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诗经》之“风”(高中阅读)[精品文档]
《风》译文及赏析

《风》译文及赏析《风》译文及赏析《风》译文及赏析1《风》唐代: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译文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风》注释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
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风》赏析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
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
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
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
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
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
“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
风之柔情让人感动。
“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
诗经中的风《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中的风《诗经》的艺术成就2011-06-26诗经中的风《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中的风《诗经》的艺术成就三征大师词征曲,影征诗,人征心《诗经》产生于北方,风格平易质朴。
除少数史诗中含着民族起源神话以外,《诗》中一般不表现超现实的事物,也没有浪漫的奇想和荒诞的情节。
这一点与后起的楚辞有明显区别。
在此基础上,《诗经》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这些成就突出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鲜明的形象性《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
这些诗不以刻划人物为主,但其中有了较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诗人往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使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个性。
同是思念恋人的歌,《郑风?狡童》中的姑娘在失恋时悲伤地唱道:"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而《褰裳》中的女主人公则诙谐地戏谑对方:"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
同是弃妇诗,《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的哀婉缠绵和《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刚毅果断,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的作品在抒情中带有一些细节和行动描写,使主人公的情态宛然可见。
《周南?关雎》的主人公因思念心爱的姑娘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邶风?静女》的主人公因找不到前来约会的恋人,急得"搔首踟蹰";《卫风?伯兮》写女主人公在丈夫离家后无心膏沐,以致"首如飞蓬";《王风?黍离》写主人公走在路上忧思满怀,"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都很有生活气息,使主人公的形象更为鲜明。
《诗经》中有的作品运用了景物和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如《小雅?采薇》用"杨柳依依"反衬主人公离家服役时的悲愁,用"雨雪霏霏"来烘托他远戍归来时的哀苦;《王风?君子于役》用傍晚禽畜归窝的景象衬托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愁绪;《陈风?月出》以月光和美女相映衬,把主人公幽邃的情思和空灵淡雅的画面融为一体。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4课《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第04课《诗经》两首〔第01课时〕1.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为中国文学的源头。
《诗经》收集了从至大约500年间的诗歌篇,展开了周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体例:风、雅、颂。
风,不同地区的,含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时的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的,《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手法:赋、比、兴。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拟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为主,兼有杂言,多用重章叠唱以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押韵,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或一韵到底,或中途转韵。
2.《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拟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
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开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
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附属地位。
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到达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3.给以下加线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将子无怒〔〕匪我愆期〔〕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咥其笑矣〔〕隰那么有泮〔〕〔〕4.找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⑤隰那么有泮:___通___ 〔〕1.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诗经课件_精品文档

齐诗 辕固生 齐 今文 亡于三国
鲁诗 申培 鲁 今文 亡于西晋
韩诗
毛诗
2021/10/10
韩婴
毛亨 毛苌
燕 今文 亡于北宋 鲁
古文 流传至今 赵
12
《诗经》的思想内容
2021/10/10
13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一)代表: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
三、征役诗
(一)代表作品 ▪ 颂记战功:《大雅》之《江汉》、《常武》,《小
雅·六月》 ▪ 叙写军威:《小雅·采芑》 ▪ 尚勇乐战:《秦风》之《小戎》、《无衣》 ▪ 征夫厌战:《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
风·鸨羽》 ▪ 思妇闺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
2021/10/10
20
(二)代表作讲析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邶风·柏舟》)
2021/10/10
15
(四)代表作讲析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
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 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 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 訏,厥声载路。
9
十五国风
《周南》、《召南》、《邶风》、《鄘风》、 《卫风》、《王风》、《郑风》、《齐风》、 《魏风》、《唐风》、《秦风》、《陈风》、 《桧风》、《曹风》、《豳风》。
2021/10/10
10
十五国风次第歌
周南召南邶鄘卫,
继以王郑及齐魏。
《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种文体特点分析

形式宏大庄严,结构复杂
形式特点:颂诗多采用四言句式,风格庄重、典雅、宏大 内容特点:颂诗内容多为歌功颂德,表现对先祖、圣贤、明君的崇敬和赞美 结构特点:颂诗结构复杂,常常采用反复、排比等手法,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语言特点:颂诗语言精练,用词考究,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风注重人民性,雅注重规范性,颂注重宗教性
风注重人民性,是劳动人民在劳动 生活中所创作的诗歌,反映了人民 的劳动生活和风俗习惯。
颂注重宗教性,是宗庙祭祀时用的 诗歌,具有浓厚Βιβλιοθήκη 宗教色彩和神权 意识。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雅注重规范性,是宫廷宴享或朝会 时的乐歌,具有严谨的格律和音乐 结构。
对比分析
风、雅、颂在内容、形式、语言和风格等方面存在显著 差异
内容:风多反映民间疾苦,雅多反映社会矛盾,颂多歌颂祖先功德
形式:风多为四言,雅多为五言或七言,颂多为四言或六言
语言:风的语言简练质朴,雅的语言典雅庄重,颂的语言庄严肃穆
风格:风的风格清新自然,雅的风格高雅深沉,颂的风格雄浑壮丽
雅
内容庄重严肃,多反映贵族生活和政治时事
内容庄重严肃,多 反映贵族生活和政 治时事
形式规范严谨,注 重韵律和节奏感
表达含蓄委婉,体 现贵族文化素养和 审美追求
在《诗经》中占据 重要地位,反映了 那一时期社会生活 的真实面貌
形式规范严谨,讲究平仄和韵律
形式规范严谨:雅的文体形式要求严格,注重音韵和节奏,平仄和韵律的 运用也较为讲究
颂:祭祀歌谣, 反映了宗庙祭祀 的文化传统和价 值观念,体现了 宗教文化的精神 内涵。
诗经赏析诗经_风全文注释阅读

诗经赏析诗经_风全文注释阅读诗经赏析|诗经_风全文注释阅读诗经简介:诗经的历史和分类风又名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共有卫风、国风、邶风、郑风、秦风、周南、召南、鄘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15篇。
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瑟兮僩兮,赫兮咺兮,[3]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4]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5]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6]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注释】:[1]淇奥:淇水的曲岸[2]匪:斐之借,风度翩翩。
切磋琢磨:均指文采好,有修养。
[3]僩:音县,心胸宽广。
咺:音宣,有威仪。
[4]谖:音宣,忘[5]琇:音秀,晶莹。
弁:音变,一种帽子。
[6]箦:音责,茂密的样子。
------------------------------------------------------【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1]独寤寐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
[2]独寤寐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
[3]独寤寐宿,永矢弗告。
【注释】:[1]槃:音盘,木盘。
硕人:美人,男女均可。
[2]阿:山阿,山洼。
薖:音科,心胸宽大[3]轴:徘徊往复-----------------------------------------------【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1]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3]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4]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5]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
[6]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高中议论文阅读】《美丽《诗经》》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美丽《诗经》》阅读答案美丽《诗经》鲍鹏山《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美丽《诗经》鲍鹏山《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就”,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正如大多数圣人都有一个神秘的起源,《诗经》的起源也相当混乱。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采诗说”以及“献诗说”“班固和何秀都有”采诗”他们非常富有诗意。
然而,仔细审查他们的声明没有历史依据。
司马迁没有这样的说法,在《左传》中也不存在。
然而,我们无法反驳班固和何秀,因为他们的陈述是一个合理的推论,尽管缺乏证据。
更重要的是,要否认这一说法,我们无法提供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选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作为私人学者的公共秘书”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传唤公爵劝诫李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为文人献诗”之““诗歌”,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当然,根据规则收集《诗经》是一个问题?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当然是最佳人选,但司马迁没有解释他这样说的证据。
这一说法也受到了后代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民族风格是一首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朱先生还发表了300首诗来探索过去,但仍然没有回应。
私下里,我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容易理解:每个人都不想惹麻烦,混日子。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谢安曾问他的孩子《诗经》中哪句话最好。
他的侄子谢轩回答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中风的部分

诗经中风的部分
【原创版】
一、诗经概述
二、诗经中风的部分
1.风的起源和特点
2.风的内容和形式
3.风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一、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汇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的诗歌,共有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部分。
二、诗经中风的部分
1.风的起源和特点
风,指的是各地的民歌,它起源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的诗歌。
风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百姓的生活状况。
2.风的内容和形式
风的内容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爱情、婚姻、家庭、劳动、战争、政治等。
形式上,风有抒情、叙事、讽刺等不同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3.风的影响和价值
诗经中的风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它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同时,风也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诗经》之“风”
①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②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
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来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④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
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⑤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B.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C.孔子对“风”的解释,说明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就足够了。
D.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因为人类社会的维持还要依靠良好的风俗习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自然界中风使万物得以生存”作类比,引出了文章的话题;然后以孔子的《论语·颜渊》中的语段来说明风的含义。
B.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每个不同情状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C.文章二、三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解读了《诗经》之“风”的深刻内涵,并指出孔子编集《诗经》的意图。
D.文章语言通俗,论证层次清晰,全文运用比喻、举例、引用、正反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
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并不用考虑。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
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人民自觉遵守,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肌体才能健康发展。
C.风俗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争斗甚
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要彼此尊重,互相适应,就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所以各自风俗文化不同。
答案解析
1.C【解析】表意不完整,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是之一,还需要长期实践检验和民众普遍认可。
社会风气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法律。
2.D【解析】原文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3.B【解析】A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并不用考虑”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C项“只要…就”过于绝对。
D项“风马牛不相及”没有风俗不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