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对焦原理及方法

合集下载

摄像头自动对焦原理

摄像头自动对焦原理

摄像头自动对焦原理
摄像头自动对焦原理是通过技术手段使得摄像头能够自动调整焦距,以使得拍摄的目标物体能够呈现清晰、锐利的图像。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光电转换:摄像头的像素阵列感光元件,如CCD或CMOS 芯片,可以将进入镜头的光线转换为电信号。

2. 对焦检测:摄像头中会有一个对焦检测模块,通常是采用相位差对焦或对比度对焦。

相位差对焦是通过在图像传感器上的不同区域获取两个相位差信息,然后计算出焦距差异,从而确定对焦位置。

对比度对焦则是通过计算图像的对比度来评估焦距,以此找到最佳对焦位置。

3. 对焦控制:对焦检测模块会将检测到的焦距信息传递给对焦控制模块。

对焦控制模块根据焦距信息和预设的对焦算法,计算出焦距调整的方向和步长。

4. 电机调焦:对焦控制模块会通过电机控制对焦环组件,调整摄像头镜头的位置,以实现焦距的调整。

5. 反馈检测:调整完成后,会进行对焦检测的反馈,再次检测焦距是否达到要求。

如果未达到要求,会再次进行对焦控制和调焦操作,直到获得满意的焦点。

总的来说,摄像头自动对焦原理是通过自动感知焦距的方式,
利用对焦检测和控制模块,控制电机调整镜头位置,从而实现焦距的自动调节,以达到清晰拍摄目标的效果。

自动对焦算法原理

自动对焦算法原理

自动对焦算法原理
自动对焦算法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图片的对焦距离,使得图像的清晰度最大化。

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对焦距离,并将对应对焦距离下的图像清晰度测量出来,最终确定最佳对焦距离。

具体来说,自动对焦算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镜头与被拍摄目标之间距离测量的测距自动对焦,另一类是基于对焦屏上成像清晰的聚焦检测自动对焦。

测距自动对焦主要有红外线测距法和超声波测距法。

红外线测距法原理是由照相机主动发射红外线作为测距光源,并由红外发光二极管间构成的几何关系计算出对焦距离。

超声波测距法是根据超声波在数码相机和被摄物之间传播的时间进行测距的。

聚焦检测自动对焦主要有对比度法和相位法。

对比度法是通过检测图像的轮廓边缘实现自动对焦的,具体实现方法是:根据对焦距离的变化,通过测量图像的对比度来判断图像的清晰度。

对比度的计算公式为:C = (Imax - Imin) / (Imax + Imin),其中,Imax是图像中最亮的像素值,Imin是最暗的像素值。

当对焦距离增加时,清晰度也会随之增加,对比度会变高。

当对
焦距离过于远,或者过于近时,对比度都会下降。

因此,相机会自动调整对焦距离,并根据对比度的变化来确定最佳对焦位置。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专业摄影书籍或咨询专业摄影师。

数码相机自动对焦原理

数码相机自动对焦原理

数码相机自动对焦原理数码相机自动对焦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它使用户能够更轻松地拍摄出清晰锐利的照片。

那么,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将详细介绍数码相机自动对焦的原理。

一、对焦方式数码相机的对焦方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自动对焦(AF)、手动对焦(MF)和连续对焦(AF-C)。

在自动对焦模式下,相机会自动检测场景中的主体,并尽可能将其对焦清晰。

手动对焦模式则由用户根据拍摄需求来调整对焦,而连续对焦模式适用于拍摄移动主体。

二、相位对焦与对比度对焦在自动对焦中,常用的方式分别是相位对焦和对比度对焦。

相位对焦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对焦方式,它通过利用光线的相位差来进行对焦,适用于拍摄静态或运动较快的主体。

而对比度对焦则是根据图像对比度的变化来确定对焦位置,适用于拍摄静态主体或运动较慢的场景。

三、对焦传感器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离不开对焦传感器的支持。

对焦传感器通常位于相机镜头内部或对焦系统的感光元件上。

它能够感应到通过镜头进入相机的光线,并将光线数据转化成电子信号,以供相机进行对焦计算。

四、对焦点选择数码相机通常有多个对焦点,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对焦点。

对焦点的数量和布局视相机型号而定。

在自动对焦模式下,相机会根据拍摄场景自动选择对焦点,也可以由用户在手动对焦模式下自行选择对焦点。

五、对焦算法数码相机通过内置的对焦算法来实现自动对焦。

该算法基于在对焦传感器中获取的光线数据以及相机内部的处理器进行计算。

常见的对焦算法包括相位对焦算法和对比度对焦算法。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场景需求进行自动切换,以达到最佳的对焦效果。

六、对焦辅助功能为了提升对焦的准确性,数码相机还常常配备一些对焦辅助功能。

其中最常见的是辅助光束,它会在暗光环境下发出红光辅助对焦。

此外,还有一些相机支持人脸检测对焦、目标识别对焦等特殊功能,以满足用户更多的对焦需求。

总结:数码相机自动对焦是便利用户进行拍摄的重要功能,它通过对焦方式、对焦传感器、对焦点选择、对焦算法以及对焦辅助功能的配合实现。

自动调焦镜头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自动调焦镜头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自动调焦镜头的原理及实现方法自动调焦镜头的原理及实现方法自动调焦镜头在摄影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内置的电子传感器和电机系统,能够自动调整镜头焦距,确保拍摄的主体清晰锐利。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动调焦镜头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摄影技术。

1. 原理概述自动调焦镜头的原理主要基于相机内置的传感器对焦点进行检测和分析。

当摄影师按下快门按钮或半按快门按钮时,传感器会对拍摄场景进行扫描,并通过对焦算法计算出最佳焦点位置。

电机系统会根据计算结果自动调整镜头的位置,使得主体清晰锐利。

2. 对焦方法自动调焦镜头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对焦方法:- 相位对焦:利用传感器对光线的相位差进行测量,以确定焦点位置。

这种方法对于静态场景和较快速度的移动拍摄非常有效。

- 对比度对焦:通过分析拍摄场景中图像对比度的变化来确定焦点位置。

这种方法适用于静态场景和需要高精度对焦的拍摄任务。

- 混合对焦:结合相位对焦和对比度对焦的优势,实现更快速、更精准的对焦效果。

3. 实现方法自动调焦镜头的实现主要依靠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电子传感器:用于检测光线相位差或图像对比度变化,作为对焦的依据。

- 对焦算法: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计算出最佳对焦位置的算法。

不同的相机厂商和镜头型号可能采用不同的算法。

- 电机系统:根据对焦算法的计算结果,驱动镜头进行自动调整,使得主体清晰锐利。

- 反馈系统:用于确认镜头是否已经达到最佳对焦位置,确保对焦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个人观点自动调焦镜头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摄影师的拍摄工作,提高了拍摄效率和质量。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场景和需求,手动对焦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技术。

在实际拍摄中,摄影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对焦方式,从而获得更理想的拍摄效果。

总结自动调焦镜头作为摄影领域的重要技术,通过电子传感器、对焦算法、电机系统和反馈系统等关键技术的支持,实现了快速、精准的对焦功能。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动调焦镜头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技术创新。

相机自动对焦原理

相机自动对焦原理

相机自动对焦原理在如今这个数码影像盛行的时代,相机已经成为我们记录生活、捕捉美好瞬间的重要工具。

而相机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焦,让我们拍摄出清晰锐利的照片,这都要归功于其背后的自动对焦技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相机自动对焦的原理。

要理解相机自动对焦,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对焦。

简单来说,对焦就是调整相机镜头,使被拍摄的物体在相机的成像平面上清晰成像。

当物体的反射光线通过镜头准确地汇聚在成像平面上时,我们就能看到清晰的图像;反之,如果光线没有准确汇聚,图像就会模糊。

那么相机是如何实现自动对焦的呢?这主要依赖于几种不同的技术和原理。

相位检测自动对焦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在相机的内部,有专门的相位检测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被分成两部分,通过比较从被拍摄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在这两部分传感器上的相位差,相机就能判断出镜头需要向前还是向后移动,以及移动的距离,从而快速实现准确对焦。

反差检测自动对焦则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

相机在对焦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镜头位置,并分析成像的对比度。

当对比度达到最大值时,就认为对焦完成。

这种方式虽然相对较慢,但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比如拍摄低对比度的物体时,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混合自动对焦则是将相位检测和反差检测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以提高对焦的速度和准确性。

除了上述的检测方式,相机自动对焦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关键因素。

镜头的驱动系统对于对焦的速度和精度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驱动系统有直流电机、超声波电机等。

直流电机价格相对较低,但对焦速度和精度可能稍逊一筹;超声波电机则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高的精度,能够实现更安静、更迅速的对焦。

对焦区域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现代相机通常提供了多种对焦区域模式,如单点对焦、区域对焦、全区域对焦等。

用户可以根据拍摄场景和主体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对焦区域,以确保主体清晰对焦。

在不同的拍摄场景中,相机的自动对焦也会面临各种挑战。

例如,在拍摄快速移动的物体时,相机需要快速地跟踪物体并实时调整对焦,这对相机的对焦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单反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介绍与使用方法

单反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介绍与使用方法

单反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介绍与使用方法相机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而单反相机作为相机中的佼佼者,其自动对焦系统更是让人称赞不已。

本文将介绍单反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并分享一些使用方法。

一、自动对焦系统的基本原理自动对焦系统是单反相机的核心功能之一,它能够帮助摄影师在拍摄时快速、准确地对焦。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相机镜头上的传感器感知物体的清晰度,并根据一系列算法来调整镜头的焦距,使得物体能够在取景器中清晰地呈现。

二、自动对焦系统的类型目前市面上的单反相机自动对焦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相位对焦(Phase Detection):这是最常见的对焦方式,它利用相机镜头上的相位差传感器来判断物体的焦点位置,并通过马达调整镜头的焦距。

相位对焦系统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拍摄场景。

2. 对比度对焦(Contrast Detection):这种对焦方式是通过相机传感器上的对比度差异来判断物体的焦点位置,然后调整镜头的焦距。

对比度对焦系统在静态场景下表现较好,但在追踪移动物体时可能出现迟钝的情况。

3. 混合对焦(Hybrid AF):这种对焦方式结合了相位对焦和对比度对焦的优势,通过相机镜头上的传感器和传感器上的对比度差异双重判断物体的焦点位置,以提高对焦的速度和准确度。

三、自动对焦系统的使用方法使用单反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并不复杂,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使用方法:1. 单点对焦:在拍摄时,将对焦点设置为相机取景器中的一个点,通过对准物体并按下快门按钮,相机会自动对焦到该点。

这种对焦方式适用于静态物体或需要精确对焦的场景。

2. 连续对焦:在拍摄移动物体时,可以选择连续对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相机会不断调整焦距,以保持物体的清晰度。

按住快门按钮,相机会持续对焦,适用于拍摄运动、野生动物等场景。

3. 区域对焦:有些单反相机支持区域对焦功能,可以将对焦点设置为相机取景器中的一个区域,相机会优先对该区域内的物体进行对焦。

数码相机对焦操作规程

数码相机对焦操作规程

数码相机对焦操作规程一、概述数码相机对焦是摄影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图片的清晰度和主体的焦点位置。

本文将介绍数码相机对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

二、对焦原理数码相机对焦是通过调整镜头与图像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来实现的。

当相机对焦准确时,光线会准确地聚焦在传感器上,从而产生出清晰的图像。

三、自动对焦模式大多数数码相机都配备了自动对焦模式,使用该模式可以让相机自动检测场景并进行对焦。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自动对焦模式:1. 单次自动对焦模式(Single AF):按下快门按钮半途,相机自动对焦一次,然后锁定焦点,直到下次按下快门按钮。

2. 连续自动对焦模式(Continuous AF):按下快门按钮半途,相机将持续对焦并跟踪主体移动,确保主体保持清晰。

3. 自动选择自动对焦模式(Auto AF):相机自动检测场景并选择适合的自动对焦模式。

四、手动对焦模式除了自动对焦模式,数码相机还提供了手动对焦模式,允许用户完全控制焦点位置。

以下是手动对焦的基本操作步骤:1. 切换至手动对焦模式:在相机模式中选择手动对焦模式(通常是MF或M)。

2.调整对焦环:旋转镜头上的对焦环,将焦点调整到所需位置。

3. 确认对焦:使用取景器或屏幕上的焦点确认功能来检查焦点是否准确。

五、对焦辅助功能为了帮助用户更准确地对焦,数码相机通常提供了以下辅助功能:1. 对焦点选择:通过在屏幕上选择对焦点或使用对焦点选择按钮来自定义对焦位置。

2. 对焦锁定:在自动对焦模式下按下快门按钮半途并保持按下,即可锁定焦点。

3. 对焦辅助灯:在低光条件下,相机会发射一个辅助灯帮助对焦。

注意有些模式下可能无法使用该功能。

六、对焦技巧以下是一些提高对焦准确度的技巧:1. 使用单次对焦模式:在拍摄静态主体时,使用单次自动对焦模式,以免相机错误地跟踪移动的主体。

2. 选取合适的对焦点:根据场景需求,选择合适的对焦点或区域来对焦。

3. 理解焦点深度:了解不同光圈和焦距下的焦点深度,以便选择最佳的对焦参数。

了解相机的自动对焦模式

了解相机的自动对焦模式

了解相机的自动对焦模式我。

引言现如今,相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然而,对于许多摄影爱好者来说,相机的自动对焦模式可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功能。

自动对焦是相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它能够帮助我们拍摄更加清晰、锐利的照片。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相机的自动对焦模式,包括其原理、不同类型的自动对焦模式以及如何选择最佳的对焦模式来满足我们的摄影需求。

二。

自动对焦的原理在介绍相机的不同自动对焦模式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动对焦的原理。

相机的自动对焦通常通过传感器和对焦马达实现。

当我们按下快门按钮一半时,相机会发射出红外线或激光束来衡量物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

接下来,相机根据物体与相机的距离,通过对焦马达移动镜头来调整焦距,从而实现自动对焦的功能。

自动对焦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在实际使用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自动对焦模式以及如何选择最佳的对焦模式来拍摄出理想的照片。

三。

相机的自动对焦模式1. 单次自动对焦模式(AF-S)单次自动对焦模式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自动对焦模式之一。

当我们使用这种模式时,相机只会在按下快门按钮时进行一次自动对焦,然后锁定焦点。

这种模式适合于拍摄静态物体或者不需要经常对焦的场景。

2. 连续自动对焦模式(AF-C)连续自动对焦模式适用于拍摄动态物体或者需要持续对焦的情况。

相机会不断地调整焦点,以保持物体的清晰度。

这种模式对于拍摄运动中的人物、动物或快速移动的物体非常有用。

3. 自动选择自动对焦模式(AF-A)自动选择自动对焦模式是一种智能型的自动对焦模式。

相机在此模式下会根据被拍摄物体的运动情况自动切换单次自动对焦模式和连续自动对焦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拍摄既有静态物体又有运动物体的场景。

4. 手动对焦模式(MF)手动对焦模式则是完全由摄影师来控制对焦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相机不会进行任何自动对焦操作,而是完全由摄影师来调节镜头焦距,以获得最佳的对焦效果。

手动对焦模式适用于拍摄需要精确对焦或者在特定拍摄场景下需要手动调整对焦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2008年第13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1.引言
自动对焦技术是计算机视觉和各类成像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照相机、摄像机、显微镜、内窥镜等成像系统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自动对焦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到现在已经日臻成熟并取得了广泛应用。

对焦机构就是用来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使得像平面落在CCD的成像表面。

2.自动对焦的分类
从基本原理来说,自动对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镜头与被拍摄目标之间距离测量的测距自动对焦,另一类是基于对焦屏上成像清晰的聚焦检测自动对焦。

2.1测距方法
测距对焦主要有红外线测距法和超声波测距法。

(1)红外线测距法该方法的原理是由照相机主动发射红外线作为测距光源,并由红外发光二极管间构成的几何关系,然后计算出对焦距离。

(2)超声波测距法该方法是根据超声波在相机和被摄物之间传播的时间进行测距的。

相机上分别装有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装置,工作时由超声振动发生器发出持续超声波,超声波到达被摄体后,立即返回被接收器感知,然后由集成电路根据超声波的往返时间来计算确定对焦距离。

红外线式和超声波式自动对焦是利用主动发射光波或声波进行测距的,称之为主动式自动对焦。

2.2聚焦检测方法
(1)对比度法该方法是通过检测图像的轮廓边缘实现自动对焦的。

图像的轮廓边缘越清晰,则它的亮度梯度就越大,或者说边缘处景物和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就越大。

反之,失焦的图像,轮廓边缘模糊不清,亮度梯度或对比度下降;失焦越远,对比度越低。

利用这个原理,将两个光电检测器放在CCD前后相等距离处,被摄影物的图像经过分光同时成在这两个检测器上,分别输出其成像的对比度。

当两个检测器所输出的对比度相差的绝对值最小时,说明对焦的像面刚好在两个检测器中间,即和CCD的成像表面接近,于是对焦完成。

(2)相位法该方法是通过检测像的偏移量实现自动调焦的。

在感光CCD的位置放置一个由平行线条组成的网格板,线条相继为透光和不透光。

网格板后适当位置上与光轴对称地放置两个受光元件。

网格板在与光轴垂直方向上往复振动。

当聚焦面与网格板重合时,通过网格板透光线条的光同时到达其后面的两个受光元件。

而当离焦时,光束只能先后到达两个受光元件,于是它们的输出信号之间有相位差。

有相位差的两个信号经电路处理后即可控制执行机构来调节物镜的位置,使聚焦面与网格板的平面重合。

3.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调焦
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图像处理理论的日益成熟,自动对焦技术进入一个新的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自动对焦方法基于图像处理理论对图像有关信息进行分析计算,然后根据控制策略驱动电机,调节系统使之准确对焦。

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调焦具有以下两大优点:
第一,调焦更加智能化,聚焦判据更加灵活和多样。

基于模拟图像的聚焦检测方法只利用被测物和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轮廓边缘的梯度)作为判断是否成像清晰的判据。

而通过数字图像处理,不仅可以利用梯度信息,还可以提取图像中各种其它的有效信息进行判断,例如频率、相位等。

对于具高频信息的图像,一般而言,对焦越准确,图像信号的频率越高,边缘越尖锐;离焦时则频率降低,边缘相对平滑。

此外,由于计算机处理图像的灵活性,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的判据进行调焦。

例如,有时候所需的目标只是图像中的某一个局部,而不是整幅图像的清晰程度。

这时应该针对图像中这一局部进行处理和提取判据,用该局部的对比度作为调焦的依据。

第二,利用计算机可以很方便地对运行执行机构进行控制,从而避开复杂的调焦电路和机构。

计算机接口和总线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通过软件给出控制信号,直接控制电机驱动物镜的运行,不仅灵活方便,响应速度符合调焦要求,还能大大简化电路和运动机构。

数字式自动对焦的三个核心问题是:l.图像清晰度的评价;2.对焦窗口的选择;3.对成像目标/变焦镜头/图像探测器的反馈控制。

1.图像的清晰度的评价对特定的成像系统,图像的清晰度反映了系统的离焦/正焦程度。

当图像比较清晰(即对焦较好)时,图像细节丰富,在空域表现为相邻像素的特征值(如灰度,颜色等)变化较大,在频域表现为频谱的高频分量多。

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构造各种对焦评价函数对图像的清晰度进行评价。

对对焦评价函数的要求是:(1)单峰函数,且对同一成像目标的一系列图像求其曲线,最大值恰好对应最清晰的图像;(2)函数在峰值两侧分别单调上升和单调下降;(3)函数在峰两侧的斜率绝对值应该比较大。

对焦评价函数主要有以下3类:
(1)频谱函数:清晰的图像比模糊的图像包含更多的信息,人们能更好地分辨其中的细节(细节意味着图像有清晰可辨的边缘,在局部有很强的灰级变化,灰级的跃变更加剧烈);(2)熵函数:对焦良好的图像的熵大于没有清晰对焦的图像,因此可以用熵函数作为一种对焦评价标准。

即熵越大,图像越清晰;(3)梯度函数:在图像处理中,梯度函数常被用来提取边缘信息。

对焦良好的图像,有更尖锐的边缘图像,应有更大的梯度函数值。

常用的梯度函数有方差算子、能量梯度算子、拉普拉斯算子等。

2.对焦窗口的选择进行对焦区域选择有两个原因:(1)由于对图像运用对焦评价函数进行的运算基本上与图像的像素成正比,为了达到实时性的要求,必须减少参加运算的像素的数量;(2)如果对整幅图像运用对焦评价函数,图像中不重要的部分(背景)会对评价结果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图像中的重要部分(成像主目标)无法准确对焦。

3.对成像目标/变焦镜头/图像探测器的反馈控制自动对焦系统中的反馈控制关键是确定对焦评价函数的峰值位置,从而通过电机驱动成像目标移动、变焦镜头变焦或者图像探测器移动。

4.总结
各种自动对焦方式各有其局限性。

例如红外测距和超声测距的对焦方法,当被测目标对红外光或超声波有较强的吸收作用时,将使测距系统失灵或对焦不准确;而对比度法聚焦检测受光照条件的制约,当光线暗弱或被摄体与背景明暗差别很小时,调焦就会有困难,甚至失去作用。

基于图像处理的聚焦检测方法由于图像处理需要占用大量的计算机资源,这种自动调焦方法对计算机硬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都采用被动式:即直接接收分析来自景物自身的反光,利用相位差原理进行自动对焦的方式。

这种自动对焦方式的优点是自身不要发射系统,因而耗能少,有利于小型化。

对具有一定亮度和反差的被摄体能理想的自动对焦,在逆光下也能良好的对焦,且能透过玻璃等透明障碍物对焦。

【参考文献】
[1]翟蓬,林喜荣.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调焦系统[J].电子技术应用,2002,(10)33-35.
[2]关文俊,和亮.现代相机的自动功能(自动聚焦式相机)[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6)76-79.
[3]梁翠萍,李清安,乔彦峰等.简析光学系统自动调焦的方法[J].2006,(6)93-96.[4]李奇,冯华君,徐之海.数字自动对焦技术的理论及实现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责任编辑:韩铭]
自动对焦原理及方法
王虎
(中国海洋大学电子工程系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从基本原理来说,自动对焦可以分成测距自动对焦和聚焦检测自动对焦。

从是否从被测物体获取评价信息可分为主动式自动对焦和被动式自动对焦。

本文介绍了自动对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对焦方法。

【关键词】自动对焦;图像处理;方法

○IT技术论坛○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