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
游广州黄埔军校小结

游广州黄埔军校小结第一篇:游广州黄埔军校小结这次我们身临黄埔军校,勇士们曾居住过的地方。
虽然那些人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黄埔英才辈出。
从陆军军官学校的大门到一楼的各个展馆,从各个展馆到二楼的宿舍、阅览室等,似乎都能然我们看到他们曾经的身影。
展馆中记录的每一位人物,无论最后是属国民党的还是共产党的,在那时候他们都怀揣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作风,怀揣革命精神,怀揣改变中国、强大中国的伟大包袱……这些都影响着我们。
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军校却将历史永远的保留下来,军校的革命精神已经成为了激励后人奋发向前的动力。
当前,我们还处在经济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工作,努力创造无愧于黄埔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时光匆匆,不能参观整个军校,只有带着遗憾,踏上归途。
回望长洲,军旗猎猎,波涛滚滚。
一江云横,扬帆起航。
第二篇:游黄埔军校观黄埔军校,忆英雄豪杰191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遗余力地为拯救整个中国而努力,他们肩负时代使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牺牲,只为振兴中华。
尤其是在大革命期间,这些革命党人为扫除反动军阀及其封建势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北伐战争中,他们英勇作战,所向披靡,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这些革命党人很多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精英。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党中央召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我们新生党员的素质,增强我们在校大学生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在新的阶段取得更大进步,努力争做党员先锋。
我们支部组织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来学习辛亥革命老前辈身上的黄埔精神。
我们支部一行十几个人早早地坐着公车来到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参观感想

黄埔军校参观感想【实用版】目录一、黄埔军校的历史背景二、黄埔军校的创立与发展三、黄埔军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四、参观黄埔军校的感想正文一、黄埔军校的历史背景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下,为培养民族革命军事人才而创立的一所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的创建,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开始,也为中国革命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二、黄埔军校的创立与发展黄埔军校成立于 1924 年 5 月,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建校初期,黄埔军校秉持“忠诚、团结、勇敢、牺牲”的校训,以培养忠诚于民族革命事业的军事指挥人才为宗旨,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投身其中。
从创立到 1949 年,黄埔军校共培养了 20 余万毕业生,其中不乏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杰出将领。
三、黄埔军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黄埔军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方面,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毕业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一方面,黄埔军校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象征。
从建校初期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到后来的国共对峙,黄埔军校的历史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
四、参观黄埔军校的感想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有幸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
走在校园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些热血青年的激情与决心。
黄埔军校的创建,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通过参观,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为那些为国家民族付出生命的英雄们感到敬佩。
总之,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学校。
它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也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黄埔军校观后感(共10篇)

黄埔军校观后感(共10篇)第1篇:参观黄埔军校爱国教育基地观后感参观黄埔军校爱国教育基地观后感6月24日,在建党93周年来临之际,我院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埔军校,我也有幸随行到现场进行参观。
我随队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中山故居及孙总理纪念碑,对黄埔军校的创建、发展历程及黄埔精神进行了重点学习。
1924年6月16日,在苏联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诞生的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因校址在广州黄埔,人们习惯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
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堪称中国的“西点军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通过寻找革命先辈们曾经生活和学习时所留下的足迹,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而且从中体会到了先辈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奋勇前进的革命精神。
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国共产党员,我要继承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不怕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争优创先,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医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患者早日康复尽职尽责。
第2篇:参观黄埔军校后感参观黄埔军校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
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门两边各有一个士兵岗亭,给参观者一种军旅特有的庄重与威严.校门口左右两面围墙上用毛笔书写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目标尚未实现,在病床上弥留之际,给满目疮痍的国家和饱受苦难的同胞留下了最后的遗言,给中华民族寄予最激越也最沉重的声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走进1949年前的一座历史名校——黄埔军校。
在这片土地上,曾留下了许多革命先烈们的足迹,也孕育出了百年红军精神。
我参观黄埔军校,一开始的感觉并没有太强的情感波动,只是看到一座座老旧的建筑群、一些碑和题词。
和我一起的观众有五六十人,有些人很热情地拍照,有些人则显得有些疲惫和不耐烦。
黄埔军校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样,它还原了旧日荣耀和辉煌吗?实际上,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历史已经变成了一种精神的积淀,一种对于强国富民的时代目标的奋起信仰。
走进黄埔军校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感受,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解读。
我们站在军校的大门口,感觉自己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了一个热血沸腾的场面,这里曾经有过那传奇的革命斗争,曾经有过那悲壮的壮举和牺牲,又曾经有过那终极战役的全力拼搏,“以身殉职”的价值观念。
如果我们再往前推几百年,曾经在这里有过一座古老的大佛寺,这个庙会也是古代社会庆祝新年的场所之一。
走进舍身楼,我们目睹了抗日时期的历史照片、士兵们的住宿区、小礼堂和教学楼,还有那些用几乎无声的石块表述文学的墙壁图画,感受到的不仅是黄埔军校那血泪斗争的能源,还有一种深埋在革命者心底的不同凡响的情感力量。
在行军广场上,我们看到了先烈们的烈士墓、五星红旗和红立方体雕塑。
这里传递给我们的意义,是一种对着火的重要性的非凡演绎,一种对于大爱无声,但生生不息的培养力。
我相信,对于每一个来黄埔军校参观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
在这里,历史早已成为一种能量,一种让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情感能量。
而这种能量,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富强、走向伟大的过程中所需要追寻的,不仅有科学技术和经济力量,在这种(从本质上来看)比起来更加重要的因素,是加强自身的文化基础、坚定的民族信仰和对于国家发展的朴素的热爱。
在黄埔军校,我们被震撼,被借助历史的血脉凝练而成的文化自信所感染。
感染,不仅让我们在懂得尊重历史的同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正处于拥有更加广阔发展机遇的时代。
参观黄埔军校国防观后感

参观黄埔军校国防观后感朋友们!前几天我去参观了黄埔军校,那可真是一次超酷超有意义的经历,现在就迫不及待想和你们分享我的观后感啦。
刚到黄埔军校的旧址,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那些古老的建筑就像一个个沉默的老人,它们见证了太多太多。
走进校门,我仿佛能听到当年黄埔学子们整齐的脚步声和激昂的口号声。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好多和黄埔军校历史相关的展览品。
有以前的学员们用过的简陋的床铺、破旧的书本和磨损的武器。
你想想,当年那些热血青年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军事知识、磨砺自己的,那得有多大的毅力啊!看着那些展品,我就像在看一部无声的纪录片,黄埔军校的辉煌历程一页页地在我眼前翻过。
说到黄埔军校的国防教育意义,那可真是太深刻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黄埔军校就像是一座灯塔,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这些人才就像一颗颗火种,撒遍全国,在抗击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让我明白了,国防可不只是有厉害的武器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有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人。
我还特别注意到了黄埔军校的校训,“亲爱精诚”这四个字虽然简单,但却包含着无穷的力量。
它就像是一个纽带,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大家怀着共同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兴亡而努力奋斗。
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在现代的国防建设中也同样重要。
要是我们的军队里没有这种精神,那怎么能打胜仗呢?而且,通过这次参观,我也对现代国防有了新的思考。
现在的战争形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不再只是枪炮对枪炮的硬刚。
高科技的东西越来越多,像网络战、信息战之类的。
但是不管战争形式怎么变,黄埔军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神内核是不能变的。
我们要有爱国情怀,要有纪律性,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从黄埔军校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那些英雄的故事和伟大的精神。
我就想啊,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么和平的年代,可不能忘记先辈们的付出。
我们虽然不用像当年的黄埔学子一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精选3篇)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精选3篇)参观黄埔军校篇1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学校组织我们参观黄埔军校。
导游的热情详细讲解,校内的文物景观都让我有一种不虚此行的感觉!在参观之前就停了导游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历史由来: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0xx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中国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三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
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大门。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
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
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xx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
20xx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参观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事军校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革命的摇篮,也是一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军事学府。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黄埔军校,并深受震撼和启发。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历史沉淀黄埔军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924年,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蒋介石在广州成立了这所军事学校。
军校创办之初,面临着许多艰难和困苦,但坚持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严格要求,形成了一种严谨的军事纪律和优良的军事传统。
历经磨难的军校,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也塑造了一批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二、热爱祖国的精神在黄埔军校的参观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学员们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忠诚。
他们用勇气和牺牲精神践行着自己的使命,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军校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培养出了一批个性坚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军事人才。
他们以黄埔精神为信念,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强盛贡献力量。
三、弘扬革命精神参观黄埔军校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在那里,我看到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的伟大牺牲。
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革命篇章,为后人树立了崇高楷模。
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参观黄埔军校让我明白,只有弘扬革命精神,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四、强化国防观念黄埔军校的参观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国家的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军校严谨的军事训练和优秀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军事人才。
他们无私地为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稳定付出着辛勤努力。
参观黄埔军校让我认识到,只有国家的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五、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参观黄埔军校我不禁深深地感受到了军人艰苦朴素的作风。
在军校里,学员们要求严格,生活简单,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
这种朴实无华的作风,让我深受启发。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功利至上的社会,我们更应该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总结起来,参观黄埔军校使我受益匪浅。
黄埔军校观后感18篇

黄埔军校观后感18篇黄埔军校观后感(一):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浦区长洲岛上,它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忙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历史见证。
它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孙中山先生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称赞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活动按照既定安排,首先参观了黄埔军校展览馆。
了解到我党诸多重要领导都曾在此锻炼成长,如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不禁让我肃然起敬,因为正是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了不朽勋功;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意志,钢的脊梁,构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
一个个展馆展示的是黄埔军校的历史,一幅幅照片见证的是黄埔军校的故事,一件件文物保存的是黄埔军校的精华。
之后,我们参观了孙中山纪念碑,看着碑上总理的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还有“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对总理一生的写照。
我沉思良久,仿佛回到那个烽火交加的年代,看到了孙总理,为了革命的胜利,不辞劳苦,舍身忘我的情景。
想想如今的完美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忘却那段心酸的历史和峥嵘岁月,又有什么借口来抱怨今日的抑郁与不公。
参观结束后,大家都表示深受鼓舞,并在横幅上签字,励志学习黄埔精神。
本次参观学习,让我们理解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课,不仅仅开阔了眼见,爱国主义之情也油然剧增。
我们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因为正是那些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