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关系探究

合集下载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与应用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互动。

其中,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这种互作涉及到植物的生长、繁殖、养分吸收等方面,同时也涉及到微生物对植物害虫的防治、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循环等方面。

本文将对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进行阐述。

一、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1、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植物根际微生物是指在植物根际环境中与植物根部紧密联系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其中真菌和放线菌被称为“根际真菌”和“根际放线菌”,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植物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影响植物生长,包括促进植物根系生长、调节植物生理代谢、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等。

例如,某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泌出一些有机物来供植物吸收,其中包括一些有机肥料,比如氨基酸和核苷酸。

此外,它们还可以分泌生长素、激素等物质来促进植物生长。

2、微生物在植物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植物害虫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大威胁,在农业和园艺生产中经常会给植物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采用化学农药来进行防治,但是这种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还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微生物来防治植物害虫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话题。

微生物防治植物害虫的方法通常包括两种:一种是利用微生物的天敌作为生物杀虫剂直接对植物害虫进行防治,比如利用蘑菇毒素杀死害虫;另一种则是利用微生物来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使植物自身产生对害虫的抗性。

比如,利用植物根际微生物来增强植物的抗虫能力,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3、微生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循环的影响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在土壤中,这些营养元素的循环主要依靠土壤微生物的参与。

例如,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利用有机物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将其分解成较小的分子后释放给植物吸收利用。

同时,细菌和真菌中还存在一些可以吸附和释放有机肥料的细菌类,通过调节这些细菌的数量来达到土壤养分的管理目的。

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

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

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植物与微生物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植物健康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于植物生长和发展的影响。

一、共生关系1. 根际微生物根际微生物是指存在于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

它们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相互之间通过分泌物质进行交流和互利共生。

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能够使植物吸收大气中的氮气,并将其固定为植物可利用的形态。

2. 菌丝网络菌丝网络是由真菌构建的细长丝状结构,它们能够与植物根系相连,并形成共生状态。

通过菌丝网络,植物能够获得额外的养分,而真菌则能够通过与植物交换养分而获取能量。

二、植物免疫系统1. 植物的防御机制植物具有多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其中,植物的免疫系统是最主要的防御手段之一。

植物通过感知微生物分泌的信号物质,如微生物群体特征分子,来触发免疫响应。

2. 驯化过程中的免疫系统改变人工选择和驯化过程中,植物的免疫系统可能发生改变,使其对特定的微生物具有更强的免疫防御能力。

这种改变使得植物能够抵抗病原微生物,并更好地适应环境。

三、植物与有益微生物1. 促进生长的有益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一些根际微生物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释放出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

2. 提高抗逆性的有益微生物有些微生物能够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这些微生物通过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调节植物的激素水平以及增加植物免疫系统的活性,帮助植物抵御病害和逆境。

四、微生物与植物病原性1. 病原菌对植物的危害某些微生物是植物的病原菌,它们能够感染并导致植物生病甚至死亡。

这些病原菌通过产生毒素、破坏植物组织以及破坏植物的营养平衡来危害植物的生长。

2. 植物的抗病性植物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和调节抗病基因的表达,来增强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

一些植物还能够通过根际分泌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生态功能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生态功能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生态功能在自然界中,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互作关系。

这种互作不仅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还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及其生态功能。

1.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在植物的根际区域,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与植物的根系相互作用,并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首先,它们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一些根际微生物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如氮、磷和钾等。

其次,它们还能够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如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以及抗旱、抗盐等逆境条件。

最后,根际微生物还与植物进行共生关系,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使得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氮气,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2. 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识别植物和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识别是互作关系的起始点。

植物通过根系分泌化学物质,如根泌物和根表面酸碱度的变化等,吸引和选择适合的微生物。

而微生物则通过感知和识别植物释放的化学物质来选择合适的根系统。

这种相互识别的机制使得植物和微生物能够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关系。

3. 微生物对植物的养分利用和降解微生物对植物提供了重要的养分来源。

例如,一些微生物能够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和利用的无机形式。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够有效地降解植物体内的有害物质,如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农药等,保护植物的健康生长。

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能够与植物根系共生,形成共生囊泡或念珠状结构,通过直接吸收植物根系释放的养分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4. 植物与微生物的抗病互作微生物对植物的抗病互作是植物防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微生物能够分泌抗生素或激素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保护植物的健康。

此外,一些根际微生物还能够诱导植物防御系统的激活,增强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5. 植物与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也能够帮助它们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植物与微生物间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

植物与微生物间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

植物与微生物间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关系一直是植物学、微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植物与微生物能够相互影响,不仅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还能影响着植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而这种互作关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则更是引人关注。

一、植物-微生物互作的研究现状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微生物群体的结构、群落的生理状态、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环境等。

为了揭示这种互作关系的分子机制,科研人员利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方法开展研究,以期展示其内在的规律。

在分子生物学中,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表明,植物表面上的物质,如根系黏液分泌物、尿素和多酚类化合物等,是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中的关键物质。

通过分离和纯化这些物质,可以获得许多单独偶然混入的微生物和一些被称为共生微生物的微生物菌株。

这些微生物通过多种方式与宿主植物进行互作,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等。

二、植物-微生物互作的机理与功能1. 物质交换和协同生长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微生物对植物的营养吸收和共生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些微生物通过分泌胞外酶等物质来加速植物的根系分解,促使植物释放出大量的养分。

同时,微生物还通过氮转化、磷解耦等过程来为植物提供钾、氮、磷等元素的营养供应。

这种物质交换和协同生长是促进植物正常生长的基础。

2. 防御功能的提高植物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除了正面作用,也有可能带来潜在的危害,如病原菌和真菌等。

为了避免这些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损害,植物通过启动自身的免疫反应对它们进行防御。

一些微生物可以与植物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促进植物的防御反应并抵抗病原菌的入侵,这种防御功能的提高有利于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3. 增加环境适应能力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互作不仅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参与了植物自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新近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的激素合成、促进叶片的保护性物质的合成以及调节植物的基因表达等方式,促使植物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提高它们的适应性。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及其生态学效应研究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及其生态学效应研究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及其生态学效应研究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动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植物和微生物的互动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稳定性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对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关于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及其生态学效应的研究成果被揭示出来。

本文将探讨植物与微生物的互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一、植物-微生物互作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过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以下是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几个方面:1、植物-根际菌群互作根际菌群是根部土壤和根际的微生物共同组成的一个微生物群体。

根际菌群与植物的根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根际菌群不仅能够协助植物吸收营养,还可以帮助植物抵御一些病原菌的侵袭,对植物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

2、植物-共生真菌(菌根)的互作菌根是一种植物的根系结构,由植物根系和真菌共同构成。

它们之间的互动可以提高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和抗逆性,增加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产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共生关系。

3、植物-植物病毒的互作病毒感染对植物健康的影响很大。

植物病毒不仅会导致植物叶片变黄、枯萎,而且还会危及植物的生产力。

同时,植物和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非常复杂的。

有些病毒能够改变植物的免疫反应,使植物变得更容易被感染。

二、植物-微生物互作的生态学效应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学效应是指它们之间互动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

以下是植物-微生物互作的生态学效应:1、环境物质循环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物质的吸收和释放有重要的影响。

微生物能够降解和转化生物、无机以及有机化合物,同时也能够释放出一些有益的营养物质,为植物提供养分。

因此,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互动对于环境物质的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

2、生态系统结构的维持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互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维持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物和微生物可组成不同的生物群落,这些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3、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互动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维持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及其生态意义研究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及其生态意义研究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及其生态意义研究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生态学家们通过对植物和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复杂的关系,这对我们深入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生命进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机制1. 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植物根际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与植物根系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作网络。

这种互作关系不仅仅依靠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物质提供营养物质,同时也依靠微生物对植物根系的促生作用。

例如,包囊菌可以通过菌体外分泌物修饰植物根系表面,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类厚壁菌则能够通过释放生长素等激素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此外,植物根际微生物还可以合成铵素,通过抑制植物根系周围土壤细菌的生长,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

2. 植物与内共生菌的互作关系内共生菌生活在植物细胞内部或植物根系表面,与植物形成密切的互作关系。

例如,马铃薯和小麦等作物可以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能够通过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肥,供植物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另外,植物与另一类内共生菌——菌根菌的互作也是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

菌根菌可以增加植物根系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同时通过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强植物的抗病性等方式促进植物的健康发育。

3. 微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除了与植物之间的互动之外,微生物之间也可以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例如,共生藻和真菌可以形成地衣。

地衣中的共生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碳源,而真菌则通过为共生藻提供生长空间和保护环境,促进了双方共生体的生长发育。

二、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生态意义1. 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植物根际微生物能够释放出有益物质,并为植物提供所需营养物质,从而促进植物的根系发育和生长,增强植物的抗逆性能力和生命力。

比如,拟南芥的根际微生物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营养元素,增强了植物对缺钙、缺氮等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互作关系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互作关系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涉及到植物的抵御机制、微生物的侵袭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互作关系对于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机制和策略。

一、抵抗机制植物作为生物体,具有一定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在遭受微生物攻击时,植物会迅速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以试图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这些免疫反应包括产生抗菌蛋白、激活免疫相关基因以及产生化学信号等。

植物通过这些抵抗机制,可以有效地减轻病原微生物对其造成的伤害。

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策略病原微生物也具有各种策略来克服植物的防御机制,侵袭并感染宿主。

例如,一些病原微生物会分泌特殊的酶来降解植物细胞壁,从而便于其侵入植物细胞。

另外,一些病原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操纵植物的免疫系统,使其失去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抵抗能力。

这些侵袭策略使得病原微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植物的免疫反应,并在宿主内繁殖和生存。

三、互利共生尽管植物和病原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互相对抗的机制,但也有很多情况下它们之间可以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会以共生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的根系中,为植物提供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同时植物也为这些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的环境。

这种互利共生关系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阻碍其他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侵袭。

四、人为调控人类通过育种和控制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干预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互作关系。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栽培抗病品种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此外,人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保护植物的健康。

总结起来,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植物通过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病原微生物则通过各种策略来克服植物的防御机制。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之间也可以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关系。

微生物 植物 互作

微生物 植物 互作

微生物植物互作微生物和植物是两个不同的生物类别,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互作关系。

这些互作关系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微生物对植物的促生和保护作用等方面探讨微生物与植物的互作关系。

微生物和植物之间最常见的互作关系是共生关系。

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受益的关系。

在植物体内,有很多微生物与植物形成共生状态。

例如,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根际共生。

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为植物提供养分,同时它们还能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保护植物的健康。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合成植物生长因子,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根际微生物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根际共生外,微生物还可以与植物形成其他类型的共生关系。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寄生在植物的表皮上,形成共生状态。

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体表面的有机物质,提供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还可以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保护植物的健康。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可以与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吸收养分和水分,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增加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除了共生关系,微生物还可以对植物起到促生和保护作用。

微生物可以合成植物生长因子,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合成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开花。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保护植物的健康。

一些微生物还可以产生抗生素,抑制植物病原菌的侵染,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微生物和植物之间存在着多种互作关系。

微生物可以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养分,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保护植物的健康。

微生物还可以合成植物生长因子,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产生抗生素,抑制植物病原菌的侵染,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微生物与植物的互作关系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微生物与植物的互作关系对于促进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关系探究
摘要:植物和微生物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两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植物与微生物和谐共存的完整的生态环境。

本文从根围的概述入手,然后分析了植物对微生物的影响,最后探讨了微生物对植物的作用,旨在与同行交流,加强对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关系的探讨,从而利用两者的关系,和其中的规律,采取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区系根围互作微生物
每一个植物个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植物与周围的微生物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联系,它们之间组成不同的生态区域,构成不同的生态环境。

1 根围的概述
植物的根系一般都比较发达,是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

同时,也是植物分泌排泄物质的重要部位,植物根系所在的范围就叫做根围[1]。

在植物的根围内,由于根系的分泌物较多,是营养比较丰富的场所,因此,在根围中的微生物也比较多。

一般植物根系周围分泌物多,营养丰富,非常适合微生物生长,譬如固氮菌在根系周围比较多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2 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般而言,陆生高等级植物的根都有渗出的现象,根渗出物直接影
响的区域就是植物的根围。

早在20世纪60年代,Rovira就指出:根系分泌物的存在,给微生物提高繁殖生长的温床,微生物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吸收相关的根系分泌物。

根系分泌物有的微生物之间不发生作用,与有的微生物之间就会发生相应的反应,从这里可以看出,根系分泌物对根围中的微生物的影响也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两者间的性质不同,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就不同。

存在生命机理的植物活体,但根系部位自动分泌、因磨损而渗漏,将有机物从根系中释放到根围里[2]。

2.1 根系分泌物的四种类型
有各种次生物在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低分子量和复杂的物质。

它们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渗出物。

渗出物的分子量一般较低,主要从根系表皮细胞中渗透出来的;二是分泌物。

在植物的新陈代谢中,植物会主动释放出一定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叫做分泌物。

三是黏胶质。

它是根毛、根冠的分泌物,形状为粘稠状。

四是脱落物和分解物。

植物根系部位成熟老化而脱落的表皮细胞的产物。

2.2 从组成的性质来看,根系分泌物的分类
(1)糖类。

糖类是根系分泌出来的物质中比较多的一种。

主要有麦芽糖、果糖、葡萄糖等。

这很对多微生物都有影响的物质。

(2)有机酸。

这是根系分泌出来的有机类酸性物质,主要有柠檬酸、苹果酸等。

(3)氨基酸。

氨基酸是对微生物有着一定影响的物质,可以为很多微生物提供繁殖所需的营养。

现在发现的有20多种氨基酸,包括冬氨酸、仅一丙氨酸等。

(4)化感物质。

包括黄酮类物质、酚类物质、香豆酸、苯甲酸、阿魏酸和肉桂酸等,在根系分泌物里面还含有微量的酶类冈、生长物质和少量的甾类化合物和脂肪酸等。

这样,根围就成了微生物的营养供应站,显示出微生物对植物的依赖性。

如果这些微生物一旦失去可以供其繁殖生长的有机体,它们也将无法在此出继续生存下去。

从实际调查可以看出,凡是根系不发达的土壤,其植物根围的微生物比较少多,比根系发达土壤的微生物明显要少许多。

没有根围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比有根围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要少得多,一般要少十倍,乃至几十倍。

2.3 植物根围不同,影响着根围中的微生物种类
根系分泌出来的物质主要是集中在植物的根围内,这个地方的分泌物非常丰富,是各种微生物繁殖生长所需的营养基地。

各种微生物根据自身的实际特性,有需要进行选择,吸收根系有用的分泌物中的养分排斥没有用的物质。

植物不同,其根系分泌出来的物质也就不尽相同。

根系分泌出来的物质不相同,其所能影响到得微生物就不同,也就是说根围不同,其根围中的微生物种类也就不尽相同。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的根系,拥有的根围生态环境体系不同,其生态体系中的微生
物裙种也不尽相同,表现了根围与微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选择关系[3]。

一般而言,植物不能连作的原因其实就是与植物根系对根围生态区域中微生物的影响有关。

例如,在一块地里面,前茬植物是大豆,二茬植物又是大豆,第三茬种植的作物还是大豆。

在第一茬中,大豆根系分泌物与微生物之间发生了一定的作用,在大豆根系的刺激下,一些不利于大豆生长的微生物纷纷繁殖起来,在根围所在的土壤中,已经形成了不利于大豆连作的生长环境。

如果在原来的土地上进行第二次连作,第二茬大豆的生长的土壤环境中,已经具有多种不利于大豆生长的微生物,所以第二茬大豆的收成就比第一茬的要低。

当到第三茬时,突然中不利于大豆生长的微生物已经具有相当的数量,所以大豆生长的环境更差,收成也就更少。

这就是大豆等植物为什么一般不宜连作的原因,也是植物对微生物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个实例。

3 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根系分泌物直接影响着根围微生物生态区的群落,同时,微生物能有效地促进根系的分泌。

(1)植物不同,其土壤微生物也不同,具有很强的选择性,(2)根围微生物对根的生长过程及根分泌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围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之间,植物的生长状况与根围微生物质量、根围微生物与作物产量的之间都有良好的关系。

总之,在植物
与微生物这个共同组成的生态区系中,信息的传递、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交换都是通行进行的[4]。

微生物对植物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在其根围微生物的区系中,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有些菌对埴物具有不良的影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机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危害,这类菌叫做有害菌;而另外一些菌具有间接地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这类菌叫做促生细菌。

由于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明显,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方面,内源或外加的植物激素在一定浓度下都能促进植物地上部与根系的生长发育。

另一方面,经有益菌处理的植株,根系长而发达,且生长活力明显增加。

4 结语
植物与其根围中的微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的条件相互促进或互相制约。

我们必须研究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探索出其中的新规律,利用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大胆的实践、创新,努力开创生物科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国辉,毛志泉,刘训理.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28-33.
[2]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38(6):1219-1226.
[3] 张燕军,郑建旭,张爱军,等.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方法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 2008,14(21):66-67.
[4] 杨程,徐程扬.根系分泌物及根际效应研究综述[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