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 第4章 知觉)【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考试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考试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知觉一、单选题1. 下列“少女和老妇”的双关图,最能说明知觉的()。

A.整体性B.选择性 C.理解性D.恒常性2. ()会影响知觉的恒常性。

A.实际线索B.听觉线索C.视觉线索D.触觉线索3.观众把篮球比赛中穿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相应地归为不同的球队,这体现了知觉组织的()。

A.对称性原则 B.邻近性原则C.连续性原则D.相似性原则4.小张去火车站接一位陌生客人,他的预期会影响对这位客人的辨认。

这种知觉加工方式主要是()。

A.“全或无”加工B.数据驱动加工 C.自上而下的加工D.自下而上的加工5.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是()。

A.空间知觉B.时间知觉C.运动知觉D.错觉6.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称为()。

A.真动知觉B.动景运动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7.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的制作,依据的是()。

A.真动知觉发生的原理B.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C.诱发运动发生的原理D.自主运动发生的原理8. 在视觉范围内,知觉的恒常性有()。

A.大小恒常性B.颜色恒常性C.明度恒常性D.以上都是9. 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的知觉的影响称作()。

A.知觉适应B.知觉定势C.知觉习惯D.知觉学习10. 一支白粉笔,在白天看是白色的;在晚上看虽然很暗,但我们仍知道它是白色的。

这是()A.颜色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大小恒常性D.亮度恒常性11. 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以便于下次阅读,这是利用了知觉的A.选择性 B. 整体性 C.理解性 D. 恒常性12. 在驾车时打电话容易引起知觉中的()。

A.无意识注意B.不注意盲视C.特征捆绑问题D.游离性注意13.在影响深度知觉的线索中,人们看远物纹理模糊,这种影响是A.空气透视 B.物体重叠 C.线条透视 D. 双眼视差14. 把一串点知觉为一条虚线的现象叫做()。

A. 整体知觉B.良好图形C.空间频率整合D.主观轮廓15. 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感 觉)【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感 觉)【圣才出品】

第3章感觉一、选择题1.“感觉剥夺”实验说明()。

A.感觉提供了心理的原料,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初基础B.感觉为适应生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C.感受器只接受适宜刺激的现象,称作感觉器官专门化D.感受器不同,接受适宜刺激不同【答案】B【解析】“感觉剥夺”实验就是暂时让被试的某些(或全部)感觉能力处于不起作用的状态,把人放在一个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该实验说明,感觉虽然是一种低级的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它对人来说意义重大。

剥夺感觉势必会影响知觉、记忆、思维等较高级的和复杂的心理现象。

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连正常的心理机能都得不到维持。

2.费希纳对数定律认为,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

A.以算术级数上升B.没有变化C.增强D.正比上升【答案】A【解析】费希纳定律又称对数定律,公式为P=KlgI,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K为常数。

它预测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成对数关系,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

3.()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传递信息的。

A.神经特殊能量学说B.模式理论C.特异化理论D.行波理论【答案】C【解析】特异化理论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有些神经元传递红色信息,有些神经元传递甜味信息,当这些神经元分别被激活时,神经系统把它们的激活分别解释为“红”和“甜”。

4.如果一个人从黑暗的屋子里走出来,将会发生()。

A.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C.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答案】A【解析】克劳福德用分光描记法确定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质的化学反应过程是暗适应过程的机制。

视紫红质是一种化学感光物质,在曝光时被破坏变色,在暗适应中又重新合成而恢复活性。

在光刺激时,视紫红质发生了分解而褪色,变成视黄质。

光刺激继续作用,视黄质再分解褪色,变成视白质。

因此,眼睛受到光刺激时间越长,视紫红质分解就越彻底。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4章 知 觉 )【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4章 知 觉 )【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向远方直线延伸的两条平行铁轨看起来逐渐聚合,个体据此判断距离。

他所依赖的单眼线索是()。

[统考2010研]A.视轴辐合B.线条透视C.运动视差D.运动透视【答案】B【解析】视轴辐合属于双眼线索;线条透视是指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的印象;运动视差是指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得慢,方向相同的印象;运动透视是指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的印象。

2.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

[统考2010研]A.1秒B.3秒C.5秒D.7秒【答案】A【解析】在时间知觉中,人的个别差异和误差较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和人对时间的主观估计存在着差异。

一般情况是对于1秒钟左右的时间间隔,人的主观估计最准确,短于1秒钟的间隔常被高估,而长于1秒钟的时间常被低估。

3.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亮度不同,但是人们仍然将其知觉为白衬衫。

这种知觉特性是()。

[统考2010研]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D【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题目中的知觉特性是知觉恒常性中的明度恒常性。

4.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都看作是小孩。

这种现象体现的主要知觉特性是()。

[统考2009研]A.大小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方向恒常性D.明度恒常性【答案】A【解析】大小恒常性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将其知觉为实际大小的知觉特性;形状恒常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形状变化而反映客体本身形状不变的知觉特性;方向恒常性是指人不因身体部位的改变或视像方向变化而对知觉对象的方位保持相对稳定的知觉特性;明度恒常性是指人对物体明度的知觉不随感觉映象的变化而趋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感 觉)【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感 觉)【圣才出品】

第3章感觉1.什么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答:(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

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

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感觉剥夺”的实验表明没有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③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

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

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2.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答:(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关系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是指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如何评价它?答:(1)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含义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由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提出。

认为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如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视觉、听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听觉等。

彭聃龄普心课后习题答案

彭聃龄普心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以下是彭版普心的课后习题详解,大家在进行第一轮和第二轮复试的时候,可以关注这些题目,对每章的复习进行一个总结和巩固。

另外再有张厚粲版统计的勘误及课后题答案.第1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分别介绍如下:①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

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

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

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

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

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

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4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4章【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选择题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B.稳定性C.变异性D.自动性【答案】C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B.动景知觉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答案】C【解析】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答案】A【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间,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诱发知觉D.自主知觉【答案】B【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6.霓虹灯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A.自主运动B.诱导运动C.动景运动D.运动后效【答案】C【解析】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第5章意识和注意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意识?答:(1)意识意识概念本⾝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度进⾏理解:①意识是⼀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同样,⼈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饥饿等。

⼈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延性等。

②意识是⼀种⾼级的⼼理功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

即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

③意识是⼀种⼼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平,如从⽆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个连续体。

另外,意识还存在⼀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意识⽆意识是相对于意识⽽⾔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意识有下列⼏种:①⽆意识⾏为。

即已经⾃动化了、不受意识控制的⾏为。

例如,在骑⾃⾏车时,⼀个⼈可以毫⽆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交谈,没有意识到⾃⼰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②对刺激的⽆意识。

它是指个体觉察不到对⾃⾝的⾏为产⽣了影响的事件,⽽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为产⽣了或⼤或⼩的影响。

③盲视。

即意识性的视觉丧失,⽽还是能够对投射到盲区的刺激进⾏准确的判断和辨认的现象。

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和能动作⽤?答:(1)意识的局限意识经验有⼀定的局限性。

有许多作⽤于⼈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们是意识不到的。

这种局限性通常是由感觉器官的特性决定的。

另⼀⽅⾯,当⼈们专注于⼀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不见。

在同⼀时间内可以进⼊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

(2)意识的能动作⽤意识的另⼀特性是它的能动性。

⼈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另外,有些个体会在特殊情况下产⽣“幻听”“幻视”等幻觉,即看见并不存在的物体,听到并不存在的声⾳等。

0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四章 知觉

0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四章 知觉
●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 性。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 和距离知觉、方位定向。
●人还具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并会产生 错觉现象。
4.2 重难点导学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定义 1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 头脑 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 觉 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 映。 2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①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 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离开了事物对 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形状恒常性示意图
②大小恒常性 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 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而知觉到的 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 实际大小。 ③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 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④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 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 相对不变。
知觉定式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 觉的基本特征。 1 知觉的整体性是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 属性 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2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 分的特点。 ②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 体性。部分的意义依赖于整体。
成图形。
(4)图形识别 ①人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
信息,而且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 刺激物间的联系和关系。
②启动现象:先前经验对后来学习任务的 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例如,给被试呈现两个存 在语义联系的单词,前面呈现的单词将使被试 对后一个单词的反应加快。
(5)注意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 在图形的特征整合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知觉
一、选择题
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
B.恒常性
C.变异性
D.自动性
【答案】C
【解析】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有组织性和恒常性,并且知觉过程是自动发生的。

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
B.动景知觉
C.诱发运动
D.自主运动
【答案】C
【解析】A项,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B项,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C项,诱发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也产生运动。

D项,将暗室内不动的光点知觉为运动就是自主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
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
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答案】A
【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
B.似动知觉
C.诱发知觉
D.自主知觉
【答案】B
【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A
【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6.霓虹灯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A.自主运动
B.诱导运动
C.动景运动
D.运动后效
【答案】C
【解析】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看上去不断运动的霓虹灯、动画片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7.格式塔的组织原则最本质的可总结为()。

A.连续性
B.组合性
C.整体性
D.接近性
【答案】C
【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8.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反映是()知觉。

A.空间
B.方位
C.深度
D.运动
【答案】D
【解析】A项,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B项,方位知觉是指对空间方位、位置等的属性的反映。

C项,深度知觉是指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也称距离知觉。

D项,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9.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种观点是知觉的()。

A.模板说
B.原型说
C.特征说
D.图式说
【答案】A
【解析】A项,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他们与外部模式有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B项,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原型反映了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C项,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许多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作用。

10.在纸上画一幅画,即使把这张纸撕成两半,人们也能大致知道画的内容,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理解性
【答案】D
【解析】A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B项,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依然保持不变的特性。

C项,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映。

D项,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

11.在小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学生对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这是由于受知觉()的影响。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答案】C
【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小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学生对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如学习“折”“析”“拆”等字时,往往容易把“、”忽略了。

这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形中是弱的组成部分,被强的组成部分掩盖了。

12.在深度知觉中,人们看远处物体纹理模糊,看近处物体纹理清楚主要是受()因素影响。

A.明暗阴影
B.线条透视
C.空气透视
D.物体重叠
【答案】C
【解析】空气透视是指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输过程中是有变化的,表现为远方的物体更模糊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