肽和氨基酸的吸收
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的吸收
(一)氨基酸和寡肽的吸收经过小肠腔内和膜的消化,蛋白质被水解为可被吸收的氨基酸和2~3 个氨基酸的小肽。
过去认为只有游离氨基酸才能被吸收,现在发现2—3 个氨基酸的小肽也可以被吸收。
(二)整蛋白的吸收在低等动物,吞噬是摄人大分子的基本方式。
而在高等动物,只有在胚胎动物仍保持这种低级的原始机制。
例如,母乳中的抗体可通过肠粘膜细胞的吞噬作用传递给婴儿。
关于成年人对整蛋白吸收问题已有许多研究。
有人将胰岛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同时注入大鼠的隔离肠袢,发现可引起血糖降低,说明有一部分胰岛素被吸收;人的血液中存在食物蛋白质的抗体,这说明食物蛋白质可进入血液而起抗原的作用。
但一般认为,大分子蛋白质的吸收是微量的,无任何营养学意义,只是应当注意肠内细菌的毒素、食物抗原等可能会进入血液成为致病因子。
肽类的作用原理和功效

肽类的作用原理和功效肽类是由两个或更多氨基酸残基通过胺基和羧基之间的肽键连接而形成的分子。
肽类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原理。
首先,肽类在生物体内作为信号分子或激素,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或调节生理功能。
举个例子,胰岛素是一种肽类激素,它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胰岛素的作用原理是通过调节细胞内葡萄糖转运体的表达和活性,促进葡萄糖转运进入细胞内,降低血糖水平。
其次,肽类还可以作为酶的底物,参与生物体内的代谢反应。
例如,胃蛋白酶是胃中产生的一种肽类酶,它能够水解摄入的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将其分解成小肽和氨基酸,从而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肽类还可以作为抗菌肽,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抗菌肽是一类具有微生物活性的肽类分子,它们通过与微生物细胞膜结合,改变细胞膜的物理性质,从而引起微生物细胞死亡。
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可以杀灭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对维持生物体内的微生物平衡和免疫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肽类还可以作为细胞内的信号分子,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
例如,神经肽是一类在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肽类分子,它们可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神经肽还可以作为药物的靶点,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此外,肽类还可以作为药物载体或靶向药物开发的基础。
由于肽类具有低毒副作用、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特异性等特点,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设计和开发。
例如,多肽类药物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灭;肽类药物还可通过改变肽链的结构和突变等方法,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提高药效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肽类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分子,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作用原理。
它们可以作为信号分子、酶的底物、抗菌肽、细胞内信号分子以及药物载体等,参与调节生理功能、代谢反应、免疫防御、神经系统发育和药物开发等重要过程。
(完整版)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人卫第九版)-08蛋白质消化吸收和氨基酸代谢

(二)蛋白质的生理需要量
正常成人每日蛋白质的最低生理需要量为30~50g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日蛋白质的需要量为80g
重点难点
掌握 1. 营养必需氨基酸 2. 脱氨基作用及重要的转氨酶 3. 氨在血液中的转运形式及尿素的合成 4. 一碳单位 5. 含硫氨基酸代谢
熟悉 1. 血氨的来源 2. 氨基酸碳链骨架的转换或分解 3.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4. 芳香族氨基酸代谢
了解 1.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2. 真核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 3. 支链氨基酸代谢
二、营养必需氨基酸决定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一)营养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1. 体内需要而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2. 9种: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
色氨酸、组氨酸 3. 其余11种为营养非必需氨基酸
(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nutrition value)
氨肽酶
二肽酶
氨肽酶
内肽酶
羧肽酶
氨基酸 +
二肽酶
氨基酸
➢蛋白酶原的活化
肠激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羧肽酶原
弹性蛋白酶原 羧肽酶
弹性蛋白酶
(二)氨基酸和寡肽通过主动转运机制被吸收
1.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2. 吸收形式:氨基酸、寡肽
3. 吸收机制:主动转运
转运蛋白的类型:
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 酸性氨基酸转运蛋白 碱性氨基酸转运蛋白 亚氨基酸转运蛋白 β-氨基酸转运蛋白 二肽转运蛋白 三肽转运蛋白
牛骨胶原蛋白肽的吸收利用机制

肽是涉及生物体内多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截止2003年9月,生物体内已发现几百种肽,是机体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活性必不可少的参与者。
所有细胞都能合成多肽物质,其功能活动也受多肽的调节。
它涉及激素、神经、细胞生长和生殖各领域,其重要性在于调节体内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
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研究所技术支持下,高原圣肽牛骨胶原蛋白肽更好、更快被人体吸收,具有很好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牛骨肽优于氨基酸,一是较氨基酸吸收快速;二是以完整的形式被机体吸收;三是主动吸收(氨基酸属被动吸收);四是低耗,与氨基酸比较,牛骨肽吸收具有低耗或不需消耗能量的特点,牛骨肽通过十二指肠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将自身能量营养输送到人体各个部位;五是牛骨肽吸收较氨基酸,具有不饱和的特点;六是氨基酸只有20种,功能可数,而牛骨肽以氨基酸为底物,可合成上百上千种。
九龙肽品牌牛骨胶原蛋白肽取材自九龙牦牛,“九龙牦牛”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是世界上骨骼最为高大、强壮,营养价值最丰富的牦牛品种。
但是,也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每年产量只有6000千头左右,弥足珍贵!2014年11月1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九龙牦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牦牛—世界之最”!。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氨基酸代谢概况
尿素 氨 食物蛋白质 α-酮酸 组织 蛋白质
分解 合成 代谢转变
酮 体 氧化供能 糖
氨基酸 代谢库
胺类
体内合成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
其它含氮化合物 (嘌呤、嘧啶等)
二、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定义:指氨基酸脱去氨基生成相应α -酮酸的过程。 主要有下列方式:氧化脱氨、转氨、联合脱氨和非氧化脱氨等。
氮的正平衡:摄入氮量>排出氮量(生长,妊娠动物)
氮的负平衡:摄入氮量<排出氮量(营养不良,消耗 性疾病,机体损伤等)
氮平衡的意义:可以反映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慨况。
四、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1. 必需氨基酸 2.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及互补作用 ① 必需氨基酸的含量;
② 必需氨基酸的种类;
③ 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即具有与人体需求相符的氨基酸组成。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2.瓜氨酸的生成(线粒体中进行)
3.精氨酸的生成(胞液中进行)
关键酶
4.尿素的生成(胞液中进行)
尿素循环的总反应
尿素的生成 (鸟氨酸/精氨酸循环)
N H 3 + C O 2 + H2O 2ATP AGA 2ADP+Pi 氨基甲酰磷酸
线粒体
胞液
Pi 瓜氨酸 瓜氨酸 ATP AMP+PPi 天冬氨酸 草酰乙酸 苹果酸 α -KG 谷氨酸 氨基酸 α -酮酸
3、鸟氨酸循环中,合成尿素的第二分子氨来源于 A、游离氨 B、谷氨酰胺 C、天冬酰胺
(D)
E、氨甲酰磷酸
D、天冬氨酸
4、组织之间氨的主要运输形式 A、NH4Cl B、尿素
(C、D)
D、谷氨酰胺
C、丙氨酸
蛋白质肽和氨基酸的关系

蛋白质肽和氨基酸的关系
蛋白质肽和氨基酸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从基本
概念开始。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它们是一类有机化合物,由氨基(NH2)和羧基(COOH)以及一个特定的侧链组成。
蛋白
质是由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长链状分子。
当
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在一起时,形成的小分子叫做肽,而大于
50个氨基酸残基连接在一起的链状分子则被称为蛋白质。
从结构上来看,蛋白质肽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少于50
个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分子。
肽可以是双肽(由两个氨
基酸残基组成)、三肽、四肽等,直到少于50个氨基酸残基的分子。
因此,肽是蛋白质的前体,蛋白质是由一个或多个肽链组成的大分子。
此外,蛋白质肽和氨基酸在生物学功能上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功能分子之一,它们在细胞结构、酶的
催化作用、免疫系统、激素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氨基酸
是蛋白质合成的基础,不同种类和顺序的氨基酸残基决定了蛋白质
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蛋白质肽和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紧密地协同工作,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总之,蛋白质肽和氨基酸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等多个角度来理解。
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生物体内重要的分子基础,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氨基酸和肽的关系

氨基酸和肽的关系
氨基酸和肽都是生物分子中的重要成分,它们在生物体内承担着关键的生理功能。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而肽则是由若干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链状分子。
下面将详细介绍氨基酸和肽之间的关系。
氨基酸是由一个氨基基团、一个羧基基团和一个侧链基团组成的化合物。
在生物体内,氨基酸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它们通过肽键连接在一起形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
氨基酸的侧链基团可以是氢、甲基、酰基等,不同的侧链基团赋予氨基酸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例如,丝氨酸的侧链含有羟基,可以参与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而赖氨酸的侧链含有胺基,可以参与蛋白质的甲基化修饰。
肽是由若干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分子,其中肽键是氨基酸中羧基基团与氨基基团之间的共价键。
肽的长度可以从2个氨基酸到数百个氨基酸不等。
肽的结构与功能也与氨基酸的种类和顺序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肽作为激素或神经递质发挥调节作用,如ACTH可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而内啡肽可以减轻疼痛。
总体而言,氨基酸和肽是密不可分的。
氨基酸是构成肽的基本单元,而肽则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分子。
氨基酸和肽的种类和顺序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 1 -。
氨基酸、蛋白质、肽你了解多少?

氨基酸、蛋白质、肽你了解多少?作者:来源:《祝您健康·养生堂》2019年第07期受访专家赵 ; ;婷江苏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主管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慢病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临床营养科质控中心副主任,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总干事,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近两年来,“肽”这个词有点儿火,我们常常会听到“活性肽”“生物肽”“蛋白肽”等这些熟悉的名词,也常常看到肽和蛋白质、氨基酸“同台”登场。
但这个“肽”究竟是什么?与蛋白质、氨基酸又有什么关系?今天就来聊聊“肽”与健康的那些事儿。
肽是一种链状有机化合物,属于蛋白质类,它由两个或多个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相连而成。
根据所含氨基酸分子的数量划分,二肽就是两个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三肽就是三个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以此类推,如果有三十四个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就是三十四肽。
我们不妨把1个氨基酸分子看成是1颗珍珠,那么一条18k金的项链上只有2颗珍珠的,就是二肽,有3颗的就是三肽,以此类推……当一条项链上穿满了珍珠,重新换一条新的项链就是另一个肽结构了。
肽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种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肽是人体自身存在的,含量较少,效应极强且分布广泛,特别是大脑中的含量最多,如神经肽、脑啡肽、胸腺肽,还有一些激素代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它们都是厉害的角色,是促进人类生长发育、记忆功能、神经控制能力、内分泌平衡和免疫调节的强大帮手。
外源性肽是从外界天然生物体中获取的多种形式的肽类,或是由摄入食物中的蛋白类物质经人体消化酶解后所产生。
人们所喜欢吃的来自海洋、陆地、空中的生物体内含量较高。
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来源于肉类食物或素食中蛋白质的肽,都属于“食源性肽”,这是人体获得外源性肽的主要途径。
肽是一种链状结构的蛋白物质,根据链的长度或氨基酸分子的数量进行分类,比如氨基酸分子数量在2~10之间的,为寡肽(又称为低聚肽、小分子活性肽等);氨基酸分子数量在10个以上的为多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肽和氨基酸的吸收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吸收形式:氨基酸、寡肽、二肽 吸收机制:耗能的主动吸收过程
γ-谷氨酰基循环
一、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一)体内蛋白质的降解途径:
溶酶体途径—非ATP 依赖性蛋白降解途径:主要降解细胞外来源的蛋白质,以及膜蛋白和细胞内长寿命的蛋白质。
细胞液途径—ATP 依赖性蛋白降解途径:主要降解异常的蛋白质和短寿命的蛋白质
(二)氨基酸代谢库
ATP ADP+Pi
半胱氨酰甘氨酸 (Cys-Gly)
半胱氨酸 甘氨酸
二肽酶
γ-谷氨 酰环化 转移酶
5-氧脯氨酸
γ-谷氨酰半胱氨酸
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
ADP+P i ATP
ATP
ADP+Pi
细胞外
γ-谷 氨酰 基转 移酶
细胞膜
谷胱甘肽GSH
细胞内
CH
H 2N COOH R
氨基酸
H 2NCH
COOH R
谷胱甘肽合成酶
COOH CHNH 2CH 2CH 2C
O
NH
CH COOH R
γ-谷氨酰 氨基酸
5-氧脯氨酸酶
氨基酸
谷氨酸
(三)联合脱氨基作用1、转氨基作用
2、L-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作用
COOH | (CH2)2 |
HC-NH2 | COOH COOH | (CH2)2 |
C=O | COOH
COOH | (CH2)2 |
C=O | COOH
CH3
|
C=O
|
COOH
CH3
|
2
|
COOH
COOH
|
CH2
|
C=O
|
COOH
COOH
|
CH2
|
HC -NH2
|
COOH GPT GOT
谷氨酸
α-酮戊二酸
谷氨酸
α-酮戊二酸
丙氨酸
草酰乙酸
天冬氨酸
COOH | (CH2)2 |
HC-NH2 | COOH
联合脱氨基作用
3、氨基酸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脱去氨基
4、非氧化脱氨作用
C O O H
| (C H 2)2
|
H C -N H 2
|
C O O H
C O O H
| (C H 2)2
| C =O |
C O O H C H 3 |
C =O |
C O O H R |
H C -N H 2
|
C O O H
转氨酶
谷氨酸
α-丙酮酸
α-氨氨酸
-酮戊二酸 谷氨酸脱氢酶
N A D + +N H 3+H + +H 2O
N A D H 苹果酸
腺苷酸代琥珀酸
次黄嘌呤核苷酸 (IMP)
腺苷酸代琥 珀酸合成酶
草酰乙酸
天冬氨酸
转氨酶 2
腺苷酸脱氨酶
H 2O
NH 3
延胡索酸
腺嘌呤核苷酸(AMP)
α-酮戊二酸
氨基酸
L-谷氨酸
α-酮酸 转氨酶 1
(五)、氨基酸碳链骨架可进行转换或分解 α-酮酸可彻底氧化分解并提供能量 α-酮酸经氨基化生成营养非必需氨基酸 α-酮酸可转变成糖及脂类化合物
二、氨的代谢 (一)氨来源
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和胺类分解均可产生氨(主要来源)
2、肠道细菌腐败作用产生氨
RCH 2NH 2
RCHO+NH
3
胺氧化酶
蛋白质和氨基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的氨
尿素经肠道细菌尿素酶水解产生的氨
CoA α-酮戊二酸糖
α-磷酸甘油
脂肪酸
脂肪
CO 磷酸丙糖
葡萄糖或糖原
甘油三酯
3、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主要来自谷氨酰胺
(二)、氨在血液中以丙氨酸及谷氨酰胺的形式转运 1、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氨从肌肉运往肝
2、通过谷氨酰胺氨从脑和肌肉等组织运往肝或肾 ⏹ 反应过程:
⏹ 生理意义:谷氨酰胺是氨的解毒产物,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
(三)、氨在肝合成尿素是氨的主要去路 1、Krebs 提出尿素是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的学说
谷氨酰胺
谷氨酸 + NH 3
谷氨酰胺酶
H 2肌肉
血液
肝
谷氨酸+ NH 3
谷氨酰胺+H 2O
谷氨酰胺合成酶
ATP ADP+P i
谷氨酰胺酶
2、肝中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的详细步骤
(1)NH3、CO2和ATP 缩合生成氨基甲酰磷酸(线粒体)
(2)氨基甲酰磷酸与鸟氨酸反应生成瓜氨酸(线粒体)
(3)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胞液)
CO 2 + NH 3 + H 2O + 2ATP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
(N-乙酰谷氨酸,Mg 2+
) O
H 2N- C- O ~ PO 32-+ 2ADP + Pi
氨基甲酰磷酸
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H 3PO 4
+ 氨基甲酰磷酸
NH 2
C
O O
~PO 3
2-
NH
CH
COOH
NH 2
NH 2
C O
瓜氨酸
(CH 2)3NH 2(CH 2)3CH
COOH
NH 2鸟氨酸
(4)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生成精氨酸和延胡索酸(胞液)
(5)精氨酸水解释放尿素并再生成鸟氨酸(胞液)
鸟氨酸循
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
ATP
AMP+PPi
H 2O Mg 2+
+
天冬氨酸
精氨酸代琥珀酸
NH CH
COOH
NH 2
NH 2C O
瓜氨酸
(CH 2)3COOH
C H H 2N
CH 2
COOH NH (CH 2)3CH
COOH
NH 2
NH 2C
N
COOH C H CH 2COOH (限速酶)
精氨酸
延胡索酸
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
精氨酸代琥珀酸
COOH CH
CH HOOC +
NH (CH 2)3CH
COOH NH 2
NH 2C
NH
NH (CH 2)3CH COOH
NH 2NH 2C N
COOH C H CH 2COOH
尿素
鸟氨酸
精氨酸
H 2O
(四)尿素合成障碍可引起高血氨症与氨中毒
血氨浓度升高称高氨血症( hyperammonemia),常见于肝功能严重损伤时,尿素合成酶的遗传缺陷也可导致高氨血症。
高氨血症时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称氨中毒 (ammonia poisoning),也称肝昏迷。
氨中毒的可能机制(肝昏迷)
三、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含硫氨基酸代谢
体内含硫氨基酸:蛋氨酸(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 1)蛋氨酸代谢
蛋氨酸循环—SAM 的生成与作用
TAC ↓
能不足
α-酮戊二酸
谷氨酸
谷氨酰胺
NH 3
NH 3
脑内 α-酮戊二酸↓
Asp
- 酮酸
H 2O
肌酸与磷酸肌酸
精氨酸
甘氨酸
鸟氨酸
胍乙酸
C
NH 2
NH HN (CH 2)3CHNH 2COOH
+
CH 2NH 2COOH
NH 2(CH 2)3CHNH 2COOH
NH 2C NH NH CH 2COOH
+
S -腺苷蛋氨酸 S -腺苷同型半胱氨酸
C
NH 2NH HN CH 3CH 2COOH
C
NH ~NH HN CH 3CH 2COOH
ADP
ATP
C C N N C NH H 3C O H
H 2
H 2O
Pi
P 肌酸
磷酸肌酸
肌酸酐
转脒基酶
图9-13 肌酸代谢
肌酸激酶
肾
肝
肌肉
2)半胱氨酸和胱氨酸代谢 半胱氨酸与胱氨酸互变
牛磺酸的生成
活性硫酸根的生成
C H 2-S H C H -N H 2 C O O H
L-半胱氨酸
H 2-S O 3H C H -N H 2 C O O H
磺基丙氨酸
C O 2 磺基丙氨 酸脱羧酶
C H 2-S O 3H C H 2-N H 2
牛磺酸
脱巯基酶
C H 2 C -N H 2
C O O H α-氨基丙烯酸
C H 2-S H C H -N H 2
C O O H
半胱氨酸
C H 3
C =N H
C O O H
α-亚氨基丙酸
C H 3 C =O
C O O H
丙酮酸
N H 3
H 2O
[O ] H 2S O 4
S O 42- A T P P P i P P i
A M P -S O 3- 腺苷5´磷酰硫
酸
A T P A D P
A D P A O H H 2O 3P -O -O O
3S -O -P -O -C H 2
O H 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
5
3
H 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