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

6第六章(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
6第六章(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

1979年,邓小平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价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1981年,《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4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生活保障制度。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要求。

道德发展六阶段

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这则道德两难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 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柏格与皮亚杰道德发展观 柯尔柏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0-9),习俗(9-15),后习俗(15岁以后)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皮亚杰研的究重点在道德思维形成过程本身,进而提出了“图式”等概念;而科尔伯格研究的重点在对道德思维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描述上,进而提出了

三水平六阶段。 第二、关于影响道德发展的社会认知因素,如关于角色扮演机会等,皮亚杰只注意到了同伴群体的作用,而科尔伯格给予了高度重视。 第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纯理论推演,比如他将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而科尔伯格重视理论探求,更强调应用研究,因此科尔伯格在学说的构建上更为完善。 第四、两者的研究方法不一致。皮亚杰是双偶故事法,柯尔伯格是两难故事法。 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联系(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 通过比较后发现,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理论均是从认知领域来研究人类道德的发展,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具体表现在: 二者的道德发展观均是一维纵向的,他们认为,道德认知结构的不断组织和转换形成了道德的发展。 “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正是图式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经同化、顺应的建构过程。从同化一顺应一同化,个体的道德认知发生冲突,由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个体的道德结构也不断得到扩充和重建。 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个体不断调整与环境的关系,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

作出符合人类普遍价值原则的道德判断,从而个体的道德逐渐由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 由此可以看到,从自律到他律的转变,是其理论构建的主线。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本质上,与认知概念一样,是按同样的方式发展的。道德也是通过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借助于平衡化建构起来的。一般说来,当智力发展到较高层次时,其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也达到较高层次,道德也就相应发展到较高阶段。但这并不是说高智力水平就能保证个体有较高水平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因为智力仅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皮亚杰的道德阶段论研究到道德规则相对变化这一深度。而科尔伯格以人的道德判断力为着服点,进行大量的实验分析,提出了超过皮亚杰原有公式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因此,我们说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学说。 道德发展的共性: 1.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2.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 3.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即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阶段。 4.道德发展与不同社会环境的刺激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宏观经济学6

第六章经济增长理论 (一)选择题 1. 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定义,自然增长率G N与实际增长率G之间的关系是(): AG N≥G;BG N≤G; C G N>G;DG N<G。 2.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大于实际增长率G,经济将(): 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 3.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大于自然增长率 G N,经济将(): 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 4. 要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必须使(): AG=G N;BG=G W;CG=G N= G W;DG W= G N。 5.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已知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小于实际增长率G,如果合意的储蓄率等于实际储蓄率,那么合意的资本—产出比将():A小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 B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 C等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 D以下情况都有可能。 6. 当合意的资本—产出比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时,厂商的合理反应是(): A增加投资;B减少投资;C保持原有投资水平;D不能确定。 7.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之所以是一种动态分析,是因为它(): A从连续的各个时期来分析经济增长; B根据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经济增长; C根据有效需求来分析经济增长;

D 在技术、人口和资本均可发生变化的时期内分析经济增长。 8. 假设要使经济增长率从5%提高到8%,在资本—产出比为2时,根据哈 罗德—多马模型,储蓄率应该增加( ): A10%; B16%; C6%; D5%。 9. 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有些假设是相同的,而有些假 设是不同的。在以下假设中,不同的是( ): A 技术水平不变,都为外生变量; B 规模报酬不变 C 人口增长率为常数 D 整个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生产,且这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 代。 10.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所描述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有( ): A 总资本的增长率、总产出的增长率与人口的增长率相等; B 总资本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增长率,但总产出的增长率不等于人口的增长 率; C 总产出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增长率,但总资本的增长率不等于人口的增 长率; D 总资本的增长率、总产出的增长率、人口的增长率三者之间的任意两者均 不相等。 11.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 A 储蓄率的变化影响短期的经济增长率; B 储蓄率的变化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 C 储蓄率的变化既影响短期的经济增长率,又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 D 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不影响人均资本水平和人均产出水平。 (二)计算与分析题: 1. 已知资本—产出比为4,假设某国某年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 为800亿美元。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要使该年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 年的增长率应该是多少? 2. 假定某国的资本—产出比V=4,消费倾向C/Y=0.8,而G N =%3 2 6,按照

西方经济学 第六章 市场理论作业

西方经济学第六章市场理论作业 一、完全竞争市场 (一)名词解释 完全竞争;停止营业点;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成本递减行业 (二)选择题 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某行业的厂商的商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则 A、新的厂商要进入这个行业; B、原有厂商要退出这个行业; C、既没有厂商进入业没有厂商退出; D、既有厂商进入也有厂商退出该行业 2、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条件 A、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差额达到最大值; B、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C、价格高于平均成本的差额达到最大值; D、以上都不对 3、假定在某一产量水平上,某一厂商的平均成本达到了最小值,这意味着 A、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B、厂商获得了最大利润; C、厂商获得了最小利润; D、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 4、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 A、P=AR; B、P=MC; C、P=MR; D、P=AC 5、在一般情况下,厂商得到的价格若低于()就应停止营业 A、平均成本; B、平均可变成本; C、边际成本; D、平均固定成本 6、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厂商把产量调整到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水平,则 A、它将取得最大利润; B、它没能获得最大利润; C、它是否获得最大利润无法确定; D、它一定亏损 7、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A、A VC>MC中的那部分A VC曲线; B、AC>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C、MC≥A V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D、MC≥A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8、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行业的厂期供给曲线取决于 A、SA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B、SM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C、LA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D、LM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9、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 A、水平直线; B、自左向右上倾斜; C、垂直于横轴; D、自左向右下倾斜 10、若在最优产出水平P超过A VC,但小于AC时,则企业是在 A、获取利润; B、使总亏损最小; C、使总亏损最小,或使总盈利最大; D、使单位产品中所获利润最大 11、在最优短期产出水平,厂商将 A、取得最大利润; B、使总亏损最小; C、使总亏损最小,或使总盈利最大; D、使单位产品中所获得利润最大 12、厂商在停止生产点 A、P=A VC; B、TR=TVC; C、企业总亏损等于TFC; D、以上都对 13、当完全竞争厂商和行业都处于长期均衡时, A、P=MR=SMC=LMC; B、P=MR=SAC=LAC; C、P=MR=LAC的最低点; D、以上都对 14、若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变化方向相同,则该行业是 A、成本不变行业; B、成本递增行业; C、成本递减行业; D、以上任何一个 (三)计算题 1、假定在完全竞争行业中有许多相同的厂商,代表性厂商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值为6美元,产量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六章 生态经济中的增长

第六章生态经济的增长 第一节评价增长一、GDP的是与非 1.GDP核算的历史(1)世界(2)中国 2.GDP的贡献(1)实践上的贡献(2)理论上的贡献 3.GDP的缺陷 (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没有考虑自然资源存量的消耗与折旧;没有体现环境质量退化的费用;没有真实反映环境防护成本。 (2)GDP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一个国家财富能否有效地增长,不仅取决于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还取决于其质量。 (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4.GDP:总产值还是总破坏?二、增长的成功与失败 1.增长的成功--------毫无疑问,经济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与增长过程相伴随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文化演进、人口变化等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 2.增长的失败-------- 经济增长基本上对分配问题的解决没有多少帮助。对经济增长的狂热追求还导致了环境和生态危机、战争与军备竞赛、人的不充分发展等问题。 三、关于增长的“合理化” 第二节经济增长与资源一、资源分类 1.可耗竭资源 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为可耗竭资源。 (1)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主要指金属等用作生产材料的矿产资源。该类资源可采储量会随着经济条件(如价格)的变化而增加,但由于回收率小于100%,这些资源最终将会耗竭。 (2)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2.可更新资源 (1)可更新的私有资源如私人土地上的农作物、森林等,由于产权明确,因而能够在市场上交易,具有明确的市场价格。 (2)可更新的公共资源如公海鱼类资源、多样性的物种、空气等,属不具排他性的公共资源。这些资源曾经没有竞用性,是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使这些资源逐渐表现出竞用性。二、资源利用的前景 1.乐观的观点 (持弱可持续观点的)资源乐观主义者认为,如果某种资源A在经济意义上变得稀缺,其价格会上升,这会触发以下四种不互相排斥的效果: (1)用其他资源替代资源A。(2)勘探和开采更多的资源A或使它循环使用变得经济了。(3)用人造资本替代。(4)科学与技术进步会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并使资源开采更为廉价,使低品位矿石的利用变得划算。2.悲观的观点 《增长的极限》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都是呈指数增长的。通过建立一个世界模型,得出的结论是:1970年以后,人口和工业仍维持着指数增长,但迅速减少的资源将成为约束条件使工业化不得不放慢速度。工业化达到最高点后,人口和污染还会继续增长。但由于食物与医药缺乏引起死亡率上升,最后人口增长停止,人类社会将在2100年之前崩溃。 3.不同的逻辑思路在预测任何东西的未来成本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即经济学家的方法和工程师的方法。……工程预测法是这样预测自然资源状况的: (1)估计目前在地球上一种资源的已知量。 (2)根据现在的使用率推断出将来的使用率; (3)以(1)除以(2)。 与此相反,经济学家的方法是推断过去成本的趋势,看这种趋势能否与理论相一致(在原材料供应的历史上,供应的趋势与理论是一致的)。……采掘业产品的成本,自有价格的历史以来,一直在下降。经济学

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第二讲品德的结构及发展 一、道德与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等。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二者的区别是: 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第二、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三、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者的联系是: 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培养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一)道德认识 1、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观点等道德知识的了解或掌握,以及运用这些道德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道德判断和评价。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发展道德判断能力) (1)道德知识的掌握 (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评价能力是依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①从重复老师或别人的评价过渡到自己独立做出评价;②从依据行为的直接效果为标准逐渐转向对行为动机的分析;③从评价别人的行为到分析自己的行为;④从片面的评价到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评价。 (3)道德信念的产生 学生不仅要知道道德规范是什么,不仅要能运用规范进行是非善恶的评价,而且还要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这便是道德信念。 3、道德认识的培养途径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已经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资源总量的使用情况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总产量(国民收入)或就业量;二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的总供求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三是国民收 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它又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或收入分析。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 (一)选择题 1. 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定义,自然增长率G N与实际增长率G之间的关系是(): AG N≥G;BG N≤G; C G N>G;DG N<G。 2.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大于实际增长率G,经济将(): 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 3.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大于自然增长率G N,经济将(): 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 4. 要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必须使(): AG=G N;BG=G W;CG=G N= G W;DG W= G N。 5.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已知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小于实际增长率G,如果合意的储蓄率等于实际储蓄率,那么合意的资本—产出比将(): A小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 B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 C等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 D以下情况都有可能。 6. 当合意的资本—产出比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时,厂商的合理反应是(): A增加投资;B减少投资;C保持原有投资水平;D不能确定。 7.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之所以是一种动态分析,是因为它(): A从连续的各个时期来分析经济增长; B根据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经济增长; C根据有效需求来分析经济增长; D在技术、人口和资本均可发生变化的时期内分析经济增长。 8. 假设要使经济增长率从5%提高到8%,在资本—产出比为2时,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储蓄率应该增加(): A10%;B16%;C6%;D5%。 9. 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有些假设是相同的,而有些假设是不同的。在以下假设中,不同的是(): A技术水平不变,都为外生变量; B规模报酬不变 C人口增长率为常数 D整个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生产,且这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10.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所描述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有(): A总资本的增长率、总产出的增长率与人口的增长率相等; B总资本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增长率,但总产出的增长率不等于人口的增长率; C 总产出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增长率,但总资本的增长率不等于人口的增长率; D总资本的增长率、总产出的增长率、人口的增长率三者之间的任意两者均不相等。 11.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储蓄率的变化影响短期的经济增长率; B储蓄率的变化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 C储蓄率的变化既影响短期的经济增长率,又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 D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不影响人均资本水平和人均产出水平。 (二)计算与分析题: 1. 已知资本—产出比为4,假设某国某年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为800亿美元。根据哈罗德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016安徽宿州教师考编公告|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2.权威阶段(5~8岁)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另一个表现则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比如,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儿童会对无意中打碎15个杯子的人比无意中打碎1个杯子的人进行更严厉的批判。 3.可逆性阶段(8~10岁)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对他们来说,此时这种共同约定的规则具有相互取舍的可逆特征。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2016安徽宿州教师考编公告|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在以他律到自律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这则道德两难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 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不该偷的理由水平阶断道德推理的特点前习俗水平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受到惩罚西,他不会受重罚2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冒险偷药习俗3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水平子”取向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都得对妻子负责。 为救妻子去偷药,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 4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契约的组成部分。 海因茨已经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 5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加以调控为。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

品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中。班杜拉等人采取实验的方法对品德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当榜样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视言传身带,这是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 (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是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柯尔伯格试图把皮亚杰的理论精炼、发展。他用所谓的“道德两难论法”(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让被试做出道德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 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是行为的后果。这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1.服从与避免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服从父母、教师等权威人物,认为凡是不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他们说海因茨偷药合理,因为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要受到谴责的。也有的说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被抓住会坐牢、受罚的。

2.朴素的利己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判断是否是以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依据的。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好的,不能满足需要的就是不好的。赞成偷药的行为者认为妻子过去替海因茨做饭,洗衣,现在病了,该去偷。也有的认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老板是对的。 第二个水平:世俗水平。这个水平道德的判断及其标准是一般普通成人所具有的,因而称为世俗水平。它又分为两个阶段。 3.谋求允许的道德定向阶段:凡是得到别人允许的行为就是好的,而遭到别人反对的就是不好的。他们认为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这一阶段学生的道德判断是以本人的行为是否被允许为衡量标准,他们能理解别人,服从别人的规定。 4.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对海因茨偷药的行为,从救治妻子疾病看,无可非议。但偷窃行为又为法律所禁止,因此偷药又是不应该的。这阶段的学生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对权威表示尊敬,遵守不变的法则,并要求别人也去遵守。 第三个水平:后世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评价的基本原则。它也分为两个阶段。 5.履行准则与守法的道德定向阶段:他们认为自己对社会负有某种道义职责,对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也同样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在判断是非善恶时,认为只有兼顾他人权力与福利的行为才是道德的。他

国际经济学-第6章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第六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一、多项选择题 1、贫困化(悲惨增长)增长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经济增长是偏向于进口部门的 B、经济增长是偏向于出口部门的 C、增长国的边际进口倾向较大 D、增长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一个xx E、增长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需求弹性非常低 2、生产要素增长在( )条件下可能对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 A.该商品是需求弹性比较低的产品 B.该产品是出口品 C.该国在这种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达到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程度 D.该商品在国内市场具有垄断地位 E.该产品是国内需求较大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该产品一般属于() A、资本密集型产品 B、劳动密集型产品 C、技术密集型产品 D、资源密集型产品 2、根据罗伯津斯基(雷布任斯基)定理,下列那个推论是正确的()

A、偏向出口部门的增长将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B、偏向进口部门的增长将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 C、偏向进口部门的增长将降低本国的xx D、偏向出口部门的增长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降低本国的净福利 3、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该产品一般属于() A、资本密集型产品 B、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 C、技术密集型产品 D、研发密集型产品 4.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该产品一般属于() A、资本密集型产品 B、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 C、技术密集型产品 D、研发密集型产品 5、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下列那个推论是正确的() A、偏向出口部门的增长将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B、偏向进口部门的增长将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 C、偏向进口部门的增长将降低本国的xx D、偏向出口部门的增长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降低本国的净福利 6、一般认为会导致悲惨的增长的部门是() A.工业品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运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

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

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柯尔伯格的道 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依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模式。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其中,典型的故事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 1.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它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它包括两个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第一,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这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属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海因兹偷药是坏的,因为“偷药会坐牢”。 第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交易场中的低级相互对等的关系。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他们能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 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并遵守和执行社会的规范。 它包括两个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第一,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决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他们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希望被人看作是好人,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教师、朋友的期望,保持相互尊重、信任。这时儿童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价行为。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发展阶段理论之比较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之比较皮亚杰被誉为心理学史上弗洛伊德以外的又一位“巨人”,他首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而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学说,具体表现在他提出了一个更详细、系统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学说 首先,皮亚杰提出个体在接受外界刺激时的反应关系式:“S一(AT)一R,S 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T代表认知结构(或称认知图式),A代表同化,AT代表刺激被认知图式所同化。”【1】①图式: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主体具有的第一个图式应是遗传获得的图式,之后随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深化,后天图式逐渐从低向高发展。②“刺激输入的过滤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顺应。”【2】他把“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称作“适应”,认为这就是认识活动的本质。【3】其次,他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就像智力发展一样是在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不断结构化的过程,也是儿童把自身的道德经验不断地再建构的过程。因此,儿童的道德发展总是以其已经具有的或是正在形成着的道德思维结构为转移的。 再次,皮亚杰提出促进道德发展的因素是社会交往。儿童在社会情境中相互行动,就需要一种能理解别人的行动动机的能力,即角色采择。这种角色采择的机会就是决定儿童道德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儿童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的角色采择方式是不断发展的,这就构成了儿童道德的发展阶段。 最后,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l5岁)。其中贯穿着自律向他律的转变。“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自律”则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二、科尔伯格的学说 科尔伯格把研究集中在道德判断上,他认为“相对于其他道德因素(情感、意志),道

第六章 内生增长理论

第六章内生增长理论 前面三章对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给出了满意的回答,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如果资本的报酬是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的反映,并且资本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不大的话,那么资本积累既不能说明经济的长期增长,也不能说明国家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但收入的决定性因素——有效劳动,却没有得到解释,它在模型中是一个神秘变量,我们既不知道它的具体含义,更不知道它是如何确定的,模型只把它作为外生变量看待,由经济的外部力量决定。这一点正是前三章建立的模型和理论的不足所在。因此,本章和下一章将要克服这一不足,把知识的增长纳入经济的内部因素之中,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研究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 本章要阐述的观点,是认为知识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这同第三章中索洛的观点是一致的:资本积累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本章在分析知识进化和用知识解释有效劳动时,与前三章做法大为不同。本章要以明确的方式建立知识积累模型,并要研究知识如何产生,资源如何配置到知识的生产中去等问题。 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 我们可以把知识或技术进步想象为一大堆的发现和发明,比如DNA结构的发现,转基因的发明,原子核反应的发现等等。其实,这些新发现和新发明都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当然也有一定的机遇因素,但不是经济力量作用的结果。然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大多数技术进步却要归功于企业的研究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活动。我们在第二章第一节中提到的五个OECD国家,它们的工业性研究开发支出大约占它们的GDP的2%到3%左右。美国约有100万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他们当中的75%都是企业雇用的,从事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美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占到企业总投资的20%以上,占到企业净投资的60%以上。毋庸置疑,企业在研究开发上的支出多少完全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是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结果。 (一) R&D决策与专利法 企业要在研究开发上进行支出,其理由同企业购置新机器或新建工厂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预期利润。在企业决定是否要购买新机器时,企业要把购买新机器后所能产生的预期利润的现值同购买和安装新机器所需的支出进行比较,如果预期利润的现值大于支出,则决定投资去购买新机器;否则,就不进行这项投资。同样,企业在进行R&D决策时,也要考虑投资于R&D所能取得的预期利润的现值与R&D支出的比较。企业增加R&D支出,意味着提高了企业发现和开发出新产品的可能性。如果新产品能够获得市场成功,那么企业的未来利润将上升。如果预期利润的现值超过研究开发的预期支出,那么企业就会上马新的R&D项目,进行R&D投资;否则,企业就不会这么做。 然而,研究开发投资与普通投资(比如购买新机器、新建工厂等)又有着重要的区别。像购买新机器这类普通投资只有内部效益,没有外部效益。一台机器被这家企业购买后,其他企业就不能再使用这台机器了,新机器只给它的拥有者提供效益(这就是内部效益),而不向其他企业提供效益(即没有外部效益)。但研究开发投资就不同了,研究开发的成果多是一些新思想,而这种思想一旦公开,就不但能被发现它的人和企业使用,而且能被社会广泛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