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概论论文

合集下载

影视概论论文摘要

影视概论论文摘要

谈纪录片客观性审美特质与电视新闻节目、影视作品相比,客观真实是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所在。

纪录片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创作主体将自己的思想以至对人、事的情感通过现实的画面、镜头、声音真实地反映出来,经过一个片段一个章节的渲染,达到与观众共鸣的效果。

纪录片创作者以真诚无限地接近真实,其独特审美特质正是通过原生态的生活情节体现出来的。

当前,由于受到纪录片多元化创作思潮的影响,一些人过多强调纪录片的主观性审美特质,而把纪录片的根本要义—客观性审美特质或多或少地淡化了,这种纪录片主观化小说化的倾向,导致一些纪录片娱乐化、戏剧化,影响了纪录片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纪录片客观性审美特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体现在表现对象的真实性纪录片与电影、电视剧不同,它不是虚构的场景和故事,也不是虚构的人物和事件。

纪录片是真实地纪录事件的发生及过程,并展现其相互关系的一种音画形态。

众所周知,纪录片以“仿生眼”著称的镜头再现世界,它将那些人们看不清、分不明、理不顺的人、事、物一一还原,让客观社会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尽显其貌,使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加客观全面。

表现对象的真实性是纪录片首先要遵守的原则,纪录片...电视传媒与乡土音乐传播乡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地域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和积累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乡土音乐深刻地反映了各地域的历史发展,它是民众意识形态的反应。

2009年7月,我国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观点,其中就提到了乡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

当前,我国迅速的社会转型期虽使乡土音乐受到轻视,但从民族化与全球化的理念出发,乡土音乐依然具有时代性,对其进行弘扬和传播是不容推卸的责任。

在乡土音乐传播的过程中,电视传媒是最重要的、最适合的、能充分实现乡土音乐价值的传播载体,也是电视传媒和乡土音乐相互作用、实现彼此价值的最佳平台,因此,乡土音乐与电视传媒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影视艺术心理学论文范文欣赏(共2篇)

影视艺术心理学论文范文欣赏(共2篇)

第1篇: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人们现代生活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就是因为影视具有吸引人们眼球和情感的艺术感和文学性,贴近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

影视文学是电影和电视文学的统称,再现的是源于生活和社会的现实描述,反应的是人类原生态的社会写照和情感的表达。

无论是电影或者是电视,文学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这样说,在影视艺术里文学是必备的核心因素,影视离不开文学,文学也因为影视而繁荣和更具可读性。

一、影视艺术的内涵分析所谓影视艺术就是电影和电视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展现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曾说:“在作为电影世界支架的空间——时间复合体(或空间——时间连续)中,只有时间才是电影故事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构件,空间始终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参考范围。

”[1]苏联的瓦斯菲尔德说:“电影艺术作品中的时间——无论是天文学的时间或形象的、蒙太奇的时间——总是在空间里,在一定的纪实性的或假定的环境里实现的,影片的结构便是一个空间——时间的范畴。

”[2]从上述两位权威学者论中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表现,在时间的延续过程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屏影像,在空间的表现过程中展开画面形象,让作品在多角度和多方位得到表现,得到平面式和立体式艺术效果。

这门艺术主要反应的是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等流动媒体的艺术效果。

电视艺术来源于电影艺术的启发和创新,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新生视觉与听觉的艺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繁荣昌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影视文学的内涵分析所谓影视文学就是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的统称。

它们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不断把传统的语言文字、历史记载、传奇故事、小说、舞蹈、歌剧、诗歌、戏剧、散文等进行二度创作和形式创新,并以“声”、“画”形式展现文学内涵。

影视文学虽然不及传统的文学形式历史悠久,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影视艺术概论范文

影视艺术概论范文

影视艺术概论范文影视艺术是一门涵盖了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各种类型的艺术形式,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体和影响力。

本文将围绕影视艺术的定义、历史演变、艺术特点和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影视艺术是一种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形式表现和传达的艺术形式。

影视艺术通过影像、音响和剧情等元素的组合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思想,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

影视作品不仅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成果,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观众的观看和审美需求。

其次,影视艺术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电影和20世纪初的电视。

电影的历史可追溯到1895年,由于它具有真实感和动态的特点,很快就吸引了观众的关注。

电视的历史相对较短,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实验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迅速普及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电影和电视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传播和交流文化的重要工具。

影视艺术对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影视艺术可以通过影像和故事向观众传递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电影和电视剧中的主题和情节常常与社会现实相关,通过影视作品可以反映和探讨社会问题,引起观众的思考和讨论。

其次,影视艺术还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艺术传统。

各国各地的电影和电视作品中常常融入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元素,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和推广者。

最后,影视艺术还可以给观众带来娱乐和情感的享受。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电影和电视作品来放松身心、感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影视艺术大众文化论文(全文)

影视艺术大众文化论文(全文)
1
为向影视艺术献媚并不是文学艺术的唯一出路。例如,近年来出 现的为拍影视即兴创作的剧本或脚本,这种为影视而文学的作品, 影视化的痕迹明显,文学的味道全无。正如作家、编剧徐小斌分 析说:“为了迎合市场,不少作品都被打上了浓厚的商业化烙印, 粗制滥造、狗尾续貂之作比比皆是”[6]。这种舍本逐末的文学 创作道路,无疑是不可取的。文学应该在融合其他媒介的基础上, 丰富自身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影视汲取小说的能量以激活自身,而小说则借助影视巨大的 传播力获得扩展的机会。文学要在坚持进展自我的艺术宗旨下创 新求变以顺应文化大潮。大众影视文化充分发挥其优势,丰富人
1
们的休闲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素养,充 分发挥导向作用,将整个人类社会引向更高更美的精神文化境地。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
面对影视艺术的蓬勃进展,面对权威的丧失和话语权的取代, 作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内容博大精深,底蕴宏厚悠久的文学艺 术一时手足无措。在影视艺术的冲击下,文学在话语地位﹑审美 形态﹑情感的表达及作家的生存方式﹑身份处境和价值取向等 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巨变[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视 觉狂欢时代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面
其次,影视艺术要以开放谦卑的姿态面对文学艺术。影视艺 术是多元吸纳、全方位融合艺术成果的一种新的媒介艺术,诞生 进展的历史仅百余年,所以各个方面进展还不完善,在文学艺术 面前,多少显得有点稚嫩。文学在长达几千年的进展、流变中, 积存了极为丰富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沉淀了一大 批经典之作,为影视的艺术进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素材和 营养,所以我们要看到影视艺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学艺术,如 果没有文学各种艺术形式作支撑,影视艺术很难获得飞速进展。 正如张艺谋说:“ZG 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 影提供了再制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ZG 电影的大部 分作品都不会存在。”[7]不仅仅是小说对影视贡献极大,文学 的其他三种体裁(诗歌、散文、戏剧)都极大地影响了影视的进 展,无数小说、戏剧和散文作品不断被直接改编成为电影,如古 典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的戏剧、海明威和莫言的小说等。影视虽 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但如果没有文学的支撑很难有佳作。

电影艺术概论小论文

电影艺术概论小论文

浅谈贺岁片1.贺岁片的简介及其发展历程贺岁片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它一般专指为贺岁档期拍摄的具有喜剧色彩的影片,而贺岁档期是指从圣诞节,即12月24 日夜晚至新年的春节结束,共计40余天的放映时间。

在我国影坛,贺岁片的出现虽然只有短短的10余年时间,但已成为我国观众元旦和春节期间文化娱乐中一道不可或缺的大餐。

说起贺岁片,其实是舶来品。

在西方国家,圣诞节是最热闹的日子,而圣诞节和元旦又离得近,因此,每到圣诞节,电影商便推出为新年贺岁的电影。

这种贺岁电影传到香港后,被香港观众所接受,并被发扬光大,成为香港每年元旦和春节期间观众文化娱乐的主打节目。

1995年春节期间,由成龙主演的香港贺岁片《红番区》在大陆放映后受到观众的热捧。

随后由其主演的《白金龙》、《义胆厨星》又相继在1996、1997年的春节和大陆观众见面,再次受到了热烈响应。

于是,贺岁片的市场信息也引起了大陆导演和制片单位的注意。

1997年,冯小刚导演了大陆影坛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

此片一经问世,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吗,成为1998年元旦和春节期间文化娱乐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使紫禁城影业公司和冯小刚成了票房和百花奖的大赢家。

自此以后,大陆贺岁片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了起来。

2..贺岁片的发展过程的问题贺岁电影在其十余年历程中,饱受指摘。

社会学家认为它虽有不断的探索创新,却正在偏离着了以往的轨道。

贺岁电影应该是大餐后的一道甜点,是带给观众愉悦享受的体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贺岁片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质,贺岁文化也有走入歧路的危险。

因为它的幕后都是投资方在操纵着市场,是他们在追求着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认为,在演艺界所说“贺岁”实际传承的是西方“贺岁理念”。

他们更注重时间性和娱乐性,似乎把在春节前后推出的娱乐性作品统称为“贺岁作品”,不注重贺岁内涵、忽略传统民俗理念、以自我为中心靠炒作追求效益的“贺岁”品牌效益。

对于打“贺岁”文化品牌问题,他指出,“贺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文化品牌,但“贺岁”不是金字招牌,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影视艺术学研究论文

影视艺术学研究论文

影视艺术学研究论文[内容提要]艺术与技术合流、电流与电视联姻之后,将会出现两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影视技术学与影视艺术学。

这种组合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它应该意味着一次触及本质的学科变革,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描绘成一种“范式变化”。

本文简要回溯了影视各自独立成为艺术并形成学科的历史,指出正是在电影电视为争得艺术地位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的过程中,电影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逐步得以确立,如何在整合的基础上构件超越原有范式的影视艺术学的新的学科范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即旨在从学术层次探讨电影与电视作为艺术的结合,并给这种结合以学理上的论证。

[关键词]影视艺术学范式变化整合理论重构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系在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成立,名曰“影视艺术与技术系”,乍一听,这名字稍嫌冗长,读之也觉拗口。

不过因为她是在理顺了各方面关系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精心运作的,而且她依托于广播学院及其所属电视学院这一强大后盾,所以组建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将原来分属不同系别的四个相关专业——表演专业、导演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和动画专业结合,组成一个新系,这更多涉及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比较易于解决,因此,虽然两年多的筹建时间不算很短,但一个全新的艺技系毕竟顺利地诞生了。

而从学术层面探讨电影与电视作为艺术的结合,则显然比单纯的一个系的挂牌成立困难得多。

能否及早给这种结合的产物——这个诞生于千禧年的幸运儿——以学理上的论证,也许会关乎她日后的顺理成章。

一艺术与技术携手、电影与电视联姻之后,将会出现两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影视艺术学与影视技术学,要使这两门学科成为真正规范的常规科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之所以称之为新的学科生长点,并不是指这两个学科的名称是新的(它们在不同的场合已被屡屡使用过),而是因为这种组合不是一次简单的相加,它应该意味着一次触及本质的学科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描绘成一种“范式变化”。

“范式变化”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因(ThomasKuhn)定义并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⑴意指学术研究的全套方法及其态度正被另外一套方法及态度取代。

影视艺术导论论文

影视艺术导论论文

西华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导论》课程——《过往》影评院系: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年级:12级3班学号:************姓名:***《过往》影评(分析各个角色面临的处境及心理现实)《过往》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一部被笼罩在浓厚的沉重和压抑色彩下的影片,带有浓厚的感情氛围,《过往》讲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纠葛,集中讨论婚姻与情感本身,真实细腻。

剧中每个角色都面临着不同的处境,有着不同的心理现实,它们彼此衔接,将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最终结束。

《过往》讲述了一对夫妻经过四年分居生活后,丈夫艾哈迈德在法国妻子玛丽娅的要求下,从德黑兰来到巴黎正式办理离婚。

从短暂的巴黎之行中,艾哈迈德看到了妻子与女儿露西之间冲突不断。

艾哈迈德在妻子玛丽娅要求下愿意帮助其改善关系,可是不小心卷入更为复杂的家庭纠纷,同时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秘密。

原来玛丽娅急着要结婚是因为已有两个月的身孕。

女儿露西之所以那么讨厌母亲的新男友萨米尔并非是因为她不希望母亲再嫁,而是因为自己做过对不起他们的事。

萨米尔妻子因自杀未遂变成了植物人,而她的自杀原因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越来越蹊跷……一封邮件成了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

两个来自支离破碎的家庭的人试图重新开始一切,却因为过去的阴影始终无法迈向前方。

使得整个故事交接与过往与现在之间。

作为本片女主公的玛丽娅同时面对两个男人,一个自己准备离婚的前夫——艾哈迈德,一个准备结婚的新男朋友——萨米尔。

玛丽娅要告别过去,决心开始新的生活,可是在告别过去迎接现在的过程中,她的女儿露西却成了她的阻碍,因为露西对萨米尔的讨厌和所做的对不起玛丽娅和萨米尔的事使得露西不愿意自己的妈妈和萨米尔结婚,所以一次次和玛丽娅做对,这样让玛丽娅感到很头疼担忧。

然而另一方面萨米尔昏睡的妻子还像一个植物人一样躺在医院,不知道何时会醒来,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担忧。

面临的这些问题、情况都给玛丽娅带来各方面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为了让自己能暂时的缓解心情的沉重放松一点,一个从不抽烟的玛丽娅喜欢上了抽烟消愁。

大学生影视艺术论文

大学生影视艺术论文

大学生影视艺术论文一、道德相对主义的倾向导致大学生道德判断偏离正轨一些影视作品将孝道丢进了垃圾桶,用极权主义的肆意价值观念肆意反对、颠覆和解构中华传统美德,渐渐地跃上了极端。

即道德判断陷入了没有标准,没有客观精细结构个人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

使大学生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时,显得特别迷茫。

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就会走向过度膨胀可的道德相对主义。

比如,《北京爱情故事》中会日益加剧的石小猛迫于工作的压力,用金钱和职位交换了自己最纯真的爱情;《丑女无敌》中均的林无敌造型很是雷、厚眼镜、麻花辫、铜箍牙。

她以“丑”雷人,塑造了“以丑为美”的形象,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模仿,效仿她们的行为这种方式;《古惑仔》中的“陈浩南”“山鸡”等角色,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争强好斗,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大学生基本处于尚处这样的影视环境下,会变得无所适从,使他们起初的真伪、美丑、善恶、是非、存亡的界限更为模糊。

二、庸俗作品的盛行偏好诱发大学生泛娱乐化的倾向影视作品作为一种一个艺术形式,应该通俗易懂,让当更多的人能看得懂,但并不等于庸俗。

影视作品的庸俗化是指:在市场经济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传播方式低级庸俗的信息,甚至色情淫秽暴力内部信息,一味地迎合受众的低级市场需求,满足部分受众感官扩张性和娱乐需求。

受这种势头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价值上呈现世俗化、低俗化的倾向。

例如以《人在途》为代表的作品,特色旅游收视率一路打败了许多精品,被称为非常成功的电影类型;还有许多低俗的微视频,其中骑马舞视频风靡中国各大高校的校园,大学生们竞相模仿,使大学生脱俗对高雅文化的认同感下降,审美情趣低俗化。

好多大学生追求一种感性的、快节奏的、捧腹大笑的“快餐文化”,或使很多大学生为之痴迷。

三、各种选秀节目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出高浮躁的大学生心态近年来,许多电视娱乐节目搬上竞相搬上了荧屏。

如《中国好声音》《快乐大本营》等选秀节目滋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这些节目展示的是“一夜成名”的舞台,倡导的是一种走捷径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使“草根”成为明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007系列电影
——观《来自俄罗斯的爱情》有感
1247805 葛雅婷
内容摘要:
007是风靡全球的一系列谍战电影,本文将介绍007系列电影,并结合《来自俄罗斯的爱情》此片,谈谈007系列电影的美学特征,主要从电影模式类型化、结构情节、叙事方法三方面论述。

最后,将分析007系列电影长盛不衰的原因。

关键词:
类型电影、蒙太奇技巧、连续性剪辑、
007不仅是影片的名称,更是主人公特工詹姆斯·邦德的代号。

他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冷酷但浪漫,智慧且勇敢的形象。

危难时他能令自己化险为夷,他会遇见一个美丽的女子,并展开一段浪漫的爱情。

007的男女主角向来都是俊男靓女组合,男的帅气英伟,女的性感美丽。

同时,剧情也是精彩至极,充满悬疑色彩,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第一部007电影于1962年10月5日公映后,007系列电影风靡全球,到今天历经五十余年长盛不衰。

至于007系列具体影片,在此就不详细介绍。

在美学特征上,007系列电影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007系列电影模式类型化。

类型化电影是制片商迎合观众趣味制作的一批题材样式基本相似的影片。

类型电影有三个基本元素:一是公式化的情节;二是定型化的人物;三是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007系列电影的主角是一个不断改变公开身份的情报员——詹姆斯•邦德,代号为“007”。

影片把这个角色塑造成智勇双全、侠骨柔肠的形象。

在他手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任何间谍案他都能侦破,任何险恶他都能闯过,而且永远有多情美女为伴,或是善良的好记者,或是敌方的女暗探。

例如在电影《来自俄罗斯的爱情》中,影片中的邦德就是这样一个形象,而女主角是一个
美丽的俄罗斯特工塔迪娜,魔鬼党以西方渴望得到的密码机为饵,诱捕007。

007陷入重围,数次死里逃生,最终顺利脱险,返回伦敦。

二、007系列电影的结构特征:开场、发展、高潮、解决
开场的主要目的在于“破题”,即介绍剧中人物并介绍他的对手,设置一个矛盾或危机。

开场要求“开门见山”,是在富于动作性的冲突中展开的。

例如在《来自俄罗斯的爱情》中,影片开场是两位魔鬼党首脑商谈要杀死007,骗得女特工塔迪娜为其效力,介绍了魔鬼党与007的矛盾。

同时也略施笔墨表现了邦德浪漫多情的性格。

发展,也叫“纠葛”,着重展示矛盾纠葛如何加强剧中英雄的困难与危机。

不仅要展示剧中正反主人公的能量和目的,还要着重刻画剧中人物所面对险恶的环境。

高潮,电影叙事中的高潮是指戏剧性进展(在情绪、剧情、力度方面)最高点。

高潮也不一定是一种戏剧性突变,相反,高潮完全可以是一次意料之中的、期待着的对抗。

例如《来自俄罗斯的爱情》中,高潮部分就是在火车上邦德与魔鬼党的对决,场面激烈,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邦德战胜了魔鬼党,带着塔迪娜逃走。

解决,高潮之后的部分,是矛盾冲突的结局。

原则上,任何叙事都会走向结局,结局往往意味着故事中所展示的矛盾冲突,获得了解决(至少作出了解答)。

而邦德在海上乘潜艇逃亡时,遭到了魔鬼党的强烈的袭击,邦德将潜艇上的油罐抛进海里,点燃油罐,将魔鬼党干掉,邦德和塔迪娜幸福地生活着。

三、007系列电影的叙事方法:蒙太奇技巧、连续性剪辑
蒙太奇技巧是指用主镜头或交代镜头建立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然后,当
动作发展时,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戏剧性高潮时用特写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力。

很显然,这种叙事蒙太奇是建立在观众对事物理解的心理逻辑之上的。


此容易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或者说,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电影的叙事而
对其中蒙太奇叙事技巧却没察觉到。

这种把自身隐藏起来的正是一种所谓“透
明”的叙述。

在《来自俄罗斯的爱情》这一影片中,邦德与魔鬼党在火车上的
对决时,正是运用了这种技巧。

邦德被魔鬼党控制住,用邦德的特写来吸引观
众的注意力。

连续性剪辑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

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

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影片《来自俄罗斯的爱情》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邦德和塔迪娜在海上被魔鬼党围截,镜头先是展现了魔鬼党驾驶多辆潜艇紧追邦德,眼看就要追上的整体场景,然后用中景镜头刻画邦德将油罐抛进海里的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将他沉着自信的表情展现给观众,最后回到全景镜头交代邦德点燃油罐,干掉魔鬼党的场景。

为什么007系列电影长盛不衰呢?我认为有下面几个原因。

或许就是因为上文说过的类型化,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让人们对007系列电影风格十分熟悉。

但是,每部影片,又是在不同的背景下,不一样的故事,这就让人们有了新鲜感。

正是这种熟悉和新鲜感让人们保持了对它的热爱,每出一部新片,总是迫不及待去看。

再者,007系列电影的男女主角也是一大亮点。

男主角总是高大帅气,英气逼人。

女主角则美丽妖娆,夺人眼球。

不过,最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007系列电影也在不断地改进自身。

007系列电影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反映时代的特征,电影中也总是会添加一些新元素,让它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影片带给我们的悬疑和刺激感越来越大,情节也更加吸引人。

以上就是我对007系列电影的论述,一家之见,仅供参考。

我想,007系列电影的步伐会越走越远,曾经,它是电影史上的一个传奇,现在,它也是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将来,希望它也会发展地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