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45
(三) 定位释药制剂
将口服药物直接输送到某一特定消化道 部位释放的制剂称为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目的: 1)避免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灭活; 2)避免缓控释制剂吸收不完全; 3)为了治疗胃肠道局部疾病。
46
1、口服胃滞留制剂
使药物在胃内排空速率降低,滞留时间延长, 与胃粘膜接触面积增大,提高药效。
药物
水中的 溶解度 ( g/ml)
洋地黄毒甙元 洋地黄毒甙 雌三醇 灰黄霉素 硝基安定 苯巴比妥
10 17 29 15 43 1400
在 0.05mol/L 环糊精溶液中的溶解度
(
-CD G- -CD g/m-l)CD
G- -CD
260
330
730
4400
100
100
1300
5800
32
30
710
2600
16
16
21
19
61
60
120
130
1900 1900
4500
4500
G-α-CD, G-β-CD:葡萄糖基环糊精
25
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 混合与制粒
1、混合
不同混合方法产生不同的分散表面积,从 而影响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 例:华法林-乳糖,溶剂分散法>直接混合
2、制粒
不同制粒方法所得颗粒的大小、硬度等均不 同,致使药物的崩解存在较大差异。
①降低粘液粘度和弹性; ②提高膜的流动性; ③膜成分的溶解作用; ④与膜蛋白相互作用。
促进药物细胞旁路转运机制:
①增加细胞旁路的水吸收; ②扩展细胞间隙,增加通透性。 ③破坏细胞内外的Ca2+平衡
39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一、选择题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A舌下片给药 B口服胶囊 C栓剂 D静脉注射 E透皮吸收给药正确答案:ACDE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A空腹与饱腹 B药物因素 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 D药物的多晶体 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正确答案:ABC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正确答案:AC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正确答案:A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A小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正确答案:A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粒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正确答案:E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正确答案:D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正确答案:A9、下列各因素中除()什么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 B胃大部切除 C为内容物粘度降低 D阿斯匹林 E普奈落尔正确答案:D10、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Ⅲ型药物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二、名词解释1、吸收2、肠肝循环3、主动转运4、异化扩散5、膜孔转运6、肝首过效应7、口服定位给药系统8、被动转运9、多晶型 10、pH-分配假说三、问答题1、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生物药剂学 第二章 口服药物吸收

生物药剂学 第二章 口服药物吸收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Oral Drug Absorption临床药学教研室张丽锋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药物在胃肠道的转运机制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药物因素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口服制剂崩解溶出小颗粒溶液吸收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药物吸收必须通过生物膜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1935年Danielli Davson经典模型classical model 脂质双分子层1972年SigerNicolson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不对称性、流动性1975年Wallach晶格镶嵌模型无序和有序的相变过程生物膜组成:膜脂(磷脂、糖脂、胆固醇)、蛋白质和少量糖生物膜性质:流动性、不对称性、半透性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transcellular pathway)脂质途径和借助载体转运细胞旁路转运(paracellular pathway)微孔途径二、药物转运机制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膜动转运:胞饮或吞噬作用(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单纯扩散:顺浓度梯度转运、不耗能Ficks d C/d t =-DAk (C GI -C )/h =KC GI转运物质一定脂溶性,分子型膜孔转运:0.4~0.8 nm 微孔,水性孔道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C GI C(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特点:逆浓度梯度、载体、消耗能量、竞争抑制性、饱和现象、结构和吸收部位特异性、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转运物质:内源性物质米氏方程:-d C/d t = V m C/(K m+ C)转运速度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浓度促进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细胞膜载体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口服药物的吸收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口服药物的吸收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口服药物的吸收[单选题]1.有关药物吸收描述不正确的是A.小肠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的部位B.药物从胃肠道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C.药物(江南博哥)吸收指自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D.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多E.小肠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结肠段药物降解酶较少,活性较低,有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的部位。

掌握“口服药物的吸收”知识点。

[单选题]3.对药物胃肠道吸收无影响的是A.胃排空的速率B.胃肠液pHC.药物的解离常数D.药物的溶出速度E.药物的旋光度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旋光度反应药物光学异构性,一般对药物的吸收无影响。

AB项属于生理因素,C项为物理化学因素,D项为剂型因素。

掌握“口服药物的吸收”知识点。

[单选题]4.以下转运机制中药物从生物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的是A.主动转运B.被动转运C.胞饮D.吞噬E.出胞作用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被动转运系指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的过程。

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又称被动扩散)和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

掌握“口服药物的吸收”知识点。

[单选题]5.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为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E.吞噬作用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大多数药物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掌握“口服药物的吸收”知识点。

[单选题]6.关于影响胃排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身体姿势C.药物的理化性质D.食物的组成E.精神因素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包括:①食物的理化性质;②药物的影响;③食物的组成;④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⑤其他因素:右侧卧比左侧卧胃排空快,精神因素等。

其中后三类属生理因素范畴,而药物的理化性质虽然可能影响胃空速率,但其不属于生理因素的范畴。

掌握“口服药物的吸收”知识点。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九章多室模型 1 学习课件,理解多室模型特点和识别方法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特点,机制和识别方法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 1 学习课件,掌握MRT含义及计算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给药方法设计方法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作业1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作业1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作业(一)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概念?何为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2.试述新剂型开发与生物药剂学的关系?
3.什么是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处置与消除?
4.口服片剂体内吸收的过程是什么?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试分析胃空速率与药物起效的关系;食物对药物消化道吸收有何影响?
3.试用pH分配假说阐明药物的解离状态及药物的脂溶性与药物吸收的关系。

4.利用生物药剂学的知识如何提高Ⅱ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
6.如何改善药物的溶出速率以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7.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有何影响?
8.应用药物理化性质如何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1.鼻粘膜给药的特点?哪些药物适合于鼻粘膜给药?
2.口腔粘膜结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口腔粘膜给药剂型?
3.影响药物肺部吸收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有哪些?
第四章药物分布
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蓄积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那些组织摄取药物最快?
2.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有何影响?
4.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的临床意义?
5.举例说明弱酸性与弱碱性药物哪类易透过血脑屏障?为什么?
6.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设计(2011.7.18)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设计(2011.7.18)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概要】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英文名称:biop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课程性质:专业课面向专业:药学本科、药物制剂本科、药学(营销方向)本科选用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刘建平主编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2学时)【前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人体内,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即ADME过程均存在“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对这一动态变化过程规律进行定量描述即为药物动力学的基本任务。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是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关系的一门科学。

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规律及影响这种量变规律的因素。

为剂型设计、制备工艺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以保证临床用药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在保证药品质量、新药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大纲通过对药学本科生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根据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特点,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具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基础知识踏实、专业知识雄厚技术能力精湛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药学人才。

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合理制药、保证安全用药等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合理制药、保证安全用药等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 第四节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二章 第四节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四节剂型因素对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影响狭义的剂型因素是指药剂学的剂型概念,例如注射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和溶液剂等;广义的剂型因素包括药剂学剂型概念及与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如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粒子大小、晶型、溶解度,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等)、药物的剂型及用法、处方中辅料的性质与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以及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等。

生物药剂学的剂型研究主要围绕某一制剂展开,其研究结果为制剂的处方筛选、工艺改进及制剂质量保证提供科学依据,亦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7]。

本节主要介绍剂型、用药方法、制剂处方和制备工艺等剂型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剂型(dosage form)是为药物应用所设计的给药形式,也是一种给药体系。

药物制成各种剂型的同时,也赋予药物一定的特性,诸如各种剂型及其制剂可以有不同的用药部位和吸收途径,有不同的处方组成、理化性质和释药性能,少数药物还有不同的药物作用目的。

这些都会影响到药物的体内过程及生物利用度。

实际上,任何一个药物由于剂型和处方因素的不同,其吸收速率和程度可有数倍的差异,有时相差甚远。

硝苯地平片剂为避免光照分解,外层常包糖衣,因此口服或含化时糖衣需先溶化,药物才能释出而被吸收,舌下含服10 mg,一般15 min左右才能出现明显降压作用,若嚼碎后置于舌下含服,5 min左右疼痛即可缓解,可持续作用1 h。

硝苯地平缓释片由速效与缓释两部分组成,速效部分与普通片相似,缓释部分按一定速度缓慢释放,不断补足被代谢失活的部分,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的治疗浓度范围。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通,拜新同)为骨架型控释制剂,内含的30 mg硝苯地平在消化道中缓慢释放进入人体内吸收,最后排出空药片,其本品特点是能提供24 h稳态血药浓度及24 h的血压控制,耐受性好,副作用明显减少。

硝苯地平气雾剂通过喷雾给药,经肺部吸收,吸收速度和显效时间都很快,经口腔喷射2 mg,可迅速降血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B2在十二指肠主动吸收 胃排空速度快时,大量的维生素B2同时 到达吸收部位,吸收达到饱和 若在饭后服用,胃空速度减慢,维生素 B2不断缓慢通过十二指肠,主动转运不 会产生饱和,吸收增加
26
小肠的运动分为节律性分节运动、蠕动 运动和粘膜与绒毛的运动 分节运动是横向的,增加内容物与粘膜 的接触 蠕动是纵向运动,其运动快慢对吸收的 影响与胃排空类似
22
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长23米,胆管和胰腺管开口于小肠,分泌胆 汁和胰液,帮助消化 小肠粘膜上分布有大量的环状皱褶、绒毛 和微绒毛 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主动转运的 特异性部位,小肠液pH为5~7.5,是弱碱 性药物的最佳吸收环境
大肠是由盲肠、结肠和直肠组成
大肠壁有皱褶但没有绒毛,因此吸收较差
18
转运机制 被动转运
转运形式 载体
机体能量 膜变形 药物
单纯扩散 无(被动) 不需要 无
大多数有机弱酸和弱碱
膜孔转运 无(被动) 不需要 无
载体
促进扩散 有(主动) 不需要 无
介导转运
主动转运 有(主动) 需要

膜动转运 胞饮作用 无(主动) 需要

吞噬作用 无(主动) 需要

水溶性小分子
氨基酸、D-葡萄糖、季 铵类药物 K+ Na+ 单糖、氨基酸、 水溶性维生素等
C
9
晶格镶嵌模型
1975年Wallach提出晶格镶嵌模型 认为膜的内在蛋白对脂质分子的活动有 控制作用,两者形成晶格结构,呈小片 状的分布
D
10
板块模型
1977年Jain和White提出板块模型 认为在脂质双分子层结构中存在很多大 小不一、能独立移动的脂质区(有序的 板块),而在有序板块之间有流动着的 脂质区(无序的板块)
14
主动转运
逆浓度梯度,需能量,需载体 受代谢抑制剂影响,如2-硝基苯酚、氟化物等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有饱和现象,主动转运的过程符合米氏方程 适用于一些生命必需的物质,如钾离子、钠离 子、碘离子、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
15
原发性主动转运:转运过程直接利用ATP, 通过离子泵的介导实现转运,如钠钾泵、 钙泵、碘泵等 继发性主动转运:药物偶合在离子泵上, 间接利用ATP进行的转运过程,如单糖、 氨基酸等 除了能够帮助药物主动转运的离子泵, 也有抑制药物转运的系统 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是在人体各组织细 胞中均存在的P-糖蛋白等
第二章 口服药物吸收
江苏大学药学院药剂系 戈延茹
1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 部位向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 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物质 通过生物膜的现象,是重要的生命现象
2
要求:
掌握吸收的定义及吸收转运机制 掌握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 熟悉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和药物的吸收 过程 熟悉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了解生物膜结构、药物转运器作用、生 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其他应用
11
生物膜的性质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的流动性 蛋白质极性 膜的半透性
12
药物的转运机制
被动转运(包括膜孔转运) 主动转运 促进扩散 载体介导转运 膜动转运
13
被动转运
顺浓度梯度,不需能量,不需载体,适 用于非解离型药物
单纯扩散:脂溶性药物,扩散规律符合 Ficks扩散定律 膜孔转运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
27
食物的影响
延缓或减少药物吸收 :粗糙的、油腻的、 热的、粘度高的;吸收水分
促进药物吸收 :促进胃酸、胆汁、蛋白 酶的分泌 ,延缓胃排空
胃肠道代谢的影响
D
28
胃肠道血流速率
血流速率下降,吸收部位运走药物的能 力降低,膜两侧浓度梯度下降,即不能 维持漏槽状态 难吸收的药物受血流速率影响小 血流量的变化对胃吸收影响较大,而对 小肠吸收影响较小
蛋白质、多肽类、脂溶 性维生素 蛋白质和脂肪颗粒
19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A
药物物理化学性质因素 B
药物剂型因素
C
20
生理因素
消化系统因素
D
循环系统因素
E
疾病因素
F
21
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胃连接食道与小肠,与食管相连的部分 为贲门,与十二指肠相连的为幽门 胃液含有以胃蛋白酶为主的酶类以及 0.4%~0.5%的盐酸 胃通过蠕动主要完成固体药物的崩解、 分散和溶解 除了对少数弱酸性药物有较好吸收外, 浓度梯度,不需能量 需要载体,有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适用于某些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 季胺盐类药物。
17
膜动转运
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取至 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 过程 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两种方式,分别转运 的是液体或固体的药物 适用于蛋白质、多肽类、脂溶性维生素、 甘油三酯等药物的吸收 具有部位特异性
3
第一节 药物的吸收过程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药物的吸收机制
4
生物膜的结构
夹层学说
A
单位膜模型
B
液晶镶嵌模型
C
晶格镶嵌模型
D
板块模型
E
5
夹层学说
1935年Danielli和Davson提出的脂质双 分子层模型 认为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蛋 白质分布在脂质层的两侧,膜上分布有 许多带电荷的小孔,水分能自由通过 在膜结构中还存在许多特殊的载体与酶, 促进物质的转运
6
A
7
单位膜模型
1959年J.D.Roberson提出单位膜模型 在夹层学说的基础上,通过透射电子显 微镜的观察,他认为生物膜呈明显的三 层结构,内外是电子层,内部就是由磷 脂双分子层为主体的单位膜
B
8
液晶镶嵌模型
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提出生物膜液 晶镶嵌模型 认为生物膜由流动的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构成基本骨架,骨架中镶嵌着具有各种 生理功能的,可以向侧向移动漂浮着的 蛋白质
29
首过效应
胃→胃冠状静脉→胃网膜左静脉→门静 脉 小肠→十二指肠静脉→小肠静脉→肠系 膜上静脉→门静脉 大肠→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 门静脉 门静脉→肝脏
结肠给药和直肠给药
23
胃肠道的运动
胃运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容受性舒张 和胃蠕动 胃内容物从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 为胃排空 胃排空的速率称为胃空速率,胃空速率 影响药物的吸收
24
胃空速率的影响因素
与胃内容物体积呈正比 食物的组成和性质 胃内容物粘度、渗透压 药物的影响 身体所处姿势
25
【例】维生素B2饭后服用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