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社会与个人的“互构性”——社会心理学中“共识”理论对社会心态研究的启示

合集下载

社会交互与社会心态

社会交互与社会心态

社会交互与社会心态当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互通的社会中,社会交互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既是社会互动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自己和被认知的方式之一。

而这种社会交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心态的影响。

社会心态可以理解为人们对社会现象、个体行为和社会规范的认知、态度和情感。

它是广义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涉及到个体心理与社会心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社会心态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塑造我们对社会的认知与共识。

在社会交互中,社会心态既是引导我们与他人互动的指南,也是我们与他人产生冲突或合作的根源之一。

一个人的社会心态决定了他对他人的态度和举止。

如果一个人持有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他会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愿意主动帮助他人,从而构建起互助、合作的社会网络。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心态消极、防御性,他可能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对他人表现出冷漠、漠视或敌对的态度。

这种负面的社会心态会阻碍社会交互的发展,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

社会心态还可以影响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解决。

不同的社会心态会导致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环境保护问题,一个人的社会心态决定了他是抱着利他主义还是利己主义的态度。

一个持利他主义心态的人,会认为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愿意为了保护大自然而做出个人的牺牲。

而一个持利己主义心态的人,可能更加注重自己的利益,对环境保护问题持漠视或消极的态度。

因此,社会心态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个社会对于问题的认知与态度。

除了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社会认知外,社会心态还会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心态的整体倾向会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如果一个社会普遍持有正面的社会心态,那么这个社会将更加注重互助、合作与公正的价值观,并倡导和平、包容的社会关系。

相反,如果一个社会普遍持有负面的社会心态,就很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甚至出现不信任、仇恨和冲突的现象。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学和个人行为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学和个人行为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学和个人行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过程和人际关系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学科,它与社会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一种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表现出特定行为的框架。

首先,社会心理学对于理解集体行为的形成与变化至关重要。

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们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塑造和影响的。

集体行为的形成和变化往往与人们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角色密切相关。

例如,在一个集体冲突事件中,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人会加入抗议活动,而另一些人选择保持中立或支持现状。

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受到来自社会群体的压力和认同的影响,社会心理学提供了解释这种行为现象的框架。

其次,社会心理学也探讨了个体行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变异。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各种行为特征和行为模式。

而社会心理学提供了解释个体行为变异的理论和方法。

举例来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中存在的文化价值差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例如,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个人权利,而集体主义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群体需求。

这些差异会影响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选择。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自己和他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意图。

社会认知的差异也会导致个体行为表现出多样性。

最后,社会心理学还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它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塑造作用,并且提供了改善社会环境以促进个体福祉和发展的策略。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通过研究个体心理过程、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集体行为的形成与变化,探讨个体行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变异,并且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与社会关系建构

社会心理与社会关系建构

社会心理与社会关系建构社会心理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它关注个体是如何被社会影响、塑造和理解的。

而社会关系建构则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构建过程。

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建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着一个社会的面貌。

在社会心理层面,个体与社会互动,相互影响。

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学习并内化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规范,形成个体的社会认同和身份感。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会受到周围社会群体的期望和压力,形成了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认知模式。

这些认知模式会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进而影响个体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建构。

社会关系建构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过程。

这些关系可以是亲属关系、友好关系、工作关系等等。

社会关系的建构不仅仅涉及到双方的意愿和行为,还与双方的社会心理因素息息相关。

例如,个体对他人产生的好感或厌恶,与个体对他人的评价和认知有关。

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人们会倾向于与与自己需要和兴趣相近的人形成交往。

同时,人们也会参照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来判断和调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建构在塑造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建构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和价值观。

个体对社会期望和规范的认同,使得社会能够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准则。

其次,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建构也凝聚了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人们通过亲属关系、友好关系等建立起紧密的群体,形成支持和帮助的网络,从而增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建构还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新的想法,促进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个体的社会认同和群体认同可能导致社会的分化和冲突。

当个体过度强调自己所属的群体身份时,可能会产生排斥或敌对的情绪,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另一方面,社会关系建构也受到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影响。

特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可能限制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自由互动,从而影响社会关系的建构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态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态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态的影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科,它不仅可以深入探究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还能够揭示社会心态的形成与演变。

社会心态是指社会集体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普遍态度、信念和情绪。

本文将分析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态的影响,并探讨其重要性。

第一部分: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态的解读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揭示了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

例如,群体决策心态是一种在群体中形成共识的心态,它可以影响一个群体的决策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群体决策心态的形成过程,可以为社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态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塑造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首先,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心态的基本特征和动态变化,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心态。

其次,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社会心态的变化,为社会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部分: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态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对社会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设计出更适应学生心态的教育方案。

在政府决策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政策制定的参考,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心态,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的政策。

第四部分: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的启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塑造一个更和谐、稳定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人们心理与行为的互动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构建积极正面的社会关系。

其次,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可以指导社会管理和决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结论部分:社会心理学在塑造和影响社会心态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预测和引导社会心态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育、政府决策等领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社会心态的需求,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社会与个人的“互构性”——社会心理学中“共识”理论对社会心态研究的启示

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社会与个人的“互构性”——社会心理学中“共识”理论对社会心态研究的启示
,Higgins, T. , Levine, J. M., “Shared Reality: Experiencing Commonality With Others Inner States about the World, ” Psychological Science,Vol. 4 ,No. 5 ,September 2009 ,pp. 496-521. ② Echterhoff,G. ,Higgins, T. , Levine, J. M., “Shared Reality: Experiencing Commonality With Others Inner States about the World, ” Psychological Science,Vol. 4 ,No. 5 ,September 2009 ,pp. 496-521.
社会心态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群中的宏观社会心理状态 , 它包括社会的情绪基 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社会心态与社会中的个体心态具有同质性 ,却不等同于个体心态的简单
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社会心态的研究既不是个体水平上的心理机制研究 , 也不是对纯粹宏观 加总。 社会事实的探讨,而是探讨个体心理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的过程 。以往的主流社会心理学研究将社会
,倾向于探讨个体行为如何受环境影响 , 较少考虑环境与个体共变的可能 心理学理解为 “行为科学” ② 这种侧重个体水平的研究视角并不适合社会心态的 性,忽略社会心理学作为 “社会科学” 的属性, 研究。事实上,这种个体化的社会心理研究视角在不同程度上已经被社会心理学家质疑并在各自领域 — —共享现实理论、 主体间 进行着不断的修正。本文将回顾社会心理学中三个有关 “共识 ” 的理论— 共识理论以及社会表征理论,并尝试围绕社会事实与个人心理的相互建构性来讨论三个理论对社会心 态研究的启发,探讨社会心理学科在社会心态研究中的特殊意义 。

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的分析

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的分析

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的分析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它们涵盖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的定义、特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社会心理的定义与特征社会心理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及其行为的科学。

在社会心理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社会心理研究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以及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社会化、归属感、群体认同等因素来描述。

2.社会认知与知觉:社会心理研究了人们是如何感知社会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与判断的。

社会认知与知觉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偏见、社会认同等方面。

3.社会态度与行为:社会心理研究了人们的社会态度和对他人行为的态度以及相关行为。

此外,社会心理还研究了人们在群体中的参与、领导以及遵从等行为。

二、社会心态的定义与特征社会心态是指群体或社会的心理状态和态度。

社会心态可以反映社会的心理氛围和社会成员的主观感受。

社会心态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群体情绪与情感:社会心态体现了群体的情绪和情感。

例如,社会心态正面时,人们往往充满希望和乐观;而社会心态负面时,则可能充满焦虑和消极情绪。

2.社会信任与合作:社会心态还涉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和合作程度。

一个互信、合作力强的社会心态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社会价值观与观念:社会心态反映了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和观念。

不同社会心态中的价值观和观念差异往往会引发社会冲突和分歧。

三、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对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们不仅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还能够塑造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社会行为与互动: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行为和互动方式。

一个正面的社会心态可以促使人们更加友善、合作和包容,从而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协同的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协同的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协同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而社会协同则是指在一个群体中,成员间所产生的行为协调现象。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协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之间互相促进和影响,互为因果。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协同之间的联系,并对其研究展望进行讨论。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协同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协同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行为和态度的相互影响在一些群体事件中,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在一场集体游行中,群众们互相鼓舞和支持,加强了彼此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产生出更多的积极行动。

反之,当群众中出现了一些暴力和破坏行为时,这些恶性行为会对其余的群众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其余群众的积极行动受到了限制。

因此,人们在群体行动中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协同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群体决策和风险偏好在一个群体中,决策的过程和效果是会受到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的。

例如,在一个团队中,某个成员的意见和状态可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决策。

再例如,在一个决策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的群体中,成员们经常会互相影响,推卸决策责任等行为也将不可避免。

这些情形下,成员之间的风险偏好和群体决策的结果是密不可分的,并且需要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协同的有机整合来进行研究。

三、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在社会协同的过程中,成员们具备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是需要被认真考虑的因素。

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会影响成员们在整个协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态度和情感。

因此,社会协同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相互支持,人们需要关注协同行为的情境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到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的合理性及其影响。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协同的研究展望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协同的研究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此,有必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文化和价值观的研究文化和价值观是影响社会协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因素。

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它们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象、个体行为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观念和情感。

社会心态是指社会大众普遍持有的价值观念、态度和情绪,而社会心理则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

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心理基础。

一、社会心态的形成与传播社会心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文化、历史、教育、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文化对社会行为的评价和观念有所差异,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同一社会现象的心态差异。

其次,历史经验也会塑造人们的社会心态。

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对社会心态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如经济危机、战争、革命等事件会引发人们的恐慌、担忧或团结等心态。

再者,教育系统对社会心态的形成和传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机构通过传授知识、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心态。

媒体是社会心态传播的重要渠道。

媒体对于塑造公众心态和意识形态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媒体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可以直接影响大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看法,进而形成一种社会心态。

当媒体倾向于一种偏颇的报道方式时,容易导致公众的偏见和偏激。

二、社会心理的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和个体特征是决定社会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指的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群体、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等。

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会增强个体的社会心理安全感和幸福感,而社会冲突和不安定则容易导致个体的紧张和焦虑。

个体特征包括性格、认知和情绪等因素。

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和认知方式,会对社会现象有着不同的反应和认知。

此外,自我认同和归属感也会影响社会心理。

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会影响其对社会的态度和情感。

当个体在社会群体中感到被接纳和重视时,会形成积极的社会心态;相反,当个体感到排斥和被忽视时,则会形成消极的社会心态。

三、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的影响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形成和传播不仅会影响社会大众的行为,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社会心理学有三种有关 “共识” 的理论,即共享现实理论、主体 间 共 识 理 论和 社会表 征 理 论。 共 享现实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认知研究范式出发,采用 “言即信” 的实 验 方 法 探讨 他 人 态 度 被个 人 建 构 为 判 断 依 据的 “现实性” 的过程。主体间共识理论是在共 享 现实基础上 发展 出 来 的,主 要讨 论 “我 眼 中 他 人的观 念 ” 对个人价值观与社群认同的影响。社会表征理论认为,不同 社 群 因 其不同 的 社会 历 史 文化 背 景 对同 一 理 论 或 观念的表征是不同的,社会表征过程包括将价值观念 或 理 论 锚 定 和具体化的 过 程。 文章在 理 论 回 顾 的基础上 围绕社会事实与个人心理的相互建构性讨论三种理论对社会心态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 共享现实理论; 主体间共识理论; 社会表征理论; 社会心态; 互构性 中图分类号: C912. 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46 ( 2013 ) 02-0159-08
⑤ Kopietz 等人 ⑥ 指出, 认知性需 的沟通会强化已有的社会类别的本质主义式 ( essentialism ) 的划分。
求 ( epistemic needs) 是形成共享现实的关键因素。 共享现实这一概念对于宗教、 文化、 经济、 群体 认同、群际关系中发生的心理现象也有很强的解释力 。Magee,Hardins⑦ 的研究指出,与亲密家庭成 员是否存在认知的共享现实以及依恋类型将影响人们对于宗教的态度以及相关的态度 ,例如反无神论 的偏见 ( anti -antheist prejudice) 。Legerwood 等⑧ 将共享现实的影响作用从家庭亲密关系中扩展到公 共生活中,他们的研究发现,当群体成员更关注群体认同及当得知群体的象征符号被更多内群成员共
一、共享现实理论
1. 共享现实的定义
③ 并用其来讨论在模糊情境中人们如何形成认 心理学家希金斯首先提出 “共享现实” 这一概念, 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 。 作者简介: 吴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博士生,专业方向: 社会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杨宜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 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① ② ③ : 《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 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 》 ,《社会学研究》 2006 年第 4 期。 杨宜音 : 《社会表征》 ,管健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莫斯科维奇 Higgins,E. T.,“Achieving‘Shared Reality’ in the Communication Game: A Social Action that Creation Meaning, ” Journal of Lan-
① Echterhoff,G. ,Higgins, T. , Levine, J. M., “Shared Reality: Experiencing Commonality With Others Inner States about the World, ” Psychological Science,Vol. 4 ,No. 5 ,September 2009 ,pp. 496-521. ② Echterhoff,G. ,Higgins, T. , Levine, J. M., “Shared Reality: Experiencing Commonality With Others Inner States about the World, ” Psychological Science,Vol. 4 ,No. 5 ,September 2009 ,pp. 496-521.
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 11 ,1992 ,pp. 107-131.
160
社会科学战线·2013 年第 2 期·社会心理学
知或观念的过程。Echterhoff 和 Higgins 及其同事 ①认为,共享现实性是人们与他人体验关于世界的内 在状态 ( inner state) 的共同性 ( commonality) 的动机而形成的。 具体而言, 存在四种可能的分享状 态: 第一,对于传递者将要传递信息这件事是与传递者共同意识到的 。第二,信息是由交流者共同建 构的,因此这种分享具有合作的性质。第三,人们具有一致的观点,即共享相同的观念。第四,交流 者们确实知觉到他们的内在状态是一致的 。 ,Echterhoff 等人② 解释为: 是人们对于现实和真实的主观感知, 而不用借助外显 所谓 “现实” 的 ( 科学的) 方式来证明这种现实和真实。 而共享现实就是人们期望去寻求一种与他人所共有的内 在状态的产物,而这种内在状态是关于这个世界的 。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涉及四个方面 ,也可以认为 这是共享现实存在的四个条件。 第一, 内在状态 ( inner state ) : 人们要共享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 态,而不是说人们要去经历他人在形成这种内在状态时所经历的事情 ,因此人们需要去了解或参照他 人的内在状态。第二,这种共享现实是有目标参照物的 ( target referent ) , 例如, 他人的感受、 信仰 等。第三,不能脱离共享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建立共同的内在状态的动机 ( 这里包括认知动机或 关联动机,认识的动机来自可靠和有效地理解现实世界的需要 ,关系的动机则主要是人们感受到与他 人的联系的需要) 。第四,有过与他人共享的经历。 2. “言即信” ( saying -is -believing) 实验研究范式 为了证明共享现实理论,Higgins 及其同事采用了 “言即信 ( saying - is - believing ) ” 范式。 在最 初的范式中,研究者邀请被试 ( 大部分都是大学生 ) 来参与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 被试首先阅读一 份材料,这份材料是对于一名大学生的描述 ,我们称被描述的大学生为目标人物 。阅读之后,被试将 给另一位大学生描述这份材料中描述的对象 ,这名大学生作为听众,目标人物是他的朋友之一。研究 者在创造两种条件: 被试得知听众讨厌目标人物,或者被试得知听众喜欢目标人物 。然后让被试对听 众描述材料中涉及大学生的性格特征 。 研究结果发现,如果被试得知听众讨厌目标人物, 那么在给听众描述目标人物时,他 / 她就会更 多使用一些消极词和贬义词; 而如果被试得知听众喜欢目标人物 ,那么在给听众描述目标人物时,他 / 她就会更多使用积极词和褒义词 。更有趣的是,在任务完成一段时间后,请被试回忆他 / 她在材料上 阅读到的对目标人物的描述,请他们尽可能准确地回忆并写下最初的描述 。结果发现,此时,相对于 真正的原描述而言,被试对于目标人物的回忆与他们对听众进行的描述更加接近 ,即听众一致记忆偏 差。此后的研究则是通过改变上面范式中的某一部分来证明共享现实存在的某一条件 。 Higgins 等曾提出,交流不是单一的以传递者为主导的行为, 相反, 人们会根据听众对目标的态 度和认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信息内容 。 沟通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传递者和听众一起对信息的加 工,根据信息内容建立共同的意义,即建构共享的现实 ( 意义 ) 。 更重要的是, 无论信息传递者在之 前保持着怎样的对信息的解读,在沟通之后,传递者都会以沟通时的解读作为他所认同的解读 ,并坚 持认为这就是他一开始的解读。也就是说,交流中形成的与听众共享的现实会反过来影响传递者的记 忆和理解,此即 “言即信 ( saying is believing) ” 的现象。一旦形成了某种共享现实, 就不会受到再 次的交流的影响,即如果在与前面的人交流之后对意义没有疑问 ,达成了共享的现实之后,再与后面 的听众交流时,会采用之前使用过的交流方式,而不再在意后面的听众是否与之前的听众具有一样的 特征。 ,“共享现实 ” 来自交流的目的,是人们寻求意义的结果 。 “言即信 ” 的研究 由此,Higgins 提出
,倾向于探讨个体行为如何受环境影响 , 较少考虑环境与个体共变的可能 心理学理解为 “行为科学” ② 这种侧重个体水平的研究视角并不适合社会心态的 性,忽略社会心理学作为 “社会科学” 的属性, 研究。事实上,这种个体化的社会心理研究视角在不同程度上已经被社会心理学家质疑并在各自领域 — —共享现实理论、 主体间 进行着不断的修正。本文将回顾社会心理学中三个有关 “共识 ” 的理论— 共识理论以及社会表征理论,并尝试围绕社会事实与个人心理的相互建构性来讨论三个理论对社会心 态研究的启发,探讨社会心理学科在社会心态研究中的特殊意义 。
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社会与个人的 “互构性”
161
体现了人们在面对新的认知物时或处于不明确的认知情境中时 ,其认知动机遵循着两大原则,即认知 性和关联性。在模糊认知中,人们迫切需要对认知物作出一个判断 ,而不管这一判断是否符合客观事 实; 另外,在模糊的认知中,保持与他人一致的认知结果可能有助于人们寻找一定的安全感 。 3. 共享现实理论的应用研究 Echterhoff,Higgins 等人① 将信任、内外群体及信息是否被确认等因素引入 “言即信 ” 的研究模 式,发现当评价信息在听众中被确认 ,且听众的身份为内群体成员时,听众评价对人们记忆结果的改 变更加显著。另外,当人们对听众的判断更加信任时 ,他们的记忆结果也会被明显改变 ,这表明共享 现实通过信任的中介作用改变人们的观念及判断 。这一研究更加明确地阐释了共享现实产生的条件, 即可信性 ( 对内群体成员身份的信任 ) 和有效性 ( 对特定认知判断的共享和确认 ) 的满足, 并且, 本研究还引入了信任概念,将共享现实的 “言即信 ” 实验心理学研究范式与现实社会问题进一步结 合起来。 Higgins 和 Echterhoff 等人②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听众由单个个体变成三人组成的听众群, 结果 发现人们对模糊信息的回忆受听众群的影响显著高于受单个听众的影响 ,并且信任在这里仍然具有中 介作用,即人们对听众群的信任高于对单个听众的信任 。由此可见,共享现实需要满足可信性和有效 性两个前提条件,即建立在分享和沟通基础上的对其他社群成员判断的信任和对他人判断的确认 。 继 Higgins 提出共享现实的概念后, 研究者们在不同研究课题中证实了共享现实这一凝聚社会、 群体和文化的心理机制存在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 。 例如, Pinel 等③ 研究发现, 共享现实将影响人 们对事情的判断和态度,在采纳或认可他人意见的情境下 ,将导致个人在随后的行为中产生更多从众 行为。Huntsinger 和 Sinclair ④ 发现,个人想要加入特定群体的目标及积极的情绪状态将促使个体产生 与此群体成员相同的态度,增加对污名群体的消极评价。沟通是建构共享现实的重要方式 ,人们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