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内蒙古佛教旅游资源开发
略论西南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贵州为例

20 0 8年 6月
社 会 科学 家
S OCI AL S CⅢ NTI T s
J n,o 8 u . 0 2
( 6期 , 第 总第 14期 ) 3
【 区域旅游发展与创 新 】
( o6Ge ea .3 ) N . n r l 1 4 , No
1 . 引言
来 看 , 教 在 贵州 经过 了长期 的发 展 , 逐 渐 与 当地 佛 并 的少 数 民族 文 化相 融合 , 这使 得贵 州 省 的佛 教 文化 独
佛 教 文 化 旅 游包 括 佛 教 信 仰者 的 专业 朝 拜 和 一 具特 色 。贵 州 省 的佛 教 文化旅 游 资源 包括 佛 教建 筑 、 佛 佛 般旅 游者参 观 、 览佛 教文 化资 源 的活动 。在 中国 , 佛 教 名 山 、 教 节 日活 动 、 教 艺术 珍 品 和佛 教 素食 游 佛 这 教 文化 旅游 随着改 革 开放 而逐 渐兴 起 , 十多 年来 每 等几 大类 。 些佛 教文化旅 游 资源与 当地 秀丽 的 自然 近 风光 相结 合 , 年都 吸 引着 大量 的游 客前 来 朝拜 和观 每 年 有大 量 的朝拜者 前往 佛 教圣 地参 加佛 事 活动 , 批 大
略论西南 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 —
以贵州为例
陈 炜
( 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 0 6 ) 1 04
摘
要: 佛教 文化作 为一种十分重要 的旅 游资源, 对其进行旅游 开发具有 重大的意义。贵州省位 于中国的西 南
地 区。 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文章在分类概述贵州省 丰富而具有地方 民族特 色佛教文化旅 游资源的
佛 塔 被 视 为佛 教 的圣 物 , 般佛 塔 由塔 座 、 瓶 一 塔
略论内蒙古佛教旅游资源开发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r Mo g l ce c c n lg & E o o n e n oi S in e Te h o o y a c n my
No 2 . 2,t e 1 6 h i u h 7 t s e s
一
文 章 编 号 :0 7 6 2 ( 0 8) 2 0 4 — 0 10 - 9 12 0 2 — 0 5 2 是关 联度 高 、 动性 强 的产业 。旅游 业 发展 的好 , 带 可 以 进 一 步 优 化 产 业 内 部 结 构 , 大 经 济 规 模 , 而 提 扩 进 高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 当 前 , 国 各 个 地 区 实 施 的 经 济 全 发 展 战 略 中 , 把 发 展 旅 游 业 作 为 促 进 全 省 经 济 发 都 展 的 一 个 重 要 产 业 来 对 待 , 蒙 古 也 不 例 外 , 该 以 内 应 独 特 的 多 民族 文 化 作 为 载 体 , 挥 佛 教 旅 游 资 源 独 发 特 的 人 文 景 观 和 自 然 景 观 优 势 , 重 寺 院 及 其 周 边 注 的基础设 施 建设 和环境 建设 , 不仅会 吸 引佛教 徒 , 这 而 且 也 会 吸 大 量 的 非 佛 教 徒 到 佛 教 景 区 游 览 。 游 客 的 增 多 不 仅 仅 会 带 动 旅 游 收 入 的 增 长 , 时 也 会 同 推 动 内蒙 古 其 他 与 旅 游 相 关 行 业 的 发 展 。 因 此 , 打 造 内 蒙 古 的 佛 教 文 化 旅 游 品 牌 , 渐 形 成 旅 游 业 开 逐 发 的 亮 点 , 是 促 进 内 蒙 古 经 济 发 展 的 一 条 重 要 途 也
旅游资源的评价

(2)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 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 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 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3.基础设施——决定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服务 水平,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公共设施:主要包括水、电、交通、邮政、通信
2.客源市场条件 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的前提。客源市场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客源地、游 客人数、游客量的季节变化、停留时间、客源地 与旅游地的距离,以及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 文化水平等。其中,客源地、客源地与旅游地的 距离是两个最基本的指标。 (1)客源地:客源地是指游客的来源地,是经济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客源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 区,如国际上的西欧、北美、日本。
四、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可增加旅游资源的 ____吸__引__力__。 (2)交通条件:决定着旅游资源所在地的 “__可__进_入__性___”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规模、 档次和___难__易__程__度___。
2.客源市场条件 (1)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所针对的_旅__游__者__类型。 (2)正确估计旅游资源与客源地的__距__离___,旅游 资源最具有吸引力的__特__色__,旅游资源所在地的 __接_待__能__力___与交通运输能力。 3.其他开发条件:包括__投__资___条件、施工条件、 现有的开发条件和旅游____服__务__设__施条件等。
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旅游资源所在的 环境容量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社会经济环境等 三方面进行评价。
指标
具体内容
环境容 量状况
旅游资源所在地规模大、景象艺术特征显 著、内容丰富、游程较长、布局合理、质
生态旅游学生态旅游文献

学版)579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社区参与激励机制探讨——以厦门岛东海岸区生态旅游开发为例 农村生态环境 2002 04 580 生态旅游地的保健功能及其在生态保健园中的应用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 04691 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以漓江为例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05 692 楚南竹海风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4 693 对生态旅游价格构成涵义的思考 旅游科学 2003 03 694 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生态省建设 林业经济问题 2003 04 695 滁州市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滁州师专学报2003 03696 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浅谈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4 697 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02698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徐州市生态旅游发展问题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3 699 试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03 700 六盘山生态旅游区发展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02701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文明 生态科学 2003 02 702 坚持水土保持 建设生态旅游城市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3 03 703 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问题浅析 四川林勘设计 2003 03 704 生态旅游观的发展及其应用 生态学杂志 2003 05 705北京市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中国园林 2003 08 706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3 05 707 论老庄生态智慧与生态旅游价值取向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 05 708 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问题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05 709中国发展“安康型”生态旅游的研究与思考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3 06 710 江苏九龙口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 04 711 天目湖水环境与渔业生产及旅游发展的关系生态科学 2003 03 71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规划的基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06812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01 813 生态旅游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化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01 814 湿地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干预方法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01 81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餐饮产品的设计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 01 816 加强生态旅游建设,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02 817 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生态旅游开发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02 818 泉州湾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刍议 福建林业科技 2004 01 819 江西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生态经济 2004 S1 820 陕南欠发达山区开展生态旅游实践探讨生态经济2004S1 821农村经济的新亮点: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的互动 乡镇经济 2004 03 822 泰顺县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初探浙江林业科技 2004 01 823 Some Hot Points of Bamboo and Rattan in the World 世界竹藤通讯2004 01 824 金佛山旅游资源开发应走生态旅游之路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 01 825 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策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02 826 生态旅游与经济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 01 827 法制和管理建设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01 828 内蒙古生态旅游的营销对策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02 829 城市生态旅游初探——以上海为例的个案分析 社会科学家2004 02 830 论生态旅游导游的素质培养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831 辽宁生态旅游初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分析——以七曲山大庙为例

四、结语
传统的宗教旅游已不能支撑道教旅游,新时代道教旅游发展 要以道教文化为根基,突破传统宗教旅游的范式。除了在旅游开 发中要对道教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更重要的是通过道教文 化向其他旅游业态延伸,结合道教文化开发出适合新时代、受观 众们喜爱的旅游产品。七曲山大庙景区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旅游 资源,在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把握好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游客需求的关系。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道 教文化的发展是良性的循环过程,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要以道教文 化为基础,不可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进而破坏道教,要把握好宗 教的文化内涵。总之,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 创新性开发。
一、道教旅游资源的发展优势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中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通过 较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拥有丰富的内容。道教珍重生命,崇拜神 仙,敬畏自然,其以“道”为理论核心,主张崇尚自然、顺应自 然、清静无为、追求境界超脱,以导引、吐纳、符箓、斋醮、烧 炼金丹及内丹炼养为主要内容。其中一部分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 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以 后我国提出文化自信战略以及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为深度开发 道教旅游资源带来了时代机遇和重要契机。道教旅游资源从总体 上说与道教、道家经典,道士的实践活动,部分原始宗教、神仙 思想神话传说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 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承德市小布达拉宫旅游攻略

承德市小布达拉宫旅游攻略1. 承德小布达拉宫简介1.1 历史背景承德小布达拉宫,全称普陀宗乘之庙,是清代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亲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辰而下旨建造的佛教庙宇。
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竣工。
寺庙仿照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因而俗称“小布达拉宫”。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为了促进民族大团结,发扬藏传佛教,尊重民族信仰,御旨建造了这座大型寺院。
寺庙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尊重和团结,也是康乾盛世时期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1.2 建筑特色承德小布达拉宫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
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高低错落,色彩鲜明,是中国古代皇家寺庙中的代表作。
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台中央的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使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金光闪闪,气势雄伟。
庙宇共有建筑60多处,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楼、白台、大白台、大红台、东红台等,每一座建筑都独具特色,体现了汉、满、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风格的融合。
庙内的白台群是藏式平顶碉房形制的建筑,现存30余座,分布在从碑亭到大红台的道路两侧,层高一至四层,以二、三层者居多。
这些白台有的作为僧房,有的作为佛堂、钟楼使用,有的台顶设置舍利塔,形式多样,功能各不相同。
大红台的建筑在山腰上,其基座为白台,白台正立面以红灰抹成三层藏式梯形窗,上六层为真假藏式梯形窗,最下一层为汉式横长方形窗。
红墙正中自下而上有琉璃佛龛六个,均饰以黄紫相间的琉璃慢帐,内置琉璃佛像。
红台上周砌女儿墙,墙上嵌黄琉璃佛龛,龛内置琉璃佛像。
墙顶中央又置琉璃八宝、喇嘛塔。
台顶女儿墙转角部分安置宝瓶,上插铁旗,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藏传佛教建筑的特点。
万法归一殿是整个寺庙的主殿,殿内装饰华丽,供奉有多尊佛像,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数民族领袖礼拜之所。
殿内面北横额一是“净性超乘”,二是“妙德圆成”;面南横额是“万缘普应”。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对策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对策一、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意义(一)普陀山地理环境及范围普陀山风景区位于我国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由普陀山岛、洛迦山岛和朱家尖岛东部28.8平方公里三部分组成,陆地总面积41.3平方公里。
景区主要以佛教的观音文化和海岛自然风光构成的海天佛国为特色,是全国首批确定的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相比于其他三大名山,普陀山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一方面,普陀山处在沿海发达地区,也是中国最发达地区,在海内外沟通当中,进出比较方便。
另一方面,四大名山中只有普陀山处在海当中,只有普陀山拥有着丰富的海岛风光,这种兼山海之胜的特点也是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之一。
(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因佛教观念和佛教活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
其范围相当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佛教艺术文物、佛教饮食、佛教节庆、佛教建筑、佛教名人等等。
普陀山是著名的观音道场,其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
1.资源类型丰富,组合协调普陀山虽岛小山低,但寺院密集,布局合理,能满足各种旅游者正常活动的需要。
目前,普陀山岛中除普济、法雨、惠济三大禅寺,有大乘、梅福、紫竹林等三十余座禅院可供朝圣,又有普陀十二景可供观光。
普陀山文物馆收藏了佛教历史、艺术、书画等文物一千多件。
山上文物众多,其中元代的多宝塔,南京明故宫拆迁过来的"九龙殿"以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杨枝观音碑",被称为普陀山三宝。
岛上奇石遍布,为一般岩峦所罕见,有盘陀石、二鬼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20余处。
全山古树名木繁多,沿海岸除"黄如金屑软如苔"的沙岙外又有许多幽深的洞穴,神秘莫测,有潮音洞、梵音洞等。
此外,普陀山近几年举办的南海观音文化节也大大丰富了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探讨东西方宗教旅游的差异以及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探讨东西方宗教旅游的差异以及宗教与旅游的关系——以基督教为主摘要: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
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
本文选取基督教作为主要例子进行阐述。
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
本文首先介绍基督教在东西方国家的发展,然后尝试分析东西方国家在宗教旅游上的差异,最后分析宗教和旅游的关系。
期待此文能够使读者对东西方宗教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宗教旅游;基督教;东西方;发展;差异引言: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愉悦身心的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开发。
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方面来说,宗教文化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载体。
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不过,由于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基督教在东西方的发展起点不相同,必然在各自的社会文化里占有不同的地位以及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
一宗教在东西方的发展以中国为例,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要追溯到唐朝。
第二次传入中国是在元朝时期,第三次是在19世纪初清朝时,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居住并建立教堂,进行传教。
越来越多的人信教,虽然中途波折重重,但是延至今天,基督教在中国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现在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已达到一亿多。
这个数目不容小觑,说明基督教正在逐步改变中国民众对传统教派的思想、渐渐融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并发挥其作用。
不过,即使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步壮大,其影响仍比不上西方国家。
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信仰基督教,以其为国教,我们以美国作为例子。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个人都信奉上帝,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是有神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内蒙古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内蒙古财经学院旅游管理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要:文章从内蒙古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内蒙古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开发、利用佛教旅游资源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内蒙古;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中图分类号:F5903(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XX)22—0045—02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汉、藏、蒙、回、满、鄂伦春、鄂温克等众多民族都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息繁衍。
这些民族凭借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在内蒙古的多民族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构成了具有内蒙古多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在这些旅游资源之中,佛教文化构成了内蒙古民族民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挖掘、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打造体现内蒙古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对于增加内蒙古地区的旅游收入,推动内蒙古经济的发展,促进对外宣传内蒙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内蒙古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开发意义1.1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内蒙古地区作为藏传佛教的主要传播地之一,境内的佛教流派以藏传佛教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存在一小部分汉地佛教流派。
截至XX年底,内蒙古全区共有藏传佛教寺庙116座,这些寺庙绝大多数属格鲁派(黄教),只有巴彦淖尔市阿贵庙是宁玛派(红教),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有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大召,包头市五当召、美岱召,鄂尔多斯市准格尔召等等。
全区共有汉传佛教活动场所45处,主要的汉传佛教寺庙有呼和浩特市观音寺,包头市妙法寺,呼伦贝尔市金刚寺,巴彦淖尔市甘露寺,阿拉善盟延寿寺,等等。
随着全国各地佛教旅游活动的展开,内蒙古的佛教旅游资源也显示了越来越强劲的吸引力。
目前,内蒙古已经形成了以佛教景区、佛教寺庙、佛事活动为主要载体的佛教旅游资源,同时与佛教有关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也都显示了强大的旅游功能与价值。
1.2 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1.2.1 佛教旅游资源是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可以促进内蒙古经济的发展。
内蒙古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世代居住着众多民族,这些民族逐渐创造了独具特色历史和民族文化。
由于受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的佛教文化也逐渐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族特点,同时,佛教对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民族佛教文化,构成了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
旅游业发展的好,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扩大经济规模,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当前,全国各个地区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中,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来对待,内蒙古也不例外,应该以独特的多民族文化作为载体,发挥佛教旅游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优势,注重寺院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这不仅会吸引佛教徒,而且也会吸引大量的非佛教徒到佛教景区游览。
游客的增多不仅仅会带动旅游收入的增长,同时也会推动内蒙古其他与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
因此,打造内蒙古的佛教文化旅游品牌,逐渐形成旅游业开发的亮点,也是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2.2 发展佛教文化旅游,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进而让世人了解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了解内蒙古。
宗教文化遗产和宗教活动场所是民族传统文化保存、传播的重要载体。
历史上,内蒙古地区一直是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的主要传播区,聚居在这里的多个少数民族,诸如蒙古族、满族等民族都信仰佛教。
对佛教的信仰逐渐地与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教导子孙后代要“向善”的伦理道德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佛教教义的影响。
这些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服饰、建筑也都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与内蒙古的民族传统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民族文化。
因此,游客通过佛教文化旅游,可以认识和了解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了解内蒙古。
2 内蒙古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1 不当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对自然景观、原生态民族文化造成威胁宗教资源往往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交叉分布的综合体,两者相互影响,具有互补性。
内蒙古的佛教旅游资源也具有宗教资源的共通特点,佛教景观往往坐落于草原自然景观之中,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但是当前许多地区在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在原有佛教景观周围大肆修建旅馆、饭店,罔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甚至不惜破坏自然景观修建旅游接待设施,不当开发对佛教景观周边的自然景观造成极大威胁。
受多民族特质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的佛教文化与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对于佛教资源的不当开发不仅仅会扭曲佛教文化的内涵,而且会威胁到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生存。
2.2 过度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对传统佛教世界造成冲击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现实中的佛教活动势必会成为开发的一部分。
大批游客的到来不仅会打破深山古刹的寂静,而且还会对佛教的传统活动产生严重的干扰和影响。
同时大批旅游者的涌入,也会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给佛教世界带来冲击,游客带来的物质世界的庸俗化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年纪尚轻、定力不够的出家人产生影响,打扰出家人清修。
另一方面,在有些地区也出现了少数出家人违背佛教教义,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旅游者需求,随意改动宗教仪式,或者利用游客祈福的心理,把进香、捐功德变为敛财的手段。
佛教文化本身具有超尘脱俗的特征,它是人们在精神领域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智慧结晶。
当前对佛教资源的商业开发本身就与佛教的内涵相悖,如果开发不适度,对它进行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纯商业性开发,就可能使佛教本身的内涵丧失,只剩下一副披着佛教文化的空洞外壳,这样下去佛教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也会失去其吸引力。
2.3 规划不合理,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缺乏协调性由于佛教旅游项目开发风险小、回报高,近几年全国都兴起修寺庙建佛像的风潮,内蒙古也不例外。
对已有的佛教建筑修复、扩建,新的佛教旅游项目也纷纷涌现。
佛教旅游项目开发热潮不断升级,出现了追求大规模、大投入,追求轰动效应的趋势。
新兴的大型佛教旅游工程各个规模宏大,投资高昂,当然有的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例如,鄂尔多斯的吉祥福慧寺投资两百万进行修复重建以后,每年都会以其独具特色的佛事活动吸引区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佛教旅游项目,胡乱上马的后果就是矛盾丛生。
在项目开发阶段缺乏打造精品的意识,一味模仿其他地区的佛教旅游项目建设,开发的项目缺乏自身的特点。
在经营管理阶段又不懂开拓创新,使大多数寺庙除了烧香拜佛、求签算命之外,只能提供观光活动,而对于佛教文化的深层内涵却很少挖掘,佛教文化被严重庸俗化,严重破获了佛教文化的形象。
2.4 缺少专业的导游人才对于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会涉及诸多佛学专业知识,因而要求与佛教旅游直接相关的导游人员必须掌握这些知识。
但是目前的现实状况就是不仅仅是内蒙古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也一样,很少有导游人员懂得佛教专业知识,很多导游人员对佛家知识的掌握仅仅是对佛教建筑、造像的背诵,而对于佛教景点展现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缺乏理解。
导游如果能够对佛教文化在游客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讲解,会使游客加深对景点的印象,更好地展现佛教文化的魅力,甚至给游客以人生的启迪。
3 内蒙古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3.1 坚持以生态旅游的观念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佛教旅游资源要坚持走生态旅游的道路。
佛教生态观倡导众生平等,要求人们善待一切生灵,对自然不能过度占有,更不能肆意破坏。
这种佛教生态观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一致的,在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生态观。
具体来说,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方式实践佛教旅游的生态性原则:首先,宣传佛教生态观,以佛教的神圣性引导游客,使其能够从观念上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保护佛教旅游资源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次,在开发、利用上坚持生态性原则。
正确筹划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注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性。
合理规划佛教旅游景区的接待项目、规模和人数,不超过景区的承受力。
3.2 开发佛教旅游资源要体现出佛教文化的特征开发佛教旅游资源一定要体现出佛教文化的特征,只有挖掘出佛教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源。
具体来说,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挖掘佛教旅游资源的特色:首先,在开发项目上,要紧紧围绕佛教文化的主题,注意开发一些有别于其他旅游项目的特色旅游项目,如佛教与茶道、佛教与武术、佛教与素斋、佛教与医药、佛教与民俗,营造独特的佛教旅游氛围,使游客在这样的佛教旅游环境中品味佛教文化的独特内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次,在开发方式上,要从观赏性开发向参与体验型开发转变。
目前,内蒙古地区的佛教旅游开发仍然是以观赏性开发为主,以游客参观佛教寺庙,观赏佛教塑像为主要游览方式。
这种游览形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游客仅仅只能获得对于佛教景观的视觉印象,很少能够真正亲身体验和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难以获得高层次的旅游审美体验,所以这种传统的以参观为主的游览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调动游客的兴趣。
参与体验型开发除了要安排一般性的游览活动以外,还会组织游客亲身参与一些与佛教有关的项目,如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参与特定的法令活动,参与“出家”旅游,使游客体验一番“出家”的滋味等等。
从观赏性开发转向参与体验型开发,可以使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的内涵,体验佛教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佛教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3.3 总体开发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打造佛教旅游精品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要有精品意识,在总体开发的基础上注意突出重点,选择有价值,有潜力的项目开发精品。
应该重点开发一些历史悠久,或在内蒙古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及有考古、历史研究价值的重要宗教寺院和宗教艺术,以此为核心,优化组合各项资源,协调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以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打造佛教旅游精品,以精品来提高内蒙古佛教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总而言之,内蒙古的佛教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独特特色,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与内蒙古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出内蒙古独特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能够促进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将内蒙古的佛教文化发扬光大,对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1]方广昌.中国佛教文化大观[M].XX:XX大学出版社,XX.[2]唐景福.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XX.[3]唐吉思.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XX.[4][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XX.[5]孙丰念.论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X,(4):116~118.[6]王亚欣.藏传佛教文化的旅游价值探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X,(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