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鱼的解剖和生理

合集下载

第十五章-鱼类解剖

第十五章-鱼类解剖

气体交换机制:当水流经过鳃瓣进行气体交换时,水流方 向与次级鳃丝毛细血管中的血流方向相反,这种逆流系统 保证了接触鳃的水总是在更新,提高血液对水中氧的摄入 率(80%,若同方向,则仅为10%)。
(7)血液循环 心脏 : 静脉窦、一心房、一 心室、动脉圆锥(或动脉球) 组成。
软骨鱼:动脉圆锥是心室的 延伸,可主动收缩。
脊神经是脊髓两侧发出的神经,每一个脊椎骨都有1对,由 椎间孔穿出,分布到每节的肌肉等器官。脊神经是由背根 和腹根愈合而成。背根将感觉传入脊髓,故又称感觉根; 腹根自脊髓发出,将神经冲动传到身体各部,又称运动根。
鳔(air bladder)位于体腔背侧,呈囊状,囊内充满 气体。它是在胚胎期由消化管突起分离出来的辅助呼吸器 官。对大多数鱼类而言,鳔的基本功能是调节身体比重, 从而使鱼类在不同水层升降自如。鳔的比重调节是一个比 较缓慢的过程,在急剧升降中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所以有 鳔的鱼类大都生活在比较固定的水层;而急速游泳的鲨鱼, 以及大多数底栖生活鱼类,深海鱼类,急流中的栖息的鱼 类都没有鳔。
一些鱼类还具有鳃上的泌盐细胞来完成渗透压调节, 淡水鱼类的鳃上泌盐细胞能向血液中增添盐分;海水鱼类 的鳃上泌盐细胞则排除过量的盐分。一些鱼类具有直肠腺 (rectal gland)(如鲨鱼)排泄体内过剩的盐分。
(9)取食和消化
上、下颌。 牙齿: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以及髓腔构成,与软骨鱼类 的盾鳞同源。 鳃耙:着生在鳃弓内侧的骨质突起,数目、形状和疏密程度与食性 有关。 出现食道与胃、肠的分化。 消化腺 软骨鱼有独立的肝脏和胰脏,肝脏发达。除消化功能外还可调节身 体比重。大多数硬骨鱼的肝脏和胰脏组织混在一起,称肝胰脏。
少。表皮内具有大量单细胞粘液腺,粘液使体表粘滑,减 少了水中游泳的阻力,保护身体免遭病菌、寄生物的侵袭。

软骨鱼和硬骨鱼的区别

软骨鱼和硬骨鱼的区别

比较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在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方面的异同点一、外部形态相同点:①身体都有分区,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且有奇鳍、偶鳍。

②中轴骨骼分为头骨和脊柱,脊柱只有躯干椎和尾椎③有内耳④皮肤无角质化,腺体丰富不同点:①软骨鱼的鳞片为盾鳞,是表皮和真皮共同的衍生物,而硬骨鱼的鳞为骨鳞或硬鳞,只是真皮的衍生物、②软骨鱼的口位于腹部,硬骨鱼的口位于前位③软骨鱼的尾型为歪尾,硬骨鱼的尾型为正尾或圆尾④软骨鱼有鳍脚,而硬骨鱼没有二、内部构造:相同点:①都形成咽颅,包含一对颌弓能主动摄取食物,一对舌弓主要为舌的支持物,五对鳃弓支持鳃和鳃隔,利于呼吸,脑颅与咽颅的连接方式为舌连式②脊柱代替了脊索,脊椎包含椎体,椎弓,椎棘,脉弓。

椎体都为双凹型。

③都具有单头肋骨④心脏的共同点:都有心房一个,心室一个,血液成分一样,都是乏氧血⑤肌肉依旧为肌节⑥神经系统中脑神经都有10对不同点:①头骨的形成:软骨鱼的脑颅为一软骨腔保护着脑部,构造简单,无顶盖,只有结缔组织在头顶。

而硬骨鱼的脑颅中,有硬骨鱼类的软颅骨骨化成的几块枕骨、耳骨、蝶骨、筛骨,还有由膜骨来源的鼻骨、额骨、顶骨、犁骨等膜颅部分,因而结构非常复杂。

②软骨鱼的颌弓分为腭方软骨和麦氏软骨,称为初生颌;而硬骨鱼的颌弓进化为膜性硬骨前颌骨和上颌骨,代替了软骨上颌(腭方软骨),麦氏软骨进化为软骨性硬骨的关节骨、齿骨和隅骨等,称为次生颌③软骨鱼脊索为念珠状,硬骨鱼椎体间全部接触,为分开的球状④消化系统中,硬骨鱼由肛门排泄,而软骨鱼的肠具有螺旋瓣,还具有泄殖腔孔。

此外软骨鱼肝脏发达,具有直肠腺(也称盐腺,不属于消化腺)⑤呼吸系统中,软骨鱼的鳃没有鳃盖,而硬骨鱼有鳃盖;软骨鱼有鳃间隔而硬骨鱼没有鳃间隔;软骨鱼比硬骨鱼多一个鳃片。

且软骨鱼都没有鳔,大多数硬骨鱼都有鳔⑥心脏的结构:软骨鱼的心脏比硬骨鱼多一个动脉圆锥结构⑦受精及生殖方式:软骨鱼雄性都有交接器官,统统体内受精;而大多数硬骨鱼体外受精。

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呼吸系统 鳃裂直通体外,一般5 具骨质鳃盖,1对外鳃孔;
对;无鳔
多数具鳔;
生殖发育 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 多数体外受精,卵生 生
其他
血液中保存大量溶解的尿素;皮肤粘液腺发达;多正尾;鼻孔
歪尾;鼻孔腹位;生殖导管 背侧位;生殖导管与生殖腺直接
与生殖腺不直接相连
相连


板鳃亚纲 鲨目

鳐目
• 软骨鱼纲
八、神经系统
• 大脑:
– 不发达;嗅觉发达(嗅球、纹状体)顶部出现 (古脑皮);
间脑:不发达
– 背面有松果体,与生物钟有关; – 腹面为脑下垂体,可分泌生长激素等;(荷尔蒙的
主宰)
• 中脑:最发达; • 小脑:与运动有关;较发达 • 延脑: “活命中枢”
– 循环、呼吸、消化、新陈代谢调节中枢.
• 脊髓:低级反射中枢。
6、终生水生,具有多种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 1)终生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 – 2)体形多呈纺锤形,体表多被保护性的鳞片; – 3)体表具侧线,皮肤富有单细胞粘液腺; – 4)用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 – 5)以鳔或脂肪调节身体比重; – 6)有良好的调节体内渗透压的机制; – 7)无眼睑、无泪腺、无唾液腺。
九、生殖与发育
• 一般雌雄异体,同形,体外或体内受精
• 硬骨鱼的输卵管直接与卵巢连接,成熟的卵细胞不经过体 腔直接进入输卵管。
泄殖孔
十、感觉器官
1、眼
1)3套膜和1套折 光系统 2)近视(硬) 远 视(软) 3)多数无眼睑、 泪腺。
鱼纲主要特征
一、主要特征
1、具上、下颌,属有颌类; 2、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偶鳍(胸、腹鳍); 3、骨骼为软骨或硬骨; 4、脊柱替代了脊索,成为支撑身体的纵轴; 5、脑与感觉器官更为发达,脑分为明显的五部 分。

软骨鱼和硬骨鱼--生技1112韦梦杰

软骨鱼和硬骨鱼--生技1112韦梦杰

软骨鱼和硬骨鱼的比较生技1112班韦梦杰1120212225 软骨鱼和硬骨鱼同属于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

出现了能咬合的上下颌及成对的附肢(偶鳍)。

脊柱代替了脊索称为身体的主要支持结构。

形成较完整的头骨,脑和感觉器官较圆口纲发达。

具有古脑皮。

由于适应水生生活,体形多为流线型,身体分头、躯干和尾,体被骨质鳞片或盾鳞,体表具侧线。

一、外形:软骨鱼:身体为流线型,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最后一对鳃裂是头与躯干的分界,泄殖腔空为躯干和尾的分界。

口位于腹面,横裂。

口的前面有一对鼻孔。

头背面两侧有一对眼。

躯干部有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各一个)和偶鳍(胸鳍和腹鳍各一对)。

偶鳍呈水平位。

尾鳍为歪尾型,尾椎骨外向较大的上叶。

泄殖腔空位于两腹鳍之间。

硬骨鱼:身体呈梭形或纺锤形,左右侧扁。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

头的两侧覆有鳃盖,使鳃裂不直接通体外,而鳃盖骨后方为躯干的开始,肛门为躯干和尾的分界。

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臀鳍前方。

口的位置分为端位、口下位、口上位。

一对鼻孔位于吻的背面。

一对眼位于头部的两侧,无能活动的眼睑和瞬膜。

躯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管,被侧线穿过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偶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各一对,与身体呈垂直位。

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

尾为正尾型(尾鳍分对称的上下叶,尾椎末端斜向上伸达尾鳍基部)。

二、体表的结构:软骨鱼:①皮肤:表皮和真皮均为多层细胞,且皮肤与肌肉紧密相接,皮下组织极少。

表皮内具有大量单细胞黏液腺,分泌粘液使体表黏滑。

②鳞片:盾鳞,由伸出体表的棘突和埋于真皮的基板构成。

盾鳞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内部有髓腔,有血管和神经通入,与脊椎动物的牙齿同源。

硬骨鱼:皮肤结构与软骨鱼一样,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表皮内有大量的单细胞黏液腺。

真皮内富有色素细胞。

体表覆有硬鳞、圆鳞或栉鳞,均为中胚层骨质鳞。

鳞片终生不换。

三、支持和运动系统:软骨鱼:脊柱、完整的头骨、带骨、附肢骨以及肌肉。

全部骨骼为软骨。

鱼类学:第十五章 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鱼类学:第十五章 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第十五章硬骨鱼纲(Osteichthyes)硬骨鱼纲现存种类在2万种左右分2个亚纲:内鼻孔亚纲Choanichthyes:一般具内鼻孔偶鳍中有多节的中轴骨偶鳍基部呈肉质浆叶状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无内鼻孔偶鳍中不存在多节的中轴骨偶鳍一般在基部不呈肉质浆叶状(多鳍鱼例外)1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①内骨胳或多或少是硬骨性的②体外被骨鳞或硬鳞,或裸露无鳞③鳃裂外方覆以有骨片支持的鳃盖,鳃间隔退化④雄性腹鳍里侧无鳍脚,尾鳍多为正形尾,肩带连于头骨后方背面(极少数例外)⑤鳔通常存在,大多数种类肠内无螺旋瓣,心脏没有动脉圆锥2硬骨鱼类的经济价值硬骨鱼类:经济价值极为重要的类别鲱形目鱼类:约占世界渔业产量的1/3-1/4左右,第一位鳕形目鱼类:产量占第二位,约占世界渔业产量的1/4-1/5左右。

我国海洋渔业: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鲈形目)我国淡水硬骨鱼类:资源丰富(占世界淡水渔业产量中比重颇大,鲤形目鱼类)3内鼻孔亚纲(肉鳍)Choanichthyes特征:口腔内具有内鼻孔有原鳍型的偶鳍,即偶鳍有发达的肉质基部,鳍内有分节的基鳍骨支持,外被鳞片,呈肉叶状或鞭状肠内有螺旋瓣分2个总目:总鳍总目肺鱼总目4总鳍总目Crossopterygiomorpha特征:中轴骨骼的基础是尚未骨化的弹性脊索偶鳍支撑叶的末端圆形,具中轴骨体鳞菱形或圆形,外层为似珐琅质的科司美层头下有1对喉板现存的仅有1腔棘鱼目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矛尾鱼科)特征:鱼体蓝色尾鳍为双尾鳍式的三叶尾鳍,偶鳍内叶较长鳞片圆形,很大肠内有螺旋瓣构造,无泄殖腔动脉圆锥发达56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肺鱼总目Dipneustomorpha特征:以“肺”(鳔)呼吸空气偶鳍支撑叶尖锐具内鼻孔现生种类具复瓦状的圆鳞尾鳍与背鳍、臀鳍相连有动脉圆锥头下无喉板现存的肺鱼类:分2目、3科、3属,共5种71. 双鳔肺鱼目Lepidosireniformes—南美和非洲美洲肺鱼Lepidosirenidae特征:仅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河及拉普拉特河流,腹鳍肥大,具丰富血管的丝状物,分离氧气非洲肺鱼Protopterus annectens Owen特征:分布于非洲热带淡水中。

0904硬骨鱼骨骼系统

0904硬骨鱼骨骼系统
29
梭鱼体侧浅层肌肉
6
一、头骨(skull)
脑颅:上部,包藏脑及视、听、嗅等感觉
器官。
咽颅(或脏颅):下部左右,包含口咽腔
及食道前部。
7
(一)脑 颅
软骨鱼类:头骨完全为软骨,没有骨片分化,由 整块软骨构成,又称原颅。
8
硬骨鱼类:骨化为许多小骨片,有软骨化骨, 也有膜骨。 分为四个区域:鼻区、眼区、耳区及枕区,分 别包围嗅囊、眼球、内耳及枕孔。 围眶骨:围绕眼眶四周的一组骨片。各种鱼的 数目不等,鲤鱼共有6块,眶下骨5块,其中位于眼 前方的第一眶下骨可称为眶前骨或泪骨,眶上骨1块。
鼻区 — 鼻骨、犁骨 骨)、额骨 眼区 — 围眶骨(眶上骨、眶下 脑颅 耳区 — 顶骨 骨 枕区 — 上枕骨、侧枕骨、基枕
9
Skull of carp (Cyprinus carpio)
(二)咽 颅
又称咽弓,由包含口咽腔及食道前部的颌 弓、舌弓及鳃弓组成。一般有七对咽弓:
3
鱼体骨骼
内骨骼的形成
典型的骨骼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膜质期、软 骨期及硬骨期。
硬骨根据发生过程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
软骨化骨:这种硬骨的发生是完整地经过以上三 个阶段的;
膜骨:由膜质期直接经硬骨细胞骨化而形成的硬 骨,它不经过软骨期。
5
第二节 主轴骨骼 (axil skeleton)
头骨 — 脑颅、咽颅 主轴骨骼 脊柱 肋骨
14
鲈鱼的颌弓和鳃盖骨
头骨的演化
低等硬骨鱼类的犁骨成对,到真骨鱼类除少数种类(如胡瓜 鱼)外,均为单个。 低等真骨鱼类有眶蝶骨,高等则缺(如鲈、大小黄鱼等)。 低等鱼类顶骨不被上枕骨分开,而高等鱼类则为上枕骨所分 开。 自真骨鱼类起有尾舌骨和下咽骨。 低等鱼类鳃盖边缘光滑,到棘鳍鱼类有棘状突起。 低等鱼类脑颅的膜骨在表面,头顶平,有的为皮肤所包,高 等鱼类的膜骨下沉,头顶常高低不平。 原始硬骨鱼类头骨骨片多达180块,高等鱼类骨片数减少。

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的主要特征

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的主要特征

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的主要特征
软骨鱼纲: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楯鳞,鼻孔腹位,鳃孔5~7个。

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歪尾形、无鳔和“肺”,肠内具有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纲: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

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尾形。

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

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不同之处
1、骨骼不同。

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软骨鱼的骨架是由软骨组成,而硬骨鱼有真正的骨骼。

2、有无鱼鳔。

硬骨鱼有可以调节自身比重的鱼鳔,而软骨鱼没有。

3、鳞片不同。

硬骨鱼的体表布满硬鳞、骨鳞,而软骨鱼体表光滑无鳞或盾鳞。

4、鱼嘴位置。

硬骨鱼的嘴一般位于身体前端,软骨鱼的嘴一般位于腹部靠前的位置。

5、鳃裂位置。

硬骨鱼的鳃一般有四对,由鳃盖保护不直接开于体表,而软骨鱼的鳃直接开口于体表两侧,鳃裂较宽容易看到。

6、尾巴形态。

硬骨鱼一般为多属正尾型(侧面看鱼的尾巴呈上下对称),软骨鱼多为歪尾型。

7、生殖方式。

硬骨鱼多为体外受精、卵生,软骨鱼体内受精,多为卵胎生或假胎生。

8、分布地域。

硬骨鱼约两万四千种,全球海域都有分布,包括现在所有肉鳍鱼和辐鲫鱼,软骨鱼绝大多数生活在热带海域,约八百种,代表鱼类为鲨、鳐、魟和银鲛。

第十四章鱼纲

第十四章鱼纲

第十五章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由于局限于水生环境,鱼类在进化上也有局限性,适应水栖生 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缺少颈部,因此头不能灵活转动。
体形多为流线型,体被骨质鳞片或盾鳞;体表富黏液;具侧线。
毒腺:有些鱼类的皮肤中有由表皮转化而来的, 是它们攻击和防卫的武器,例见于玫瑰毒蚰、 灰刺虹等。
发光器官:有些鱼类、特别是生活在海洋深处 的鱼类,还具有另一种皮肤衍生物——发光器 官。鱼类发光可能是招引趋光的食物便于摄食, 或作同种间和雌雄间的联系信号。
6.骨骼系统
鱼类具有由典型的椎骨组成的脊柱、完整的头骨、带骨、附肢骨。
5.1 皮肤
表皮和真皮均为多层细胞,且皮肤与肌肉紧密相接,皮下组织极 少。
表皮内具有大量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使体表粘滑。
5. 2皮肤衍生物
5.2.1真皮鳞(dermal scale)
是鱼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根据形状的不同,分为三种:
1 楯鳞(placoid scale) 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斜向排列。是由 真皮(derinis)和表皮(epidermis)联合形成。真皮演化为基板和 板上的齿质部分(dentine),齿质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来的珐琅质 (enamel 即釉质)被覆着。齿质部分的中央为髓腔(Pulp cavity), 有血管和神经通入腔内。楯鳞不但全身分布,还延伸至口中的上 下颌,执行着牙齿的功能。从脊椎动物牙齿的发生和构造来看, 楯鳞和牙齿应该是同源器官。
歪形尾(heterocercal tail):尾椎的末端曲而伸展入较发达的尾鳍 上叶内,下叶小而略为突出,这种尾型内外均不对称。见于古代 的甲胄类、盾皮鱼类,现代的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如鲨、 鲟等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硬骨鱼的解剖和生理一前言这一章的目的是在把硬骨鱼类的解剖和生理的大纲介绍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在病理组织中所发生的同时也了解鱼组织病变的机转。

鱼类的许多基本功能与其它脊椎动物甚相似,所以有关哺乳动物的知识对于了解鱼的功能上也有所帮助,但不能将硬骨鱼类看作为哺乳动物的原始形态。

其实鱼类是进步的脊椎动物,在演化上较近代发生的动物,而且也广布到不同的生存区域。

事实上,硬骨鱼包括不同的种,比任何一科的脊椎动物所含的种都要多,因此许多原则性的结论的真正价值都不甚确切。

但主要被研究的鱼种并不甚广,因此有利用价值的结论还是可以获得的。

在这里,我们主要着重的是在于熟悉的哺乳动物的解剖和生理的差异方面。

主要考虑的对象在于水域环境以及它加于鱼身上的限制。

为了要抗拒自然水环境施加到鱼体的破坏性影响,鱼体内在的环境必须保持正常,而且与外在的环境要不断地做必要的物质交换。

在环境因子中最主要的因子就是水的比热高,一般鱼类是变温性动物,其体温需要顺应环境的温度。

因此像鱼的心跳速度、消化速度和生长等都没有一定的数据可供参考,且都因温度而改变。

因此,凡是研究硬骨鱼类的人,都要将这些因子记在心中。

同样的一种鱼在不同的温度水环境中,几乎变成难以辨认的形式,像虹鳟肾上腺的增大或心跳率的降低,均以温度而变(Randall 1970)。

二皮肤系统皮肤是面对环境的第一道障碍,保证内部生理作用的正常进行。

皮肤的实际情况对于病害的过程极为重要。

硬骨鱼的皮肤包括角质层、表皮层、基质膜、真皮层和下皮层,各层的排列情形与说明见图2.1。

(一)角质层角质层是外层,1970年,Whiter是第一位对角质层做详细报导的人,角质层的主要成分是黏多糖,约1微米的厚度,通常是由表皮细胞分泌而成,而非由杯状黏液细胞组成,它含有细胞中的原生质、脱落的细胞、加上其它由杯状细胞组成的分泌物。

角质层的物理性一致程度在种与种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在潮间水潭和海底,鱼种特别发达,角质层中含有特殊的免疫球蛋白和分解酶(后者因种的不同,在含量上差异很大)及游离的脂肪酸,这些成分都具有抗病原的作用。

图2.1一般硬骨鱼皮肤分层图(自Bullock 和Roberts 1975)(二)表皮正如所有的脊椎动物一样,硬骨鱼表皮的基本单位是纤维性的马而比基细胞,这也是表皮中唯一固定的特征,此外尚有其它不同的细胞(Bullock 和Roberts 1975)。

在成鱼,表皮是由一多层的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覆盖整个躯体和鳍及尾部,与哺乳动物皮肤不同的是她的每一层,即最外扁平的细胞都是活细胞,都可进行细胞分裂(图2.2)。

图2.2幼鱼皮肤经注射含氢元素同位素胸腺嘧啶12小时后切片的放射照相(Autoradiogroph)分裂中的细胞核含放射性物质(箭头)**出现在表皮的每一层细胞中H+E×500表皮的厚度因鱼种的不同、年龄、部位和生殖周期中不同的阶段而不同。

没有鳞覆盖的鱼类如鳗鱼,特别是在尾部有较厚的表皮,在神经末端的感觉器官和黏液细胞分布密集的地方,表皮也较厚(图2.3)。

图2.3角鱼的表皮组织 A 身体表面,黏液细胞(M),棒状细胞(C)和囊泡结构的空隙与鱼中者相似。

B为胸鳍切片,染色×224硬骨鱼的表皮中都含有马而比基(Malpighian)细胞,这类细胞呈圆形,除了最表层的细胞之外,其它层的此类细胞在构造上均相似。

表层的此类细胞呈扁平型,细胞中含有大量长形泡囊、老化的粒线体和高密度的纤维束。

在正常情况下,纤维束平均分散在细胞质中,粒线体也在卵圆形的细胞核的周围。

分泌黏液的细胞也出现在硬骨鱼的表皮中,但其数量则以部位和鱼种的不同而异,这类杯状细胞多起源于表皮的中层。

在表皮较薄处则常发现这类黏液分泌细胞的基部坐落在基质膜上。

这类细胞的体积在进表面处逐渐增大,而逐渐分泌糖蛋白类的物质。

杯状细胞体积较大,多呈圆形,再某些硬骨鱼中,出现在表皮中层。

传统上所指的杯状细胞是指在鲤科鱼表皮中的有害物质,它分泌一种警告物质,在许多其它鱼种的表皮中,有一种大而清楚的非分泌型细胞,这类细胞与受惊反应无关。

颗粒状细胞出现在许多硬骨鱼类的表皮细胞中,但迄今未确定其功能如何。

在表皮中另外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体积较大的囊状构造,这种细胞起源自何类细胞不能确定,在鳕鱼中最常见。

(三)真皮层真皮层包含两层,上层叫海绵层,是由疏松的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构成的纤维网,上与表皮底部的基质相连接,内含色素细胞、巨细胞、鳞基细胞和鳞细胞。

其下为致密层,有胶原质组成致密基质,增强皮肤结构的坚实性。

因环境的变化、性活跃期或因疾病感染而引起色素变化的现象,在很多鱼类中已高度发展。

其机制是由引起色素细胞控制,调配吸收和反射等性质的相互作用而完成。

含褐色素的细胞呈星状,含有许多外具周膜,内有高密度褐色素颗粒,这些颗粒可以在细胞质中移动,而产生适当的效果。

含脂质细胞是含有机溶性色素的细胞,又可细分为含红色素细胞和含黄色素细胞。

这些色素多为胡萝卜素,胡萝卜素不能在鱼细胞中合成,而必须由食物来摄取。

白色素细胞和反射细胞中含有嘌呤,通常是鸟嘌呤,以10微米厚的片装反光物质,在细胞中呈平行排列(Denton和Nicol)(图2.4)。

图2.4鱼真皮海绵层的电子显微照片bm=基质膜;f=层层的胶原纤维;m=褐色素颗粒。

箭头所指为反射细胞中之结晶板。

电显×2800硬骨鱼的鳞为具有弹性的钙化板,部分植于较浅的鳞囊中,由前向后排列,两种表面刻纹不同的鳞片已报导过了。

两种在表面上均呈生长环,许多鱼种都依此来决定其年龄。

这两种鳞片均为栉鳞,在鳞片外部的后端有坚硬的针状突起,但在图中的鳞无此突起物。

在超微结构上,鳞片为胶原纤维,分散在类血蛋白的基质中,加氢氧磷石灰(Hydroxyapatite)的结晶堆积而成。

(四)皮下层皮下层是一疏松的脂肪组织,其中含的血管比真皮层多,这一层是发生发炎现象较多的地方。

三、肌肉骨骼系统鱼呈纺锤的体型是游泳的需要,呈流线型的外表可以减少阻力,主要的肌肉排列在骨骼主轴的两侧,可以使身体向两边弯曲,在蠕动躯干和尾部的时候产生推力,向前运动(Gray 1968)。

图2.5 典型圆形鱼的放射照相图2.6 鲑鱼的基本解剖图解图2.7 典型扁平鱼——鲽鱼的放射照相,利用插管注射放射物质而明显表现出神经淋巴管和肾门静脉的分布(Wardle博士提供)。

(一)骨骼主轴鱼的骨骼可以参看图2.5、2.6、2.7。

头骨包括一块坚实的颅骨,并以关节与颔鳃和鳃盖器相连。

头骨的构造极为复杂,当鱼在摄食和呼吸时,大部分头骨也在运动。

所有的骨快都相互关联,在Ballintijn 和Hughes(1965)有关鱼的呼吸作用的报导中有详细的说明,最有助于对头骨间关系得了解。

在某一鱼种中脊椎骨的数目不定,是在发育期受环境状态的影响。

每一椎体是一小圆柱,在放射影像上看,可以察觉到椎状的脊椎内凹部包在脊间的垫状物之中。

相邻两椎体之间以勒带相连,而整条脊椎则以纵走弹性勒带连在一起。

弹性勒带又由脊椎的背部走向腹部,脊椎骨都有一神经弓和神经刺,尾部脊椎并有一腹脉弓和脉刺。

在腹部除了脉弓之外并有侧肋骨作为体腔壁侧面的支柱。

许多鱼种中,肌间骨做各种不同的排列,亦有自肌间隔膜中的脊椎柱向四周做放射状排列。

(二)鳍在较低等硬骨鱼(如鲑鱼)的腹环则包埋在腹侧的肌肉中。

在较进步的鱼种中,腹鳍位于考近身体前端的部位,坐落在胸环上,胸环悬接与接头骨的鳃盖后方。

中间背鳍和腹鳍,则以关节与鳍架肌接连,鳍架肌与神经棘与脉棘连成一线。

尾鳍则以关节与一连串的背上尾骨和腹下尾骨相连。

鳍条有两种:骨质的和软鳍条。

硬骨鱼的鳍条曾被用来作为分类的依据,将硬骨鱼分为两大类:软鳍类(Malacopterygii)等于现代分类上的斜椎鱼类(Isospondylii)。

软棘类和奇棘鳍类(Acanthopterygii),略相当与现在的鲈鱼目鱼类。

硬刺类如在鲈鱼类一样在背鳍中只有一条硬骨。

硬骨鱼中所有的尾鳍条均为软质,像在斜椎类(如鲑鱼和鲱鱼等)也是如此。

软鳍条分节,且常分枝,在分枝时则沿中线分成相同的侧枝。

野生鱼的鳍蹼薄而清晰,养殖鱼的鳍蹼通常较厚。

(三)骨鱼骨的显微结构与其它脊椎动物相似,一般分为细胞和非细胞两型。

前者含有骨细胞,仅在低等鱼类如鲱类、鲑鱼类和鲤鱼(图2.8)中才有。

非细胞型的骨头在脊椎动物中是特殊的例子,在骨中无骨细胞,在高等的硬骨鱼如鲈科和太阳鱼科才有。

骨质由坚实的毫无结构特点的基质组成(Moss 1965)。

图2.8 幼虹鳟头盖软骨斜椎边缘的切片,其中骨化的情形。

暗的部分是已经骨化的部分。

H+E×300无细胞的骨骼曾被证明骨内的钙质不能被吸收,因而无细胞的骨骼不可能作为钙质的贮存所。

骨折的修补在无钙的情况下如高等的硬骨鱼即受到阻碍(Moss 1965)。

虽然在两种主要类型的鱼的骨骼中看到有脉沟和窄沟,但确切知道在这两类骨骼中无造血组织。

硬骨鱼在硬骨的构造和生理方面,与其它脊椎动物有很大不同。

(三)肌肉多数的鱼在游泳时是借通过沿着自身不断增强的波浪来进行,鳗鱼的游泳就是特殊的一例。

在鳗鱼游泳的动作中,由头至尾肌肉节依次收缩,而生成波浪式的动作。

较典型和身体较短的鱼,游泳的机制相似,但身体的弯曲情况并非一完整波浪式,而仅在尾部的波动较为明显。

有的鱼类则靠某些鳍的摆动来游泳,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些相关的肌肉就极为发达,而主要体部的肌节较退化(如海马即为一例)。

圆形鱼最明显的特征是肌节的重叠和相互连锁的排列(图2.9)。

在外形上,鱼体的肌肉分布在中央隔和水平横隔的四象限之内。

在水平横隔背部的肌肉叫做轴上肌,在水平横隔之下的肌肉叫做轴下肌。

轴上肌和轴下肌的肌节都呈垂直的褶叠,解剖后的肌节可以看出是呈次级水平褶叠,因此当轴上肌和轴下肌每一摇摆时,就向着中央隔,以后部脊锥的形式向后延伸。

在水平横隔的位置,肌肉则以单一前部脊锥的形式向前和向内投射。

这种在轴上肌和轴下肌的排列上收缩的行为使身体弯曲(图2.10)。

图2.10肌肉节典型排列图A 轴上肌(1)和轴下肌(2)表层叠列的侧面图。

B,C分别为躯干部和尾柄部肌节次级叠列图。

D为轴上肌的平面切片图,表示出肌节在中隔处的弯曲排列情形(取自Greer Walker 1970)。

图2.10 肌节收缩时身体弯曲时力的作用线AB代表中隔和骨骼轴,平行四边形abcd和efgh代表前和后的肌节锥在松弛状态。

虚线表示肌节在收缩时肌节锥的形状和位置。

在前后肌节锥中的对角线表示在开始(取自Nursall 1965)收缩时力的作用方向,和借以使身体的中隔和骨骼轴有Q弧弯曲的趋向。

由于肌节的褶叠和连锁的现象,每一肌节的收缩,可以影响到外层和紧接的肌节,因而沿着身体产生一平稳依次的收缩运动。

肌节中的肌肉纤维是由前向后的排列,因此肌肉的收缩也是发生在血液以轴为准的平面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