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最美公路观后感精选2篇
中国公路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公路纪录片观后感看了中国公路的纪录片,那可真叫一个带劲!以前吧,我对公路的印象就只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通道,可这纪录片一放,才发现咱中国的公路那可大有文章。
从那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间的高速公路开始说起吧。
看着那些建设者们,像超级英雄一样,在那么险峻的地形上开天辟地。
就说那些大山,以前可是横在人们面前的大难题,可现在呢,公路就像一把利剑,直直地穿过大山的胸膛。
那些高架桥,一根一根的桥墩子高耸入云,那桥身就像一条巨龙趴在山间,那工程的浩大啊,感觉就像是在完成一件超级宏伟的艺术品。
还有那些穿梭在乡村间的公路。
以前的乡村,感觉就像一个个孤岛,与世隔绝似的。
可自从公路修进去之后,整个村子就像活过来了一样。
农产品能运出去了,外面的人也能轻松地走进来。
纪录片里有个小村子,路通之前,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不愿意回来,村里的水果啥的烂在地里也没人要。
路一通,好家伙,城里人开着车就来采摘游玩了,年轻人也纷纷回来创业,开农家乐的、搞农产品电商的,热热闹闹的,那公路简直就是他们的致富路啊。
公路上的故事也是丰富多彩。
有那些长途货车司机,那可都是公路上的“侠客”。
他们的大货车就像移动的城堡,拉着各种各样的货物,在公路上日夜兼程。
纪录片里有个司机大叔,讲他这么多年在路上的经历,有遇到过狂风暴雨,也有在深夜里赶路看到绝美的日出。
虽然很辛苦,但是他说,他喜欢这种在路上的感觉,感觉自己就像个探险家,公路就是他的冒险地图。
而且啊,中国公路的服务设施也是相当贴心。
那服务区就像一个个小绿洲,累了能进去休息,饿了有各种各样的美食。
我看到有个服务区还特别有特色,里面有当地的民俗文化展示,你在休息的同时还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像是一场公路上的文化之旅。
这中国公路,不仅仅是连接地点的线条,它更像是一条条血脉,把整个中国都盘活了。
它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也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
不管是城市里的上班族开车在公路上通勤,还是旅行者开着车去寻找诗和远方,公路都在默默地陪伴着。
纪录片最美公路观后感

纪录片最美公路观后感《最美公路》是一部记录中国国道318线的纪录片,通过摄像机记录下了沿途美丽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交通建设的历程,展现了这条道路的壮丽景色和丰富内涵。
观影过后,我对这条路线和这部纪录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本部纪录片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以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甘南藏族自治州、康巴乡村、雅鲁藏布江和大峡谷为主要内容,其中每个小节里面还有很多的细枝末节。
一些细节性的描述和图像让观众领略到了国道318线的内涵。
比如,纪录片最后提到一段路18道拐,有趣的是,这18个道拐中,每个拐弯的高度都不同,非常苛刻。
再比如,纪录片还介绍了国道318线上的“千里画廊”,这是指沿途美丽的画廊,已经被世人盛赞为“中国美丽的高速公路区”。
这些都让我在观影的过程中了解了更多有关318线的细节性描述。
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感受,我觉得每个细节环节都吸引了我的眼球。
通过镜头,我看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美丽风景,体验了道路建设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一些藏区的风土人情。
我知道,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区的居民始终在坚守传统文化,他们的生活和信仰让我心生感慨。
同时,我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这条道路上创业,带领着村民致富。
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其它环节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
除了画面和文字,音乐也是这部纪录片的亮点之一。
音乐很配合视觉的魅力,催人奋进的旋律和激情热烈的节奏都非常引人入胜。
当“青藏铁路之歌”响起的时候,我不自觉地沉浸在音乐的美感之中,全身的骨子都开始“颤抖”,不禁涌起了家国情怀。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纪录片,是一次深入了解国道318线的机会。
它通过词语,或图像或音乐令观众领略到了318线的壮美景色和丰富内涵,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启发。
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说明了西南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巨大潜力。
它不仅介绍了318线的美景和文化,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在这条繁荣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来一次创业之旅,锤炼自己的意志,赢得更大的自由。
纪录片最美公路观后感精选2篇

纪录片最美公路观后感精选2篇《最美公路》是一部于XX年播出的纪录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道路的建设,便利的交通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观看《最美公路》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01两条“挂壁”公路,两条叙事线并进,以一个共通点“相联”转场,通过叙述旁白,镜头景象的相互呼应,从叙事上“连接”两条线路,自然转场叙述交接!战局再次陷入迷雾之中,(另一条叙述线)开山遇到的重大挫折让郭亮村一度深陷迷茫!(画面景物前方同时一片白雾)有人牺牲更多人则站立起来(这一条路线告一段落,转场冲锋陷阵!松山战役旧址印象深刻地壮观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致敬十三勇士致敬那些为铸路付出艰辛,付出生命的人是先辈的血汗辛劳造就了这两条最美公路!最后,高华阳说出多年的心里话,我的理解就是点出了“最美公路”从心出发的主题!一条是村支书带领村民用双手艰苦凿出的挂壁公路,是造福村庄家家户户的家园之路!一条是抗日战争,至关重要的运输线,关乎国家命运之路!两条路叙述线平行转换,最后“合并”在一起,让人体会到国与家家与国是一个整体!不仅让人了解最美公路还让人了解了历史!02不少网友纷纷感叹:厉害了,我的国!没错,我的国一直很厉害,而他创造的奇迹,还远远不止这些——《最美公路》太行山脉,郭亮挂壁公路。
巍峨的太行山中,海拔一千七百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坐落着一个古老的村落郭亮村。
壁立千仞,地势天险,这里是路绝无可能存在的地方。
日常外出,村民们只能依靠陡峭狭窄的天梯,一个不慎,就会葬身谷底。
“抬头是峭壁,转身是深渊”,于他们而言,每走一步,无异于把命别在裤腰带上。
出去一趟难如登天,若有人病重,村民们只得用接力的方式轮流抬担架,有的病人支撑不住,半路就断气了。
外出看病难,婚恋嫁娶更是难上加难,几乎没有人愿意踏足这与世隔绝一般的地方。
1972年,老书记申明信为了让村民们走下山,立下誓言“一定要给后代修条路”。
中国公路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公路纪录片观后感看了中国公路的纪录片后,那叫一个热血沸腾又感慨万千呐!以前吧,对公路的印象就只是从这个城市通往那个城市的路,最多也就是在旅途中看看窗外的风景。
但是这部纪录片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对中国公路全新的认知大门。
纪录片里那一条条公路,就像大地的经脉一样,纵横交错地铺展在祖国的大地上。
从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间的盘山公路开始,那公路修得可真不容易啊。
看着工人们在悬崖峭壁上一点点开凿,就像在跟大自然较劲儿似的。
我当时就想,这哪是在修路,这简直就是在创造奇迹。
那些工人叔叔们就像超级英雄,带着安全帽,手持工具,硬生生地在大山里开辟出一条希望之路。
再说说那些横跨江河湖海的大桥公路,那壮观程度简直没法形容。
桥身就像一条巨龙卧在水面上,汽车在桥上飞驰而过,感觉就像是在龙背上奔腾。
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还把被江河分割开的地方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以前可能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达对岸,现在一脚油门就过去了。
而且这些公路桥的设计也特别酷,有的造型独特,就像一件艺术品。
而且啊,公路上的故事可多了去了。
有那些长途货车司机,他们就像公路上的游牧民族。
他们的车就是他们移动的家,整天风里来雨里去地在公路上奔波。
纪录片里有个司机大叔特别逗,他说他对公路的感情就像对自己的老婆一样深,因为他的生活几乎都在公路上了。
还有那些骑行爱好者,他们穿着鲜艳的骑行服,骑着自行车在公路上呼啸而过,那是一种多么自由的感觉啊。
他们一边享受着骑行的乐趣,一边欣赏着公路两边的美景,这简直就是一种超级酷的生活方式。
在看纪录片的时候,我还忍不住想,这中国公路的发展可真是我们国家强大的一个缩影啊。
这么庞大的公路网络,得需要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才能建成啊。
从规划到施工,从一砖一瓦到最后通车,这里面包含了无数人的梦想和努力。
这公路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从A地到B地更加方便,更是把我们整个国家的人民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总之呢,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公路刮目相看。
最美公路前四集观后感

最美公路前四集观后感第一集开始的时候,我就被那公路的画面给“抓”住了。
那公路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穿梭在各种地貌之间。
有时候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草啊,绿得像刚被大自然精心刷过一层油漆似的,风吹过的时候,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泛起了波浪,我都想立马冲进屏幕里在那草地上打个滚儿。
路上偶尔还能看到成群的牛羊,它们就像草原上的移动小云朵,慢悠悠地晃荡着,感觉特别悠闲自在,这让我这个在城市里整天忙忙碌碌的人特别羡慕。
到了第二集,公路开始进入山区了。
那可真是山高路险啊!看着那些曲折的盘山公路,我的心都跟着悬起来了。
不过这也正是公路的魅力所在嘛,就像人生一样,充满了挑战。
那些在山路上开车的司机可都是高手,感觉他们的车技都能去参加赛车比赛了。
而公路两旁的景色也是绝了,高耸入云的山峰像是一个个威严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就像一片片金色的羽毛落在地上,美极了。
第三集又把我带到了海边的公路。
哇哦,那简直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一边是湛蓝的大海,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地涌过来,拍打着沙滩,就像大海在不停地演奏着激昂的交响曲。
另一边是平坦的公路,公路上的车辆就像在画中行驶一样。
我在想,如果我能开着车在这条公路上,把车窗摇下来,让海风呼呼地吹进来,那得有多惬意啊。
路上还有一些小渔村,那些彩色的房子就像童话里的小屋一样,点缀在海边,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第四集又给了我一个大惊喜,公路延伸到了沙漠地区。
沙漠里的公路就像是一条孤独的丝带,在茫茫黄沙中显得格外倔强。
那些起伏的沙丘就像一座座金色的小山丘,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迷人的光芒。
不过在沙漠里开车肯定不容易,那扬起的黄沙估计都能把车给埋了一半。
但是看到那些在沙漠公路上坚持行驶的车辆,我又觉得特别佩服,这就像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展现的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2024年观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范文3篇

2024年观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范文 (2) 2024年观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一)观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群志愿者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不断奋斗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部纪录片展示了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残酷现实。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野生动物因为栖息地破坏、非法猎捕等原因而濒临灭绝的危险。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不能再袖手旁观,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其次,纪录片中的志愿者们展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困难的环境下,他们没有放弃,继续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丛林和戈壁,追踪犀牛、虎鲸等珍稀动物。
他们的付出和奉献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也激发了我内心的热情和勇气。
我意识到,拯救野生动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毅力和决心,不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
此外,纪录片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意识到自己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亲密联系。
纪录片中的志愿者们与动物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关系,他们不仅仅是保护者,更是动物的朋友。
这让我想到,我们与野生动物之间也是有共鸣和互动的,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珍惜这份联系。
综上所述,《永远在路上》这部纪录片通过展示真实的故事和情感,让我对保护野生动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不仅是一部记录观点的作品,更是一部唤醒人们环保意识的作品。
我希望将来更多的人能够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其中的内涵,并以实际行动支持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做出贡献,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2024年观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二)《永远在路上》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纪录片,它记录了2020年至2024年间中国旅行者的故事。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永远在路上》展示了中国人们对探索和冒险的热情。
《中国公路》第一集零公里开始的观后感

《中国公路》第一集零公里开始的观后感全文共4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国公路》第一集零公里开始的观后感篇1老实说,看完这部影片后再回头看片名,觉得似乎有点不“合身”,好像一个人穿着又大又薄的雨衣一样,难以支撑。
若是叫“中国的一个乡村”,会不会就老实了很多。
当然,这是部很好的片子,它的镜头画面、故事以及人物都可称真实,所表现出的乡村面貌也有很强的代表性。
从网上了解到,该片的导演带着剧组成员,就在影片所拍的鲁中这个小山村里,租房而居,一住就是一年多。
他们与村民已经混得相当熟稔,因此当镜头对准这些村民时,他们的表情已是很自然。
在普通观众的印象中,中国大多数农村也许就是如此。
也许……影片不像以往的中国纪录片那样,它没有刻意的煽情,亦无固定的主题,只是用镜头记录着杓峪村的生活,他们一年四季的劳作,他们的酸甜苦辣,灰暗生活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
影片重点关注了村里的几户农家,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夫妻之间的俏皮斗嘴,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邻里之间的激烈冲突,干群之间的互信缺失。
影片以过年始,再以闹新春终,红白喜事,婚礼葬俗,均作了细致的表述。
总的来说,呈现了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纪录片触摸到了现今中国农村的现实。
——《守不住的传统,回不去的家园》为什么不敢完全地称赞这部片子,除了片子与片名给我带来的不符感,其实我更疑惑片子本身内容上的`表现力。
比如,当镜头对着村民的时候,他们有无自我表演意识,是否会随着拍摄进程慢慢把自己的生活当做舞台,把自己当作演员?比如动作的夸大和言辞的夸张?我觉得若是摄制组不去,村庄里的很多故事可能不会发生,比如磊磊的认母和最后演唱《父亲》、杜深忠真的会去买琵琶。
这种自我表演意识,可能损害了影片对原生态的追求。
当然,这是个悖论,因为镜头的存在就是对生活的介入,只是程度的差别。
与之相关的就是,作为纪录片它有太强的戏剧性。
当然,一年下来,村里零零总总的繁杂事情,慢慢有了几条暗线(杜滨才认母、秀才杜深忠的琵琶、与房东有关的纠纷、村主任的工作),也是情理中的事。
青藏线电影观后感

青藏线电影观后感青藏线被誉为世界上最高、最险、最美的公路,是中国的一条著名公路线路,横穿青海、西藏两省区,连接中国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
近年来,青藏线也成为了众多电影的拍摄取景地,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近日观看了一部关于青藏线的电影,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后感和个人感受,与大家分享。
这部电影名叫《青藏线》,是一部纪录片类型的影片。
影片以青藏线为线索,通过展现青藏线上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动地展示了青藏高原的壮美景观与人文历史。
整部影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青藏线这条公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体验。
首先,影片展现了青藏线壮丽的自然风光。
青藏高原是中国的天然屏障,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影片通过精美的镜头捕捉到了青藏高原的无边草原、蜿蜒的河流、浩瀚的湖泊以及雄伟的雪山,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宛如身临其境的视觉盛宴。
我仿佛能感受到那里的空气清新、草原的广袤以及天空湛蓝,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其次,影片通过展示青藏线沿线的历史文化,为观众揭示了这条公路背后的故事。
青藏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也是多个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
影片中展示了青藏线附近的藏传佛教寺庙、土司庄园等人文遗址,让观众了解到这里曾经有过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
同时,影片还介绍了青藏线在建设过程中的艰辛与困难,让观众更加敬佩和钦佩这条公路的建设者。
此外,影片还展现了青藏线沿线居民的生活状态和民俗风情。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青藏线上的居民生活困苦,但却充满着勤劳、热情和豁达。
他们靠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过上了朴实而幸福的生活。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青藏线上的牧民放牧牛羊、城市居民举办传统节日等画面,这些画面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片土地的人文风情,也让我对这里的人们有了更深挚的情感。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青藏线这条公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青藏线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革命先驱的伟大事迹,也是近现代中国多民族奋斗的历史见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最美公路观后感精选2篇
《最美公路》是一部于XX年播出的纪录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道路的建设,便利的交通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观看《最美公路》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01
两条“挂壁”公路,两条叙事线并进,以一个共通点“相联”转场,通过叙述旁白,镜头景象的相互呼应,从叙事上“连接”两条线路,自然转场叙述交接!
战局再次陷入迷雾之中,(另一条叙述线)开山遇到的重大挫折让郭亮村一度深陷迷茫!(画面景物前方同时一片白雾)
有人牺牲更多人则站立起来(这一条路线告一段落,转场冲锋陷阵!
松山战役旧址印象深刻地壮观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致敬十三勇士致敬那些为铸路付出艰辛,付出生命的人是先辈的血汗辛劳造就了这两条最美公路!
最后,高华阳说出多年的心里话,我的理解就是点出了“最美公路”从心出发的主题!
一条是村支书带领村民用双手艰苦凿出的挂壁公路,是
造福村庄家家户户的家园之路!
一条是抗日战争,至关重要的运输线,关乎国家命运之路!
两条路叙述线平行转换,最后“合并”在一起,让人体会到国与家家与国是一个整体!不仅让人了解最美公路还让人了解了历史!
02
不少网友纷纷感叹:厉害了,我的国!
没错,我的国一直很厉害,而他创造的奇迹,还远远不止这些——
《最美公路》
太行山脉,郭亮挂壁公路。
巍峨的太行山中,海拔一千七百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坐落着一个古老的村落郭亮村。
壁立千仞,地势天险,这里是路绝无可能存在的地方。
日常外出,村民们只能依靠陡峭狭窄的天梯,一个不慎,就会葬身谷底。
“抬头是峭壁,转身是深渊”,于他们而言,每走一步,无异于把命别在裤腰带上。
出去一趟难如登天,若有人病重,村民们只得用接力的方式轮流抬担架,有的病人支撑不住,半路就断气了。
外出看病难,婚恋嫁娶更是难上加难,几乎没有人愿意
踏足这与世隔绝一般的地方。
1972年,老书记申明信为了让村民们走下山,立下誓言“一定要给后代修条路”。
卖山羊,卖一切值钱的东西,八十多个村民自发往山西打工,努力攒钱购买开山工具。
没有电,也没有大型机械设备,他们全凭手力。
就那么一锤子又一锤子,他们凿出了这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挂壁公路。
看似短短的一公里,他们用了五年,打坏了4000多个锤头,更有村民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种种难以想象的付出,终于成就了绝壁中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云南,滇缅公路。
与郭亮挂壁公路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不同,位于云南的这条挂壁公路,如今已经少有人涉足。
它,就是具备重要历史意义的滇缅公路。
1937年,日本开启全面侵华战争,步步紧逼的同时,敌人还切断了我国东部、南部大部分军需物资的国际运输线。
烽火硝烟的年代,滇缅公路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
它全长公里,400米一圈的操场跑道,差不多要跑上近3000圈。
世界上许多工程专家曾经预言,要修成这条公路,至少得三年。
可你知道吗?贯通这条生命线,中国人只花了九个月的时间,按照一个月30天来算,这条路平均每天往前伸展约4245米。
据说路修好之后,外国记者听到消息根本不相信,这么短时间,怎么可能只用手不用器械就把一千多公里的路给修好了?
直到他们亲自派人过来看,才不得不相信眼前的景象,当时的美国报纸还评价“滇缅公路是一个奇迹”。
大约有二十多万人,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穿越崇山峻岭,汇集到一起开山修路。
人们自带锄头和干粮,凡是能使上劲儿的都上,凭着血肉之躯一点点地推进着这项艰苦卓绝的大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超过两千人,为此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滇缅公路的贯通,为抗张的物资运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39年至1941年,它的货运量累计超过二十多万吨。
为了摧毁滇缅公路,日军还专门成立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调动上百架次飞机轰炸滇缅公路上的主要桥梁。
其中澜沧江上的功果桥和怒江上的惠通桥,分别遭遇轰炸16次、6次。
可即便如此,到1942年5月日军占领滇西为止,滇缅
公路无法通车的时间,只有不到14天而已。
不得不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力量。
山东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
绝壁之中,开山劈路,汪洋之上,长虹卧波。
位于山东青岛的胶州湾跨海大桥,曾被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为世界上最棒的桥梁之一。
在胶州湾跨海大桥出现之前,人们穿越胶州湾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排长队挤拥挤的渡轮,要么,沿着长达70公里的沿海公路行驶2个小时以上。
胶州湾跨海大桥的出现,将人们的出行时间缩短了整整一半。
可事实上,跨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对胶州湾而言,夏季有肆虐台风来袭,冬季又要面临冰封海洋,这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能扛得住的。
这背后,是一万多名工匠,耗时整整四年,耗费45吨钢材和230万立方米混凝土才铸造的伟大工程。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胶州湾跨海大桥的抗震标准达到了里氏八级以上。
不仅如此,它还能承受三十万吨巨轮的猛烈撞击,抵抗百年不遇的大风,是一条盘卧在汪洋之上的坚固巨龙。
而类似的伟大工程,还有杭州湾跨海大桥。
还有穿越沙漠、连接历史的京新高速公路。
还有今年10月正式通车的港珠澳大桥。
一桥,一路,我们可以飞天、跨海、挂壁、越野、遁地,创造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而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便是无路可走之时,动物会转身,而人却会在绝路之中迎难而上、创造奇迹。
也因为有了路,我们的历史得以延续,我们的故事得以书写。
这是国人用智慧和力量,在国土之上搭建的坚实骨骼。
没有别的言语,只想感叹一句,生在这个国家,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