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2

202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2.(有答案)1.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来,而无车马喧。
(___《饮酒》)2)“家住___,人在___”,出自北宋词人___的《青玉案·元夕》。
3)《琵琶行》中,描写乐曲奏完后众人依然沉浸其中的场景的两句是“欲弹琵琶马上催,又恐琵琶声催泪”。
2.(2分)下列选项中,用语恰当的一项是()B.___外出旅游开阔了视野,赞叹大自然的美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作为乡土中国口传文化的一个枝蔓,曲艺是更是有着整套自觉遵循的演观规则的“自律的艺术”,在雅俗之间游弋。
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___的质疑1917年,纽约正在酝酿一个大型独立艺术展。
法国艺术家___把一件从器皿店购得的陶瓷小便池送到展会。
这件被命名为《泉》的作品,是作者刻意寻来的批量生产且“从任何审美角度来说都没有吸引力的东西”。
它的到来掀起了一场艺术风暴。
在传统观念中,艺术是独特的,应该看上去是美的。
___用自己的行动对惯性的看法提出了质疑。
自此以后,艺术并不只是追求表现崇高的美、和谐的美,现代艺术打破了古典艺术的壁垒,拓展到了诸如荒诞、颓废、反讽、神秘等范畴。
那么,从现代美学的视野来透视,究竟该如何看待艺术呢?美学上对艺术的讨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艺术是一个总体性的种概念,其中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属概念,比如艺术品、艺术家、欣赏者等。
在这方面,美国当代著名学者___提出了一个艺术四要素理论。
他认为,艺术这个方程实际上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世界(指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世界或情感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
他用示意图来加以说明:在这四个要素中,___并不看重“作品”本身。
对于他来说,作品不必是某种精湛的技艺或美感的表现,而是一种观念的表达。
艺术家的作用是发掘和表达这种观念,欣赏者的作用是理解和接受这种观念。
2020年5月上海市徐汇区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检测(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上海市徐汇区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检测(二模)语文试题2020年5月【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试卷共7页,答题纸共2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鱼我所欲也》)⑵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⑶《踏莎行·郴州旅舍》中,“ 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则关于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以远方亲友的殷勤致意,引发词人的凄伤哀怨。
2. 按要求选择。
(5分)⑴政治老师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为题做一次讲座,以下哪一句是最不可能出现在这次讲座内容中的?()(2分)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⑵全班同学围绕“传言”这个话题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以下是某位同学的笔记:①讨论“传言”应区分“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编造的“误导信息”。
②“传言”是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
③许多传言是后来被证实或部分证实的。
④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
⑤传言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制造舆论的手段。
对这些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A.○2○1——○3○4○5B.○1○2○3○4○3C.○3○2○4○1○5D.○3○2○1○4○5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5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陈嘉映①自然概念以人的日常生活为基准,科学概念则不受这种约束。
对我们来说,火是热的,冰是冷的,但在科学话语中,冰同样包含热量。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徐汇位育体校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徐汇位育体校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羨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2020高三二模徐汇作文题解析及范文-----固有印象

2020高三二模徐汇作文题解析及范文(5篇范文得分从62—66分)原题回放:对某个群体的固有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这个群体中个体的评价。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材料类型:现象类关键词:固有印象材料侧重:材料陈述了一种社会现象,且这句话隐含了出题者的观点。
其中“有时”一词,告诉我们带着“固有印象”去评价这个群体中个体是优劣互现。
所以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会有固有印象?固有印象对我们评价个体有何影响(主客观、正反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固有印象?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个体……然后就能构思成文了。
一.界定概念:固有印象:也称“刻板印象”或“类属性思维”,是我们对某一类人、事、物形成的固定看法和观念。
是人类正常思维过程的产物,但这种类别化的看法有时会有偏差乃至谬误,所以说以群体标签来进行个体评价是非理性的。
二.为什么会有固有印象?1.固有印象是人脑的一种心智结构,可帮助我们高效地认识外部世界里的具体个体,即帮助我们推理思考。
2.固有印象的形成,有历史上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原因,也有现实中事实数据统计和媒体故甚其词的因素。
3.有时依赖固有印象,便能一窥个体的价值、立场与思想风貌,能更好地辨别个体、加入群体---大大降低我们评价个体的成本,因而成为生活中的普适现象。
三.为什么固有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群体中个体的评价?1.借对群体的固有印象来评价个体,是贴标签思维模式的惯性延伸。
2.固有印象的先入为主,有时会使我们难以从根源上客观认识个体。
3.对于个体,我们用群体的眼光来看待,这本身便脱离了评价个体这一要求。
四.我们应该怎样去做?1.在评价个体时,我们除了借助固有印象,还应多维度、有深度地体察,以期揭开群体之面,发掘个体之矿藏。
2.对于个体评价,应有自己公平的见解,理性看待事物,因人制异,因事制异,坚守原则,清晰认识,才是在客观环境影响下作出正确评价。
3.个体要绽放光芒,凭己之力,粉碎他人的偏见,带领群体,打破固有印象。
2024年上海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和答案

2024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2)_____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
(_________《六国论》)(3)李白《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人行蜀道时的艰难和惊恐。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40年前,费孝通先生通过对苏州吴江区的调查研究,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要重视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工业,解决农民本地就业的命题。
近十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箴言已然在他的家乡书写出生动实践②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逐步照进现实③齐心村为村民提供保洁服务、绿化养护等就业岗位,搭建富民增收平台④随着吴江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全面铺开⑤开弦弓村探索出一条具有研学文化特色的江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A.②④③⑤①B.④②⑤③①C.①④②⑤③D.④①③⑤②(2)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名称和文章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
(2分)A.民生版《绘就美美江村发展蓝图》B.文化版《讲好现代乡村振兴故事》C.时评版《打造乡村振兴吴江样板》D.理论版《统筹规划苏州乡村建设》二阅读70分(一)光启中学文学社组织社员观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召开了电影改编得失研讨会。
请阅读会议资料“书信”“影评”和发言摘录,完成第3—7题。
(17分)〔书信〕1930年10月13日,鲁迅致信给将《阿Q正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王乔南:“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
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试卷语文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
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⑵王国维在《______》中借用了柳永的词句“_____,_____”来类比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第二境界。
【答案】 (1). 一觞一咏 (2). 王羲之 (3). 人间词话 (4). 衣带渐宽终不悔 (5). 为伊消得人憔悴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选择。
2016年,由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领衔的“中国深部探测技术”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黄大年对他的团队成员说:在“巡天探地潜海”领域,我们一直在跟跑;经过5年的努力,我们进入了并跑阶段。
要达到领跑水平,我们更要戮力同心,沉下心来做研究。
常常有队员拿实验报告来向我(),或发来论文让我(),不时能看到你们的(),我很欣慰,也很骄傲。
目前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从并跑到领跑的路还很长,“_____,_____”,我们任重道远。
⑴按顺序填入括号的词语,用语贴切的一项是A.请示指正不经之谈B.垂询斧正不根之论C.请教斧正不易之论D.咨询指正不刊之论⑵填入画线处的句子,合适的一项是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答案】(1)D(2)B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科幻作品的价值①近几年,随着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以及《黑客帝国》《阿凡达》等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科幻作品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受众,但这依然未能改变科幻作品的尴尬地位:它既不是科学领域的主流,也不是文学领域的主流,而是被大部分国人习惯看作“科普读物”沉沦在边缘状态。
如何定位科幻作品,我们似乎应该厘清一个基本问题:科幻作品的价值到底是什么?②1866年,人们在海上发现了一只被称为“独角鲸”的大怪物,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了捕捉这只“怪物”的行动。
2020年高考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一、积累应用(10分)1.填空。
(5分)(1)何时倚虚幌,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2)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____________》)(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其中第二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
B.蜂蜜和蜜蜂两词虽然只是语序不同,但它们指的是迥然不同....的事物。
C.回顾这近30年的教研生涯,我真有一种忝列门墙....的感觉,感觉我不配做钱老师的弟子。
D.这些科技含量高的家用产品必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明日黄花....。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打开微信,我们每天都面对那种“鸡汤”,其实“鸡汤”就是散文的一种,它的受众最广泛。
由此,一种“公号体”散文应运而生,一种以3000到5000字的篇幅来表达感受、观点的文体已经确立。
它浸润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陷在这样的文字里。
即使我们非常不愿意承认,但也要面对这一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号体”带给我们的动辄十万加的阅读量的变化,更带给我们文学观与情感方式的变革。
①大众关于散文的审美体系和经典标准已经发生改变②微信时代隐秘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审美方式,以及情感交流③也在转变传统散文文体的声音、腔调和语词④“公号体”散文在打破陈规,它转变着读者的思维方式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徐汇中学西校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徐汇中学西校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恶不必丑,善不必美孙绍振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
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
《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他杀了。
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自我欣赏。
《三国演义》不但是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
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
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
因为我们看到的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坏人,而且是一个主动去暗杀坏人董卓,逃亡路上被捕,又视死如归的热血青年,只因心理不健康——多疑,就转化为杀人不眨眼的血腥屠夫。
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
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叫做“净化”,有人把它翻译成“宣泄”,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的。
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
在阅读作品时,面对反面人物,不一定是因为他在道德上很坏,很恶,而是因为其情感空洞。
小孩子看电视往往问大人,某个主人公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类问题有时很好回答,有时不好回答。
越是简单的形象越好回答,越是丰富的形象越不好回答。
这是因为形象越简单,情感价值与道德的善和科学的真之间的“错位”越小;形象越是丰富,意味着情感越是复杂,与善和真之间的“错位”就越大。
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2020.5【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试卷共7页,答题纸共2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鱼我所欲也》)⑵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⑶ 《踏莎行·郴州旅舍》中,“ 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则关于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以远方亲友的殷勤致意,引发词人的凄伤哀怨。
【答案】 (1).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 孟子 (3). 弦弦掩抑声声思 (4). 驿寄梅花 (5). 鱼传尺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和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辟”“驿”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政治老师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为题做一次讲座,以下哪一句是最不可能出现在这次讲座内容中的?()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或古语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运用综合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诗句的出处及诗句的含义;然后分析题目所给的语境,从内容、对象、感情色彩等角度分析诗句是否符合语境要求,哪些句子不符合语境。
A项,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语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的要求。
B项,出自北宋周邦彦的《苏幕遮》,意思是“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
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
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
这是对雨后荷池景色的描写,没有体现哲理。
此句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的要求。
C项,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
’”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的要求。
D项,出自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意思是“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诗句揭示了新事物总会代替旧事物,新老事物的更替是自然伦理的道理。
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的要求。
故选B。
3.全班同学围绕“传言”这个话题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以下是某位同学的笔记:①讨论“传言”应区分“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编造的“误导信息”。
②“传言”是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
③许多传言是后来被证实或部分证实的。
④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
⑤传言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制造舆论的手段。
对这些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最合理的一项是()。
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
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图文转换能力。
解答时要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按照内容划分层次,再对照选项表示的逻辑层次,选出最符合语句逻辑关系和表达先后顺序的选项。
这段话是关于“传言”的。
①是说我们应当对“传言”信息有明确的区分,是总的态度的概括;②是对“传言”的定义;③和④是针对②的信息是否被“证实”,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的补充,因此②③④属于一个层次;⑤针对的是②中的“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提出这种信息有可能被利用。
据此,这段话的逻辑顺序应是①是总领;②⑤是第二层次;③④是针对②的小层次。
符合这个逻辑层次的是C项。
故选C。
二阅读70分(一)(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陈嘉映①自然概念以人的日常生活为基准,科学概念则不受这种约束。
对我们来说,火是热的,冰是冷的,但在科学话语中,冰同样包含热量。
热量是由分子的运动规定的,而不以我们的感觉为基准。
在日常话语中,地球是静止的,并以大地为参照规定了什么在动,什么静止不动。
而在科学话语里,这个参照系被废除了。
②自然概念以经验为基准,而经验是互相交织的,与此相应,自然概念是互相渗透的。
在我们的自然理解中,圆和圆满,正方和方正是联系在一起的,几何学的圆则通过定义和其他概念构成联系,洗净..了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和圆满、圆滑没有任何关系。
③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
即使我们用既有的语词来描述它们,这些语词的意义也不得不悄然改变。
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不仅是发现了一个新事实,不仅是用我们既有的概念来描述一个新事实,空气和重量这些概念本身也经历了细微的转变。
空气有了重量,不再是完全的无物、空无。
重量本来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现在,这层约束被取消了,重量概念得到了自然的扩展,开始从感知向测量倾斜。
④有学者在对日常语汇和科学词汇做了系统研究之后,认为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
例如,“电子”一词今天的意义和最初的意义已大不相同,但“电子”一词前后的各种用法之间存在着“推理之链的联系”,正是这条连续的理由链使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正当地谈论“电子”这个词的概念、意义或指称。
尽管摸索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连续性是极有意义的工作,但不可因此模糊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根本不同之处。
⑤理由链也许可以解释那些来自日常语词的科学概念语词,如力、运动、惯性、时间、迁跃、细胞,但它无法解释那些科学理论创造出来的科学概念。
虚数、力矩、电离、夸克这些词,并不来自日常语词,而是直接由理论得到定义。
即使一个科学概念来自日常语词,这个语词的意义也可能变得面目皆非。
日心说的反对者中有人拒绝伽利略的邀请,拒绝从他的望远镜里看一看天空;有的人看了,但不承认他在望远镜中所看到的。
他们也许只是些老顽固,然而,用望远镜看还是看吗?我们多半会说:当然还是。
用射电望远镜看呢?当天文学家声称“看到了”银河系中实际存在的黑洞,他们是怎样“看”的呢?他们看到了一个黑黑的洞吗?在现代物理学中,“看”和“观察”这些语词的含义已经被更新了。
⑥像力矩、电解质这样的纯粹技术性术语,我们一望而知它们的意义是由某种特定的科学理论规定的。
我们也许不懂得这些语词,但它们并不造成混淆。
带来混淆的反倒是运动、加速度、动机这类语词,它们来自自然语言,同时又是科学理论中的概念。
外行很难摆脱这些概念的自然意义,然而它们在科学理论中往往有很不相同的意义。
⑦关键的是,那些来自日常语汇的科学术语,在一门成熟的科学中,其意义是由科学理论规定的。
运动、力、空间、时间、质量、真空,这些词在科学中的用法与日常用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我们平常怎样使用这些词,对科学家没有多少约束。
(节选自《哲学·科学·常识》,有删改)4. 第②段加点词“洗净”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
5. 下列为第⑥段画线句提供的例证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日心说”出现,这种认识才得以改变。
B. 我们认为鲸鱼和海豚都是“鱼”,但在生物学的范畴内,它们都不属于鱼类。
C. 虽然所指称的对象相同,但是“水”属于日常概念,“H ₂O”属于科学概念。
D. 牛顿提出了“质量”的概念以区别于“重量”,但在普通人眼里两者是一回事。
6. 下列对文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从概念与日常经验的关系角度,说明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不同。
B. 第③④段用事实与概念的更新,说明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C. 第⑤段从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说明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D. 第⑥段用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说明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不同。
7. 从上文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在感知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B. 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基本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建构。
C. 即使与自然概念存在冲突,只要基于实证,科学概念就能得到公认。
D. 在一个成熟的科学理论中,科学理论概念最终将逐步取代自然概念。
8. 以第⑦段为例,分析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答案】4. (几何学里圆的概念)彻底去除了圆在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感性成分 5. B 6. A 7.C8. 对“日常语汇”“科学术语”“科学理论”等概念运用准确。
多用限制、修饰语,如“来自日常语汇的”“在一门成熟的科学中”“都”“或多或少的”等,使表意更严密。
表达上逻辑清晰,说明了来自日常语汇的科学术语在科学与日常生活领域用法的差异及其原因。
【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
结合原文“洗净了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和圆满、圆滑没有任何关系”可知,此处的“洗净”是“彻底去除”的意思;再结合“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洗净”是指完全去除“圆在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感性成分”。
【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第⑥段画线句是“外行很难摆脱这些概念的自然意义,然而它们在科学理论中往往有很不相同的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外行,也就是一般人理解的概念的含义与科学家理解的概念的含义不同。
A项,同属于人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处于不同阶段,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B项,“我们”属于“外行”,我们认为鲸鱼和海豚都是“鱼”;但生物学认为鱼类的生殖方式是卵生,鱼会产卵,而鲸鱼和海豚属于胎生,是哺乳动物,而且鱼类是用鳃呼吸,而海豚鲸鱼是用肺呼吸。
可见“我们”认为的“鱼”和科学家认为的“鱼”含义不同。
可以做画线句的例证。
C项,只是对“水”的不同叫法,没有涉及到意义不同,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D项,“重量”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同一概念含义不同,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