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赏析第三讲:《死水微澜》赏析(1)

合集下载

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形象

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形象

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形象《死水微澜》是一部描写上海民间故事的小说。

小说中有一个富有特色的人物——蔡大嫂,她是一个胆小、懦弱、看起来不起眼的女人,但却在小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蔡大嫂在小说中的形象是一个有些抑郁和消极的人物。

因为胆小怕事的性格,她的家中被霸道的租户和黑帮老大们长期恶意侵扰。

但是,她对这些麻烦的挑战却从未失去信念,她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行动为其他人传递着关爱和勇气,她就是那个让人们逃脱现实困境的英雄。

与一般的女性在小说中认为男人是一切的主宰不同,蔡大嫂在保卫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方面表现出的强烈毅力和正义感,成为了人们在不平等、不公正的环境下求助的一个选择。

她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来保护自己和家人,也为社区和其他邻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范本,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人物。

蔡大嫂是一个塑造细致、深刻且富有人情味的角色,她在书中的形象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不仅与生活环境有关,更关键的是一个人的心态和行为。

蔡大嫂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同小草般不起眼,但她的坚毅和勇气,却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气馁,继续前行。

总之,蔡大嫂是《死水微澜》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她既代表了弱势群体的无助,也代表了弱势群体的自救。

她的形象深入人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善良、值得敬仰的人的精神面貌。

蔡大嫂的形象,在《死水微澜》这部作品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替代的经典角色,也让这部小说更加生动、感人、深刻、反思。

《死水微澜》是一部以上海民间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小说,大量涉及到城市底层人生活的真实情况。

蔡大嫂是小说中的一个塑造细致、深刻、富有人情味的角色,她的形象对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小说《死水微澜》中,“死水”代表的是社会中的沉寂和冷漠,而蔡大嫂则是唯一的“微澜”。

蔡大嫂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但她拥有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强烈的保家卫国意识。

经典名著赏析第三讲:《死水微澜》(2)

经典名著赏析第三讲:《死水微澜》(2)

• 《死水微澜》情节结构精巧,达 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 其主要表现在:作者行文竭尽腾 挪跌宕之能事,把故事写得波澜 起伏,曲折有致,而在事件的叙 述上,又环环相扣,使得整个故 事前后勾连。为达到此艺术效果, 作者运用了两种的基本 情节线索为主干,又借人物关 系横向展开穿插他人他事以出 枝杈。 • 《死水微澜》的整体构架,主 要是蔡大嫂与蔡傻子、罗歪嘴、 顾天成的情爱纠葛故事,
• (3)、再一方面,出于自发 的民族情感、民族立场, 当帝国主义势力逼入乡村 的时候,他宣传过打教堂 的白头帖子,谴责过庇护 洋人、欺压百姓的官府, 多少有一点民族气节。
• (4)、而在于蔡大嫂的关系 上,又表现出她性格中粗鲁 里有细腻,玩世不恭中有真 诚的一面。 • 罗歪嘴就是这样一个多种性 格因素并存,多种矛盾杂糅 统一的人物形象。
• 但在这大故事中又穿插着一个又一个 的小故事:妓女刘三金的活动;钟幺 嫂的引见和调情;下莲池伍家婆媳的 苦难;半官半绅郝达三一家平静中泛 起的微澜;曾师母的来龙去脉…等。 • 这种大故事中套插着小故事,犹如连 环套,环环紧扣,使得整个情节的发 展呈现动感,有张弛、有起伏,紧扣 读者心弦,很是符合中国传统小说故 事性强的特点。
• 顾天成原有几分浑的,牛性一发, 也不顾一切,冲着场合吵了起来。 因为口头不干净,说场合不硬铮, 耍了手脚,烫了他的毛子;一面又 夹七夹八的把刘三金拉扯在里头骂。 罗歪嘴不高兴了,站了出来 ,把 顾天成一顿趸打。双方结下了仇怨。
• (1)作为恶棍与无赖,他好色 好淫、好嫖好赌,无所不为; 为了报仇,他丢掉民族良知, 投靠洋教;洋教倒霉时,他 追悔莫及,洋教嚣张时,他 又趾高气扬,沾沾自喜,一 副小人得志的丑样,毫无正 义良心可言。
• (2)悬念:是指把小说后面 要表达的内容,预先在前面作 出指示或暗示,故意给读者留 下疑团。悬念的设置与古时说 书人所谓的“欲知后事如何, 请听下回分解”手法类似,都 是为了扣紧读者心弦,引领读 者往下读。

死水微澜

死水微澜
蔡大嫂,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并非是和蔡掌柜过的,但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称呼,仍是蔡大嫂。招 弟这一角色,命运有头无尾,对她的记录与描写也集中在郝家做侍女的日子里,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作者向我们展 示了平行时空中的蔡大嫂是何种命运。而在这必然性之下,每个人的活法却充满偶然,如死水下微澜的暗流,注 定随波奔涌到既定的终点,却努力荡漾着浑浊的水泡。
当义和团、红灯教、董福祥攻打使馆的消息,潮到成都来时,这安定得有如死水般的古城,虽然也如清风拂 过水面,微微起了一点涟漪。
老师的可憎面孔,似乎离开了眼睛,渐远渐远,远到仿佛黄昏时候的人影;界尺声也似乎离开了耳朵,渐细 渐细,细到仿佛初夏的蚊子叫,还一直要推演到看不见听不见的境界。
少年人大抵都相信好的,而不相信不好的,所以邓幺姑对于成都的想象,始终被韩二奶奶的乡思支配着。
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过年回来,同一位老前辈聊天的时候,他无意提起这本书,出于好奇,出于被书名的吸引,于是开始加入书 架,开始读。
精彩摘录
旧时创痕,最好是不要去剥它,要是剥着,依然会流血的。
《死水微澜》的时代为一八九四年到一九〇一年,即甲午年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战争以后,到《辛丑条约》订 定时的这一段时间。内容以成都城外一个小乡镇为主要背景,具体写出那时内地社会上两种恶势力(教民与袍哥) 的相激相荡。这两种恶势力的消长,又系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帝国主义侵略的手段是那样厉害。
感谢观看
chapter 6第六部 分余波
chapter 5第五部 分死水微澜
注释
作者介绍
李劼人(1891年6月20日-1962年12月24日),原名李家祥,出生于四川成都,现代作家。原名李家祥,常用 笔名劼人、老懒、懒心、吐鲁、云云、抄公、菱乐等。 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 23岁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建国后曾任成都市副市长、四川文联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

解析李劼人《死水微澜》

解析李劼人《死水微澜》

解析李劼人《死水微澜》201130401031 汉语言文学周扬[摘要]:《死水微澜》作为大河三部曲之一,将成都的风俗人情与市井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成为近代成都最真实的反映,也成为关于成都的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

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甲午战争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这十几年的社会风貌,是整个中国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李劼人《死水微澜》乡土小说社会风貌在中国新文学兴盛之期,李劼人作为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但是在当时,巴蜀作家里已经有了大成之家,如郭沫若、巴金、沙丁。

这导致李劼人的文学创作之路在初期并不辉煌,但是尽管这样,李劼人和他的大河三部曲,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大河三部曲中的《暴风雨前》和《大波》也是其不朽力作,不过我却对《死水微澜》印象最深。

《死水微澜》再现了辛亥革命前成都小市民的生活景象。

故事发生在清末,洋人入侵、洋教的大规模传入、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这些汹涌的事件,传到偏远的西南小镇天回镇,虽掀不起激烈的动荡,却也在这一潭死水的水面上搅起了些微动象。

以袍哥头目罗歪嘴和教民顾天成及蔡大嫂三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为描写中心,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出场将近60多人,刻划的都人有其情,各有其质。

《死水微澜》将成都的风俗人情与市井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成为近代成都最真实的反映,也成为关于成都的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

根据《死水微澜》改编而成的电影《狂》也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此之前李劼人的创作并没有给他带来较大的影响,然,20世纪30年代《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的创作,给李劼人带来了较好的文字声誉。

这三部小说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甲午战争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这十几年的社会风貌,鲜活地勾画了那段过去了的时光。

就《死水微澜》来说,刚一出版,便轰动一时,郭沫若甚至称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

该书曾频频被搬上戏剧舞台和影视屏幕,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在李劼人先生创作小说已经70年后,《死水微澜》被搬上荧屏。

《死水微澜》书评

《死水微澜》书评

《死水微澜》在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中最负盛名。

在阅读完《死水微澜》后,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语言精确节制,人物形象的价值追求原始自然,这么说自然是将其放置在一个人们的思想整体比较封闭的历史情境下。

下面具体来说这两点。

说到小说的语言,李劼人在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之前翻译了大量法国小说,如《人心》、《妇人书简》、《马丹波娃利》等等。

在翻译中作者或许练就了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写作标准。

很多话就是恰到好处的精炼,如描述店铺,“靠内的墙壁上,仍悬着五十年前开张鸿发时邻里契友等郑而重之地敬送的贺联,朱砂笔虽已暗淡,而前人的情谊仍隆重得像昨日一样。

”再如,“据说,袍哥刀客身上,纵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戳上几十个鲜红窟窿倒不算什么,唯有被王法打了,不但辱没祖宗,就死了,也没脸变鬼。

”“‘总爷来了’!这一声,比什么退鬼的符还灵。

人群中间的美人英雄,刀光钗影,一下子都不见了,人壁依旧变为人潮,浩浩荡荡流动起来。

”语言的精炼还体现在用语的文言化,诸如“退朝倦寝”、“耳目之娱”、“要言不繁”、“彰明较著”等等。

中国的古典文言文实在是宝贵的资源,读这种介于纯粹文言与纯粹白话之间的文字,真的称得上赏心悦目。

再说小说的人物形象,关于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已有众多分析,多是否定主角罗歪嘴和蔡大嫂的人物品性,罗歪嘴是奸诈刁滑的流氓恶霸,蔡大嫂是不守妇道的妖冶浪女。

其实如果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作者很大一部分出自复活童年记忆来写的两位主角,并没有深刻强调家国忧患,更没有以批判的立场传达启蒙的话语。

罗歪嘴是袍哥头目不假,也暗中做手脚将顾天成的钱全部赢光,更光明正大占有自己表弟的妻子,这些所做所为似乎确实可以给他安上一个流氓恶霸的罪名。

可我在这里更想提到的是在“爱与归属感”的层次需求上,他不过是一个没有真正得到过爱情的普通男人,这是人类自然天生的需求,单从这个立场上,罗歪嘴并无可厚非。

再看蔡大嫂,蔡大嫂没有亏待蔡傻子,养儿育女,操持家务,蔡傻子入狱更是拼了性命拦住那些抓他的人,后又想尽办法救他出来。

《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

《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论李劫人小说《死水微澜》的艺术特色课程名称:《经典名著赏析》上课时间: 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姓名:李坤学号: 201104030055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年级: 11城市规划任课教师:史连成职称:统计师摘要:《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劫人,现在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作品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他是新文学中最早试验做白话小说的一位作家,1912年就发表了以讽刺四川立宪派的共和党人选举为内容的白话小说《游园会》,是传统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过渡的一个代表人物。

“五四”运动期间,曾应李大钊等人的邀请共同发起中国少年学会,随后留学法国。

1924年回国后,一边办工厂、办报纸,一边写小说、翻译法国文学作品。

1936至1937年李劼人出版了三部反映中国近代史的连续性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概括了自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和人间悲欢,其中《死水微澜》在艺术上最具特色。

关键词:四川乡土小说近代史社会心理动机创造性《死水微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知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在把握历史进程中,传统历史小说住住笔触集中在上层社会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和显赫历史人物活动的狭小范围内,而《死水微澜》则突破了这一局限。

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历史与世情、上层的动荡与普通人的命运、社会矛盾与生活纠葛的有机统一,力求多层次、大容量、全方位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为读者展现出异常开阔的社会生活全景。

一、创作的动机:1、源于作者大规模描写中国近代历史的雄心和企图。

《死水微澜》就是这一创作意图的最初尝试,也是最为成功的实践。

2、据李劫人回忆:“从1925年起,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一些短篇小说时,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捩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

《死水微澜》中的美句

《死水微澜》中的美句

《死水微澜》中的美句
(原创版)
目录
1.《死水微澜》概述
2.《死水微澜》中的美句赏析
3.美句的意义及对读者的启示
正文
《死水微澜》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西北小城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金狗的生活经历进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作品中的美句俯拾皆是,既具有文学价值,也充满了人生哲理。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美句:“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这句话通过简单的字眼,道出了人生如梦的沧桑感,同时也强调了主人公金狗在人生道路上所付出的真挚情感。

这句话让读者深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如同金狗一样,用真情去体验、去拼搏、去奋斗?
另一句美句:“江湖险恶,人生无奈。

”这句话描绘了江湖的复杂与人生的无常,同时也反映出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的严峻和人们的无奈。

通过这句话,读者可以感受到金狗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面对人生波折时所展现出的坚定和勇敢。

还有一句美句:“人啊,活着就得折腾,折腾就得有麻烦,有麻烦就得想法子解决。

”这句话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金狗的生活中,他始终在不断地折腾,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解决麻烦。

这句话鼓励读者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不断地去尝试、去挑战,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死水微澜》中的美句既有对生活的感慨,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第1页共1页。

高一语文《死水》赏析

高一语文《死水》赏析

高一语文《死水》赏析《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最重要的作品,高一语文课本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死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死水》赏析(一)《死水》笔法之辛辣老到、隐晦曲折,其构思之新颖精巧、虚实相映,其语言之典雅富丽、意味悠长,向来为人称道。

不过,对于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却一向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

对于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诗人对现实的象征——“一沟绝望的死水”,其态度就是如此。

对于后者,由于诗人的热情隐含在猛烈的讽刺与巧妙的揶揄里,难以被人觉察,闻一多对人们不理解他的心意感到委屈,他在给学生臧在克家的一封信中说:“你还口口声声随着别人人云亦云的说《死水》的作者只长于技巧。

天呀,这冤何处诉起!”“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

”闻一多心中的“冤”,心中的“痛”,心中的“火”,分别是什么呢?通过以上两段谈话不难看出,“冤”乃在于人们误以为《死水》技巧胜于思想,误解了作者的创作根底和表现主旨。

这心中的“痛”和心中的“火”就需要联系《死水》的内容来具体分析了。

“痛”和“火”互为因果,密切相关。

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持日久的煎熬痛苦无疑会激发作者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只会增加作者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

《死水》在冷峻严酷中充溢着一股股不可遏止的烈火,我认为,《死水》中的“火”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对现实的黑暗、丑恶、腐败和罪恶的满腔怒火;二是指作者对光明、希望、抗争和新生的如火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这时,蔡大嫂是好人还 是坏人,是堕落还是背叛, 我们很难一言以蔽之。而 这正是蔡大嫂这个人物的 魅力所在,也是李劼人对 人的认识的独特发现。
• (2)蔡大嫂人物形象的典型 意义:
• 邓幺姑→蔡大嫂→顾三奶奶, 既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性 格史、人性史,又牵动和折 射出闭塞停滞如死水般的内 地社会波澜初兴,各种变动 潜滋暗长的历史讯息。
• 4、义和团运动:
• 是十九世纪末发生在中国的一场大规 模的群众暴力运动。它以“扶清灭洋” 为口号,主要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 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义和团 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击西方列 强、促进中国人民群众觉醒的作用。 但义和团运动同时具有笼统排外和愚 昧的色彩。
• (三)《死水微澜》的 人物形象:
•二、《死水微澜》赏 析:
•我们从下列几个方面 来分析一下这部作品:
• (一)《死水微澜》 故事梗概:
• 1、死水微澜:偏正式成语。 比喻死气沉沉、停滞不前的 沉闷局面。 含有贬义色彩。
• 2、故事梗概:农家少女邓幺姑 嫁到天回镇当上了兴顺号杂货 铺的老板娘,人称蔡大嫂,丈 夫蔡兴顺生性愚钝,被人喊作 “傻子”。
《死水微澜》是一部大规模描写 中国社会现实的优秀长篇小说, 但是它与同样是描写中国社会 现实的茅盾的小说《子夜》走 的却是完全不同的道路也与以 往的中国历史小说两样,它不 是神话史、英雄史、阶级史、 道德史,而是风俗史、人情史、 人性史,为我国现代汉语历史 小说另辟新路,另创新局。
• 知识点:
• 1、天回镇:
有对追求物质生活的强烈 向往。
• 缠小脚疼的哭了也不愿意松一下,硬 要与城里小姐比高低。邻居韩二奶奶 的“教诲”,使她发现了另一个更有 吸引力的生活世界——作为城市的成 都,那里有乡村世界所不拥有的荣华 富贵,有不同于农村的豪华奢侈:住 大屋、使丫头、涂脂抹粉、争奇斗 艳···邓幺姑产生了对别样生活别样人 生的强烈向往,开始了她的成都梦。
经典名著赏析 第三讲


( 一 )
水 微 澜 》


• 一、《死水微澜》创作的 动机:
• 源于作者大规模描写中国 近代历史的雄心和企图。 《死水微澜》就是这一创 作意图的最初尝试,也是 最为成功的实践。
• 据李劫人回忆:“从1925年起, 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一些短 篇小说时,便起了一个念头, 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 切感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 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 捩(liè)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 用几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 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

•1、蔡大嫂人物形象 及其典型意义:
• 蔡大嫂是小说塑造得最为成 功的艺术形象。
• (1)其性格特点:她是一个 生命意识开始复苏,企图主 宰自己的命运,敢爱敢恨, 外表泼辣,心地善良,性格 复杂的女性。“不安分”构 成其性格的核心。
• A、成为蔡大嫂之前的邓 幺姑,是四川乡村社会底 层的一个普通少女,略为 不同的是性格更为倔强,
敢作敢为、大胆泼辣的一面,就鲜 活地表现了出来。
• C、在袍哥与教民的争斗中, 袍哥败北,罗歪嘴逃走。面 对新的现实,蔡大嫂又一次 表现出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 勇气,同时也凸显了她的善 良。
• 为了解救丈夫和情人 ,她嫁给 猥琐庸俗、已经改吃洋教的土粮 户顾天成。当然,这一方面是其 性格的一贯性使然,比如她对物 欲的追求,一如其早年对城市生 活的倾慕和后来她自己所宣称的 那样:“只要我顾三奶奶有钱, 一肥遮百丑”。另一方面也不难 看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 表哥罗歪嘴(罗德生)彪悍豪侠, 与邓幺姑你来我往,暗生恋情。罗 歪嘴设赌局暗下套子,烫了顾天成 的毛子,还把顾天成痛打一顿,顾 天成与之结下仇怨,为报仇顾天成 加入洋教。因争风吃醋被罗歪嘴赶 出天回镇的陆茂林密告罗歪嘴勾结 义和团反洋人。四川总督派兵砸封 兴顺号,蔡傻子锒铛入狱,罗歪嘴 逃得无影无踪。
• 但这只是表象,从深层次看, 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象 征行为,延续几千年的道德 伦理、价值秩序已在蔡大嫂 和罗歪嘴无视一切的越轨行 为中分崩离析;罗歪嘴对蔡 大嫂的征服也说明,至少在 蔡大嫂时期,传统的乡村社 会在地方势力的支配下依然 维持着既有的格局。
• c、但到后来,当大胆泼辣的蔡大嫂 有条件的降服为顾三奶奶以后,吃 洋教的打败了袍哥,占据了上风, 逐渐成为乡村社会的实际支配者时, 这种格局已然被打破,中国社会的 殖民化已经扩展到乡村,渗透到草 根阶层。历史正是在这里打了个楔 子,掀起了一个微澜,种下了“暴 风雨”和“大波”的因由。
• “由四川省省会成都,出北门到成 都府属的新都县,一般人都说有四 十里,其实只有三十多里。…就在 成都与新都之间,刚好二十里处, 在锦田绣错的广野中,位置了一个 不算大也不算小的镇市。 …这镇市 是成都北门外有名的天回镇。
• 志书上,说它得名的由来,远在 中唐。因为唐玄宗避安禄山之乱, 由长安来南京,——成都在唐时 号称南京,以其在长安之南 也。——刚到这里,便‘天旋地 转回龙驭’了。皇帝在昔自以为 是天之子,天子由此回銮,所以 得了这个带点历史臭味的名字。”
• 李劼人无论是用准确的数字来描写天 回镇的空间位置,还是引用历史资料 来论证天回镇的历史由来,给人的是 毋容置疑的真实性和精确性。
• 同是以一个小镇上的普通人物的命运 浮沉为叙述中心,鲁迅笔下的“鲁 镇”、古华笔下的“芙蓉镇”等与李 劼人笔下的“天回镇”在描写方法上 却很不相同。
• 李劼人的对“天回镇”的叙述给 我们以明确的认识,而鲁迅对 “鲁镇”的叙述和古华对“芙蓉 镇”的叙述给我们的是模糊的印 象。
• (二)《死水微澜》的 思想内容:
• 《死水微澜》以成都郊 外的天回镇为主要场景,
以民女蔡大嫂、掌柜蔡
兴顺、袍哥罗歪嘴、土
粮户顾天成等人之间的
爱恨情仇为基本叙事脉 络,
• 在弥漫川西文化风情的大背 景中,活画出草根阶层中的 袍哥与教民两股势力之间相 生相克、相激相荡的风貌。
• 作品通过人物命运的变迁, 展现了中日甲午战争到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期间内 地民间死水微澜的生动景观, 从底层、民间和政治经济地 理的边缘,预示了近代中国 更加殖民化的社会现实和历 史动向。
B、“成都梦”破灭后,邓幺 姑退而求其次,嫁给了天回镇 丑陋愚钝的小掌柜蔡兴顺,邓 幺姑成为了蔡大嫂。在满足了 基本生存条件,命运有所改善 后,蔡大嫂依然感到生活的缺 失,发出了“命不好”的喟叹。
妓女刘三金适时出现,点燃了蔡大
嫂沉睡的情欲。她与表哥、袍哥头 子罗歪嘴公开“偷情”。走到这一 步的蔡大嫂,就不仅仅是那个不安 于传统农民方式,渴望改变命运, 有点倔强任性的邓幺姑了,她性格 中遵循自然生命欲望,冲破封建道 德樊篱,无视世俗羁绊 ,敢爱敢恨、
• 《死水微澜》成功塑造了一 系列的人物形象:
• 《死水微澜》在艺术上的独 到之处,是以人写史,以人 物命运的变化写历史的变动, 以人性的复杂写历史演变的 错综。
• 因此,着力塑造人物形象就 成为作家写好历史的关键。 蔡大嫂、罗歪嘴、顾天成是 李劼人在《死水微澜》中塑 造得最为丰满的三个人物形
象,这也是作者对现代汉 语历史小说的特殊贡献。
• 鲁迅、古华等是更偏重于“主观” 的作家,而李劼人则是偏重于 “客观”的作家。
• 2、袍哥会:
• 袍哥会,在某些地区也被称为“哥老 会”,发源于晚清,盛行于民国。它 与“青帮”、“洪门”一道并称为我 国三大民间帮会组织。袍哥踪迹遍布 全国,以四川为盛,它长期成为四川 大多数成年男性直接加入或间接受其 控制的公开性组织。袍哥会对四川社 会各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 特点是其他地区未有过的。
• 顾天成怀着复仇心理来到乡坝打探罗歪 嘴行踪,不想被落难的蔡大嫂所吸引, 提出要娶她为妻。为了救出狱中的丈夫, 为了儿子的前程,为了情人不再遭追杀, 她慨然应允。罗、顾二人争夺蔡大嫂, 最后顾胜罗败。她的丈夫蔡傻子自然无 法保证她安然地生活下去。因此,对于 能有一个可以“保护”她的男人的渴求, 也就在蔡大嫂的心中激起了“微澜”。
• “袍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 取自《诗经·无衣》:“与子 同袍”之意,表示是同一袍色 之哥弟。另一说是“袍”与 “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之 哥弟。两种解释大致相同。
• 3、中日甲午战争:
• 以1894年7月25日中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 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 束。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朝鲜和中国 的战争,因1894年为中国的甲午年,故称 “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 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清政府迫于日本的军事 压力,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 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使日 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世界列强行列。
•a、邓幺姑对城市 文明的向往意味着 现代意识对乡村世 界的侵入。
• b、蔡大嫂对罗歪嘴的偷情,无 疑有性情相投、两情相悦的因 素 :罗歪嘴在蔡大嫂那里尝到
了女人的某种温情,蔡大嫂在 罗歪嘴那里找到了男子汉的豪 爽、仗义、见多识广,甚至还 有爱的短暂依归,这是麻木、 愚昧、懦弱、不解风情的蔡兴 顺所无可比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