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基础—炒法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学炒法炒焦炒炭

中药炮制学炒法炒焦炒炭

炒 P145.

这块像鸭子?嘎嘎嘎嘎
概念: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 色或焦褐色,内部棕褐色或棕黄色,并具 有焦香气。
•“燔(fan)发” •“燔艾”
• 王不留行炭治金疮, 血余炭治小便不利;
• 大黄炭治带下, • 石榴皮炭治下痢
女孩子需了解
干燥成熟果实
沿革
炒炭,烧末,炙法 现代主要为炒黄、炒焦、炒炭炭
炮制方法 栀子
炒栀子 焦栀子 栀子炭
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 中火加热炒至深黄色。 原药材,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 原药材,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
成深黄色或黄褐色。 炒焦:表面焦黄色。 炒制品: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
操作注意事项:
①炒炭时要控制火力。
质地坚实的根、根茎、厚片类药物,宜用 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 质地疏松轻薄的花、花粉、叶、全草、薄 片类药物,宜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褐色或棕 黄色。
②炒炭过程中由于锅温较高,植物类药物易 出现火星迸起现象,为防止燃烧,宜喷淋适 量清水熄灭锅中的火星,防止燃烧灰化或酿 成火灾。
小蓟、小蓟炭、姜炭
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uum setosum(Willd.) MB.的干燥地上部分。
消肿捣汁用,止血烧灰存性用 现代炒炭等
炮制方法 小蓟
小蓟炭
原药材,除去杂质,稍润,切段干燥, 筛去碎屑。
原药材,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 喷洒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成品性状
生品:不规则的小段,叶、茎、花。表面绿褐色 或带紫色。
注意温度和时间
P152.牡 丹 皮
处方用名 来源 沿革
牡丹皮、丹皮、丹皮炭

中药炮制学第九章炒法

中药炮制学第九章炒法

医学PPT
6
四、注意事项 1.炒黄防焦化
炒焦防炭化 炒炭防灰化 2.大小分档,火力适宜。 3.炒前锅要预热。 4 .炒制均匀,出锅迅速。
医学PPT
7
A.炒黄 (包括炒爆) (一)定义 (二)工艺 药物――锅内(用文火或中火)――不断翻 动至所需程度,取出放冷。 (三)标准 黄而不焦 (1)药物断面呈黄色 (2)颜色加深 (3)发泡鼓起 (4)爆裂 ( 5)逸出固有气味
17.4
13.8
②安神作用增强
医学PPT
17
【炮制研究】 生熟同治 ①生、炒作用并不相反。 ②炒枯则失效
医学PPT
18
裂叶牵牛
圆叶牵牛
医学PPT
白丑 黑丑
19
牵牛子(炒响) 【处方用名】 黑丑、白丑、二丑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雷公炮炙论》记载了酒蒸 法, 现在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等。
医学PPT
34
【炮制方法】
1.薏苡仁 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2.炒薏苡仁 中火 起,表面有突起。
医学PPT
31
【炮制作用】 生升熟降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炒莱菔子—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保和 丸),降气化痰(三子养亲汤)。 ①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涌吐痰涎太过) ②利于粉碎和煎出,提高药物疗效。
医学PPT
32
薏苡
薏苡、薏苡仁
医学PPT
33
薏苡仁 【处方用名】 苡仁、苡米 【来源】 干燥成熟种仁。 【历史沿革】 《雷公炮炙论》载糯米炒和盐 汤煮,至宋代有微炒黄(《圣惠方》) 炒法一直沿用至今。
医学PPT
8
(四)注意事项: 防焦化。一般用文火,但有些用中火, 如苍耳子、水红花子、王不留行等。 (五)适宜药物 适用于果实种子类药材 (赤芍、槐花、九香虫、海螵蛸)

最新{中药炮制学}第8章_炒法1幻灯片课件

最新{中药炮制学}第8章_炒法1幻灯片课件

酸枣仁
• [处方用名] 酸枣仁、炒枣仁。
• [来源] 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 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 (Bunge)Hu ex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
• [历史沿革] 微炒、炒得熟、 酒浸等,现行主要有炒黄等 炮制方法。
槐花
炒槐花
[炮制作用]
生品──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多用于血热妄 行 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疮毒肿痛。
炒槐花──缓和苦寒之性,杀酶保苷。 槐花炭──清热凉血作用极弱,具涩性,以止血力
胜。用于咯血,衄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等 多种出血证。
[炮制研究]
•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炮制时槐米化学成分鞣质和芦丁随炮制温度的升高而 变化,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即150℃开始升高直到达 200℃,上升至高点, 250℃可降至原来1/3或1/5。
开晾凉。
四、注意事项
• 1、炒前除去杂质,药物大小分档; • 2、根据药物种类和操作要求选择适宜的火
力; • 3、掌握好炮制火候,药物炒制后要迅速出
锅; • 4、勤于翻动,避免受热不均匀; • 5、炒前应清洁炒制工具,除去杂质及药屑、
炭末,以免影响质量。
第一节 清 炒 法
一、概述 • 1.含义及分类 • 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
生品
炮制品
【炮制作用】
• 生品──以消风止痒力强。常用于皮肤痒疹、 疥癣及其他皮肤病,有毒性成分,不宜内 服。
• 炒苍耳子──长于通鼻窍,去湿止痛。多用 于鼻渊头痛,风湿鼻痛。
【炮制研究】
•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苍耳子炒制和烘制后, 脂肪油含量较生品有提高。烘品更为显著,
适合大规模生产。 • 2.对药理作用的研究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

概念 1.定义炒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不同⽕⼒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定程度的⽅法。

2.分类 按⽅法分有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

清炒法按⽕⼒分为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按辅料应⽤分为麸炒、⽶炒、⼟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粉炒等。

3.历史沿⾰ 炒法属于⽕制法的⼀种。

《五⼗⼆病⽅》中有“嚣盐令黄”,汉代称为“熬”。

隋唐以后得到了⼴泛应⽤,先后出现了微炒、炒出汗、炒⾹、炒黄、炒熟、炒焦等多种规格要求。

同时加辅料炒法也开始出现,如《外台秘要》有杏仁麸炒,《雷公炮炙论》有斑蝥⽶炒,《仙授理伤续断秘⽅》有⽶炒乌头、⽯灰炒南星等。

宋代以后成为⽕制法中最常见、最普遍使⽤的⼀种,⽇益发展。

当前⽤炒法炮炙的药物有上百种。

《中国药典》收录清炒药物40种、制炭(炒、煅炭)22种,加辅料炒药物20种。

(麸炒9种、⽶炒斑蝥、⼟⽩术、蛤粉炒阿胶、滑⽯粉烫⽔蛭、砂炒7种) ⽬的 1.炒制时加热则有缓和药性(⼭楂)、改变药性(莱菔⼦)、增强疗效(酸枣仁)、降低毒性(苍⽿⼦)、增加成分溶出(王不留⾏)、破坏酶保存甙类(芥⼦)、矫嗅矫味(九⾹⾍)等作⽤。

2.加辅料制有增强疗效(麸⼭药)、缓和药性(麸苍术)、矫嗅矫味(麸僵蚕)、降低毒性(砂烫马钱⼦)、消除副作⽤(蛤粉烫阿胶)等。

⼀些炒制的⽅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如⼦类炒黄增加成分溶出(逢⼦必炒);炒焦多能醒脾开胃,消⾷导滞;炒炭能⽌⾎;麸炒能缓和⾟燥之性,并增强健脾作⽤;⼟炒能增强固脾⽌泻作⽤;滑⽯粉炒便于粉碎药物等。

炮制⽅法 1.⼯具 ⼿⼯炒制⽤炒药锅、铲、灶台等。

⼿⼯炒制时多将炒药锅倾斜30~45度置于灶上,便于搅拌翻动。

机械炒制⽤炒药机。

常⽤平锅式和滚筒式炒药机,适合于⼤⼯业⽣产,效率较⾼。

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中药微机程控炒制机,采⽤微机程序控制,炒制性能良好,能保证炮制品的质量均⼀与稳定。

2.⽕源 ⽆烟的炭⽕、煤⽕、电⼒、煤⽓、天然⽓等⽕源。

要求⽕⼒持久,清洁⽆烟尘。

《中药炮制学》-炒法一

《中药炮制学》-炒法一

【炮制研究】
•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对炒白芥子提取分离所得化学成分分 析鉴定。结果表明,从中分离得到了10个 化合物, 均为首次从炒白芥子中分离得到。 • 2.对药理作用的研究 白芥子各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镇痛、 抗炎作用,显著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 数及潜伏期,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 度,其中,抗炎作用以白芥子水煎液为最强。
第8章 炒 法
一、基本概念
• 1.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 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 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 2.火力:是指火的大小(强弱),火温度的 高低 。 • 3.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二、分类
名称 火候
炒黄 清 中火 山楂
火力
文火,个别中火
备注
• (3)翻炒
快、勤、规律, “亮锅底” 。 • (4)出锅 迅速、摊开晾凉。 用辅料炒的药物,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 开晾凉。
四、注意事项
• 1、炒前除去杂质,药物大小分档; • 2、根据药物种类和操作要求选择适宜的火 力; • 3、掌握好炮制火候,药物炒制后要迅速出 锅; • 4、勤于翻动,避免受热不均匀; • 5、炒前应清洁炒制工具,除去杂质及药屑、 炭末,以免影响质量。
王不留行
• 【处方用名】王不留行 王不 留 炒王不留行 炒王不留 炒不留 留行子 • 【来源】本品为双子叶植物石 竹科 Caryophyllaceae 麦蓝菜 Vaccaria segetalis (Neck.) Garcke 的干燥成熟种子。 • 【历史沿革】汉代有 烧灰存性 的方法(《玉函》)。南北朝刘宋 时期有蒸法(《雷公》)。明代 有酒蒸(《蒙荃》)、炒制 (《正 宗》)、水浸焙 (《必读》)。清 代有浆水浸,焙干用、酒蒸 (《得配》)。现在主要的炮制方 法有炒法等。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清炒法

一:实验内容1. 炒黄:薏苡仁、莱菔子、王不留行2. 炒焦:山楂3. 炒炭:槐米二:实验方法与结果1.准备洗锅T 热锅(小火)T 用手感知温度至微微烫手时可开始步骤:取适量净薏苡仁,置于已预热的锅内, 保持文火加热。

炒至略鼓起,表面呈淡黄色,取出,放凉,观察性状。

性状:略鼓起,微黄色,略有突起,有较明 显黑褐色微斑。

实验一清炒法1.炒黄①薏苡仁 步骤:取适量净莱菔子,置于已预热的锅内, 保持文火加热。

炒至鼓起,色泽加深,发出 爆裂声并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放凉,观察 性状。

性状:表面色泽加深(近咖啡色),断面浅 黄,微鼓起,质地松脆,有特异萝卜香气。

4.炒炭 ① 槐米 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 热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

炒至表面黑褐 色,见有火星时喷洒清水,略炒,取出,晾 干。

性状:表面焦褐色,质地轻。

②莱菔子③王不留行步骤:取适量净王不留行,置于已预热的锅内,调至中火加热。

炒至大部分爆白花(80 % 以上),取出,放凉。

性状:大多数爆开球状白花,质地松脆。

3.炒焦①山楂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热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

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

性状: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酸味。

图4焦山楂三:实验讨论与分析1. 讨论:①锅及锅铲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清洗以免引入杂质,转换药材时也必须清洗。

②炒山楂之前须大小分档以免生熟不均匀。

③炒制应控制顺序,将需要小火炒的药物排在前面。

④锅必须预热到合适温度,以免形成“僵子”。

⑤盛放药材的盘子应随时预备在锅旁,以利于火候恰当时及时盛出。

⑥操作时需随时翻炒不能停,尤其是易焦易炭化的药材。

⑦研碎焦山楂时应注意随时把山楂核挑出,以免研碎不到位且费力。

2. 分析结果:①炒制的薏苡仁表面黑褐色微斑较多,两次清洗锅具也未得到解决,应该是翻炒时锅铲剐蹭锅具底部导致的。

②炒山楂的生熟不均匀,不得不把一些丢弃一些重新炒制。

据此了解到炒山楂前大小分档应指的主要是山楂切片的厚薄而不是片的大小。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 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 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清炒法
清炒法是中药炮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其特点是在不加水的情况下,直接用沙锅和火
炉对原材料进行炒制。

清炒法能够改善药性,增加药味,提高药效,同时还具有省时省力
的优点。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掌握清炒法的基本操作技能,并通过实验加深理解清炒法的工
艺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材料:
①桂皮 10g;②白芍 10g;③附片 10g;④莪术 10g;⑤防风 10g。

实验器材:
沙锅、火炉、电子天平、研钵、研棒、瓶塞、瓶子、药材袋。

实验方法:
1.天秤称取5种中药加起来共计50g,放到研钵里进行粗磨。

2.将磨好的药材倒入药袋内,用研棒敲打几下,使得药材均匀分布,易于操作。

3.准备好沙锅和火炉,点燃火源,沙锅内不需放油,然后将药袋内的药材倒入沙锅内,用铲子不停地搅拌,直至药材炒至金黄色为止。

4.等到药材炒至金黄色后,立即取下沙锅,并将药材倒入瓶内,用瓶塞将瓶子密封。

实验结果:
操作成功。

实验注意事项:
1.一定要用沙锅进行炒制,不能使用不锈钢锅等其他容器。

2.药材要均匀散布在锅内,不能聚集在一起。

3.药材炒制时要不停地翻炒,以确保药材受火候均匀温度。

4.火候要掌握得当,不能过度炒制,否则会破坏药材的有效成分。

5.炒制后的药材一定要密封保存,以防潮湿和氧化。

实验结果说明:
通过清炒法炮制的药材,表面呈现金黄色或棕黄色,药味明显增强,药性温和,适合
制作药方。

同时,清炒法还可以去除药材的异味,减少对人体的负担,提高药方的良性作用。

中药炮制学 第九章 炒法

中药炮制学 第九章 炒法

四、目的 1.增强或产生止血 如地榆、蒲黄等。 2.增强固涩收敛止泻 如乌梅炭、石榴皮炭。
五、注意事项 1、火力适宜 一般用武火,但某些皮类、花类药物则以
中火炒炭。
2.洒水除去火星,防完全炭化 3.炒炭存性 4.放凉入库,防止复燃。
六、适应药物:止血、止泻药物
地榆
地榆、地榆片
【炮制方法】
1.槟榔 原药材-洗净-切薄片-阴干
2.炒槟榔 取槟榔片,用文火加热,炒至微
黄色。
3.焦槟榔 取槟榔片,用中火加热,炒至
焦黄色,透香气。
4.槟榔炭 生药-中火炒至黑褐色
【炮制作用】 生品:力峻,杀虫破积,行水消肿。 虫积、水肿、疟疾 炒槟榔:缓和药性,减少副作用。消食
1.加工时必须通风。 2.及时散热,翻炒至烟尽。
蒲黄、蒲黄炭
蒲黄
历史: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蒸、焙法(《雷 公炮炙论》),至唐代(《经效产宝》) 有炒黄的方法,清代《医宗说约》炒黑。
方法:
生品-筛选净制
蒲黄炭-生药中火炒,由鲜黄转至黑褐色,
洒清水,灭火星,放干,晾凉。
作用: 生品:性滑,活血祛瘀、止痛 瘀血所致病症-少腹逐瘀汤 蒲黄炭:性涩,止血 用于多种出血症-四红丹
有机酸含量由高到低:生山楂、炒山楂、
焦山楂
标准含量应为:山楂中有机酸含量应该减
少68%。 药理; ① 助消化 ② 抗菌
槟榔
槟榔、槟榔片、焦槟榔
槟榔
【处方用名】 大白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南北朝刘宋时期有细切 (《雷公》)。至宋代出现炒(《圣惠 方》)、炮(《博济》)、烧灰存性 (《旅舍》)。
地榆
历史:唐代《外台秘要》(王涛)始载炙
法炮制地榆,宋代出现炒法(《传信适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炮制作用:生品性寒滑;炒后降低寒滑之性, 免滑肠致泻,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牛 蒡 子 P109
炮制作用: • 生品:疏散风热,解毒散结。性寒滑。 • 炒后:缓和寒滑之性,免伤中,长于解毒
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 • 果皮破裂,易于煎出药效,杀酶保苷。
பைடு நூலகம்
牵牛子
P110
炮制方法:
炒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置热锅中,文火炒至鼓 起,有爆鸣声,颜色加深时,取出放凉。
决明子
炮制作用:生品清肝热、润肠燥; 炒后缓和寒泻之性,平肝养肾。 便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决明子炒后
结合蒽醌(苷类)-泻下 游离蒽醌(苷元)-抗炎
炮制研究
• 决明子主含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酚、 大黄素甲醚、决明素(obtusin)、决明蒽 醌(obtusifolin)及其苷类。
• 游离蒽醌:对生决明子、炒决明子及两者 的打碎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常规 煎煮时间内,煎液中,打碎品比未打碎者 多;炒制品又比生品多。
蛤粉炒
蒲黄炒
• 注意事项
大小分档 掌握好火力和火候 炒前锅应预热 拌炒均匀,出锅迅速
火力
• 火的大小(强弱)火温度的高低。
• 炒黄多用文火(小火) • 炒焦多用中火(中等火力) • 炒炭多用武火(强火) •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 • 个别药材采用特殊火力
火候
• 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操作:净药材置预热的炒制容器中,文火或中 火加热翻动至一定程度,迅速取出,放凉。
注意事项: 1. 容器洁净、预热 2. 控制温度 3. 多数用文火,少数用中火
炮制方法:
决 明 子 P106
1.决明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用时捣碎。
逢子必破
2.炒决明子:取净决明子置热锅中,文火炒至 微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用时捣碎。
芥子
P102
炮制方法:
炒芥子:取净芥子置热锅中,文火炒至颜色 加深,有爆裂声,有香辣气时,取出放凉, 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炒后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免耗气伤 阴,并善于顺气豁痰,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杀酶保苷。
芥子
芥子苷
酶芥子油
温中散寒 性缓,可口服
祛痰消肿 有刺激性,外用
牛 蒡 子 P109
炮制方法: 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置热锅中,文火炒至 鼓起,有爆鸣声,略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用时捣碎。
酸枣仁
P118
炮制方法:
1.酸枣仁: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硬壳,洗 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枣仁:取净枣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 火加热,炒至鼓起,有爆裂声,色微变深, 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注意:不宜久炒(久炒油枯失效)。
酸枣仁
P118
炮制作用: 生品:平,入清剂,养心安神、滋补肝肾。
-酸枣仁汤 炒制:温补,入温剂,养心敛汗
促进食物 消化吸收
王不留行
P117
炮制方法:
1.王不留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 燥。
2.炒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置热锅中,中火 炒至大多数(80%)爆成白花时,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炒后体泡,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且 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如用于产后血虚,乳汁不行的通乳四物汤。
-归脾汤
炒制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杀酶保苷。
酸枣仁
P118
《证类本草》载“睡多生用,不得眠,炒熟”
问题:酸枣仁“生熟异治”是否合理?
1.化学研究:二者均含黄酮、皂苷类成分,炒 黄后含量有所增加,增强安神作用。
2.药理研究:二者均有镇静、安眠、抗惊作用, 加强慢波睡眠和睡眠深度。
结论:酸枣仁“生熟同治”,炒后作用增强。
炮制方法:
莱菔子
P107
1.莱 菔 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用时捣碎。
2.炒莱菔子:取净莱菔子置热锅中,文火炒至微 鼓起,有爆鸣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用时捣碎。
莱菔子
炮制作用 生品:能升能散,涌吐风痰
炒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现代研究: 1.炒后溶出度明显提高 2.药理方面 抑制胃排空 加强回肠节律性收缩
• 根据药物内外特征的变化判断。 形、色、气味、质地…
• 影响炮制品质量的要素。 • 根据炮制方法和药物性质而定。
手工炒制
➢ 锅倾斜30~45度置于灶上,便于翻动。 ➢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
预热 → 投药 → 翻炒 → 出锅
预热
先将空锅于火上加热,使锅烧热后使用。
目的: 便于掌握温度 使药物迅速获得热能 缩短药物在锅内停留的时间 防止某些种子类药物炒成“僵子”
第一节 清炒法
• 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 包括炒黄、炒焦、炒炭 • 三种不同的火候要求
目的
增强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 缓和或改变药性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保存疗效,便于贮藏 便于调剂制剂
注意事项
➢ 大小分档 ➢ 炒前锅应预热,避免“僵子”或粘锅 ➢ 火力适当 ➢ 拌炒均匀,出锅迅速
一 炒 黄 (炒 爆)
中药炮制学基础 —炒 法
目的要求
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 用
熟悉现代研究概况
了解清炒及各种辅料炒的含义
炒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 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 拌或翻动,炒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称为炒法。
炒法
清炒法
加固体辅料炒法
炒黄
麸炒
炒焦
土炒
炒炭
米炒
砂炒
滑石粉炒
投药
• 原则: 少量分锅炒 • 注意:投药太多受热不易均匀 • 加辅料炒:先处理辅料,后投入药物拌炒
翻炒
• 使药物均匀受热 • “亮锅底”:避免药物停留锅底而枯焦
出锅
• 出锅要迅速,避免药物“过火”。 • 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开晾凉。
机器炒制
• 平锅式炒药机 – 糖炒栗子 • 滚筒式炒药机
炮制作用: 生品:逐水消肿,杀虫。 炒后: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免伤正气;易 于粉碎和煎出,杀酶保苷;消食导滞。
苍 耳 子 P116
炮制方法:
1. 苍耳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 炒苍耳子:取净苍耳子置热锅中,中火炒
至焦黄色时,取出放凉,碾去刺,筛净,用 时捣碎。
苍 耳 子 P116
王不留行
P117
操作注意:锅要预热; 控制温度-关键,可少量试锅; 每次炒制量不宜多; 出锅迅速。
炮制研究
• 炒制目的:提高煎出效果。 • 炒爆后能提高煎出效果,完全爆花者较生
品增加1.1倍,刚爆花者增加0.6倍,不爆 花者增加0.2倍。 • 爆花率越高,浸出物含量也愈高。炒爆的 标准以完全爆花者占80%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