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黄埔军校纪念馆有感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感想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感想1.引言1.1 概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之一。
作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发源地,黄埔军校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不仅可以回顾那段光辉岁月,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国革命精神的弘扬。
本文将探讨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所带给我们的感受和启示,让我们重新认识和崇敬这一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和伟大事业。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定是为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和理解整个文章的内容和组织。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文章内容。
首先是引言部分,引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概述。
在这部分,我将简要介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背景和基本信息,包括其所在地、建筑规模、历史意义等。
这是为了让读者对接下来的观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是文章结构。
在这部分,我将告诉读者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让读者对文章的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最后是目的。
在这部分,我将明确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作为历史的见证,参观者对其有不同的感受和触动,我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分享我个人在参观中的所思所感,引起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的认同。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
正文主要包括两个要点,这两个要点将是我在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时所关注和留意到的重要内容。
每个要点将以一个小节的形式进行展开,首先会先介绍我在参观过程中对该要点的最初认识和了解,然后会详细描述我对该要点的观察和体验,包括对展品、陈列和历史信息的感受和理解。
最后,我会对该要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观察结果。
最后是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将包括两个对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感想的小节。
在每个小节中,我将首先简要回顾我在正文中所提到的观察、体验和观点,然后进一步展开对这些观察和体验的思考和分析。
我将呈现我在参观过程中所得到的启示、感动和认识,并对这些感想进行总结和归纳。
黄埔军校旧址观后感

黄埔军校旧址观后感
去参观黄埔军校旧址之前,我心里就充满了期待。
毕竟,这可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地方。
一到那儿,我就被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给笼罩住了。
古老的建筑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热血故事。
走进里面,看着那些陈列的物件、照片,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你知道吗?看到那些军校学生们的宿舍,虽然很简陋,但是却整整齐齐的,我就忍不住想象当时的情景。
那些热血青年们,怀着报国的壮志,在这里接受严格的训练。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
我当时就在想,那是一种怎样强大的信念啊!这真的让我特别感慨。
而且,墙上的那些标语也特别震撼我。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却道出了黄埔军校的精神内涵。
在那个时候,能有这样的觉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我就站在那里,看了好久好久,脑子里一直在想,要是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呢?
我觉得吧,参观黄埔军校旧址,不仅仅是在看一个历史遗迹,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的传承。
这种精神,在现在这个时代,也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着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坚定的信念,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遗憾。
就是感觉自己对一些历史细节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参观的时候,有些地方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我想啊,如果在参观之前能多做些功课就好了。
我真的特别推荐大家去黄埔军校旧址看看!当你站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你看了之后,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触吗?。
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简短 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简短一点优秀3篇

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简短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简短一点优秀3篇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作文篇一在历史老师的号召下,12月3号下午,我们几个人一组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
设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
孙中山亲任校,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校长、党代表。
军校以培养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锻就出一批新型的军事人才和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在后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所以单就一所军校对自己国家的深远影响、对决定历史走向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1988年,国务院公布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众所周知,历史上黄埔军校可谓是精英云集,名将辈出,而这些军事人物和政治人物,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以至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带着一份豪情壮志,最先步入的是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
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
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平凡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走出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正门两侧围墙,粉刷着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往里,就是校本部,俗称走马楼,建筑方正,共两层,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左右对称,这里就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与学习的主要场所,都按照原貌加以复原。
沿着走廊,可以参观到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还有政治部、教练部、教授部、军需处等等,楼上还有学生宿舍和阅览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设施简陋,从中人们可以轻易想象到当时物质条件的局限、教员与学生生活的俭朴。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有感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有感alan在历史老师的号召下,12月3号下午,我们几个人一组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
设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
孙中山亲任校总理,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校长、党代表。
军校以培养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锻就出一批新型的军事人才和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在后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所以单就一所军校对自己国家的深远影响、对决定历史走向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1988年,国务院公布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众所周知,历史上黄埔军校可谓是精英云集,名将辈出,而这些军事人物和政治人物,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以至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带着一份豪情壮志,最先步入的是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
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
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平凡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走出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正门两侧围墙,粉刷着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往里,就是校本部,俗称走马楼,建筑方正,共两层,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左右对称,这里就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与学习的主要场所,都按照原貌加以复原。
沿着走廊,可以参观到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还有政治部、教练部、教授部、军需处等等,楼上还有学生宿舍和阅览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设施简陋,从中人们可以轻易想象到当时物质条件的局限、教员与学生生活的俭朴。
黄埔军校观后感(共10篇)

黄埔军校观后感(共10篇)第1篇:参观黄埔军校爱国教育基地观后感参观黄埔军校爱国教育基地观后感6月24日,在建党93周年来临之际,我院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埔军校,我也有幸随行到现场进行参观。
我随队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中山故居及孙总理纪念碑,对黄埔军校的创建、发展历程及黄埔精神进行了重点学习。
1924年6月16日,在苏联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诞生的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因校址在广州黄埔,人们习惯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
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堪称中国的“西点军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通过寻找革命先辈们曾经生活和学习时所留下的足迹,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而且从中体会到了先辈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奋勇前进的革命精神。
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国共产党员,我要继承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不怕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争优创先,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医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患者早日康复尽职尽责。
第2篇:参观黄埔军校后感参观黄埔军校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
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门两边各有一个士兵岗亭,给参观者一种军旅特有的庄重与威严.校门口左右两面围墙上用毛笔书写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目标尚未实现,在病床上弥留之际,给满目疮痍的国家和饱受苦难的同胞留下了最后的遗言,给中华民族寄予最激越也最沉重的声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参观黄埔军校的观后感800字5篇

参观黄埔军校的观后感800字5篇参观黄埔军校的观后感800字1从小我就对军人有莫名的景仰,对于黄埔军校也早有耳闻,这天最后有机会好好的参观黄埔军校了.几经辗转,最后踏上了黄埔军校旧址这片神圣的土地.黄埔军校的正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宏伟,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写在一块木板上,门的周围只是简单的刷白了而已,上方写着经典的革命宣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黄埔军校被门口的大树庇护着.这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最好的学校,却只有四五排房间,都没有一个小学大,还是重新翻新过的,由此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革命先烈们的艰苦生活.由正门往里走在路的两旁有几间展览厅,里面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杰出人物如徐向前,周恩来等的事迹,还有同一时期国际上有名的几所军校.__年_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推荐.(lz_)_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这个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此刻的中山大学就是对应武校黄埔的文校.有评论说: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刻中,却那么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这群人就是黄埔军校师生.看了展览厅里面的照片,实物展示和文字说,我了解到很多历史故事,虽然只是皮毛,但是已经让我感叹不已.二楼是一些恢复的房舍,办公室相当的简陋,只有简单的桌椅,文具,没有一件剩余的摆设.学员的宿舍很拥挤,居然60个人挤在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里.解说牌上说,这个待遇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大部分学员是住在草棚里的.我没有想到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的生活待遇竟然如此艰苦.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埔军校依然培养出了很多的国家栋梁,十大元帅就有五个出自这所学校.相比其他国际上的军事名校,黄埔军校真是没法和他们站在同一个台阶上,但这只是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已,在培养人才方面,我想没有哪一个学校的成才率能够超过它了吧.据说黄埔军校此刻已经迁往台湾了,但是那种全心全意为民众谋解放,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永远都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就像孙中山的遗训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尽管我们此刻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应当居安思危,不断发奋,不断拼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观黄埔军校的观后感800字2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东南的黄埔区长洲岛上,恰和中科院南海所的新洲码头隔江相望.实验结束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一行十余人,随摆渡而前往参观了绿树丛中静谧的军校旧址.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的大字.走进首道校门,具有传统岭南风格的祠堂式建筑群映入眼帘.房屋很高大,因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俗称走马楼,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二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布局对称,错落有致.来到黄埔军校,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_24年,国共两党首次携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是这天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走出展厅,顺着漆木扶梯走上二楼.那里重现的是军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管是老师的办公室.会议室还是餐厅.学生宿舍,摆设都十分朴素简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宿舍,宿舍中满是大通铺硬板床,每间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基本上最大的两间,一间就是一个学生的连队.当时,学生进校的时候虽然不用缴纳学费,但是由于军校的经费十分的紧张,每一位学生只能发两床薄薄的毛毯.一套军服和一双草鞋,不能换洗.走过蒋介石的校长会客室,对面墙上的一副对联十分醒目,上书〝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遥想当年,蒋介石或许曾透过山墙眺望校门前波涛奔流的黄埔水面,不忘戎马军机,力求问鼎中原,一统天下,最终却是黄梁一梦.即将走出军校大门的时候,注意到门两边的内壁上高挂着的八个木质条幅,上方用黄色的烫金字书写着四副对联,左右各两幅,从右向左依次是〝炎黄大帝开天地,国父中华创共和〞.〝军政行伍文韬莫测,官兵运筹武略堪夸〞.〝军政诹诚为祖国,校园训诂报精忠〞和〝文能武能能文能武,武可文可可武可文〞,这是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时海内外的〝黄埔人〞捐赠的.最后这一联抒写的是黄埔军校不为外界熟知的文武兼备.其实从黄埔走出来的不仅仅有风云战将,也不乏文坛巨子,如教官中的沈雁冰.郭沫若,学员中的臧克家,均属一代风骚墨客.回到的路上,脑中浮现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数段场景,随之浮想,不管是之后的文匠还是武将,也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参观黄埔军校的观后感800字3从小我就对军人有莫名的景仰,对于黄埔军校也早有耳闻,这天最后有机会好好的参观黄埔军校了.几经辗转,最后踏上了黄埔军校旧址这片神圣的土地.黄埔军校的正门并没有咱们想象中的宏伟,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写在一块木板上,门的周围只是简单的刷白了而已,上方写着经典的革命宣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黄埔军校被门口的大树庇护着.这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最好的学校,却只有四五排房间,都没有一个小学大,还是重新翻新过的,由此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革命先烈们的艰苦生活.由正门往里走在路的两旁有几间展览厅,里面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杰出人物如徐向前,周恩来等的事迹,还有同一时期国际上有名的几所军校.__年_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推荐._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这个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此刻的中山大学就是对应武校黄埔的文校.有评论说: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刻中,却那么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这群人就是黄埔军校师生.看了展览厅里面的照片,实物展示和文字说,我了解到很多历史故事,虽然只是皮毛,但是已经让我感叹不已.二楼是一些恢复的房舍,办公室相当的简陋,只有简单的桌椅,文具,没有一件剩余的摆设.学员的宿舍很拥挤,居然60个人挤在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里.解说牌上说,这个待遇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大部分学员是住在草棚里的.我没有想到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的生活待遇竟然如此艰苦.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埔军校依然培养出了很多的国家栋梁,十大元帅就有五个出自这所学校.相比其他国际上的军事名校,黄埔军校真是没法和他们站在同一个台阶上,但这只是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已,在培养人才方面,我想没有哪一个学校的成才率能够超过它了吧.据说黄埔军校此刻已经迁往台湾了,但是那种全心全意为民众谋解放,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永远都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就像孙中山的遗训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尽管咱们此刻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应当居安思危,不断发奋,不断拼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自我的力量.参观黄埔军校的观后感800字48月_日,工业城党委组织工业城全体党员参观了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共有60多名党员参加了这次活动.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咱们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领悟.在军校门口前咱们群众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咱们人生中的一段完美记忆,也让咱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示了咱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发奋〞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白色墙壁上,异常醒目,坚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发奋奋斗.走进各个展览厅,听着导游有条不紊的详细讲解,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那一幕幕似乎在眼前重现了,仿佛那炮声,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何以让人忘怀?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领悟.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啊,让咱们铭记.参观黄埔军校的观后感800字5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浦区长洲岛上,它是_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忙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历史见证.它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孙中山先生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______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赞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活动按照既定安排,首先参观了黄埔军校展览馆.了解到我党诸多重要领导都曾在此锻炼成长,如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不禁让我肃然起敬,因为正是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了不朽勋功;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意志,钢的脊梁,构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一个个展馆展示的是黄埔军校的历史,一幅幅照片见证的是黄埔军校的故事,一件件文物保存的是黄埔军校的精华.之后,我们参观了孙中山纪念碑,看着碑上总理的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还有〝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对总理一生的写照.我沉思良久,仿佛回到那个烽火交加的年代,看到了孙总理,为了革命的胜利,不辞劳苦,舍身忘我的情景.想想如今的完美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忘却那段心酸的历史和峥嵘岁月,又有什么借口来抱怨今日的抑郁与不公.参观结束后,大家都表示深受鼓舞,并在横幅上签字,励志学习黄埔精神.本次参观学习,让我们理解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课,不仅仅开阔了眼见,爱国主义之情也油然剧增.我们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因为正是那些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诚然,身处幸福的时代,我们更要发奋图强,铭记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嘱咐,以饱满的活力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我的力量.参观黄埔军校的观后感800字。
参观黄埔军校国防观后感

参观黄埔军校国防观后感朋友们!前几天我去参观了黄埔军校,那可真是一次超酷超有意义的经历,现在就迫不及待想和你们分享我的观后感啦。
刚到黄埔军校的旧址,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那些古老的建筑就像一个个沉默的老人,它们见证了太多太多。
走进校门,我仿佛能听到当年黄埔学子们整齐的脚步声和激昂的口号声。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好多和黄埔军校历史相关的展览品。
有以前的学员们用过的简陋的床铺、破旧的书本和磨损的武器。
你想想,当年那些热血青年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军事知识、磨砺自己的,那得有多大的毅力啊!看着那些展品,我就像在看一部无声的纪录片,黄埔军校的辉煌历程一页页地在我眼前翻过。
说到黄埔军校的国防教育意义,那可真是太深刻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黄埔军校就像是一座灯塔,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这些人才就像一颗颗火种,撒遍全国,在抗击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让我明白了,国防可不只是有厉害的武器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有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人。
我还特别注意到了黄埔军校的校训,“亲爱精诚”这四个字虽然简单,但却包含着无穷的力量。
它就像是一个纽带,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大家怀着共同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兴亡而努力奋斗。
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在现代的国防建设中也同样重要。
要是我们的军队里没有这种精神,那怎么能打胜仗呢?而且,通过这次参观,我也对现代国防有了新的思考。
现在的战争形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不再只是枪炮对枪炮的硬刚。
高科技的东西越来越多,像网络战、信息战之类的。
但是不管战争形式怎么变,黄埔军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神内核是不能变的。
我们要有爱国情怀,要有纪律性,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从黄埔军校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那些英雄的故事和伟大的精神。
我就想啊,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么和平的年代,可不能忘记先辈们的付出。
我们虽然不用像当年的黄埔学子一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精选3篇)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精选3篇)参观黄埔军校篇1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学校组织我们参观黄埔军校。
导游的热情详细讲解,校内的文物景观都让我有一种不虚此行的感觉!在参观之前就停了导游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历史由来: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0xx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中国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三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
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大门。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
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
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xx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
20xx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参观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事军校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参观黄埔军校纪念馆有感〕
*篇一: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有感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有感
alan
在历史老师的号召下,12月3号下午,我们几个人一组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
设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
治学校。
孙中山亲任校总理,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校长、党代表。
军校以培养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锻就出一批新型的军事人才和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在后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所以单就一所军校对自己国家的深远影响、对决定历史走向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1988年,国务院公布黄埔军校旧
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众所周知,历史上黄埔军校可谓是精英云集,名将辈出,而这些军事人物和政治人物,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以至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带着一份豪情壮志,最先步入的是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
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
中山先生故居”牌匾。
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平凡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
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走出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正门两侧围墙,粉刷着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往里,就是
校本部,俗称走马楼,建筑方正,共两层,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左右对称,这里就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与学习的主要场所,都按照原貌加以复原。
沿着走廊,可以参观到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还有政治部、教练部、教授部、军需处等等,楼上还有学生宿舍和阅览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设施简陋,从中人们可以轻易想象到当时物质条件的局限、教员与学生生活的俭朴。
但就在这样客观条件不足的环境里,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却培养出一颗颗勇
敢与坚强的心!也很好地诠析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名言。
不是吗?
在众多的展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校本部二楼校长会客厅中的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
”首次看到此句诗,不禁赞美此人生之壮景。
其视野之高远,心胸之宽广,让我不得不产生景仰之情。
而挥戈北上,征战沙场,立马定中原,又是无比的自信乐观。
其雄心壮志,如日月之明,恰似天地之大。
实在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
然而立该诗在此作为警言的人是谁呢?万万不能想到的正是校长蒋中正同志,乃人中豪杰也。
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他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游客的景仰钟爱。
蒋中正与孙中山的斗争合作经历不得不让我震惊颤粟不已!蒋孙两人既是同事与朋友,又是敌人与对手。
军校能够有这两位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真是时势造就英雄。
从黄埔军校旧址出来是,已是黄昏,纪念馆都将要闭馆了,我们登上总理纪念碑身前瞻仰一会。
总理纪念碑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西面刻有总理训词。
碑上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正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
人们一看到铜像就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
乘船原路返回,尽管很累,但每个人心里面都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份豪情壮志。
这也许是一种对军人先烈的敬仰,一种对伟人壮士精神的共鸣!
*篇二:黄埔军校纪念馆心得体会
黄埔之行
2013-11-22中午,阳光明媚,我们小组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黄埔军校,我们当时十分疲惫,但是随着我们慢慢的了解了黄埔的成长历史,我们的疲劳慢慢被遗忘了。
带着一份豪情壮志,最先步入的是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
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
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平凡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走出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是1924年孙中山
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
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
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
优秀的军事人才。
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
在当
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
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军校中国共产党的一批重要干部都曾在那里锻炼成长,如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
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他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
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
黄埔军校师生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与富强,在中国现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走进黄埔军校的校门,感觉就像是回顾历史。
还记得孙中山先生的在黄埔军校第一次开学典礼的致辞:“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
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
”这不
仅激励着坐在黄埔军校的学生,树立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志向,还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还激励着我们大学生,要怀揣一颗爱国,感恩报国之心,坚强,努力地,为祖国贡献力量。
参观了黄埔群英馆,让我感受到黄埔军校的伟大。
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