蝶 窦正 中 的 中隔 比较 少 见 。所 以 , 前 应 重 术 视蝶 窦 间隔 的类 型和数 目 , 在 打开蝶 窦前壁 后 , 否则 进入 蝶窦 的众 多分 腔 内容 易迷 失 方 向 , 不到 真 正 找 的鞍 底 。我们 利用 神 经 导航 系统 测 量 了 2 6例 患 者
g r t e r n vg t n e y wi n u o a iai .M e h d T ec n iu u n h n sie C c n eo e s r e ywee u d r e t n 2 ai n s h o to s h o t o sa d ti l T s a s b fr u g r r n e w n 6 p t t n c i e
绵窦。为了能 比较完全地切除肿瘤 , 往往需要在鞍 内反复搔刮肿瘤 。因此 , 在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瘤 切 除术 中 , 了解 两侧 海 绵 窦之 间和 双 侧 颈 内动 脉之 间的最 小 距 离 尤 为 重 要 _ 。本 研 究 测 量 的结 果 是 5 j
两 侧海 绵窦 之 间的最 小 距 离 为 (27415 m 双 1. . ) m, - 侧 颈 内动脉 间最小 间隙为 (3 8±1 ) m。所 以 , 1. .9 m 我 们建议 在 经鼻 腔蝶 窦 人 路 手术 中 , 底 硬膜 打开 鞍
wi i i r d n ma ,t e d t a e o s u t d i h e i n in ,t e s h n i i u r m i e e td r cin a d t p t ty a e o s h aa w s r c n t ce n t r e d me s s h p e od sn s fo df r n i t n h ua r o f e o d f r n l e w r b e v d h n t e c r lt e s u tr o l eme s r d b eB an L co iin s s m u — i e e ts c e eo s re .T e or ai t cu e w u db a u e y t r i AB Ve trV s y t d r f i h e v r h o e
n sr osl riaw s( 2 2±6 3) oti t el t cc a 8 . l au . mm.Co cu in T ea piaino e rn vgt n i u eu nte me sr・ n lso s h p l t fn u o aiai s sfli h aue c o o
的蝶窦 , 其前 后 径为 ( 2 1±6 5 m 左 右径 为 2. . ) m、
(7 6± . ) m、 1. 6 1 m 上下 径 为 (9 0± . )n 1. 5 8 In。这 与 文献 报道 中蝶 窦 的测 量结 果 也 不 尽 相 同 , 能 与 部 可 分垂 体大腺 瘤 造成鞍 底下 沉有关 。 海绵 窦 内走 行 着 许多 神 经 和粗 大 的颈 内动脉 , 垂 体 腺瘤 的生 长经 常贴近 海绵窦 的内侧 壁或 侵蚀 海
径及颈 内动脉之间最小距离 、 两侧海绵窦之间最小 距离 等影 响手 术安 全性 的数 据 。蝶窦 前后 径为 前壁
中点 到后 壁 的最 短距 离 , 右径 为 通 过 前 后 径 中点 左 的左 右最 短距 离 , 下径 为通 过 前 后 径 中点 的上 下 上
最短 距离 。
2 结 果
(2 7±15 m 1. . ) m.T em n l i ac e enbl ea it a crt r r a 1 . 1 9 m h ii s n ebt e itr e l a i at w s( 3 8± . ) m.T em n a ds ma d t w a l n r od e n y h ii l i m — t c o fcn r fh otlosh ni s u a 7 . 5 9 mm h nm l ia c o fcne o te a ef m l et e s p eo i sw s(2 8± . ) .T emi a ds nef m lt et f h n r e t eot n r t i d n i t r e r
me to o ea ie s cu ef re d n s l r n s h n i a p r a h,a d t e d t sh l flt r v h c u a y d r g n fc r lt t t r n o a a ta s p e od l p o c v r u o a n h a ai ep u o i o e t e a c rc u n mp i
A s at 0bet e T auecr l i t c r r n oaa t nshnia apoc i ir dnm r b t c: jc v o r i mesr o eav su t ef dn slr s eo l prahpt t yaeo as — r te r u o e a p d ua u
中图分类号 : 79 4 R 3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26 2 1 )20 1-2 10 -6 X(0 2 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