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加固改造之整体结构加固共105页
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分析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住房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房屋建筑的结构性能也越来越重视。
房屋的结构性能是房屋建筑工程的核心,因而合理采用结构加固改造技术,能够有效增强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优化房屋建筑的使用性能和年限。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的重要性,探讨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的应用策略,为房屋建筑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策略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蓬勃发展,房屋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提高,相关结构加固改造技术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因为每种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的应用特点、适用范围和加固效果都有一些差异性,所以需要结合具体施工情况,科学选择适合的加固改造技术,这样才能保障房屋建筑结构加固的效果。
因此,如何科学应用结构加固改造技术,成为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一、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的重要性分析(一)有利于增强房屋建筑的耐用性众所周知,房屋建筑是一项使用频率高、时限长的工程,而在房屋建筑居住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建筑结构性能降低、荷载能力减弱,甚至会出现房屋倾斜、墙体开裂、结构松散等问题,严重影响房屋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而,做好房屋建筑的结构加固改造工程,可以有效增强房屋建筑结构的性能,保障房屋建筑有较好的承载力、抗震力,不仅提升了房屋建筑居住的安全性,而且还能增强房屋建筑的耐用性,延长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
(二)有利于满足多元性的房屋需求在开放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对房屋建筑功能的需求越发多元化,既要强调房屋建筑结构安全耐用,又要关注房屋居住的环境和品质。
因而,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科学采用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可以在强化房屋结构性能的同时,增加房屋建筑的用途,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房屋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结构加固改造技术时,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选择加固技术和材料,且尽量与原建筑保持一致性,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结构加固效果。
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的方法

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的方法混凝土构件,由于施工缺陷强度不足,或者既有建筑节点受损,以及建筑功能改造等原因,都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依据最新国家标准《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2021,混凝土构件加固有五种方法:一、增大截面法当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受弯和受压构件时,被加固构件的界面处理及其粘结质量应满足按整体截面计算的要求。
钢筋混凝土构件增大截面加固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新增混凝土层的最小厚度,板不应小于40mm;梁、柱不应小于60mm。
2、加固用的钢筋,应采用热轧带肋钢筋。
3、新增受力钢筋与原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并应采用短筋或箍筋与原钢筋焊接。
4、当截面受拉区一侧加固时,应设置U形筋,并应焊在原箍筋上,单面(双面)焊的焊缝长度应为箍筋直径的10倍(5倍)。
5、当用混凝土围套加固时,应设置环形箍筋或加锚式箍筋。
6、当受构造条件限制而采用植筋方式埋设U形时,应采用锚固型结构胶种植。
7、新增纵向钢筋应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二、置换混凝土法采用置换法局部加固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混凝土构件,当加固梁式构件时,应对原构件进行支顶;当加固柱、墙等构件时,应对原结构、构件在施工全过程中的承载状态进行验算、监测和控制;应采取措施保证置换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混凝土结构构件置换部分的界面处理及粘结质量,应满足按整体截面计算的要求。
置换混凝土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的置换深度,新增混凝土层的最小厚度,板不应小于40mm;梁、柱不应小于60mm。
2、置换长度应按混凝土强度和缺陷的检测及验算结果确定,但对非全长置换的情况,其两端应分别延伸不小于100mm的长度。
三、外包型钢法(一)当采用外包型钢法加固钢筋混凝土实腹柱或梁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干式外包钢加固后的钢架与原柱所承担的外力,应按各自截面刚度比例进行分配。
2、湿式外包钢加固后的承载力和截面刚度应按整截面共同工作确定。
(二)湿式外包钢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固用型钢两端应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结构加固构造详图(梁、柱、板、基础、墙体等)

结构加固与改造ppt课件

根据我国国情,下列情况需对既有建筑进行结构改造:
08SG311-2
6.《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03SG611
7.《混凝土构造加固图集》
8.现行的《抗规》、《荷载规》、《砌规》等结构设计规范
9.结构检测鉴定报告
10.原建筑、结构施工图 完整版课件
17
11.业主提供的改造、新装修建筑或装修图
五.加固补强方面施工工艺 六.加固表示方法通用说明 七.改造加固工程案例
缺点:设计要求高,施工风险较大。
完整版课件
16
四.结构改造的主要依据
1.《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
2.《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68-2009
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2009
4.《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总则及构件加固)》06SG311-1
5.《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地基基础及整体加固改造)》
结构加固与改造
一、结构加固改造工程的对象和内容
既有建筑需要保留并进行结构加固改造的建筑有 两大类:(一)既有历史建筑; (二)既有工业及民 用建筑
(一)既有历史建筑
1)文物建筑
指文物价值极高的古建筑,如宫殿、庙宇、古塔等,其中有的
已被认定为国家级或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对这类文物的改
造加固,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尽量忠实于原来的
完整版课件
7
对于结构改造工程,更多地应偏重于“概念鉴定”和“概念设计”。 由于地震作用更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在结构抗震分析上存在许多假 定和量的不确定性,就更凸显“概念鉴定”和“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应首先评定原有结构体系的规则性、整体性和整体牢固性(构件间的 连接性能),分析其现阶段的实际抗震性能和进一步改造加固的可行 性和难易程度,可以做出多种方案比较,结合业主的要求,作出结构 改造的正确、经济的评估。
第十七章建筑结构加固技术

6
7
⑴渗入性灌浆
• 在灌浆压力作用下,浆液克服各种阻力,渗入地 基土中的孔隙或裂缝中,地基土体基本不受扰动和 破坏,它适用于存在孔隙或裂缝的地基土层,如砂 土地基等。
• ⑵劈裂灌浆
• 依靠较高的灌浆压力,使浆液能克服地基土体中 初始应力和土体抗拉强度,使土体沿垂直于小主应 力的平面或土体强度最弱的平面上发生劈裂,使渗 入性灌浆不可灌的土体可顺利灌浆,增大浆液扩散 范围,达到地基处理的目的。
力强的浆液(如:丙乳胶水泥浆、107胶聚合水泥 浆),同时浇注新砼。 • ⑶在后浇层中加配箍筋及架立筋、并设法与原构 件中的钢筋连接或锚入原构件砼中。 • 2、受拉区增厚并增加钢筋
27
28
• 三、外包钢加固法 • 外包钢加固法是将型钢(角钢、扁钢)包于砼构件的
四角或两侧、型钢之间用缀板联接形成钢构架,与原 砼构件共同受力。
29
• 四、斜截面加固 • 当构件斜截面承载力不足时,可用下图所示方法并
联U形箍板或设置封闭式螺栓箍进行加固;
30
• 五、预应力加固法
• 1、预应力锚固方法
• 首先将钢套、钢板等锚固件与梁连牢,然后将预 应力筋与锚固件联结,联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
种是焊接,一种是螺栓联结,如下图所示:
焊接
预应力筋端部锚固
10
11
• ②基础底地基中掏土纠偏 • 直接在沉降小的一侧地基中掏土使建筑物一侧产生
沉降,迫使沉降小的一侧下降,掏土可用钻孔取土、 人工掏土和水冲掏土等方法。见下图:
12
③基础侧地基中掏土纠偏 在建筑物沉降较小的一面外侧地基中设置一排密集的 钻孔,在适当深度通过钻孔取土,使地基土发生侧向 位移,增大该侧沉降量,达到纠偏的目的。见下图:
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张武松

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张武松发布时间:2023-06-05T12:35:15.877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3年6期作者:张武松[导读]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建筑业的总体量越来越大。
一些早期开发的建筑因使用年限长、受建造时材料和技术限制、受外力破坏或腐蚀等原因,建筑结构的各项性能已经大幅降低,存在安全隐患。
可以通过加固技术,强化房屋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的耐久性、抗震性和安全性。
为此,需要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增强工程结构的稳固性。
本文论述了房屋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的应用原则及其价值,进一步介绍和分析加固改造技术类型及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身份证号码:37142219820718XXXX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摘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建筑业的总体量越来越大。
一些早期开发的建筑因使用年限长、受建造时材料和技术限制、受外力破坏或腐蚀等原因,建筑结构的各项性能已经大幅降低,存在安全隐患。
可以通过加固技术,强化房屋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的耐久性、抗震性和安全性。
为此,需要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增强工程结构的稳固性。
本文论述了房屋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的应用原则及其价值,进一步介绍和分析加固改造技术类型及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加固引言房屋建筑工程在后期使用中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
故此,相关人员在施工操作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本着整体性、安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房屋建筑结构的稳固性。
在选择和应用施工建材、设备和技术之前,要做好相关调查,包括建筑类型、工程规模、施工环境温湿变化等,合理应用加固改造技术,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房屋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改造的重要性1.1保证工程项目安全使用安全是现代房屋建筑工程的基本要求之一,当下随着房屋建筑工程各项功能不断完善,社会各界对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合理应用架构改造技术保证建筑物体的安全。
城市更新中的结构加固改造专题研究

➢ 根据设计需要,树根桩 可以是垂直的或倾斜的; 可以是单根的或成排的; 可以是端承桩,也可以 是摩擦桩。
2.4 坑式静压桩法
➢ 坑式静压桩法是在原基 础底面进行的。将原基 础底面分段开挖,将建 筑本身作为千斤顶反力 点,将桩段一一压入土 中,逐段连接成桩身。
➢ 根据预期效果, 施工难易程度, 施工安全性,对 周围环境影响, 施工工期和造价 等,选定最佳方 案。
地基基础加固
地基加固 基础加固
锚杆静压桩法 树根桩法 坑式静压桩法 石灰桩法
注浆加固法 加大基础底面积法 加深基础法 基础纠偏
卸载法
2.2 锚杆静压桩法
2.3 树根桩法
➢ 树根桩是一种小直径的 钻孔灌注桩,直径通常 为100~300mm。
➢ 夹层和顶部加层新增结构采用工字钢立柱、工字钢梁 和压型钢板混凝土,重量轻,施工方便。
➢ 内部大量使用了原木、黄铜、清水混凝土等材质,并 在楼顶露台引入了绿色植物,营造出空中街景效果。
4.1 天物空间
➢ 加夹层结构 采用工字钢 立柱、工字 钢梁和压型 钢板混凝土
加夹层结构
4.1 天物空间
➢ 钢梁与钢柱 连接节点装 修处理
➢ 增加建筑使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 对建筑空间进行改造,满足新的使用功能要求 ➢ 增加原有建筑的抗震性能,延长使用年限
3.2 结构整体加固改造准备工作
3.3 上部结构加固常用方法
结构增层方法
结构加固改造
空间改造方法
构件加固方法
直接增层 改变荷载传递 外套框架结构
结构托换 预应力加固 改变受力体系 增大截面
➢ 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检测 ➢ 结构完好性和安全性鉴定 ➢ 结构加固方案制订 ➢ 结构加固施工图设计 ➢ 施工过程中的检查 ➢ 施工完成后的验收
结构加固改造设计说明[2021通规版]
![结构加固改造设计说明[2021通规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66256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9.png)
结构加固改造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天津市东丽区中建玖樾府项目二标段工程A地块,位于天津市东丽区霞宏道南侧,地上部分为行政办公。
地下为汽车库、设备用房。
地下一层,地上6层,框架结构,层高均为3.9米,建筑高度23.800m,地基采用桩基础,基础采用筏形基础。
该项目目前处于施工尚未竣工状态。
拟在本项目竣工后对该项目进行改造,改造后功能为卫生及服务用房;需加固工作包括:经过结构检测需加固的构件;建筑功能调整造成的承载力的构件; 抗震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构造做法不满足要求等。
2、本工程结构加固改造包括一下内容:1.3 建筑结构设计标准1.3.1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
1.3.2 该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加固施工竣工后算起为50年(C类)。
1.3.3 使用胶粘方法或掺有聚合物材料加固的结构及构件,应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检查时间宜为6~8年,不应迟于10年。
1.3.4 在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且不得超过设计使用荷载。
1.4 本工程自然条件1.4.1 基本风压:0.55kN/m2,本项目风压采用0.55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B类。
1.4.2 基本雪压:0.40kN/m2。
1.4.3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抗震等级如下:地下: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地下: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1.4.4 建筑场地类别为IV类,特征周期:0.75s。
1.5 根据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本工程室内正常环境为环境类别一类;消防水池、卫生间所有构件环境类别二a类, 基础、地下室外墙、临土地下室顶板室外露天的雨蓬、排水天沟等结构构件环境类别二b类。
二.设计依据及技术指标2.3 设计选用活荷载标准值如下(业主应注意使用时不应超过此限值):门诊 2.5kN/m2 病房、办公 2.0kN/m2餐厅 2.5kN/m2 卫生间 2.5kN/m2手术室、牙科门诊、检验室:3.0 kN/m2 DR室:5.0KN/ m2储藏室、药库、药房 5.0kN/m2 走廊、候诊 3.0kN/m2电梯机房 8.0kN/m2 消防疏散楼梯 3.5kN/m2档案室 5.0kN/m2 配电室 5.0KN/m2门厅、电梯厅 3.5kN/m2 上人屋面活载标准值2.0kN/m22.0kN/m2 不上人屋面活载标准值 0.5kN/m2注: a.未注明荷载均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2012年版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