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色研究

中图分 类 号 : T U 9 8 4
文献标 志码 : A
Re s e a r c h o n t r a d i t i o na l v i l l a g e s p a c e f o r m
G AO Q i a n
( C o l l e g e o fD e s i g n a n d A r t , S h a a n x i U n i v e n i t y fS o c i e n c e a d n T e c h n o l o g y , X i ’ a n 7 1 0 0 2 1 , C h i n a )
s u m u p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l a v i l l a g e s Da n g’ S s p a t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wh i c h ma i n l y e mb o d i e d i n t w o a s p e c t s :
S h a a n x i h i s t o r i c l a a n d c u l t u r a l v i l l a g e Da n g a s a n e x a mpl e, in f d s o u t t r a d i t i o n l a v i l l a g e s p a t i a l p a t t e r n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 u s e s l i t e r a t u r e d a t a c o l l e c t i o n, ie f l d v i s i t s a n d o r g a n i z e d a n a l y s i s a n d r e s e a r c h me t h o d s t o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问题研究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要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农村复兴战略。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大规模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发展更好地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会议上指出,对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继承村庄的文化背景,保护村庄的景观并塑造村庄的自身特色,使人们能够看到山,看到水,记得住乡愁。
尽管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更好的保护与发展乡村,使其能够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地域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1.2 传统村落保护的热潮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村落,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四个部门于2012年9月,联合成立了一个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专家委员会,在会议上,决定将以前的的“古村落”名称更改为“传统村落”,以反映传统村的文化价值和传承的重要性。
2012年12月,国家住建部等部门组织了对我国传统村落的首次调查,经过多个地区的初步评估和推荐,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审查并认定,具有重要安全价值的第一个重要646个村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庄名单,其中江西省33个,包括所研究的南昌安义古村群罗田村;2013年8月,公布了中国传统乡村名录中的第二批村庄,共计915个,其中江西省有56个,2014年11月,公示了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共计994个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有36个;2014年11月,宣布了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庄名单的村庄,共有1602个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有50个;2019年6月,宣布了列入中国传统村庄名单的第五批村落,共计2666个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有168个。
目前正在申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庄。
在继承我们的农业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村落正在逐步建立。
它不仅是历史记忆,而且还包含文化的发展,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消亡或严重破坏的危险。
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既包括建筑物的布局、形状和结构,也包括村落的整体布局和相关的地理环境。
这些空间形态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存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还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
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和特色,探索其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和规划,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独特之处,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和理解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历史演变过程,拓展文化视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逐渐被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所取代,传统空间形态面临消失和破坏的威胁。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保护和传承的依据和参考,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继承。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空间变迁。
如何理解和掌握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现象是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因此,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对于理解其空间发展、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遥感数据、地形数据、人口数据等,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分析其空间分异规律。
四、研究区域与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南方水乡、北方山区、黄土高原等不同地理环境的传统村落。
通过对这些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人口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
五、空间分异规律分析(一)空间分布规律通过GIS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地形、气候、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在南方水乡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传统村落呈现较为密集的分布;而在北方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传统村落分布较为稀疏。
(二)空间结构规律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受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通过GIS的空间结构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
例如,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村落呈现较为规整的网格状结构,而北方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村落则呈现较为复杂的树状或链状结构。
(三)空间关系规律传统村落之间的空间关系受地理环境、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传统村落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要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
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众多的传统村落,其空间形态也独具特色。
本文旨在探讨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百年以上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建筑、景观等文化遗产,且基本保留着原有自然风貌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乡村聚落。
传统村落具有历史传承性、文化积淀性、自然生态性和空间连续性等特征。
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中原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历史上,中原地区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地理上,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传统村落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化上,中原地区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交汇之地,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建筑风格: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以汉族建筑为主,兼有少数其他民族建筑风格。
建筑多采用四合院、窑洞、吊脚楼等形式,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空间构成:传统村落多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注重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村落在平面布局上多呈现出自然生长的状态,形成了独特的肌理和格局。
同时,村落中的街巷、水系、植被等元素也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景观形态: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景观形态著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
在自然景观方面,传统村落多位于山水之间,形成“山水田园”的优美画卷。
在人文景观方面,传统村落中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农村的重要存在形态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二、空间分布特征1. 区域分布特征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
北方地区的传统村落多集中于平原和河谷地带,布局紧凑,背靠山峦或者水域。
南方地区的传统村落则多位于丘陵和山地之间,因地势起伏较大,村落布局相对分散。
此外,西南山区和西北干旱带的传统村落,其分布受限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更加独特。
2. 建筑形态特征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也是其空间分布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多样,常见的有“四合院”,“院落”和“坊巷”等。
四合院是中国农村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以四合为基本单元,四面周廊,中心庭院。
院落是建筑群体的集合体,多个四合院组合而成,形成一片完整的空间系统。
坊巷则是村落内的街巷网络,起到连接不同院落和功能区域的作用。
三、形成原因分析1. 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村落的形成和空间分布的形成有很大的历史背景。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中国农村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村落组织形态。
中国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国家政权的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农村社会处在封建农地制度的框架下,村落的形成和空间布局与地主、地主家族有关。
2. 地理原因中国庞大的土地面积和多样的地理环境也为传统村落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差异很大,正是因为地理因素的影响。
北方地区一般为平原,地形相对平坦,传统村落更多是集中于平地。
南方地区地势起伏,山多水域也多,传统村落更多分布于山间和水旁。
3. 文化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对村落的形成和空间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的思想,传统村落的布局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与构成研究

NONG JIA CAN MOU
农家参谋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与构成研究
周曦曦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100)
【摘 要】传统乡村聚落是以古建筑为载体的人类集聚空间,也是物 使得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结构层次和丰富的内容。一方面,为实
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阐述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与构成研 现村落的防御功能,较多的传统乡村聚落都有演武场、练兵场等;另一方
新时期,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城乡空间规模不断扩大,这
础,对于人们研究人文历史、指导现代生产实践具有重大影响。然而传统 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传统乡村聚落的
乡村聚落受到城镇化建设的直接影响,在新时期要实现传统乡村聚落的有 发展出现以下趋势。
效保护和开发,就必须对其空间形态与构成特征进行全面把控。
【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构成特点;发展;保护
空间。这些不同的建筑相互组合,形成空间节点,是人们精神文化信仰在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长期发展中,较多的偏远地区的村落得以完成保 空间上的直观反映。
存,并在当前社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将民国
3 城镇化建设下乡村聚落空间发展趋势
以前建村的村落称为传统村落。这些村落以原有建筑风貌、建筑环境为基
参考文献 [1] 杜佳 , 华晨 , 余压芳 .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及演变研究——以
铺砌屋面及天井地面确保村落与地域环境的充分结合。
黔中屯堡聚落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24(2):47-53.
2.3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较为丰富
[2] 刘杉,张凯莉,周政旭,周曦 . 中国西南地区民族聚落景观研究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38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以三河古镇为例◎王菲 陈振华摘要:传统的村庄建筑,是文化的积沉淀。
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特征。
以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镇为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村落空间;部落;空间形态;建筑特色一、三河古镇传统村落发展概况(1)三河古镇概况。
三河古镇,历史上又称为鹊渚、鹊尾(渚)、鹊岸,三河是我国历史文明上著名的古镇,也是国家5A级的游览地区,它地理位置处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偏南的地方,古镇总面积大概在2.9平方公里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2)聚落影响因素探讨。
①自然因素。
(a)地理情况对乡村部落的影响特别突出。
平原地区部落比较集中,规模大,部落房子布置顺序工整。
并且山中的很多的房子大多数使用的是石质建筑,从当地获取原材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部落外观;山中的部落大多数范围很小,并且部落房子分布比较乱。
(b)每个省份雨水的大小会影响到房子建成的形状,在城市中或许不太明显,这在农村体现明了。
在降雨比较多的地区的房檐比较长,房顶上积累的雨水可以更好的排出,使得雨水冲刷不到墙;从房檐口看,华南地区房檐口向外突出很多。
(c)在高温地区,部落房屋的墙体比较单薄,房间相对比较大,窗户相对比较小,可以达到防中暑和降低温度的成果;在低温地区,部落房屋的墙壁比较厚,房间相对比较小。
然后就是南方地区的房屋比较聚合。
(d)部落大多数都是尽量的紧挨着水边,尤其是有生活用水的地方,即便在我国大部分的湿润地区,部落分布也受到水源的影响,在供水充足、水网稠密的地方,部落比较集中,范围也比较大。
②社会因素。
(a)道路是对城市的创建有很大的影响。
(b)政治中心、军工、宗教、军工要塞、边境口岸,为举行宗教活动、都会影响到现代城市的选择。
(c)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二、三河古镇传统村落空间解析(1)底界面。
街巷的底界面,狭义上一般指地面,广义上主要是指街巷居民户外活动的路面以及一些附属的外部环境[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随着国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国传
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
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建筑美学和社会发展轨迹,而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正是反映了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思想等因素。
所以本文就我国传统村落相关的研究进行
了梳理,从村落的形成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最后提及研究不足与展望发展趋势,以
期待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综述
近30年的时间,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范围较广,21世纪之前,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总
体数量相对较少,且以描述性研究为主,进入21世纪,传统村落的研究迅速增长,发表
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增加。
在研究內容上,更注重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和传统村落更新、开
发及保护机制的研究;其次传统村落与现代文化、城镇化等课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1 村落空间形成因素
温君的《试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中提到影响少数民族村落分布的的两个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中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地质、生物等对村落形成及分布
的影响,其次就是人文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生活、工业与交通、家族制度、
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等阐述我国少数民族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影响村落
形成的因素,总结得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民族文化,合理规划布局民族村落,才能促
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992年彭一刚在《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中也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传统村落形成因素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贺玮玲提到行为与聚落形态的关系可以推演到:需求—功能—需求的关系模式,聚落
形态在人们的不同需求下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时也提到了历史性与地域性影响聚落发展的
重要因素。
黄忠怀的博士论文以“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为题,探讨河北平原村落空间分布过程,提到移民对村落发展的重要作用,移民形成
新的村落,也相应的改变原来土著村落结构,同时谈到村落在规模都经历从零星聚落到饱
和性聚落的演变。
邓春凤、冯兵、龚克等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分析,梳理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传
统因素及新生因素。
张琪以大理白族地区的传统村落为例,总结出风水与自然景观对传统
村落空间布局的影响,风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学思想、在农村聚落的选址、方位、
空间布局、景观特色、建筑形态等空间结构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对农村聚落空间
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产生消极影响。
车震宇、赵树强以大理市环洱海区域为例,通过对参与
旅游方式不同的对比研究,认为在我国,旅游对村落形态的影响“利大于弊”,一定程度
上保护了传统村落风貌。
李沁峰、杨媛媛等的硕士论文也提到了旅游对村落形态的影响。
2 村落空间形成机制
刘伟从内外部两个方面探讨村落自主性形成的原因:内部看,社会自组织的逻辑维持
了村落的自身秩序;外部看,村落与外部世界力量之间的协调,如政府政策、文化价值体
系等等。
张杰、李可立在分析和界定空心化聚落的基础上,探讨了聚落空心化的成因机制
即低价建筑廉价成本的利益驱动、近距离移动的低成本利益驱动、落后的思想意识驱动等。
刘彦随,龙花楼等运用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了空心村的演进、农村空心化动力学
机制及农村空心化调控等理论基础,并结合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和聚落演进的影响要素进行
分析,提出农村空心化调控的重点与研究主题,剖析了农村空心化演化的动力机制。
王媛钦探讨了自然环境、土地制度、风水理念、宗法制度、传统习俗、行为习惯等因
素对村庄聚落形态的影响,引入文化基因理论,利用该理论剖析了村落形态及其形成机制,提出了基于文化基因传承与发展的村庄形态规划,村落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掌少波以常熟
地区的古里镇李市村作为研究载体,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李市村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生”、“长”、“变”得演变过程,试图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性的内容。
肖莉等提出村落形态的
演变有再生同化、变异同化、相互同化、遗传同化、认知同化、原型同化等6类现象,透
过这些现象,村落形态中存在着形态场和原型,它们的发展是村落形态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张贺龙、金万福、周春山以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肇庆传统村落为对象,利用GIS和空
间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其村落建筑及形成机制,探究出村落与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组合受传
统山水文化理念影响、村落空间扩张受宗族与血缘的支配等等。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1 研究不足
(1)关于村落空间形态的物质因素比如气候、材料、技术以及场地分析近些年不断
得到深入,但是非物质因素尤其是经济及社会组织的影响仍然没有过多研究。
(2)研究
区域集中在传统集镇和乡村,涉及普遍存在平原村庄较少,以徽州民居、江南民居、福建
民居研究居多,另外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中部的经济发达地区,对西部山区及少数
民族聚落的研究仍然不足。
3.2 研究展望
(1)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往细致化发展,对村落的概念进一步的理清与区分。
(2)村
落空间形态依然处在动态的变化发展之中,所以对村落形态的研究及其复杂,要求我们以
进化的观点来看村落空间形态。
(3)运用新技术。
用理论研究缺乏清晰可见的模型,计
算机的发展,大数据的运用,使聚落地理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实证性和可操作性。
(4)
在未来对村落空间形态研究需要结合建筑、规划、地理以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对
其进行全面的综合性分析和研究,以完善目前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体系的内容。
(5)研究
内容与研究区域范围扩大,向平原地区村庄和西部山区及少数名族聚落研究过渡。
4 结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如地理、气候等和社会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等的综合因素,由时间选择而形成今天的乡村面貌。
本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因素和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总结出大量的关于村落形态的理论成果,接下来我们需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响应党的号召,更好的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