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减压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重大突破

合集下载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骨内压测定及髓腔减压术的临床应用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骨内压测定及髓腔减压术的临床应用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骨内压测定及髓腔减压术的临床应用郭开今;王业华;周冰;汤押庚;陈德权;高波
【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而骨内压升高是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对58例86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胫骨上端骨内压测量,结果42例63侧骨内压升高,占73.26%。

对其施行髓腔钻孔减压后36例57侧(90.48%);术后临床症状缓解。

作者认为:(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胫骨上端骨内压往往偏高。

(2)髓腔减压术对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状有一定的疗效。

(3)胫骨上端骨内压的测量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总页数】2页(P178-179)
【作者】郭开今;王业华;周冰;汤押庚;陈德权;高波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21002;221002;2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7.3
【相关文献】
1.膝关节骨内压测定髓腔减压术的临床应用 [J], 陈德权;秦增华;郭开今
2.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骨内压改变:中心减压术治疗Legg—Perthes病... [J], 陶松年;范卫民
3.骨水泥阻塞髓腔后钻孔减压对远侧骨干骨内压的影响 [J], 李宏宇;安洪;金先跃;梁斌;尹东;李荣祝;田文
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内压测定及髓腔减压术 [J], 陈国庆;倪坚正
5.复阳活骨丸配合髓芯减压术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股骨头骨内压及生物力学的影响 [J], 廖宏伟;张建福;陈献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治疗骨性关节炎112例临床效

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治疗骨性关节炎112例临床效

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治疗骨性关节炎112例临床效目的分析和研究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1年12月~2013年8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12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行针刀骨减压和针灸治疗)与观察组5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并采用Lysholms评分标准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视觉模拟方法对患者膝关节疼痛进行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行针刀骨减压和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治疗骨性关节炎,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提高治疗优良率,值得推广。

标签: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其在骨科临床上是常见病与多发病,其是由于关节软骨发生病理性损坏或退行性改变所致[1]。

目前,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增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有:膝关节疼痛;僵硬;膝关节活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

基于此,本文分析和研究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2011年12月~2013年8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12例,排除标准:膝部肿瘤患者;结核患者;类风湿或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6例患者。

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在35~75岁,平均年龄为(51.96±8.14)岁;病程在0.35~11.3年,平均病程为(5.41±2.37)年。

骨科疾病的新突破骨科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骨科疾病的新突破骨科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骨科疾病的新突破骨科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骨科疾病的新突破:骨科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自古以来,骨科医学一直致力于治疗与研究各种骨骼相关的疾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骨科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为千千万万的患者带来新希望。

本文将介绍骨科疾病的新突破以及所涉及的前沿领域。

第一部分:骨科疾病的治疗创新1. 骨科手术技术的进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创新。

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和三维打印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骨科手术更加精确、安全、恢复时间更短。

比如,附件骨折的治疗通过内固定术和复位手术显著提高了治愈率。

2. 骨骼替代材料的革新传统骨骼替代材料存在一些缺陷,如移位风险、感染等。

而新一代的人工骨材料,如生物陶瓷、生物降解材料和骨性融合材料,在提供骨骼支持的同时,更好地模拟和促进骨骼再生。

这些革新的材料为骨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第二部分:骨科疾病的研究前沿1. 骨关节炎研究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热点。

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揭示了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并提出新的治疗靶点。

此外,干细胞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兴疗法,也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2. 骨质疏松症研究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尤其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人员不仅探索了在维持骨骼健康方面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还开发出一系列新型药物,如抗破骨细胞药物和骨重建激素等,有效地减缓了骨质疏松的进展。

第三部分:展望与挑战骨科医学研究在新突破中展示出无限的潜力,然而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1. 个体化治疗的需求每个患者的骨科疾病都有其独特性,因此针对个体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实现个体化治疗,医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患者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2. 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骨科疾病的治疗与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涉及多个领域,如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等。

骨关节炎治疗有新药

骨关节炎治疗有新药

骨关节炎治疗有新药
佚名
【期刊名称】《药物与人》
【年(卷),期】2003(000)010
【摘要】骨关节炎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率明显增加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又称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病,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也是引起中老年人疼痛的最常见原因。

近年来医学科学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

科学研究发现,骨关节炎的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是关节软骨的损伤退变。

【总页数】1页(P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4.3
【相关文献】
1.介绍几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新药 [J], 王淑月
2.开发中的候选新药第11讲糖尿病并发症治疗药和肺癌治疗药Part 1 糖尿病并发症治疗药日本陆续发现治疗神经障碍和视网膜疾病的候选新药 [J], 伊藤胜彦
3.治疗骨关节炎新药硫酸氨基葡萄糖 [J], 无
4.张志毅:骨关节炎早期识别和优化管理是治疗的关键——欧洲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临床经济学会(ESCEO)关于膝骨关节炎治疗规则系统建议的剖析 [J], 费菲
5.骨关节炎治疗新药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J], 邵华荣; 金艳; 陈磊; 薛佳俊; 刘飞; 凌沛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80例

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80例
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43 中药熏洗及外敷 .. 用 中药骨碎补、 伸筋草 鸡血藤 制川乌 制草乌 川牛
夕、 防已、 木瓜、 威灵仙、 桑枝、 乳香、 没药、 土元 、l 红花等 J 断、 I 药物置入 3 0 L溶量的砂锅中用冷水浸泡 3 后加热 0 0 m ~4 h 煮沸, 改用温火煎 3 i 左右 , 0 n m 将药液倒入可以保温或加温
144 其他方法 ..
达 2 年。曾有外伤史 3 0 6例( 撞伤、 扭伤、 剧烈运动后数年引
起) 无明显原因者 24例。 4 12 诊断标准 . 根据美国 19 年风湿学会诊断标准诊断:1近 1 95 () 个月 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2膝关节活动有骨摩擦音;3 () () 晨僵≤3 i;4年龄≥4 岁 ;5X光拍片检查膝关节有 0 n () m 0 ()
张 世 伟
( 阳县南燕竹镇卫生院 , 西 寿阳 寿 山 0 51) 4 4 2
采用中药熏洗、 外敷、 理疗、 关节腔冲洗、 药物注射、 神经 在髌骨外上缘注射进行神经阻滞 , 每周 1 4 周为 1 次,~6 个 阻滞等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0例, 8 取得了较满意的 疗程, 以上所有注射均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完成。
3 讨 论
142 膝关节腔内注射药物及膝关节周围神经阻滞 .. 药物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液( 施沛特) L 2 g 关节 2 (0 ) m a r 腔内注射, 每周 1 4 周为1 次,~6 个疗程。 或者用曲安萘德注 射液 2 ~5 g 2 5 0m , 利多卡因注射液 5 0 L, ~1 维生素 B m 注射液 20 g 维生素 B 注射液 05 g 或用甲钴铵注射 0 , m . ( a r 液 30 ) 当归注射液 2 L 或红花注射液 2 L 。 0 g , ~4 ( m ~5 ) m

经皮胫骨近端穿刺减压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经皮胫骨近端穿刺减压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龙源期刊网
经皮胫骨近端穿刺减压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作者:谭纪锋张玮虹高明宏张世权刘安庆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17期
[摘要] 目的研究经皮胫骨近端穿刺减压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骨关节炎患者183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采用经皮胫骨近端穿刺减压治疗,同时口服布洛芬,2次/d,300 mg/次;对照组93例仅口服布洛芬,2次/d,300 mg/次。

定期随访并评价疗效。

结果 183例患者均定期随
访,随访8~15个月,平均9.3个月,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治疗组前后休息痛、运动痛、压痛、肿胀、活动度、行走等6个方面积分均有改善(P < 0.05),治疗组显效、改善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经皮胫骨近端穿刺减压治疗能改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体征,方法简单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经皮胫骨近端穿刺减压术;膝关节骨关节炎;布洛芬;疗效。

关节镜下清理结合骨组织减压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评价

关节镜下清理结合骨组织减压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评价

的软骨 片 , 平 骨赘 , 除关 节 内游 离 体 , 整 破 损 磨 摘 修
织 的破 损所 造成 的机械性 因素 , 韧带 、 如 骨软 骨损伤 等 , 接刺 激 位 于 滑 膜 、 带 骨 关 节 的神 经 末 梢 导 直 韧 致 ; 是 由于某 些原 因造 成骨 内压 增 高 , 内血管 扩 二 骨 张 , 生致 痛物 质 , 激神 经末 梢 而引起 疼痛 。 目前 产 刺
治疗 膝关 节骨性 关 节炎 的措施 主要 是针 对上 述机制
而进行 。
退变的半月板 ; 对伴有屈伸 障碍、 中镜下见髁间窝 术
侧壁增 生 、 窝狭 小 、 缘 与 前 交 叉 韧带 ( L) 擦 、 边 AC 磨 顶部骨 质增 生 与 AC L撞 击 者 需 行 髁 间 窝 成 形 术 ,
织 减压 术组 均 随时 间 的延 长 而 优 良率逐 渐 下 降 , 术
后 3个 月无 明显 差异 , 术 后 1年 及 2年 优 良率 存 但 在 显著 差 异 ( P<0 0 ) .5。
讨 论
二、 手术方法和操作要点
本 组 病 例手 术 均 在连 硬 外 麻 醉下 实 行 , 常规 上
止 血带 , 关节 镜 人路 均 为 高位 前 外 侧 人路 。器 械 人
膝 关节 骨性 关节 炎是 一种 以进 行性关 节 软骨 消 失 、 质增 生和 出现 不 同程 度 的关 节僵 硬 、 稳 定 , 骨 不
路 视术 中病理 变 化选择 。按常规 顺 序进行 全 面 的关 节 镜检 查 , 中常见 的病 理 变 化 为 : 术 关节 液 混 浊 , 颜
膝关节 骨性 关节 炎是 一种 随年 龄增 长而 发病 率
及髌 骨冠 状 面上用 25mm 克 氏针平 行 于 膝关 节 面 . 作 骨组 织 贯穿 钻 孔 减 压 , 到 达对 侧 骨 组 织 。一 般 均 股骨 远端 、 胫骨 近 端 以 3 ~5孔 为宜 , 骨 上 以 2 髌 ~3 孔 为 宜 。术 后 均 放 置 引 流 管 , 力 绷 带 加 压 包扎 。 弹

经皮胫骨近端穿刺减压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经皮胫骨近端穿刺减压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出版 社 ,0 7: 1 91 9 . 2 0 1 7 — l 4
少 2 清亮, 次) 黏稠, 白细胞小于每毫升 20 d 中老年患 0 个;)
者( 大于等于 4 岁)e晨僵小于等于 3 i; 活动时有骨 O ; ) O nf a r ) 擦音。 符合 a十b 条或a +c+e+f条或a +d +e+f ) ) ) ) ) ) ) ) ) )
口服芬 必得 组 , 治 疗 膝 骨 关 节 炎 的有 效 方 法 。 是 关 键 词 : 刺 减 压 ; ; 关 节 炎 穿 膝 骨
中图 分 类 号 : 8 . R6 4 3 是一种常 k e ot at is O ) e h t,
曹 何 等. [ ] 吕鹏 , 立 峰 , 久 盛 , 亚 洲 型 髓 内髋 部 螺 钉 治 疗 4 不 稳 定 股 骨 转 子 间 骨 折 的 初 步 报 告 I] 中 华 创 伤 骨 -. j
月至 20 年 3 07 月采用经皮胫骨近端穿刺减压治疗 7 8例膝 骨性关节炎患者, 并与口服芬必得组对照, 疗效满意, 现报告
例, 右膝 3 例, 6 双膝 4 例。对照组左膝 3 例 , 3 例, 4 右膝 9 双
膝5 例。
表 1 两 组 患 者 一 般 资 料 比 较 ( ± )
条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 张 国 鑫 , 海 波 , 志 学 , 股 骨 近 端 防 旋 髓 内钉 治 5 申 高 等. 疗 老 年 股 骨 转 子 间 骨 折 [] 实 用 骨 科 杂 志 , 0 9 1 J. 2 0 ,5
( 1 :2 — 2 . 1 )8 08 3
E ] 陶 然 , 瑶 , 振 宇 , . 旋 股 骨近 端 髓 内钉 治 疗 股 3 刘 周 等 防 骨 转子 间 骨 折 的 初 步 研 究 [ ] 中 华 创 伤 骨 科 杂 志 , J.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减压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重大突破骨性关节炎,为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其病理特征为关节软骨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病变,并伴有软骨下骨质增生,但确切发病机制至今未明。

针刀治疗对该病有确切疗效,但针刀治疗仅限于松解软组织,对骨高压却基本不予治疗,实际上早在30年前,骨内高压症的提出为临床诊断治疗骨关节疼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因此如能阻止骨内高压的发生和发展,将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骨内压升高是骨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已被多数学者所公认。

作者基于临床研究,认为既然关节休息痛可因骨内压高所致,疼痛又是骨性关节炎的前驱症状。

因此推荐骨内压的测定及对骨内高压的髓腔钻孔减压术应视为骨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及予防措施。

骨髓压,是指髓腔内动静脉血流动力学所产生的压力,是反映骨内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

骨内压指骨髓腔内容物给予骨髓腔管壁的压力,它是由骨内组织压和血管动力压两因素组成。

表现为局部骨关节的顽固性疼的一种病症,其特点为:患处具有典型的休息痛或夜间痛,pH 增高,钻孔减压可以使疼痛立即缓解或消失,并长期有效。

在骨性关节炎发病机理中,骨内高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在骨性关节炎中机理尚未完全明白,目前仅停在起步阶段。

并且,就骨性关节炎发病个体而言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的过程,而不是此单一的一种模式。

在引起该病诸多的因素当中,究竟谁起主导作用还未有定论。

与此同时,有些学者对骨内高压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因果关系提出争议,他们发现本病早期并无明显骨内高压,只是在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认为骨内高压是继发性的,不是本病的原因而是其结果。

但是,不管骨内高压是骨性关节炎的原因,还是其结果,骨内压的升高肯定是病程发展中极重要的环节,骨内高压一旦形成将加重病变的进程。

因此,需进一步研究骨内高压在骨性关节炎发病中的机理,从而为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

骨性关节炎最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而引起的骨的增生硬化及软骨下骨的囊性变。

骨性关节炎的骨形成通过血循环和骨内高压相联系。

早在30 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了骨内静脉回流障碍可刺激骨的形成,导致骨质硬化及骨关节的多样病理变化。

长期的骨内静脉瘀滞可导致局部生化环境的改变,使软骨母细胞的活动紊乱,软骨基质失常,软骨因而萎缩,由于静脉血内高张力的二氧化碳起着诱导物质的作用,引导骨化区细胞的分化沿着骨生成的方向进行,骨内高压引起骨组织结构的改变,也可直接由于骨内血流动力的压迫及相应的生物效应所致。

这种变化尤其易发生于松质骨的软骨附近。

由于长期骨内压力的增高,松质骨内静脉窦样扩张、囊性变、间质水肿,引起骨小梁的坏死及病理修复过程。

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加重静脉回流障碍及组织压迫,形成恶性循环,使其病变不断向前发展。

骨高压症的发病机制:1.骨内静脉淤滞骨内静脉淤滞是骨高压产生的主要原因,内微循环障碍是骨高压症的病理本质。

当骨内静脉回流受阻,由于横穿骨皮质的静脉血管无瓣膜,很容易造成血液反流骨髓腔内,骨内血量增多。

同时,由于酸性代谢产物的作用,骨内毛细血管呈持续开放,髓内动静脉压差变小,血液流处于淤滞状态,继而发生渗出、骨间质水肿等改变,髓腔内增加。

而骨髓腔为一相对密闭的硬壳腔隙,不能自行缓冲节,骨内血量增多及髓腔内容增加均可致骨内压升高,后者又重骨内静脉引流障碍和组织受压,血液淤滞进一步加重。

骨内压与骨内病理改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最导致骨高压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的骨高压动物模型,无论是超节制动法或是静脉结扎法,都是造成肢体静脉回流受阻,骨静脉淤滞,从而产生骨高压。

当骨高压持续存在时,关节周围的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组织缺氧,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组织细胞水肿,相应的关节压升高,关节滑膜充血水肿。

骨内营养血管的血流减少,骨发生营养障碍,骨小梁坏死。

坏死的骨小梁在修复改建过中引起骨质硬化,软骨下骨的硬化梯度增加,关节吸收振荡能力降低,关节软骨承受的压力增大;而硬化的软骨下骨还以作用于关节的构型,影响软骨和骨的顺应性及负重时的大接触面积。

这些都可以加重关节软骨的损害,导致退行改变及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如长期股内压增高,淤血的骨质得不到动脉血,继续发展,就会发生骨质缺血坏死。

由于休息骨的静脉引流失去了肌肉泵的作用,骨内静脉淤滞更加严重,骨内压进一步升高,加之休息时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周围血管包括骨内血管扩张,即发生休息痛甚至夜间痛。

2.骨内血管活性反应降低血管舒缩活动与血管活性物质调节有关。

金成文等在影响兔胫骨上端骨内压因素的研究中发现:生理状态下,静脉回流是影响骨内压的最直接因素,骨内血管的主动调节对骨内压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Lindblad等在实验中发现去甲肾上腺素可使猪胫骨营养动脉收缩,血流灌注压力增高,骨内压下降,所以骨动脉的主动舒缩活动可能是生理状态下的骨内压稳定的重要机制。

陆洪英等发现在骨高压状态下,静脉注射去甲基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引起的骨内压变化幅度较正常状态下明显降低,说明骨高压状态下,骨内压对血管活性物质反应降低,故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降低可能是骨内压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将兔膝关节固定后造成固定侧骨内压升高,解除固定后固定侧静脉回流障碍消除,但骨内压仍高于正常侧,这可能与骨内持续高压状态下骨内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敏感性下降,骨内血管的主动调节机制受损有关。

3.交感神经人体内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当支配骨髓内血管床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可引起该器官血管床的血流阻力增高。

而骨高压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骨髓腔内血液淤滞,血液回流受阻,若使骨髓腔内血管扩张,血流通畅,可能会降低IOP。

4.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研究表明,骨高压症与血液流变学改变有一定关系。

崔全军等制造家兔胫骨上端骨高压症模型,发现其全血和血浆黏度增高,血沉加快,红细胞电泳率变慢、变形能力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郑召民等研究发现,骨高压症在形成过程中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

①静脉淤滞,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②局部缺血氧,pH值下降,酸中毒,红细胞刚性增加。

③血浆渗出增,血液浓缩,血液黏度增加。

骨高压亦可见血流动力学发生改。

Simkin等通过骨内静脉造影发现骨高压时骨内静脉出血流量减少,血流缓慢。

史俊芳等对大白兔膝骨性关节治疗前后患肢股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现治疗患肢股动脉下段血液流速增加,阻力指数、搏动指数降低,糙的关节表面变光滑。

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骨高压下存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其结果进一步促使血流动力学异常,加骨高压症的发生发展,使病情恶化。

但至于血液流变学是血流力学产生的原因或是其造成的结果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骨高压症症的诊断:由于长期的骨内淤血、骨质水肿,患者可因病变程度不同有局部骨关节疼痛、关节退行性改变、骨坏死等表现。

除临表现外,目前对骨高压症症的诊断主要依靠测量仪对IOP的测。

IOP是流动的骨内容物,即局部血管、神经、体液、药物等同对骨壁产生的压力。

IOP测量仪由针头、压力传感器、记装置等三大部分构成。

针头刺入髓腔后可将髓腔内压力值过压力传感器传至记录装置并显示出来。

但由于动物实验方法和条件不尽相同,因此IOP值各家报道颇为悬殊,多在10~40mmHg间波动。

尽管骨高压症的界定值尚不统一,但经测,发现Perthes′病、顽固性跟痛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骨关炎等多种疾病的患者IOP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在经过相应治疗措施后又显著下降,从而提示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骨高压症极为密切的关系。

用IOP仪进行骨内测压,结果较为直观准确,但操作中需将骨穿针钻入骨髓腔内,部分患者难以接,因此临床上亦有用止血带加压进行检查,即在患者大腿上以气囊止血带加压后阻断下肢浅静脉回流,造成髓内静脉血,5min后观察患者患肢疼痛情况,若出现疼痛或疼痛加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阳性说明患者有骨高压症病变存。

影像学检查如X线、B超、CT及MRI等检查,但需待病部位出现组织结构改变才诊断得出,且部分检查存在着对体射线辐射损害的可能。

目前如何对骨高压症症患者进行相准确、客观而又无创的检查是一个有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段骨内高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研究者的思路不断开拓,中医活血化瘀指导思想被引入骨内高压的研究领域之后,给本项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一个缓解骨内高压状态的突破点,是今后研究工作的新方向。

骨高压症病人,夜间静息痛,主要是夜间休息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骨内毛细血管扩张,同时静息状态下静脉血回流主要靠肌肉收缩,称之为“肌肉泵”的作用减弱,跟骨内淤血更加明显,骨内压更高,而出现静息痛。

静息痛反映的跟骨内高压状态是区别于其它跟痛症的主要特征代。

临床检查手段:1.骨内压的测定对人体骨内压的正常值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较为公认的看法是骨内压有一“临界压水平",超过这一临界压就会出现骨内高压的症状,如静息痛等。

此临界压数值Arnol di氏认为是40mmHg而Lynch氏定为50mmHg。

经测量,Pert hes'病、顽固性跟痛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骨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的患者骨内压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在经过相应的治疗措施后又显著下降,从而提示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骨内高压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止血带加压试验在患者股骨上段以气囊止血带加压后阻断下肢浅静脉回流,造成髓内静脉淤血,5min后观察患者膝部疼痛情况,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阳性说明患者有骨内高压的病变存在。

本试验对患者无创伤,较易被接受,因此尽管其结果不如使用骨内压仪检测骨内压来得准确和直观,但仍有较大的临床使用价值。

3.骨关节X线检查骨内高压患者的关节X线片上可出现关节增生、狭窄,骨皮质变薄、囊性变,骨小梁稀疏紊乱等多种异常改变,但对这些改变与骨内高压间的平行关系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它们对骨内高压的诊断缺乏特异性。

对骨高压症的治疗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许振华等学者首先提出了“骨内高压症”的概念。

指出骨内高压症是以骨内高压为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局部骨关节顽固性疼痛的一种病症,往往出现在某些疾病的早期,具有典型的休息痛或夜间痛等特点。

骨内高压症的提出为临床诊断治疗骨关节疼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因此如能阻止骨内高压的发生和发展,将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主要应用的防治方法有手术、物理和药物治疗3种。

但骨内压升高是骨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已被多数学者所公认。

作者基于临床研究,认为既然关节休息痛可因骨内压高所致,疼痛又是骨性关节炎的前驱症状。

因此推荐骨内压的测定及对骨内高压的髓腔钻孔减压术应视为骨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及予防措施。

骨内静脉淤滞伴骨内高压是引起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采用骨减压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骨内高压,改善肢体供血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