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进展综述(DOC)
生态城市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生态城市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自然和人类建设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城市形态。
本文将分析当前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生态城市的趋势。
生态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然而在实践中,因为对生态城市理念的理解不同和经济利益的考量,生态城市的建设效果参差不齐。
一些生态城市在建设初期过于追求“绿色”的表面效果,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增长,一些地区生态城市的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
因此,改进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切的需求。
未来的生态城市将专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这意味着在城市建设之前,需要进行详尽的生态评估,确保城市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生态城市将通过大规模绿化、水资源的周全利用和垃圾处理等手段来改善城市环境。
第二,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
未来生态城市将致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能源的清洁转型。
例如,通过建设太阳能发电厂或风力发电厂,生态城市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生态城市还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转化为能源等措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三,注重社区参与和创新技术的应用。
生态城市的成功关键不仅在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还在于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创新思维。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活动,促进生态城市理念的普及和落地。
同时,新兴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将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环境数据,帮助城市管理者制定更科学的政策和决策。
生态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探索和实践。
国外生态城镇的规划与建设

86栏目编辑 王 雷国际交流虽然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开展生态城镇的建设,但是世界各地的生态城镇的发展模式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
这是因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位置、发展阶段等原因所面临的问题不同。
虽然生态城镇在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上可能达成共识,但在具体定义上,以及相关的内容和发展模式上,很难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达成一致的意见。
因此迄今为止,什么是生态城镇?并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定义。
本文介绍世界各国在生态城镇的规划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英国生态城镇建设(一)生态城镇的发展模式与标准英国生态城镇的建设参考了早期英国新城的开发和建设的模式。
2007年,英国中央政府负责规划的部门,“社区与地方政府部”曾经提到,英国生态城镇的建设可以借用1981年的《新城法》作为执行新城开发建设政策的依据。
英国政府对生态城镇定义的第一条明确提出,生态城镇必须是一个新的城镇。
为了生态城镇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为了有效地指导各地方规划部门和开发商编制生态城镇的规划,英国中央政府特别制定了生态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标准,具体的内容包括:1.生态城镇必须是一个新的住区(新城),每个生态城镇至少应包括5000~10000个家庭。
这些新城的发展目标是能够实现零碳排放的开发和建设的新型城镇,探究实现零碳排放的开发和建设城镇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2.整体的发展应以“零碳排放”为目标,每个生态城镇应当至少在环境可持续的某一个领域具有示范意义。
3.每个生态城镇应当配备一所中学,一个中等规模的零售业、商业中心,高质量的商务空间和娱乐设施。
4.英国城镇所有住宅中的30%~50%是可支付性住房(低、廉价住房),同时在购房与租房的配置上具备合理的比例;具有面积大小适宜的住宅,以及多样化的、混合型的住区,能够满足不同的需要。
5.设立一个实施机构,负责对生态城镇进行有效管理,负责生态城镇的开发建设管理工作,为城镇居民、商业和社区提供各种服务。
生态城市规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第一章:前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在城市发展中的生态问题逐渐凸显。
如何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保有机结合,成为当今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旨在将城市化进程纳入自然系统,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生态城市规划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第二章: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生态城市规划指的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低碳减排为目标,通过整合城市规划、环保、交通、建筑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更要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使城市建设和自然保护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
第三章:生态城市规划的现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部分城市都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交通拥堵、生态系统破坏等。
在这些问题的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逐渐成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比如深圳湾超级城市综合体项目,以填海造地的方式,计划在深圳湾沿岸打造一个集商业、办公、文化娱乐、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超高密度城市。
该项目将采用多项绿色建筑技术,并在园区内建立废物分类循环利用系统、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等,以此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另外,南京江北新区生态城、北京通州生态城等生态城市项目也在不断推进中。
第四章:生态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1、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生态城市规划注重建筑环保、低耗能、绿色施工等方面的运用,而这些技术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2、城市创新技术的不断引入。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环保等新技术的实现将越来越高效和可行。
3、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将得到更多的呼吁和倡导。
未来,生态城市将成为城市规划的主导方向,大力推广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环保技术等绿色理念,积极探索城市和自然的平衡点。
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路径

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路径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生态城市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生态城市是指采用生态学理论和设计方法,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达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文将从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发展路径两个方面,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为生态城市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帮助。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城市开始了生态城市建设,包括新加坡、德国弗赖堡、巴西库鲁吉巴等地。
中国也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以天津、南京、深圳为代表,逐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利用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的消耗。
生态城市建设通过绿色能源、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在城市发展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例如,深圳规划了公共自行车,地铁等多个公共交通系统,实现了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减少了燃油和空气污染。
2. 自然环境生态城市建设致力于为居民提供最健康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在德国弗赖堡,城市规划师们通过绿化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水质治理等方法改善了城市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还涉及到废水处理和垃圾清理等问题,以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
3. 经济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是提高城市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方式之一。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大力投资,而这些投资反过来会为城市带来更广阔的经济增长。
例如,南京白马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就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起到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生态城市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建设。
各方面可以采用以下的发展路径:1. 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生态城市建设是需要大力投入的,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政府投入可以用于绿化美化城市、控制污染、建设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开支。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01-0059-08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黄肇义杨东援=摘要>首先回顾了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极限THE THE O RE TICAL A PP RO ACH OF THE E COL OG ICAL CITY HUANG Zha oyi,YANG Dongyua n AB STRACT:T his pa per e valuate 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 pt of ecological city base d on the latest studies and puts forw 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 search in this respect in t he future.KE YWORD:ecological city;eco-logical threshold=中图分类号>TU912181=文献标识码>A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
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 ocity、ecological city、e copolis、ecoville、ec 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eco-c ommunity)。
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1]。
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2],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2]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例如王如松[3])。
中外城市生态建设

研究涉及范围与相关案例
近年来,中外城市生态建设研究范围涉及如城市气候、 城市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废弃物管理等诸多方面,其明显 趋势主要集中于如下:
城市生态与环境评价 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 城市自然保护与森林建设 城市生态工程建设 立法与管理 生态城市建设
➢Camley Street Natural Park & Gillespic Park
园林是城市各种建设构成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组块。园林在城 市中体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风景园林的建设应当 作为生态城市构建的有力措施。风景园林学科与环境生态学,景观生 态学,环境工程等学科联系可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发挥巨大作用,是 生态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结语
通过我们对城市生态建设的研究、理论提出、实践总结;通过对 生态城市的认识,结合城市生态建设的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设构想及 积极实践。我们应当得到深刻启示,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采取更好 的建设方式方法,调节建设进程与方向,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人 类社会发展进步创造美好未来。
生态城市
思想渊源及理论基础
生态城市的理念在16世纪英国人T. 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C. Fourier的“法郎基”,R. Owen的“新和谐村”,E. Howard的“田园城 市”,20世纪三四十年代L. Corbusier的“光明城”以及F. Wright的 “广亩城”等世纪构想中得到影射,形成了“生态城市”(Ecocity)的 思想渊源及理论基础。Ecocity首次由前苏联生态学家O. Yanistky于1984 提出。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Howard的田园城市构想。
概念及科学内涵
一般认为,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 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 地。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的 主 流 方 向
上 落后 于西方 国家 。其 后 ,在 经历 了半 个多世 纪停 滞 不前后 .我 国现代生 态城 市 的理论与 实践 开始追
踪 国际 的先 进趋 势 。从 2 0世 纪 8 0年代 以来在这 方
面我 国取得 了迅 猛 跃进 到 9 0年 代 已经 形成 了一
2西 方 国 家 的 生 态 城 市 发 展 历 程 和 研 究 概 .
况 【5, 4 ,7 ,6】
西方 的生态城 市思 想 的出现 晚于 中国 ,不过 其 生态城 市 的思想极 其 丰富 , 也具 有相 当悠久 的历史 。 从古希 腊柏 拉 图的《 理想 国》 到 1 , 6世纪英 国人托 马 斯. 莫尔 的 《 乌托邦 》 都寄 托着人 类对 自身 与 自然之 ,
套 以社会—— 经 济— — 自然 复合生 态理论 为指 导 的 相对 完整 的城 市建 设理论 与方 法体 系 在学术 、 策上 。9 2年 我 国参 加 了 MA 政 17 B计 划 国际 协调理 事会 ,并 当选 为理 事 国 :9 8年我 国建 17
立 了 MA B研究 委 员 会 :9 9年 成 立 了 中 国生 态 学 17
们 中华 民族 文化 中古代科 学技术 发展 的一个 重要 成 果 , 我们 的前 辈 留下的宝 贵文 化遗产 是
近 代 . 国在 2 我 0世纪初 在生 态城市 思想 与实践
标 准 》 将 《 居 城市 科 学 评 价 指标 体 系研 究 》 , 宜 列入
20 0 6年度 软科 学研究课 题 。 20 在 0 6年 8月 7日。 国 务 院在 批复 天津市 城市 总体规划 中也 表示 .要将 天 津 市定位 为 国际港 口城市 .北方 经济 中心和生 态城 市 这些 都表 达 了我 国人 民对建设 新 型生态城 市的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之对策综述[论文]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之对策综述[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c999350912a216147929bc.png)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之对策综述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科学与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通过分析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针对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而对生态城市规划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对策1.、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 生态城市营造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3)持续性: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公平的涉及今世后代再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仅追求环境优化或自身的繁荣,而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5)全球性:生态城市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是“地球村”的主人,为保护人类生活的环境及其自身的生存发展,全球人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
2.、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为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城市,应从规划开始。
生态城市规划内容众多,主要可分为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人居规划。
2.1 城市区域规划根据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资源情况,给城市以准确的定位,实现区域和区域间各类资源互补、协调发展。
①土地规划,应全面考虑土地使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健全土地规划利用体系;②水资源规划,充分考虑区域内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创造城市亲水空间,开发节水技术,保护饮用水源,建立高效的城市排污系统,保护水生物种多样性;③能源规划,节约减排,提倡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能、风能、水能,开发绿色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④交通规划,发展电动汽车和氢能源汽车,控制燃油汽车在城市中的通行,提高交通规划运行效率;⑤绿地规划,扩大城市绿地系统范围,提高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生态城市环境规划研究进展综述Domestic and foreign the ecological urban environment planning Research DevelopmentXX 102601XXXX(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1234567)【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已深入人心,“低碳”一词的兴起,更是引起了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道路的热烈讨论。
介绍了生态城市从发展初期到现代建设的探索过程,其中包括生态城市概念的发展历程,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原则、措施,并且通过对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型与类型分析,对比了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建设模式,同时也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景与展望。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1.生态城市基本内容1.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研究计划中首次提出,198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虽然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久远,研究时间也较为短暂,但是其理论早已深植人心。
中国历史上许多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歌或者画作或多或少的表达着他们寄居与山水之间的美好愿望,然而从现实角度出发,如果想要将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相结合,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而在欧洲古代城镇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也可以看到生态城市的雏形,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生态理念体系。
现代生态城市的思想起源于英国社会活动家E.How ard 与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近似于理想化的城市建设模式,基本思想是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
但是真正有意识、有组织的对生态城市进行系统性研究则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问题和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城市社会学研究。
从1990年至今的20年中,在全球范围内共召开了7次“生态城市国际会议”,每一次的会议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体制与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并逐步的完善。
但迄今为止,生态城市的概念尚无公认的、确切的定义,有关生态城市的建设还在探索当中。
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ky(1981)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强调人类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以期最大限度达到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追求“物质、能量、信息”城市生态系统三要素的高效利用,以及系统整体的良性循环。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王如松从系统论的角度,认为生态城市系统是由社会、自然、经济三个子系统组成,与1984年提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此基础上,王如松针对中国城市发展现状沿用O.Yanisky的定义,提出生态城市是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有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王如松,1988)。
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理念被提出后,也被广泛应用与生态城市而概念与建设目标中。
王如松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角度对生态城市做出了更全面的解释,认为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改变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可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王如松,2009)。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的概念在发展历程中,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其的诠释也在逐步发展着变化并且不断完善。
1.2生态城市的内涵从近年来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回复以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率、景美的生态景观。
生态城市通过其结构,对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劳动就业、治安防灾、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实施高效的管理,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适度增长,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和谐。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1.3生态城市的特征1.3.1 生态城市首先应是一座绿色的园林城市,城市绿地覆盖率较高(50%以上)1.3.2 生态城市是一座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
空气清新,有害气体的含量保持在最低水平,不会居民的健康带来危害。
无酸雨、扬沙之虑。
河水清澈,可供居民安全饮用和鱼类生存。
城市垃圾经无害化处理后被安全输出。
城市通风良好,排水通畅。
1.3.3 生态城市是一个宁静的城市。
生产和车辆发出的噪声被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工厂、铁等噪音源和居民区之间被森林、高墙等隔开,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
1.3.4 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应该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讲究高尚的文化品味。
建筑密度较低,留有充分的空地,高层建筑被严格限制,保证城市的通风和采光条件。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2.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从全世界角度而言,生态城市规划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环境规划、园林景观、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等多领域的共同协作。
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并适宜向以下几个方向进一步探索与研究:(1)生态城市建设方向;(2)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3)生态城的评判标准与指标体系;(4)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发展形态;(5)生态城市的住区;(6)生态城市的交通;(7)生态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8)生态城市的循环系统;(9)生态产业建设与旧有产业结构的调整;(10)生态城的城乡协调关系;(11)生态城的规划设计方法;(12)生态城的管理与调控机制2.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纵观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应审慎地看待我国目前以为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应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建设道路。
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2.2.1社会生态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2.2经济生态原则。
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
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
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2.3自然生态原则。
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
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2.3.1 充分利用保护好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
把城市周围的山岭以及河流、湖泊周围加以绿化和美化。
植树种草、整治水体,营造青山碧水的风景区,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城市自然保护区,没有条件的城市可以规划建造环城森林带等。
2.3.2 搞好城市规划,精心安排市区绿地,建设花园城市。
新规划城市应留出相当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老城市应结合城市改造,舍得拿出空地搞绿化,以改变原有的城市形象。
2.3.3 大力建设生态住宅小区。
住宅是城市居民生活和休息的主要场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及其周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新建一般住宅小区绿地比例不应低于35%,高档住宅小区不应低于50%。
2.3.4 环境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环节,蓝天碧水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工厂必须实现清洁化生产:污水、废水和噪声只有达标后才允许排放,垃圾必须经处理后安全输送出城市。
对那些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则应毫不留情地加以关闭。
2.3.5 要积极使用清洁能源,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今后应多开发水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代替以煤发电,以天然气发动汽车,以太阳能供热等,并组织力量开发煤的洁净化处理技术,减少空气污染。
2.3.6 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变废为宝和高效率使用资源。
如将污水集中处理后循环使用,将工业废渣用作建筑材料,将生活垃圾送入专门工厂封闭焚烧用来发电和生产有机肥料等。
3.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与类型分析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但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概念提出至今,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同时,国外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建设尝试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其他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也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带来参考与借鉴。
通过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可将其建设模式划分为规划调控型、环境美化型、污染治理型、资源循环型以及功能转化型五大类。
3.1规划调控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从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宏观调控层面上,应用生态学原理,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原则和途径,并指导和落实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上。
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为代表的一些城市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阿德莱德成功实践了R. Regis-ter提出的“影子规划”。
其根据城市的发展状况,制定了从1836年早期欧洲移民到澳大利亚,到2136年生态城市建成,时间跨度为300年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该规划由代表阶段性目标的6幅规划图组成,并针对各阶段性目标分别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体现了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马交国等,2005)。
阿德莱德的案例展示了在具有清楚的城市生态规划和发展框架情况下,应如何创建生态城市。
3.2环境美化型都市生活的便利与乡村优美环境的完美结合是E. Howard所追求的理想中的城市。
其田园都市理论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体现了人们要求与大自然融合、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是城市与自然平衡的良好展示。
“花园城市”新加坡,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龙泳合,2008),是环境美化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