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解析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主题的拓展
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的 范畴,将战争和人性作 为主题,为后来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灵感。
叙事方式的创新
作品采用了独特的叙事 方式,通过第一人称叙 述和意识流的描写手法 ,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真 实。
文学价值的提升
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 独特的叙事方式,提升 了文学的艺术价值和审 美价值。
情感渲染
通过情感渲染,使读者对故事中的情感有更深的共鸣和感受 。
04
语言艺术
语言风格
简洁明快
含蓄深沉
作品语言简练,表达直接,不做过多 的修饰和渲染,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 作者的意图和感受。
作品语言内敛而不张扬,通过细腻的 描绘和暗示,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社 会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深思。
朴素自然
作品语言质朴,不追求华丽辞藻,以 平实的语言展现出生活的真实面貌, 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
代表作品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死亡如此多情》等。
作品背景
时间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
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社会背景
德国纳粹统治时期,战争氛围浓厚,人们生活在 恐惧与不安中。
作品主题
主题一
战争对人的摧残
主题二
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主题三
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02
人物分析
主人公分析
角色定位
性格特点
关系发展
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之间的关 系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
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关系意义
通过人物关系的分析,可以深入 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探究战
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和破坏。
03
情节分析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解读

的语文阅读教学 的关键 。语文教师应 当在尊重文本 自身特性基础上 ,结合
什么伤 ?3 . “ 我 ”是不是在母 校?
【 明确】 “ 我 ”是 一名 德 国士 兵 ,受 了 伤, 但 “ 我”始终想知道 “ 我到底 受 的什么伤? ”到最终伤 口的包扎被 解 开,我才终于意识到 :我失 去了双臂 和右腿 “ 我 ”又是一名 中学生 , “ 我” 对 “ 我 ”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
主义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 起 了三个月前在 中学的学生生活 。躺 廉・ 詹姆 斯的心理学 。 “ 意识 流”的 概念 由 詹姆斯提出 , 他认为人的意识 活动像 一条河流一样 , 是不间断的主 观思 想意 识的 流动 。小说 中的意 识
流动 的意识过程 的模仿。具体说来 , 也就 是以人 物 的意识 活动为 结构 中 心 ,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 生, 且逻辑松散的意识 中心 ,将人物
自身的知识经验 , 就文本用什么样的 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 ,用什 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 ,用
什么样 的材料证 明了什 么样 的观点 、 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以及文本为了 说 明观点 或表 达情 感用 了怎 样 的结 构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 的结构等问题 进行思考 , 从而在思考中实现对文本 材料的深入剖析。
综 合天地 2 0 1 3 0 9
教 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阅读小说 ,理清下列三个 问题 :
1 . “ 我 ”是谁 ?2 .“ 我 ”到底受 的是
校 ,…… “ 由学校上 战场 ,为 ……而 阵亡 。 ”③ 我又 闭上眼睛想 , “ 你一 定要 弄 清楚 。到底 受 了什 么伤 ;另 外 你 现 在是 不是 就在 自己的母 校
文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赏析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赏析本文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德国的角度来看待战争的,尽管反战的主题很明确,但有些地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1.外面重炮在轰鸣,他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他坚持认为炮声“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
这里可以看出法西斯的战争教育毒害了德国青年一代,战争教育使他们异化为战争狂人。
他们并不懂得战争,更不能分辨侵略战争的本质。
2.他还想到为国捐躯,自己的名字将镌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青史留名。
狂热的法西斯战争教育吞噬了年青一代的灵魂,他们懵懂盲从。
他们并不明白为谁打仗,为谁献身。
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单纯幼稚,不理解生命价值。
3.“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因为战争的本身荒诞无稽、毫无意义,所以阵亡将士的献身并没有价值可言。
按同种格式批量生产,随便都可以领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的意义,它并不能使死者不会被忘却;“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目”,生者也并不可能不忘却他们。
它们的存在只能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义。
主人公漠然语气之中隐含着对于战争痛定思痛的反思和批判。
4.“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美术教师命令学生用六种字体将此写在黑板上。
当“我”在“手术室”认出笔迹时,“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剧烈的跳动”。
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痕迹犹在,而“我”已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我”所感到的震惊是一个受欺骗被损害而最终醒悟者的震惊。
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旨意杂谈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讨论纳粹军国主义教育在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体现,主人公因被迫裹挟于战争而带来的痛苦和怀疑,探讨了伯尔这篇小说看似荒诞的篇章构思背后的现实主义视野。
关键词:纳粹教育现实荒诞《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一篇,是海因里希·伯尔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
伯尔早期的短篇小说主要取材于二战,本篇亦如是。
小说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突出表现了纳粹对被迫裹挟到这场战争中的孩童的身心两方面的伤害。
然而纳粹并非是仅仅靠暴力逼迫这些孩子为所谓的第三帝国参战,还在上台后的十余年间,对原本单纯的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洗脑”式的军国主义教育。
且看小说中的一段文字:“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规定为:《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恺撤、马可·奥勒留和西塞罗放在过道里;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
还有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一幅多哥的彩色画。
《挑刺的少年》和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
”美狄亚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复仇女神”,纳粹借此鼓动学生要为德国在一战被迫无条件投降而复仇;《挑刺的少年》中的少年被称作“忠诚的男孩”,纳粹借此要求学生必须忠诚,忠诚于国家和元首的利益;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都是古罗马帝国雄才大略的君主,再把希特勒画像与大选帝侯、老弗里茨画像,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放在一起,当然就能在学生心中宣扬征战世界的英雄情结,并形成盲目的个人崇拜;希特勒断章取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向学生灌输极端民族主义,德意志民族是可以奴役甚至屠灭其它劣等民族的;雅典娜既是智慧女神,又是战争女神,暗示了纳粹学校教育中对军国主义的崇尚;多哥,1884年沦为德国殖民地,物产丰富,在学校墙壁上挂上画有大香蕉的多哥风景画,是纳粹殖民主义在学校里渗透的标志。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创意解读

结合以上的细节描写、我三个月前在学校的生活、我走上战场之后的遭遇,学生不难品味到以下几点:(1)学校成为法西斯军国主义宣传的阵地学校的布置趋向雷同,作者反复强调其他学校都是如此。
我们看到一个美术学校,却到处张挂政治军事人物,流露出强烈的军国主义情趣,不是在一个政治激情极度高涨的年代里是决不可能的事。
此外,这些“统一布置”也体现了纳粹政治独裁对学校个性教育的干预。
(2)“我”内心在一直在逃避,不愿意相信“我”不断地自我否定,是因为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我”在这里学习了八年,然而这三个月却发生沧桑巨变,似曾相识却面目全非的现状。
“我”对母校的确认过程中,心理是煎熬的挣扎的,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主人公“我”不想也不敢直视现实的隐痛。
二、“我”的畅想“我”是在战场受伤,被送到学校的,但是,在美术教室等待医生做手术的期间,“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我”心里产生了一系列的畅想,这些畅想似乎超越了我身体的痛苦,这些畅想饱含着“我”对战争的狂热、对英雄的崇拜:(1)关于炮声的畅想当我们深入课文时,会发现这么一些细节:‚透过右边的窗户,我看见了火光,漫天通红,浓黑的烟云肃穆地漂浮而去……‛‚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
‛‚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炮声在“我”听来却是令人宽慰、惬意、高雅的,这样的感受多么令人可笑。
我曾经接受了怎样洗脑式的教育?在小说此内容之前关于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学校已经完全没有美的教育,而是典型的军国主义教育,它深深地侵蚀了“我”的思想深入,使我的思想变得异化,我已经成了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一个狂热的追随者了。
(2)关于纪念碑的畅想‚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将士纪念碑落成……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我”幻想着自己的名字刻入月桂花环石雕上,在“我”心里,战死是多么的崇高,名字列入将士纪念碑是无比的荣耀。
短文阅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附答案

短文阅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附答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
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
炮声均匀而有节奏。
①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
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
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
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
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
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点弄清楚。
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当我被抬过这扇门,来到灯光耀眼的木板后面时,就在这短短的一秒钟内,我突然回忆起了这一切。
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
这就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
身材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
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
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我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
在上端第一行。
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不论是美狄亚还是尼采,也不论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读后感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读后感
引言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内涵的文学作品。
该小说通过描述主
人公流浪人在斯巴的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意义。
本文将尝试对这部作品进行简单的读后感,以分享其中的思考和感受。
主题一:自由与束缚
•流浪人的故事中充满了对自由的追求。
他不愿受到社会规范和束缚,选择了流浪的生活方式。
而在斯巴,他遭遇了各种形式的束缚,如经济、道德、个人关系等。
这使得他反思自由的真正含义,并且对自身的选择进行反思。
这种自由与束缚的对立构成了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
主题二:孤独与人际关系
•流浪人在斯巴的旅程中遭遇了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友谊、爱情和敌对。
尤其是他与主要女性角色斯芬克斯之间的关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人际关系揭示了人对于情感的渴望、对他人依赖的复杂心态以及孤独感的存在。
主题三:意义的探索
•流浪人的旅程使得他逐渐开始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
他体验到了一系列的人生挫折和考验,这促使他不断地思考生命的真谛。
通过与各种角色的互动和经历的交织,流浪人逐渐接近了对于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结论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描述流浪人在斯巴的旅程,引发了读者对自由、人际关系和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思考。
这部小说给人以启示,让人意识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反思自我和与他人的关系,并且从中找到应对生活困境的力量和勇气。
感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希望这篇读后感能够引起
更多人阅读和思考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米《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3、我一直在思考着什 么问题?(复述情节)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
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 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 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 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 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 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伤兵 被抬进 医院 伤兵 医院
伤兵 医院
美术教室
摆 设 布 置
发展
“我”的 母校 “我” 的母校
高潮
流 浪 人, 你 铭 若 文 到 斯 巴
文本研读三:
阅读重点段落,继续探讨小说主题
下面我们挑选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揭示
小说结局的三个段落(49和52、53节)来一起 品读。在这个部分,小说中的悬念揭示了谜底, 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的疑问似乎还没有解决,
上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
铭文写到黑板上。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
祖国,而伤员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 最终变成了残废人。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 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嘲讽与抨击。标题本身就奠定 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知识储备】
小说拟题技巧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是照亮读者眼 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小说常见的拟 题方法有: 1.以人物(形象)为题,如《棋王》《阿Q正传》; 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亭》; 3.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 4.以线索为题,如《药》《项链》; 5.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别》《春之 声》; 6.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
⑶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这种写法在小 说中最为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研读——人物形象:
“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 回到母校的?(在文中找出描 写其状态的句子或段落)
我是在受重伤的情况 下被抬进医院的。
“我”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 ①பைடு நூலகம்在是不是在母校 ? ②到底受了什么伤?
1、美术教室 “我”对母校的确认, 的布置
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证 2、香蕉上的
据,但都被“我”一一 “多哥万岁”
“ 否 定 ” , 最 终 是 缘 3、门上的十
“我”在三个月前用六 字架
种字体书写的“流浪人,
你 若 到 斯 巴 ……” 这 句
话才得到真正确认。
我的手迹!
看到“我的手迹”,“我”为什么 “震撼”“惊恐万状”“心剧烈跳 动”?
仅仅三个月,自己曾经生活学习 八年的学校已经面目全非,难以辨认, 自己的伤势严重得让自己难以回忆从 前,可见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何等触目 惊心,更可见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 蛮的冲突何等触目惊心。
一、整体感知: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
攻
入德国,
确定:
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1、故事发生在一 个什么样的背景下?
场景:火光冲天、 炮声不绝
(环境)
“我”,一个文科中 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
2、主人公谁(人物) 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3、我一直在思考着什
(1)这里是不是自 己的母校;(2)自
小说已此为题,在这里暗示了纳粹德国给青少 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 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揭示了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教 育是使许多青年成为战争炮灰的根源。奠定了整篇 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文本研读——环境描写:
为什么小说对学校走廊上布置的艺术 作品反复进行描述?(找出这样的描述)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 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 “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被放 在自己曾经接受过军国主义教育的美术教室,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 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对艺术的摧残。同 时,对我最终醒悟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
作者介绍
1、1917年出生于 德国科隆一个雕刻 家家庭
2、艰难的童年和青 年时期
3、二战爆发,征兵 入伍,历时6年,后 被俘入战俘营
4、1972年获诺贝 尔文学奖
5、被称为“德国 的良心”,1985 年去世,联邦总统 亲自抬棺为他送行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 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 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 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 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 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 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 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 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 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么问题?(情节)
己到底受了什么伤 。
复述故事情节(从学生和士兵两个角度):
“我”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 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 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 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 “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 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 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探究释疑
那黑板上的手迹、 那彻底的疼痛让 “我”顿悟
“我”有 没有明白自 己的遭遇?
“牛奶”、画画都已成 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 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 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 个人的心灵。
(三)合作探究:“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 的小人物。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 生活,他幼稚、无知,对侵略战争缺乏认 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 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 生命的价值,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准确地概括了纳 粹德国时期青少年 真实的思想状况
“我”被蒙蔽的根源是什么?
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 悲现实。
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邪恶动态图 膘纪呣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题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个典故,
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 亡,希腊人在此立碑纪念,铭文“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 巴达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 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是铭文的起句,伤兵在 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在黑板 上,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痕迹犹在 。
(一) 讨论
1、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 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是主动去的,从“我”的战争感受可以看出来:
一、P47 对炮火的赞美,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二、P47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 烈士充满向往 三、P43---P46 对城市火光、浓烟充满敬慕
2、小说中
并未表现出对战 争的憎恶
的“我”经
历了这场战 在轰鸣的炮声中,“多出色的炮队啊!”
争,并且
“失足”、 “失手”,
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
几乎“失
身”。 那
自己是为国捐躯,将青史留名
么,“我”
对自己参加 的战争是如 何认识的?
像他这样不明原因上战场而 因此走上不归路的又有多少
人呢?
3、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 “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 不能支撑自己”?
惨不忍睹的场面四肢仅存一肢、 残酷的现实青春不再潇洒英雄梦完结, 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 乎,等待他的是残酷的现实。客观 上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摧垮人类
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表达 了“我”怎样的感情?
“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 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
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 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