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舞蹈史2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选修课《中外舞蹈赏析》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选修课《中外舞蹈赏析》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选修课《中外舞蹈赏析》教学大纲学时数:20 学分:1 适合范围:全院选修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中外舞蹈赏析》是唐山学院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

课程主要介绍关于舞蹈赏析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中外舞蹈门类、优秀舞蹈作品和舞蹈欣赏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在传授上述知识的同时,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艺术原理和美学思想对舞蹈作品和生活中的舞蹈现象进行赏析和鉴别。

本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为宽广深刻的艺术之美。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舞蹈艺术基本理论课程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舞蹈欣赏的意义第二节——舞蹈欣赏的心理过程第二章舞蹈艺术基本理论第一节——舞蹈的概念第二节——舞蹈的种类本部分主要讲述了舞蹈的概念、舞蹈的起源、中西方舞蹈的分类。

舞蹈的分类涵盖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体育舞蹈、流行舞等舞种,以及近年来西方新兴舞种,例如:后现代舞蹈、日本舞踏等舞种。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舞蹈与其他人体艺术的区别,区分不同的舞蹈种类及艺术风格,了解舞蹈欣赏的意义,并建立舞蹈欣赏的心理过程。

(二)、中国古典舞蹈的欣赏课程大纲:第三章中国舞蹈第一节——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1 原始舞蹈2 周代“雅乐”3 汉代“俗乐”之美4 建安“风骨”与舞蹈5 魏晋南北朝的舞蹈6 隋唐“燕乐”中的舞蹈7 宋、元、明、清的舞蹈第二节——中国古典舞蹈1 中国古典舞蹈美学标准2 中国古典舞作品讲析及欣赏本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演变过程,具体包括不同朝代、文化、地域下,中国古典舞蹈的特征、中国古典舞的体系建立、新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名家名篇、如何欣赏古典舞等知识点。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现状、美学标准及欣赏角度;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与古典舞蹈的关系;掌握中国古典舞欣赏的基本方法。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欣赏第四章中国汉族民间舞蹈1 秧歌的起源、种类2 地域特色、代表性种类、风格特点3 作品赏析第五章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第一节——蒙古族舞蹈(舞蹈种类、风格和特点、作品讲析和欣赏)第二节——藏族舞蹈第三节——维吾尔族舞蹈第四节——傣族舞蹈第五节——朝鲜舞蹈本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汉族舞蹈、少数民族舞蹈,如:蒙、藏、维、傣、朝等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舞蹈服装、代表作品及欣赏方式等内容。

舞蹈简史教学大纲

舞蹈简史教学大纲

XXXXX学院《舞蹈简史》教学大纲授课学院:授课教师:职称:专业班级: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舞蹈的历史有一个比较概括的了解,特别是对各个时期的舞蹈风格的演变及其深层的文化、历史的根源有所认识,从而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的整体的艺术素质。

为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可培养中国舞蹈历史研究和进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和综合类人才。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远古及夏商舞蹈(一)教学的基本要求概述,百兽率舞之民舞源头,乐舞交流的发轫,君王首领开创纪功乐舞先河(二)教学具体内容1.源于现实的舞蹈发端2.社会各阶层参与的夏商时期舞蹈3.远古及夏商的民众舞蹈形象(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夏商时期的舞蹈(四)考试内容及要求岩画舞蹈涉及哪些主题夏代君王为什么与舞蹈相关商代主要有哪些舞蹈。

第二章周代舞蹈(一)教学的基本要求概述,周代为何是雅乐舞的璀璨时期,周代为何是以女乐为主体的“新乐”勃兴之时,周代为何是舞蹈观念得到建立和制衡的时期。

(二)教学具体内容1.分封制和周代的礼乐舞蹈2.作为人才培养手段的礼乐舞蹈的教育3.农耕社会中的周代的祭祀舞蹈4.生产资料再分配与周代舞蹈的分流5.基于现实的各种乐舞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何为“礼崩乐坏”,礼乐舞蹈的式微,女乐舞蹈的兴起(四)考试内容及要求西周的舞蹈整体局面和风貌“女乐”的概念是何时出现的先秦诸子中有的乐舞学说西周的制礼作乐与六代舞的关系第三章汉代舞蹈(一)教学的基本要求概述,汉代人对舞蹈与前代不同的理解和不同态度,汉人的乐舞观深刻影响了此后历朝历代。

(二)教学具体内容1.丰富多彩的“百戏”舞蹈。

2.轶态瑰姿的“女乐”与舞蹈逸事。

3.雅乐与宴乐。

4.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5.汉代的乐舞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幻想与现实相融的社会意识,厚重与轻疾共存的审美形态(四)考试内容及要求汉代“女乐”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汉代“百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俗乐舞在汉代宫廷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舞蹈(一)教学的基本要求概述,魏晋南北朝建立了“清商乐舞”和“胡乐胡舞”两大体系,这个时代为舞蹈发展创造的价值。

中外舞蹈通史2

中外舞蹈通史2

第十五讲元、明、清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二)(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二、源远流长的各族民间舞蹈如果说唐代是我国古代表演性舞蹈发展的高峰,宋代则是群众自娱性民间舞颇为兴盛的时代。

宋代关于民间舞蹈活动的记载,流传下来的也比较丰富。

各族民间舞蹈,由于与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婚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关系密切,代代相传,因而能长期流传、发展。

即使是在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趋于衰落的时期,民间舞蹈仍然能以节日群众自娱(同时娱人)的方式保存下来,有时是为了敬神,有时是为了驱鬼,有时是为了祈丰年、庆丰收,有时为了男女青年社交寻觅爱情,有时又是婚丧嫁娶仪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民间舞蹈随着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而流传、创造、丰富。

有些民间舞蹈文献记载并不多见,但它们的历史非常久远,往往可以追溯千百年以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包括五十多个兄弟民族多元—体的中华民族。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风格、不同形态的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是人民生活的反映这一点来看,确是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

(一)汉族民间舞龙的形象,龙的舞蹈,贯穿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中,《龙舞》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之一种。

它磅礴的气势、多姿多彩、雄伟壮观的舞蹈形象震撼人们的心灵。

清人姚思勤《龙灯》诗:灯街人似海,夭矫烛龙蟠。

雷駴千声鼓,琉珠一颗丹。

擘天朱鬣怒,照夜火鳞乾。

衔曜终飞去,休同曼衍看。

李笠翁《龙灯赋》形容《龙舞》:“行将飞而上天兮,旦宇宙而不夜。

不则潜而入海兮,照水国以夺犀。

”当时杭州风俗,春节舞龙灯,必先到吴山龙神庙开光,因而清人金江声《武林踏灯词》写道:画鼓声喧百面雷,烛龙惊起上春台。

游人尽道开光好,争向龙神庙里来。

清人项朝棻《龙灯》诗:胜会年年举,青龙光早开(自注:龙灯头上写“青龙胜会”四字)。

《中外舞蹈史2》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舞蹈史2》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舞蹈史》课程教案大纲二、课程简介《中外舞蹈史》级群众文艺班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是系统普及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扎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作为舞蹈专业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着人类社会、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探寻舞蹈艺术的发展沿革,让学生掌握史学知识的同时提升群众文艺班的史外舞蹈的审美情趣,有针对性、策略性和系统性的整合中外舞蹈的资源优势。

它与舞蹈技能技巧课之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通过教案使学生掌握中外舞蹈史学的基础理论,为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思考、研究舞蹈打下基础,为学生更好地表现舞蹈作品提供了理论指导,实现继续世界舞蹈传统文明,弘扬世界舞蹈传统文化。

三、课程教案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外舞蹈文化的历史渊源,以中外民俗传统舞蹈为本,立足舞蹈传承的视角,从中外舞蹈文化的意蕴中分析舞蹈形态学。

掌握不同中外舞蹈不同的民俗文化及风情;多视角研究中外舞蹈文化的传播,使学生具有识别中外各种舞蹈的界定能力,开发学生学习中外舞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舞蹈评论的写作未来的脉搏,传承和发展中外舞蹈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我国原始舞蹈史入手,了解我国古今的舞蹈历史渊源,再进入西方芭蕾史纲,再进入现代舞的发展史,从而让学生掌握中外舞蹈的风格特性。

()结合其他舞蹈课程,拓展课堂的容量空间,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在世界舞蹈文化风格的格调中,以“作品”调动“思维”,以“文化”促进“风格”,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所学中外舞蹈作品和鲜明的时代风格个性,增强快速掌握中外舞蹈不同地域各时期不同风格舞蹈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理解力。

()本课程通过科学的讲授教案,结合多媒体,结合与学生谈论及作业练习,欣赏部分经典作品并分析,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进入图书馆查资料,激活学生独立撰写舞蹈论文的能力,继承创作发展、突破创新的能力和联想整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立足中外舞蹈文化之根,围绕“基础元素”和“根元素”,维系中外舞蹈文化精神,引领大学生寻找世界各地域族群血脉中生存信仰的源流,完成对“根”的体认,坚实地植根世界人民赖以生存的大地上,深入区域传统挖掘其精神与灵魂之根,走向传衍美德的原始情结,保持祖先的灵魂在主流文化中拥有自己的空间,刷新了当代大学生精神品格和内在精神张力,在“根”文化的教案中,在传统人文精神中塑造美好的人性与人格。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教课纲领中国舞蹈史(一)中国古代舞蹈史部分前言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经过舞蹈,我们能够窥见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舞蹈既是艺术之母,又是人类文化的启发者。

原始人类从本能的情绪感情的发泄到生计欲念的表达、实现,都是依赖动作来达成的。

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绚烂悠长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传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经过中国舞蹈史的讲解,让学生认识我国绚烂修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加强民族骄傲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建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

同时,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修业生掌握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各阶段的审美特点、艺术风采,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觉舞蹈、流传舞蹈,促进他们在一个高层次长进行舞蹈的学习、表演、赏识、议论以及创作、教课与研究。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第一章原始舞蹈本章重点:本章主要从能上能上几个方面来掌握原如舞蹈与原如生活的亲密联系,以为原始舞蹈在原始社会并不是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原始人类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原始人生活的必定内容之一。

因为它不单是原始人发泄情绪感情、表达梦想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是其生计的重要方式。

正如闻一多总结原始舞蹈的性质时所言:“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物实质表现生命;以适用性的意义重申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一、原始人与舞蹈1、不以审美为目的的活动2、画中的舞蹈形象二、原始舞蹈的种类1、图腾祭祀2、劳动生产3、战争生活三、原始舞蹈的性质1、激烈的功利目的2、高度的生命情调复习思虑题:1、舞蹈与原始人的关系。

2、为何说原如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态的最高展现?本章参照文件:《通史》《路史》《礼记·月令》《山海经·国外西经》《吕氏在秋·仲夏记·古乐》《史记·五帝本纪》《左传·昭十七年》《韩非子·十过》闻一多《伏羲考》、《姜履大人迹考》第二章夏商舞蹈本章重点:本章主要掌握夏商时代“女乐”的出现同“全民性”的原始舞蹈步入表演性娱乐舞蹈的一个重点性转变。

《西方舞蹈通史》教学大纲

《西方舞蹈通史》教学大纲

阅读使人快乐,成长需要时间《西方舞蹈通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从西方文化的整体美学背景着眼,从个性迥异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着手,系统梳理与评介西方舞蹈发展史上的不同时期、主要风格与流派,力求对各自的创作观念、编舞方法、表演技术、美学特征、成败规律和历史原由,做出规律性的认识。

二、教学特点与方法(一)教学特点1.重点:认识舞蹈史论教学中“学思结合”、“手脑并用”、“眼见为实”与“身体力行”的特点,建议学生在精读本课程的教材之同时,还动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相关的参考书,观看市场有售的各类西方舞蹈VCD和DVD,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争取到剧场去观摩,提倡亲自学舞和跳舞,并随时记录、整理、分析和积累第一手材料,为最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研究和写作的能力,奠定重要的基础。

2.难点:中国学人研究“西方舞蹈”的难点较多,首先是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先天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其次是语言的隔膜,以及文字和影像资料的匮乏,这些均严重阻碍了我们深入到远域文化的本质中去。

因此,至少熟练地掌握英语这门使用率最高的西方语言,经常地阅读西文资料,才能逐步地熟悉西方文化,体味西人的心理,最终使得西方舞蹈的学习由表及里。

3.深度:在“西方舞蹈”这个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和目前只能蜻蜓点水的课时限量下,课程的深度只能要求学生在了解基本框架与发展线索的前提下,熟悉重要的代表舞种、流派、人物及其作品,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4.广度:建议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参考书,尽力观赏有关影像资料和现场演出,拓宽知识面,进而从感性和理性这两个方面,了解“西方舞蹈”发生和发展的文化大背景,为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教学与考核方式1.本课程以网上电子课件教学讲授为主。

2.配合阅读参考书目及影像目录(见参考书目)。

3.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将通过网络,及时回答学员就本课程提出的问题。

4.每门课程考试前,由各地认证课室面授辅导10学时。

5.考试方式为笔试。

中外舞蹈史 教学大纲

中外舞蹈史  教学大纲

中外舞蹈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90903X10课程名称:中外舞蹈史/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ien Danc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舞蹈表演教材、教学参考书:《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欧建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袁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发展史》,王克芬、隆荫培,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中外舞蹈史是舞蹈专业学习的基础必修课程,作为一名舞蹈专业学生,旨在了解舞蹈的本质所在,应充分把握古今中外的舞蹈发展和进程,认识中西方舞蹈的发展历程,并能够横向、纵向比较中西方舞蹈的流派与风格,对中西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进行分析与描述,在引导学生分析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为个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今后舞蹈评论打下基础。

该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设置为基础必修课,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将对舞蹈表演专业核心课产生重大辅助作用。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效果和要求:1、知识要求:了解和掌握以下主要内容:了解舞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外国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艺术发展历程;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舞蹈艺术风格特点。

2、能力要求:要求达到以下能力:较强的分析、比较与总结概括能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能力;分析、采取正确态度的应对能力。

3、素质要求:要求获得和深化以下素质:对舞蹈文化、舞蹈遗产的传承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厚重的人文关怀和良好的美学品味;保持民族民间舞蹈民族自觉性,主动维护舞蹈实践健康成长和发展。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该课程总课时为32,期间安排四个课内实践环节,共8个课时。

第一个实践环节为:对各舞蹈文化背景以及民族精神、气质、审美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2个课时;第二个实践环节为:观摩大量的舞蹈视频录像,定期观摩大型舞蹈比赛、汇演,2个课时;第三个实践环节为:了解舞蹈创作动态,展开讨论、评价,2个课时;第四个实践环节为: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艺演出、比赛,积累对舞蹈的感性体验等,2个课时。

大学外国舞蹈史教案

大学外国舞蹈史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舞蹈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舞蹈流派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国际视野。

教学内容:1. 外国舞蹈的起源与发展2. 古典芭蕾舞3. 现代舞4. 民间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外国舞蹈的起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舞蹈的了解和感受。

二、外国舞蹈的起源与发展1. 教师讲解外国舞蹈的起源,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等时期的舞蹈特点。

2.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外国舞蹈的发展历程。

三、古典芭蕾舞1. 教师讲解古典芭蕾舞的起源、发展以及代表人物。

2. 学生分析古典芭蕾舞的特点,如舞姿、服装、音乐等。

四、现代舞1. 教师介绍现代舞的起源、发展以及代表人物。

2. 学生探讨现代舞与传统舞蹈的区别,如表现形式、舞蹈理念等。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外国舞蹈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和感悟。

二、民间舞1. 教师讲解民间舞的起源、发展以及代表国家。

2.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不同国家的民间舞特点。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如《天鹅湖》、《吉赛尔》等,分析其舞蹈特点、音乐、服装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舞蹈流派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外国舞蹈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够掌握外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舞蹈流派的特点。

3. 学生对舞蹈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拓宽了国际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舞蹈史2》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中外舞蹈史》2015级群众文艺班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是系统普及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扎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作为舞蹈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着人类社会、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探寻舞蹈艺术的发展沿革,让学生掌握史学知识的同时提升群众文艺班的史外舞蹈的审美情趣,有针对性、策略性和系统性的整合中外舞蹈的资源优势。

它与舞蹈技能技巧课之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外舞蹈史学的基础理论,为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思考、研究舞蹈打下基础,为学生更好地表现舞蹈作品提供了理论指导,实现继续世界舞蹈传统文明,弘扬世界舞蹈传统文化。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外舞蹈文化的历史渊源,以中外民俗传统舞蹈为本,立足舞蹈传承的视角,从中外舞蹈文化的意蕴中分析舞蹈形态学。

掌握不同中外舞蹈不同的民俗文化及风情;多视角研究中外舞蹈文化的传播,使学生具有识别中外各种舞蹈的界定能力,开发学生学习中外舞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舞蹈评论的写作未来的脉搏,传承和发展中外舞蹈文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我国原始舞蹈史入手,了解我国古今的舞蹈历史渊源,再进入西方芭蕾史纲,再进入现代舞的发展史,从而让学生掌握中外舞蹈的风格特性。

(2)结合其他舞蹈课程,拓展课堂的容量空间,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在世界舞蹈文化风格的格调中,以“作品”调动“思维”,以“文化”促进“风格”,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所学中外舞蹈作品和鲜明的时代风格个性,增强快速掌握中外舞蹈不同地域各时期不同风格舞蹈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理解力。

(3)本课程通过科学的讲授教学,结合多媒体,结合与学生谈论及作业练习,欣赏部分经典作品并分析,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进入图书馆查资料,激活学生独立撰写舞蹈论文的能力,继承创作发展、突破创新的能力和联想整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立足中外舞蹈文化之根,围绕“基础元素”和“根元素”,维系中外舞蹈文化精神,引领大学生寻找世界各地域族群血脉中生存信仰的源流,完成对“根”的体认,坚实地植根世界人民赖以生存的大地上,深入区域传统挖掘其精神与灵魂之根,走向传衍美德的原始情结,保持祖先的灵魂在主流文化中拥有自己的空间,刷新了当代大学生精神品格和内在精神张力,在“根”文化的教学中,在传统人文精神中塑造美好的人性与人格。

解读置放在一个广袤的文化背景上来观察和分析,审视和剖析了历史所遗留下的文化、心态、民族结构,通过平实却极富穿透力的活体,聚焦在区域根脉,从而进入民族繁衍、生生不息的巨大精神内力的真实,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现实面前,希冀通过区域文化的土壤寻找一种调和,以弥补新旧价值观念之间的真实地带。

四、课程进度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