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外光谱仪分析含氧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合集下载

《好题》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测试卷(答案解析)(2)

《好题》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测试卷(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1.(0分)[ID:140186]1 mol某烷烃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消耗标准状况下的氧气179.2 L,它在光照的条件下与氯气反应能生成三种不同的一氯取代物(不考虑立体异构),该烃的结构简式是A.B.C.CH3CH2CH2CH2CH3D.2.(0分)[ID:140180]有机物 H2C=CH-CH2-CHOH-CH2Cl 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发生以下哪些反应:①加成反应②取代反应③置换反应④氧化反应⑤聚合反应A.①④⑤B.③⑤C.②③④D.全部都可能3.(0分)[ID:140176]分子式为C5H10O的饱和一元醛的同分异构体共有几种A.3B.4C.5D.64.(0分)[ID:140173]聚脲具有防腐、防水、耐磨等特性,合成方法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P和M通过加成反应形成聚脲B.一定条件下聚脲能发生水解反应C.M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2种D.M与互为同系物5.(0分)[ID:140167]用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去)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装置甲检验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两种气体B.用装置乙加热熔融的纯碱固体Fe OH胶体C.用装置丙提纯()3D.用装置丁可分离苯(沸点80.1℃)和溴苯(沸点156.2℃)6.(0分)[ID:140164]分子式为C4H9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A.2种B.4种C.5种D.7种7.(0分)[ID:140161]将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将12g该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H2SO4,浓H2SO4增重14.4g,再通过碱石灰,碱石灰增重26.4g。

该有机物分子式为A.C3H8O2B.C2H6O C.C3H8O D.С3Н4O28.(0分)[ID:140148]下列各苯的同系物中,一氯代物种类最多的A.B.C.D.9.(0分)[ID:140145]下列有关同分异构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1个氯原子取代,所得产物有5种B.C4H8Cl2只能有4种C.菲的结构式为,其一硝基取代物有10种D.和互为同分异构体10.(0分)[ID:1401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的干馏属于物理变化B.石油的裂解目的主要是为了得到汽油C.纤维素在人体内可最终水解为葡萄糖D.分子式为C4H8Cl2的有机物有9种(不考虑立体异构)11.(0分)[ID:1401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红外在煤结构测试中的原理与应用

红外在煤结构测试中的原理与应用

红外在煤结构测试中的原理与应用概述红外在煤结构测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红外测试技术用于分析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对于煤的研究非常有价值。

本文将介绍红外测试的原理,并探讨它在煤结构测试中的应用。

红外测试原理红外测试是通过分析材料吸收或发射的红外辐射来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红外辐射是具有较长波长的电磁辐射,通常使用红外光谱仪进行测量。

下面是红外测试的原理:1.能量吸收: 不同的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能力不同。

当红外辐射通过材料时,材料中的化学键会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

通过测量被吸收的辐射能量,可以推断材料的不同成分。

2.碰撞效应: 红外辐射经过材料时,其中的气体分子会与红外辐射发生碰撞。

这些碰撞会导致辐射的散射和吸收。

通过观察红外辐射的散射和吸收特征,可以了解材料中存在的气体成分。

3.化学键振动: 红外辐射的能量与材料中的化学键振动频率匹配。

当红外辐射与化学键的振动频率相符时,材料会吸收辐射能量。

根据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推测材料中的化学键类型和数量。

煤结构测试中的应用红外测试在煤结构测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煤质评估: 红外测试可以用于评估煤炭的质量和热值。

通过分析煤样中的化学键和有机化合物,可以推断煤的热值和含碳量,从而评估煤的品质。

2.煤炭分类: 红外测试可以帮助将煤炭分类为不同的等级或类型。

通过分析煤炭中的功能基团和有机化合物,可以确定煤的来源和性质,从而进行分类和鉴别。

3.煤炭氧化: 红外测试可以监测煤炭的氧化状况。

由于红外辐射与化学键振动的关系,可以通过分析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变化,了解煤炭的氧化程度和稳定性。

4.煤炭燃烧: 红外测试可以研究煤炭的燃烧特性。

通过分析煤样中的挥发分和焦炭含量,可以预测煤样的燃烧产物和能量释放情况。

5.煤与环境: 红外测试可以探索煤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分析煤炭中的有机化合物和污染物,可以了解煤炭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检测(有答案解析)(1)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检测(有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0分)[ID:140198]下列化合物的1H-NMR谱图中吸收峰的数目不正确的是A.(2组)B.(5组)C.(3组)D.(4组)2.(0分)[ID:14019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很多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来测定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李比希元素分析仪可以测定有机物的结构简式B.质谱仪能根据最小的碎片离子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C.红外光谱分析能测出各种化学键和官能团D.对有机物CH3CH(OH)CH3进行核磁共振分析,能得到4个峰,且峰面积之比为1:1:3:33.(0分)[ID:14019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CaCl2的电子式:B.间硝基甲苯的结构简式:C.乙二醇的实验式:CH3O D.3-甲基丁酸的键线式:4.(0分)[ID:140191]分子式为C4H7O2Cl,且能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气体的有机物可能的同分异构体(不考虑立体异构)数目为A.3B.4C.5D.65.(0分)[ID:140171]下列化学式只表示一种纯净物的是A.C3H6B.C4H6C.CH2Br2D.C2H4Br26.(0分)[ID:14016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水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氯化物B.用红外光谱仪可以确定物质中是否存在某些有机原子团C.科学研究证明,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都带正电荷D.以电解盐酸为基础制取氯气等产品的工业称为“氯碱工业”7.(0分)[ID:140165]某烯烃氢化后得到的烃是,该烃可能有的结构简式有A.1种B.2种C.3种D.4种8.(0分)[ID:140162]8.8g某有机物C在足量O2中充分燃烧,将生成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浓硫酸和碱石灰,分别增重7.2g和17.6g,经检验剩余气体为O2.已知C分子的质谱与红外光谱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机物C中含有C、H、O三种元素B.有机物C的分子式为C4H8O2C.有机物C难溶于水D.符合C分子结构特征的有机物只有一种9.(0分)[ID:140155]下列物质属于脂肪烃的是A.B.C.D.10.(0分)[ID:140154]下列化合物分子中,在核磁共振氢谱图中能给出三种信号的是A.CH4B.CH3CH3C.CH3CH2CH3D.CH3CH2OH 11.(0分)[ID:140141]下列烷烃的一氯取代物中没有同分异构体的是()A.丙烷B.丁烷C.2-甲基丙烷D.2,2-二甲基丙烷12.(0分)[ID:140117]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选项被提纯物质除杂试剂分离方法A酒精(水)生石灰蒸馏B乙醇(乙酸)Na2CO3溶液分液C乙烷(乙烯)酸性KMnO4溶液洗气D溴苯(溴)CCl4萃取A.A B.B C.C D.D二、填空题13.(0分)[ID:140395]按题目要求填空:(1)曲酸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食品添加剂,结构简式为,其所含有的含氧官能团有_____ (写出符合条件官能团的名称)。

各类有机物的红外特征吸收

各类有机物的红外特征吸收
各类有机物的红外 特征吸收
汇报人:XX
目录
•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 烷烃类有机物红外特征吸收 • 烯烃类有机物红外特征吸收 • 炔烃和芳香烃类有机物红外特征吸收 • 含氧官能团有机物红外特征吸收 • 其他类型有机物红外特征吸收
01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定义及作用
定义
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 IR)是研究物质在红外光区的吸收和 发射特性的光谱学分支。
实例分析:典型烯烃类有机物红外光谱图
• 以乙烯为例,其红外光谱图在1650cm-1处出现强吸收峰,对 应于C=C伸缩振动;在3020cm-1处出现中等强度吸收峰,对 应于C-H伸缩振动;在1460cm-1处出现弱吸收峰,对应于CC伸缩振动;在965cm-1和870cm-1处出现弱吸收峰,分别 对应于面外弯曲振动。这些特征吸收峰可用于鉴别乙烯及其 他烯烃类有机物。
C-C伸缩振动
位于约1460-1380 cm^-1^和 1100-1000 cm^-1^范围内,表 现为中等强度吸收峰。随着碳链 长度的增加,吸收峰向低波数方 向移动。
C-H弯曲振动
位于约1460-1380 cm^-1^范围 内,表现为弱吸收峰。随着碳链 长度的增加,吸收峰向低波数方 向移动。
实例分析:典型烷烃类有机物红外光谱图
02
烷烃类有机物红外特征吸 收
烷烃类有机物概述
烷烃类有机物定义
烷烃是一类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 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 原子之间以单键相连,其余价键 均与氢原子结合。
烷烃类有机物种类
根据碳链的长度和形状,烷烃可 分为直链烷烃、支链烷烃和环烷 烃等。
红外特征吸收峰位置及强度
C-H伸缩振动
位于约3000-2800 cm^-1^范围 内,表现为强吸收峰。随着碳链 长度的增加,吸收峰向低波数方 向移动。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红外光谱法的应用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元素和其他元素(如氧、氮、氢等)组成的化合物。

由于其结构复杂多样,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多种多样。

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可以通过分析分子振动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红外光谱法基于分子中化学键的振动和转动产生的特定频率的吸收。

当红外光通过样品时,被吸收的光谱能被红外光谱仪测量并记录下来。

这些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与化学键的类型和环境有关,因此可以用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首先,通过红外光谱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功能团。

不同的功能团具有不同的化学键振动频率,因此在红外光谱中表现出不同的吸收峰。

例如,羟基(-OH)的振动频率通常在3200-3600 cm-1之间,而羰基(C=O)的振动频率通常在1600-1800 cm-1之间。

通过分析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中的功能团种类和数量。

其次,红外光谱法还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中的结构。

根据有机化学的定量理论,化学键的振动模式决定了红外光谱的吸收峰位置。

例如,C-H键振动通常在2850-3000 cm-1之间,C-O键振动通常在1000-1300 cm-1之间。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已知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库,并结合其他分析手段(如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具体结构。

此外,红外光谱法还可以用于鉴定和定量有机化合物的杂质。

杂质的存在会导致红外光谱的吸收峰位置和强度发生变化。

通过与纯净样品比较,可以确定杂质的类型和含量。

这对于有机合成和质量控制而言非常重要。

然而,红外光谱法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红外光谱法只能提供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整体信息,无法提供具体的原子位置和立体结构。

其次,样品的制备和红外光谱仪的校准也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时,需保证样品的纯度和仪器的准确性。

总而言之,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化合物鉴定方法。

通过分析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功能团、结构和杂质。

傅里叶红外测含氧官能团

傅里叶红外测含氧官能团

傅里叶红外测含氧官能团一、引言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技术,它可以用于测定物质中的含氧官能团。

本文将介绍傅里叶红外测含氧官能团的原理、仪器和操作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二、原理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是利用物质吸收、散射或透射红外光的特性来确定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的方法。

当物质受到红外辐射时,分子中的化学键会发生振动或转动,从而产生特定频率的振动谱线。

这些谱线可以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红外光谱图,并且不同官能团有不同的振动频率和强度,因此可以通过比较样品和标准品的光谱图来确定样品中含氧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

三、仪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是进行傅里叶红外测量的主要仪器。

该仪器由光源、样品室、干涉仪和检测器等组成。

样品通常以粉末或液态形式放在样品室中,通过干涉仪和检测器进行光谱分析。

另外,还有一些附加设备,如样品制备设备、样品处理设备和数据处理软件等。

四、操作方法1. 样品制备: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样品形式(粉末或液态),并将其均匀地散布在透明的红外吸收片上。

2. 样品测量:将红外吸收片放入样品室中,并进行扫描。

扫描时需要设置合适的波数范围和分辨率。

3. 数据处理: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光谱图,并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优缺点傅里叶红外测含氧官能团具有以下优点:1. 非破坏性分析方法,不需要对样品进行任何化学反应。

2. 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含氧官能团,并且可以定量分析。

3. 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 不能确定官能团的位置和序列。

2. 对于某些化学键的振动不敏感。

3. 需要标准品作为参照。

六、应用傅里叶红外测含氧官能团广泛应用于化学、制药、食品和环境等领域。

例如,可以用于检测含氧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药品和食品添加剂等。

在环境监测中,也可以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水中的有机物质。

七、结论傅里叶红外测含氧官能团是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样品制备方法和仪器参数,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红外线光谱与物质结构分析

红外线光谱与物质结构分析

红外线光谱与物质结构分析红外线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无损的、快速且灵敏的分析方法,可以对物质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和识别。

红外线光谱是在波长范围为0.78~1000微米的红外线区域内进行测量,利用物质中不同振动模式对应的不同波数进行结构分析。

这种技术在化工、医药、材料科学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红外线光谱的基本原理物质的分子由原子通过或化学键或氢键结合而成。

这些原子通过在分子中振动、转动或伸缩等方式运动而相互作用,因此每个分子都有着其特有的振动光谱。

红外线光谱技术就是通过测量物质吸收、反射、散射等光的信息,以得出分子中原子间的互相作用及其振动模式,进而分析物质的结构、成分和性质。

二、红外线光谱应用的对象红外线光谱可以用于分析各种化学物质,例如:有机化合物、矿物、材料等。

1、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通常由C-O、C-N、C=C、C-H、N-H、O-H、S-H、C≡C等化学键构成。

这些化学键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振动模式,因此在红外线光谱图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化学键的吸收峰。

有机化合物的红外线光谱可以用于识别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键类型。

2、矿物矿物的红外线光谱可以用于确定其化学成分、物相同定、晶体结构以及矿物中的配位离子等。

例如,炭酸盐矿物的红外线光谱中有一个特定的吸收带- v3 (CO3) ,其位置和强度与不同的矿物和孔隙水体沉积所产生的环境因素有关。

因此,炭酸盐矿物的红外线光谱可以用于矿物化学、地质环境和孔隙水渗透性的研究。

3、材料红外线光谱可以用于分析各种材料,例如聚合物、陶瓷、金属等。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对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和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三、红外线光谱的数据解释红外线光谱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但是在解释光谱数据时需要特殊的技术和经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方法:1、吸收峰位置红外线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与所测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键类型有关。

吸收峰的频率可以提供关于结构中原子键属性的信息,而吸收峰的强度则反映出原子中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实验报告红外光谱测定物质结构实验

实验报告红外光谱测定物质结构实验

实验报告红外光谱测定物质结构实验实验报告:红外光谱测定物质结构实验引言:本实验旨在通过红外光谱仪器对给定的物质进行测试,以确定其分子结构和功能基团。

红外光谱是分析有机和无机物质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测定物质在红外光波长上的吸收区域,可以了解物质分子的振动和转动信息,从而推断出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1. 实验设计1.1 实验目的通过红外光谱测定给定物质的吸收峰和特征波数,确定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基团。

1.2 实验原理红外光谱的原理是利用红外光波长下光的吸收特性与物质的振动和转动状态相关。

物质中的化学键和功能基团会吸收特定波数的红外光,在红外光谱图上形成吸收峰。

这些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提供物质结构和功能基团的信息。

1.3 实验步骤1. 首先,将待测物质样品制备成适当形式,如将其压片或溶解于适宜的溶剂中。

2. 将样品放入红外光谱仪器中,调整仪器的参数,如光源强度、扫描范围等。

3. 启动仪器开始扫描,记录红外光谱数据。

4. 根据红外光谱数据分析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推断物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基团。

2. 实验结果与讨论2.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操作,得到了物质A的红外光谱图,如下图所示。

(插入红外光谱图)2.2 结果分析根据红外光谱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波数范围X到Y之间出现了多个吸收峰。

根据化学键的特性和功能基团的吸收特点,我们可以推测物质A的结构和功能基团如下:(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关于物质A的结构和功能基团的推测)2.3 讨论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对于确定物质结构和功能基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和限制。

例如,有些物质吸收峰重叠或弱,导致结构和功能基团的推断不够准确。

此外,样品制备和仪器参数的选择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3. 结论通过红外光谱测定,我们成功确定了物质A的结构和功能基团。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物质的性质以及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红外光谱仪分析含氧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曹楠
(枣庄学院实验中心,山东枣庄277160)
[摘要]红外光谱仪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含氧化合物,无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其红外活性都是很大的,表现为强宽的吸收峰,这为判定化合物是否含氧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检测依据。

[关键词]含氧化合物;红外光谱;结构特点
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反映,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与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相对应。

利用红外光谱仪,对含氧化合物进行测定,得到其红外光谱。

通过对谱图的分析,得知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共性的特征,本文将具体讨论。

1 实验部分
样品
水,羟基化合物,羰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醚类化合物,磷氧化合物,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硝酸盐,金属氧化物等。

1.2仪器与测试条件
美国Nicolet公司Nexus智能研究型FT-IR红外光谱仪,高级智能采样器,光谱范围7400~350cm-1。

样品测定
将测试样品分别放入智能采样器中,放到Nexus红外光谱仪的光路中,对样品进行扫描,用Omnic软件处理,得到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2 结果与讨论
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1)所有含氧化合物的红外活性都极强。

(2)随与氧连接的元素原子量的增大,吸收谱带的波数降低。

(3)与氧双键结合的官能团吸收谱带的波数比单键结合的官能团高。

(4)与多氧原子结合的官能团,存在两个以上强吸收峰。

表1 有机含氧官能团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表
官能团类型吸吸收峰波数范围(cm-1)结构类型与振动类型吸收峰特征
羟基化合物OH3600~3500
3500~3200
3100~2500
游离羟基νO-H
分子间缔合νO-H
分子内螯合νO-H
尖强
强宽
强宽
羰基化合物C=O1850~1600νc=o强宽
硝基化合物—NO21580~1510
1390~1300νs
νas
强宽
强宽
醚类C—O—C1280~1000νc-o-c强宽硫氧化合物
—SO21400~1200νas,so2强宽
1200~1000νs,so2强宽—SO1200~1000νs,s=o强宽
900~600νs,s-o强宽磷氧化合物
—P=O1350~1100νp=o强度
—P—O—1250~900νp-o强宽
硅氧化合物
Si—O—Si1100~1000νsi-o宽强现在就以上结论分别解析如下:
(1)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是有偶极矩改变,偶极矩改变愈大,吸收峰愈强。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间的偶极矩为一矢量,它是电量与电荷之间距离的积。

氧原子的电负性很大,它的2p电子层存在一个空轨道,一个轨道上有两个电子才稳定,这为吸电子提供了空间,因此,当氧原子与其它原子形成共价键时,随着它外层空轨道电子云密度的增加,电量成倍增加,偶极矩也成倍增加,所以红外活性很大,表现出强宽的吸收谱带。

(2)原子键伸缩振动的基频可近似用下式表示:
ν=
ν为键的振动基频,c为光速,k为化学键力常数,M是质量分别为m1,m2二原子的折合质量,M=(m1×m2)/(m1+m2),设m1为氧原子质量,当m2的质量增大时,M增大,那么ν降低,因此,随与氧连接原子的原子量的增大,吸收波数降低。

(3)根据量子化学原理,单键原子间由σ键结合,而双键原子之间的电子云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组成。

π键的电子云叠合少,电子云的位置易受外界电场影响而改变,从而产生极化,因此使得键能增强,那么化学键力常数随之增大。

同样根据上述公式,当k值增大时,ν值增大,这样可以得出结论,即与氧原子双键结合的化合物的红外吸收频率大于单键结合的化合物的红外吸收频率。

(4)根据分子振动的方式,非线型分子中,当一个原子与多原子结合时,存在对称与不对称两种振动形式,因此,当多个氧原子与另一原子结合时,必然存在两个以上吸收峰,如对称振动吸收峰νs和不对称振动峰νas,另外还有弯曲振动。

从表2可以看出含氧酸根离子和金属氧化物都具有极强宽的吸收峰,这也都与氧有孤对电子存在,吸电子能力强有关。

总之,在红外光谱中,如果有极强宽的吸收谱带,首先要判断可能含有氧原子,然后再根据具体的峰位,推断可能存在的官能团,这样为红外解析工作创造了快捷的途径。

表2 无机含氧官能团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表
官能团类型吸吸收峰波数范围(cm-1)吸收峰特征
CO3-21450-1400强宽
NO3-11390-1350强宽
SO4-21200-1100强宽
SiO3-31100-900宽强
SiO21080极宽强
MgO500极宽强
ZnO500-400极宽强
CuO500宽强
[参考文献]
[1]赵藻藩.仪器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彤.仪器分析与实验[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3]夏玉宇.化验员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4]周永洽.分子结构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5]马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1).
[6]乔冬平.浅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与应用[J].材料开发与应用,1999,(1).
Analys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Oxide with Infrared Spectrometer
CAO Nan
(Zaozhuang Teachers’ College Zaozhuang 277160,China)
Abstract:Infrared spectrometer determined show that organic compound and inorganic compound have great infrared activity, and have intense and wide absorption peaks. This provides the strong basis on which we can distinguish the oxide from the compound.
Key words: oxide; infrared spectrum;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作者简介]曹楠(1960-),女,山东威海市人,山东省枣庄学院实验中心高级实验师。

[联系方式]电话:,电子信箱:
[通信地址]山东省枣庄学院实验中心,邮编:2771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