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国家报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1.14•【字号】鄂政发〔2021〕31号•【施行日期】2021.1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鄂政发〔2021〕31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11月14日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准确把握新形势,开启美丽湖北建设新征程第一节“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二节“十四五”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第三节美丽湖北建设面临新机遇第二章保持战略定力,绘就生态强省新蓝图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规划目标第三章坚持共抓大保护,稳步恢复长江生态功能第一节突出长江水污染治理第二节加强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第三节推动构建长江生态共同体第四章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夯实区域发展绿色底盘第一节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第二节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第三节构建国土空间保护新格局第四节推进城市群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第五章持续推进结构调整,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第一节推进产业绿色发展第二节加强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第三节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第六章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第一节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第二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第三节大力推进碳市场建设第四节积极开展试点示范第五节积极适应气候变化第七章统筹推进“三水共治”,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第一节强化水环境治理第二节优化水资源利用第三节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第八章加强协同控制,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第一节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第二节持续推进涉气污染源治理第三节加强其他涉气污染物治理第九章推进系统防治,持续改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第一节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第二节推进土壤安全利用第三节推进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第十章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一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节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监管第三节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第四节推进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第十一章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有力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第一节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第二节强化养殖业污染治理第三节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第四节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第十二章强化风险防控,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第一节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第二节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第三节推进重点领域风险防范第四节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第十三章深化改革创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第一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第二节加强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建设第三节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机制第四节深入推进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第五节构建全民环保行动体系第十四章完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高效实施第一节强化责任分工第二节强化规划衔接第三节强化资金保障第四节强化信息公开第五节强化考核评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有关规划计划和《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关于《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的说明

关于《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武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4.06.25•【分类】其他正文关于《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的说明——2013年7月30日在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盛洪涛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就提请本次常委会议审议的《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一、制定《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的必要性我市于2006年制定了《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该条例的实施对加强我市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市建设,严格实施城市规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要求,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幸福武汉”的目标,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新的《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十分必要。
一是贯彻落实上位法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也于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原《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在调整范围、规划编制和审批程序、公众参与、规划许可、处罚标准等方面与上位法不相一致,已不能适应目前我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此外,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有的规定较为原则,有的问题没有规定,为了贯彻实施上位法,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和细化。
目前,成都、西安、杭州等12个副省级城市均已先后制定了城乡规划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二是发挥城乡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先导作用的需要。
湖北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湖北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作者:宗赫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1年第11期湖北省改革发展中制定的三大文化旅游圈功能互补。
一是武汉“1+8”城市圈在我国中部极具文化旅游发展潜力,整合推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包括三国之旅、红色之旅、宗教之旅、温泉之旅、科教之旅等。
二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
三是仙洪旅游试验区充分展示了江汉平原农耕文化、平原水乡风光、红色文化和历史民俗文化。
荆楚文化之花吐艳争芳。
8月20日,湖北作家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至此,全省共有三位作家获茅盾文学奖,七位作家获鲁迅文学奖。
湖北作家实力与江苏、陕西并称“全国三强”。
10月14日,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楚天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长江人民艺术剧院,4家国有文化企业隆重揭牌。
湖北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10家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报刊,被中央新闻出版领导机关称为“湖北现象”。
国家获准在武汉东湖建立华中电子出版基地。
近年来,湖北不断加大文化投入,省博物馆、省美术馆、省图书馆等绝大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文化下乡、办农家书屋、免费看戏、免费放电影等惠民活动的文化公共网络体系初步建成。
武汉城市规划中的中央文化区内,楚河汉街闪耀江城。
该文化中心区总建筑面积约340万平方米,集文化、旅游、商业、商务、居住五大功能于一体。
除了核心工程楚河汉街外,周围还布局有“汉秀”剧场、电影文化主题公园、万达电影城、名人广场、大众戏台、高档酒店、超高层甲级写字楼等。
武汉城市规划获国际首肯。
2009年,《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因顺应“低碳城市”理念,被第45届国际规划大会授予“全球杰出贡献奖”,这是国际规划界最高奖,也是中国城市总体规划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的最高奖项,是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水平走向世界前列的标志。
200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陈永武许坤
胡少华朱如凯
周明顺姜正龙
李长喜
西气东输管道增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梁烜张文伟
郝宪国朱锋
张育晶迟彩云
赵俊
苏北地区区域供水规划(2004~2020年)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陈耀才王阿华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张海波罗世培
张喜正向红
陈建君郭俊
张荫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综合研究
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应名洪顾伟华
毕湘利宋键
赵时旻毕艳祥
王晓保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吴之凌胡忆东
何继斌何梅
汪勰明伟华
陈玮
安徽省“十一五”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王子宗张敏
岳程孙晓芳
陆云马蕾
曲岩松
中国石油四川80万吨/年乙烯工程对四川及周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评价报告
中化国际咨询公司
李君发刘志光
白颐于殿名
伍桂松白雪松
孙晓牧
苏丹Muglad盆地六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规模储量勘探研究报告
*中石油集团公司咨询中心
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地质研究中心
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芮建良廖琦琛
陈奉良傅菁菁
陈祥荣丁明明
杨彬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复核大纲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
吴舜泽孙宁
侯贵光程亮
周劲松逯元堂
孙钰如
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预评价报告
武汉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

武汉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总2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武汉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重大项目管理,确保重大项目滚动实施、梯度推进,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的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大项目,是指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下列项目:(一)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现代产业发展项目。
(二)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生态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有利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大型生态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四)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项目。
(五)有利于对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福利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公共事业项目。
(六)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项目。
第四条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重大项目分为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前期项目和重大策划储备项目3类:(一)重大建设项目是指已完成规定的行政审批程序等前期工作,当年能够实质性开工的项目,以及已列入上年度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结转新年度续建的项目。
(二)重大前期项目是指尚未完成各类行政审批程序等前期工作,当年不具备开工条件,但计划于未来3年内开工的项目。
(三)重大策划储备项目是指已列入本市5年规划或者远景规划,尚处于策划、调研、论证阶段的项目。
第五条成立市重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重大项目办),在市发展改革委办公,具体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全市重大项目的综合管理。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的批复-鄂政函〔2017〕18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 省人民政府关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的批复鄂政函〔2017〕18号武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的请示》(武汉政文〔2016〕111号)收悉。
经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中方协调组成员单位审议,现对《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总体规划》。
二、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是中法两国政府推动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的示范区。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将中法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经验运用于示范城建设,注重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技术,突出低碳交通体系和绿色建筑应用,促进发展高技术研发创新,努力将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三、《总体规划》是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发展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引导开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开发总量,修复和重建水生态和水安全格局。
要依法对生态城范围内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
要加强公众和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遵守城市规划的意识。
请你市切实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健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合理安排有关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推进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
2010年3月时事政治

2010年3月时事政治2010年3月3日~1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会议在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及其他重要报告,表决通过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
2010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2010年3月7日,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0年3月8日,修改后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获国务院批复。
2010年3月11日,乌克兰议会投票通过了由执政联盟对乌地区党领导人之一阿扎罗夫担任政府总理的提名,并批准了政府内阁组成人员名单。
随后,阿扎罗夫及其内阁成员在乌议会宣誓就职。
2010年3月11日,智利当选总统皮涅在余震中宣誓就职。
2010年3月1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9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11日发表的《2009年国别人权报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的指责。
2010年3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主持闭幕会并讲话。
会上,委员们用电子表决器进行表决的方式,增选何厚铧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0年3月13日,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接受集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到6552公里,我国高速铁路运营历程居世界第一位,正在建设之中的高速铁路有1万多公里。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
2010年3月14日,泰国反政府组织“红衫军”成员在曼谷市中心集会,来自泰国各地的“红衫军”成员前往曼谷参加示威游行。
2010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
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2019修正)

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2013年11月27日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2014年1月9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根据2019年6月21日武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2019年7月26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集中修改、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城乡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全部为规划区。
本市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监督检查以及相关城乡建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城乡规划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
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区人民政府(包括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管委会,下同)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辖区内城乡规划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按照规定职责负责本辖区内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市规划委员会。
市规划委员会为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审议和协调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重大事项,为市人民政府进行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市规划委员会的组成、议事规则等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新城区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管委会应当设立区规划委员会,负责审议、协调本区规定权限内的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重大事项。
第五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包括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下同)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辖区内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配备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人员。
第七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楔和水网、绿网,
形成“两环六楔”、 “两网交融”的生态 框架体系。
后官湖水系楔 形绿地
大东湖水系楔 形绿地
汤逊湖水系楔 形绿地 青菱湖水系楔 形绿地
2、关于禁限建分区管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500米见绿、 1000米见园、2000 米见水”的目标, 完善了绿地系统布
局。
城市绿网规划图
3、关于城乡统筹和城市集约发展
东西湖滞蓄洪区
护圈安全,加强其它
干堤整险加固、河道 治理,加强以杜家台
杜家台滞蓄洪区 涨渡湖滞蓄洪区
为重点的分蓄洪区安
全建设。
西凉湖滞蓄洪区
防洪规划图
7、关于城市保障体系
提高城市消防、防震及 综合救治能力
地上地下结合,连 网成片,增强防空抗 毁能力。 人防工程及地下空 间面积达到人均1.0平 方米。
2、关于禁限建分区管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规 划 综 合 了 17 个 因
子,在市域划定了
禁建区、限建区、 适建区和已建区。 全市禁建区和限建 区占市域面积达到
了87%。
2、关于禁限建分区管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形成“十字”型
山水生态轴,构成两
个环型生态保护圈, 控制六大放射形生态
府河水系楔形 绿地
武湖水系楔形 绿地
空港,每年客运3500-4200万人、货运40万吨的运输能力。
港口布局图
天河机场规划图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十”字形的京广、沪汉蓉快速铁路系统,建设六条城际铁路,建
设武汉城市圈“三纵五横”的公路主通道,形成1小时通勤圈。
武汉城市圈交通网络衔接图
京广、沪汉蓉高速铁路衔接图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构筑都市发展区一体化路网系统。
报省、建设部批准
总规修编工作大纲
总规修编现状 调研报告 武汉总规发展战略 规划研究报告
各部门编制修编建 议书 征集市民“金点子” 大型公众问卷调查
全国专家研讨会 18个专项规划 支撑报告
总体规划纲要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各区、各部门 意见征集
总体规划上报成果
市人大常委审议
一、总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的基本思路
1、全面评估上轮总规实施情况和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出 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本轮总规需要研究解决的重点内容。 2、研究提出城市的目标定位、发展规模。 3、确定城市的总体发展框架,合理分布城市人口,科学 安排建设用地。 4、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主城区重在进行功 能和结构的优化调
整,实施城市功能
和用地布局的“两 降三增三保”。
主城区用地规划图
3、关于城乡统筹和城市空间集约发展
两降三增三保: 两降: 降低旧城建筑密度,降低旧城人口密度
三增: 增加绿地及开放空间,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增加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用地。 三保: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环境风貌,保护山体湖 泊及周边生态环境,保留改造高就业无污染的都 市型工业用地。
中规院
武汉市规划院
同济大学
1、重视了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邀请国内外专家就经济产业发展和
城市空间布局开展课题研究,借鉴了国际国内城市发展经验。
1、重视了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2005年4月,选取
武汉市在中部崛起中的机遇与策略研究 武汉市城市经济转型与空间策略研究
了21个跨学科的课题,
规划在都市发展区构建
“环网结合、轴向放射” 的干道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图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加强轨道交通建设。
到2020年建成9条城市 轨道交通线路,总长
282公里,公交出行比
例大于35%。
轨道交通规划图
7、关于城市保障体系
建设可靠的城市防洪 安全体系
武湖滞蓄洪区
确保武汉防洪保
人防规划图
8、关于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完善了给水、污水处理、电力、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布局。
给 水 规 划 图
污 水 规 划 图 垃 圾 处 理 设 施 规 划 图
电 力 设 施 规 划 图
三、总体规划的创新点
1、重视了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2004年4月,邀请了4家设计机构同步展开战略规划研究。
北京大学
规划将武汉市域划分 为都市发展区和农业 生态区,将城镇建设 控制在都市发展区内, 都市发展区
适当提高开发强度,
实现城市空间的聚集 发展。
3、关于城乡统筹和城市空间集约发展
在农业生态区内严格
保护生态环境,引导 农村居民点适当迁并 和集中,有重点地推 动中心村建设。
农村居民点发展规划分区图
3、关于城乡统筹和城市空间集约发展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于2004年初报经湖北省建设厅同意 和建设部的批准同意开展。
总规修编遵守的工作方针
政府组织、部门联动, 专家指导、公众参与 战略先导、研究起步, 科学论证、综合协调
工作程序
全市修编动员大会 业内判续(航片) 外业调查 数据入库 专家审核验收 四个战略规划征集 21个专题研究及系 列专项研讨会 建设部组织审查 专家咨询部门协调 市政府审查
5、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划定4个风貌区、 10个历史地段,保护 290处文保单位和160 处历史建筑,形成三 个层次保护体系。
“八七”会址片 一元路片 青岛路片 江汉路及 中山大道片 农讲所片 洪山片 昙华林片 青山“红房子”
片
首义片
珞珈山片
历史地段示意图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优化港口布局,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天河机场建成国际性航
组织了全国招标,28家 机构承担了研究任务。
产业经济系统 武汉市工业化发展和制造业空间布局研究
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研究 武汉市就业岗位预测研究 武汉市人口规模预测及人口构成分析研究
和谐社会系统 承担研究任务单位:
■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研究所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长江委研究院 ■ 同济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江汉大学 ■ 市委宣传部
4、关于城镇空间布局
利用两江交汇、河湖 密布、生态绿地分隔
的自然地理特征,总
体形成“以主城区为 核、多轴多心”的开
放式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布局图
4、关于城市空间布局
以主城区为核心,沿主 要交通轴形成6条城市空 间发展轴,集中建设六
大新城组群,在各轴之
间控制6条深入主城区的 生态水系绿楔。
城市规划结构图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关于城市发展规模
本轮总规对城市人口规模分别采用了五种方法进行
预测。通过比较,最终采纳了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80
万人。这一规模是在所有方案中控制最为严格的。
规划严格控制主城区规模,将主城区人口控制为502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
市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