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变形趋势法在乌尔逊凹陷地层剥蚀量恢复中的应用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秦雁群;邓宏文;侯秀林;杨金秀;季春辉;刘璐【摘要】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断裂复杂,沉积成因类型多,油藏类型认识不清.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岩心、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研究区主要含油层段(南屯组二段、大磨拐河组一段)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的识别与对比,逐级控制,建立了盆地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研究表明,乌尔逊凹陷北部苏131、苏102断块油藏产油层段跨越两个三级层序界面,主要产油层段位于大磨拐河组一段三级层序底部,主要储层为低位域滑塌浊积岩储集体,而不是此前认为的南屯组二段三级层序顶部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通过对研究区主要产油层段的层序地层位置重新厘定与对储集体成因类型详细分析,提出了乌尔逊凹陷北部地区油藏类型应该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新认识,并分析了砂层组的时空展布特征,为该油田深入开发与扩边提供了依据.%The reservoir types are unclear in the northern Wuerxun Sag, the Hailar Basin, due to the complex fractures and various sedimentary genetic types. Based on the core, seismic and logging data, a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framework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key boundaries of the main oil-bearing formations, I. E. The second member of Nantun Formation (K1n2) and the first member of Damoguaihe Formation (K1d1). The pay zones cross two third-order sequence boundaries in the Su 131 and Su 102 fault-block reservoirs. The main reservoir is the low-system-tract slumped turbidite loc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third-order sequence instead of the fan-delta front sand body located at the top of third-order sequence. Based on redefinition of the sequence-stratigraphic position of the main pay zone and analysis ofreservoir genetic type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eservoir in the northern Wuerxun Sag is of structural-lithologic type. In additi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and units is analyzed. These understandings lay a solid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extension of the oilfield.【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1(032)002【总页数】9页(P214-221,228)【关键词】基准面旋回;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南屯组;大磨拐河组;断块油藏;乌尔逊凹陷;海拉尔盆地【作者】秦雁群;邓宏文;侯秀林;杨金秀;季春辉;刘璐【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长庆录井公司,陕西西安7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l21.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广泛应用不仅在于其能建立含油气盆地高精度的等时时间格架,而且它还可以建立起研究区地层形成和演化的系统概念,有利于进行地层描述与对比[1-3]。
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朱德丰;刘赫;高春文;李军辉;龚永杰;侯艳平【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14(033)005【摘要】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两个主要的二级构造单元,是海拉尔盆地勘探主要领域.从构造演化各个阶段的沉积充填特征分析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生储盖的配置关系,探讨了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对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了油气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演化控制着沉积充填特征,进而控制着生储盖的配置关系;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沉积充填特征决定了不同构造带具有不同的油藏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构建了构造沉积耦合控制油气成藏的3种模式,即复式箕状断陷凹中隆起带成藏模式、大型缓坡断阶带成藏模式和深小稳定洼槽型成藏模式.【总页数】7页(P147-153)【作者】朱德丰;刘赫;高春文;李军辉;龚永杰;侯艳平【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事业部,黑龙江大庆16345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相关文献】1.潜江盐湖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与油气成藏 [J], 陈凤玲2.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刘志宏;任延广;李春柏;柳行军;张宏;万传彪3.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古地貌对沉积砂体的控制 [J], 李占东;鲍楚慧;王殿举;张海翔4.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J], 吴河勇;李子顺;冯子辉;朱德丰5.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坳陷隆起带类型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J], 平贵东;吕延防;王海学;魏长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海拉尔盆地(图1)是一个中新生代多旋回复杂叠合盆地。
其构造位置特殊、后期改造强烈、油气多期成藏,是大庆油田重点勘探的外围盆地。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合式、断陷-坳陷型盆地,以德尔布干断裂为界,西面属于萨彦一额尔古纳褶皱系,其下部为早加里东期的兴凯运动褶皱,镶嵌在西伯利亚地台边缘,东面属于内蒙一大兴安岭褶皱系,海拉尔盆地即处在两个褶皱系的接壤部位。
其构造位置特殊、后期改造强烈、热演化历史复杂、油气多期成藏,是大庆油田重点勘探的外围盆地。
图1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的重点勘探区块。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的二级构造单元,是海拉尔盆地最有潜力的勘探地区。
乌尔逊凹陷位于贝尔坳陷的中部,为一南北向展布、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南与贝尔凹陷,北与红旗、新宝力格凹陷局部连通。
凹陷内发育南、北两个继承性次凹,北部为乌北次凹,沉积岩埋藏最深4500m,南部为乌南次凹,埋藏最深大于6000m。
围绕着乌北次凹发育着苏仁诺尔、铜钵庙两个构造带;围绕着乌南次凹发育着乌南西部断阶带、乌南中部隆起带、乌南东部斜坡带及乌南南部的巴彦塔拉构造带。
本次研究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整理已有的地质、地震及钻井资料,充分运用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及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新理论与新方法,对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分解多期叠合盆地,并对每个时期凹陷构造特征进行剖析;搞清构造形成机制,取得符合实际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的构造地质认识,为下一步油气战略勘探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内外研究现状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蒙古国的塔木察格盆地实质上是一个盆地。
海拉尔盆地东以大兴安岭断隆与大杨树盆地和松辽盆地相隔,西以西北断隆与蒙古国巴乔山盆地相望,北与拉布达林盆地相连,西南以巴音宝力格断隆为界与二连盆地遥遥相对。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沉积特征研究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沉积特征研究张丹;卢旭;姜雪洋【摘要】近年来,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的勘探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综合应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及各种化验分析资料,在乌尔逊凹陷白垩系的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识别出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湖泊相等若干种与油气勘探密切相关的沉积相类型.【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0(036)018【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乌尔逊凹陷;沉积特征;沉积相【作者】张丹;卢旭;姜雪洋【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修井一大队,黑龙江,大庆,163153;吉林省通化县国土资源局,吉林省,通化,13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1乌尔逊凹陷位于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中部,是海拉尔盆地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基本上呈西断东超的构造格局,属较典型的箕状断陷,面积约2240km2。
断陷内沉积地层以下白垩统地层为主,一般厚度在3000m左右。
其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与坳陷两个时期,其中断陷期分为孕育、强烈拉张、快速沉降、稳定拉张和萎缩5个阶段,基本形成西断东超的构造格局。
扇三角洲多发育于湖盆的断陷和收敛期,是由季节性洪流携带碎屑在湖盆陡坡入湖处堆积而成,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地形高差大,物源近且丰富。
2.1.1 扇三角洲平原亚相。
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常含泥石流沉积。
沉积物主要为砂砾岩夹杂色泥岩,呈明显的正韵律,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发育较大型板/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等。
2.1.2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最主要的沉积相带和砂体发育区,主要由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泥岩组成,多表现为韵律互层。
可见变形层理。
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3种微相类型。
2.1.3 前扇三角洲亚相。
该亚相为受扇三角洲影响的浅湖—半深湖的粉砂质泥岩和泥质沉积,具波状、水平层理,含介形虫等生物化石,炭化植物屑。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断陷泥岩类盖层破裂作用研究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断陷泥岩类盖层破裂作用研究
周文;刘文碧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1996(016)003
【摘要】通过对岩心、薄片、测井及地质构造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着重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断陷伯罗系大磨拐河组、伊敏组、南屯组中尼岩类盖层破裂作用类型有特征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六种盖层破坏模式,指出了断裂作用是破坏研究区内泥岩盖层封阻性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断层的划分和破坏性评价,对该区泥岩盖层在区域上的封堵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周文;刘文碧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8
【相关文献】
1.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油气集关系 [J], 张晓东
2.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大下段泥岩盖层的封闭性 [J], 高胜利;杨金侠;王映辉
3.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构造特征和基底伸展量研究 [J], 黄超义;刘志宏;高军义
4.陆相断陷湖盆斜坡区类型划分及油气富集规律——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 [J], 蒙启安;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李跃; 邹越
5.地震分频技术在扇三角洲前缘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铜钵庙断裂带南屯组为例 [J], 王江;陈沫;王杰;刘霜;周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及贝尔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恢复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及贝尔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姜福杰;庞雄奇;姜振学;田丰华【摘要】在综合分析已有有机质丰度恢复方法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综合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认为热解模拟实验方法是-种相对较好的有机质丰度恢复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5套源岩的有机碳进行了恢复,并对资源量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有机碳恢复系数分别在1.10~1.32和1.03~1.18之间,各套源岩的恢复系数并不-致;恢复后的总资源量增加了1.86×108 t.不难看出,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对于含油气盆地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源岩演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沉积盆地进行评价,尤其应该重视有机质丰度恢复研究.【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8(030)001【总页数】5页(P82-85,93)【关键词】有机质丰度;有机碳恢复系数;烃源岩;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海拉尔盆地【作者】姜福杰;庞雄奇;姜振学;田丰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由排烃门限理论可知,当烃源岩生成的烃量足以满足自身残留的需要后,就开始向外排烃,而且随着演化程度和埋藏深度的不同,排出的烃量也不尽相同。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腐泥型干酪根的最大生烃潜量可达89.5%,排烃效率高达90%[1]。
乌尔逊凹陷原型盆地特征分析

大磨拐河组下部主要为厚层黑灰色泥岩夹 中薄层
收稿 日期 :2017—11—13 修 回 日期 :2017—11-13 作者简 介 :张红星(1976一),男 (汉族 ),黑龙 江庆安人 ,工程师 ,现从事油气勘探 工作。
般在 500 ̄15OOm,乌北次凹北东一北东东 向结构保存 较好 ,乌南次 凹受乌西断阶的影响,呈南北 向分布。
乌北次 凹存在 2个走 向北东东 的厚值区。其 中一 个夹持于乌北断裂和苏仁诺尔断裂之间 ,地层厚度介于 500 ̄1500m之间,向乌北断层方 向急剧减薄,向南往苏 仁诺尔方向呈逐渐减薄趋势 。另一个走 向北东东 的厚 值 区位 于苏 仁诺 尔 断 层南 侧 ,北 厚南 薄 ,苏 仁诺 尔 断 层 根部地层厚度最大 ,达 lO00m,向南南东方向渐渐减薄。
乌 南一 巴彦 塔 拉地 区 ,在 乌 西 断裂 以西 ,存 在 一 个 近南北 向的厚值 区 ,地层 厚度介于 600 ̄1800m之间 , 局 部北 东东 走 向 的迹 象 比较 明显 。在 乌西 断 裂 以东 地 区,南屯组厚度总体走 向北北东 ,西厚东薄 。在这~背 景下 ,西部厚值 区可见走 向北东东的局部厚值 区,地层 厚 度介 于 6OO'--,2OOOm之 间 ;东 部薄 厚 值 区也 可 见 走 向 北东东 的局部厚值 区,地层厚度最大可达 500m。
102
西部 探 矿工 程
2018年第 6期
砂 岩 ,上 部 逐 渐过 渡 为 大段 黑 灰 色泥 岩 、黑 灰 色 泥岩 和 黑 灰 色 泥质 粉 砂 岩 、粉砂 质 泥 岩互 层 ,有 时夹 中薄层 砂 岩 、砂 砾 岩 。
乌北 次 凹 苏仁 诺 尔 断 裂 两侧 的 2个 走 向北 东 东 厚 值 区连为一体 ,构成一个统一 的 、地层厚度介于 6O0~ lO00m之间、走 向北东的探 矿 工程
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的开题报告

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乌尔逊—贝尔凹陷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属于中国大陆最大的古生代沉积盆地之一,是一片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油气田勘探区域。
然而,该区域复杂的地质构造与富含不
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对于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探究该区域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为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区域概述
对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进行概述,包括地质构造、油气岩性和油气藏特征等方面。
2. 地质构造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了解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构造类型、构造运动、构造演化等。
重点研究断裂颠倒构造、斜坡阶地构造和隆起构造等,
分析这些构造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
3. 油气藏形成机制分析
根据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该区域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机制,探究油气富集规律。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运用文献调查、地质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构造和油气富集规律。
三、预期研究结果与意义
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探究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富集规律,揭示油气藏形成机制,对于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
的发展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e i s m i c p r o f i l e s , i f v e k i n d s o f t h e c o n s t uc r t i o n mo d e s( s i n g l e f a u l t t y p e , s i n g l e f a u l t b e n c h t y p e , s i n g l e f a u l t t r o u g h
h a v e b e e n e s t a bl i s h e d.On t he b a s i s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p o i n t s b y s i n g l e — we l l i n t e r v a l t r a n s i t t i me r e s t o r i n g me t h o d a n d t he d e n u d a t i o n mo d e s o n t h e s e i s mi c pr o il f e s ,t h e p l a n a r d e n u d a t i o n a mo u n t i s s o u h g t wi t h t h e he l p o f f o r ma t i o n t hi c k n e s s t r e n d me t ho d.Th e r e s ul t s s h o w t h e d e n u d e d t h i c kn e s s a n d r a n g e i n e a c h o i l g r o u p o f Na n t u n Fo m a r t i o n i n t he s a g g r a d ua l l y i n c r e a s e f r o m b o t t o m t o t o p,t h e d e n ud e d a x i s mi g r a t e s f r o m t h e e a s t t o t h e we s t ,a n d a t p r e s e n t
(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 江 大庆 1 6 3 3 1 8 )
摘 要 :乌尔逊凹陷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 的中生代断 陷盆地 ,建 造与改造 交互作 用导致 了地层 的形 成和剥 蚀 。通 过地震剖面分析 ,建立 了 5种建造模式 ( 单 断式 、单 断断 阶式 、单断断槽 式 、断裂 型断坳 、非 断裂型 断 坳 ) 和 3种改造模式 ( 滑脱式 、旋转式 、断隆式 ) 。在利用单井声波时差法恢复为控制点 、地震剖面上建立剥蚀 模 式的基础上 ,以地层厚度趋势法在平面上求取 剥蚀量 。结果表 明 :乌尔逊 凹陷南 屯组各油层 组 的剥蚀 厚度及 范围 由下到上逐渐增加 ,剥蚀 的轴线 由东 向西迁移 ,现今南 屯组油气 藏与该期 所发 育的古构造 具有很好 的配 置
2 0 1 3 _ 年6 月
P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a nd Oi l i f e l d De v e l o p me n t i n Da qi ng
J u n e ,2 01 3
THE I ES ToRATI oN oF FoI ATI ON DENUDATI oN
AM oUNT I N W UERXUN S AG
S HANG Ya o
( F a c u l t y o f t h e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s , N o r t h e a s t 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 , D a q i n g 1 6 3 3 1 8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Wue r x u n S a g i s a Me s o z o i c f a u l t b a s i n e x p e r i e n c e d mu l t i — ph a s e s u pe r i mp o s i t i o n a n d t e c t o n i c a c t i v i t i e s, wh e r e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e e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r e f o r m h a s f o m e r d s t r a t a a nd e r o s i o n.T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e s o f
V0 L 3 2 N o . 3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3 7 5 4 . 2 0 1 3 . 0 3 . 0 0 2
构 造 变 形 趋 势 法 在 乌 尔 逊 凹 陷 地 层 剥 蚀 量 恢 复 中 的 应 用
尚 尧
t y p e , f a u l t e d a n d n o n — f a u l t e d t y p e f a u l t s a g s) a n d t h r e e k i n d s o f r e f o m r mo d e s( s l i p t y p e , r o t a r y t y p e , u p l i f t t y p e )
关系。
关
键
词 :建 造 模 式 ;改 造 模 式 ;剥 蚀 量 ;构 造 变 形 趋 势 法 ;乌 尔 逊 凹陷
中图分类号:T E l 2 2 .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 - 3 7 5 4 ( 2 0 1 3 )0 3 - 0 0 1 5 05 -
APPLI CA TI oN o F TECToNI C DEFoRM A TI oN TREND M ETH oD 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