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形态组织

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形态组织

2018年第5期现代园艺

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形态组织

周琼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乡村景观设计是一种具有一定特定景观形态、内涵和功能的地域性景观综合设计体系,分析乡村景观设计中空间形态组织的构建、整体景观车技空间和特质形态,可以提高针对乡村景观设计空间形态组织管理水平。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空间;形态;组织

1乡村景观及空间组织设计概念

乡村景观设计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形态和景观类型特点,附加在自然景观上人类活动形态,主要是针对土地利用以粗放型特点为优势,人口密度比较小,明显具有田园特征区域管理,从构成要素分析,乡村景观设计中集中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综合体系。乡村景观设计中最主要就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复合体,具有非常深远意义和价值,乡村景观设计中主要是通过空间形态进行多样化管理和综合性视觉感受,乡村景观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田园文化景观,从审美角度分析具有一定原生态景观特点。同时乡村景观设计具有一定历史见证和现代化表现特点,是乡土生活和乡土文化博物馆,乡村景观空间设计和组织最主要就是乡村建设长期过程,空间的序列组织中可以构成乡村景观空间形态体系、聚落文化、社区文化、农耕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主要内容文化空间发展,营造非常良好怀旧和回归自然情感空间内涵,建立良好乡村空间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体验着精神空间导向,充分真实乡村空间的生态化、人性化和地域化空间设计优势水平。

2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形态组织构建体系

2.1尊重自然,强化山水田园意境

在山水田园意象中追求理想的模式,更加具有抽象感和具体生动感,通过乡村整体性建设需要优化处理针对乡村的山水和田园自然环境要素有序组织形势分析。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保障针对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色认识,塑造秀美的山水田园乡村。针对山田园意象要强化处理自然山水保护和利用工作,从闪烁格局基本价值观念思考,充分利用城市设计思维,挖掘山水空间文化内涵,提高人们针对历史文化和归属感指引工作,采取融于整体的结构、传统肌理和保护历史文化手法,提高针对地域风貌特色认识,提升人们针对乡村文化审美内涵。

2.2将乡村农田、林地和乡野作为设计元素

追求乡村田园特色景观设计格调,营造规范化乡村环境生态性和农耕性,促进乡村田园文化和乡土精神文化建设。同时需要在乡村文化传统过程中显示乡村文化内涵特点,传统空间肌理需要合理延展,历史传统和地域性需要针对乡村传统空间模式分析,突出体现乡村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反应人与自然、聚落和环境、物质和非物质之间和谐统一性。所以在乡村文化空间肌理发展中继承村落形态、街巷和建筑肌理,需要总结传统空间肌理结构和个性特征,把握好乡村景观整体空间秩序建立高效性。地域空间特质中最主要就是针对建构地域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管理,针对乡村传统空间要切实处理好发展模式,优化设计和传承空间特色,同时还要和现代生活方式相互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人文和风俗协调发展模式,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充分结合地形条件,整合公共空间资源,形成良好地域文化内涵,创建良好乡村景观设计一体化。

3特质形态空间构建

3.1营造场所空间

针对自然景观场所空间设计,通过应用乡村地域性,结合自然景观处理,保障艺术创作过程中要增加空间文化艺术审美性,提高乡村景观发展时代特色。自然景观要素提取中,要充分结合节点和局部之间关系,处理好局部景观和整体环境之间氛围,同时要合理利用抽象手法提高针对性,保障针对传统景观精细和复杂处理,通过各种符号、形体、线条和轮廓,结合现代化艺术表现手法处理好乡村景观。

3.2塑造人文景观

提高针对美好乡村人文景观场所设计,突出人文景观历史感和文化内涵,通过合理设计保障乡村景观嫁接协调和转化手法统一,充分体现乡村景观人文精神和历史内涵。同时还可以使用隐喻法进行象征性地对乡村景观设计,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要提高针对乡村景观设计,保障建筑环境空间管理效果。还可以利用立面嫁接方法将具体历史建筑构架和残桓断壁进行加固处理,在新建的建筑层面上要保留场所管理。4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景观空间研究中会涉及到很多生态景观和地理空间部分,在建筑发展过程中和演化科学分析中,要充分提高针对美学文化认识,做好画境和意境相互结合,提高审美空间和生态空间美化处理,保障建筑整体的生态性和实用性效果,最终实现建筑良好融合,提高建筑和谐稳定,在现代化的景观规划体系中要充分保障建设场景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孙炜玮.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2]朱怀.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的浙北乡村景观营建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3]支怡恬.基于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

筑科技大学,2016

(责任编辑王曼)

作者简介:周琼(1985-),女,讲师,本科,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景观设计

85

--

景观设计中的“灰色空间”_百度文库(精)

景观设计中的“灰色空间” 景观表现, 装饰表现 “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牷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日本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也可以说是“从内部进行的环境设计”。 “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 间。 然而,对于空间的创造,空间体验占同样重要地位的园林设计而言,即使不提这一名词,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突出,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诸如园林中各要素间的过渡,映衬;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城市大空间的衔接;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转换等,灰 空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空间和实体的艺术创造,灰空间的装饰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由此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与实。留园入口空间“一波三折”的处理手法是极佳的佐证。鉴于此,有必要对园林中的灰空间做出探讨、总结。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又最易被忽视的。细部体现水平,细部同样表达着对 人的关心。 植被、水体———硬质空间的柔化园林设计中植被、水体的应用对于硬质空间的柔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特色,为景观提供了富有生机,充满感性、活力的空间。不同形式,不同色彩的组合、搭配在视觉、听觉上给人以感观的刺激;也因为在形式、色彩上的变化,给园林景观在时间上以空间的转换,不至于单调、无变化。 台阶———不同高差的转化台阶是不同高差的地面结合方式之一。虽然,属于交通性质的过渡空间,但也能创造出动人的线的造型,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台阶在园林设计中往往会摆脱其纯功能性,夸大并与场地结合,营造出多功能极富韵律感的空间。 小品———视线的引导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如花坛、灯具、雕塑、花架、座椅等,一般是出现在不同空间的连接处,像开放空间与秘密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园林内空间与城市外空间。小品在此不仅起着点缀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视线的引导和汇聚,形成焦点,标志着 此空间与彼空间的区别,暗示其存在。 铺装———空间的划分园林设计中地面铺装同样起着对空间进行划分的作用。当然,这里并非单指在材料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体现在形式上的变化。古代的卵石模纹,日本的“榻榻米”都因其自身形式的组合,使得所在空间或突出,或连续。在视觉上、心理上都收到 了良好的效果。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

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 肖薇朱霞 摘要: 内外环境的剧变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分化共生的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面临更替,从强调遗产的稳态转向承认空间变异的必然性,通过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求解传统村落空间多维属性的矛盾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蒙太奇为主要方法探究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及策略,通过“解译提炼—蒙太奇重构—文化耦合”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组织,解读其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以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实现村落遗产稳态与空间变异性的动态平衡,在空间重构中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叙事蒙太奇重构 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重构背景 1.1传统村落空间的叙事性 特定时间留存的空间性存在是历史叙事的动机,也是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时空容器,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主体。村落是空间的聚合体,各空间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空间的物质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成为理解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解读地方历史印记和文化个性的媒介,使传统村落文脉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良性的村落空间应当能够增强文化延续、持续种族生存、增加时空关联性、激发个体成长,实现村落空间对村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表达。 1.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演变 近年来,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引起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的显著更替。以人口产业发展与观念转变为主导的内生动力以及城市化、体制改革、旅游驱动、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外部驱动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演变。伴随其中的是村落功能演变并促使传统村落空间的现代性转型。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分化共生刺激乡村聚落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村落格局、要素、结构的组织关系呈现加速变动,提出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了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公共空间景观的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2.3因地制宜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2.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作者:————————————————————————————————日期: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旅游管理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的传统村落旅游呈现出持续升温的趋势,针对于这一现象,旅游学、地理学以及建筑学等各科学科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关于村落旅游与村落形态变化方面的研究依然还很少,因此,展开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很有必要,在本文中,主要针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且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赵敏 作者简介:赵敏1980 年12 月生女民族汉籍贯:河南遂平人,本科学历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开发。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近年来,旅游的热点已经逐渐倾向于很多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村落,并且游客量也在逐年的上升。随着这些传统村落逐渐成为旅游热点,相关方面的专家也开始展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传统村落来说,尤其是被旅游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各科学科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且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发现,逐渐的揭开传统村落的神秘面貌以及传统形态的变化,虽然传统村落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取得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实际的学科研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领域。本文主要以实际的村落来作为研究的例子,并且阐述相关的观点。 一、研究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当很多游客都聚集到传统村落来时,从物质形态上,也让传统的旅游村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变化不一,有一些传统村落因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设计要点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设计 一、灰空间的背景知识 “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的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色彩,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所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的建筑。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另一方面是指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它大量利用了庭院、廊道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 上。 在日本的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相对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了和谐的景观,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放松的感觉。往往是通过一些元素,如屋顶,柱子,形成一个感觉上的虚拟空间,比如园林中的廊空间,正是这种性质的空间。给人虚虚实实,却自在通畅之感,形成了独特的空间艺术。 二、灰空间设计的意义 (一)空间过渡 “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也可以说是“从内部进行的环境设计”。空间的创造对于景观设计也同样重要,在景观设计中,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重要,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诸如构成景观各要素间的过渡、映衬;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衔接;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转换等,可以说灰空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丰富景观层次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灰空间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室外景观的层次,增加其景观的深度,从而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实关系。丰富了空间和实体艺术创造形式。很多中国古典园林就是运用了这种做法,例如,留园入口“一波三 折”的处理手法就是极佳的佐证,让空间了变化和转折,给人一种神秘感。在空间和实体的艺术创造,灰空间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由此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与实。 三、灰空间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包括很多方面,下面将对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做出具体的分析、探讨和总结。 (一)台阶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地形,为了达到最终的设计目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设计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设计 “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 然而,对于空间的创造,空间体验占同样重要地位的园林设计而言,即使不提这一名词,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突出,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诸如园林中各要素间的过渡,映衬;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城市大空间的衔接;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转换等,灰空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空间和实体的艺术创造,灰空间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由此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与实。留园入口空间“一波三折”的处理手法是极佳的佐证。 鉴于此,有必要对园林中的灰空间做出探讨、总结。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又最易被忽视的。细部体现水平,细部同样表达着对人的关心。 植被、水体———硬质空间的柔化园林设计中植被、水体的应用对于硬质空间的柔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特色,为景观提供了富有生机,充满感性、活力的空间。不同形式,不同色彩的组合、搭配在视觉、听觉上给人以感观的刺激;也因为在形式、色彩上的变化,给园林景观在时间上以空间的转换,不至于单调、无变化。 台阶———不同高差的转化台阶是不同高差的地面结合方式之一。虽然,属于交通性质的过渡空间,但也能创造出动人的线的造型,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台阶在园林设计中往往会摆脱其纯功能性,夸大并与场地结合,营造出多功能极富韵律感的空间。 小品———视线的引导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如花坛、灯具、雕塑、花架、座椅等,一般是出现在不同空间的连接处,像开放空间与秘密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园林内空间与城市外空间。小品在此不仅起着点缀的作用,同时也是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一、背景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见图1),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2)。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不成体系(见图3、图4)。 (二)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见图5、图6)。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道路通达街坊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 面(见图7)。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1 研究背景 (4) 1.1研究意义 (4) 1.2研究目的 (5) 1.3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6) 1.3.1国外研究动态 (6) 1.3.2国内研究动态 (7) 2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8) 2.1研究内容 (8) 2.2研究目标 (9) 2.3研究方法 (9) 2.3.1文献阅读法 (9) 2.3.2现场调研法 (10) 2.4技术路线 (11) 3 案例分析 (12) 3.1美国波士顿大挖掘“BIG DIG” (12) 2.3.1项目简介 (12) 2.3.2项目的难度 (13) 2.3.3项目小结 (14) 3.2阿姆斯特丹A8高速公路公园 (14) 3.2.1项目概况 (14) 3.2.2项目设计理念 (15) 3.2.3项目小结 (15) 3.3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16) 3.3.1项目概况 (16)

3.3.2设计理念 (18) 3.3.3设计要点 (19) 3.3.4项目总结 (20) 3.4案例分析小结 (20) 4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的景观特性 (22) 4.1城市高架桥的概念、类型与特性 (22) 4.1.1高架桥的概念与分类 (22) 4.1.2城市高架桥的空间特性 (22) 4.1.3城市高架桥的景观特点 (23) 4.2影响高架桥下部空间景观构成的因素 (25) 5 XX市二环路高架桥概述 (27) 5.1XX市二环高架桥立面构造和道路结构特征 (28) 5.2XX市二环路高架桥立柱绿化形式 (30) 5.3XX市二环高架桥中央分车带绿化形式 (31) 6 XX市二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改造设计 (33) 6.1设计思路 (33) 6.2设计理念 (34) 6.2.1立体绿化模式 (34) 6.2.2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 (36) 6.2.3引入乡土景观 (37) 6.2.4个性化设计 (39) 6.3设计方案 (41) 6.3.1标准段设计 (41) 6.3.2立柱绿化形式 (46) 6.4节点设计方案 (50) 6.4.1XX市二环高架桥东段——“城市之声”景观设计 (50) 6.4.2XX市二环高架桥西段——“时间剪影”段景观设计 (5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中的重要形式,研究它对城市发展有深远意义。本文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陂古村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分析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标签: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保护 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村镇再到城市,没有聚落的概念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建筑活动。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聚落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较为基础,是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研究它对当今村镇、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建设的要求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村落数量众多,但是随着城镇膨胀,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如何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1 陂古村空间形态、艺术特色 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称,村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研究从本源入手,探寻其生长的记忆,使村落的发展脉络连续而清晰。 1.1 村落空间形态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意象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环境是可识别和可意象的[1],并概括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等。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空间认知的基本框架,整个村落的布局是该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1 边界——传统外立面。从陂村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建筑的立面来提示空间特色。陂村建筑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青砖马头墙线雕琢细致,外墙窗框和门框清一色的用当地一种叫红石的材料勾边,“古色”与“红色”相得益彰,与巷道围合形成一种具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体现古村落的特色,加深人们对其认知。 1.1.2 区域——村落。身临古村落,便有回到旧时领略故人风采的意境。不仅是看一眼,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1.1.3 节点——宗祠、书院、教堂。自宋代开始,陂村先人便重视宗祠的建造。自古奉行尊师重教,修建有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教育后人;被称作小洋屋的教堂则是民国初年的建筑,曾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地,其外观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思想以及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形式的过渡,正立面和山墙面分别是中式和欧式风格。

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由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皖南地区传统村落,融合于山水之间,或背山临水,或依山跨水,或枕山面水。村落一般都是座落在缓坡上,随着地形、道路方向逐步延伸。研究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有利于村落的保护更新建设。 【关键词】村落布局空间层次构成要素 1 村落布局 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总的来说呈现出对外封闭的形态,其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 (1)线型布局。这种布局通过沿巷道的建筑群完成,或者通过各建筑群的轴线关系延伸。线型布局总有一条主要干线,序列感强,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的朝向与景面,如歙县渔梁。线型布局当主干线过长时,交通、生活稍有不便。 (2)散点型布局。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段环境中,民居各处于适宜地带,呈散点状。散点型布局可使建筑隐于山林,有利于保持自然风貌,很适合于小自然村的形式,如婺源晓起。但此种方式有时显得凌乱,各户联系不够紧密。 (3)集聚型布局。它适于规模不等的各种村镇。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少、紧凑,而且因为建筑集中,封闭性较强,如黯县屏山。集聚型布局如果处理不好,内部形态易紊乱,卫生条件差。 2 村落空间层次 村落空间层次关系围绕皖南民居形成特点,将宗族聚落关系以空间递进的方式联系起来。例如宏村村落空间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宏村位于黯县是皖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个聚居村落,村落整体布局井然有条。早在明永乐年间就将村中天然泉水挖掘成为半月形池塘,并从西河中引水入村,明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挖掘成南湖,形成完整的水系。 在宏村村落空间规划方面以纵向发展的形式层层叠加,视传统道德观念为规划要点,以宗祠为聚落中心。因此空间环境的构成需要迎合居住者的活动方式与意向,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性活动,同时利用依水而居的特点,使村落发达的水系为其横向连通线,渐深渐主。使民居围绕宗祠形成一个空间中心点,体现出整体环境在一个有序的层次空间中体现传统聚居文化的独特空间魅力。 居住组团平行于水系展开布局,有利于建筑空间层次的形成。皖南建筑空间层次是民居形式美的重要表现元素。民居的房屋与视线的焦点形成交错的视觉关

探析住宅空间设计中灰空间的运用

探析住宅空间设计中灰空间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6-25T11:06:50.7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作者:刘力 [导读] 摘要:住宅已经成为城市中居住者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它既是一个私密空间,又是一个共同的空间中不同空间。 江苏筑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摘要:住宅已经成为城市中居住者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它既是一个私密空间,又是一个共同的空间中不同空间。作为住宅不同空间的设计,是一个体现人们生活感受的问题。灰空间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就在此展现其应有的魅力。本文将探析住宅空间设计中灰空间的运用,以此展开阐述。 关键词:概念;重要性;作用;运用策略 1、“灰空间”的概念 灰空间的概念一词,通过网络大家应该能够了解,它是起源于一个日本的建筑设计者。从建筑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建筑与建筑的过度空间。例如:阳台、庭院、走廊、门楼、过道等,它既是一种封闭性的,又是一种封闭性的过度空间,这种空间从小区的角度应该理解为广场、绿地等空间设计。虽然这一词出自日本,但是从我华夏文明的古建筑中,要早于日本上千年的时间,所以我不认为是日本优先发明的;中国的四合院就是典型的灰空间的设计模式。只不过是日本人重新起了名字吧了,总之灰空间就是建筑空间的的过度区域。 2、住宅空间设计中灰空间运用的重要性; 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建筑在慢慢的将人们原有的空间所占据。纵观我国的建筑模式,基本都是传统的田园风貌,这种风貌特点就是能够让人们能够时刻感受到空间旷野的自然生态。但是城市建筑的兴起,尤其是城市建筑将原有的传统风貌逐渐取代,而形成了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建筑之间没有了原始的自然绿色。再就是城市管理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土地资源,随意的增加容积率,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在慢慢的减小,使居住者在视觉中找不到任何的平衡感和自由感空间模式。尤其现在的设计者,在原有红线边缘进行设计,考虑的是建设者的利益,而忽略居住者自由空间的感受。一个建筑如果缺少了与室外过度的空间,无形之中剥夺了人们的秘密空间。一个好的住宅应该考虑给居住者在室外、室内空间的过度视觉,建筑与建筑之间没有过度空间,这样的住宅无法满足居住者的精神要求,也没有了空间之间的互动安全感受。所以在这种居住环境下,应该着重考虑灰空间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于运用,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人与环境的自然融入和和谐,正是我们当前城市所需要考虑问题,此问题充分体现了灰空间在设计运用中的重要性。 3、灰空间在建筑设计的作用; 3.1、有利于建筑机能的完善;建筑机能,包括休息、工作、和日常的生活。而在建筑设计中如果这些建筑机能得不到完善,那么这个建筑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空间围成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都是带有私密性空间性的,其空间的组成是私密空间与开放式空间,一个空间过度到另一个空间中过程,这个过程是影响到居住者的个人习惯的。此时如果利用灰空间设计思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来,可以从私密空间到开敞式空间的过度,从而改善了建筑空间设计的不足,促进了建筑各机能的完善,由此可见灰空间在建筑机能完善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2、有利于空间与空间的之间的结合;如今的建筑设计,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了不同的设计,在这个空间里出现了各种适合不同人群的空间构造。在这些空间构造之间,如果一味追求实用,而忽略到不同空间居住者的生存方式,影响了不同装修风格的连贯性,由此可见不管是以人群划分,还是以建筑格式划分,这都给设计者造了困难。而此时的灰空间的设计融入,将两个空间设置成过度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充分的进行结合设计,使两个空间在的人群在进入过度空间时,很难从视觉器官上感到不合适,从而化解了空间设计的矛盾。所以说,灰空间的设计介入,有利于空间与空间之间结合。 3.3、展现空间格局的新“境界”;从目前的建筑工程设计中看,由于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距缩小,给人们的生活感受不是很好,甚至有时给人造成压抑感。建筑设计者此时应充分的利用灰空间的设计理念,在建筑与建筑之间做一些新颖的设计策略。建筑与建筑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些假山、凉亭、廊架等小品设计,使人们在一个建筑中走出时,所能够看到的不是对面的建筑,而是一些景观小品,其设计境界就像一个自然界的融入,让居住者感觉到境界的不同,好像回归了自然。这就是灰空间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应用,其通过在空间中设置一个景物的色彩点化,而使人能够感受到好像身处在崭新的境界。 4、住宅空间设计中灰空间的运用策略 4.1、利用底层构造加强灰空间的设计策略;对于城市的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其底层空间构造也也是很多的,例如檐廊、廊棚、雨棚的构造,这些构造在建筑中是非常常见的构造模式。由于其处于底层,其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其与自然的有力结合,让人们从感官上摆脱混凝土元素的直接影响,从而通过底层设计,让植物的泥土气息与新鲜空气,再现自然环境的渲染。在对底层的相关的构件进行结合设计时,设计者们应该围绕架空底层构件模式,增加自然景观在这些空间构件的设计。例如,围绕雨棚进行绿色植物的设计;围绕檐廊增加颜色设计思路,围绕廊棚适当的增加景观小品的环绕等,都有利于底层空间的利用。所以说底层构造加强灰空间的运用设计思路,让居住者们在自己的私密空间进入公共空间时,能够体验到自然的真正的气息。 4.2、利用开敞式空间的进行灰空间设计;开敞式空间从建筑空间定位来看有很多种;如住户室内的阳台、住户室外的露台、小区的公共广场等都属于开敞式空间。在在此只拿住户室外的露台进行阐述。露台一般的来说属于别墅的特色,在高层建筑设计格局中,是很少见到的。这就体现了露台所对的人群的不同。设计者应该充分利用灰空间这一特点,在此展开其特色的设计。例如:对露台的空间进行整体设计后,利用其整个空间地型,可以进行亭子的设计。亭子设计成木质的或者为铁艺的。中间设计成石头圆桌,四到五个石凳。颜色应该根据居住者的习惯确定。如此设计,可以让居住者在闲暇之余,坐在自己的露台,深刻感受的不同空间带来的感受,可以缓解精神。亭子周围根据居住者的习惯适当的增加些绿色植物,这就是灰空间利用开敞式空间进行的设计,由私密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不同的空间,创造不同的空间效果。 4.3、加强城市建筑顶部空间的灰空间设计;如今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的特色,由于容积率的增加,建筑与建筑空间的空间设计也在变的狭小。在此建筑设计者应该充分利用建筑顶层的空间,进行灰空间的融入,设计增加空中花园或者空中庭院。建筑设计者们应该根据高层建筑的情况,在建筑本身形成几段设计。例如:每隔几层设计成为空中庭院。这种庭院依据建筑的格局进行整体布置,充分利用整体立面的错落性,展现空中庭院的特色。也可以利用建筑之间的狭小特色,设置空中连廊,由此增加灰色空间的设计理念。这就是加强城市建筑顶部空间的灰空间的设计策略。让居住者在狭小的空间中,找到不一样的空间的体验,从而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

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 王浩锋叶珉 关键词:宗族组织,村落形态,空间构成 1.引言 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组织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我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和“规划”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宗族经常出面调动集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建村落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系、道路、桥梁等,同时大举兴建祠堂等公共建筑并通过其体现宗法制度的意识形态。这种情况在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商业的兴盛为那里大量祠堂的出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宗族房份的形成,大小房支都拥有各自的礼制和生活中心-祠堂。村落中祠堂前面多有供宗族成员聚会的小型广场,周围的建筑布局和街道组织也比较工整,形成了比较有特点的空间节点(图1)。住宅以祠堂为中心布局的特点使得许多研究者认为,村落的发展受宗族裂解的推动和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宗族的社会等级结构转化为村落的空间结构。村落以房支祠堂为中心组织各自的空间领域,最后形成以宗祠为中心、以支祠为次核心的多层次空间等级结构,如图2所示(董卫, 1986;余英, 2002;张十庆, 1986)。 然而在我们对徽州村落的研究中发现,上述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对此提出了质疑。房份的形成和共有财产以及祠堂的建设并非同步,更多的情况是一个房支祠堂的修建通常较晚(高寿仙, 1995)。荷兰汉学家Zurndorfer(宋汉理)的研究表明,由于非常明显的贫富两极分化,十六世纪时徽州宗族的内部很可能已经产生了基于经济占有权而非长幼辈分的等级秩序(1989)。况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宗族成员的多次迁入迁出以及地产兼并,即使依据房份划分的空间领域相信也早就变得面目全非。这种质疑在我们进一步对徽州传统村落形态的空间分析中得到了印证。 2.研究方法-空间句法介绍(Space Syntax) 空间句法是伦敦大学建筑学院希列尔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Hillier, 1989 & 1996; Hillier & Hanson, 1984)。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该方法把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组织的描述转述为空间系统中各个空间组成部分所构成的相对关系,从而试图揭示表面形式背后的深层空间结构特征。在其方法背后是一套关于空间形态的理论,该理论假定城市和聚落的空间组织都受到某种“形态法则”(Morphological laws)的影响,人类社会通过这些形态法则在实体环境中再现其种种社会关系的同时,其行为也会受到空间形态的影响。而空间句法的主要目的是展示空间形态法则如何在各种空间形式中产生不同的空间界面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表述。 空间句法对空间的描述有两个基本概念:一维的线性(Linearity)和两维的凸起程度(Convexity)。一维的线性描述一个空间和其相邻空间可能形成的轴线延伸程度;两维的凸起程度指的是空间的宽度大小和尺度。一个连续空间系统可以解析成许多个由实体环境边界所限定的“凸状”空间(图3-a)。这些“凸状”空间相互所形成的线性连接构成轴线,它指的是一组“凸状”空间不受视线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981388.html,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 作者:林艺云 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11期 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个传统村落都是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缩影,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空间分布格局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构成形式,深入研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掌握传统村落的主要特点和文化形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关键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承载体,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这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将构成严重的损失,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势在必行。在保护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村落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弄清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才能更好的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 1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从中国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来看,各省市及自治区都有村落分布,但是数量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呈现出分布极不均衡的局面。其中贵州省传统村落的数量最多,占到全国的百分之十以上[1]。在其他各省市中,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除此之外,云贵高原以及 晋冀平原一带也有较多数量的村落分布。而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少,比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村落分布的密度极低,这主要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 除此之外,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也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现象,就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区,这两个地区的传統村落数量占全部的一半以上,以西南地区的数量最多,而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分布数量较少,在分布密度方面,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平均分布水平最低,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2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以上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非常不平衡,主要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局面,并且以长江以南地区为主要分布区,传统村落在大多数地区都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出现这种分布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2.1 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发表时间:2019-06-13T11:41:26.977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3期作者:王洪涛 [导读] 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进行概述,进而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景观设计原则。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建设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可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但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坚持科学设计原则,提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水平。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进行概述,进而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景观设计原则。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引言: 城市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城市人们的精神面貌。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包括城市中的广场、公园等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带给城市人们极佳的精神享受。 一、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市广场、绿地等场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多在公共空间进行交流,开展各种公共活动,增强了人们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了城市与公共空间的特性,多存在城市中的各个建筑之间,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让人们享受到多种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最大化发挥城市的功能,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离不开好的城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运用了景观学知识,人们以基本的景观内容为依据,在城市的特定空间内,从全方位的角度对涉及到景观的各个元素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呈现出一定的美感,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率。对公园等景观比例进行设计,如:杭州洗后带状林荫公园长度近700米,快度在40米左右,完善了景观空间。设计人员遵循保护景观的理念,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为景观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与城市中人们的活动相融合,成为一体。 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一)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性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更多注重提升景观的高端感,运用多种设计方法,将景观完美展现出来。但在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多数设计人员过于追求豪华景观的设计,忽视了景观作为公共空间的作用,比如一些城市中的绿地完全成为了观赏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开始阶段,出发点就偏离了景观自身的特性,与城市结合度不够,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性。如:21世纪初北京绿化带面积原先大于300平方千米,设计施工完成后变为100平方千米,面积大大缩小。 (二)原有景观遭到破坏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原有景观,一些文化古迹消失,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城市中的古树也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被砍伐,城市高楼越建越多,公共空间景观均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设计,缺乏城市个性化特点,使得城市自身生命力不足。城市中的原有景观、文化遗产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对于探究城市自身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原有景观又能体现城市的独特性。如今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出现雷同化现象,不利于城市的多样化发展[1]。 (三)植物引进及草坪设计不规范 为了提升生态环境水平,人们通常采用引进植物等方法,让城市空气变得清新,调和城市空气温湿度,降低温室效应等的不良影响,但在植物引进以及草坪设计方面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科学的比例对植物以及草坪进行调配。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特点,盲目引进植物品种,多数植物难以存活,出现经济损失问题。在草坪设计面也缺乏更多考虑,为了保证草坪的正常景观效果,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进行维护,并且草坪对水源的需求较大,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草坪在调节城市温湿度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使用价值不高,纯粹增加草坪的面积,而不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长期发展[2]。 (四)重模仿轻创新 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中多出现模仿化现象,比如模仿欧洲的建筑景观。在向人们展示景观过程中多强调欧式风情,运用这种方法让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具有高端品位。其实,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引进外来景观元素是合理的做法,但若是过于引进,以致失去了城市自身的特色,对城市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3]。 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市与人、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进行有效调控。在城市化发展中,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使得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持在均衡的状态。城市中的原有景观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并不具备再生的特点,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对其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原有景观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改善。如:上海化学工业园每日可净化2万多立方米废水,其间有20多平方百米的净化湿地,近500米的综合服务中心,中心由观景码头、景窗等组成,与湿地相配合的有木栈道,道路长度为2公里。该景观系统可循环利用。这样可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具有多重特性,既能展现生态美,又融合了历史特色,并具有现代城市的气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先进发展理念,真正实现城市的长期高效发展。 (二)景观整体设计与协调原则 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活动中,可凭据城市中的自然景观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景观种类、结构构成等元素进行综合设计。对此,需要设计人员站在整体的角度考虑景观的设计风格,同时兼顾个别景观的设计效果促使城市空间景观在整体与部分方面达成统一。设计人员应追求景观的和谐美,让城市公共空间与周围环境成为一体,并注重使其具有动态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不可全部模仿外来风格。空间景观设计要全面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对人、环境等关系进行协调,将城市的长期发展作为目标,总体上为人们提供良性的城市生活环境。在城市空间景观中加入文化、美学等知识,能够增强景观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具备综合美,并合理实现公共空间景观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