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平阳嫁娶风俗

合集下载

温州平阳嫁娶风俗

温州平阳嫁娶风俗

温州平阳嫁娶风俗篇一:平阳民俗风情平阳县民俗风情平阳地处浙闽边界的沿海一带,民风勤劳强悍。

宋元以后,理学流行,封建礼仪影响深远。

民间有“十二月谣”之说,可概括反映一年四季某些民间习俗。

主要为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做吹箫;四月地擂(陀螺)密密跳;五月龙船两头翅;六月六,狗洗浴;七月七,烘烧杂麦麦(炒蚕豆);八月八,月饼嵌芝麻;九月九,登糕上捣臼;十月十,柑和桔;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黄蜡糖糕印状元。

习俗:打开门炮、关门炮: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温州平阳嫁娶风俗)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拜年的纸蓬包: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

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

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

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

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

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

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

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温州民间婚丧嫁娶习俗

温州民间婚丧嫁娶习俗

温州民间婚丧嫁娶习俗篇一:温州婚嫁习俗鉴于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温州(市区)现在订婚结婚的行情,取现社会现状行情,按订婚前的准备和结婚当日的情况给大家做个介绍:订婚:1.双方父母见面协商订婚事宜,主要是订下黄历和男方的聘礼多少。

目前比较大众化的是10.8万,但主要视双方经济条件而定。

所收礼金按经济条件情况返还,如果女方条件一般如果收88888的话返还给男方38888-58888不等。

如果女方条件不错,就直接收下全部礼金并购置一辆轿车给男方。

2.到订婚日之前肯定还有大把的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就是要添置两人订婚所需要的东西,我们以男方给女方的东西开始。

(1)金饰一套。

包括耳环,手镯,(脚链),项链,对戒一对,钻戒一枚(钻戒现在大概价格买到15000左右就可以了,其实也可以去金器店买裸钻选择自己喜欢的式样打造价格相差很大,大约可以节约35%,注:前提先问过家长,有些家长喜欢买24K的纯金觉得可以保值,年轻人就不喜欢了觉得土气)。

(2)喜糖。

包括糖金杏一对。

温州喜糖分大小,所有女方所需要的喜糖全部男方负责包括喜糖内的红包(目前红包50-100都有人放,视双方条件跟喜糖的多少而定)。

(3)手表。

过去为对表,现在鉴于各种电子产品都有手表的功能,只买一只给女方也很多。

价格视各自对款式的喜好和经济条件而定,通常为一万左右。

而女方要购买的东西为:(1)男方结婚订婚时所穿的西装一套,衬衫两件,领带两条,鞋子两双(休闲跟皮鞋各一双)休闲装两套,袜子一打,金器:手链和项链各一条(如果给伴郎的红包少于580就需要再买条衬衫给伴郎)。

(金器这个偶不知道,我那时也没这么做)(2)碗碟一套有88件98件108件可以选择,视情况购买。

现在温州的店主要集中在解放路、飞霞北路(本人是在解放北路铁井栏对面的一家陶瓷店购买的,质量不错,以后摔坏了还可以去原店配)。

建议多跑几家,多比较,不然各方开价差别不小。

送碗也得挑个日子,温州人有“稳当”一说,“稳”谐音温州话的“碗”。

古代温州嫁娶风俗聘礼

古代温州嫁娶风俗聘礼

古代温州嫁娶风俗聘礼
古代温州嫁娶风俗聘礼,历来是温州人民关于婚姻的主要慰藉,也是让古代社会获得稳定、有序的涵养之所在。

从古至今,温州的嫁娶风俗聘礼受到人类无限的期盼和膜拜,其中有许多古老的习俗遗留至今。

一般情况下,古代温州嫁娶风俗聘礼会从一个四两金(三种礼)开始,其中一种礼就是抚道礼,主要庆祝新娘和新郎走入婚姻的殿堂。

抚道礼有两个步骤,第一步由家长和长辈把新郎乘车送往新娘家,第二步由新郎乘车再次返回,这时,新郎要立足屋门前,进行一系列礼仪动作把新娘从家门口抚娘回家,就将完成抚道礼的流程完毕。

此外,古代温州嫁娶风俗聘礼还有投喜礼和报喜礼,投喜礼是由新郎家送给新娘家特定喜庆礼物,祝贺新婚百年好合;而报喜礼则是新娘家送给新郎家见礼,意在赠与新郎一份报酬,以此表达他们的祝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古老的习俗也在渐渐改变,但该地区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婚姻风俗,滋润着温州的家庭婚姻生活。

因此,嫁娶风俗聘礼的遵守可以使温州人民的婚姻生活更加和谐,也保证了两个家庭的和睦相处。

温州女方婚嫁风俗

温州女方婚嫁风俗

温州女方婚嫁风俗嘿,说起咱们温州的女方婚嫁风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热闹得跟过年似的,还带着一股子温馨和喜庆。

今儿个,我就给你细细道来,咱们就聊聊我那堂姐出嫁时候的事儿,保证让你听了心里头暖洋洋的,还能乐呵乐呵。

记得那年春天,桃花开得正艳,堂姐要出嫁的消息就像春风一样,吹遍了整个村子。

温州人讲究个“面子”,婚礼自然是得办得体体面面,热闹非凡。

不过,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还是那些个独特的婚嫁习俗,简直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民俗大戏。

婚礼前几天,家里就开始忙活了。

阿姨(堂姐的妈妈)忙着准备嫁妆,那叫一个细致啊,从床上用品到金银首饰,样样都得挑最好的。

她说:“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这些东西得让她风风光光地出门。

”我一听,心里头就暖了,这哪是嫁女儿啊,分明是把所有的爱都打包送出去了。

到了婚礼当天,那场面,简直了!一大清早,村里的亲朋好友就都来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仿佛整个村子都被喜气包围了。

最逗的是,新郎来接亲的时候,得经过一道道“考验”。

什么找鞋子啊、唱情歌啊,还有咱们温州特有的“拦门酒”,那酒可真不是盖的,辣得新郎直咧嘴,但还得硬着头皮喝下去,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

最让我难忘的是,当堂姐穿上婚纱,戴上凤冠霞帔的那一刻,她美得就像画里走出来的人一样。

我看着她,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眼泪差点儿就下来了。

不过,我可没哭出来,我得帮着她一起笑,一起享受这份幸福。

婚礼上,亲朋好友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喜宴,聊着家常,那份温馨和融洽,让我觉得特别幸福。

特别是当新郎新娘敬酒的时候,大家纷纷送上祝福,有的还开起了玩笑,逗得全场笑声不断。

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温州婚嫁风俗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融合。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还是那么美好。

温州的女方婚嫁风俗,就像是一首温馨的歌,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我,就是那个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的人,这份记忆,我会永远珍藏。

1。

温州结婚风俗

温州结婚风俗

温州结婚风俗温州春节的习俗1、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2、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

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

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

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3、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4、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

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

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

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

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

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

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

关于温州婚礼习俗的探讨

关于温州婚礼习俗的探讨

关于温州婚礼习俗的探讨从古到今,结婚永远是人生四大乐事之一“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事业与家庭是人生的两大主轴,无论缺少哪一个都会影响生命的完整性,好象会永远充斥着那么一股空虚感。

而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结婚是一辈子的承诺,谁不想拥有一个热闹而隆重的婚礼呢!?古时候的婚礼现在已经不太能看到了,比较罕见,要嘛就是在电视上看古装剧时,或许能看到。

古婚礼以红色为主色,他象征新人的日子红红火火,美满幸福。

早早的,天还没亮,迎亲的队伍就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走过大街小巷,到新娘家接人。

一路上,所有的人都被感染了红色的喜气。

到了新郎家,行完大礼,大摆宴席,亲朋少不了,好友也是必请的。

这样下来,开销不必说肯定很大,可这里面也包涵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及风俗习惯,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财产。

而现在的婚礼,一提起婚礼,我想到的就是白色的婚纱礼服,神圣的教堂。

白色是圣洁的象征,而教堂更是个神圣的地方。

在西方,新人结婚一定去教堂请牧师举行典礼。

而在中国,不一定要大摆宴席,现在,在二十一世纪,一切都以科学为前提,或许来个旅游结婚、水下婚礼什么的,只是夫妻两个,更符合当今年轻人的要求,而且这样还避免了铺张浪费。

在温州这又是另一种方式。

根据老传统,婚宴是必不可少的,请亲戚们一聚,吃一顿,也算联络联络感情,热闹热闹。

婚宴前,要接新娘子,吆呼几个朋友,有车的,借车,没车的,借人。

浩浩荡荡一队车,奔驰、宝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才去接新娘子。

而新娘子则是穿着豪华的婚纱,或许还是好几套的,在宴席上换着穿。

而且有人更以此来显耀家世,形成了一股攀比之风,比谁家的钱多。

这样看来是否有一点不科学呢?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温州的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提倡这种不正之风,温州商人是出了名的精明,更知道每一分都来之不易,也更应该珍惜这些果实,我们不能肯定的说温州婚礼会变成什么模样,但是我们可以满怀一中希望,温州婚礼会朝着更健康,更科学,又具有温州自己的特色的一条大道走去于是我们便决定对温州的婚礼习俗进行一番研究,了解他的走势,摸清楚他是如何走向衰弱,后又西化。

平阳民俗风情

平阳民俗风情

平阳县民俗风情平阳地处浙闽边界的沿海一带,民风勤劳强悍。

宋元以后,理学流行,封建礼仪影响深远。

民间有“十二月谣”之说,可概括反映一年四季某些民间习俗。

主要为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做吹箫;四月地擂(陀螺)密密跳;五月龙船两头翅;六月六,狗洗浴;七月七,烘烧杂麦麦(炒蚕豆);八月八,月饼嵌芝麻;九月九,登糕上捣臼;十月十,柑和桔;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黄蜡糖糕印状元。

习俗:打开门炮、关门炮: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拜年的纸蓬包: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

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

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

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

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

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

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

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温州嫁女儿风俗

温州嫁女儿风俗

温州嫁女儿风俗
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嫁女儿风俗更是独具特色。

在温州,嫁女儿是一件大事,需要周密筹划和准备。

首先是聘礼。

温州人重视聘礼,一般由男方家长出资购买,形式多样,包括金银首饰、布匹、米面油盐等。

聘礼的价值越高,代表男方越重视女方。

女方接受聘礼后,要回礼一份“还礼”,表示回馈男方的认真诚意。

其次是婚礼。

在温州,婚礼通常在农历的闰四、五、六月举行,有“三伏不嫁”的说法。

婚礼采用“门对门”模式,即男方亲友到女方家中迎娶新娘,并在女方家中举办婚礼。

婚礼过程中,男方要送上丰富的嫁妆,包括被褥、衣服、首饰、家具等,以示对新娘的爱护和尊重。

最后是嫁妆。

在温州,嫁妆也叫“返婆”,一般由女方家长出资准备,包括家具、被褥、布匹、厨具等。

嫁妆的价值越高,也代表女方越重视男方,尊重男方的家庭和传统文化。

温州嫁女儿风俗体现了温州人崇尚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婚姻的价值观,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温暖。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平阳嫁娶风俗篇一:平阳民俗风情平阳县民俗风情平阳地处浙闽边界的沿海一带,民风勤劳强悍。

宋元以后,理学流行,封建礼仪影响深远。

民间有“十二月谣”之说,可概括反映一年四季某些民间习俗。

主要为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做吹箫;四月地擂(陀螺)密密跳;五月龙船两头翅;六月六,狗洗浴;七月七,烘烧杂麦麦(炒蚕豆);八月八,月饼嵌芝麻;九月九,登糕上捣臼;十月十,柑和桔;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黄蜡糖糕印状元。

习俗:打开门炮、关门炮: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温州平阳嫁娶风俗)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拜年的纸蓬包: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

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

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

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

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

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

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

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插香柚、插香:相传七月二十三日(或廿九),为“地藏王节”,在温州,俗称“地藏王菩萨生日”。

民间传说,地藏王是个肩负大地的神佛,一转肩,大地就会发生地震。

此日,民间从早到晚,禁水泼地,俗信污水倒地,地藏王生气,会发生天摇地动,房屋倒塌。

是夜,温州民间有“插香柚”的习俗,也有称“点柚灯”的。

这时,正是秋米柚成熟的日子。

在温州苍南等地,每家要挑选一个碧绿滚圆的最大最熟的新柚子,首先用菜刀把柚子的顶部切平,然后用一米长的竹子插进柚子底部的中央,要求插得牢固,最后在切平地顶部插上已点燃的香与烛。

要求香围成圈圈,最好围上好几重,蜡烛一定要插在香围成圈的正中央,这样,柚球就做好了。

当晚,举行插柚球仪式,由孩子头召集本地方的小孩每人高举柚球,唱着童谣,全地方的男女老少都过来围观。

仪式结束后,把柚球插在自家门前,烧一些金银纸,或供上一些祭品,祷告神灵消灾得福,延年益寿。

第二天把插在大门前的柚球取下,把柚切开,然后全家把柚果吃尽,据说吃了柚果,可以避凶趋吉。

温州市区,则是家家户户在阶下、墙脚、路边插香烛。

孩子们把柚子摘来,在四周插上香,点一对蜡烛,挂在屋檐下,好像遍体火光的星球。

只见处处火光熠熠,香雾腾腾。

掸新: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

旧时,在苍南,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

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全城开展以扫尘迎新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

吃分岁酒: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

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

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

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时最讲究吉祥。

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

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

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

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

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酒席座次:温州民间设酒宴,对席位座次颇为讲究,有上下高低之分,主要体现敬老尊贤的原则。

用两种桌:一是用八仙桌,每桌坐八人。

桌朝外摆,上两座(朝外)为上座,都让给年老者或贵客坐,表示尊敬;其次是两边头座均为首位,由客人坐;两边两位,左为酒龙头位,右为陪客位。

所谓酒龙头,即轮酒时由此开始;下两座(朝内)左为执酒壶者位,右才为主人位。

二使用圆桌:头在正门,从左至右,按尊卑排列就座。

高寿老人走新桥:在乐清的柳市白象等地,流传着高寿老人走新桥的民俗。

当村中的新桥落成,尚未正式通行之前,要选择一个晴好日子,举行村民走桥仪式(相当于通车典礼)。

在村民中,先选定年高望重、二老齐全、有子有孙的所谓“好命老人”(也叫福分老人)1-2人,作为走桥的带头人。

到举行典礼之日,村民齐集村前,排好队伍,好命老人手擎红旗带领全家男女老幼排在最前头,后有少年学生载歌载舞相随。

1982年北白象的西潭河一桥建成时,桥下村村民推举时年73岁的退休老人林顺参友携同老妻手擎红旗,率领全家长幼四代作为走桥仪式的带头人。

仪式开始时,放炮三响,鼓乐齐鸣,村民依次昂首齐步、浩浩荡荡地走过新桥,然后兜圈回村,仪式告毕。

各行祖师爷:过去,温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信奉的祖师爷,作为本行业的保护者。

每年都要定期进行祭祀,祈求保佑行业兴旺,财源茂盛,如药业、理发业信奉吕祖师(纯阳);水木石业信奉巧圣先师(鲁班);雕业信奉邱弥陀;商界信奉财神爷(赵玄坛);裁缝业信奉轩辕氏;织布业信奉黄道婆;酿酒业信奉杜康;茶叶叶信奉陆羽;造纸业信奉蔡伦;戏班信奉唐明皇;农业信奉土地爷;渔业信奉“天上圣母”、“水仙尊王”;读书人信奉“文昌帝君”;中医:华佗;中药行:李时珍;染织业:葛洪;竹匠:泰山神;铁匠:李志君等。

其祭祀方式有立庙春秋两祭,也有在店堂、家中设神位拜祭。

拜师与辞退:旧时,一般店铺学徒学习期为三年,没有工钱,剃头、洗衣(皂钱)由店里包下,到年底才有几元钱。

学徒进店要先拜财神,再拜经理为先生,然后住宿都在店内,除日夜劳作外,每天清早还要帮先生倒夜壶。

商店雇用店员,一般一年为期。

每年除夕,吃完“分岁酒”。

店员们提心吊胆,因为这是决定店员来年去留的关键时刻。

有的老板把新的一年录用人员名单贴出,如没有名字,就得离店去另找职业。

过去有些商店采用传统习俗,即老板在吃分岁酒时,亲自端来一碗鱼,鱼头朝那个,那么这个店员就是被解雇者;如鱼头朝老板自己,那就全部店员照旧录用,众人就皆大欢喜。

打光光:婴儿满月时,要招来剃头匠,剃去婴儿胎发,叫做“打光光”,颅门必须留足方一寸多的发,叫“孝顺发”。

所剃胎发,用红布包裹,送悬保生娘娘宫神座旁边,是保长生的意思。

在苍南,叫“剃满月头”。

婴儿第一次理发要等满月。

理发师先手握鸡蛋在小儿头上晃着,口说“卵光卵光”彩话,剃时脑后留下一撮,叫“孝顺毛”。

剃头后,主家以鸡蛋和酒招待理发师,并奉“红包”酬谢。

如果满月时不剃头,就得再等四个月满日,习惯说剃了第一次利市头,以后就不拘时间,就可随意给小孩理发了。

糖金杏:温州谚语云:“囡儿出嫁要分糖金杏。

”这是温州一项有特色的民俗。

石榴,温州方言叫“金杏”。

糖金杏,是将白糖染成红色,煎成浓汁,然后用模具压出石榴形状,冷却后即成。

据说,它最初是纯白色的,因为当时没有食物染色剂。

以后随着人们对红色的喜爱,而民间做喜事,则普遍把红色作为吉祥、兴旺、喜庆的象征,如婚娶时,除环境装饰上满堂皆红外,新娘要穿红衣红裤,腰系红带,头顶红绫,足穿红鞋。

新郎要披红......等。

为符合民族的审美观念,糖金杏也变为红色了。

糖金杏有大、小两种,大的一个有三四斤重,小的一个仅几两重。

惯例是,在送日时,男家要用方盛,送到女家,一般是大的送一个,要插上彩色绒球,用玻璃匣子装好,摆在新房中,小的则视女家亲友多少而定,有多少家亲友,就送多少个,表示祝贺新婚夫妇早生、多生子女,像石榴般的多子。

石榴,为什么叫“金杏”?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古代,温州属吴越地区,五代归属吴越国管辖。

武肃王钱鏐为王,定都杭州。

因“榴”字和“鏐”字谐音,犯了国讳,为避讳改“石榴”为“金樱”。

在发音时,用浙江方言口语(白读),“樱”字则读作“哀”。

温州人就一直把石榴叫做“金杏”了。

这种转音,在民俗中例子很多,是允许的。

后经过世代传承,约定俗成,这个读音也就成立了。

并且在人们的语言中,也出现了“笑起糖金杏打裂一色(一样)”、“囡儿大起换糖金杏”、“当心糖金杏角捣(碰)着”等谚语,可见此字已深入人心。

在温州,糖金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18世纪末,糕饼艺人赵庆庚从乐清搬到温州定居,开始制作糖金杏,并在民间一直流传。

岁时风俗平阳民间的年节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冬至、除夕等。

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俗称“年节”、“五日年”。

初一凌晨,即点燃香烛,开门放鞭炮,象征送旧迎新。

拜祖宗、拜“六神”,晚辈向长辈叩拜贺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

人人穿新衣,早点吃年糕或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吃鸡蛋面。

邻里互送果品道贺,客来献橄榄或糖茶。

大户人家挂灯结彩,中堂挂寿屏、书画、烧红烛,供果品。

宫观庙宇焚香点烛,老年人到庙宇拜庙神祈平安。

初四迎灶神。

元宵:正月十五,也称“上元”。

上元有提灯之举,宋时就有,明时更盛。

灯会一般为6天,正月十三谓试灯,十四至十六谓正灯,十七谓残灯,十八为落灯。

庙宇悬灯击鼓开宴,名“闹灯酒”;街道搭竹棚,挂彩幕,悬各色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制各种花灯,集镇还有舞狮、高跷、抬阁等活动。

民间吃汤圆,称吃“元宵”。

新田等山区小孩到附近家讨豆吃,有豆户表示今年能养大公鸡,因“豆”是“大”的方音。

农家炒糯谷,爆为花,名“花稃”,俗称打“哮蒲”,边炒边食之,以卜丰稔。

清明:在清明节前,温州城乡家家磨糯米粉做饼,馅以猪肉、笋丝之类,或者嵌以甜糖,俗称“清明饼”。

在山区,则采清明草作饼。

清明草,即绵菜,也叫“米菜”。

学名叫“鼠曲草”,一年生草木。

清明季节,会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之糯米粉,以鲜笋、芥菜、肉丁为馅,制饼蒸熟而食。

有的人家,从田间采来绵菜、马兰头、苎麻嫩脑等野菜或青草后,先炊熟晒干,磨细作为饼馅,和上米面或面粉制饼,用两片香泡叶包裹,然后,在饭锅中或蒸笼中蒸熟即成,俗称“蒿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