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时,药液不仅进入静脉内,还泄漏到周围组织中。

这种情况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严重时甚至导致组织坏死。

静脉输液外渗是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

研究如何防止和减少静脉输液外渗,对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下面几个方面:1.外渗机制的研究: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对防止和治疗外渗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外渗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内压力的变化。

长时间高压注射、大量液体注射和静脉通路的堵塞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静脉压力升高,从而增加外渗的发生率。

研究通过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压力,以及采用不同的静脉通路等方法预防和减少外渗具有重要意义。

2.预防外渗的方法的研究:除了调整输液速度和压力等直接影响外渗的因素外,研究还发现,静脉通路和静脉护理等因素也与外渗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研究改善静脉通路和静脉护理的方法,对预防外渗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和插管部位,合理使用静脉导管固定装置等措施可以显著减少外渗的发生率。

3.外渗治疗的研究:当外渗发生后,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发现,外渗治疗的关键是尽快停止输液,并及时处理周围组织的损伤。

研究还发现,采用局部冷敷、局部注射抗生素和局部外用药物等方法,可以有效减轻外渗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预防和治疗外渗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改进。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降低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论文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论文

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学生:姚珍玉指导老师:雷琪2014年5月25日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

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

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

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1[。

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

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

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1 患者的实际情况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临床常用药液外渗的护理

临床常用药液外渗的护理

临床常用药液外渗的护理概述:药液外渗是指药物通过血管外渗漏到周围组织间隙的现象,常见于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治疗过程中。

药液外渗不仅会导致药效减退或无效,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疼痛和不良反应。

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应加强对常用药液外渗的护理,确保药液正常输送,提高治疗效果。

一、原因分析:1. 药液输注速度过快:药物在快速输注过程中,造成静脉内压力过大,导致药液通过静脉壁渗漏至周围组织间隙。

2. 静脉穿刺不到位:静脉穿刺时,穿刺点未完全进入静脉腔,导致药物不经过静脉腔被输送至周围组织。

3. 加压不当:输液过程中,护士忘记及时停止加压,药液以较大压力输入导致外渗。

4. 静脉血管壁破损:在穿刺或注射过程中,静脉血管壁被损伤,导致药液渗漏。

二、预防措施:1. 规范操作流程:操作前认真查看医嘱,确认药物种类和剂量。

穿刺时正确选择穿刺点,保证针头完全进入静脉腔。

2. 缓慢输注:药物输注时要缓慢进行,调整输液速度,减少注射压力和静脉壁的刺激。

3. 定期巡视: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定期巡视输液情况,观察药液输液部位是否有红肿、硬结等异常现象,及时发现并处理。

4. 加压恰当:输液过程中,若需进行加压,应掌握适当时间和力度,不过度加压,以免造成药液外渗。

5. 注意静脉通畅:保持患者静脉通畅是避免药液外渗的基础。

遵循静脉穿刺操作规范,避免造成静脉血管破损。

三、处理步骤:1. 发现药液外渗:护理人员应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一旦发现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将输液装置与静脉置换装置拆开,以避免药物进一步外渗。

2. 按规范处理: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红肿、硬结等异常症状。

若有异常,应嘱患者暂时不要活动该肢体,并向医生报告情况。

3. 给予患者病情安抚:药液外渗容易引起患者的不安和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安抚和支持,告知患者外渗并不是严重的并发症,有时可由自身消化吸收。

4. 根据医嘱重新输液: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重新制定输液计划,包括剂量、速度和药物选择等。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指将药物或营养液等输送到静脉内,这种治疗方式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输液时周围组织与输液管道之间的压力差异,导致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本文将就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以及预防和护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静脉内压力过低:输液管道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压力差是外渗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静脉内压力过低,不仅会导致药液输送不畅,同时也会促使药液渗入周围组织,从而引起外渗。

2、输液管道损伤:输液管道在穿刺或移动中容易受到损伤,管道损伤会改变管道周围压力,导致药液流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3、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使药液通过输液点直接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4、输液部位不当:输液部位不当很容易导致静脉内的流速减慢,并同时造成药物积聚,压力过高等因素。

这些因素均会增加药液外渗的风险。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对策1、注重输液部位的选择:由于输液部位的选择会直接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输液部位。

一般来说,选择靠近心脏的静脉更稳定,不易出现外渗或溃疡等问题。

2、严格控制输液流速:护士应根据医嘱要求,合理控制输液的流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导致静脉内压力过大,增加外渗的风险。

3、注意输液管道的保护: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输液管道,避免摆动、扭曲等损伤,防止周围组织与管道之间的压力差进一步加大。

4、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输液管道或敷料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和变形等问题,会直接影响输液的安全性。

因此,护士需要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确保输液的效果和安全。

5、及时发现和处理外渗现象:护士需要及时观察病人的输液情况,发现外渗现象后需要立即处理。

处理方法可以包括更换敷料、更换输液部位等,避免药液渗入周围组织带来的不良影响。

输液的外渗常见原因

输液的外渗常见原因

输液的外渗常见原因及处置1、药物因素:主要指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和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2、患者因素: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二、药物外渗的分度及临床表现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I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H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o川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

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W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

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外渗分类:1、化学治疗药物外渗2、非化学治疗药物外渗四、渗漏后对血管组织危害性较大的常见药物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七叶皂甙钠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剂4、化疗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碱类、诺维苯、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五、药物外渗的处理1、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2、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置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置

一、 静脉输液外渗旳原因
1.2 无法沟通旳患者:此类患者 主要涉及接受麻醉旳患者,使用镇定
1.3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 病危旳患者,此类患者因为微循环受 损,血管通透性增长,轻易发生外渗。
一、
2. 药物原因:刺激性大旳药物如化疗 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 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 渗旳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和处置
一、 静脉输液外渗旳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 遇到旳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假如不 采用主动正确旳措施,将会发生严重 旳后果;所以仔细分析发生静脉输液 外渗旳原因,采用主动旳预防措施及
一、 静脉输液外渗旳原因
1. 1.1 老年人:老年人因为生理、心
理、行为功能减退,轻易失控造成注 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 肤松弛,静脉脆弱,增长了外渗旳可
•谢谢
上旳创伤,延长患者旳住院时间,增 长患者旳经济承担,对患者、家眷、 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旳甚 至造成患者残疾,引起医疗护理纠纷。
二、静脉输液外渗旳预防
1.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升一次穿刺成 功率 穿刺时避开关节部位,选择合适 型号旳静脉穿刺针头,进针前对比针 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 时病人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 操作者以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 管下端,降低血管滑动,
三、静脉外渗旳处理
静脉渗漏性损伤旳诸多原因中主要 是药物本身旳理化原因。有效旳预防 措施是主动消除危险原因,如提升静 脉穿刺技术,防止机械性损伤,根据 不同药物掌握好其浓度和静脉输注速 度,加强护理,尽量防止药物外渗。
三、静脉外渗旳处理
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及时根 据药物理化性质、渗漏损伤程度及 个体差别,合适选择热敷、冷敷、 药物敷或拮抗剂注射等处理,若能 早期治疗完全能够防止引起严重并 发症旳发生,给病人降低痛苦。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式,可以给予患者及时的药物、液体等重要物质,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常常会遇到输液外渗的问题,使得静脉输液效果受到影响,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和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比较多样化,从患者本身因素到医护操作过程中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发生。

下面就对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原因1、患者因素:患者的静脉血管状况是影响输液外渗的重要因素。

如果患者血管脆弱、血管壁弹性不足、血管周围组织水肿等情况都会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2、液体渗漏:输液管路或连通器等装置破裂或脱落。

或者是输液瓶或袋等容器的密封不良,导致液体泄漏。

3、操作因素:操作不规范或粗暴也是导致输液外渗的一个原因。

如造成穿刺部位溃疡、炎症,或容量过大等反应,这样会破坏静脉包膜或带来炎症等不良反应,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4、气泡:输液袋或瓶内残留空气泡,可以使液体内部压力增大,促使血管内液体向周围组织渗透,导致输液外渗。

二、护理对策1、加强护理技能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正确的操作技巧和程序,降低输液操作失误率。

2、认真进行患者查房:及时观察患者的皮肤和输液部位,如有异常现象及时处理并记录。

3、注意穿刺部位消毒:穿刺部位消毒是防止感染和降低输液外渗的关键,医护人员应认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监控输液系统:每次输液前都应将输液装置的电子秤调零,确保准确计量,防止输液超量。

5、正确闭合输液细管:每次接换药物或检查输液细管时,都应当正确闭合,在放气后翻转细管使药物液体充满细管,避免空气较多导致输液外渗。

6、定时更换输液容器:实施输液的容器一般在 24 小时内是需要更换一次的。

在更换时医护人员应确保输液瓶或袋的密封性,如果发现破损或泄漏,应及时更换。

7、减少压迫时间:穿刺点压迫的过程应逐渐减少,避免过度压迫造成血肿和引起静脉扩张,增加外渗的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3).总结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3).总结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总结静脉输液外渗是常见的护理问题。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静脉穿刺不当。

遇到静脉输液外渗的时候,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静脉血管内渗到组织间隙中,而不是流经静脉血管到达目的组织或器官。

静脉输液外渗多是由静脉穿刺不当导致的。

1.静脉穿刺不当静脉穿刺不当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最常见原因。

静脉穿刺穿进了静脉外,或者没有穿进静脉内,而是插在了静脉周围的组织中。

这样一来,输液液体就会从静脉血管内渗到组织间隙中,导致外渗。

2.静脉注射部位的关节弯曲、活动过度等当患者的手臂等静脉输液部位曲率过大时,就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此外,如果患者进行活动过度,也会导致输液管路的摆动,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输液管路连接的不紧当输液管路连接不紧时,输液液体会从漏洞处渗出。

4.患者本身的炎症反应患者本身的炎症反应或血管病变也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包括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及时更换输液管路以及定时观察输液情况等。

1.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保证操作者具有足够的穿刺经验,不要多次插针或频繁更换穿刺部位。

2.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当发现输液外渗后,及时更换输液管路,更换时应注意消毒操作。

并且要保证管路连接的牢固,不要存在虫口或者漏洞等安装问题。

3.观察输液情况定时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外渗情况。

4.根据外渗情况开展合适的护理措施如果输液外渗情况不严重,可以根据外渗的部位和液体性质进行药物包扎和冰敷处理。

如果输液量比较大或浓度较高,并且不能输注到局部浸润范围以外的其他部位,需要采用撤销输液、局部吸出以及给予一定部位的足够维修治疗等措施。

结论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护理问题,主要原因是静脉穿刺不当。

在护理中需要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及时更换输液管路以及定时观察输液情况等。

对于输液外渗情况的处理要根据外渗情况开展合适的护理措施,以尽可能地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题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学2014 年9 月10 日 2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

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

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3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

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 1 [ 。

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

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2 [ 。

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1 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

1.1.3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1.1.4 重病患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 4 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3 [ 。

1.1.5 缺乏感知的患者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抽动等突发状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述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

1.2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

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

1.3 理化因素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4 [ 。

1.4 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 5 [ 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

1.5 疾病因素 1.5.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1.5.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1.5.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1.5.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5 1.5.5 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

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液从针眼外渗。

1.6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护士自身就会质疑自己能不能穿刺成功,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2 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在了解了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各项因素后,护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了解输液外渗对病人的身体所造成的损伤类型,从而做到及早预防,对症下药,将护理工作做的更加扎实。

2.1 血管损伤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

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 6 [ 。

2.2 局部组织损伤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

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

2.3 深度组织损伤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

2.4 累积损伤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 7 [ ,易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

3 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在了解了输液外渗可能导致的机体损伤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预防工作,从源 6 头上减少外渗现象发生,对于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花费,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3.1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

而对于血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

3.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为减少药物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

对于静脉滴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瘤等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

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 8 [ 。

除此以外,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

如何正确的选择血管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局部位置解剖十分熟悉,才能确保选择血管时不会出现纰漏。

3.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 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

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 9 [ 。

3.4 提高穿刺成功率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

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

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

7 3.5 正确的拔针方式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

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10 [ 。

3.6 局部用药保护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

4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

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

4.1 更换输液部位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11 [ 。

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

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 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 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 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4.2 热敷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 12 [ 。

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

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

4.3 冷敷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8 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13 [ 。

4.4 局部封闭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 在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

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a2 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14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