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之礼之解读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华文化中“礼”的深入理解,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从行为举止的角度来看,“礼”是指一种符合道德和礼制规范的行为方式。

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矩,讲礼貌,恭敬辞让,言行有度。

这种行为规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上,也体现在社会的运行中。

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人们可以表现出内在的尊重和谦逊,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

其次,“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社会,“礼”被视为一种十分严肃和正式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

此外,“礼”还强调尊重和谦逊的价值。

它教育人们要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同时也要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自高自大。

这种尊重和谦逊的精神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礼”的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仍然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中,“礼”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行为举止的规范,也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总之,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谦逊和互动。

同时,“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一直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国学礼仪之 抱拳 拱手 作揖 万福 跪拜

国学礼仪之 抱拳 拱手 作揖 万福 跪拜

2、 轻握(男女之间的握手姿势) 男女之间握手,为体 现对女士的尊重,握手时应注意:
a、 由女士先伸手,男士可以先致意,待女士伸出手后, 自己再伸手; b、 男士应握女士的手指部位(或手掌三分之一处);
c、 握手时间要短,力度要轻 。
生活中握手常见的错误
a、 主动与女士握手; b、 紧紧握住女士的手掌,力度过大,且边 说边摇; c、 久握不放,时间过长,令对方尴尬。 强调:握手时一定要注意注视对方,这样才 能体现对对方的尊重
作揖的基本手势:
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 女子反之,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 “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 右手成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万福
万福:一种古代妇女相见行礼的方式。此种行礼方式多 口称“万福”,故又称万福礼。姿势是双手交叠放在小腹,目 视下微屈膝。左手握半拳,右手手掌覆盖拳上,置靠于胸腹正 前,不可偏左右,左脚后退半步中正微蹲,略做鞠躬的姿势, 口呼万福。行礼方式在各个朝代也在变化。
见面行礼五则:
第一:抱拳
第二:拱手
第三:作揖。双手叠放在胸前,举起轻轻晃动,身略前倾, 表示问候、致体直立,右手扣 左手,置于左腰前,微屈膝,微俯首,口中同时称“万 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第五:叩拜
抱拳
“抱拳礼”在古代十分常见。抱拳在中国古代作为一 种见面的礼节,犹如现在的握手。 在行“抱拳礼”时,要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 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贴右拳面,左指尖 与下颚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 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 。 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 自大。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一)吉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的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

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的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

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

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此外还有祈谷于天的雩(yú)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

常雩的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

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

「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的对象,除上天中华传统五礼(一)吉礼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祀天神的各种仪式与祭祀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和敬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5A文】国学礼仪:抱拳-拱手-作揖-万福-跪拜

【5A文】国学礼仪:抱拳-拱手-作揖-万福-跪拜

郑州最大尊锻铜雕塑“礼仪之门” 在郑州西四环连霍高速下站口处,一尊30米高的锻铜雕塑,格外醒目。该雕塑是一双抱拳的手,雕塑 师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礼仪之门”。 据郑州市环境雕塑建设研究所的宋建文书记介绍,“礼仪之门”雕塑长和高均为30米,经过半年的设 计和制作,最终立在了郑州市西区的入市口处。“抱拳礼”是中华传统礼仪风范的一种礼貌动作,含有 尊重、欢迎的寓意。该雕塑由中国雕塑协会的专家们集体设计,经过专家评审后制造。雕塑是钢架结构 ,外面用铜板镶贴,这是郑州市目前最大的一尊锻铜雕塑。
见面行礼五则:
第一:抱拳
第二:拱手
第三:作揖。双手叠放在胸前,举起轻轻晃动,身略前倾, 表示问候、致谢的意思。 第四:万福。女子见面礼。行礼时,正身体直立,右手扣 左手,置于左腰前,微屈膝,微俯首,口中同时称“万 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第五:叩拜
抱拳
“抱拳礼”在古代十分常见。抱拳在中国古代作为一 种见面的礼节,犹如现在的握手。 在行“抱拳礼”时,要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 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贴右拳面,左指尖 与下颚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 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 。 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 自大。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
叩拜
跪拜Leabharlann 第一,握手礼。伸出右手,与对方的手相握,
轻轻晃动,并且保持微笑,以示友好。第二, 名片礼。初次相识,要互呈名片,双手递上, 名片正面朝对方。 第三,拥抱礼。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偏上, 左臂偏下,互相拥抱。 第四,亲吻礼。遇到尊贵的女宾,男子可以 吻她的手指或手背.
握手的姿势: 1、 标准的握手姿势:(适用于正式社交 场合) 距离、体态:一步左右,站姿规范,上身微前倾。 伸手:伸出右臂,四指并拢,拇指张开。 相握:稍用力 握对方手掌,力度适中。 表情:面带微笑,注视对方。 时间:持续1—3秒。

幼儿国学教案:中华传统礼仪之道

幼儿国学教案:中华传统礼仪之道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注重礼仪之道的传承与弘扬,这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教育中也应该注重中华传统礼仪之道的传授与教育。

本篇文章将对幼儿国学教案——中华传统礼仪之道进行详细探讨。

“国学”这一概念在现代教育中逐渐被重视,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哲学和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承。

作为国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华传统礼仪之道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中华传统礼仪之道包括敬天、敬祖、敬父母、敬师长、敬亲戚、敬友邻和敬长辈等七个方面。

这些方面的礼仪并非是简单的动作、言语和行为,而是涵盖了尊敬、感恩、友爱、诚信等多种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通过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和礼仪思想,可以让幼儿不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在幼儿国学教案——中华传统礼仪之道中,教育者会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例如,通过讲故事、看画册、写毛笔字、制作手工等方式,让幼儿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礼仪之道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同时,教育者还会以身作则,引导幼儿从自身做起,遵守礼仪、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基本规则。

除了在幼儿园中进行传授教育外,父母也可以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礼仪方面的教育。

例如,在家中,可以让孩子每天向祖先祷告、向父母问候、用谦虚、诚实、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等方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让幼儿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礼仪之道。

通过幼儿国学教案——中华传统礼仪之道的教育,可以让幼儿习得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基础,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德和行为习惯,对于实现民族正常的身心发展、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这种教育方式,让更多的幼儿和家庭受益,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得到更广泛的弘扬和传承。

国学礼仪名言与释义

国学礼仪名言与释义

国学礼仪名言与释义中华民族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国学礼仪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最基础的纽带和规则之一。

中华礼仪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中国五千年国学礼仪文化流传下来的关于礼的描述,充满了人们对于礼仪的思考与智慧。

《礼记》主要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学礼研礼的记录,包括礼仪制度的记载和礼学思想的阐发等多方面的内容。

就其礼学思想而言,又包括礼的价值的说明、礼的发生与制作的论述、礼的相因与损益的探讨、情礼关系的分析以及乐论等内容。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不失色于人,指重视修身养性,经常保持气定神闲得姿态,无论仪容、应对都是庄重大方,有规律,不轻率;不失口于人,指说话谨慎,不寻人之短,不伤人之痛,也不讽刺挖苦。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

3、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儒家认为,一个人必须知礼义,懂礼仪,礼仪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知道如何端正仪容身态,表情适当,言辞恭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君臣名分确立,父子关系亲密,长幼上下和睦。

4、以及其他一些关于礼的观点见解: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不学礼,无以立《论语》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转》首服既加,而后人道备,故君子重之,以为礼之始矣。

《五经要义》除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著作传记之外,诸子百家关于礼的理解也很多: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

爱护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爱护;尊重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

2、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不按“礼”办事,社会就会瓦解,陷入混乱;人将无法生活。

3、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 (一) ——吉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的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

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的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

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

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此外还有祈谷于天的雩(yú)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

常雩的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

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

「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的对象,除上天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祀天神的各种仪式与祭祀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和敬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国学之礼之解读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礼——安身立命之本
关于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大到什么程度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这样说,它大到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命运;严重到影响着我们事业的成败,一生成就的大小,做事过程的顺逆,效果的优劣,以及人际关系的好坏乃至一个人的脾气性情的形成,心态情绪的变化;礼和这些问题紧密关联。

礼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之一,是古老文明传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泱泱大国之风,并不是由于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它是全世界瞩目的礼仪之邦。

从古至今,历代圣贤无不重视礼教,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礼的经典。

礼是什么呢?泛言之是礼貌,礼节,礼仪,礼法等等。

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人们身处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礼法,不同的行为规范。

比如我们高中同学举行的成人仪式,古代称为“弱冠之礼”,结婚典礼又叫人生大礼;我们每学期开学要举行“开学典礼”。

通过这些仪式,提醒告诫我们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要遵循一些新的礼仪、礼法,开始新的生活。

可见,礼是我们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老而略带一点神秘气息的《易经》中有一卦叫做“天泽履”“履者,礼也”。

就是教导人们的行为应该如何遵循礼的道理才能吉祥。

礼,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众多细微的行为规范。

其实在“礼记”“论语”等许多圣贤的典籍中,早就有许许多多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行立、坐卧、言默、举止及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现在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一、《礼记·典礼》“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
走路不要很傲慢的样子,站立时要正直,不要斜靠,坐着不能把腿叉开。

①民间有“仰头老婆低头汉”的说法,也就说走路,眼睛应平视头要端正,否则女人仰头是浅薄傲慢,男人低头是心机狡猾,②一站几道弯,做事多舛,多障碍,③作风不正,好邪淫。

二、《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将上堂屋,必须大声打招呼,看见门口放着鞋听见屋里人说话可以进去,没听到声音就不要冒失进去。

《礼记·少仪》“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执物要像拿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一样,小心翼翼;到没人的地方行为不可随便,要像有人在看着你。

三、《礼记·曲礼》“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


不能侧脸听长辈说话,别人跟你说话要正脸相对,不能用难听的号叫的声音回应长辈,对人要正视不能邪视也不能东张西望,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做一半就放下。

四、《礼记·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由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五、《礼记·祭礼》“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对我怎么着都行,谁让他骂老家儿了?”以此为争斗之理看起来他还挺孝顺,其实招骂就是不孝的表现。

六、曾子曰:非理勿视,非理勿听,非理勿言,非理勿行。

七、《孟子·离娄上》“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破坏礼义,不用礼义仁义要求自己的言行,就是自暴自弃。

为了便于教育青少年习礼,古人把诸多经典中关于礼的行为规范摘录出来,编成儿童的启蒙教材,其中编得最好,流传最广的是《弟子规》,后经刘毓清整理,广为流传,作用很大,在清代几乎有代替《三字经》的趋势。

《弟子规》也是三字一句,可以说句句有依据,字字有出处,它总结整理了80条青少年的行为习惯。

如果我们都能照此去作,少年天性成自然,就会在素质教
养上进入更高一级的层次中。

现在给大家举10条例子,由此证明我们的传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是多么重视: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2.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3.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恭退立
4.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5.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6.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7.进必趋,退必迟,问必对,视勿移。

8.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9.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10.缓揭帘,勿有声,轻转弯,勿触棱。

11.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闻。

《弟子规》是一篇很好的教材,是文明礼貌的一面镜子。

建议我校全体同学都把它找来,对照自己的行为做一番规范。

其实,许多美好的行为举止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做好,像广播操一样是需要练习的。

比如坐姿端正:
1、坐在座位上两腿并齐,双足着地,双手平放腿上。

2.上身挺直,双肩打开。

3、虚灵顶颈,目光平视或下垂。

这个坐姿3岁左右可保持20秒,
这个坐姿5岁左右可保持40秒,
这个坐姿一二年级可保持1分钟,
这个坐姿小学生可保持5分钟,
这个坐姿初中生可保持8--10分钟,
这个坐姿高中生可保持15分钟左右,
这既是礼仪的锻炼,也是身体的锻炼,少年习惯成自然,每天都这样做,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习惯以后,再换个松散的姿态反而不自然了。

礼,除了礼貌、礼节、礼仪、礼法外,还有两个更深层的意义。

礼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履行,同时又通理,是道理。

比如这个正襟危坐,不仅外观上显得大方舒展形象美,而且这种端正的姿态在古人看来与天地浩然正气相通相感的。

这种幽微的道理如果不太易懂,那么这姿态有利于身心健康是很明显的吧,起码对身体的发育,身高的增长是有好处,有帮助的。

人在忧愁苦闷难受的时候如果窝在哪儿睡一觉,也许就会一病不起,如果他像我们这样正襟危坐一会儿,也许很快就会把一时的苦闷难受排解掉。

我们说这个礼字,同时包含着履行的意思。

因为它是真理,是礼貌,是礼仪,是礼节,所以要履行,懂了道理,坚决照做不自暴自弃,这样的学生怎么会不受欢迎呢。

(礼通理,是真理,便是它的第三层深意)
中国古人面对一个东西,一件事物,总是从体、相、用三个方面去分析把握的。

体是本体,本质,材质;相是指外貌形象,用是指功用功能。

那么礼的体相用是什么呢?
礼之体在于德。

礼是天地间的真理。

礼的本质是敬,对万事万物的尊敬甚至是敬畏。

对自然的恭敬,对他人的尊敬,构成礼的核心。

《礼记·儒行》中说“温良者,仁之本也。

敬慎者,仁之地也。

宽裕者,仁之作也。


《易》曰:“履,德之基也。

”“谦,德之柄也。

”“充于内,而形于外。


礼之相在于美;礼是高尚品德的外露,是美好的行为方式。

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懂得尊重,温良而敬慎,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人,他的表相便处处合于礼貌,礼节和礼仪。

《易》曰:“履,和而至。

”“谦,尊有光。


礼之用在于善:遵循礼的要求去做就会有良好的效果。

人们尊重自然,就不会破坏环境,自然就会回报我们清洁的空气,干净无污染的饮水。

当人际交往都合于礼度的时候就会产生和谐。

家庭和谐,师生和谐,社会和谐。

和谐便是礼的善用。

《易》曰:“履,次和行,谦以制礼。

”当一个学生讲礼貌,懂礼节的时候,必然会得到父母师长的赞赏,必然受到同学的敬重,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最后我要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自言,圣人有大美而不自矜,人们追求大美而不自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