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 摘 要】 民俗旅 游是 内蒙古的重要旅 游产品之一 , 是 内蒙古旅 游业的拳头产品 , 也是重要的旅 游吸 引物。 草原 民俗旅游 正处于起 步阶段 , 尚未成熟 , 还存在不尽如人 意之处 , 一 定程 度上制约 着旅 游业的 发展 。论文就 内蒙古草原 民俗旅游 的现状 处于何种状态 , 怎样 解决现存 的问题 , 以发展 内蒙古旅
2 0 1 5睹 2 弗‘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o u r n a 1 o f Tmv u a n Ur b a n Vo c a t i o n a l Co U
总【 旅 游 经济 与开发】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房忠伟
一
与旅游业发达地 区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要正视这些 问 题, 并且要 以草原 民俗旅游 开发作 为 主线 , 让 旅游者 真 正地感受草原 民俗 的内涵 。 1 . 注重形象打造 , 内涵建设不足 任何一个 国家 和省市旅游形 象的打造 , 首先在 于政 府对 自己的宣传和定位 。 尽管很多地 区都在争抢创建优 秀 旅游城市 , 但是这 些一般 只注重 外在 的形象 , 设施设 备 的建设 , 景 区景点 的建设 , 已经意识 到打造 地 区特 色 是 根本 , 但 还是在外 形上做 的文 章 , 内涵建设 下 的力气 少 。内蒙古草原 民俗旅游开发 中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民族 文 化 的 内涵 挖 掘不 够 , 只注 重形 式 、 忽 略 内涵 , 重 复建 设、 缺乏创新 , 表 现在各旅 游接 待点 民俗文化 表现形式 单一 , 游 客参 与性 不强。这是 因为民俗 旅游开发没有标 准 和定位 , 从而使其开发得不到更多的发展 空间。 2 . 重复建设 , 恶性 竞争 草原 民俗旅游业是个 有待深入研发 的课题 , 属 于文 化经济和知识经济范畴 , 需要 进一步探索 , 逐 步推进 。内 蒙 古最能够 吸引 国内外游 客 的就 是草原 以及 草原 民俗 文化 , 我们 现在 的开 发现状 值得 重视 , 所 有 的旅 游行业 都是 打着 草原文化以及蒙古族 民俗搞旅 游接待 , 由于模 式化 倾 向和 开发人 员对 民俗旅游 理解把 握不 深刻等原 因, 导致草 原民俗 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 重 复建设 , 差异化 特 征不 明显 。由于 内蒙古 的草 原 民俗旅 游 的发展不 成 熟, 很多人理 解建几 个蒙 古包 , 煮点手 扒 肉接 待客人就 是 在搞 民俗旅 游 , 传 承蒙古 族 民俗 文化 , 于是 出现 了草 原上蒙古包 “ 遍地开花” 的现象 。 有 的景点搭几个蒙古包 就一切完事 。 有 的景点设施 良好 , 设备齐全 , 但 游客怎么 看也不舒服 。因为他只注意形而忽略了神 。不说 体现不 出更多的草原民俗文化 , 就连最基本 的接待能力都达 不 到旅游者 的要求 , 更别说 满足客人 的旅游猎奇心理 。 3 . 草原 民俗旅 游项 目开发肤 浅 , 未 能深刻展现草 原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草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内蒙古旅游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景区开发不够成熟、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
本文将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论述。
一、问题:1. 景区开发不够成熟内蒙古地处边疆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
很多景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导致游客体验不佳。
2. 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晚,一些地方的旅游服务水平仍然不够高,存在导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食宿条件差等问题。
3. 缺乏特色旅游产品虽然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景观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但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
二、对策:1. 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提升景区的开发水平,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的配套设施,提升景区的整体品质。
2. 加强旅游服务培训内蒙古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导游、接待员等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 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内蒙古应充分挖掘草原文化、民俗文化等独特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游客。
4.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内蒙古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渠道,充分展示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提升内蒙古的旅游知名度。
5. 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内蒙古应加强旅游管理,建立健全旅游监管制度,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三、总结: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为了推动内蒙古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提升旅游管理水平。
相信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内蒙古的旅游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以上即是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论述。
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内蒙古是中国五个自治区之一,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独特文化的地区。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神秘的沙漠、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和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然而,尽管拥有这些优势,内蒙古的旅游业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低水平的开发、缺乏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服务质量不高等。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以提高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水平。
一、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内蒙古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业在过去几年中发展迅速。
2019年,内蒙古省接待游客623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539亿元人民币。
但是,与国内其他旅游热点地区相比,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内蒙古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有着广阔的草原、神秘的沙漠、绝美的湖泊等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却不高。
很多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景区缺乏完善的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此外,景区的保护与开发之间也面临着矛盾,存在着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现象。
2.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不充分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内蒙古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充分。
相比其他旅游热点地区,内蒙古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较小,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渠道。
此外,内蒙古的品牌形象和旅游产品的特色也需要进一步塑造和提升。
3.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质量是旅游业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但是内蒙古的旅游服务质量目前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很多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偏低,缺乏专业技能和服务经验,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此外,内蒙古的旅游产业链还不够完善,无法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二、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对策针对内蒙古旅游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提升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
内蒙古东部地区游牧民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论文

内蒙古旅游开发论文内蒙古东部地区游牧民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摘要:内蒙古东部地区游牧民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旅游吸引力强,该种旅游方式也顺应了当今低碳环保的理念。
文章在对区域内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分布、结构和优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设计了资源和市场相适应的旅游开发空间布局和民俗旅游产品谱系,并对某些具体民俗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关键词:蒙东地区;游牧民俗;旅游开发;低碳环保;产品谱系一、前言游牧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孕育它的环境是独特的,其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本文探讨的空间范围界定在游牧文化集中分布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行政区划上包括了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和通辽、赤峰二市,是一块特色鲜明、相对独立的地区(以下简称为“蒙东地区”)。
该区域草原面积广阔,水草肥美,是绝佳的天然牧场,游牧文化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传延。
本文主要研究游牧民俗的旅游开发问题。
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生产方式。
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
相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所处生态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在蒙东这片大草原上,衍生出了和农耕文化迥然不同的游牧文化,它与所处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延续几千年而不消失[1];也正是这种不同,使得游牧文化与习俗对草原外游客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该种旅游方式也与当今全球所倡导和推行的低碳理念不谋而合。
二、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分析(一)旅游资源分布分析通过对该区域的游牧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整理、部分地区的实地考察,进而发现该区域的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在分布上有着以下较为显著的特点。
1.地域集中性该区域的游牧文化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呼伦贝尔和科尔沁两大草原上,区内绝大部分的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在此都有集中表现。
2.民族汇聚性该区域主要聚居着蒙古族和鄂温克族两大少数民族,蒙古族主要集中在科尔沁草原,而大量的鄂温克族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草原的鄂温克自治旗。
内蒙古民俗旅游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民俗旅游及对策研究作者:白晓梅闫秀芳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02期摘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疆域辽阔,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中国境内的旅游业持续升温。
内蒙古地区的旅游业也在蓬勃发展,吸引着无数个国内外的游客,从而对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和冲击。
主要分析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尝试探索解决对策。
关键词:内蒙古;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4403民俗文化旅游是人们观赏、了解、领略和参与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能够使游客体验广阔的草原、沙漠、森林等自然风光,同时可以体验丰富的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断发展和开发民俗旅游活动过程中,为内蒙古当地的经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统计 2006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 25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接近 280亿元,同比增长34%,约为全区生产总值的5 82%。
这一数字表明内蒙古独特的旅游前景有着很大的潜力和未来。
2010年旅游总收入接近 732.7亿元,是2005年的3.5倍。
旅行社总数2000年为88家,2005年为404家,2010年增至716家。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内蒙古民俗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努力去改进,进而有效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使内蒙古旅游进入更加良性的轨道,使内蒙古民俗旅游事业更上一层楼。
以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博物院为例,自落成以来,前去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博物院里收藏的民俗展品非常丰富。
这从一个侧面也表明,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热衷。
但是,如果游客获取内蒙古地区民俗生活的体验方法仅停留在博物馆之类的场所,对于内蒙古民俗旅游而言,是一种警示的信号。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究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究内蒙古地处中国北方,是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内蒙古各地纷纷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并通过其开发为当地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本文将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1.1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内蒙古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草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例如,内蒙古具有独特的蒙古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藏族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异同也为游客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观光体验。
同时,内蒙古的草原文化以其广阔、独特的风貌而著称,赛马、牛羊比赛、草原歌舞等活动都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色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1.2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成效明显内蒙古各地纷纷利用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旅游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例如,呼和浩特的“呼市小吃”文化在当地非常有名,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锡林郭勒盟的“婚俗文化”也成为了当地的旅游亮点,通过非遗项目的深度开发,锡林郭勒盟成为了全国旅游意义非常重要的目的地之一。
内蒙古的文化深度开发不仅对当地经济带动效应明显,还对当地的文化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还可以深度挖掘虽然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还有很大的潜力。
比如,内蒙古具有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但是它们的开发还不够深入,因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内蒙古的风景资源也十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风景的结合可以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2.1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是必须的。
然而,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过程中,保护和开发之间会存在矛盾。
一方面,为了保持它们的原始状态,需要进行精细保护;另一方面,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和了解这些文化,需要进行开发和推广。
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旅游发展历程:内蒙古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逐渐成为自治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资源丰富:内蒙古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旅游产业规模:内蒙古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涵盖了旅行社、酒店、景 区等多个领域。 旅游发展现状:内蒙古旅游业在近年来保持了较快增长,成为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旅游产业地位与影响
旅游业对内蒙古 经济的重要贡献
旅游业对内蒙古 社会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对内蒙古 生态环境保护的
作用
内蒙古旅游业在 国际国内市场的
竞争力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内蒙古旅游市场 分析
章节副标题
市场需求与特点
市场需求:持续 增长,潜力巨大
游客类型:多样 化,包括观光、 休闲、探险等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内蒙古旅游市场分析
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内蒙古旅游业概述
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问题 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内蒙古旅游业概 述
章节副标题
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
地理位置:内蒙古位于中 国北部,地势高、草原广 袤,是中国的“马背民族” 聚居地。
创新发展:加强与互联 网、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 展,提高旅游产品和服 务的品质和竞争力。
未来重点工作与措施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 设,提高旅游从业人 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加大旅游产品创新力 度,发展特色旅游和 精品旅游,提高旅游 产业的附加值。
内蒙古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内蒙古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内蒙古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地区,拥有广阔的草原、美丽的湖泊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因此拥有着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
以下将对内蒙古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旅游资源丰富内蒙古拥有广袤的草原、壮丽的沙漠和湖泊,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些天然资源为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例如,呼和浩特的大青山和石人湖、鄂尔多斯的庙尔沟草原和响沙湾、鄂尔多斯博物馆等都是内蒙古旅游的热门景点。
二、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随着对旅游业的重视,内蒙古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各地的道路、酒店、景区设施得到了改善,使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舒适和便捷。
内蒙古还建设了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公路,如深呼吸公路、大环线公路等,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吸引力和便利性。
三、旅游市场快速扩大内蒙古的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内蒙古共接待游客2.0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0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以上。
内蒙古的旅游业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地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民俗文化旅游受欢迎内蒙古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如蒙古族、回族等,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蒙古风味美食,观赏到传统的马头琴演奏以及勇壮的骑马狩猎表演等。
这些文化体验为内蒙古的旅游业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五、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尽管内蒙古的旅游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仍然不平衡。
一方面,由于内蒙古地域广阔,旅游资源分散,很多地方的旅游开发程度较低,无法充分挖掘和利用。
另一方面,内蒙古的旅游市场仍然相对单一,以草原旅游为主,需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六、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内蒙古的旅游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部分景区和旅游区域存在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地区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专业班级:动画1302学号:********姓名:***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内蒙古风土人情事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与种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生产的,内蒙古作为是武汉偶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特的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再去看世界上也似独一无二的。
一、内蒙古的民俗旅游资源(一)内蒙古民俗的分布内蒙古是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区。
从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贺兰山,从北部辽阔草原到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带,从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到阿拉善荒漠的额吉纳河,从浑善达克沙地到库布其沙漠,从呼伦湖到乌梁素海,从樟子松到胡杨林,从辽上京到西夏黑城,从阴山岩画到红山文化,从乌兰浩特的王爷庙到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墓,从忽必烈的元上都到阿拉坦汗的呼和浩特,从科尔沁民间艺术到锡林郭勒草原的那达幕大会,从巴林葛萨尔故事到鄂尔多斯歌舞海洋,到处是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
(二)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分析1>民俗文化是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内蒙古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内蒙古旅游资源中最富魅力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其中,最具特色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是蒙古族文化、达斡尔族文化、鄂温克族文化和鄂伦春族文化。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礼仪、祭祀神灵与礼拜祖先的程序,以及节庆与民间演艺。
(2)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精髓是草原游牧文化。
蒙古族文化则是其典型代表。
由于地域特点的差异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古族民俗文化又表现出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
形成了鄂尔多斯民俗、科尔沁民俗和察哈尔民俗等地域文化。
(3)三少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北方森林狩猎文化和渔猎文化特色与魅力的集中展示。
三少民族文化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将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亮点。
总体来看,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尤其与大草原、大森林环境背景结合,可观性强,感受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
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
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
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
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
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
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
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
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
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面对有限的客源市场,独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
与此同时,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旅游产品会使客源市场难以拓展,旅游点经济效益增长困难,进而导致经营粗放,难于出现精品,更难于创建旅游品牌。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
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它可划分为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和原始指标层。
作为总指标层的区域主题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标层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
内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内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来内蒙古着力促销传播的主题旅游形象,几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旅游形象。
这一形象为自治区开拓客源市场,为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主要表征为历史形象,体现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较低,即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对于该问题,旅游学界颇有同感,如贾铁飞先生认为:目前,内蒙古并未在全国旅游竞争中形成完整、丰满、鲜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讲资源,盲目乐观,论形象,残缺不全。
”内蒙古一直将“草原”作为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这本无错误。
但内蒙古旅游无论在对草原概念内涵、外延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区域草原资源的配置上,还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远不能担当起草原所应有的深远含义。
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题形象亟待作深开发,使之丰满、富有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统。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单一以及游客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
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由于在外观上显现得较为明显,如山岳旅游资源与草原旅游资源外观差异显著,故游客的认同率较高。
但游客对内蒙古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认同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与民俗旅游资源上。
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旅游决策行为出现择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决策模式,直接制约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并使旅游地之间产生了替代性竞争。
因此,在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体系,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采取的措施在把民俗文化转变成旅游资源的基本认识的主导下,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和未来,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继续进行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帝王陵寝类的文化旅游地:抓紧做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加大辽文化遗迹、居延文化遗迹、喇嘛教寺庙以及蒙古民族和三少民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风情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旅游产品。
重视文化内涵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将文化内涵融入城镇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各个方面,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
强化旅游产品科学内涵,配套服务系统、建设景观标示系统,规范导游解说系统。
深度挖掘文物古迹观光旅游产品历史文化内涵:改善导游和解说质量,强化解说的历史文化内容:优化成吉思汗陵园等一批重点文物古迹观光景区的游览环境,增加展示内容,创新展示方式;进一步配套重点召庙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周边环境,提升景观质量;深入挖掘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嘎仙洞、昭君墓等重点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整体开发。
(二)创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根据城镇各自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加强对特色旅游城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形成独有旅游吸引物:不盲目效仿热门旅游景区的建设,避免相似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竞争:重点打好“民族文化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旅游特色精品,尽快树立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如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昭君墓等。
(三)积极进行旅游市场创新,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大力进行旅游形象、旅游营销方式和营销机制方面创新,全面提升旅游整体形象,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
建立差异化的旅游形象,根据各自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旅游形象宣传策略:加快完善网络促销系统、建立现代化旅游促销体系;针对国内客源市场,以区域合作为基础,建立统一宣传促销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并与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城市构建互动促销合作机制,形成覆盖主要客源城市旅游销售网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内蒙古旅游知名度。
抓住国际旅游热点逐步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以俄、蒙、日、韩、东南亚、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重点,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和高端游客。
积极参与世界各主要客源国举办的文化活动、旅游促销与展览活动,适时举办内蒙古旅游推介会和说明会,广泛宣传内蒙古丰富独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