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形态组织

合集下载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问题研究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问题研究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要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农村复兴战略。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大规模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发展更好地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会议上指出,对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继承村庄的文化背景,保护村庄的景观并塑造村庄的自身特色,使人们能够看到山,看到水,记得住乡愁。

尽管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更好的保护与发展乡村,使其能够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地域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1.2 传统村落保护的热潮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村落,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四个部门于2012年9月,联合成立了一个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专家委员会,在会议上,决定将以前的的“古村落”名称更改为“传统村落”,以反映传统村的文化价值和传承的重要性。

2012年12月,国家住建部等部门组织了对我国传统村落的首次调查,经过多个地区的初步评估和推荐,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审查并认定,具有重要安全价值的第一个重要646个村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庄名单,其中江西省33个,包括所研究的南昌安义古村群罗田村;2013年8月,公布了中国传统乡村名录中的第二批村庄,共计915个,其中江西省有56个,2014年11月,公示了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共计994个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有36个;2014年11月,宣布了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庄名单的村庄,共有1602个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有50个;2019年6月,宣布了列入中国传统村庄名单的第五批村落,共计2666个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有168个。

目前正在申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庄。

在继承我们的农业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村落正在逐步建立。

它不仅是历史记忆,而且还包含文化的发展,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1]

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1]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成都市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成都属于团块状的城市空间结构,这跟当地的地形有关。 成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功能区的分布不受地形 的阻隔,使之可以成片分布。
第三,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人流、物流汇聚之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一部分乡村聚落拥有地方特色显著的历史文化。 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你家乡所在的地方,是城市、镇,还是乡村?根据你的观察,描述其空间布局特点。
乡村——耕地
城镇——居住用地
原因: 乡村——人口数量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人口已达到一定规模,居住用地承担其 最基本的职能,是分布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2. 在城镇中,商业用地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商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呈点状或条状。
3. 想一想,城镇内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原因有哪 些?试举例说明。
中心商务区(CBD)的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③建筑物高大密集 ④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纽约曼哈顿
东京银座
上海陆家嘴
北京王府井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区:
居住区、 工业区、 商业区、 市政与公共服务区、 交通与仓储区、 生态功能区等
特点: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1. 读图 2-1、图 2-2、图 2-3,说一说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 各有什么特点。
2. 你家乡所在的地方,是城市、镇,还是乡村?根据你的观察, 描述其空间布局特点。
3. 从乡村演变成城市,基本动力有哪些?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 生什么样的变化?

乡土景观与城市景观在设计中的差异

乡土景观与城市景观在设计中的差异

摘要:文中介绍了乡土景观和城市景观的概念,论述了乡土景观与城市景观在设计方向和设计手法上的不同。

指出乡土景观是人们为了生活而去适应自然土地而产生的一个尽量贴近自然的景观空间格局,是由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所决定的。

城市景观是由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建筑、园林等以有序的空间形态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生活气氛,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生活人工改造自然的结果。

二者在设计上的差异是两种人群在不同地域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体现。

关键词:乡土景观城市景观地域文化差异景观设计手法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ocal landscape and urban landscap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vernacular landscapes and th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direction and design methods of different. People in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s are pointed out and adapt to life and a natural land as close to the nature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it is the local people's way of life and culture. The urban landscape is by the streets, squares, urban construction, gardens, etc. To combine the orderly space form a living atmosphere, people are to satisfy hi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of the natural result of artificially transformed. Both in the design of the differences are two group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way of life and culture.Key words:Vernacular landscapes The urban landscape Reg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Landscape design gimmick一、乡土景观概念与城市景观的概念1、乡土景观概念以往有一种对乡土景观常见的解释即乡村、居家等事物,包括乡村、房屋以及生活的人们。

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与层次——基于生产生活视角

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与层次——基于生产生活视角

Rural Revitalization32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VOL.39 NO.6 JUN. 2021小城镇建设2021年 第39卷 第6期————————————————————————————————————————————————————————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老经济走廊双边沿线城镇地区合作发展的空间应对策略研究”(编号:D1218006); 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金项目“城市规划智能决策关键支持技术”(编号:19GBQY083)。

作者简介:高俊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储梁,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

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与层次——基于生产生活视角高俊阳 储 梁 刘合林摘要: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是聚落居民长期生产生活下人地关系的外在表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收入依然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

对于耕地的强“依附”决定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基本单元形态。

以往的乡村居民点迁并规划往往忽视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的这种强“依附”作用。

国土空间背景下的山地乡村村庄规划中居民点面临着大量的撤村并点需求。

而基于村民生计出发的聚落空间形态的认知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从聚落自组织的内在动力——生产生活视角切入,认为传统农区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是“人地关系”。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空间形态认知的一般逻辑和层次:“宏观格局—人地平衡单元”“中观村落—农业生产单元”“微观宅院—日常生活单元”,并以若干典型案例阐释说明,以期为国土空间背景下传统农区山地聚落所面临的居民点整合提供自下而上的认知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生产生活;人地关系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05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章编号:1009-1483(2021)06-0032-08 文献标识码:A The Core and Level of Spatial Form Cognition of Mountain Rural Settlement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GAO Junyang, CHU Liang, LIU Helin[Abstract] The spatial form of rural settlements is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n the long-term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settlement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come, 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is still an important source of livelihood for the residents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mountainous areas. The strong 'attachment' to arable land determines the basic unit form of mountain rural settlement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In the past, the relocation and planning of rural settlements often ignored the strong 'attachment' func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raditional rural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mountainous areas are fac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demands for village removal and location. The cognition of the spatial form of settlements based on the villagers' livelihood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ountainous and rural planning in agricult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long with the inner motive force of self-organization of settlement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ore of spatial form cognition of mountain settlement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is 'man-land relationship'. On this basis, the general logic and levels of spatial form cognition are constructed, such as 'macro pattern-human-land balance unit', 'medium village-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nit', 'micro house-daily life unit', and illustrated with several typical c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bottom-up cognitiv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ettlements faced by traditional mountainous rura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rritorial space.[Keywords] mountain rural settlement; space form; production and life; man- land relationship乡村振兴33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VOL.39 NO.6 JUN. 2021小城镇建设2021年 第39卷 第6期引言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指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即村落。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孝感市三利村为例(毕业论文)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孝感市三利村为例(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孝感市三利村为例摘要:孝感市孝南区三利村邓杨家湾规划设计通过对美丽乡村的概念解读,确立了“寻根溯源,美丽乡村”的规划主题。

通过对场地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孝感市当地文化和乡村农耕文化,将生态城镇建设与美丽乡村融合,完善乡村的生态景观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引导乡村经济、文化传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三利村、规划设计、生态旅游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Beautiful Rural Landscape ————Take Sanli Village in Xiaogan city as an Example Ab stract:Through the concept of the beautiful rural,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sanli village in Xiaonan area which is in Xiaogan city has established the theme of Roots Back and Enjoy Life.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ite ,We combine the local culture of Xiaogan city and the culture of rural farming, and then mix Eco-town construction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We will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landscape and public services about beautiful rural, to gu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cultural heritage and ecological tourism .Key word: Beautiful Rural; Sanli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Tourism目录文献综述 (1)前言 (2)背景篇 (3)1 宏观背景分析 (2)2 美丽乡村建设分析 (3)3 孝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3)设计篇 (4)4 基址分析 (5)4.1区位分析 (5)4.2现状分析 (6)4.3态势分析 (7)5 概念设计 (8)5.1 设计原则 (8)5.2 设计依据 (9)5.3 设计目的 (10)5.4设计概念 (10)6 总体规划 (10)6.1 平面总图 (11)6.2 交通规划 (11)6.3 植物规划 (12)6.4 功能分区 (13)6.5景观节点 (17)结语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文献综述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是现代农村发展的重要部分,农村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重要分支,我国的农村产业发展进程中搞好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

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

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摘要:乡村振兴是本世纪我国致力于发展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在村民发展与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基于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产业兴旺、一村一品等,给优化乡村景观明确了发展方向。

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论述了乡村振兴的景观设计原则,分析了其景观设计方法,这对促进乡村提质以及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景观;乡村振兴;设计;文化延续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三农”问题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全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将解决“三农”问题置于重要位置,全面执行乡村振兴战略。

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乡村振兴演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盼着亲近乡村、欣赏田园风光是许多城市居民的憧憬。

实际上,小时候在农村居住或者源于农村的城市居民数量十分庞大,因为儿时的记忆,他们往往会产生潜在的亲近感。

由于乡村的不断没落,城镇化建设进程地不断推动,人们对田园文化与田园生活的期许和认同感不断增强,“乡愁”被寄寓在乡村住宅的场地、每栋房屋、村口小广场等场景中。

从本质上看,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有设计、财力与施工干预,实现乡村的优化升级转型,充分开发乡村的特殊魅力,传承并发扬地域文化,呈现乡村活力。

只有具备人气,乡村才可能散发出更浓郁的生机。

1乡村景观的设计原则1.1乡土化原则乡村有着天然的优势,如在生态环境与空间结构上,都与城市有着天然的不同,所以乡村景观设计应该树立自己独特的标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挥乡土材料作用,与城市建设产生截然不同的景观风貌,保持自己的风土人情,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2开放性原则从乡村整体规划结构上看,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

大的生产空间需要形成农耕体验区或者当地特色公园等类型的开放景点;而生活空间则需要为村民打造舒适的娱乐休息场所,从而提高乡村环境品质,有利于优化整体空间设计,形成区域空间共享。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38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以三河古镇为例◎王菲 陈振华摘要:传统的村庄建筑,是文化的积沉淀。

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特征。

以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镇为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村落空间;部落;空间形态;建筑特色一、三河古镇传统村落发展概况(1)三河古镇概况。

三河古镇,历史上又称为鹊渚、鹊尾(渚)、鹊岸,三河是我国历史文明上著名的古镇,也是国家5A级的游览地区,它地理位置处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偏南的地方,古镇总面积大概在2.9平方公里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2)聚落影响因素探讨。

①自然因素。

(a)地理情况对乡村部落的影响特别突出。

平原地区部落比较集中,规模大,部落房子布置顺序工整。

并且山中的很多的房子大多数使用的是石质建筑,从当地获取原材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部落外观;山中的部落大多数范围很小,并且部落房子分布比较乱。

(b)每个省份雨水的大小会影响到房子建成的形状,在城市中或许不太明显,这在农村体现明了。

在降雨比较多的地区的房檐比较长,房顶上积累的雨水可以更好的排出,使得雨水冲刷不到墙;从房檐口看,华南地区房檐口向外突出很多。

(c)在高温地区,部落房屋的墙体比较单薄,房间相对比较大,窗户相对比较小,可以达到防中暑和降低温度的成果;在低温地区,部落房屋的墙壁比较厚,房间相对比较小。

然后就是南方地区的房屋比较聚合。

(d)部落大多数都是尽量的紧挨着水边,尤其是有生活用水的地方,即便在我国大部分的湿润地区,部落分布也受到水源的影响,在供水充足、水网稠密的地方,部落比较集中,范围也比较大。

②社会因素。

(a)道路是对城市的创建有很大的影响。

(b)政治中心、军工、宗教、军工要塞、边境口岸,为举行宗教活动、都会影响到现代城市的选择。

(c)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二、三河古镇传统村落空间解析(1)底界面。

街巷的底界面,狭义上一般指地面,广义上主要是指街巷居民户外活动的路面以及一些附属的外部环境[1]。

《园林景观设计》2

《园林景观设计》2

一、园林空间的类型→(一)根据空间的开敞或围合程度→3.半开敞半围合空间 半开敞半围合空间是指四周某些部分被遮挡,不完全开敞的空间。根据功能和设计的需要, 其开敞的区域有大有小。这类空间一方面能够使人们得到一定的安全感,一方面又能引导人们 的视线,让人们通过开敞面欣赏其他空间的景色。
在纪念性园林中,通常将纪念碑置于园路一端,在园 路两旁栽种树木,让人们将视线集中于纪念碑上。
01 园林景观设计的的空间组织
一、园林空间的类型→(二)根据边界的明确度、计划性的强弱
1.积极空间
积极空间是指设计师根据某种目 的设计的,具有明确边界及特定 功能的空间。这类空间往往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计划性,空 间内的景物设置具有秩序性和可 持续性,如按照规划建造的城市 广场、公园等。
2.消极空间
01 园林景观设计的的空间组织
一、园林空间的类型→(一)根据空间的开敞或围合程度→1.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是指四周及顶部均无物体遮挡,全部敞开 的空间。四周有物体遮挡,但并不阻碍人们的视线的空 间,也可以称为开敞空间。这类空间一般较为开阔,有 足够的空间供人们自由活动,能让人心情舒畅,产生轻 松自由的满足感。开敞空间多应用于开放式绿地中,如 公园中的草坪、开阔水面等。
01 园林景观设计的的空间组织
二、园林空间的组织→(三)空间的组合
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空间的重复与再现
空间的衔接与过渡
01 园林景观设计的的空间组织
二、园林空间的组织→(三)空间的组合
空间的层次与渗透 空间的序列与引导
01 园林景观设计的的空间组织
二、园林空间的组织→(三)空间的组合
小园林的空间情趣——西泠印社
02 园林景观设计的景观布局
一、景观布局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5期现代园艺
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形态组织
周琼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乡村景观设计是一种具有一定特定景观形态、内涵和功能的地域性景观综合设计体系,分析乡村景观设计中空间形态组织的构建、整体景观车技空间和特质形态,可以提高针对乡村景观设计空间形态组织管理水平。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空间;形态;组织
1乡村景观及空间组织设计概念
乡村景观设计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形态和景观类型特点,附加在自然景观上人类活动形态,主要是针对土地利用以粗放型特点为优势,人口密度比较小,明显具有田园特征区域管理,从构成要素分析,乡村景观设计中集中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综合体系。

乡村景观设计中最主要就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复合体,具有非常深远意义和价值,乡村景观设计中主要是通过空间形态进行多样化管理和综合性视觉感受,乡村景观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田园文化景观,从审美角度分析具有一定原生态景观特点。

同时乡村景观设计具有一定历史见证和现代化表现特点,是乡土生活和乡土文化博物馆,乡村景观空间设计和组织最主要就是乡村建设长期过程,空间的序列组织中可以构成乡村景观空间形态体系、聚落文化、社区文化、农耕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主要内容文化空间发展,营造非常良好怀旧和回归自然情感空间内涵,建立良好乡村空间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体验着精神空间导向,充分真实乡村空间的生态化、人性化和地域化空间设计优势水平。

2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形态组织构建体系
2.1尊重自然,强化山水田园意境
在山水田园意象中追求理想的模式,更加具有抽象感和具体生动感,通过乡村整体性建设需要优化处理针对乡村的山水和田园自然环境要素有序组织形势分析。

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保障针对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色认识,塑造秀美的山水田园乡村。

针对山田园意象要强化处理自然山水保护和利用工作,从闪烁格局基本价值观念思考,充分利用城市设计思维,挖掘山水空间文化内涵,提高人们针对历史文化和归属感指引工作,采取融于整体的结构、传统肌理和保护历史文化手法,提高针对地域风貌特色认识,提升人们针对乡村文化审美内涵。

2.2将乡村农田、林地和乡野作为设计元素
追求乡村田园特色景观设计格调,营造规范化乡村环境生态性和农耕性,促进乡村田园文化和乡土精神文化建设。

同时需要在乡村文化传统过程中显示乡村文化内涵特点,传统空间肌理需要合理延展,历史传统和地域性需要针对乡村传统空间模式分析,突出体现乡村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反应人与自然、聚落和环境、物质和非物质之间和谐统一性。

所以在乡村文化空间肌理发展中继承村落形态、街巷和建筑肌理,需要总结传统空间肌理结构和个性特征,把握好乡村景观整体空间秩序建立高效性。

地域空间特质中最主要就是针对建构地域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管理,针对乡村传统空间要切实处理好发展模式,优化设计和传承空间特色,同时还要和现代生活方式相互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人文和风俗协调发展模式,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充分结合地形条件,整合公共空间资源,形成良好地域文化内涵,创建良好乡村景观设计一体化。

3特质形态空间构建
3.1营造场所空间
针对自然景观场所空间设计,通过应用乡村地域性,结合自然景观处理,保障艺术创作过程中要增加空间文化艺术审美性,提高乡村景观发展时代特色。

自然景观要素提取中,要充分结合节点和局部之间关系,处理好局部景观和整体环境之间氛围,同时要合理利用抽象手法提高针对性,保障针对传统景观精细和复杂处理,通过各种符号、形体、线条和轮廓,结合现代化艺术表现手法处理好乡村景观。

3.2塑造人文景观
提高针对美好乡村人文景观场所设计,突出人文景观历史感和文化内涵,通过合理设计保障乡村景观嫁接协调和转化手法统一,充分体现乡村景观人文精神和历史内涵。

同时还可以使用隐喻法进行象征性地对乡村景观设计,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要提高针对乡村景观设计,保障建筑环境空间管理效果。

还可以利用立面嫁接方法将具体历史建筑构架和残桓断壁进行加固处理,在新建的建筑层面上要保留场所管理。

4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景观空间研究中会涉及到很多生态景观和地理空间部分,在建筑发展过程中和演化科学分析中,要充分提高针对美学文化认识,做好画境和意境相互结合,提高审美空间和生态空间美化处理,保障建筑整体的生态性和实用性效果,最终实现建筑良好融合,提高建筑和谐稳定,在现代化的景观规划体系中要充分保障建设场景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孙炜玮.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2]朱怀.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的浙北乡村景观营建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3]支怡恬.基于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
筑科技大学,2016
(责任编辑王曼)
作者简介:周琼(1985-),女,讲师,本科,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景观设计
8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