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年全国卷I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2018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试题分析

2018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试题分析

2018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试题分析新乡市一中语文组(2018年6月15日)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从文本题材上看,今年节选的是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属文化、哲学范畴,仍旧是千字左右,选文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文化内涵深厚。

2.从命题形式上看,本大题依然设置3个小题,均为单项选择,两道选择错误项,一道选择正确项,总分值没有变化,依然是9分。

3.考查内容上,第1题侧重于对主要概念的理解,第2题从2017年开始出现的重大变化依然延续,考查对文段整体论证的把握,这点在备考上尤其需要注意,第3题侧重于对文中观点的正确理解。

4.从考查难度上,整体难度不大,设置陷阱依然是七大类型,因此学生在做题时不能总是停留在找寻原句的阶段,应该特别注意训练自己对文章的分析、归纳、整合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 文章从体裁上看,本次所选择的小说与传记类文本有相似之处,在小说的形式下融入了很多真实的历史资料。

2. 从对试题的解析来看,4、5两题较为简单,从文中可直接获得有效信息,题型也较为常见。

第6题难度较大,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在小说中并不普遍,学生可能在练习中所见并不多,但是因为本篇小说阅读理解难度不大,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还是能做出来的。

这道题告诉我们,小说阅读做题固然重要,但不能机械,切实提高阅读能力才是根本。

3.从命题规律来看,文学类阅读改成必做以来,小说文本阅读难度有所降低,主题较为明显,2017年的《天嚣》与2018年的《赵一曼女士》理解起来都不太难。

另外从主题来看,对正面人物、英雄、正能量的歌颂呈延续状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从文本选材上看,材料围绕“量子通信”,由三则材料组成,就材料选取而言,理科学生在对量子通信发展的理解上更占优势,与论述类文本选取的诸子之学,一文一理,遥相呼应,毫无偏颇。

2.从命题规律上来看,与2017年相比,试题形式变双选为单选,即两道单选题和一道主观题,总分值不变,且该题并未加入图表的考查形式。

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试题评析详细答案-人教版[整理] 精品

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试题评析详细答案-人教版[整理] 精品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试题评析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试卷长度有所缩短,思维含量明显增加。

全卷题目从去年的25道减至21道,其中第Ⅰ卷选择题由14道减至10道。

近几年一直作为必考内容的一些常规题目,如字音、词语选用、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双选题等,今年高考没有涉及。

但一些能够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思维含量较高、侧重鉴赏评价的试题,反而加大了比重,如文言文翻译、古诗鉴赏和散文阅读等。

以下是各小题评析:1.[考点]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能力层级为A级。

[答案]B。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识别形近字和同音字的能力。

A项“斐然成章”;C项“烦躁”;D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2.[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A。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词语特别是成语的能力。

百里挑一:一百个里挑选出一个。

形容十分出众。

A项句子强调的是人才稀少的意思,可以改为“凤毛麟角”。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个考点通常包括对现代汉语实词、虚词和熟语的考查,今年主要考查了成语的使用,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3.[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D。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成分残缺,应当把“北京大学电影节”放到开头。

B项不合逻辑,“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

C项搭配不当,应当把“能否”去掉。

4.[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C。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语义性病句的能力。

C项句子中“批评的人”可以是文章中批评到的人,也可以是批评这篇文章的人。

这是典型的歧义句。

5.[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A。

[分析]A项仅仅强调中条山的山势特点,不能作为它“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的证据。

6.[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B级。

[答案]C。

[分析]A项与原文第二段“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的说法不一致。

2018年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解析

2018年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解析

高中学习交流群:9854211/9850646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答案】1.D 2.A 3.B【解析】这篇文章属于文化类论述文,考点包括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考查考生的理解词句、筛选整合、理解运用论证方法的能力。

要提高这类题目的正答率,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还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或者由文中的信息能否得出选项中的结论。

1.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D项混淆是非。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原文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而且结合“照着讲的意义,在于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可知,“新子学”是通过“照着讲”得到“理论之源”的。

2.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

根据原文信息“‘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

3.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

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知二者并不是互相隔膜的。

全国I卷2018语文全国卷Ⅰ命题分析

全国I卷2018语文全国卷Ⅰ命题分析

全国卷Ⅰ命题分析01整体分析1.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

实用类文本和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语段材料的现代科技的主题,和作文中国家大事纪事表的材料,都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时代结合起来,放眼国家、关注社会。

2.注重文化自信的彰显,增强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论述类文本选取倍含思想厚度和历史渊源的“诸子学”,文言文渗透着对古人思想、智慧的领会与理解,诗歌表现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致力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加强基础考查,注重综合运用。

在阅读方面试题选取多种体裁文本,包括小说、新闻、诗歌、启事、传记、学术论文等文体,材料组合更加自由灵活,如非连续性实用文本阅读和以语段综合考查的语言文字应用题。

试题的设置更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命题思路倾向于将答案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展现个性。

02试卷结构考核能力等级:A:识记 B:理解 C:分析综合 D:鉴赏评价 E:表达应用 F:探究全卷共22题,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

阅读题共70分,包括现代文阅读36分,古诗文阅读34分。

表达题80分,包括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

全卷的难度中等,对学生的能力考查集中在B级“理解”和E级“表达应用”之间,注重考查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和语言的表达,不设偏题怪题,注重命题的科学性与灵活性,符合最新考纲的考核要求。

03模块分析(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文本信息,主动获取知识。

选取关于先秦诸子学说的文章,从继承和发展角度论证如何研究学习诸子之学。

与现在提倡的国学热契合,与时代紧密联系。

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依然是三道单项选择题。

重难点主要是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以及在筛选基础上的整合、分析。

2.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文学形象赏析能力和鉴赏表达能力,主要让考生通过阅读文本,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如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等对文学形象、文本语言、文章主题赏析。

2018年高考试题真题——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Ⅰ(1)) Word版含详细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试题真题——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Ⅰ(1)) Word版含详细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试题真题——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Ⅰ(1)) Word版含详细答案解析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请考生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座位号。

2.选择题请用铅笔将正确答案涂黑,如需更改,请先用橡皮擦干净。

3.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要在试卷上作答。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涌现出一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形成了思想史上的奇观。

狭义上,诸子之学仅限于先秦时代;广义上,诸子之学则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历程,至今仍未结束。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作为现代诸子之学,也应该具备这些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经典作品进行实证性研究,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

这方面的研究不仅需要回顾、反思历史上的思想家所说的内容,还需要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为当今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和诸子之学的关系来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

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中西思想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思想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思想的交融,从更深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现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和西方思想传统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世界文化的发展以这两者的互动为前提。

这种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获得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形态。

___女士是一位瘦秀成熟的女性,身上散发着文人气质和军人风度。

她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进行,那里的钟声传得很远,给她留下了清晰的回忆。

2018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逐题分析)

2018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逐题分析)

2018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试题详细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分析

在传承中守正,在变革中出新——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分析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了维幕,全国卷一最突出的特色是引导考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新时代里找到个人意义,让考生把个人与时代、国家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落实了“一体四层四翼”。

现将一些传承与创新做具体分析。

一、在传承中守正1.整体上抓住时代的特征选取合适的切入点进行试题命制,充分体现民族自信。

如实用类文本“墨子号”,语用题“大洋一号”,作文新世纪的宝宝的传承与创新。

2.从选材上看,与往年区别不大。

文学类文本仍为小说;文言文仍是人物传记;诗歌仍延续近几年的诗;实用类体现科技成果;作文与去年的主题类似体现大国自信。

3.考查能力不变。

从试题的形式看,2018年高考语文仍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聚焦关键能力,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创新试题设计,强化素养导向,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不同水平的考生充分展现才华的空间。

二、在变革中出新1. 语文试题更有梯度。

跟以往语文试卷各题难度有较大的随“题”性不同,今年的试卷在难度安排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每一个“任务群”中,都是由易到难,形成了一定的梯度。

例如,论述类文本,第1题由“正确”变为“不正确”的一项,这就意味着有三个正确的选项帮助考生理解文章。

第2题难度较大些,但也是选“不正确”。

第3题选“正确”,相比前两题难度加大,并且每一个选项都是建立在对原文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不是简单比对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

试卷的其他“任务群”也一样,都表现出一定的“梯度”。

这种梯度有利于考生稳定情绪,量力发挥。

2.试题赋分更加灵活了。

多选题全部变为单选题,降低了难度。

主观题增加了分值,有助于学生答题给分,更注重学生的发挥。

3.语言文字应用考查更加重视“语境”。

往年的语言文字应用的考查往往是三道“独立”的小题,相互之间关系不大。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解析题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解析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解析201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已经圆满结束。

在语文试卷的第一份全国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颖的题目设置和考查思路。

下面将对这份试卷进行全面解析。

首先,这份试卷的难度适中,整体考查了学生对文言文、现代文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其中,文言文的考察依然重要,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为了更好地解析这份试卷,我们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共两篇,按照题目顺序解析)第一篇文言文阅读题是《祭鱼文》,这篇文言文主要考察考生对古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文章通过对祭祀鱼类的描述,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解题时,考生应注意从文中找到关键词,整理出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旨,同时注意理解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和古文中常见的词义转变,这对于正确把握文章的意思非常重要。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题是《石壕吏》。

这篇文言文以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和反思官场腐败为主线,寄托了作者对社会深度批判的情感。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发现作者对官场现象的讽刺和抨击,同时也借助主人公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考生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中细节,把握描写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的线索,进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共一篇,按照题目顺序解析)现代文阅读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真理的关系。

解题时,考生应先读懂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注意找出文章中的论证过程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同时也要理解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难点词语,如"标准"和"真理",以及作者对这两者的定义和理解。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共两篇,按照题目顺序解析)第一篇阅读理解题是《天文培训班》,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青少年加入天文培训班的故事,并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引发对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全国卷I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新翰高中紫枫叶
高考语文卷包括三个部分:阅读、语言文字基础题和写作,各大题分值分别是70分、20分和60分。

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在语文高考题中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写作水平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阅读多了,写作必然不在话下;能写好作文,阅读亦肯定不会差。

故两者的学习可以齐头并进,同步提高。

今年全国卷I高考语文总体来说,除了“语言文字运用”稍有变化之外,其它题型和去年基本一致。

一、阅读分为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分三种: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1、论述类阅读,三道选择题,9分。

文本内容常是和传统文化、哲学、心理、社会现象等有关的较深奥论述文。

所以要应对此类阅读,不但需要考生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的差别,还需要良好的文字概括能力与较强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

2、文学类文本基本出自名家作品,一道选择题,两道分析题,15分。

今年的文学类文本出自著名作家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士》。

文本不难看懂,但要真正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内涵,全面立体地分析赵一曼女士的形象,明白作者所使用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叙述方式,那么仅仅看懂就远远不够。

考题需要考生从文本的每一细节中去体会人物的风采,认识英雄在当下的现实意义等等,需要考生较强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

3、实用类文本与当下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题,
12分。

引用《人民日报》、《自然》杂志和《参考消息》的文字,来展现中国科技的发展、经费投入及中国研究团队的贡献。

除了要多关注当今时事,了解国事天下事,我们也需对文本的大段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提炼,最终组织文字答题。

古诗文阅读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句名篇默写组成。

1、名句默写6分,情景式默写,只能平时多积累背诵。

2、古代诗歌阅读文本主要是名家作品,一道选择题,一道简答题,9分。

常考的诗人有李白、杜甫、李贺、苏轼等。

鉴赏诗词需要我们平时多了解阅读诗人的人生经历,即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诗作的背景,对其诗作的理解就不会困难。

诗歌《野歌》的作者李贺被剥夺了考进士资格,因为其父李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别人说要避家讳,故考官取消了他的考试资格。

诗人本有着“仰天射落衔芦鸿”之才华之信心,没想到只能“麻衣黑肥冲北风”。

考生知道诗人的这段经历,才能理解第三联的“男儿屈穷心不穷”,即诗人的理想遭受破灭,陷入困窘之地,但诗人依然保持乐观之心,发出“寒风又变为春柳”之感叹。

故对诗歌的鉴赏不仅要了解其人其诗,还要扣住诗中的每个字眼整体分析。

3、文言文阅读题有断句、文化常识内容解说三道选择题和2道翻译题,翻译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以及固定句式,19分。

2018年较为简单,尤其是翻译题,没有比较难翻译的字词。

断句、文化常识与内容概括题,均不是太难。

文化常识的题要多积累,“践阼”即“登基”,“践”是“登上”,“阼”是台阶,根据其部首可以判断,故选项提到“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是错误的。

文言文水平的提高,除了课本的文言字词语法要过关,考生亦要在课外的文言阅读中多积累琢磨,不放过难点重点,有耐心恒心信心,认真仔细,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语言文字基础题,20分。

1、今年病句、成语、补写句子9分都放在一个文段里考,这是这几年来此题的一个变化,需要凭语感及认真的思考分析。

2、应用文是启事5分,故其语体色彩需凸显,不能处处口语化,对口语的5个词要进行修改,变成书面语。

3、文字介绍题,要把流程图用文字完整准确地描述出来,注意无需形容词,用简洁的文字把图之意表达清楚即可。

三、写作题60分
六十分的写作是全国人民都非常关注的。

今年的全国卷I和去年的相似,都和时代国家的发展相关,材料内容与当今年轻人的成长环境紧密联系。

这是多角度、开放性的材料作文题,不容易离题,但也不易写好得高分。

从材料内容看,包括人口、社会事件、科技、文化等方面。

要求考生从自己与时代的发展为立足点,再根据作文中的要求“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故议论文必须写到“我/我们、时代/中国/成就、2035年的他/他们”。

议论文的写作除了要多积累生活社会经验,还要关注国事天下事,培养自己对事物对世界的思考分析能力,锻造自己的文字组织与表达能力。

总之,高考语文卷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要想在高考语文中取得好成绩。

首先平时要多阅读经典,多读名家名作;
其次,多做题,多琢磨出题规律及答案要点;再次,高考卷阅读题量大更需要我们摆正心态,不慌不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