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初中教育精选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1000字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是一套全新的教育标准,它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探讨自然现象的本质规律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下面是1000字的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1. 总体目标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 主要内容(1)物理学基础学生应该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物理量、物理单位、物理规律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解释物理现象。
(2)机械学学生应该学习简单机械、机械能、功和简单机械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他们应该能够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3)热学学生应该学习温度、热量、热力学等内容。
通过学习,他们应该能够理解热能的运动规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4)光学学生应该学习光的物理特性、光的反射和折射、透镜和成像等内容。
通过学习,他们应该能够理解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5)电学学生应该学习电荷、电场、电势、电线圈和电磁感应等内容。
通过学习,他们应该能够理解电的基本规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学生也应该学习电流、电阻、电路等内容。
(6)物理实验学生应该通过物理实验学习以上内容,并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还应该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
3. 教学方法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1)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3)多媒体教学: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评价方法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评价方法也得到了重视。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的内容;(2)学会使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进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内容。
2. 教学难点:折射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铅笔、白纸、直尺。
2. 教学课件:光的折射现象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光的传播路线,引导学生思考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2)提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2. 实验观察(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2)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的关系;(3)实验总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3. 知识讲解(1)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正弦定律;(2)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应用,学会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
4. 应用拓展(1)出示实例,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实例中的光的折射现象;(2)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2)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知识;(2)观察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试着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掌握折射定律的内容,并学会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本文将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教学目标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定律,理解物理原理,形成物理思维方式;2. 培养实验观察、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电磁学等方面的知识。
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力学:包括运动的描述、运动的规律、运动的原因和力的作用等内容;2. 热学:包括温度、热量、热传递等内容;3. 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内容;4. 电学:包括电路、电流、电阻、电功率等内容;5. 电磁学:包括电磁感应、电磁场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验和发现。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物理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和总结,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效果。
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1. 考试评价:通过期中考、期末考等进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2. 实验评价:通过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等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3.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行评估;4. 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堂讨论等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度进行评估。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含教学反思)一、章节:光的传播1. 教学目标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教学内容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生活中的光学现象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传播原理。
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光的传播特点。
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进行实验,验证光的传播原理。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传播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章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回声、音调、响度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生活中的声学现象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声音的产生原因。
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声音的产生原因。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分析生活中的声学现象,如回声、音调、响度等。
进行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原理。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声音的产生原因。
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声学现象,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章节:物体的运动1. 教学目标了解物体的运动特点,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初中物理课程,该课程选自新人教版物理教材,主题为“力和运动”。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基本关系,并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力的概念,理解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并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数据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
- 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实验验证。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 实验中如何准确观察和分析数据。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滑轮、绳子、小车、垫圈、秒表。
- 多媒体课件,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动画演示。
2.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中有关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
- 准备实验记录本,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小车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从而引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力对运动状态影响”的实验,通过改变对小车施加的力,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并记录数据。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
3. 知识总结教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和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在受力后的运动状态,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力与运动的关系图示。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详解(全本)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详解(全本)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详解(全本)前言本文档旨在详细解析我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内容和目标,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章:课程理念1.1 知识与技能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知识的实用性,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第二章: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能够在研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第三章:课程内容3.1 物质与运动了解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形式,掌握力学、热学、光学等基本物理知识。
3.2 能量与信息掌握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了解电磁学、声学等基本物理知识,认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
3.3 生命与宇宙了解生命现象和宇宙结构,掌握天文学、生物学等基本物理知识。
第四章:教学建议4.1 教学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2 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讨论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4.3 教学评价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
第五章:课程资源教师可利用教材、实验器材、网络资源等多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教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们初中物理学习的是人教版教材,而且教材又刚刚进行了调整,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的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了空间,具体表现为:1、内容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来八年级下学期的电学内容放到了九年级进行了,将原来九年级的“机械运动”调整到了第一章,先学习测量知识和速度。
相当于将力学放到了八年级,九年级重点是电学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电学的难度,待学生能力有所发展再在九年级突破电学的难点。
2、删去了部分内容从第一册看,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整合到了“科学世界”、删去了“颜料的混合”,将“看不见的光”放到了“光的色散”一节中等,这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修改了部分习题比如:第一章中的“列车时刻表”相比老教材,学生更容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内容比如: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维度的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部分相当于以前《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与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可以称作“知识技能点”。
有四种知识技能点,其中“基础知识点”三种:了解、认识、理解,“基本技能点”一种:独立操作。
另外,在基础知识点中,还有比上述的三种要求较低的要求:初步了解、初步认识、初步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特别重视科学探究教学,探究一般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实验探究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角落。
在《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必须进行的“探究活动点”,它们是探究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
每一个探究活动点,在《课程标准》中用“经历(探究)”来要求。
初中物理新课标全面解析

初中物理新课标全面解析
引言
初中物理新课标是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的教学大纲,旨在提高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全面解析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新课标内容概述
初中物理新课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力学:介绍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力和压强等基本概念,以及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等相关知识。
2. 热学:介绍了温度、热量和热传递等基本概念,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性质等相关知识。
3. 光学:介绍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以及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等相关知识。
4. 声学:介绍了声音的传播、反射和吸收等基本概念,以及声音的特性和声音的利用等相关知识。
5. 电学:介绍了电荷、电流和电压等基本概念,以及电路和电器的基本原理等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与策略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初中物理新课标,学生可以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和策略:
1. 阅读教材: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做习题:做教材中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 实验实践:进行物理实验,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4. 多思考、多讨论:对于复杂的概念和问题,多进行思考和讨论,与同学一起合作学习。
5. 借助辅助资料:可以找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物理教学视频、练习册等辅助资料,帮助加深理解。
总结
通过全面解析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内容,并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希望本文对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精选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们初中物理学习的是人教版教材,而且教材又刚刚进行了调整,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的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了空间,具体表现为:1、内容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来八年级下学期的电学内容放到了九年级进行了,将原来九年级的“机械运动”调整到了第一章,先学习测量知识和速度。
相当于将力学放到了八年级,九年级重点是电学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电学的难度,待学生能力有所发展再在九年级突破电学的难点。
2、删去了部分内容从第一册看,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整合到了“科学世界”、删去了“颜料的混合”,将“看不见的光”放到了“光的色散”一节中等,这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修改了部分习题比如:第一章中的“列车时刻表”相比老教材,学生更容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内容比如: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技能目标、过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维度的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部分相当于以前《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与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可以称作“知识技能点”。
有四种知识技能点,其中“基础知识点”三种:了解、认识、理解,“基本技能点”一种:独立操作。
另外,在基础知识点中,还有比上述的三种要求较低的要求:初步了解、初步认识、初步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特别重视科学探究教学,探究一般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实验探究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角落。
在《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必须进行的“探究活动点”,它们是探究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
每一个探究活动点,在《课程标准》中用“经历(探究)”来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一些这样的“情感点”,这些点是我们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重点内容。
这些情感点在外在的形式上也是一种探究活动,这种探究不同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经历”的探究,而是一种查阅资料式探究或者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这样一种活动,让学生在对社会、生活、物理问题上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现出来。
情感点在要求上都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第二层次——领悟。
幼儿教育精选.小学教育精选现在我就结合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向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能对各位老师进一步熟悉初中物理教材有所帮助。
一、需要举例、记忆的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要求:掌握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机械运动;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及其换算,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平均速度;速度公式;知道时间和长度的单位、单位换算、测量工具、误差概念;粗略估测时间、长度;会测量时间、长度、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要求:掌握声音由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空气中形成声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不同介质的声速比较的情况;乐音,音调,响度,音色;噪声,噪声的控制途径;声音强弱的单位——分贝;声的利用:传递信息、传递能量;声能也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第三章物变态化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要求:掌握温度的单位——℃及其规定,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0℃、37℃、100℃等);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体温计;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三种物态、物态变化,熔化,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常见的晶体、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熔点,凝固点;水的熔点值;汽化、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的方式、液化的方法;沸腾,沸腾的过程;沸点;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蒸发,蒸发快慢的因素;升华、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雾、露、霜等自然水现象的成因。
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要求: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光的反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面、入射点;反射定律(三条);镜面反射、漫幼儿教育精选.小学教育精选反射,光路可逆,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物体的原因;平面镜成像特点(四条);光的折射;折射光线、折射角;折射规律(从空气斜射到水等透明物质、从水等透明物质斜射到空气时的两角关系);色散,白光的组成;色光、颜料的三原色(两个三环图);这里删去了“颜料的混合”的内容,透明、不透明物体有不同颜色的原因。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要求:掌握透镜、凸透镜、凹透镜,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的定义;平行于主光轴或经过焦点、经过光心的光线透过透镜的光路;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主要部件是一个凸透镜,它们成的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2f>u>f、u)(像的大小、虚实、倒正)。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要求:掌握质量及单位,质量不随温度、位置、状态、形状变化,质量的测量工具;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知道密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及换算,水的密度值;密度是物质一种属性;密度定义式;用量筒测固体、液体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要求:掌握力,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性,弹性限度,弹性形变,弹力,弹力的方向、作用点;弹力在日常的称谓(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及实例;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及位置确定;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公式。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要求: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惯性的利用和危害;几个力平衡,物体的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运动和力的关系;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测量方法,增减摩擦的各种方法,两种摩擦的比较。
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幼儿教育精选.小学教育精选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要求:掌握压力,压强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增减压强的方法;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压强公式;液体的压强,连通器及其原理;液体压强规律及公式;大气压强及实例,大气压的变化及影响因素(高度、天气);标准大气压;大气压的测量方法,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流体(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要求:掌握浮力,浮力的方向;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公式表述(F=G=ρgV)、使用范围;物体浮沉的条件(上浮、下沉、悬排排浮液浮、漂浮)及实例。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要求:掌握功的定义、单位;用功的定义式进行计算;功的二要素;功的原理;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功率定义式;能量,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动能及大小决定因素,重力势能及大小决定因素,弹性势能及有关决定因素;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要求:掌握杠杆的定义,杠杆中的几个名词,三种杠杆及其特点;杠杆平衡及其条件;杠杆示意图;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斜面;滑轮组的特点及公式;斜面越长越省力;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定义、大小范围、表示方法、影响因素;机械效率定义式,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关系式。
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热和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要求:掌握纳米技术应用;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组成,固、液、气态分子特性及外在特征,原子的核式模型;分子动理论;分子热运动,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及种类;扩散现象及范围;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热传递,热量及其单位;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水的比热容及其特点;热量计算公式;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幼儿教育精选.小学教育精选第1节热机第2节热机效率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要求:掌握热机,热机的能量转化,热机的种类,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热机的效率;燃料的燃烧及能量转化,热值及其单位;能量守恒定律。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3节串联和并联第4节电流的测量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要求:掌握带电、两种电荷、摩擦起电、电荷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单位、自由电子;验电器的作用;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规定;电路及其组成,通路、短路、断路,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电路图;常见的电源——电池、发电机;物质的导电性,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作用、区别;两个用电器的串、并联电路、电路图;电流(强度)的意义,单位,测量工具;使用电流表;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的规律及公式(仅限于两个用电器)。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要求:掌握电压的概念、单位、测量工具,常见的(36V、220V、1.5V)电压值,电源的作用,电池串联后的电压值;用电压表测电压值;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规律及公式(仅限于两个用电器);半导体,超导现象,超导体;导电性,电阻的概念、单位,电阻器及其符号;电阻大小与长度横截面、材料的定性关系;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符号、作用、使用方法(4个接线柱);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规律及公式(仅限于两个用电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第3节电阻的测量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要求: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第2节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要求:掌握电能及单位,电能表的作用、读数方法;电功及其单位,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的过程;电功定义式;电功率的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及公式;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电流的热效应及能量转化;焦耳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