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PPT讲稿
合集下载
中药材的炮制PPT课件

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炮制的目的也多样化了,开 始从减少副作用而进入增加和改变疗效,从汤剂饮片 的炮制而同时注重制备成药饮片炮制的崭新阶段。
这一时期有两方面的主要成就:一是对零星的 炮制方法方法进行了归纳,形成了较系统的炮 制通则;二是逐渐增加了一些炮制方法,现代 的炮制方法至代大多出现。这一时期是炮制技 术形成时期。
【功效】生用散瘀血,消痈肿。熟用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瘀血所致的经闭、肾.虚腰痛。近用于扩宫引产。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生津。
【主治】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气血 双亏的面色萎黄、头痛.心悸。
4烫 5煅 6淬 7炙 (1)蜜炙:款冬花 (2)醋炙:元胡 (3)酒 (4)姜汁炙 (5)盐水炙 (6)油炙
3 清代
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种有所增 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4 现代
建国后各省市陆续出版了本地中药炮制规范, 同时国家药典也收载了炮制品种,并制定了中 药炮制通则。
1979年我国高校《中药炮制学》试用教材出版, 1985年出版了第二版,1996年出版了规划教材。
七五、八五期间将首乌、草乌等40种饮片列为 国家研究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果。
.
款 冬 花
【功效】化痰,降气。 【主治】用于各种咳嗽,常与紫菀同用。本品为
.
治咳常用药。“十方有九”《本草经疏》。
水火共制
1煮 (1)清水煮 (2)醋制:元胡 (3)酒醋同煮 2蒸 (1)清蒸 (2)酒蒸 (3)醋蒸
.
【来源】为罂粟科(Papaveraceae)植物延胡索 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的干燥块茎。
淫羊藿
来源:小檗科(Berberidaceae) 植物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 et Z.)Maxim.、淫 羊藿E. brevicornum Maxim.、柔毛 淫羊藿E. pubescens Maxim.、巫山 淫羊藿E. wushanense T. S. Ying或 朝鲜淫羊藿E. koreanum Nakai的 干燥茎叶。
这一时期有两方面的主要成就:一是对零星的 炮制方法方法进行了归纳,形成了较系统的炮 制通则;二是逐渐增加了一些炮制方法,现代 的炮制方法至代大多出现。这一时期是炮制技 术形成时期。
【功效】生用散瘀血,消痈肿。熟用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瘀血所致的经闭、肾.虚腰痛。近用于扩宫引产。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生津。
【主治】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气血 双亏的面色萎黄、头痛.心悸。
4烫 5煅 6淬 7炙 (1)蜜炙:款冬花 (2)醋炙:元胡 (3)酒 (4)姜汁炙 (5)盐水炙 (6)油炙
3 清代
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种有所增 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4 现代
建国后各省市陆续出版了本地中药炮制规范, 同时国家药典也收载了炮制品种,并制定了中 药炮制通则。
1979年我国高校《中药炮制学》试用教材出版, 1985年出版了第二版,1996年出版了规划教材。
七五、八五期间将首乌、草乌等40种饮片列为 国家研究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果。
.
款 冬 花
【功效】化痰,降气。 【主治】用于各种咳嗽,常与紫菀同用。本品为
.
治咳常用药。“十方有九”《本草经疏》。
水火共制
1煮 (1)清水煮 (2)醋制:元胡 (3)酒醋同煮 2蒸 (1)清蒸 (2)酒蒸 (3)醋蒸
.
【来源】为罂粟科(Papaveraceae)植物延胡索 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的干燥块茎。
淫羊藿
来源:小檗科(Berberidaceae) 植物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 et Z.)Maxim.、淫 羊藿E. brevicornum Maxim.、柔毛 淫羊藿E. pubescens Maxim.、巫山 淫羊藿E. wushanense T. S. Ying或 朝鲜淫羊藿E. koreanum Nakai的 干燥茎叶。
中药炮制技术PPT

第一章 绪 论
2 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炮炙大法》---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 ---明代—缪希雍
书中在卷首归纳出“雷 公炮炙十七法”
第一章 绪 论
3 中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和应用时期
《修事指南》---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 ---清代—张仲岩
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 中非常重要:“炮制不 明,药性不确,也则汤 方无准而病症无验“。
第一章 绪 论
炮制理论、工艺、
区
别
规格、质量标准、
历史沿革及其发展
方向的学科。
第一章 绪 论
❖历史上曾有“炮炙”、“修治”、“治 削”、“修事”、“炮制”等称谓。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的使用
火的出现
酒的出现
“药食同源”
“炮生为熟” “充实内容”
中药炮制技术
中药系 孙立艳 讲师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药炮制起源与发展
什么是中药?
第一章 绪 论
什么是中药炮制?
炮制前后
GAP ?
原药材
炮制技术
炮制前
GAP
饮片
炮制 后
第一章 绪 论
什么是中药制剂?
制剂前后
饮片
中药制剂技术
制剂前
GMP
汤剂 散剂 注射剂
制剂 后
GMP ?
中药炮制
根据中医药理论, 依照辨证施治用药 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 剂的不同要求,所 采取的一项制药技 术。
第一章 绪 论
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标准
3、《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又称部颁标准,属于国家药品质量标准 ---由卫生部药政局组织编写,于1988年出版。
中药炮制学PPT精品课程讲义

30
雷公炮炙十七法
• 4. 炙 a.《五十二病方》之“炙蚕卵”及“炙梓叶”,是将药 物置于近火处烤黄。
• 明《本草纲目》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 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 药物大凡生升熟降,辅料的影响更明显,通常酒炒性升 ,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21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 生姜 • 干姜 • 煨姜 • 炮姜 发表散寒 回阳救逆 暖脾止泻 温经止血 肺 心 胃脾 脾
11
• 李时珍:《本草纲目》 修治
12
第二部炮制专书:《炮炙大法》
• 明代,缪希雍,439种 • 总结出雷公炮炙十七法
13
4.中药炮制技术扩大应用时期
• 第三部炮制专书:《修事指南》 • 清代,张仲岩,232种
14
名词解释
米泔水—第二遍洗米水 汤洗—热水洗 燔制—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苦酒—醋 呚咀—春秋战国时代切制的饮片 浆水—熟炊粟米,趁热投瓷缸中,浸五、六朝 , 渐酸,生白花,色白类浆,故名 • 作蘖—发芽法 • 作豉—发酵法 • 作曲—发酵法 • • • • • •
22
• 醋炙入肝经 • 蜜炙入脾经 • 盐炙入肾经
23
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 • • • • • • • •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1.保证药物的净度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副作用 3.改变或缓和药性 4.增强疗效,扩大用药范围 5.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向 6.利于贮存,保证药效 7.便于调剂制剂 8.矫味,便于服用
24
第二节 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 1.增加溶解度 • 2.降低毒性
• 3.注意生物碱流失,遇热活性降低
中药炮制学ppt课件

整理版课件
31
(二)湿热法
水火共制法,常用的方法有蒸法、煮法、火单
法、提净法等。该类方法相对来说,加热温度较恒 定、受热较均匀,易控制火候等,但时间应根据需 要灵活掌握。
如:何首乌——蒸时间短——便溏、腹痛、腹泻等
桑螵蛸、天麻等——蒸时间太长——上水,难以干燥 川、草乌——煮时间短——难去毒 杏仁——时间短,水量少——不能杀酶保苷等
(降低其挥发油含量) 改变药性 ▪ 蒲黄生品――性滑,活血行瘀止痛
蒲黄炭――性涩,止血
整理版课件
17
三、增强药物疗效 ▪ 1. 增强煎出,提高疗效
(1)植物种子类 (2)矿物类 (3)动物类 ▪ 2. 减少损失,保存药效
某些含苷类成分的药物,如黄芩、杏仁等。 ▪ 3. 辅料协同,增强疗效
黄芪-生品-补中益气 蜜制-补气作用
1.汉代以前 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或简 单的炮制原则,无具体方法。
如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炮制的医方 书如“止血者燔发”、
2.汉代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 著。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作一定的解释。
整理版课件
8
3.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 学说。
4.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将零散的炮制方 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并增加了许多炮制方 法。
▪ 苦、酸、咸性寒凉,属阴――趋向沉 降,作用向下、向内――潜阳、收敛 、清热、降逆、渗利、泻下等。
整理版课件
23
1.“生升熟降”。如:莱菔子 2.“酒制升提”。如:黄柏 3.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
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地 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整理版课件
24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 醋制-归肝经、蜜制-归脾经、
中药炮制学 第2章_PPT幻灯片

二、考虑组方意图
第七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1.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炮制品种的 量的要求 3.不同剂型及辅料对炮制的要求
苦、酸、咸性寒凉,属阴――趋向沉降, 作用向下、向内――潜阳、收敛、清热、 降逆、渗利、泻下等。
1.“生升熟降”。如:莱菔子 2.“酒制升提”。如:黄柏 3.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 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地 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醋制-归肝经、蜜制-归脾经、 盐制-归肾经、酒制-归心经
增强药物对某一经络的作用,作用更专 一。 元胡(醋制入肝经) 知母(盐制入肾经)
四、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炮制能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 性。
如蕲蛇、川乌、草乌、巴豆等。
第五节 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
中药的应用多以配成方剂 而体现其疗效,炮制可降低单 味中药的毒副作用,宜可降低 方剂的副作用。单味中药炮制 品选择是否恰当,对方剂的疗 效、适应症以及毒副作用都有 一定的影响。
1辅制.料 ”通是 。过起协炮同制作,用矫),正称药为物“过从偏之性。 2.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
3. 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 物用途。
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 生津的作用;制成熟地后,则转变成甘 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辛、甘(淡)性温热,属阳――趋向升浮, 作用向上、向外――发汗、解表、透疹、 祛风、催吐等。
1.净制与临床疗效 ①杂质或混入的非药用部位 ②混药
2.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①饮片厚薄大小影响汤剂疗效 ②适时适宜干燥。
利用辅料或
某减烈种种弱性作方药(用制相法 物 即 减第药恶来 的 某原为三则制节。:( 的相传或偏用反药性药统为物或性制制)改相,来变药对相制药立的资约性的为原中辅制药料则,相畏为制,
第七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1.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炮制品种的 量的要求 3.不同剂型及辅料对炮制的要求
苦、酸、咸性寒凉,属阴――趋向沉降, 作用向下、向内――潜阳、收敛、清热、 降逆、渗利、泻下等。
1.“生升熟降”。如:莱菔子 2.“酒制升提”。如:黄柏 3.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 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地 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醋制-归肝经、蜜制-归脾经、 盐制-归肾经、酒制-归心经
增强药物对某一经络的作用,作用更专 一。 元胡(醋制入肝经) 知母(盐制入肾经)
四、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炮制能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 性。
如蕲蛇、川乌、草乌、巴豆等。
第五节 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
中药的应用多以配成方剂 而体现其疗效,炮制可降低单 味中药的毒副作用,宜可降低 方剂的副作用。单味中药炮制 品选择是否恰当,对方剂的疗 效、适应症以及毒副作用都有 一定的影响。
1辅制.料 ”通是 。过起协炮同制作,用矫),正称药为物“过从偏之性。 2.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
3. 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 物用途。
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 生津的作用;制成熟地后,则转变成甘 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辛、甘(淡)性温热,属阳――趋向升浮, 作用向上、向外――发汗、解表、透疹、 祛风、催吐等。
1.净制与临床疗效 ①杂质或混入的非药用部位 ②混药
2.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①饮片厚薄大小影响汤剂疗效 ②适时适宜干燥。
利用辅料或
某减烈种种弱性作方药(用制相法 物 即 减第药恶来 的 某原为三则制节。:( 的相传或偏用反药性药统为物或性制制)改相,来变药对相制药立的资约性的为原中辅制药料则,相畏为制,
【全文】中药炮制学-课件-第15章

❖ 将切碎的西瓜放入不带釉的瓦罐内,一层西瓜 一层芒硝,将口封严,余下操作同上。
[炮制作用]
❖ 清热泻火,消肿止痛。多用于咽喉肿痛, 声音嘶哑等。
❖ 加芒硝——增强清热作用,纯洁药物。
❖ 研究:主要成分为Na2SO4.10H2O;另有多 种氨基酸。
第三节 升 华 制 霜
一、含义
❖ 升华制霜:药物经过高温处理,升华成结晶或细粉 的方法。
❖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hl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
❖ [历史沿革] 现主要有制霜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 1. 生巴豆——药材除杂质,浸湿后用稠米汤 或稠面汤拌匀,置日光下暴晒或烘干后去外壳, 取仁。
❖ 2.巴豆霜 取仁——碾成泥状——包纸、布——蒸热—
—去油(药物松散成粉,脂肪油含量18-20 %)
[炮制研究]
❖ 1.毒性:有人服用巴豆油20滴致死;炮制后, 巴豆油含量降低,巴豆毒素加热后变性失活。
❖ 2.巴豆油含量:制品含量差异较大,因制备过 程中去油不充分。宜控制油的含量。
柏子 仁 ❖ [处方用名] 柏子仁、柏子仁霜、炒柏子仁 ❖ [来源] 本品为苦柏科植物侧柏Plarycladux
orientalis (L.) Franco的干燥成熟种仁。
❖ 制造新药,扩大用药品种 。
西 瓜霜
❖ [处方用名] 西瓜霜
❖ [来源]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西瓜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的成熟果实与皮硝经加工制成的白色结晶 粉末。
❖ [历史沿革] 现主要有制霜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 新鲜西瓜,沿蒂切一厚片作顶盖,控出部分 瓜瓤,将芒硝填入瓜内,盖上顶盖,用竹签扦 牢,用碗或碟托住,盖好,挂于阴凉通风处, 将表面析出的白霜随时刮下,至无白霜析出。
[炮制作用]
❖ 清热泻火,消肿止痛。多用于咽喉肿痛, 声音嘶哑等。
❖ 加芒硝——增强清热作用,纯洁药物。
❖ 研究:主要成分为Na2SO4.10H2O;另有多 种氨基酸。
第三节 升 华 制 霜
一、含义
❖ 升华制霜:药物经过高温处理,升华成结晶或细粉 的方法。
❖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hl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
❖ [历史沿革] 现主要有制霜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 1. 生巴豆——药材除杂质,浸湿后用稠米汤 或稠面汤拌匀,置日光下暴晒或烘干后去外壳, 取仁。
❖ 2.巴豆霜 取仁——碾成泥状——包纸、布——蒸热—
—去油(药物松散成粉,脂肪油含量18-20 %)
[炮制研究]
❖ 1.毒性:有人服用巴豆油20滴致死;炮制后, 巴豆油含量降低,巴豆毒素加热后变性失活。
❖ 2.巴豆油含量:制品含量差异较大,因制备过 程中去油不充分。宜控制油的含量。
柏子 仁 ❖ [处方用名] 柏子仁、柏子仁霜、炒柏子仁 ❖ [来源] 本品为苦柏科植物侧柏Plarycladux
orientalis (L.) Franco的干燥成熟种仁。
❖ 制造新药,扩大用药品种 。
西 瓜霜
❖ [处方用名] 西瓜霜
❖ [来源]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西瓜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的成熟果实与皮硝经加工制成的白色结晶 粉末。
❖ [历史沿革] 现主要有制霜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 新鲜西瓜,沿蒂切一厚片作顶盖,控出部分 瓜瓤,将芒硝填入瓜内,盖上顶盖,用竹签扦 牢,用碗或碟托住,盖好,挂于阴凉通风处, 将表面析出的白霜随时刮下,至无白霜析出。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ppt课件全文

净制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净制与临 床疗效
杂质
其它
非药用部 位
药用部位 分开利用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浸泡时间
加工切制与 临床疗效
干燥温度
切制厚度
干燥方法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炒制
麦芽
加热炮制与 临床疗效
煅制
蒸
甲壳类、 矿石类
生地熟地
煮
附子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辅料制与临 床疗效
一、全面掌握各炮制品的药性和作用特点 二、根据组方特点和用药意图选用炮制品
第七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一、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 二、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和内在质量的要 求
思考
1、炮制对四气五味有何影响? 2、临床选用炮制品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盐水
姜汁
醋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是产于“中国的药物”吗?
第三节 传统的制药原则
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相反为制 吴茱萸-黄连
相资为制 蜂蜜-百合
四大原则
相畏为制 生姜-半夏 相恶为制 米泔水-苍术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四气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
第五节 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
一、提高方剂疗效 二、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调整方剂部分适应症,扩大应用范围 四、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一、提高方剂疗效
1、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 2、保证方中各药的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 综合疗效; 3、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4、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学_课件

3.酒的发明与应用
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 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 制)。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
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 为 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 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 的工具条件。 陶器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 内容。
3.明代缪希雍所著《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 制专著。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其内 容除部分载自《雷公炮炙论》外,大部分是当时的 具体炮制方法,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 炮炙十七法”。
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清代 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1.清代受元明炮制理论的影响,把一些炮制 原则推广到其他药材,使炮制品种不断增多。但亦 有学者对某些药物制法是否妥当提出不同看法。 2.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清代的炮制专 著(第三本炮制专著)。该书收录药物232种。基本内 容多取自《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但作了进 一步的归纳、整理。并在《本草蒙荃》所载炮制理 论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吴茱萸制抑 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 制去燥烈而清润……”等。
四、中药炮制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理论指导 理论指导——中医药理论。 中医药理论。 理论指导 中医药理论 2.质控 质控——理化、薄层、含测等。 理化、 质控 理化 薄层、含测等。 3.应用 应用——制剂、调剂等。 制剂、 应用 制剂 调剂等。 4.发展 发展——与相关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间的联系,如 与相关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间的联系, 发展 与相关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间的联系 分子生物等。 分子生物等。 因此,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因此,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明代缪希雍所著《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
制专著。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其内 容除部分载自《雷公炮炙论》外,大部分是当时的 具体炮制方法,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
炮炙十七法”。
• 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1.清代受元明炮制理论的影响,把一些炮制 原则推广到其他药材,使炮制品种不断增多。但亦 有学者对某些药物制法是否妥当提出不同看法。
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段注: “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
《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3.酒的发明与应用
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 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 制)。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
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 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 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 的工具条件。
中药炮制学课件
第一节 概述
• 中药行业三大支柱:药材、饮片和成药。 • 药材——饮片——中成药——患者——康复。
汤药 中药饮片是连接原药材与临床应用的不可缺少 的中间环节。
• 中医用药的特点
主要有二个,一个是复方,另一个是炮制。
药材经炮制后入药,可根据临床需要制备 不同炮制品,以适应不同的病症。药材通过 炮制产生饮片。虽然饮片和成药都能直接用 于临床,但因为饮片更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 灵活加减的要求,所以,目前饮片仍是中医 用药的主要形式
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 炮制理论——中医理论,并结合现代科技。
如炭药止血、延胡索醋制增强止痛作用。
• 工艺——原理清楚,可改进工艺。
如川、草乌等。
• 规格、标准——南、北差异或标准不客观。
如阿胶等。
• 方向——现代化、机械化、程控化。
二、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1.探讨炮制原理
• 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
一、基本概念
• 1.中药炮制
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 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
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 药物自身性质
毒性药物
甘
川乌——水煮 马钱子—砂烫 藤黄——豆腐煮 斑蝥—米炒 半夏、天南星—辅料(如
草、白矾)
• 2.中药炮制学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
如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炮制的医方 书如“止血者燔发”、
2.汉代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 著。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作一定的解释。
3.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 学说。
4.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将零散的炮制 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并增加了许多炮制 方法。5. 刘宋时代雷敩的《雷公来自炙论》是我国第一 部炮制专著。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药物——火——酒——陶器
• 1.起源于用药实践
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服用药物, 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 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 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
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逐步从生食过渡到熟 食。一些制备熟食的方法被应用于处理药物,使其 也有了生、熟之分,如炮、烧等。产生了中药炮制 的雏形(火制)。
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 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 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 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 历史上对炮制原理的解释:
如炒炭止血——红见黑止。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等
• 现代部分已研究清楚药物炮制的原理:
如醋制延胡索、煮川乌、草乌、附子等。
6.唐代药王孙思邈把炮制提到一个更高的地 位,称“药有烧炼炮炙,生熟有定……顺方者福, 逆之者殃。”这种认识被历代医药学家奉为临床用 药的准绳。
7.唐代苏敬等修定的《新修本草》是世界最 早的药典,首次规定惟米酒、米醋入药。将炮制内 容列为法定内容。
现代使用的方法宋代大都已出现,至今仍沿用 的很多。
• 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药物炮制,最初多着眼于解毒,后世逐渐注意 到药物经炮制处理后功效的变化。
1.金元以来,对中药炮制的作用,逐步有了 理论上的归纳总结。
• 2.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着重说明中
药炮制前后的归经去向,使炮制理论进一步完善。 在操作上,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 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论述。在炮制方法分 类上,提出三类分类法,即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陶器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 内容。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1.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
起始和形成时期。 2.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
时期。 3.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
时期。 4.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 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
形成时期。
1.汉代以前 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或简 单的炮制原则,无具体方法。
• 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 • 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
四、中药炮制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理论指导——中医药理论。 2.质控——理化、薄层、含测等。 3.应用——制剂、调剂等。 4.发展——与相关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间的联系,如
分子生物等。 因此,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2.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清代的炮制专 著(第三本炮制专著)。该书收录药物232种。基本 内容多取自《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但作了 进一步的归纳、整理。并在《本草蒙荃》所载炮制 理论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吴茱萸制 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 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等。
• 2.改进炮制工艺
• 科学、简单工艺————
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
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
• 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 • 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炮制学特点
• 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
甘草(生、蜜炙品)、厚朴(生、姜炙品)
• 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
白术(生、炒焦)、黄芪(生、蜜炙品)
• 清代以前的三本炮制专著
书名 作者 成书年代 载药 主要特点和贡献
雷公 炮炙 论
炮炙 大法
雷 南北朝刘 300 学攴 宋时代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