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笔记(第八版诊断学)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笔记(第八版诊断学)

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一、实验诊断的概念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二、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质量体系※(一)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分析前:检验项目选择、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处理分析中:仪器、试剂、实验方法、人员等分析后:记录、书写、计算机输入(二)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体系1. 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指在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2.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nlity assesment, EQA)是指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有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分析和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评定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质量,观察实验的准确性,建立起各实验室分析结果之间的可比性。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 全面质量管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设施与环境、仪器、试剂、标准操作规程、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人员、记录、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三)检验报告的临床应用在一项临床实验应用之前,应选择参考人群确定合适的参考区间和医学决定水平,以便在临床应用时参考。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一些实验在建立参考区间后,就可以开始应用;但是,医学决定水平往往需要在不断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反复验证后才能确定。

1.参考区间(reference interval)是指用稳定、可靠的实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检测健康人群所得的包括95%测定值(正态分布)的范围。

对一个测定值呈正态分布的参考区间,只能代表由健康者组成的小样本中95%的人的实验结果,而5%的健康人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因此,在实验结果轻度偏离参考区间时,应注意结合临床解释为真正的异常或是假阳性。

2.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 , MDL)是一种诊断实验的阈值或限值,可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确诊或排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类或分级,或预示将出现某些生理或病理变化、评估某些疾病的预后等。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部分一、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3.参考值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8.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9.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故称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10.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1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4.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6.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17.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18.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9.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肝细胞减少或/和功能异常。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完整完美版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完整完美版

1.红细胞比容(hemotocrit, Hct;packed cell volume, PCV):又称红细胞压积,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减,但受血浆容量改变和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2.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RBC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RBC,体积较正常RBC较大,称噬多色RBC或多染色性RBC。

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RBC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贫多见。

3.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中性粒细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紫红或深紫黑色,谓之中毒颗粒。

N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

4.核左移(nuclear shift to left):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中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超过5%)增高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5.核右移(nueclear shift to right):周围血中若N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主要见于巨幼贫、造血功能衰退。

6.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WBC大多数明显升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粒红比(myeloid erythroid ratio, M∶E):粒细胞数与幼稚RBC总和比,正常值2—4:1.7.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其血液学的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系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特征。

8.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骼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RBC、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特征。

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字母数字··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M蛋白:MM时,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 蛋白。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

T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O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R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

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TORCH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B··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疾病··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绪论】【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局部。

2.全程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3.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A):即以证据为根底的医学,来源与医学文献的研究报告。

可通过系统回忆或荟萃分析两种方法进行。

证据来源途径之一:大量的医学实验室资料4.危急值(critical value):当某检验工程出现这种结果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可以得到挽救,否那么可能出现不良后果。

〔属于医学决定水平的一种〕5.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综合参考范围与病理值得分布范围及医生的临床经验而制定的在临床上应采取措施的特殊阈值,同一试验可以定几个医学决定水平。

[用于确定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6.参考范围〔Reference value range〕:在参考人群中进行抽样和根据该工程检验结果的分布特征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后得出的衡量该工程是否异常的指标,常采用参考人群的95%区间。

〔人群,方法〕【思考题】1.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①分析前影响因素: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输②分析中影响因素:检测时的质量控制③分析后影响因素:结果复核、结合临床进行正确的解释【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测一.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掌握〕1. 标本采集前的准备:患者、环境温度、药物干扰2. 抗凝管要求:EDTA.K2.2H2O〔紫色〕3. 采集方法:静脉、毛细血管4. 标本保存:室温〔低温影响Plt形态〕二.红细胞相关分析参数:1.相关参数分析:工程参考范围相关临床意义备注红细胞〔RBC〕男:〔4.5-5.5〕×1012/L女:〔4.0-5.0〕×1012/L新:〔6.0-7.0〕×1012/L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生理性】①增多——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运动②减少——生理性贫血:1〕婴幼儿生长过快2〕妊娠血浆容量增加、稀释3〕老年人造血功能下降【病理性】①增多:1〕相对性↑: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床旁检测(POCT):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以护理为重点的快速检测技术2.个体化诊断:针对个体特点的准确诊断,找到具体病因,并提供个体遗传基因、疾病基因和药敏敏感性等特点的信息。

目标:用药个体化和个体化医疗,例如肿瘤的靶向治疗3.循证医学: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4.循证实验医学(EBLM):根据临床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位病人的情况特点,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结果,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5.诊断性试验的指标:(1)灵敏度(sen):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病例中,检测阳性例数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2)特异性(spe):真阴性率。

在金标准诊断的“无病”病例中,诊断试验中阴性所占的比例。

(3)阳性预测值(PPV):阳性试验的事后概率。

诊断试验中阳性例数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

(4)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事后率相反。

(5)准确性(ACC):全部事件中真阳性和真阴性所占的比例(6)患病率(Prev):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的比例。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curve):决定最佳临界点,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价值。

7.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试验技术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第二章血液的一般检验1.红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等于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g)。

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1.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3.MCV:平均红细胞容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

4.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

5.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单位g/L。

6.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致使细胞核DNA合成障碍引起的一组贫血性疾病。

7.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促性腺发育的蛋白类激素,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液、初乳、羊水和胎儿体内。

8.白带:女性生殖系统中由阴道和子宫内膜、卵巢等分泌的液体的总称。

9.无精子症:将精液离心沉淀后涂片,在镜下仍无精子的发现,称为无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10.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粒细胞)增高超过5%,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或出血、也可见于白血病、类白血病等。

11.血管性血友病:由于构成F VIII复合物中的vWF基因的合成与表达缺陷,导致vWF的质或量的异常而引发的一种出血性疾病。

12.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质聚体。

包括透明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蜡样管型等。

13.肉眼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一般每升尿液中血液>1ml,肉眼观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

14.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及口服75g葡萄糖后0.5h、1h、2h、3h的血糖和尿糖。

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功能,是糖尿病和低血糖症的诊断性试验。

15.黄疸: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皮肤、粘膜、巩膜内脏器官和体液黄染的现象,当血清胆红素>34.4umol/L时肉眼可见,为显性黄疸。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

1.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 3 个部分。

2.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是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服务进行连续的和全方位的管理,最终符合临床要求。

3.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A)4.危急值(critical value):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生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应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6.红细胞计数 (red blood cell count, RBC)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常用于贫血诊断并判断程度7.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又称血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PCV),又称红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但受血浆容量改变的影响,也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8.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count, Ret):晚幼红到成熟红之间未完全成熟红细胞,胞体稍大,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胞质兰色网状结构,共 4 型,网状结构越多,细胞越幼稚。

Wright 染色嗜多色性红细胞。

用于贫血诊断及预后观察。

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红细胞通过仪器内计数小孔时,因细胞体积大小不同,得到一个相应的大小脉冲,脉冲信号经计算机统计处理获得的 RDW 值,反映外周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手打临床小抄团补充整理3p实验:即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的缩写, 中文叫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其原理为受检血浆中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复合物时,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释出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为阳性结果,可见于DIC的早,中期,阴性可见于正常人,晚期DIC。

AFP:胚胎期血液中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质,主要由分裂,增殖的肝细胞产生,位于A与α之间,诊断肝癌的标志。

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中,肝内活性较血清中高100倍,最敏感的肝功检测指标之一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 小体出现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RAEB-t型也可检出。

BT:出血时间。

将皮肤刺破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有关,其次是血管壁的完整性和收缩功能。

BUN:血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目前临床上多测定尿素氮,粗略观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Cabot环:红细胞中出现的紫药色呈圆形或8字型细线状,可见于溶血性贫血等。

Ccr: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清除出去。

CEA:存在于死人瘤组织中的一种胎儿性蛋白,在消化器官癌症时它随病程的进展而升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用于判断肿瘤的诊断预后复发。

CH2O:每分钟尿量与尿渗量的差值,能精确地定量反映肾的浓缩稀释功能。

CO2-CP:以温度0度气压760mmHg条件下每100ml 血浆中碳氢钠所含二氧化碳的毫升数。

Coombs实验: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Coombs试验阳性说明病人红细胞表面上包被有不完全抗体;间接Coombs试验阳性说明病人血清中存在着不完全抗体。

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Donnan平衡:为维持血浆与脑脊液渗透压平衡,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较血中高,在结脑、化脑时,CSF 中氯化物含量会降低。

D二聚体:继发性纤溶时,纤溶酶降解已交联的纤维蛋白产物,它的增高反映了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

ESR: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试验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是一种核心蛋白,阳性提示病人血清中有感染性的HBV存在,含量多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HbeAg:乙肝病毒e抗原,在HBV繁殖时生成,阳性表明血液中有大量HBV,病人有传染性的指标,预测病性的指标。

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肝中有HBV并复制,处于感染状态,若肝功正常仅其阳性,携带者或肝功恢复正常而共亲转阴。

HDW: 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Howell-Jolly小体:染色质小体,为紫红色圆形小体,位于成熟红细胞或细红细胞胞浆中,可1或多个,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也可见于红白血病或其他增生性贫血。

LP-X:在胆汁淤滞,阻窒性黄疸时出现在血中的异常脂蛋白,主要用于诊断肝外梗阻。

MPV:血小板平均容积,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

M蛋白:MM时,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蛋白。

PA:电泳图中位于A前方,由肝脏合成的半衰期很短的蛋白,可早期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

Pandy’s试验:蛋白定性试验,CSF中的球蛋白能与碳酸结合生成可溶性的蛋白盐沉淀,正常为阴性,阳性见于CHS炎症,脑肿瘤,出血,椎管内梗阻。

PCV(HCT):将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测得红细胞占有全血体积的百分比,与红细胞的大小和数量有关,用于诊断贫血,判断程度。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离子和第III因子,测定其时间,是外源性凝活性的综合性检查。

RDW:血小板分布宽度,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数表示。

RPI: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

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正常人的RPI为2。

Tamm-Horsfall protein:是尿液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由亨利氏伴升枝粗段以及远曲小管近端的上皮细胞分泌,对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

T 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O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R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 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

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TORCH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tumor marker:在肝细胞肝癌时,由于肝细胞功能异常,产生出一些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对肝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β-γ桥:在肝硬化时,白蛋白减少,αβ下降,γ球蛋白明显上升,以快γ球蛋白为主,以至于与β球蛋白区连在一起形成特征的桥。

靶形红细胞:此细胞的中央的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似射击之靶标。

白陶土样便:胆汁减少缺如以致粪胆原相应减少所致,见于阻塞性黄疸。

白细胞反应性增多:由于感染、应激反应等原因导致的白细胞升高。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

白血病: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病。

柏油样便:呈暗褐色,富有金属光泽,因上消化道出血所致,隐血试验呈强阳性。

本-周氏蛋白尿:又称凝溶蛋白。

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此蛋白质在pH4.9±0.1 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到90℃~100℃时可再溶解,温度下降至56℃左右时,蛋白又凝固。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肝病毒,常以C100和HCV-RV A诊断。

补体: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的蛋白质,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也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的英文简称。

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

服用红细胞生成素可以使患肾病贫血的病人增加血流比溶度(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百分比)。

代偿性溶血病: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

代谢性酸中毒:指原发地[HCO3-]浓度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PH降低, [HCO3-]降低,PCO2 降低。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

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胆红素,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泡沫呈黄色。

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

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

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回肠末端95%胆汁酸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以重新形成结合胆汁酸,分泌入胆汁,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蛋白尿:当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称为蛋白尿。

多尿:尿量多于2500ml/24h,称多尿。

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非红系细胞(NEC):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

非结合胆红素(UCB):游离的胆红素在血流中与ALB结合形成的复合体。

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严重时。

可使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非选择性的从肾小球滤过膜漏出,其中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IgM也大量滤出。

肥达氏反应:WR是利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液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凝集试验。

感染免疫检测: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等)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免疫产物,后者进入血液或其他体液当中,这些产物可利用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免疫荧光和放射免疫法等免疫学手段进行检测,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

骨髓增生程度:通常以骨髓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比值来反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病态造血)、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这种异常的干细胞克隆以高凋亡及失调低效的方式分化成熟,导致终末血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及形态异常,这一克隆最终可丧失分化成熟能力而演变成急性白血病。

骨髓组织:是指由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和神经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以及充满其间的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所组成、分布在骨小梁之间的腔隙中的组织。

管型:它是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核右移: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或更多叶的细胞百分率超过3%者,称核右移。

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比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急性中毒。

红细胞渗透性试验: 就是测定红细胞对低于0.9%NaCl溶液的耐受能力。

耐受力高者,红细胞不易破裂,即脆性低。

反之,耐受力低者,红细胞易于破裂,即脆性高。

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改变的情况而言,可呈泪滴状、梨形、棍棒形、新月形等。

环状铁粒幼细胞:含粗大深染的铁粒在10个以上,并环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2/3以上。

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产生蛋白尿,尿中既有中、小分子蛋白,也可见大分子蛋白,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和肾小管疾病的后期,以及全身性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

肌钙蛋白: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骨骼肌的结构蛋白,存在于肌原纤维细丝中,即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均由不同基因所编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