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大型库区水库地震原因简析
黄河决口古代原因

黄河决口古代原因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其流域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繁荣。
然而,历史上黄河也多次发生过大规模的决口事件,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些决口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地质构造
黄河流域地处地震活跃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之河流侵蚀力强,河床沉淀物厚,河道淤积,导致了河床高度升高,梯级陡峭,河道弯曲,有利于形成河道破坏。
二、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长期以来人类活动频繁,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过度放牧和开垦,造成了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被冲入黄河,导致了河床高度升高,河道变窄,河道内部的水流速度加快,容易形成水流的侵蚀和冲刷,从而导致河道的破坏和决口。
三、人为破坏
历史上,黄河流域的河道管理不当,人为的修建水利工程、堤坝等结构,改变了河道的自然形态,导致了河床高度升高,河道变窄,河岸侧的沙丘堆积,容易引发决口事件。
综上所述,黄河决口事件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以降低黄河决口事件的风险。
- 1 -。
水库地震分析报告

水库地震分析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多个水库地震事件的分析研究,深入探讨了水库地震对水库结构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灾害性后果。
基于该分析报告,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为水库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1. 引言水库作为水资源调节、增殖和供应的重要设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水库地震事件是水库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水库地震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水库工程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
2. 水库地震事件的分析我们收集和分析了多个水库地震事件的相关数据,包括地震烈度、震源参数、地震动力学特性以及水库的运行状况等。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烈度与水库破坏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地震烈度越大,水库的破坏程度越严重。
(2)水库所处的地质条件对其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
水库建设选址时,应充分考虑所处地质条件,避开活动断裂带,选择地震反应较小的区域。
(3)水库自身的结构和建设质量对其抗震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水库工程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加强对细节部位的监测和检验。
3. 水库地震灾害性后果的评估基于对水库地震事件的分析,我们对水库地震可能引发的灾害性后果进行了评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库溃坝可能导致洪水灾害,对下游地区的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水库的断裂或破损可能导致大量水库水流失,对供水和灌溉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3)水库岸坡滑坡或崩塌可能导致附近居民和建筑物的破坏,引发次生灾害。
4. 建议和对策基于以上分析和评估,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坚持科学规划和设计,选择合适的水库建设地点,并建立防震设施。
(2)加强水库结构的监测和检验工作,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结构安全隐患。
(3)提高水库管理人员的抗震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演练。
(4)加强与水库周边社区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共同应对潜在的水库地震风险。
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每年,黄河的水土流失都很严重,黄河水土流失已经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仅供大家参考!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1、黄土高原地区处在我国第二级阶梯,及由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2、黄土高原还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从而使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黄土高原南北地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三个温度带;东西跨半湿、半干旱和干旱等干湿地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本区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3、从土地利用形式上看,这里是农业耕作区和畜牧区交错的地区.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和历史上农耕、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导致土地退化加剧.黄河水土流失的治理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种草.要根据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特别要引导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实施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产业开发.促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加快恢复植被进程,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大力发展集雨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依法保护水土和林草资源,把已建成的烂沙、治水工程管护好、经营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最后,从减少江河水患压力出发,整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提高治理规模、质量和效益.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统筹安排,集中连片治理,发挥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逐步实现水不乱流、泥不出沟,在较短的时期内,使省内河流泥沙含量明显降低.造福本地群众,惠及下游人民.保护黄河环境的措施方法一是要坚决查处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
水库诱发地震机理分析

水库诱发地震机理分析
水库诱发地震的机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水库水体的加重效应:水库的蓄水会增加地表的负荷,对于地下岩石产生压力。
如果岩石处于应力平衡状态下,水库蓄水可能会破坏平衡导致地震发生。
2. 水库水体的重力效应:水库蓄水会改变地下岩石的重力场分布,可能会导致岩石体发生应力调整,从而导致地震。
3. 水库水体的滑动效应:水库蓄水会增加地下岩石体的水压,减小岩石的摩擦力,使得地下岩石体相互之间发生滑动,引发地震。
4. 水库与断层的相互关系:水库的建设可能会改变地下断层的应力状态,使得原本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断层重新活跃,从而诱发地震。
需要注意的是,水库诱发地震的机理可能与地质条件、水库建设方式、水库蓄水过程等因素有关,因此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水库区地震前兆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水库区地震前兆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焦姣;郭安宁;高思如;李鑫【摘要】The observation data from stations near the Liujiaxia and Longyangxia reservoirs before some earthquakes are analyzed. It is shown that if earthquake observation points near the reser-voir or natural lake, the precursory phenomena are more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is phenomena is discussed. It is indicated that we can use the stations near reser-voir and natural lake to predict earthquake near the lake or in a large area for short-imminent term.%通过对龙羊峡和刘家峡两水库区附近的前兆台站记录到的近几年已发生大地震的明显前兆异常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地震观测点附近存在水库或天然湖泊时其前兆现象更加突出.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可能机理,指出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坝区附近及大区域的地震短临预测的可能性.【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5页(P294-298)【关键词】水库区;短临异常;地震预报;前兆观测【作者】焦姣;郭安宁;高思如;李鑫【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Abstract:The observation data from stations near the Liujiaxia and Longyangxia reservoirs before some earthquakes are analyzed.It is shown that if earthquake observation points near the reservoir or natural lake,the precursory phenomena are more prominent.In this paper,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is phenomena is discussed.It is indicated thatwe can use the stations near reservoir and natural lake to predict earthquake near the lake or in a large area for short-imminent term.Key words:Reservoir area;Short-imminent anomaly;Earthquake prediction;Precursor observation黄河上游最大的两个水库是龙羊峡水库和刘家峡水库。
第六章 水库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分析

压力将废液注入井底的高度裂隙化的花岗片麻岩中,
在停止注液后发生了三次5级以上的地震。
D.伊文思 J.希利
(1)丹佛井每日注水与该区地震频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震源机制为沿震中分布带的长轴方向作右旋走滑断层,认为 局部性地震是由于注入液体提高了岩层中的孔隙水压力,降低了
断裂面上的有效正应力,从而减小了走滑断层的摩擦力而诱发的。
地震活动性的主要变化主要发生在1963年6月水库蓄水
位超出正常高水位之后,尤以1963年8月库水位超出正常高水 位2.9m之后为最强烈,此时水头增值仅为2%,以此作为地震
活动性强烈变化的诱因是缺乏说服力的。可是在正常高水位
附近,水位波动几米库容变化却很大,显然库底岩石所承受 的水库附加荷载以及附加荷载的影响深度都随之产生较大变
且弱,处于北东向的河源-邵武活断裂带上,延伸数百公里, 沿线有6级地震的背景,基本烈度建库前定为Ⅵ度。1959年10
月关闸蓄水后不久,截止到1987年,已记录到337次地震。在
1962年3月19日即加固工程临近竣工时,在大坝附近的双塘一 带发生了6.1级地震,震中在坝下游1.1公里处,震源深度约为
5公里,震中烈度约为8度。这次地震,在13~18号坝段高程108
§3 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
对于不同的水库,其诱发地震的类型各有特点, 但总体还是有很多共性。 主要表现在震源位臵、地震活动时间与库水位
的关系、库水荷载随时间变化、岩体介质的地震序
列的固有特点和震源机制及应力场。
地震活动与水库的空间联系
震中密集于库坝附近 主要是密集分布于水库边岸几km到十几km范围 之 内。 或是密集于水库最大水深处及其附近(卡里 巴、科因纳),或是位于水库主体两侧的峡谷区(新 丰江、丹江口)。如库区及附近有断裂, 则精确定
黄河上游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黄河上游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一、黄河上游存在的问题概述黄河,中国第二长江流域和最大的黄土高原上的母亲河,与中国古代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黄河上游地区面临着许多环境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导致黄河上游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二、自然环境变化引发问题1. 气候变化黄河上游地区众所周知是干旱少雨严重缺水地区之一。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加剧了该地区水资源紧张情况。
气候变化使得降雨不均匀分布,导致时有干旱或暴雨情况出现。
2. 土壤侵蚀由于强烈风力和缺乏植被覆盖,在缓慢下滑以及持续侵蚀作用下土壤对西北内陆逐渐消失。
这对当地生态系统形成负面影响。
三、人类活动带来负面影响1. 水土保持不力在过去几十年里,黄河上游地区大规模的水库建设和人口迁移导致了许多山体裸露,植被覆盖严重不足。
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 过度开采水资源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黄河上游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水生态破坏和过度取水使得黄河干支流断流成为现实。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1. 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植被覆盖是改善治理土壤侵蚀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并且加强对开垦湿地以及隐性湿地资源保护工作。
2. 提高节约用水意识通过促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使用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家庭用钢板集雨器安装以及合理利用雨洪等措施减少水资源浪费。
3. 加强流域治理强化黄河上游流域管理机构间的合作以及搭建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最大化控制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五、结论黄河上游存在众多问题的形成源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
应通过加强保护修复工作和促进节约用水意识提高环境治理效果。
只有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齐心协力,才能保护好这一片迷人的黄土地,确保黄河持续稳定供给中下游地区水资源需求,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案例分析大型水库建设

案例分析大型水库建设带来的不良效应——以三门峡大坝和阿斯旺大坝为例学院:理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姓名:杨礼花学号:0701034101一、大型水库的环境效应人类早就会修筑水坝,远在公元以前古人就在幼发拉底江和尼罗河修筑过土石坝。
在埃及阿斯旺附近的萨德·埃利有一个修筑于公元前2950至2750年的水坝,高12米,长115米。
我国安徽省寿县城南30公里,有一处陂塘蓄水工程,称为安丰塘,古名芍陂,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始建于春秋时代,距今已有2500年,当时可灌溉农田万顷。
然而,修筑容量以亿立方米计的大型水库则是本世纪的壮举,迄今全球的稳定径流量已有13%置于水库的控制之下,总库容达2000km3,使全球的稳定径流量从12000km3增加到14000km3,有效淡水量相应地从7000km3增加到99000km3。
大型水库一般是多功能的,具有防洪、灌溉、给水、发电、养殖和旅游娱乐等多方面的作用。
然而,事物总有其二重性,与中小型水库相比,大型水库往往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首先,大型水库造价高昂。
据一般经验,在干流上修筑一个蓄水能力1亿立方米的大水库所需的经费相当于在其支流上修10个总库容与之相等的中小型水库的3倍,而且库容愈大,费用增加愈多,超大型水库所需的费用为总库容相同的中小型水库总经费的10倍以上,大型水库的运营费用也较中小型水库为高。
其次,大型水库的淹没区很大,淹没良田乃至城镇居民点的比例常远高于中小型水库,而且移民问题也更为棘手。
世界上13000个大坝高度15米以上的水库已造成几百万移民。
我国长江三峡水库按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统计,总淹没面积达632km3,涉及湖北和四川二省的19个县市,淹没区人口达70多万人。
因此,安置淹没区的移民是该水库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再次,水库还会触发地震。
这种现象首次于1931年在希腊的马拉松水库引起世人的注意,该水库于1929年开始蓄水,1931年达到最高水位并观察到地震,1938年发生了2次伤害性地震,震级达里氏5级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上游大型库区水库地震原因简析摘要:水库地震是指在原来没有或很少地震的地方,由于水库蓄水引发的地震称水库地震。
水库地震大都发生在地质构造相对活动区,且均与断陷盆地及近期活动断层有关。
本文以青藏高原黄河源头某大型库区近期频发的水库地震为背景,简要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为水库地震原因分析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水库、地质构造、水库地震1 研究背景某水电站电站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属于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最大坝高178m,总库容247亿m3,工程区海拔高程2460~2640m,平均缺氧27%。
该工程于1976年动工建设,1986年10月水库下闸蓄水,工程枢纽示意图见图1。
坝址峡谷窄深,深切150余米,岸顶地形平坦。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基岩为花岗闪长岩,岩性坚硬,饱和抗压强度在100MPa以上,断裂发育并存在许多不利的断裂组合,以走向NNW、倾向NE的中陡倾角压扭性断裂和走向NE、倾角近于直立的张扭性断裂组成坝址结构骨架。
NWW组代表性断层为F73和F18,均以中倾角斜切左右坝肩岩体,NE向断裂结构面主要有贯穿右岸坝肩岩体的F120和石英岩脉(A2),与河流呈锐角相交以及斜穿河床坝基的F57。
F7是坝区最大的断裂构造,断裂带宽70~100m,由10条左右的断层组成,该断裂带优势面走向为NNW,与河道正交,倾角近与直立,地质力学属性为压扭性。
坝址岩体中的III、IV级硬性结构面以走向NNW和NW两组延伸稳定,长达数十米。
另外,走向NE的节理裂隙倾角近于直立,其单条延伸长度8~20米不等,首尾斜接长达数十米,局部形成密集带。
岩体风化以沿断层带形成带状或囊状风化为特征,谷坡中部的岩体强风化深度为10~20m,弱风化下限为30~40m,在高程2500m以下逐渐变浅,河床以微风化为主。
坝址因河谷深切,两岸谷坡强卸荷水平深度10~15m,局部达到30m;河床部位强卸荷铅直深度为5~7m。
2 水库地震情况介绍2019年7月27日8时至8月1日0时,黄河流域数字地震台网共监测到该库区周边发生38次水库地震,其中在大坝右岸3~8km范围内共发生了33次,在大坝左岸2~3km范围内发生了5次。
最大一次水库地震为2019年7月27日3时54分,在大坝左岸(北纬36.14度,东经100.95度)发生的ML2.1级地震,该地震距该水库大坝约3km;其余37次地震震级在ML0.1~ML1.6之间。
地震发生后,监测单位非常重视,先后对27日4时25分至10时6分连续发生的7次水库地震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发布了2019年第一期数字地震台网地震事件二级通报;同时对27日3时54分至18时连续发生的25次水库地震发布了第二期通报。
同时立即对大坝安全监测资料进行排查分析,对垂线、断层、多点位移计等重点项目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各项目测值稳定,未发现明显异常。
该水库于2019年6月19日开始泄水,泄水前(2019年1月至6月18日)共发生18次水库地震,最大一次地震为2019年3月14日00:07:50在大坝右岸发生的ML2.1级地震,该地震距该水库大坝约4km;其余17次地震震级在ML0.1~ML1.2之间。
2006年至2018年期间,每年发生的水库地震统计见表1。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各年发生水库地震的震级不大于ML2.3;发生水库地震最多的年份是2016年,为99次,其余年份地震次数均不超过35次;震源深度大多数在15km以内,少数几次地震震源深度达到20km;水库地震的震源与大坝的距离不超过45km。
3 水库地震频发的原因分析水体荷载产生的压应力和剪切应力会破坏地壳应力平衡,引起断层错动,产生地震。
水库地震一般是在水库蓄水达一定时间后发生,多分布在水库下游或水库区,有时在大坝附近,发生的趋势是最初地震小而少,以后逐渐增多,强度加大,出现大震,然后再逐渐减弱。
而该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1)两岸坝肩岩体的抗滑稳定问题。
左右岸坝肩分别由中倾角断层F73、F18及其它中、缓倾角结构面组合的底滑移面、陡倾断裂为侧向切割面所构成的岩体的抗滑稳定问题。
(2)两岸坝肩近坝岩体断层深部压剪集中变形问题。
(3)大坝下游泄洪消能区边坡不稳定岩体由Ⅰ号塌滑体、Ⅱ号不稳定体和古塌滑堆积体组成,总体积300万m3,处在大坝泄水雨雾影响范围内。
不稳定岩体由三叠系变质砂岩夹板岩组成,下伏印支期花岗岩,F306断层发育在变质岩中,为缓倾河床的软弱结构面,控制边坡不稳定体的底滑面,较发育的NW组(含F7断层)和NE组陡倾裂隙分别构成侧向和后缘拉裂面。
前人研究指出,水库诱发地震有两种重要的类型:快速响应型和滞后响应型。
快速响应型水库诱发地震与水库水位变化密切相关,有的水库蓄水后,很快发生地震,即属快速响应型,快速响应型地震的成因之一是岩溶塌陷或气爆,多发生于溶洞发育的石灰岩库段,水库荷载变化引发的地震也属快速响应范畴。
另一类型地震则要在开始蓄水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生,其滞后时间长短各不相同,一般为数月到数年不等,滞后响应型水库地震释放构造能,它的发生与库水沿断层渗透、断层面摩擦系数降低和岩石抗剪强度降低有关,因此,这一类型地震的强度与水库水位的变化的关系不明显;构造型诱发地震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发生地震的构造贮能,与蓄水时间的长短无关。
破坏性大的水库诱发地震多为滞后型地震。
本工程水库地震大多为滞后响应型地震,与水库蓄水和泄水关系不大,虽然震级较小,但发生次数表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初步分析原因为水沿断层渗透、断层面摩擦系数降低和岩石抗剪强度降低导致,水库地震与水库的作用有关,当然也与一定的构造和地层条件有关,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种诱发因素;该工程坝址区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断裂发育并存在许多不利的断裂组合,这也是水库地震频发的原因之一。
4 结合案例分析据统计,全世界已建水库约有11000多座,但已诱发水库地震的仅91座,其中诱发破坏性水库地震的更少,共18座。
近几年蓄水的高坝大库,4座中已有2座发生水库地震,比例数达50%,而一般中小型水库诱发地震的为数极少。
坝高、库容大的水库在建坝前的工程地质调查中,应研究水库诱发地震产生的可能性。
以下通过4个典型事例来分析:(1)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从1959年蓄水后,在水库区周围发生地震的频度慢慢增加,于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一次ML6.4级地震,震源深度5km,展中在大坝附近1km处,震中强烈度达到了ML8级,到1972年为止,该区共记录了近26万次地震。
(2)埃及阿斯旺水库,坝高110m,库容165亿m3,1960年正式开工,1964年开始蓄水,1968年正式投入运行。
此地区在修建水库前历史上无地震记录,从1980年起出现小震、微震,于1981年11月在坝址西南60km库区发生了ML5.6级地震,于1982年同一地点又发生了ML5.0级和ML4.6级地震。
(3)印度科依纳水库位于印度孟买城以南230km的地方,大坝为粗石混凝土重力坝,大坝高103m,库容量27.8亿m3,水库面积116km2,于1954年开工建造,1962年开始蓄水,1963年完工。
蓄水后至今发生了约450次地震,1967年12月11日,印度戈伊纳水库发生地震,是迄今已知的水库地震中最大的一次,震级为ML6.5级,地震的震源就在水库大坝附近离地面9~23km的地方,发生于比较稳定的德干高原地区内,主震的震中位置在大坝南3km。
在地震发生之后,工程地质人员再对该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坚硬的玄武岩中有许多中小断层,这些被认为是不活动的断层,在水库建造之后,又重新活动起来。
由于水库坝高,相应的水压也大,大量库水大量渗入岩层,使岩石间的摩擦力大为减小,从而破坏了岩石间的应力平衡,造成了断层的运动,从而引发地震。
印度科依纳水库地震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只要一进入雨季,水库水位高涨,水压加大,水库地震就在这时发生。
(4)美国OROVILLE水库大坝高236m,水库库容43.65亿m3,水库所在地区很少有地震活动,只是在水库大坝周围50km的范围内发生过一些轻微的地震,记录最强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950年2月8日,地震震级为ML5.7级,震中在大坝北边50km处,当时没有产生大的破坏,也就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
在1975年6月28日水库大坝的西南面发生了几次小的地震,随即增添了几台可移动的地震仪,7月份在这个地区监测到近二十次地震,8月1日清晨,水库大坝附近发生了震级为ML4.7级的地震,在8月1日中午稍后,发生了震级为ML5.7级的地震,震中距离大坝仅10km,最后确定地震烈度为VII度,大坝上的加速仪测得的最大水平加速度为0.15g。
所幸地震导致的损失并不严重,水库大坝的设施没有受到损害。
从以上几个案例来看:第一,发震时间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第二,震中大多分布在水库及其附近,且相对密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第三,震源深度一般很浅,多数在几公里范围内,使得水库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均较同震级天然地震高;第四,震级多为弱震~微震,只有个别震级较高,其中新丰江水库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ML6.0级以上地震的水库;第五,发生水库地震可能性较大的多为高坝大型水库(如坝高超过100m,库容超过5亿m3),而中小型水库发生水库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5 结论与建议5.1 结论对水库诱发地震成因机理的研究仍处于资料积累和理论探索阶段,初步研究认为水库周围的原始地壳应力不一定处于破坏的临界状态,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后使原来处于稳定状态的结构面失稳而引发地震。
从成因机理上分析,可能是水库蓄水后库水压入岩石缝隙,引起区域荷载重新调整导致岩石滑移而诱发地震。
本文中水库在5天内频发的38次水库地震,最高震级为ML2.1,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处岩层断裂带,初步判断为为水沿断层渗透、断层面摩擦系数降低和岩石抗剪强度降低导致。
5.2 建议目前对水库地震的成因机理认识还不是很明确,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评价仍是水利工程安全性评价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可能的发震库段和最大震级进行分析预测。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结合定性评价方法和概率评价两种方法对水库地震进行预测。
定性评价可根据库区的河谷地貌形态、地质构造、岩性条件、渗透条件和地震活动背景等因素,对库区分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进行预判分类;根据水库地质条件类比、历史地震或诱发地震断层预算水库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
概率方法则是收集国内外水库诱地地震的震例,并随机选取一定数量未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工程实例组成样本集,确定水库诱发地震的诱震因素。
(2)对水库发生的地震进行详细记录,对震级大小、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频率进行分析,形成地震数据库,发现异常及时排查原因。
参考文献:[1]毛玉平等,水库地震安全问题分析[A],地震研究,2007[2]隋明坤,谈水库地震的风险评估及有效预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1):139-140+143.[3]常廷改,胡晓,水库诱发地震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18,49(09):110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