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讲解

(完整版)⾷品⼯艺学复习资料讲解《⾷品⼯艺学》复习题1. 罐头⾷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属罐、玻璃罐、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密封、⾼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类⾷品。
2. 商业⽆菌: 罐头⾷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物(包括休眠体),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致病性微⽣物。
3. 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现象。
4. 平酸菌:导致罐头⾷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
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不产⽓。
5. D 值:指在⼀定的条件和热⼒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D 值与菌种有关、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杀菌温度有关。
D 值越⼤,表⽰微⽣物的耐热性越强。
令b = a10-1,则 D=t)6. Z 值:在⼀定条件下,热⼒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7. TDT 值:(Thermal Death Time ,TDT)热⼒致死时间,是指热⼒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定条件下的⾷品(或基质)中的某⼀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
8. TRT 值:热⼒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芽孢数减少到某⼀程度(如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9. 反压冷却:为防⽌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即利⽤空⽓或杀菌锅内⽔所形成的补充压⼒来抵消罐内的空⽓压⼒,这种压⼒称为反压⼒。
10. 传热曲线:将罐内⾷品某⼀点(通常是冷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值⽤温-时曲线表⽰,该曲线称传热曲线。
11. 热⼒致死温度:表⽰将某特定容器内⼀定量⾷品中的微⽣物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12. 热⼒致死时间曲线:⼜称热⼒致死温时曲线,或TDT 曲线。
(完整版)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食品工艺学是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食品工艺学研究内容①食物资源利用②食品科学原理③食品工艺生产④食品安全⑤废弃物利用、“三废”处理食品按原料来源分类:植物性、动物性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填空/简答)①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物原料变质的第一因素食品中的高分子物质被分解为各种低分子物质,使食品品质下降,进而发生变质和腐败;有些微生物会产生气体.使食品呈泡沫状;有些会形成颜色,使食品变色;有少数还会产生毒素而导致食物中毒。
②酶会引起食品品质的严重下降酶是食品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在食品工业上具有两重性:利用和抑制使食品中大分子物质发生分解,为细菌生长创造条件。
果蔬类等蛋白含量少的食品,由于氧化酶的催化,促进了其呼吸作用,使温度升高,加速了食品的腐败变质。
③化学反应油脂与空气直接接触后发生氧化酸收。
维生素C易被氧化脱氢,并进一步反应生成二酮基古洛糖酸,失去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类胡萝卜素因其有较多的共轭双键,易被氧化脱色并失去生理功能。
△食品保藏中的品质变化1、脂肪酸败2、褐变(酶促褐变、非酶褐变)3、淀粉老化4、食品新鲜度下降5、维生素的降解食品的保藏方法/途径(填空/简答)1、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此方法在冷库的高温库中进行)2、抑制食品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3、利用生物发酵保藏的方法4、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食品干藏:脱水制品在它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始终保持低水分进行长期贮藏的过程。
干燥是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脱水是为保证食品品质变化最小,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干制过程中食品的变化(填空/简答)P43物理变化:干缩与干裂,表面硬化,多孔性,热塑性,溶质的迁移化学变化:营养成分损失(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焦化,油脂的氧化与酸败,蛋白质的凝固、分解,维生素的损失),风味与色泽(褐变)干制过程的特性(简答)P371、干燥速率曲线2、食品温度曲线食品干藏原理(简答/论述)1、水分活度(Aw)的作用概念:Aw = P / Po可以表明水分的结合状态结论:Aw低于0.65时,大多数微生物方可得到抑制。
食品工艺学

5、冷害:冷却贮藏时,有些水果蔬菜的品温虽然在冻结点之上,但当贮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果蔬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失去平衡的现象。
6、热熏:制品周围熏烟和空气混合气体的平均温度超过22度的烟熏过程称为冷熏。
三、综述题
1、根据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作用,综合说明糖发酵的类型及其它们在食品中的具体应用。
答:根据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产生的产物,可以将糖发酵分为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醋酸发酵、丁酸发酵等一些比较常见和重要的发酵类型。
食品中主要应用下面几种:
应用:①酒精发酵酒精发酵是食品中的糖类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在酒精、酿酒和食品工业上都有大量应用,葡萄酒、果酒、啤酒都是利用酒精发酵制成的产品
4.烟熏保藏:食品的烟熏保藏就是利用木材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烟气熏制食品,以赋予食品特殊风味并能延长食品保藏期的方法
5.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生产和储运过程中适用化学制品来提高食品的耐藏性和尽可能保持原有品质的一种方法,也就是防止食品变质和延长保质期。
6.栅栏技术:食品保藏中设置多种微生物生长或食品腐败变质的阻碍因子如适当的温度、水分活度、pH等,这些阻碍因子又被称为栅栏因子,每增加一个因子就可以有保藏加和的作用,使保藏效果更好,而应用多种因子的条件却比单一因子要温和得多,这就是栅栏技术
7、抗氧化剂:能够推迟、延缓或者预防由于氧化引起的食品败坏或风味裂化的物质。
8、寒冷收缩:宰后的牛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肌肉会发送显著收缩,以后,即使经过成熟过程,肉质也不会十分软化,这现象就是寒冷收缩。
2.罐藏:食品的罐藏就是把食品置于罐、瓶或袋中,密封后加热杀菌,借助容器防止外界微生物的入侵,达到在自然温度下长期存放的一种保藏方法
(完整版)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讲解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1. 罐头食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入金属罐、玻璃罐、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气密封、高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一类食品。
2. 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休眠体),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3. 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生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现象。
4. 平酸菌:导致罐头食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
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而不产气。
5. D 值: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D 值与菌种有关、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杀菌温度有关。
D 值越大,表示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
令b = a10-1,则 D=t)6. Z 值:在一定条件下,热力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力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7. TDT 值:(Thermal Death Time ,TDT)热力致死时间,是指热力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一定条件下的食品(或基质)中的某一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
8. TRT 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芽孢数减少到某一程度(如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9. 反压冷却:为防止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而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力,即利用空气或杀菌锅内水所形成的补充压力来抵消罐内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反压力。
10. 传热曲线:将罐内食品某一点(通常是冷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值用温-时曲线表示,该曲线称传热曲线。
11. 热力致死温度:表示将某特定容器内一定量食品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12.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又称热力致死温时曲线,或TDT 曲线。
食品工艺学原理知识点总结-11页word资料

1.化学保藏的概念:食品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生产和储运过程中利用化学制剂来提高食品的耐藏性和尽可能保持原有品质的一种方法,也就是防止食品变质和延长保质期。
2.化学制品:指成分明确,结构清楚,从化学工业中生产出来的制品。
3.用于食品保藏的化学制品,主要有三大类:防腐剂,抗氧化剂,保鲜剂。
防腐剂: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延续食品腐败变质;抗氧化剂:能阻止或延缓食品中成分被氧化的物质。
保鲜剂:可以杀死导致腐败的微生物。
4.化学保藏原理:在食品中添加化学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推迟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到达保藏的目的。
特点:①在有限时间内才能保持食品原来的品质状态,属于暂时性保藏;②只有在食品未被细菌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才有效,抗氧化剂也是如此;③化学保藏并不能改善低质食品的品质。
第二节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1.概念: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2.食品添加剂与食品配料的区别食品配料:食品配料指的是公认的、安全的可食用物质,指用于生产制备某种食品并在成品中出现的任何物质,但不包括食品添加剂。
配料在用于加工食品时用量相对比较大,一般在3%以上。
3.食品防腐剂:从广义上讲,凡是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延缓食品腐败变质或生物代谢的制品都是食品防腐剂,有时也称抗菌剂。
、分为杀菌剂和抑菌剂。
脂溶性的抗氧化剂:BHA:丁基羟基茴香醚;BHT:二丁基羟基甲苯;TBHQ:叔丁基对苯二酚。
水溶性的抗氧化剂:抗坏血酸:茶多酚。
苯甲酸及其盐:苯甲酸和苯甲酸盐又称为安息香酸,在酸性条件下,对霉菌、酵母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对产酸菌作用较弱。
抑菌的最适pH值为2.5~4.0,一般以低于pH值4.5~5.0为宜。
微生物代谢产物:微生物在生长时能产生一些影响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抗菌素。
目前我国食品防腐剂标准只允许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等用于食品的防腐。
二、脱水结合水(束缚水):化学结合水、吸附结合水、结构结合水、渗透压结合水。
(完整版)食品工艺学考试重点完整版

1、D值:在一定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每杀死90%原有活菌数所需时间(分钟)2、Z值:热力致死时间变化10倍所需要相应改变的温度数(摄氏度)3、F值:在恒定加热标准温度下(121℃或100℃),杀死一定数量细菌营养体或芽孢所需时间(分钟)3、食品变质:指食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食品的外观、口感、营养以及安全性等下降,使其总体品质降低,食用性降低,甚至不能食用4、食品质量涉及对该产品品质的保持或者改善,关键品质包括颜色、质地、风味、安全性、健康作用、货架期以及方便性5、栅栏因子:指所有可以防止因食品微生物生长和抑制腐败的因素,包括:高温)、低温冷藏、Aw(降低水分活度)、pH(酸化)、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各种防腐剂及杀菌剂、应用乳酸菌等竞争性微生物6、商业无菌:是指杀灭食品中所污染的原病菌、产毒菌以及正常储存和销售条件下能生长繁殖、并导致食品变质的腐败菌,从而保证食品正常的货架寿命。
而灭菌是将微生物完全破坏,商业灭菌可能仍存在抗热性细菌包子7、肉的成熟:指屠宰后的动物,体内仍继续进行生化和理化等生命活动,使肉质变柔嫩,肉鲜味和风味形成过程。
4、罐藏:将原料经处理后密封在容器中,通过杀菌将绝大部分微生物杀灭,在保持密封状态下,能够在室温下长期保存的食品保藏方法8、导湿过程:在水分梯度作用下,水分由内层向表层扩散的过程属于导湿过程。
9、热烫:生鲜的食品原料迅速以热水或蒸气加热处理的方式,称为热烫。
其目的主要为抑制或破坏食品中酶以及减少微生物数量。
10、巴氏杀菌:在100℃以下的加热介质中的低温杀菌方法,以杀死病原菌及无芽孢细菌,但无法完全杀灭腐败菌,因此巴氏杀菌产品没有在常温下保存期限的要求。
11、肉的持水性:指肉在冻结、冷藏、解冻、腌制、绞碎、斩拌、加热等加工处理过程中,肉的水分以及添加到肉中的水分的保持能力。
12、罐头的排气:食品装罐后密封前将罐内顶隙间的、装罐时带入的和原料组织细胞内的空气尽可能从罐内排除的技术,使密封后罐头顶隙内形成部分真空的过程。
食品工艺学复习

1.3 排气和密封
RED
罐头密封前将顶隙、原料组织内的气体排除。 一.罐头排气的作用* 1.防止需氧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 2.有利食品色、香、味的保存 3.防止或减轻罐头内壁的腐蚀 4.防止罐头在高温杀菌时容器变形和损坏 5.有助于“打检” 鉴别罐头真空度
二.排气方法 1.热力排气: •热装灌排气:保证装罐食品中心温度达85‴ •加热排气:排气箱温度90~100‴,5~20min 罐头中心温度达80 ‴。 2.真空密封排气法 将罐头臵于真空封罐机的真空仓内,密封排气。 可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真空度。 3.蒸汽喷射排气 向罐头顶隙喷射高压蒸汽,排除顶隙内的空气。
•杀菌工艺条件制定的原则: 杀菌温度和时间既能杀灭微生物 又最大限度保持食品原有品质
(二)罐头杀菌合理性的判断
RED
反映微生物耐热性的参数: 1.对数减菌时间(D值): 指在一定杀菌温度下,微生物数量减少90%所需要的时间,或微生物数量减少1个对数循 环所需的时间。 D值可根据图中直线横过1个对数循环所需的热处理时间 求得或根据直线方程式求得,因为它为直线斜率的倒数 •即:D=t/(loga–logb)
3.4
腌制 烟熏类罐头
RED
一.磷酸盐在肉制品加工中的作用: ① 提高肉的离子强度↑。 ② 提高肉的pH值↑。 ③ 螯合肉中的金属离子 提高肉的持水性,延缓脂肪的氧化酸败。 ④解离肉中的肌动球蛋白。 二.肉的熏制 1.熏烟的作用 • 呈味、发色、脱水干燥、杀菌、抗氧化 2.熏烟剂的成分 • 熏烟成分中的苯并芘和二苯并蒽具有致癌性。
RED
第一篇
罐藏食品工艺
第一章 罐藏原理
RED
罐藏: 食品密封在容器中经高温处理将绝 大部分微生物杀死,同时防止外界微生物再 次污染,使得食品能够在室温条件长期贮存 的保藏方法。
完整版食品工艺学考试重点及复习计划资料

食品工艺学考试要点一、干藏食品的复水性:指新鲜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会水分的程度。
复原性:干制品重新吸取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和性状、质地、颜色、风味、结构、成分以及可见因素(感官评定)等各个方面恢还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水分活度:食品表面测定的水蒸汽压(p) 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p0) 之比, Aw值的范围在 0~1 之间。
Aw = P/P 。
导温性:由于水分梯度,使食品水分从高水分处转移或扩散的现象,即导湿现象。
导湿温性:在物料内部会建立必然的温度梯度,温度梯度会促使固态和液态水分从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的现象。
1.影响原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①微生物的影响;②酶的作用;③呼吸;④蒸腾与失水;⑤成熟和后熟;⑥动植物组织的龄期与其组织质量的关系。
2.常有食品的变质主要由哪些因素引起?如何控制?影响因素:( 1)微生物;( 2)天然食品酶;( 3)物化因素:热、冷、水分、氧气、光、时间。
①若短时间珍藏,有两个原则:(1)尽可能延长活体生命;(2)若是必定停止生命,应该马上洗净,此后把温度降下来。
②长时间珍藏则需控制多种因素(1)控制微生物:加热杀灭微生物、巴氏杀菌灭菌、冷冻珍藏控制微生物、干藏控制微生物、高浸透、烟熏、气调、化学珍藏、辐射、生物方法。
(2) 控制酶和其他因素控制微生物的方法很多也能控制酶反应及生化反应,但不用然能完好覆盖比方:冷藏可以控制微生物但不能够控制酶。
加热、辐射、干藏也近似(3) 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昆虫、水分、氧、光能够经过包装来解决。
3.干燥的体系是什么?简单情况下,食品表面水分受热后第一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及水分蒸发),此后水蒸气从食品表面向周围介质中扩散,于是食品表面水分含量低于它的内部,随即在食品表面和内部区间建立了水分差或水分梯度,会促使食品内部水分不断减少。
但在复杂情况下,水份蒸发也会在食品内部某些区间或甚至于全面进行,所以食品内部水分就有可能以液态或蒸汽状态向外扩散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1. 罐头食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入金属罐、玻璃罐、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气密封、高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一类食品。
2. 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休眠体),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3. 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生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现象。
4. 平酸菌:导致罐头食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
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而不产气。
5. D 值: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D 值与菌种有关、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杀菌温度有关。
D 值越大,表示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
令b = a10-1,则 D=t)6. Z 值:在一定条件下,热力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力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7. TDT 值:(Thermal Death Time ,TDT)热力致死时间,是指热力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一定条件下的食品(或基质)中的某一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
8. TRT 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芽孢数减少到某一程度(如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9. 反压冷却:为防止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而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力,即利用空气或杀菌锅内水所形成的补充压力来抵消罐内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反压力。
10. 传热曲线:将罐内食品某一点(通常是冷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值用温-时曲线表示,该曲线称传热曲线。
11. 热力致死温度:表示将某特定容器内一定量食品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12.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又称热力致死温时曲线,或TDT 曲线。
以热杀菌温度T 为横坐标,以微生物全部死亡时间t (的对数值)为纵坐标,表示微生物的热力致死时间随热杀菌温度的变化规律。
13. F 0值:单位为min ,是采用121.1℃杀菌温度时的热力致死时间。
杀菌锅的类型:间歇式或静止式杀菌锅:标准立式杀菌锅、标准卧式杀菌锅1. 影响罐头食品中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及作用。
答:(1)热处理温度:可以导致微生物的死亡,提高温度可以减少致死时间。
(2)罐内食品成分:①pH :微生物在中性时的耐热性最强,pH 偏离中性的程度越大,微生物耐热性越低,在相同条件下的死亡率越大。
②脂肪:能增强微生物的耐热性。
③糖:浓度很低时,对微生物耐热性影响较小;浓度越高,越能增强微生物的耐热性。
④蛋白质:含量在5%左右时,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含量到15%以上时,对耐热性没有影响。
⑤盐:低浓度食盐(<4%)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高浓度(>4%)时,微生物耐热性随浓度长高明显降低。
⑥植物杀菌素:削弱微生物的耐热性,并可降低原始菌量。
(3)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①种类:菌种不同耐热程度不同;同一菌种所处生长状态不同,耐热性也不同。
②污染量:同一菌种单个细胞的耐热性基本一致,微生物数量越大,全部杀死所需时间越长,微生物菌群所表现的耐热性越强。
2. 果蔬罐头食品原料护色的目的和方法?答:目的:维持果蔬本身的颜色,防止变色;方法:(1)防止酶褐变方法:①选择含单宁、酪氨酸少的加工原料②创造缺氧环境,如抽真空、抽气充氮③钝化酶:热烫、食盐或亚硫酸盐溶液浸泡;(2)防止非酶褐变的方法①选用氨基酸或还原糖含量少的原料②应用SO 2处理。
对非酶和酶都能防止③热水烫漂④保持产品低水分含量,低温Z T t F 1.121lg 10-=-干燥贮存。
3. 罐头食品排气方法、原理及其特点?4. 果蔬罐头原料热烫的目的及热烫方法?答:(1)热烫的目的:a 破解酶活性,稳定品质,改善风味与质地;b 软化组织,脱去水分,保持开罐时固形物含量稳定;c 杀死附于表面的部分微生物,洗涤作用;d 排去原料组织中的空气。
(2)热烫方法:a 热水处理:100℃或100℃以下,设备简单,物料受热均匀,但可溶性物质的流失量较大;b 蒸汽处理:100℃左右,可溶性物质流失少;c 热风热烫:美国1972年开始用于生产。
优点:①基本上物废水,大大减少了污染;②成本低10%;③保持营养成分,提高了热烫质量。
d 微波热烫: 无废水、内外受热一致,快速。
(3)影响因素:水果或蔬菜的类型、食品的体积大小、热烫温度、加热方法5. 微生物耐热性的表示①热力致死温度:表示将某特定容器内一定量食品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最低温度;②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又称热力致死温时曲线,或TDT 曲线):以热杀菌温度T 为横坐标,以微生物全部死亡时间t (的对数值)为纵坐标,表示微生物的热力致死时间随热杀菌温度的变化规律; ③Z 值:当 lg(t1/t2)=1 时,Z=T2-T1,为热力致死时间变化10倍所需要相应改变的温度数,单位为℃(Z 值越大,一般说明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④F 0值:单位为min ,是采用121.1℃杀菌温度时的热力致死时间)1.121(lg 10ZT t F -=-; ⑤热力致死速率曲线:以加热(恒温)时间为横坐标,以微生物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表示某一种特定的菌在特定的条件下和特定的温度下,其残留活菌总数随杀菌时间的延续所发生的变化; ⑥D 值:令 b = a 10-1,则 D = t ,表示在特定的环境中和特定的温度下杀灭90%特定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D 值越大,表示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⑦F 0=nD6. 杀菌公式杀菌公式是实际杀菌过程中针对具体产品确定的操作参数。
杀菌公式规定了杀菌过程中的时间、温度、压力。
完整的杀菌公式为:p Tt t t 321-- 杀菌公式的含义:t1--升温时间,即杀菌锅内加热介质由环境温度升到规定的杀菌温度T 所需的时间。
t2 --恒温时间,即杀菌锅内介质温度达到T 后维持的时间。
t3 --冷却时间,即杀菌介质温度由T 降低到出罐温度所需时间。
T --规定的杀菌锅温度。
P --反压,即加热杀菌或冷却过程中杀菌锅内需要施加的压力。
(杀菌公式的省略表示:如果杀菌过程中不用反压,则P 可以省略。
一般情况下,冷却速度越快越好,因而冷却时间也往往省略。
所以,省略形式的杀菌公式通常表示为:Tt t 21- 7. 罐头排气的目的?答:排气目的:①降低杀菌时罐内压力,防止变形、裂罐、胀袋等现象。
但真空度也不能太高,否是大型罐易产生瘪罐现象。
②防止好氧性微生物生长繁殖。
③减轻罐内壁的氧化腐蚀。
④防止和减轻营养素的破坏及色、香、味成分的不良变化。
⑤有助于“打检”鉴别罐头真空度。
8. 根据食品的pH 值及微生物的耐热性,可将食品分成哪几类?(举例),其常见的腐败菌?杀菌要求? 答:9.请以糖水梨子罐头为例,设计糖水水果类罐头生产工艺路线、工艺参数及操作要点。
答:工艺路线:原料验收--分选----摘把去皮---切半去子巢---修整----洗涤----抽空处理----热烫----冷却---分选灌装---排气密封---杀菌冷却----检验---包装---成品操作要点:糖水的配制、去皮与护色 热烫:热烫温度和时间 装罐、灭菌冷却、保温检验。
10. 罐藏工艺(要求)答:食品原料经过预处理、整理后,应和辅料一起迅速装罐,装罐时要按产品的规格和标准进行。
①装罐要迅速;②食品质量要求一致;③保证一定的重量;④必须保持适当的顶隙;⑤重视清洁卫生。
11. 水分活度对食品的影响。
答:水分活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大多数重要的食品腐败细菌所需的最低aw 都在0.9以上,肉毒杆菌在低于0.95就不能生长。
只有当水分活度降到0.75以下,食品的腐败变质才显著减慢;若将水分降到0.65,能生长的微生物极少。
(低水分活度微生物生长受抑制。
水分活度较高的情况下微生物繁殖迅速)水分活度对酶的影响:呈倒S 型,开始随水分活度增大上升迅速,到0.3左右后变得比较平缓,当水分活度上升到0.6以后,随水分活度的增大而迅速提高。
计算题:热力致死时间曲线(TDT ): 1.设原始菌数为a ,经过一段热处理时间t 后,残存菌数为b ,直线的斜率为k ,则:lg b – lg a = k ( t – 0 ) t = - 1/k ( lg a – lg b) 令 – 1/k = D ,则:t = D(lg a -lg b)在某杀菌条件下,在121.1℃用1 min 恰好将菌全部杀灭;现改用110℃、10 min 处理,问能否达到原定的杀菌目标?设Z=10℃。
解:已知:T 1=110℃,t 1=10 min ,T 2=121.1℃,t 2=1 min ,Z=10℃。
利用TDT 曲线方程,将110℃、10 min 转化成121.1℃下的时间t 2’ ,则t 2’ = 0.78 min < t 2说明未能全部杀灭细菌。
那么在110℃下需要多长时间才够呢?仍利用上式,得t 1’ = 12.88 min2.某产品净重454 g ,含有D 121.1℃=0.6 min 、 Z=10℃的芽孢12只/g ;若杀菌温度为110℃,要求效果为产品腐败率不超过0.1%。
求:(1)理论上需要多少杀菌时间?(2)杀菌后若检验结果产品腐败率为1%,则实际原始菌数是多少?此时腐败率不超过0.1%需要的杀菌时间为多少?解:(1)F 0=D (lg a – lg b )=0.6×(lg 5448 – lg 0.001)=4.042 minF 110=F 0 lg -1[(121.1 – 110)/10]=52.1 min(2)∵F 0=0.6×(lg a – lg 0.01)=4.042 min∴lg a = lg 0.01 + 4.042/0.6a = 54480,即芽孢含量为120个/g 。
此时,F 0=D(lg a – lg b)=0.6×(lg 54480 – lg 0.001)=4.642 minF 110=4.642 lg -1[(121.1 – 110)/10]=59.8 min1. 食品干藏:就是脱水干制品在它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始终保持低水分进行长期贮藏的过程。
2. 干燥:就是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3. 脱水:就是为保证食品品质变化最小,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脱水就是指人工干燥。
4. 干制:利用一定的手段,减少原料中的水分,将其可溶性固形物的浓度提高到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程度,同时,原料本身所含酶的活性也受到抑制,使产品得以长期保存。
5. 干燥曲线:就是干制过程中食品绝对水分(W )和干燥时间(t )间的关系曲线,即W =f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