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运用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核心思想

合集下载

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中,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

这些定律为我们理解遗传现象的本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孟德尔分离定律指出,在生物体的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定律,让我们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为例。

假设控制高茎的遗传因子为 D,控制矮茎的遗传因子为 d。

在亲代中,纯合的高茎豌豆基因型为 DD,纯合的矮茎豌豆基因型为dd。

当它们进行杂交时,亲代产生的配子分别是 D 和 d,配子结合形成的子代基因型为 Dd,表现为高茎。

当子代(Dd)自交产生配子时,D 和 d 这对遗传因子会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即 D 和 d,且比例为 1 : 1。

这些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子代基因型就有 DD、Dd 和 dd 三种,比例为 1 : 2 : 1。

而表现型上,高茎(DD 和 Dd)与矮茎(dd)的比例为 3 : 1。

孟德尔分离定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遗传物质在遗传过程中的行为规律,为我们预测后代的性状表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分离定律,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些性状会在后代中出现特定的比例,并且能够对遗传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当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还是以豌豆为例,假设我们同时研究豌豆的高茎矮茎(D、d)和圆粒皱粒(R、r)这两对相对性状。

纯合高茎圆粒(DDRR)和纯合矮茎皱粒(ddrr)杂交,F1 代的基因型为 DdRr。

F1 代自交时,等位基因 D 和 d 分离,R 和 r 分离,同时非等位基因 D 和 R、r,d 和 R、r 自由组合。

孟德尔假说遗传定律的核心内容

孟德尔假说遗传定律的核心内容

孟德尔假说遗传定律的核心内容孟德尔假说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石,它对遗传定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其核心内容包括两大原则: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又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或纯合子定律,主要描述了在杂交交配中,亲代的性状隐性和显性基因会在后代中分离表现。

具体而言,当两个杂合子(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基因)交配时,所得的子代在表现形式上只会表达其中一个亲代的性状。

这意味着,基因会在后代中分离,而不会混合。

这一定律的关键观点是:基因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在个体的生殖过程中是分离的。

自由组合定律,又称为孟德尔第二定律或自由分离定律,主要描述了在杂交交配中,不同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相互独立的。

换句话说,每个基因在个体的生殖过程中都有独立的机会来组合。

这意味着,不同特征的基因之间的组合是随机的,不会互相影响。

这一定律的关键观点是:基因在个体的生殖过程中是自由组合的。

通过这两个定律,孟德尔成功解释了为何在某些情况下,某个性状会在一个群体中消失,但在后代中重新出现的现象。

他的实验以豌豆植物为研究对象,观察了豌豆的花色、花纹、籽粒形状等性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杂交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孟德尔得出了一系列关于遗传的规律,并将其总结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对于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后来的遗传学家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也为遗传学的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孟德尔假说的关键原则之一,即分离定律,揭示了基因在个体间的传递规律,为后来的基因分离和连锁遗传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孟德尔假说的另一个关键原则,即自由组合定律,强调了基因之间的独立性,为后来的基因组重组和基因频率变异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遗传学提供了指导。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可以利用孟德尔假说的原理进行杂交育种,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交配,从而获得更好的品种。

在医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了解某些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第二讲): 孟德尔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第二章(第二讲): 孟德尔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4
独立分配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已知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对应位置上
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细胞学基础 在于 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 细胞学基础)在于: 细胞学基础 在于: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 两对等位基因 两对染色体上 两对染色体上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 等位基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等位基 相互分离 非等位基因, 因)相互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 非等位基因 相互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 non-allele)自由组合到配子中 自由组合到配子中 自由组合
G. L. ZHOU
19
(一)、 测交法 正交) 一 、 测交法(正
F1配子类型、比例及与双隐性个体测交结果预期 配子类型、比例及与双隐性个体 个体测交结果预期
G. L. ZHOU
20
(一)、 测交法(反交) 一 、 测交法(反交)
F1配子类型、比例及与双隐性个体测交结果预期 配子类型、比例及与双隐性个体 个体测交结果预期
Chaptr 2
G. L. ZHOU
1
B-2 自由组合规律 自由组合规律
又称“独立分配规律” 又称“独立分配规律”:两对及两以上相对性 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互关系. 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互关系
2.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2 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2.3 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2.4 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多对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的遗传 2.5 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G. L. ZHOU
7
(三)、两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 三)、两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
如果两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如果两相对性状独立遗传,而两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 概率等于各个事件单独发生概率的乘积(概率定律 ; 概率等于各个事件单独发生概率的乘积 概率定律);因 概率定律 此在F 代中,黄圆、黄皱、绿圆、 此在 2代中,黄圆、黄皱、绿圆、绿皱四种类型的概 率(理论比例 应该如下图所示 理论比例)应该如下图所示 理论比例 应该如下图所示:

孟德尔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自由组合定律-新教材新高考

孟德尔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自由组合定律-新教材新高考

黄色︰绿色接近3︰1 圆粒︰皱粒接近3︰1 豌豆的粒色和粒形的遗传都 遵循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YYRR
yyrr
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
黄色(Y) 绿色(y) 圆形(R) 皱形(r)
YR
yr 核心: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 分离,非等位基因间进行自由组合
F1
YyRr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4/16 YyRr
F2四种表型比例9:3:3:1
重组类型各占3/16
只考虑一对相对性状,F2 中显性性状的概率是 3/4 , 隐性性状的概率是 1/4 .
如果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互不影响的,根据概率的乘法 原理,不同性状组合出现的概率应是它们各自概率的乘积,
即黄色圆粒的概率是 3/4 × 3/4 = 9/16, 黄色皱粒的概率是 3/4 × 1/4 = 3/16 , 绿色圆粒的概率是 1/4 × 3/4 = 3/16 , 绿色皱粒的概率是 1/4 × 1/4 = 1/16 ,
对自由组合现象最核心的解释是什么? 形成配子时成对基因彼此分离,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即证明F1(YyRr)产生类型为YR Yr yR yr四种等比 例的配子。
方法:让F1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
——测交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测 交
亲代
F1
双隐性纯合子
黄色圆粒
×
绿色皱粒
YyRr
yyrr
配子 YR Yr yR yr
因型种数为3×3 ×2=18种。
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亲本相交,产生的子代基 因型的种类数等于亲本各对基因型单独相交 所产生基因型种类数的积。
(3)某种基因型的概率计算
例 : A a B b×A a B B相交产生的子代中基 因型a a B B所占比例的计算。

孟德尔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YR YR Yr y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Y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F2
y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y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结合方式有___种 16 9 基因型____种 表现型____种 4 9黄圆 1YYRR 2YYRr 2YyRR 4 YyRr
传粉
×
(杂交) 矮茎 高茎
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 种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 种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


F1
高茎
(自交)
×
显性性状
F2
787高茎 277矮茎
3 ∶ 1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性状分离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 体中指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自交 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 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个体相交, 用来测定F1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若是纯合体,则测交后代有 1 种性状 若是杂合体,则测交后代有 2 种性状
二、基因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减数第一次分裂 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导 致非同源染色 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自由组合
A AA
AAa a BBbb
亲代细胞
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在 其上面的等位基因分离
aa
bb
BB
减数第二次分裂
A
B
B
a
b
a
b
4个配子
AAa a BBbb
亲代细胞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石,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如何传递和表现的规律。

这两个定律的发现使得孟德尔成为遗传学之父,并为后来的基因学奠定了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个定律的原理和意义。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亲本的遗传因素在子代中以特定的比例进行分离,并且保持独立的传递。

这个定律是通过孟德尔对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的。

他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性状上,比如颜色和形状,纯合子亲本的基因会在子代中以3:1的比例分离。

这就意味着,一个亲本植物携带的两种基因会在子代中被分开,而且每个子代仅携带其中的一种。

这一发现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是如何被传递和表现的,并为后来的基因概念奠定了基础。

分离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遗传因素如何在后代中传递和表现,以及遗传信息是如何被维持和变异的。

这一定律的发现对于后来的遗传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帮助科学家们理解了遗传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比如基因的概念和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一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体中的遗传信息如何被传递和演化,以及遗传变异是如何产生的。

另一个重要的定律是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这个定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不同性状的遗传因素在子代中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出现,而且各种性状之间是独立的。

也就是说,一个亲本植物携带的不同性状的基因会在子代中以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出现,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这一发现帮助科学家们理解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的组合规律,以及不同基因之间的互相作用。

自由组合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遗传因素之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的表现和传递。

通过这一定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它们在生物体中是如何产生多样性和适应性的。

第二篇示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两个重要定律,是植物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的。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本质和应用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本质和应用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本质和应⽤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本质和应⽤遗传之⽗孟德尔⽤了长达⼋年的时间,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般,层层深⼊地进⾏了⽣物遗传现象的探索研究,极具天才的发明了⽣物遗传的分离定律和⾃由组合定律(以下简称“两⼤定律”),从⽽揭⽰了⼈类⽣命丰富多彩的奥秘,为⽣物的遗传和变异、植物的杂交育种、现代⽣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两⼤定律”是⾼中⽣物学科的核⼼内容,深⼊理解和把握“两⼤定律”的本质,对学习和应⽤⽣物遗传规律、提⾼⽣物学科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概念的理解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概括。

⽣物学科中的推理和判断离不开概念,只有透彻理解概念,才能为准确理解⽣物学科的定律和规律奠定基础。

为更好把握“两⼤定律”的本质,必须准确理解以下⼏组概念,这些概念也是⽣物遗传的核⼼概念。

1.同源染⾊体。

指在⼆倍体⽣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对染⾊体(如图1)。

这对染⾊体的特点是:是在有丝分裂中期长度和着丝点位置相同,或在减数分裂时两两配对,并且在减数第⼀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彼此联会,最后分开到不同的⽣殖细胞(即精⼦、卵细胞)。

⼆是配对的染⾊体⼀个来⾃⽗本,⼀个来⾃母本。

三是由于每种⽣物染⾊体的数⽬⼀定,则它们的同源染⾊体的对数也⼀定。

例如豌⾖有14条染⾊体,7对同源染⾊体。

2.⾮同源染⾊体。

形态结构不同的两对染⾊体互称为⾮同源染⾊体(如图1)。

⾮同源染⾊体是⼀个相对概念,相对同源染⾊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进⾏配对,它们形状、结构、⼤⼩⼀般不同。

细胞中的⼀组⾮同源染⾊体,叫⼀个染⾊体组。

因此,在⼀个染⾊体组中,所有染⾊互为⾮同源染⾊体,⽆同源染⾊体存在;所有染⾊体的形态、⼤⼩各不相同;⼀个染⾊体组携带⼀种⽣物⽣长、变异和遗传的全部遗传信息。

(⼆)等位基因与⾮等位基因1.等位基因。

指位于⼀对同源染⾊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对基因(如图1)。

等位基因的涵义主要体现在,⼀是等位基因不是只有两个基因,⽽是染⾊体某特定座位上的两个或多个基因中的⼀个,每个基因决定相对性状的不同表现。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它是由奥地利的生物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在19世纪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的。

这个定律表明了在一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情况下,每个性状的两个互相独立的因素都能够在子代中独立地表现出来。

而这个定律的基础是分离定律。

1. 分离定律的原理: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发现,每个性状都是由一对基因决定的。

每个基因有两种可能的形式,称之为等位基因。

当两个不同的基因组合在一起时,形成的个体称为杂合子。

但是,这些杂合子可以在生殖过程中将它们的两个基因分离,随后再与另一个杂合子的单倍体细胞相结合。

这就是分离定律,它描述了由每个基因对上的两个互为异构的基因组成的杂合子生殖的过程,其中每个互异的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分离成两个单独的细胞核。

因此,在分离后的单倍体细胞中,每个基因就能够表现出来独立于其配对的基因。

2.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基于分离定律,孟德尔发现,每个基因都是独立的,无论一个基因表现为什么形式,都不会影响另一个基因表现的形式。

所以,基因的分离是自由的,没有任何相互作用或阻碍。

这就成为了自由组合定律。

即,在两个基因对上的四个互异的单倍体中,每个基因都可以独立地表现出来。

并且,对于每一个单倍体,每对基因的排列都是完全随机的,这种排列的可能性为2^n中的一种。

其中n是基因对的数量。

因此,基于这个定律,人们可以推断出每个基因的表现形式,并预测它在子代中的数量比例。

3.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之间的关系:自由组合定律实际上是基于分离定律推导出来的一个定律。

分离定律描述了基因在生殖过程中的分离和独立表现,而自由组合定律则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即基于分离定律,每个基因对的排列都是随机的,不存在相互作用或阻碍,每个基因都可以自由组合,独立表现。

因此,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被视为分离定律的推论,它更深入地揭示了基因遗传的本质和规律。

综上所述,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它是在分离定律的基础上推论而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并运用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核心思想
张勇(湖南省岳阳市岳阳中学414004)
关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学习是高中生物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但也成为很多高中学生最害怕和最头痛的内容。

很多学生因为不能灵活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知识而畏惧对遗传规律的学习。

2009年全国和辽宁的两道高考题,让很多高三学生不知所措。

从2009年开始,我教每一届学生学习遗传学时,都要准备一节课,把我对孟德尔先生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核心思想的理解和学生一起分享。

那节课的导学案如下: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含。

2、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3、学会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4、领会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自由组合的几对基因中,每对基因的独立性。

一、课前自主学习
1、分离定律实质:分裂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随着的分开而分离。

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分裂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的同时,位于上的基因可以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二、合作学习(课前独立完成,课内合作学习,找出最佳方法)
分析孟德尔关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完成1——5题
1、(1)F2的圆粒中,黄色:绿色= ;YY:Yy:yy= 。

(2)F2的皱粒中,黄色:绿色= ;YY:Yy:yy= 。

思考:F2中黄色和绿色的比例及决定这对表现型的基因型的比例会不会受另一对性状的
影响?答:
2、(1)F2的黄色中,圆粒:皱粒= ;RR:Rr:rr= 。

(2)F2的绿色中,圆粒:皱粒= ;RR:Rr:rr= 。

思考:F2中圆粒和皱粒的比例及决定这对表现型的基因型的比例会不会受另一对性状的
影响?答:
3、选取F2中的绿色圆粒豌豆,种植并在自然状况下获得F3代,分析并完成以下问题:(1)F2代的绿色圆粒豌豆中,RR:Rr= ;
(2)F2代的绿色圆粒豌豆中,圆粒性状的遗传会不会受绿色表现型的影响?
(3)求F3代表现型及比例
解题过程:
明确先单独考察每对基因,再综合考察的思路
绿色自交:后代全为绿色
圆粒自交:圆粒有两种基因型:
1/3RR、2/3Rr,自交皱粒=2/3×1/4=1/6,即:圆粒:皱粒=5:1
所以,综合考察,后代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5:1)=5:1
4、选到F2中的黄色皱粒豌豆,种植并在自然状况下获得F3代,分析并完成以下问题(1)F2代的黄色皱粒豌豆中,YY:Yy= ;
(2)F2代的黄色皱粒豌豆中,黄色性状的遗传会不会受皱粒表现型的影响?
(4)求F3代表现型及比例
解题过程:
方法同上:黄色皱粒:绿色皱粒=5:1
5、(09辽宁、宁夏卷)6. 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性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1)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A.1/4 B.1/6 C.1/8 D.1/16
写出解题过程:
思考:白花和红花这对相对性状不会受高茎和矮茎这对性状的影响,我们不考虑茎的高度
F2中:红花有两种基因型:AA:Aa=1:2
所以:子代白花=2/3×1/4=1/6
(2)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高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多少?
写出解题过程:
先求F3高茎:F2中BB:Bb:bb=1:2:1,所以F2自交,F3中:短茎=1/2×1/4+1/4×1=3/8,则高茎=1-3/8=5/8
再求白花:见(1),白花=1/6
所以:F3代高茎白花=5/48
三、课内反馈练习:
1、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F2中,取出其中的黄色圆粒,种植并在自然状况下获得F3代,求F3代表现型及其比例。

(写出计算过程)
解:先求圆粒和皱粒之比:
圆粒自交:圆粒有两种基因型:
1/3RR、2/3Rr,自交皱粒=2/3×1/4=1/6,即:圆粒:皱粒=5:1
同理可求黄色和绿色之比也为5:1
所以:子代黄圆:黄皱:绿圆:绿皱=(5:1)(5:1)=25:5:5:1
2、(09全国卷Ⅰ)5.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

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A.1/8 B.3/8 C.1/16 D.3/16
举一反三: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有芒感病植株的比例为多少?
解:先求有芒(同合作学习5求白花一样)有芒=1/6
再求感病(同合作学习5求矮茎一样)感病=3/8
所以:有芒感病=1/6×3/8=3/48
课后作业1、基因型为AaBbCc(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的豌豆连续自交两代后得到的子代中,杂合体占多少,纯合体占多少?
解:先求Aa自交两代:杂合体=1/4,纯合体=3/4
同理:Bb自交两代:杂合体=1/4,纯合体=3/4
Cc自交两代:杂合体=1/4,纯合体=3/4
所以:子代中,纯合体=3/4×3/4×3/4=27/64
杂合体=1-27/64=37/64
2、番茄中基因A、a控制植株的有无茸毛,B、b控制果实颜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基因A具有纯合的胚有致死效应,不能发育。

根据如下杂交实验回答问题:
P 有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
(向下箭头)
F1 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拔除)
(向下箭头,自交符号)
F2 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
(1)番茄红果和黄果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红色
(2)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 、aabb 。

(3)F2存活个体中基因型有种,四种表现型比例是___ __。

(4)若让F2中有茸毛红果植株自交,所得后代个体中出现有茸毛黄果的概率是_____。

(3)解:F1为AaBb,先求Aa自交,子代中存活的有2种基因型。

有:无=2:1
再求Bb自交,子代中存活的有3种基因型。

红:黄=3:1
所以,子代存活的基因型有6种。

F2中四种表现型比例为:(2:1)(3:1)=6:2:3:1
(4)解:先求有茸毛,F2中有茸毛(Aa)自交得:F3中有茸毛=2/3(AA死亡)再求黄果:F2中红果有两种基因型:BB:Bb=1:2,自交,得F3中黄果=1/6
所以:F3中有茸毛黄果=2/3×1/6=1/9
课后反思
学生做这节课的导学案时,不停的抱怨,老师你怎么给我们留那么点地写过程,根本写不下。

学生写出来的答案也是各显神通,有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倒也能写出正确答案。

等他们真正在我的引导下完成这堂课的学习后,一个个发出出自内心的微笑,原来题目如此简单,看着他们的笑容,我也满足了。

希望所有的学子解答遗传学试题时不再感到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