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

合集下载

凝血四项标准

凝血四项标准

凝血四项标准凝血四项标准是指评估凝血功能的四项常规检查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

凝血功能的正常调节对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止血至关重要,而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严重疾病。

本文将介绍凝血四项标准的意义、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评估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

其测量要求在抗凝剂(如肝素)的作用下,利用血浆中凝血因子Ⅶ参与生成凝血酶凝固血块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 的值在12-13.5秒之间。

PT延长提示凝血因子Ⅶ或凝血因子Ⅴ或Ⅹ、Ⅱ、Ⅰ缺乏或异常,可见于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等疾病。

相反,PT 缩短则提示凝血因子Ⅶ活性增高,如急性消化道出血等。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评估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

APTT测量是在体外条件下模拟各凝血因子间的活化,并使血小板参与生成凝血酶凝固血块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APTT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或凝血因子Ⅰ缺乏或异常,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DIC、血友病等疾病。

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在血液标本中计算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通常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是由于骨髓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或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偏高则常见于感染、炎症、白血病等。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IB)是评估凝血系统第一阶段功能的指标。

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凝血蛋白,参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的过程。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是指在一些特定条件下,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PT的延长表明凝血过程中的一些因子可能存在缺陷或异常。

常用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为了解决不同实验室不同试剂对PT结果影响的标准化指标,用于衡量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衡量凝血系统内在凝血通路的功能的指标。

它测量了在特定条件下激活凝血系统所需的时间。

APTT的延长可能表示血液中的一些凝血因子存在缺陷或异常。

3.凝血功能因子凝血功能因子是参与血液凝结的蛋白质,包括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Ⅲ等。

检测这些凝血功能因子的水平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

如凝血酶原水平的降低可能与肝功能异常或维生素K缺乏有关。

4.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查血小板是形成血栓和止血的重要细胞。

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功能检查则可以评估血小板的活性和能力。

血小板计数的增多可能与炎症、感染、脾脏切除等因素有关,而减少可能与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寿命缩短有关。

血小板功能检查可以通过观察血小板在特定条件下的聚集情况来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异常。

5.D-二聚体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浓度可以反映血液中凝血系统的活性和纤维蛋白溶解的程度。

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有关。

6.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前体蛋白,其水平可以反映凝血系统的活性。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可能与炎症、感染、肝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总结起来,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机体凝血状态和凝血能力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常见凝血功能指标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功能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单一指标的误诊误治。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凝血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检查方法,常见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和D-二聚体,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凝血因子的功能和活性是否正常,为临床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栓性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凝血检查还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可用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下面就凝血检查结果的解读进行相关说明。

1、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特别是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

它的临床意义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以及检测凝血功能异常或凝血疾病。

当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时,可能是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多因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导致凝血因子Ⅶ的活性增加,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也可能是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如凝血因子Ⅶ活性增高导致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当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可能是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多因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治疗导致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活性降低,从而延长了凝血酶原时间;也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如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缺乏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还可能是使用抗凝药物肝素或直接口服抗凝药物抑制了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评估凝血功能方面有一定的重叠,但它们也有一些区别。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凝血通路的凝血因子活性,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凝血通路的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

因此,在某些凝血因子异常的情况下,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是用于评估血小板数量指标,有凝固血液的作用,参与机体的凝血功能。

当血小板计数增多时,可能与以下疾病有关: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疾病的一种,导致血小板过多;②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炎症、感染、贫血、肿瘤、手术、创伤等均可诱发,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增多。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凝血功能概述 • 凝血功能报告的主要指标 •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 常见凝血疾病及预防 • 凝血功能报告的注意事项
01
凝血功能概述
凝血系统的组成
血管内皮细胞
保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参 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
在止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 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详细描述
VTE通常发生在长期卧床、久坐、术 后或创伤后的人群中,主要症状包括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预 防措施包括多活动、穿弹力袜和使用 抗凝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AS)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表 现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 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
VS
详细描述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与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密切 相关。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 糖等指标,以及戒烟、适量运动和合理饮 食。
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的蛋白质,在凝血过程中转化为纤维蛋白,有助于血液凝固。FIB水平升高可 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FIB水平降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总结词
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
详细描述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是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通过检测TAT的水平来评估体内凝血酶的生成情况 。TAT水平升高可能表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血 栓形成等表现,如皮肤淤点、淤斑、 关节腔出血、内脏出血等,甚至危及 生命。
特殊情况下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如妊娠期 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解读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时,需关注D-二聚体、纤维蛋

凝血2项检查

凝血2项检查

凝血2项检查凝血2项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体检项目,用于评估人体血液凝血功能的指标。

这两项检查分别是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通过这两项指标的测量,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PT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凝血因子活性。

它测量的是血液中血浆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 的值在11-13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APTT是另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活性。

它测量的是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激活和凝血级联反应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凝血抑制物质的增加,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2项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例如,在手术前进行凝血2项检查可以评估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以避免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此外,凝血2项检查还可以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液凝固的疾病,如血友病等。

需要强调的是,凝血2项检查只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指标,不能单独用来确定疾病的诊断。

如果凝血2项检查异常,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的病因。

此外,凝血2项检查的结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药物使用等。

因此,在进行凝血2项检查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凝血2项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体检项目,用于评估人体血液凝血功能的指标。

通过测量PT和APTT的值,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2项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凝血2项检查只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指标,不能单独用来确定疾病的诊断,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凝血功能常规检查是用来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的一项检查项目。

它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和判断,我们可以得出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在判断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外源途径的时间指标,常用来评估凝血酶凝血酶原途径。

通常情况下,PT值在12-14.5秒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PT值延长,可能说明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如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等。

另外,抗凝血药物使用也会导致PT延长。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内源途径的时间指标,常用来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值在28-40秒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APTT值延长,可能说明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抗凝血药物使用等。

3.血小板计数(PLT):PLT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PLT值在150-450×10^9/L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PLT值降低,可能说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受损,如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等。

另外,一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PLT值降低。

4.纤维蛋白原测定(FIB):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FIB值在2-4g/L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FIB值降低,可能说明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如肝功能异常、营养不良等。

在判断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时,我们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因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多种疾病和因素相关,如肝病、肾病、恶性肿瘤、感染等。

此外,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测定结果。

因此,在判断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时,我们还需要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用药史、症状和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孕妇凝血六项报告单解读

孕妇凝血六项报告单解读

孕妇凝血六项报告单解读孕妇的凝血六项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

以下是这些指标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为11~14秒。

超过对照值3秒以上则为异常。

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标,也是检测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过筛试验。

PT延长可能意味着肝素增多或者类肝素凝血物质存在,例如肝病、肾病等。

2.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为31~43秒。

超过对照值10秒以上则为异常。

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APTT延长可能表示血浆因子Ⅷ、Ⅸ和Ⅺ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Ⅺ缺乏症,或者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等。

3.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为0~0.55mg/L。

数值升高可导致血液凝固状态。

D2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的重要指标,也是胶原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

4.国际标准化值(INR):正常参考值为0.8~1.2。

5.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参考值为2~4g/L。

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6.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在14-21秒。

被检测血浆凝血酶时间相比正常对照延长超过3秒即为异常,可能出现肝素增多或者类肝素凝血物质存在,例如肝病、肾病等,低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例如原发性纤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凝血报告分析

凝血报告分析

凝血报告分析引言凝血报告是医学检验中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可能性和程度。

本文将根据凝血报告的常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步骤1. 查看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和AP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PT和AP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2. 观察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较稳定。

若FIB水平过高,说明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凝血异常,如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而FIB水平过低,则可能暗示凝血功能低下。

3. 分析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小板计数反映了体内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血小板计数过低,说明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可能受损,易出现出血现象。

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可能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检查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5. 观察凝血酶时间(CT)凝血酶时间(C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C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C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6. 检测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较低。

若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7. 综合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若多个指标异常,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而正常范围内的指标则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

结论凝血报告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应用:
APTT用于筛查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Ⅷ、Ⅸ、 Ⅺ和Ⅻ,不用于筛查因子Ⅶ、Ⅹ、 Ⅴ、Ⅱ和Ⅰ; PT用于筛查外源凝血系统因子Ⅶ,Ⅹ、 Ⅴ、Ⅱ,不用于筛查 因子Ⅷ、Ⅸ、Ⅺ和Ⅻ。
联合应用APTT和PT可以用于筛查除TF和FⅩⅢ外的所有凝血因子缺 乏和病理 性抗凝物质存在,是临床最常用的凝血系统的筛查试验。
异常标准 <100 延长>3
延长>10 延长>3
<1.5 >10 >0.25
敏感性(%) 特异性(%) 诊断效率(%)
97
48
67
91
27
57
91
42
57
83
60
70
22
100
65
100
67
87
91
68
80
PT、APTT、TT、Fg定量
1.仅有APTT延长 提示内源性途径因子异常:Ⅷ、Ⅸ、Ⅺ 不能用正常血浆纠正:提示抗Ⅷ、抗Ⅸ抗体存在 2.仅有PT延长 提示外源性因子异常(FⅡ、Ⅴ、Ⅶ、Ⅹ);VitK缺乏;严重肝病 延长不被正常血浆纠正: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3.全部异常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FDP增多;血中抗凝物质增多;肝功能衰竭 应进一步做有关因子的测定(确诊试验)
BPC假性↑ 见于红(白)细胞碎片、小红细胞、冷球蛋白血症、疟疾等。
BPC正常、BT↑和血涂片上血小板分散不堆集,可作为血小板无力症的筛 查试验。
BPC正常、BT↑和APTT↑可作为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筛查试验。
(二)PT和APTT检测
APTT是在受检/对照血 浆中加入激活剂-部分磷 脂和Ca2+观察血浆凝固 时间(S),可以筛查内 源凝血系统的凝血缺陷。
仪器中的电脑能记录血样(全血、血浆、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动 力学变化。根据血样凝血参数对患者止凝血状况作出定性和定量 判断。
TEG® 反应凝血的那些部分?
以高岭土样本为例
探针旋转 振幅 (mm)
血小板聚集功能
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溶解
时间 (min)
参数r
凝血状况 凝血成分
凝血时间 血块速率
K 1-4 min
K (min)
a(deg)
K (min)
a(deg)
30 min LY30
MA
CI
0-8%
-3.0 – 3.0
55-73 mm
MA MA
0-15% EPL
LY30 > 7.5% EPL > 15%
N/A
⑴R时间
• R时间是血样放在TEG分析仪内到第一块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之间的 一段潜伏期,正常6~8min。
③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④综合:血管性假性血友病、DIC。
BT缩短
①某些严重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②心梗、脑梗、DIC高凝状态
BPC↓与出血
BPC<20×109/L可见自发性出血和严重出 血;
BPC<50×109/L可见轻度外伤和手术出血; BPC<80×109/L一般无出血,若伴用某些
• R时间因使用抗凝剂或凝血因子缺乏而延长,因血液呈高凝状态而 缩短。
⑵K时间 (R+K正常为10~12min)
• 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20mm所需的时间; • 评估血凝块强度达到某一水平的速率; • 影响血小板功能及纤维蛋白原的抗凝剂能延长K。
⑶α角度
• 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正常为50°~60°
药物抗血栓药等)也可见出血症状。
BPC可用于监测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
用药后4~14d,BPC↓<(50~100)×109/L或 BPC较基础值↓≥ 50%者;然而以前接受过肝素治疗 者再次接受肝素可更快BPC↓,即导致肝素诱导的血小 板↓/血栓形成。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血小板型止血缺陷)
【临床评估】
(五)FDPs和D-D检测
外源凝血 内外源凝血
凝血酶
FⅩⅢ
FⅩⅢ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交联纤维蛋白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gDP)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bDP,含D-D)
FDPs
临床应用
1.结合临床危险度评估, D-D用于排除低/中PCP的VTE(DVT/PTE),其 敏感度82%~100%,特异度32%~52%,阴性预测值99%~100%;但对 高度临床危险度评估患者,D-D的排除意义不大,此时可直接用影像学检 查作诊断。
最大血块强度
IIa 生成的纤维 纤维蛋白X-联结
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血小板
凝血旁路
凝血旁路 血小板
(血小板 – 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
血小板 (~80%) 纤维蛋白原(~20%)
血块稳定性
血块强度的减弱 纤维溶解
47°- 74°
a
功能紊乱 低凝 高凝
R
4-8 min
R (min) R (min)
Fg临床意义
• Fg↑:Fg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增高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 反应,如应激、妊娠晚期、动/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感染、烧伤、动 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 病等。
• Fg↓:先天性/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 性常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溶栓和降纤治疗:Fg含量明显↓。
BT影响因素多,操作复杂,且无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不能作 为高凝状态、术前出血风险和术后出血的评估指标。不作为常用筛检试验,
高度怀疑血管因素异常时才做!
BPC<20×109/L(危急值)有自发性出血的危险,若合并药物治疗(抗 血小板药)更易出血。
BPC假性↓ 见于血小板冷凝集、异常蛋白血症、血小板卫星现象、高血 脂等,特别是EDT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纤溶系统缺陷
血栓与止血常用检测项目
• (一)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BPC) •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 (三)凝血酶时间(TT) • (四)纤维蛋白原(Fg) •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 • (六)抗凝血酶Ⅲ(ATⅢ) • (七)血栓弹力图(TEG)
2.诊断DIC中应用
敏感性(%)
单用FDPs
100
单用D-D
91
联用FDPs+DD
91
特异性(%) 67 61 94
诊断效率(%) 87 80 95
DIC实验诊断的评估
检测指标 BPL (×109/L) PT (S) APTT (S) TT (S) Fg (g/L) FDP (ug/L) D-D (ug/L)
PT是在受检/对照血浆 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 Ca2+观察血浆凝固时间 (S),可以筛查外源 凝血系统的凝血缺陷。
参考范围:
PT:手工法PT12±1S,仪器法10~14S,检测值>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延长。 APTT:30~45S,检测值>正常对照值10S以上为延长,<正常对照值5S以上为 缩短。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
临床药学:曾露
凝血机制
血液止血过程涉及到血管、血小板、凝固系统、抗凝系统、纤溶 系统。此外还与机体自身的防护,如免疫应答、细胞的吞噬作用、激 肽生成过程有关。
简单的说,当血管破损,血小板聚集,凝血酶生成,交联纤维蛋 白在聚集血小板的基础上形成用于堵住伤口的栓子。继而激活纤溶系 统,溶解多余的纤维蛋白,避免形成血栓栓塞,最终修复破损的血管, 以维持血管的完整和通畅。
TXA2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FⅫ
PF3
启动凝血系统
凝血活酶
神经相 血管相 PLT相
凝血酶
凝血酶原
纤纤维维蛋蛋白白形形成成
纤维蛋白原
止止血血
止凝血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 纤溶系统异常 综合因素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止血缺陷 二期止血缺陷
获得性抗凝血酶的缺陷 合成减少,消耗增加或丢失。 肝病, DIC, 脓血症, 妊娠和先兆子痫,血液透析,恶性肿瘤,严重的外伤, 大面积烧伤,肾脏疾病
(七)血栓弹力图(TEG)
TEG是一种检测凝血全貌的自动化仪器 ,包括凝血启动到纤维蛋 白形成、血凝块形成到完全溶解以及血小板聚集的全部信息等。
二期止血缺陷(凝血因子- 抗凝物质型止血缺陷)
因子FXIII缺陷症
(遗传性、获得性)
抗凝治疗监测
口服华法林,用PT-INR监测: 一般认为INR <1.5提示抗凝无效;1.5~2.0用于预防血栓形成;2.0~3.0安全有 效;>3.0出血事件增加。INR不用于其他PT延长的检测。
监测普通肝素(UFH)用APTT。 APTT检测值<对照值的1.5倍,需追加UFH剂量,1.5~2.3倍为UFH安全有效, > 2.3倍需适量减少UFH,>2.5倍需停用UFH。 APTT对UFH敏感,但当血浆UFH浓度>5.0IU/mL时, APTT无法检出血浆出现 不凝固现象,此时需用活化凝血时间(ACT)检测。
(一)BT和BPC检测
BT是指皮肤被刺破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经历的时间
(min),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 的试验。>9min为延长。
BPC是指单位容积(L)全血中所含血小板的数量,反映循环
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界定为(100~300)×109/L。
BT临床应用
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因素和血管壁因素的影响
Antithrombin
• 通过形成不可逆的复合物 • 肝素能够提升抗凝血酶的活性达
1000倍
抗凝血酶Ⅲ (ATⅢ)临床应用
诊断抗凝血酶Ⅲ缺陷(AT Ⅲ缺陷 :活性 < 7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