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高中组)初赛试题
国学试题及答案高中

国学试题及答案高中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 《论语》的“论”是“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C. 《论语》全书共20篇,每篇都有独立的标题。
D. 《论语》的编撰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
答案:C2.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
A.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C. 《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D. 《论语》《孟子》《大学》《礼记》答案:A3. 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 《诗经》共有305篇,其中“风”有160篇。
D. 《诗经》的创作时间跨度约五百年。
答案:C4. 下列关于《左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
B. 《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
C.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D. 《左传》是《春秋》的注解。
答案:B5. 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C.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D. 《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答案:C6.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
B.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
C. 《红楼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D.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答案:C7. 下列关于《三国演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国演义》是明代作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小说。
B.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
C. 《三国演义》的主人公是刘备、关羽、张飞。
【小中组】中华之星国学达人秀市级初赛卷(附答案)

中华之星国学达人秀市级初赛卷【小中组】(时间:10 分钟总分 100 分)年级:姓名:分数:一、课内知识选择题(每题 8 分,共 80 分)诗词积累1. 天门中断楚江开,下一句是:()A.碧水东流至此去B.两岸青山相对出C.碧水东流至此回D.两岸青山相对照2.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下一句是:()A.山色空好雨亦奇B. 山光水色雨亦奇C.山穷水复疑无路D.山色空蒙雨亦奇3. “每逢佳节倍思亲”上一句是:()A.独在异乡为异客B. 洛阳亲友如相问C. 遥知兄弟登高处D.少小离家老大回诗词理解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的“西子”是:()A.湖泊B. 西施C.美人D.镜子5.“萧萧梧叶送寒声“中的”萧萧“指的是:()A.马的嘶叫声B. 风声C. 雨声D.落叶声文学常识6.《望天门山》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
A.王维B. 杜甫C.王之涣D.李白7.《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写的。
A.苏洵B. 苏辙C.苏东坡D.王安石百科常识8.“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楚江”指的是哪条江:()A.长江B. 黄河C.东江D.嘉陵江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A.清明节B. 中秋节C.重阳节D.端午节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指的是:()A.一种装饰品B. 一种陶瓷C. 一种气味浓烈的植物D.一种杂草二、课外国学常识(每题 4 分,共 20 分)百科常识11.中国习俗中一家人团聚一堂为老人办寿宴,一般会摆上一个()。
A.苹果B.桃子C. 葡萄D.石榴12.在中国古代,()色是帝王专属色,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至高无上。
A.紫色B.黄色C. 红色D.金色13.下列长度单位最大的是()A. 寸B. 尺C. 丈D. 寻国学经典14.古代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原因是:()A.柳树茂密,象征着人们之间浓厚的情感B.柳树的枝条柔软,像是人们之间扯不断的离愁C.因为柳树比较珍贵,象征着人们之间珍贵的友情D.“柳”与“留”谐音,自有不忍相离、留恋不舍之意。
国学知识竞赛初赛题目[含答案]
![国学知识竞赛初赛题目[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7a9e5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4.png)
国学知识竞赛初赛题目[含答案]哲学20、历史10、文学20、艺术15、宗教10、民俗15,、教育、科学20选择题两分一题。
一.哲学类1.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 B )A.阴阳五行B.天人合一C.道法自然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2.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 A )A.儒家B.法家C. 道家D.兵家爱有差等为儒家主张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
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这种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同上)。
这种推广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
3.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 B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文、行、忠、信C.礼、义、学、文《论语·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024年中华传统国学知识竞赛精选150题及答案(精编版)

2024年中华传统国学知识竞赛精选150题及答案(精编版)(标蓝字为解析)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B)A、岳飞B、辛弃疾*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名句,诗人登上了哪座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B)A、黄山B、泰山3、《齐民要术》是关于:(B)A、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著作B、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的著作4、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B)A、读到一本好书B、听到一段好乐曲5、“桃李满天下〃的“桃李"指什么?(B)A、朋友B、学生6、《康熙字典》成书于哪个朝代?(B)A、秦朝B、清朝7、风筝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八)A、通报消息B、娱乐健身8、“鼎〃的最初用途是:(C)A、祭祀用礼器B、地位象征物C、烹煮器具9、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在以下书籍中应优先选择哪一本?(C)A、《史记》B、《论语》C、《庄子》10、“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B)A、21点至23点B、23点至凌晨1点C、凌晨1点至3点*三更,古代时间名词。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后来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指半夜H^^一时至翌晨一时。
11.以下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C)A、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
也称国画,中国画。
中华之星国学大赛试题

中华之星国学大赛试题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1. 《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________》。
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________》。
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________的名言。
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的《春晓》。
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________》。
6.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元代戏曲家________的《牡丹亭》。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________》。
8.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的《登鹳雀楼》。
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________》。
1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________》。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4分)11. 请简述《论语》中的“仁”的概念。
12. 描述《史记》的编纂特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13. 请解释“文房四宝”指的是哪四样物品,并简述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
14. 阐述《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关系及其象征意义。
15. 简述“四大名著”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影响。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1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及其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17. 分析《道德经》中“无为而治”的理念,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四、综合题(共2题,每题15分)18. 结合《孟子》中的“性善论”,谈谈你对当前社会道德教育的看法。
19. 以《山海经》为例,探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和价值。
注:请考生认真审题,答案需结合国学经典,条理清晰,论述充分,展现个人对国学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高中组)初赛第二阶段作文试题

第三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高中组)初赛第二阶段作文试题
写作要求:独立完成,杜绝抄袭,大赛组委会将通过查重系统审核,类同率20%以上的作文无效。
题目中材料的引用不计入类同率。
评分标准:总分=(国学基础分+文章立意分+生活感悟分+结构与文采分)×(1-类同率),四项各25分,满分100分。
一、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
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二、“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
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这几年我提出过一个概念“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
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三、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看法,也可以记述你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
注意:文章中请勿出现选手个人信息,一经发现按作弊处理。
温馨提示
第三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初赛第二阶段作品提交时间为:即日起至2018年2月10日
1。
2024年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高中组)

2024年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高中组)1、诗歌起源于(劳动)。
2、屈原的代表诗作是(《离骚》)。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谁的诗作?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4、(金、木、水、火、土)合称五行,是指五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5、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李白被称为(诗仙)。
6、请说出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曾巩)7、“己所不欲,则勿施与人”是(孔子)的话。
8、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说的。
1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孟子)说的话。
11.古人称“咫尺之书”“鱼书”是指(书信)。
12.古人说的“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13.古人称的“家父”家母“是指谁?(对别人称自己的父母)14.“令堂”和“世妹”分别指谁?(尊称对方的母亲;有世交的女性同辈或者晚辈)15.“师台”是称呼谁?(对老师的敬称)16.“吾侪”是什么意思?(“我们”,也称“吾曹”)17.解释“洛阳纸贵”(西晋文学家左思写下《三都赋》是人们竞相传抄,使得洛阳城的纸价大涨:后来用来形容某作品为世人所追捧。
)18.解释“江郎才尽”(江郎即江淹,南朝时文学家,少时精于诗文,晚年却文思衰竭。
此词原指江郎的才华用尽了,后来用来比喻一个人年老文思渐衰,才情减退。
)19.我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哪所?它诞生于哪一年?(北京大学,原名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
)20.我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是哪几部?(《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21.李世民的“三镜”包括哪三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22.适应用来形容“美女”的成语?(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国色天香)23.我国古代为何称妇女为“巾帼”?(妇女戴的头巾叫做“巾帼”)24.“一门三文子,都是大文豪。
高中国学知识竞赛试题

C.法医经过认真而细致地化验证实,犯罪嫌疑人衣服和身上的血迹与犯罪现场残留的血 迹如出一辙,都是受害者留下的。
D.改革开放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带来大发展,如果胶柱
鼓瑟,就只能落后且永远没有出路。
4.下面成语所对应的历史人物错误的一项是
()
A.刮目相看 (吕蒙)
鸡起舞 (祖逖)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 雪。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 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七、诗词对联(1-3 题每题 2 分,4 题 3 分,5 题 5 分,共 14 分)
、
、
。
九、古诗赏读(每题 4 分,共 8 分)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 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 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 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 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 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 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高中组)初赛试题已经出炉,本届大赛已于2018年9月1日启动,高中各年级学生均可参加。
写作要求:独立完成,杜绝抄袭,大赛组委会将通过查重系统审核,类同率20%以上的作文无效。
题目中材料的引用不计入类同率。
评分标准:总分=(国学基础分+文章立意分+生活感悟分+结构与文采分)×(1-类同率),四项各25分,满分100分。
一、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大学》)
二、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你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请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悟,将你的观点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