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领导干部价值观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观念对职场发展与领导力的影响与塑造

传统文化观念对职场发展与领导力的影响与塑造

传统文化观念对职场发展与领导力的影响与塑造职场发展和领导力是当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观念对职场发展和领导力的影响与塑造。

传统文化观念承载着历史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和领导力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观念对职场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价值观念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忠诚、诚信和孝道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对于个人在职场中的行为和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例如,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人对组织和领导保持忠诚和奉献精神。

在职场中,忠诚不仅意味着对公司的忠诚,更体现在对工作的专注和努力上。

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中国职场文化中注重员工的忠诚度和稳定性,同时也塑造了中国人在职场中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其次,传统文化观念对领导力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观念强调以身作则、谦虚谨慎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观念对于领导者在职场中的行为和决策起到了引导作用。

以身作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领导者以自己的行动和榜样影响他人。

在职场中,领导者的行为和决策对员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力。

一个具有传统文化观念的领导者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地展示出谦虚谨慎、正直诚信的品质,从而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这种领导风格不仅能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也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

此外,传统文化观念对职场发展和领导力的影响还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际关系和人情味,这种观念对于个人在职场中的人脉发展和团队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职场中,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帮助个人获取资源和机会,还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人情味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交往中的亲近和信任,这种特点在职场中表现为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团队合作的重视。

一个具有传统文化观念的个人或领导者会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团队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许嘉璐
提纲
一、为什么强调干部传统文化素养 二、什么是传统文化素养 三、怎样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一、为什么强调干部传统文化素养
1。文化素养是个体诸素养中最重要者 文化素养必然以传统文化素养为主体
——个体应备
2。唯有具有较好传统文化素养,方能与民同 语同心
——干部应备
3。唯有具有较好传统文化素养,方能执政符 合民望
——自信
表层:衣食住行 中层:礼俗教制 底层:哲学理念
3。内外比较 吸取精华 与时俱进
——自强
பைடு நூலகம்
与西方文化比较
神启,原罪,救赎,彼岸 二元,先验,外向,排他
研究物质世界所需 研究精神世界所需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适合人类生 存、延续、发展
三、怎样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1。由表及理
(理性→感性)
学(读、谈)、思、行
——民众之望
4。唯有具有较好传统文化素养,方能具有独 特思维方式,避免二元对立等思维的干扰
——工作之需
二、什么是传统文化素养
1。把握文化规律,善于观察现状
——自觉
文化规律:
多元、渐进、相克,相融 叶茂根深
文化现状:
二元,受侵, 将断,可续。
例如:节庆
清明,十一; 祭祖,中秋。 详节
2。洞察表层,关注中层,筑牢底层
行:工作,生活(文化的特征)
2。不绝如缕,积沙成丘
3。阅读、交谈适度宽泛
历史,哲学,宗教,自然科学
“元典”重要 学会“涵咏”
谢 谢!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干部为政之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干部为政之德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No.420202020年第4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干部为政之德曹平(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收稿日期】2020-10-15【作者简介】曹平(1988~),女,新疆巩留人,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文化建设。

意识形态研究摘要:为政必须修德,修德是为政的基础。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意蕴深厚,为涵养党员干部为政之德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领导干部为政之德建设、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政之德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20.04.025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20)04-0099-0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政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道德精髓历久弥新,对后世影响无远弗届。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干部为政之德,对加强党员干部为政之德建设、纯洁党员干部队伍、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具有重要作用。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干部为政之德的必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德”的真知灼见,也有许多身正品直的古代先贤,作为“德”的践行者,光辉事迹彪炳千古。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和文明成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时代的潮流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化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它包括汉字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艺术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

儒家文化提倡仁爱与和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道家文化主张自然与道合,注重内心修养和自我调适;佛家文化强调舍得与慈悲,渡人渡己。

这些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我认知和精神世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多个维度着手。

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重塑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意义。

需要在教育和学术界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还需要通过文艺创作、活动策划等途径,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传递给更多的人群,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二、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被社会广泛认同的准则和信仰,是一个民族精神和道德的表达,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弘扬核心价值观需要将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

要在社会宣传方面,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实践传递给人们。

在教育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信仰与规范。

儒家修身文化对党员干部修养的启示

儒家修身文化对党员干部修养的启示

儒家修身文化对党员干部修养的启示儒家修身文化作为传统修身文化的代表,具有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对党员干部有四点启示:第一,反省自悟,促进党员干部的自我完善;第二,慎独自律,培养党员干部自觉意识;第三,知行合一,激发党员干部道德实践积极性;第四,兼善天下,培养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感。

《礼记·大学》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可见在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三大内容为构建的传统文化体系中,修身是根本。

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之于为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儒家修身文化作为传统修身文化的代表,对社会人格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加强党员干部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反省自悟,促进党员干部的自我完善反省自悟,迁善改过是儒家在修身过程中达到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

内省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内心活动,实现自我进步,自我完善。

自省思想贯穿了儒家學派的整个历史。

孔子提出“内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提出“自反”、“反求诸己”的思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具有自我调节系统,表现为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由于人的自我意识对自己个性特点的各个方面非常了解,就能依据自我意识对其进行调节控制,促进自身心理结构的完善。

人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言行、思想、习惯的改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境界。

在当今社会,诱惑无处不在,尤其是对身居高位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诱惑更多、更强,如何以平常之心运用权力、对待金钱,怎样筑牢自己的思想防线,是考验领导干部的试金石。

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始终做到“日参省乎己”或“日三省乎吾身”,是非常可喜的,也必定成为人民爱戴的公仆。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之间的关系成为
了一个值得考虑和探讨的话题。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独特符号
和历史遗产,对于领导艺术的发展和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传统
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方式和实践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
领导艺术的关系。

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现代领导艺术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统文化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关系,强调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合
作共赢等价值观念。

而现代领导艺术也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
沟通、信任和合作。

传统文化强调的忠诚、尊重和信任等价值观念也可以
在现代领导艺术中找到影子。

领导者通过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可以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信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后,传统文化的实践方法与现代领导艺术的实践方法有着相似之处。

传统文化重视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法,这一思想和方
法也适用于现代领导艺术中。

领导者通过修身齐家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有效的管理和领导。

传统文化的实践方法注
重的是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实践来影响他人和环境,这也是现代领导艺术所
倡导的。

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的意义和方法

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的意义和方法

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的意义和方法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深的学问体系。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学习国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别从意义和方法两方面,探讨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的必要性和操作性。

1.培养优秀品德国学强调德礼求功,讲究道德修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习国学是培养优秀品德的有效途径。

通过学习经典名著如《论语》、《大学》等,领导干部可以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志向。

2.提升国际影响力学习国学可以增加领导干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国学所体现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可以让领导干部向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3.增强文化修养学习国学可以丰富领导干部的文化修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国学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深的学问体系。

通过学习国学,领导干部可以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眼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1.阅读经典著作领导干部可以通过阅读国学经典著作来学习国学。

如《四书五经》中的《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这些著作的阅读和研究,领导干部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品味。

2.参与国学研讨活动领导干部可以积极参与国学研讨活动,与其他学者、专家进行交流与分享。

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探讨,领导干部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广泛吸纳他人的智慧和观点。

参与研讨活动还可以促进领导干部的自我反思和成长,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学术水平。

3.注重实践运用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国学的智慧和思想指导实际的工作和生活。

注重实践运用是学习国学的重要方法。

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可以运用国学的思想和原理,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修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修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修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仅是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而且成为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要求,以形成了以“政德”引领社会道德、以“政风”带动“民风”的良好道德生态。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所蕴含的诸多治国理政、正心修身思想,对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明大德”首先要学习立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立志”是儒家修身传统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士人为人、做事、成德的基础。

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天下什么事也做不成。

“立志”作为内在驱动力,具有培植根基的作用,最终帮助成就事业与人格。

明志、明智、明止。

“立志”首先要明“志”,铸牢理想信念,要有远大坚定而清晰明确的理想志向;二是要明“智”,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要有辨明是非的智慧,要有政治判断力;三是要明“止”,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要有“知止而后有定”的坚定立场。

“明志”和“明智”是对领导干部的高阶要求,而“明止”则是对领导干部的底线要求。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而我们党的各级干部精神上的“北辰”,就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只有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带领群众进行伟大斗争。

“德之大者要心中常明”,以实际行动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自己的内心,这就是领导干部讲政德首先要修好的“大德”。

二、“守公德”要传承民本思想传统《尚书》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宋朝苏舜钦讲“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朱熹提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都是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国家之所立是为了民众,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把握台湾问题的国际因素的基本内容;
2.了解厦门构筑祖国统一前沿平台的基本情况;
3.基本理解闽南文化对当今台湾主体意识发展的影响;
4.了解台湾经济发展及未来两岸经济整合的走向;
5.能够提出若干关于厦门构筑祖国统一前沿平台有价值的意见。
要求:每位学员要选听“台海局势的现状与走势”、“中国统一和美国的角色”;在讨论时提交500字左右书面发言提纲(教师根据提纲及发言质量评定成绩)。
适应对象
本单元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为从事对台、涉台工作的干部及对此主题有兴趣者设置的,要求选择者积极参与相关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形式及时间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台湾问题与构筑祖国统一前沿平台”这一主题,采用授课式、参与式、辩论式、现场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安排了三次授课、一次现场教学、两次参与式教学、一次实地考察,培训持续时间共5天,培训总学时4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培训适应对象
本主题菜单主要是为党政群机关处级以上公务员设置的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领导力与执行力”这一主题,采用授课式、参与式等教学形式,安排四次授课,一次讨论,培训持续时间共5天,培训总学时4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日期
上午
下午
课程
授课人
课程
授课人
4.22
关于新时期干部领导力提升问题
教学团队
负责人
厦门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尤京文
其他成员
厦门卫视总监邹振东
福建省行政学院教授陈振华
厦门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程红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授课、讨论等教学方式,使受训者在提升领导力、运用管理方法方面受益。
要求:每位学员在讨论时提交500字左右书面发言提纲(教师根据提纲及发言质量评定成绩)。
要求:每位学员在讨论时提交500字左右书面发言提纲(教师根据提纲及发言质量评定成绩)。
培训适应对象
对扩展传统文化知识、加强当代社会价值观建设、领导干部个人修养感兴趣的学员
教学内容、形式及时间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与领导干部价值观”这一主题,采用授课式形式,安排五次授课,一次研讨,培训持续时间共5天,培训总学时4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传统文化与领导干部价值观
教学方案
教学团队
负责人
厦门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教授石仑山
其他成员
厦门市委党校党副校长、教授彭心安
厦门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徐建忠
厦门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副教授石文静
厦门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讲师牛君
厦门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教师杨正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授课、自学或讨论等方式,扩展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知识,从儒、佛、道文化精华及西方文化传统中获得借鉴和启示,增加文化积淀,强化领导干部价值观的思考,引导关于价值观、人生观的讨论,以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精神文化层面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陈振华
外请讲座
(地点:十号楼一楼)
4.23
关于新时期干部执行力提升问题
尤京文
自学
4.24
如何处理群体性事件
程红
自学
4.25
如何面对媒体
邹振东
自学
4.28
研讨:请谈谈你本人在提高领导力和执行力上有哪些经验教训
自学
社会纠纷及其解决机制
教学方案
教学团队
负责人
厦门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杨立茂
其他成员
教学方案
教学团队
负责人
厦门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室教授周明伟
其他成员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邓利娟
厦门市台办负责人和市台湾艺术研究所专家等
厦门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冯招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课题授课、研讨、现场教学、辩论、参观考察等方式,使学员充分认识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较全面地了解台湾问题的现状,引导学员思考和探索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提出对厦门构筑祖国统一前沿平台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具体的教学目标是:
培训适应对象
本单元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为行政领导干部、执法部门干部以及专门从事纠纷解决工作的干部等设置,亦可作为单独的能力项目培训。
教学内容、形式及时间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多样化纠纷”用“多样化方法”解决的主题,采用讲授、答问、研讨等多种教学形式,安排四次授课,一次研讨,培训持续时间共5天,培训总学时为4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具体安排如下:
日期
上午
下午
课程
授课人
课程
授课人
4.22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宜新
外请讲座
(地点:十号楼一楼)
4.23
民主社会主义的现状及其影响
尹彦
自学
4.24苏联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评价何其颖自学
4.25
“欧洲共产主义”思潮简介
蔡旭
自学
4.28
研讨:社会主义的现状及其启示
自学
经济热点问题
星期
上午
下午
课程
授课人
课程
授课人
4.22
战略思维在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运用
岳世平
外请讲座
(地点:十号楼一楼)
4.23
案例教学:
如何做到“能谋”?
方轻
自学
4.24
案例教学:
如何做到“善断”?
王刚
自学
4.25
中外哲学掌故
徐建忠
自学
4.28
研讨:如何提升思维水平?
王刚
自学
社会主义的历史考察及发展趋势
教学方案
教学团队
1.领会、掌握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思维技巧,并能将其运用于思考问题、发言讲话、撰写文章、参与讨论、方案论证、行动决策等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2.领会哲学思维的反思性和开放性特点,提高培训对象的创新能力。
培训适应对象
本单元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为各级领导干部及兴趣者设置。
教学内容、形式及时间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谋和断”思维方式的选择,采用授课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安排了4个专题,培训持续时间共5天,培训总学时4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日期
上午
下午
课程
授课人
课程
授课人
4.22
社会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
杨立茂
外请讲座
(地点:十号楼一楼)
4.23
完善劳动争议制度,平衡各方利益
林明华
自学
4.24
征地拆迁中的维权与发展
黄健雄
自学
4.25
当前信访的形势和任务
林金铸
自学
4.28
研讨:我们应如何缓和与解决社会纠纷
自学
台湾问题与构筑祖国统一前沿平台
单元结束讨论时,每个学员提交500字左右书面发言提纲,根据提纲及发言情况核定成绩。
培训适应对象
本单元的培训对象是关注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热心研究国外社会主义发展动态的领导干部选听。
教学内容、形式及时间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社会主义的历史考察及发展趋势”这一主题,安排授课四次、讨论一次,培训持续时间共5天,培训总学时40学时。
日期
上午
下午
课程
授课人
课程
授课人
4.22
单元安排
佛教文化与当代借鉴
石仑山
彭心安
外请讲座
(地点:十号楼一楼)
4.23
儒家核心价值理念与当前价值选择
徐建忠
自学
4.24
传统政治文化与当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牛君
自学
4.25
核心价值体系与基本价值观念
石文静
自学
4.28
墨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杨正武
研讨:传统文化与领导干部价值观
单元结束讨论时,每个学员提交500字左右书面发言提纲,根据提纲及发言情况核定成绩。
培训适应对象
本单元的培训对象主要是从事经济相关工作以及对经济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关注的领导干部。
教学内容、形式及时间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经济热点问题”这一主题,采用授课、案例教学和讨论等教学形式,安排四次授课、一次讨论,培训持续时间共5天,培训总学时4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方案
教学团队
负责人
厦门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教授方和荣
其他成员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博导、教授赖小琼
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分行副行长生柳荣博士
厦门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副教授谢启标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关注相关理论热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拓宽视野,加深认识,增强运用经济理论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我国以及本地经济发展提出有益探讨或建设性意见。
科学思维与哲学智慧
教学方案
教学团队
负责人
厦门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徐建忠
其他成员
厦门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王刚博士
厦门市委党校统战教研室岳世平博士
厦门大学哲学系方轻博士
教学目的和目标
增进培训对象对哲学、科学中的思维方式的了解,提升培训对象的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力图使培训对象能“化知识为方法”、“化知识为德性”,实现“转识(知识)成智(智慧)”。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负责人
厦门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尹彦
其他成员
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其颖
华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宜新
厦门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室教师蔡旭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授课、讨论、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改变了20世纪大格局,弄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教训,评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主要流派。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