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数学 视图与投影教案 4.3 灯光与影子(二)打印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第四章视图与投影全章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第四章视图与投影全章教案

第四章视图与投影1.视图(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基本几何体(圆柱、圆锥、球)与其三视图之间的关系。

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例,初步体会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会画圆柱、圆锥、球的三种视图,体会这几种几何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 画几何体的三视图。

会画直棱柱的三种视图。

2、难点:画直棱柱的三种视图要明确图中实线和虚线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问题引入活动内容:1还记得一个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吗?2你能自己或者与同伴画出下图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吗?附答案1、主视图:2、左视图:3、俯视图: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信息,体会特点)活动内容:110页的图中物体的形状分别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些几何体,他们的形状各是什么样的?活动目的:首先让学生经历将实物抽象成几何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总结三种视图的不同特点,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活动内容:(1)在下图中找出上图中各物体的主视图。

(1) (2) (3)(4) (5) (6)(2) 上图中各物体的左视图是什么?俯视图呢?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三种视图的区别与联系。

前一个问题的设置帮助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问题(2)的设置帮助学生体会:三种视图在长、宽、高等方面的联系。

在以上两个问题的铺设下,图表的设置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

第四环节:练习提高活动内容:如图是一个蒙古包的照片。

小明认为这个蒙古包可以看成下图所示的几何体,并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种视图,你同意小明的做法吗?主视图 左视图俯视图活动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1《灯光与影子》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1《灯光与影子》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1《灯光与影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灯光与影子》这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4.3.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如点、线、面的基础上,引入灯光与影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缺乏对几何图形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推理等方法,主动探索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灯光与影子的概念,掌握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灯光与影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掌握灯光与影子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推理等方法,探索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夜晚路灯下的影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2.探究新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几何图形,利用几何模型或者画图工具,观察并分析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然后各组汇报交流,总结出灯光与影子的一般规律。

3.巩固提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灯光与影子的知识解决。

如:在舞台上,如何摆放灯光和物体,使得物体的影子呈现出特定的形状。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灯光与影子》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灯光与影子》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灯光与影子》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灯光与影子》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4.3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影子的形成和变化,探究投影的性质,学会用数学的视角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光线、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还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世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影子现象,知道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投影的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影子现象,掌握投影的性质。

2.难点:对光线、影子的形成和变化有深刻的认识,能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影子现象。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与影子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投影仪、幕布等教学设备。

3.准备一些手工操作材料,如卡片、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影子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影子形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影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下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灯光与影子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灯光与影子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灯光与影子(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中心投影的含义,体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观察、想象,能根据灯光来辨别物体的影子,初步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3、能区别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的投影.(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2、由观察、想象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训练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想象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2、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二、教学重点:1、通过实践、探索,归纳中心投影的含义.2、能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3、能根据投影判断是平行投影还是中心投影.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通过实践、探索,归纳中心投影的含义.2.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大家看过皮影戏吗?你知道什么是皮影戏吗?皮影戏是怎样演出来的呢?皮影戏是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表演时,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银幕上,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剪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的原理实际上就是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银幕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见有关灯光与影子的实例.比如,在灯光下.做不同的手势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手影.上面我们说的皮影与手影都是在灯光照射下形成的影子.灯光与影子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二)推进新课1.中心投影的含义.取一些长短不等的小棒和三角形、矩形纸片,用手电筒(或台灯)等去照射这些小棒和纸片.问题1:请大家先想象一下.小棒和三角形、矩形纸片在灯光照射下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 (小棒的影子是小棒,三角形、矩形纸片的影子还是三角形和矩形.)问题2:(1)固定手电筒(或台灯),改变小棒或纸片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3:(2)固定小棒和纸片,改变手电简(或台灯)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1)固定手电筒(或台灯)时,改变小棒或纸片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将变大或变小,当改变小棒或纸片的位置时,位置距离灯光越近,影子越大;距离越远,影子越小,当不改变位置只改变方向时,影子随着方向的改变而改变.(2)固定小棒和纸片,改变手电筒(或台灯)的摆放位置,影子随着物体与手电筒(或台灯)之间距离的缩小而增大;改变手电筒(或台灯)的方向,影子随着发生变化.问题4:大家再讨论一下,手电筒或台灯发出的光线与太阳光线是否相同?(太阳光线是平行光线,手电筒或台灯发出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从一点发出的.)定义:探照灯、手电筒、路灯和台灯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从一个点发出的,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central projection).2.由实物与影子确定路灯的位置刚才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了灯光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从一点发出的,由此可知,在同—灯光下物体的影子与物体上对应点的连线肯定过灯泡所在位置,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做—下练习.确定下图中路灯灯泡所在的位置.根据刚才我们的讨论可知,在同一灯光下物体的影子与物体上对应点的连线过灯泡所在位置,那么如何找物体与影子上的对应点呢?找一对对应点可以吗?这是本题的关键,请大家互相交流,分析:找一对对应点不行,因为一条直线肯定过灯泡所在位置,但究竟是直线上哪一点呢?我们不能肯定,因此要找两对对应点,它们的连线的交点即为灯泡所在地.在找对应点时,一般要找关键点,如三角形找三个顶点,四边形也找四个顶点,线段找端点,其余部分的对应点不好找,也找不准.本题中找木杆的顶端和影子的顶端即可.解:如下图,过一根木杆的顶端及其影子的顶端作一条直线,再过另一根木杆的顶端及其影子的顶端作一条直线,两线相交于点O.点O就是路灯灯泡所在的位置.3.议一议(区分是太阳光线还是灯光光线)我们已经学习了太阳光线与灯光的光线,请大家互相讨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区分它们?(太阳光线是平行光线,灯光的光线是从一点发出的,如下图所示.因此在判断是太阳光线还是灯光光线时,只要看光线呈什么形就可得出结论.)练习:(1)下图是两棵小树在同一时刻的影子,请在图中画出形成树影的光线.它们是太阳的光线还是灯光的光线?与同伴进行交流.(2)下图的影子是在太阳光下形成的还是在灯光下形成的?画出同一时刻旗杆的影子(用线段表示),并与同伴交流这样做的理由.分析:由刚才我们的讨论可知,先找两对物体与影子的对应点,然后连接它们找交点,由两条光线可大致判断它们是否平行.若光线平行则为太阳光线,若光线相交即为灯光光线.(1)是灯光的光线;(2)是太阳光线.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太阳光线是平行光线,而灯光光线是由一点发出的光线,因此分别找到两对对应点以后,过这两对对应线作直线,若两直线平行即为太阳光线,若两直线相交即为灯光光线.五、小结本节课我们先由皮影戏引出灯光与影子这个话题,接着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掌握了中心投影的含义,进一步根据灯光光线的特点,由实物与影子来确定路灯的位置,并与上节课相联系,找到了太阳光线与灯光光线各自的特点,根据特点宋区分形成树影的光线,是太阳光线还是灯光的光线,并能画出在同一时刻另一物体的影子,还要求大家不仅要自己动手实践,还要和同伴互相交流.同时要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做到手、嘴、脑互相配合,培养大家的实践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六、作业1、晚上,小华在马路的一侧散步,对面有一路灯,当小华笔直地往前走时,他在这盏路灯下的影子也随之向前移动.小华头顶的影子所经过的路径是怎样的?它与小华所走的路线有何位置关系?解:(1)小华头顶的影子所经过的路径是一条直线;(2)它与小华行走的路线是平行的.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灯光与影子(二)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 灯光与影子 教案 第二课时 互动式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 灯光与影子 教案 第二课时 互动式

第五课时课题§ 4.3.2 灯光与影子(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并能体会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从熟知的现象进行研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使他们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情境,体会视点、视线和盲区的概念,并在生活中应用.教学难点体会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含义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两张第一张:(记作§4.3.2 A)第二张:(记作§4. 3.2 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意思就是站得高,看到的范围比较大,那么,当你站在楼房的二层时,你能否把一层的景物尽收眼底呢?能.因为站得高,看到的范围就大.不能.因为人的眼睛好比灯光。

灯光还有照不到的地方呢,所以我觉得人也有看不到的地方.究竟谁说的正确呢?我们本节课将进行有关研究.Ⅱ.新课讲解1.想一想投影片:(§4.3.2 A)小明和小丽到剧场看演出.(1)坐在二层的小明能看到小丽吗?为什么?(2)小丽坐在什么位置时,小明才能看到她?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1)坐在二层的小明看不到小丽.因为二层的边缘挡住了小明的视线.(2)小丽坐在8排与13排之间,即图中的视线之内,小明才能看到她.他说的(2)不正确,应该是13排(包括13排)以前,小明就可以看到她.图上不是画出了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了吗?是的,眼睛能看到的范围是有限的,图上画出的是眼睛靠着二层的边缘看到的范围,但是眼睛还可以往前看,就可以看到前13排了.那么从上面的例题中看,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visionspot),由视点发出的线称为视线(visionline),小明看不到的地方称为盲区(blind area).2.做一做投影片:(§4.3.2 B)如下图,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1)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2)客车行驶到上图的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1)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将逐步减少.(2)当客车行驶到上图的位置②时,司机看不到建筑物B.因为建筑物A挡住了司机的视线.如图所示.3.议一议当你乘车沿一条平坦的大道向前行驶时.你会发现,前方那些高一些的建筑物好像“沉”到了位于它们前面那些矮一些的建筑物后面去了.这是为什么?先想一想,再与同伴进行交流.借助于上图思考.从图中可知.客车继续向前行驶时,他所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将逐渐减少.是的,当客车继续向前行驶时,司机的视点与A的距离越来越近,所能看到的B的部分就越来越少,直到完全消失,这一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B逐渐“沉”到A后面去了.Ⅲ.课堂练习P120随堂练习解:小迪看到的范围更大一些.因为小迪的视线范围比小明的视线范围大.类似的例子还有:走上坡路时所能看到的范围比走平路时所能看到的范围小:从船上往前看,在船头所能看到的范围比在船中或船尾所能看到的范围大.Ⅳ.课时小结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学习了视点、视线和盲区的概念,进一步体会了视点、视线、盲区在生活中的应用.Ⅴ.课后作业习题4.5Ⅵ.活动与探究试一试1.图(1)表示一个正六棱柱形状的高大建筑物,图(2)是它的俯视图.(1)小明站在地面上观察该建筑物,当他在什么区域活动时,他只能看到其中一个侧面?请在图(2)中画出他的活动范围.(2)当他在什么区域活动时,他只能同时看到其小两个侧面?(3)当他在什么区域活动时,他只能同时看到其中三个侧面?(4)他能同时看到该建筑物的四个侧面吗?解:1.(1)如图所示,图中只画出了一个区域,仿此可画出另外5个区域;(2)如图所示,图中只画出了一个区域,仿此可画出另外5个区域;(3)如图所示,图中只画出了一个区域,仿此可画出另外5个区域;(4)不能.板书设计§ 4.3.2 灯光与影子(二)一、1.想一想(投影片§ 4.3.2 A)2.做一做(投影片§ 4.3.2 B)3.议一议(当你乘车沿一条平坦的大道向前行驶时,前方那些高一些的建筑物好像“沉”到了位于它们前面那些矮一些的建筑物的后面去了)二、课堂练习三、课时小结四、课后作业备课资料(略)。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2《灯光与影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2《灯光与影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2《灯光与影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灯光与影子》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2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子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灯光与影子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子的形成原理,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子的形成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的形成原理。

2.灯光与影子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究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学生分组,准备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灯光和影子相关的图片,如日落、手影游戏等,引导学生关注灯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如路灯下的影子、舞台上的影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实物模型,如一个小球或者一个小动物,然后用灯光照射,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灯光与影子之间关系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九上4.3 灯光与影子 学案(共2课时)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九上4.3  灯光与影子  学案(共2课时)

4.3灯光和影子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知道中心投影的含义,体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确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位置形状和大小,知道在不同的距离不同的方向时,物体在点光源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并且会比较大小和确定光线或者影子,根据物体的影子情况会区分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

【学习重点】中心投影及其性质【学习难点】借助中心投影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一、激趣导入影子处处可见,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灯光与影子。

二、自主探究1、阅读书本引例——皮影和手影通过皮影和手影,体会中心投影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中心投影从一点发出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由于中心投影中的光线是从一点发出的,所以在中心投影中,影子通常是被放大的。

并且与物体和影子所处的平面平行时,物体和影子还是相似的。

幻灯的制作、电影的录制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现实例子:人站在路灯下,一侧的影子就是中心投影;灯光下,我们做不同的手势,墙壁上映出的手影也是中心投影;在幻灯机出幻灯底上画面的影子,这个影子也是中心投影。

三、合作研讨例1如图,请画出在路灯照射下,木棒BA、DC的地面上的影子。

例2.确定图中路灯灯泡的位置,并画出小赵在灯光下的影子.分析:两例考查中心投影中投影中心位置的确定,关键在于画出由不同的物体及影子所确定的光线。

两人站在路灯下,由于身高和所站的位置不同,两人的中心投影也不同。

两条光线的交点便是路灯灯泡所在的位置。

四、☆议一议书本P129 议一议先进行观察,由树及其影子去寻找光线,然后根据是否为平行光线来确定是太阳光线还是灯光光线。

是灯光的光线。

过大树的顶端及其影子的顶端作一条直线,再过小树的顶端及其影子的顶端作一条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光源的位置;五、巩固与提高.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点光源位于A(0,5)处,线段CD⊥x轴于D,C(3,1),求:(1)CD在x轴上的影长;(2)点C的影子的坐标.2、.如图所示,一电线杆AB的影子分别落在了地上和墙上,某一时刻.小明竖起1m高的直杆,量得其影长为0.5m,此时,他又量得电线杆AB落在地上的影子BD长3m,落在墙上的影子CD的高为2m,小明用这些数据很快算出了电线杆AB的高.你知道小明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吗?六、作业,随堂练习2.习题4.44.3灯光和影子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知道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会根据视点所在的位置判断盲区的大小范围。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1《灯光与影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1《灯光与影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1《灯光与影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灯光与影子》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1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光影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感受光与影的关系,学会用数学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光影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光影的数学原理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影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光影现象,感受光与影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用数学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光影现象,学会用数学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难点:对光影的数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影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光影的数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图片和例子,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教案和课件,用于指导和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光影现象,如日落、手影等,引导学生关注光与影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光影的例子,如投影、影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光与影的特点和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利用手中的道具或身体,创造不同的光影现象,并观察和记录光与影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之前观察和操作的结果,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光与影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与光影相关的问题,如影子的长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
思考。
三 拓展反思:
1 课本123页随堂练习
2 课本125页试一试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让大家经历观察――
思考――交流的过程,将视点、
视线、盲区和中心投影相联系。
通过识别,感悟视点、视线、盲区
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后记:
初三年级数学学科“三模块”教学模式教学案月日
课题4.3灯光与影子(二)
学习目标:
1.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
2体会视点、视线、盲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视点、视线、盲区与中心投影的关系,感受其生活价值。
教学过程:
一、自学感知:
学生自学课本121页
至122页并提出以下
问题:
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的一部分,如果
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
的部分如何变化?
问题(2)客车行驶到图4-19的位置
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本例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视点,视线,盲区在生活
中的应用
议一议
借助“做一做”的例子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画司机的视线
来理解这一现象。同时,也可以让
小明和小丽到剧场看演出。
1.坐在二层的小明能看到小丽吗?
为什么?
2.小丽坐在什么位置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明才能
看到她?
二、研讨探究:
概念:如图4-18所示,小明眼睛
的位置称为视点,由视点发出的线
称为视线,小明看不到的地方称为
盲区。
做一做
情境: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
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问题(1):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