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论文

合集下载

作物育种学论文_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

作物育种学论文_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

《作物育种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年级:植保0903班学号: 2009301200722姓名:张子鹤2011-11-02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Xxxxx(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本文通过学生对本科课程《作物育种学》的学习,以及在本科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分别通过新时代作物育种主要目标策略的与时俱进、制定新时代作物育种策略的原则、新时代作物育种的教学实践性等三个方面,总结出一些与时代结合的作物育种目标抉择的论点。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目标策略;实践;农民;新时代作物育种学是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研究选育和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实验课教学不可缺少。

实验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验证科学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1 新时代育种主要目标策略的与时俱进《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研究选育、繁殖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

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耕作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2]。

在本科教学中,作物育种的户主要目标是要求高产、优质、稳产、生育期适宜以及适合于机械化操作。

在此条主线之下,我国育种目标的改良应该与我国的社会体制建设目标与时俱进,即构思新时代作物育种目标的条件,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制,开展我国专属的新农业科技革命。

1.1新时代育种主要目标策略需要因地制宜在我国,作物育种目标需要全方位的周全地理、天气、人力、气候等因素。

我国地广人稠,并且人均资源相对较少。

在不同的区域,人数分配及其不均。

比如随着全球气候的快速变暖, 极端高温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 高温热害已经成为夏季作物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3] 。

作物育种学各论

作物育种学各论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作物育种学各论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作物育种学各论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it out!)作物育种学各论一、作物育种学基础育种学的基本概念育种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和动物遗传改良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包括遗传、变异、选择、杂交和繁殖等。

遗传是指生物体遗传特征的传递,变异是指生物体遗传特征的差异,选择是指在繁殖过程中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杂交是指不同品种或种属的生物体进行交配,繁殖是指生物体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这些基本概念构成了育种学的基础。

育种学的发展历程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时期,当时农民通过人工选择和杂交等方法改良作物和家畜。

然而,育种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当时随着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育种学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

此后,育种学经历了从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的转变,逐渐发展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育种学的目标与任务育种学的目标是通过改良植物和动物的遗传特征,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育种学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进行繁殖,以传递优良性状。

(2)通过杂交等方法,将不同品种或种属的优良性状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优良品种。

(3)利用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等方法,精确地改良植物和动物的遗传特征,提高育种效率。

(4)对新品种进行鉴定和评价,确保其具有稳定的优良性状和良好的生产性能。

(5)推广应用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作物遗传学基础遗传规律遗传规律是作物遗传学的基础,它研究了遗传物质在传递过程中的规律性。

水稻栽培技术论文

水稻栽培技术论文

水稻栽培技术一、水稻概述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水稻是世界面积和总产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世界上约有55.9%的人口以稻米为主。

起源及栽培简史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水稻在我国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1、世界生产概况世界上约有半数人以稻米为主食,特别是亚洲,稻米是主要的营养来源。

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生产,但以亚洲为最多,播种面积为世界的90%.在亚洲,印度是仅次于我国的重要的产稻国家,播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总产量居第二位,日本单产很高,是世界上水稻高产国家之一。

2、我国生产状况我国是栽培水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稻作历史古国,也是稻谷生产大国。

我国还是水稻科技强国。

世界矮秆稻育种的“绿色革命”源于我国,我国的杂交水稻更是举世闻名。

二、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栽培稻的分类栽培稻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分为:籼稻和粳稻、晚稻和早稻、水稻和旱稻、粘稻和糯稻(二)、水稻的生长发育阶段1、水稻的一生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全育期,从移栽至成熟称大田(本田)生育期。

水稻生育期可以随其生长季节的温度、日照长短变化而变化。

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在适时播种和适时移栽的条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较稳定的,它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以下几个生长阶段:(1)、幼苗期:秧田期(2)、秧苗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3)、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4)、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2、水稻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1)、营养生长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其中,营养生长期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

秧苗期指种子萌发开始到拔秧这段时间;分蘖期是指秧苗移栽返青到拔节这段时间。

水稻营养生长期的主要生育特点是根系生长,分蘖增加,叶片增多,建立一定的营养器官,为以后穗粒的生长发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肥水管理搭好丰产的苗架,要求有较高的群体质量,应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否则不仅容易造成病虫为害而且也容易造成后期生长控制困难而贪青倒伏等,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很大。

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5篇范文

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5篇范文

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1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包含内容广泛,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落实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强化栽培技术效果。

1.1培育秧苗为提升水稻适应性,需要对水稻品种进行筛选,要提前移栽,合理稀植,需要选择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

水稻的分蘖性要强,抗倒伏的能力也要比较突出,最好是偏大体型的水稻品种,能够提升其产量。

水稻播种育苗要采用软盘旱育秧和湿润保温育秧等方式。

要根据水稻品种和水稻秧苗生长特点确定播种量,注意做好育秧管理,培育适龄壮苗,为提早移栽创造条件。

1.2适时移栽如果是单季水稻,要在秧苗2~3片叶时移栽。

如果是双季稻,要在秧苗3~5片叶时移栽。

如果前季是水稻田,可以选择免耕或翻耕。

免耕要及时泡田、平田、施足基肥,待水自然落干后2~3天进行移栽。

如果选择翻耕,要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泡田、翻耕、整平稻田、施足基肥,保留浅水移栽秧苗。

2.3合理稀植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要求适当稀植。

如果田力较低,移栽规格为25×25厘米;如果是中等田力,移栽规格为30×30厘米;如果田力属于上层,移栽规格为35×35厘米,或者更大。

如果采取三角形种植,规格为30×30厘米~35×35厘米,每丛为3棵苗,尽量做到疏密相间,这对促进分蘖及提高有效穗数有重要作用。

如果采取正方形种植,株行距保留要考虑通风透光需要,这样才能保证秧苗单株的正常生长。

1.4平衡施肥平衡施肥应该是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核心内容。

首先要确定施肥种类,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施用,能够确保理想的增产效果。

特别是基肥,需要以有机肥为主,在整个施肥过程中,有机肥要占总施肥量的20%~30%。

无机肥施用也需要有合适比例,一般情况下,氮磷钾配比为2∶1∶2。

底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5∶3∶2。

施肥量需要根据田力和水稻不同生长期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每亩施用纯氮量为10~14公斤。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1农学专业作物育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从1999年大学本科开始扩招之后,学生就业方式由原来分配转为双向择业,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高校既要让学生抓握夯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受季节、学时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系统地开设相关实验项目,大部分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安排几个较为简单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导致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忽略了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尽管经过了理论、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对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是处于混沌状态,不能很好地将育种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主要育种途径和育种全过程相结合。

针对这一现状,该校作物育种课题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实验和实习部分做以改革,以期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推动的作用。

2实践教学思考与改革该校作物育种学是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已基本参与了各自的科研课题,因此课程、科研、社会三种形式有机结合,有利于将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另外,对育种理论的分析可知,杂交育种、杂交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4条育种途径基本概括了主要的育种原理和方法,是普遍应用、成效显著并代表未来发展的育种途径。

前两者一般称为传统育种,后两者一般称为分子育种,后两者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

实践教学应该围绕以上4条育种途径安排。

2.1实验课程与农时挂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用一些学生感兴趣、能够亲身体验的方法指出教学的重点,同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

因此我们建立了作物试验材料标本园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亲身体验、实践的环境,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

3.目标性状的选育进一步得到协调改良。
株型育种、矮秆育种和高光效育种工作的开展, 使作物的农艺性状得到同步改进,生物产量和经济系 数进一步得到协调,抗病性和产品品质不断提高。
现代品种的特点是在综合性状鉴定和选择的基础 上,突出目标性状,是主要目标性状都得到协调改良。
二、对 作 物 育 种 工 作 的 展 望
3. 鉴定分析方法微量、精确、快速。 在目标性状的鉴定、分析、选择中,广泛采
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进行快速、精确、微量和非 破坏性的鉴定分析,以提高育种效率。
4. 开拓育种新途径和新技术。 除应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外,还大力开拓人
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 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
三、作 物 育 种 学 的 发 展
随着育种学、进化论和相关理论的发展和 育种效率的提高,作物育种从20世纪20-30年代 开始摆脱主要凭经验和技巧的初级状态。以逐 渐发展成为具有系统理论和科学方法的一门应 用科学。
世界出版的有关育种知识的专著有:
第一部1927年,美国 Hayes和Carber出版的《作物育种》; 1935年,前苏联Vavilov出版的《植物育种的科学基础》; 1936年,中国王绶出版的《中国植物育种学》; 1942年,美国Hayes和Immer出版的《植物育种方法》; 1948年,中国沈学年出版的《作物育种学泛论》; 1960年,美国Allard出版的《植物育种原理》; 1976年,中国蔡旭出版的《植物育种育种学》; 1981年,西北农学院主编的《作物育种学》等
二、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改进的主要性状
以当地现有推广品种为参考,从而选育 出能克服现有品种的缺点,保持和提高其优 点的新品种。在考虑主要目标性状 的同时, 还要兼顾 次要目标性状。因为随着主要目标 的实现,原来的次要目标性状就可能上升为 主要目标性状。

植物育种学论文

植物育种学论文

课号:EO5J03A02 课程名称:阅卷教师:班级:学号:姓名:成绩:单倍体育种综述Research Of Haploid Breeding【摘要】本文介绍了单倍体育种的概念、研究现状、特点,重点介绍了单倍体产生途径、鉴定与二倍化方法,讨论了单倍体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单倍体育种产生途径应用发展前景Abstract:t he paper introduce the concept ,circumst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ploid breed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haploid , identification method haploid-doubling method were ke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aploid techniques in haploid breeding are discussed.Key words :haploid breeding progress of haplo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0前言自Chase在1949年提出单倍体技术,即利用自然发生或人工培育的单倍体植株,经过自然或人工加倍获得双单倍体,单倍体已在植物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单倍体经染色体加倍获得纯合二倍体,从中选育自交系,缩短了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1],加速了育种进程,因此受到育种家们的极大重视。

1概念单倍体育种是利用各种有效方法产生单倍体后,进行染色体人工或自然加倍,使植株恢复正常育性,迅速获得稳定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单倍体是指只含一组染色体的个体、组织或细胞。

在植物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只有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大、小孢子及由其形成的雌雄配子体的细胞是单倍体。

育种学的论文

育种学的论文

山东农业大学育种学课程论文题目: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学院:农学院专业班级:农学二班学生姓名:李辰学号:20132766指导教师:郭营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李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20132766)摘要:介绍了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总结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态性研究、DNA 指纹库的建立、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分子标记技术;遗传育种;应用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 ogy in cropbreedingLichen(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griculture Institution Tai an 271000) Abstract: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kinds of molecular mark ers technology,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 in plant 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polymorphism study, DNA fingerprint database establishment, gen etic map construction and 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breeding, application prospec t and bisection labeling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were discuss ed.Key words: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genetic breeding; application0前言DNA 分子标记技术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 是一种理想的遗传标记技术, 与传统的遗传标记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1)不受组织类别、发育阶段等限制; (2)不受环境影响; (3)标记数量多; (4)多态性高;(5)许多标记表现为共显性; (6)简单、快速、易于自动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如何选育农作物新品种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任课教师:***
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专业:农学
班级:2013级农学3班
学号:***************
*名:***
2014 年4 月22日
题目:如何选育农作物新品种?
【摘要】简要分析了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的一些常见方法途径以及关键技术,还有选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性,另外特别提出了对一些重要目标性状的选育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引言: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问题,它不仅技术含量高,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我国农民基本收入的重要因素。

它的发展与否对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同样重要。

在这里我们将会主要介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以及如何选育等重要问题。

针对农作物的新品种的选育,方法很多。

不同品种的植物有不同的方法,并且即使同一品种,其方法也不唯一。

这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的性状,但正如我们高中时接受的基本的生物知识里所谈到的,不管哪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都是在产生新的基因前提下所进行。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重要育种方法。

正文:
在新品种的选育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育种,育种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所认识的最古老的的方法就是选择育种,然而选择育种利用的是自然变异,无需人工创造变异,简单易行,非常适合于群众育种。

选择育种方法在大豆、高粱、花生等作物上也培育成了许多优良品种。

然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利用人工育种即诱变育种的方法。

人工育种是指认为的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对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等进行诱变处理,以诱发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从而获得新基因、新种质、新材料,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主要讨论如何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的一些步骤:
1、确定所需培育的新品种应该具有哪些性状
这是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首要工作,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之前我们必须做好这些准备工作,那就是确定所需培养的新品种应该具有的性状,下面我们就拿花生作为例子说明选育新品种时的准备工作:
泉花10号是福建省泉州市农科所新近育成的高产花生新品种。

表现综合性状好,结荚多,果大果饱,植株矮壮抗倒性强,出苗好,抗青枯病,生长稳健,不仅稳产且增产潜力大,在多年试验、示范试种中,显示出具有每公顷6000kg荚果的潜力。

为了明确其高产性状的形成原因及高产性状表现,以正确制订出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同时进一步为花生高产育种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泉花10号密度试验和生育特性观察,并结合福建省花生区试泉
花10号的性状表现,对其高产性状进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 密度试验于1994~1995年春季在本所进行,试验地为丘陵旱地,共分播种18万粒/hm2、24万粒/hm2、30万粒/hm2、36万粒/hm2、42万粒/hm25个密度处理,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双粒穴播,小区面积10.05m2,小区长10.05m,宽(包括沟)1m,种植3纵行。

从这些内容看来我们即将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具有结荚多、果大果满、植株矮壮抗倒性强、出苗好等优良性状,了解了这些关键信息之后,我们就已经做好了选育新品种的第一步,这也是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很关键的一步,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我们才能完成接下来的工作。

2、确定用什么方法选育及用来选育的种子或块茎
在确定了所需培育的农作物应有的性状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用什么方法选育我们要培育的农作物以及用来选育的种子或者块茎,由于不同农作物种类之间的繁殖方式不一样,所以我们用来选育的器官也随之不一样,比如马铃薯就是以块茎繁殖的就应该选择使用块茎,小麦、玉米等就应该选择种子而不是其他器官。

首先是确定选育的方法,在作物育种学上有很多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选择育种、诱变育种等等,然而我们在选育的过程中并不是每种方法都要求使用。

所以我们就要根据我们所选择的农作物进行相应的选择育种方法,不同的农作物应该有不同的选育方法,在这里我们主要选择的是诱变育种。

作物育种有它特有的优势及特点:
第一,诱变育种能扩大突变谱,提高有益突变频率,创造作物新类型;
遗产变异是生物进化、获得新品种和选育新品种的基础。

自然界经常发生自然突变,但其频率却是非常的低。

利用各种邮编因素诱发产生的突变频率要比自然突变频率高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诱发突变的范围也极为广泛,类型多样。

而且有可能诱发出自然界少有的或利用传统育种方法较难获得的新性状、新类型,丰富作物物种资源,为育种提供宝贵的原始材料。

第二,它打破了有益性状和不利性状的连锁,实现有益基因重组;
作物品种的某些优良性状和某些不良性状往往联系在一起,入早熟与低产、晚熟与高产、矮杆与早衰等。

利用常规的育种方法不易讲他们分开,利用诱变因素处理可使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打破这种基因连锁,是基因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类型。

`
第三,诱变育种有效的改良了现有品种的某个单一性状;
诱变处理易于诱发点突变,可使现有的品种某个单一性状得到有效的改良,而同时又不明显的改变其他性状。

第四,诱变育种能缩短育种年限;
人工诱变发生的突变往往多为隐形突变,通过自交得到纯合的突变体,这样的突变后代通常不再分离,一般在第三、第四代就可稳定下来,因此可大大缩短育种的年限。

在确定好选育方法以及选育器官之后我们就做接下来的工作。

3、培育这些产生基因的种子或块茎,从中选择具有满足需要的优良性状作物
在确定用什么方法选育新品种之后,接下来就是培育这些产生新基因的种子或块茎,然后从中选择具有满足需要的优良性状的作物以作为我们选育的材料。

产生新基因的种子或块茎或许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满足需要,也就是并不是每个材料都具有优良性状,所以我们要经过一系列的检验筛选出满足我们需要的种子或者块茎作为我们接下来的试验材料。

比如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西农928”的选育,西农928是一耐旱高产品种陕229为木本、大穗高品种莱州953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抗旱节水生态育种技术、经水旱交叉、高强度干旱胁迫、单穗系统选育、多代群体多生态区定向筛选而成的高产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

所以假如现在我们在选育小麦新品种“西农928”时,我们就应该从中选择具有高产抗旱节水的小麦作物作为我们的选育材料。

4丶检验选育出来的作物所具有的性状
在选育出满足需要的优良性状作物后,我们就要对选育出来的作物的性状作出检验,看它是否能够稳定遗传下去。

所谓稳定遗传是指F2代产生与亲本相同的基因型,这种现象叫做稳定遗传,例如亲本为AABB和aabb,在F2代中产生稳定遗传现象(又出现AABB和aabb 的基因型),对此种现象而言发生稳定遗传的概率为1/8,其中F2代产生的基因型为AAbb 和aaBB的现象不叫稳定遗传(子二代与亲本的基因型不同)但AABB、AAbb、aaBB、aabb 这四种基因型再当作亲本时可发生稳定遗传现象。

然而现实中我们要检验性状是否能够稳定遗传只需用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然后在用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进行杂交,多次杂交后看后代是否仍有优良性状的出现,若有,则说明性状能够稳定遗传,反之则不能。

5丶对能够稳定遗传的进行保留培育并对产生的新品种进行推广在对选育出来的性状检验过后能够稳定遗传,我们就要保留并培育能稳定遗传的优良性状,然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最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进行推广,这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但在广泛推广之前,我们还要做一系列的试验,检验该新品种的抗性、产量等特性,然后获得国审或省审之后才能大范围的推广。

结论:我们以小麦作为例子,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可以用以下这个图来总结;
参考文献:1.张俊儒,张磊.甘肃农科.对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的冷思考.,2012.
2.范志业,李建国,薛国典.小麦新品种漯麦8号的选育.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2008.
3.徐冠仁.植物诱变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