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
合集下载
001神经系统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人脑的短期记忆
(二)大脑皮质
人脑长期记忆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切片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切片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水平切
(三)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表面----大脑皮质 深面----白质(髓质) 白质中藏有基底核。 端脑的内腔为侧脑室。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两侧
二、脑
脑干
脑 小脑 分 部 间脑
端脑
13:40:14
(一)脑干
延髓 脑 干 的 脑桥 组 成
中脑
10:38:07
脑干背、腹侧面
10:39:24
一端 脑1,2对二脑间神脑经三连腹脑四部背位在中脑 五六七八在脑桥 最后四对延髓找
七一 面嗅 八二 庭视 九三 舌动对 咽眼脑
神 十四经 迷滑名 副五称 神叉 舌六 下外 全展
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上 行成内侧丘系上 行止于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中央管
19:21:45
延髓平锥体交叉横切面
2
于在束的 )
背一与温 侧起脊、 丘,髓痛传
脊 髓
脑组投、导 。成向触对
脊上觉侧
丘 系
髓丘的躯
丘的脊干
系纤髓及
,维丘四
脊髓丘脑束 终 合 脑 肢
19:22:37
3
脑干、间脑端脑横切面
) 三 叉 丘 系
16:56:36
(2)脑干的白质
2)下行(运动)传导束
①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脑桥束
19:27:07
(2)脑干的白质
除上述传 导束外还有: ①脊髓小脑前 束;②脊髓小 脑后束; ③ 前庭脊髓束; ④内侧纵束。
(二)大脑皮质
人脑长期记忆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切片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切片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水平切
(三)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表面----大脑皮质 深面----白质(髓质) 白质中藏有基底核。 端脑的内腔为侧脑室。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两侧
二、脑
脑干
脑 小脑 分 部 间脑
端脑
13:40:14
(一)脑干
延髓 脑 干 的 脑桥 组 成
中脑
10:38:07
脑干背、腹侧面
10:39:24
一端 脑1,2对二脑间神脑经三连腹脑四部背位在中脑 五六七八在脑桥 最后四对延髓找
七一 面嗅 八二 庭视 九三 舌动对 咽眼脑
神 十四经 迷滑名 副五称 神叉 舌六 下外 全展
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上 行成内侧丘系上 行止于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中央管
19:21:45
延髓平锥体交叉横切面
2
于在束的 )
背一与温 侧起脊、 丘,髓痛传
脊 髓
脑组投、导 。成向触对
脊上觉侧
丘 系
髓丘的躯
丘的脊干
系纤髓及
,维丘四
脊髓丘脑束 终 合 脑 肢
19:22:37
3
脑干、间脑端脑横切面
) 三 叉 丘 系
16:56:36
(2)脑干的白质
2)下行(运动)传导束
①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脑桥束
19:27:07
(2)脑干的白质
除上述传 导束外还有: ①脊髓小脑前 束;②脊髓小 脑后束; ③ 前庭脊髓束; ④内侧纵束。
小脑间脑端脑

间
脑
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 分部: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下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丘 脑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后丘脑
下 丘 脑
组成: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主要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视 上 核 室 旁 核 漏 斗 核
端
脑
telencephalon
端脑(telencephalon)
主要包括
左、右大脑半球
皮质 髓质 侧脑室 基底核
大脑裂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胼胝体 终板 前连合 透明隔
端脑的外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端脑的外形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 沟、 额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上外侧面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角回
脑 水 平 切 面
脑冠状切面
锥 体 束
视束和视辐射
大脑皮质
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端脑皮质其余部分
• 在哺乳动物中,进化等级越高者,新皮质愈发达
• 古、旧皮质的细胞和纤维排列是3层结构 • 新皮质基本可分6层
• 人类的新皮质高度发达,约占全部皮质的96%
细 胞 构 筑 分 区
端脑(Telencephalon)
• 端脑telencephalon主要包括左、右大脑 半球。每个半球表层的灰质,为大脑皮 质cerebral cortex 。皮质深面为白质,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 basal nuclei。大脑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
大脑半球外形和分叶
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

小脑由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又分为三个叶:绒球叶、小结 叶和蚓叶。
02
小脑的主要神经元是浦肯野细胞,它们位于小脑皮层的表面,
并与其他神经元形成复杂的连接网络。
小脑与脑干、脊髓和其他脑区之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连接,以
03
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整合。
小脑与运动控制和平衡的关系
01
小脑通过接收来自肌肉、关节和前庭器官的信号,来控制和 协调身体的运动。
程需要大脑的不同区域协同工作。
02 03
情感
虽然情感反应主要与边缘系统相关,但端脑也是情感调节的重要区域。 例如,杏仁核是处理情绪反应的关键区域之一,而前额叶则负责调节情 绪反应。
意识
端脑是意识的主要区域。意识是指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包 括感知、记忆、思考等过程。
THANKS.
下丘脑在视觉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影响我们的视觉感知和注意力。
听觉
间脑对听觉信息进行加工,帮助我们理解声音的来源和意义。
端脑
04
端脑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端脑是大脑半球中最重要的部分,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来自身体和环境的信息,并控制身体的运动 。
功能
端脑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意识等。
端脑的解剖结构
02
小脑对运动的控制涉及到对肌肉收缩的精确调节,以确保运 动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03
小脑还参与前庭系统的功能,调节身体姿势和平衡,以维持 身体的稳定和平衡。
间脑
03
间脑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间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 大脑的中间区域,连接着脑干和端脑。
功能
间脑参与了多种重要的生理和行为过 程,包括体温调节、睡眠-觉醒周期、 情绪和动机等。
脑干、小脑、间脑

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躯干肌运动神经元
•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2、脊髓小脑(旧小脑)
•小脑蚓 •小脑半球中间部 • 顶核 •中间核 ( 球状核、栓状核 )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顶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齿状核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
• 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间 脑(diencephalon)
背侧丘脑 后丘脑 分部 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延髓横切面 (经锥体交叉)
延髓横切面 (经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横切面 (经下橄榄中部)
延髓横切面 (经下橄榄上部)
脑桥横切面 (经面神经丘)
脑桥横切面 (经三叉神经运动核)
中脑横切面 (经下丘)
脑桥横切面 (经上丘)
小 脑(cerebellum)
小脑蚓
原裂
小脑的外形
1、小脑蚓 2、小脑半球
•原裂
脑束和橄榄小脑束。
(一) 小脑分叶和机能分区
前叶 后叶
小脑分叶: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
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
绒球小结叶
小脑体
小脑 (上面)
前叶
绒球小结叶
后叶
小脑 (下面)
小脑的机能分区
脊髓小脑 (旧小脑) 蚓部 半球中间部 前叶
大脑小脑 (新小脑) 半球外侧部
后叶
前庭小脑 (原小脑)
绒球 小结
绒球 小结叶
(二) 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特点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白质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9-2脑干、小脑、间脑

视交叉 位于:颅后窝前部 脊髓和间脑之间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脑桥 面神经 小脑中脚 锥体 舌下神经 橄榄 锥体交叉
腹侧:邻接枕骨斜坡, 背面:与小脑相连。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 间围成的腔隙为 第四脑室, 下续于中央管, 上接中脑水管 。
-3-
(一)脑干的外形 1. 脑干腹侧面
尾状核头
内囊 视神经 垂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前正中裂
-21-
3、脑干的功能
1、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1)调节内脏活动 2)参与睡眠发生,对觉醒和意识状态进行调节
2、传导功能
3、反射功能: 延髓:生命中枢 呼吸中枢 心血管中枢
脑桥:角膜反射中枢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22-
二 小脑
1、位臵: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后上方 前面:隔第四脑室
丘脑间粘合 穹隆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薄束核 楔束核 内弓状纤维
内侧丘系交叉 三叉神经脊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橄榄束 弓状核 锥体束
迷走神经背核
孤束核 舌下神经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疑核 内侧副橄榄核 舌下神经
-10-
2)中脑
(4)红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的投射 接受大脑皮质的投射 发出到脊髓纤维 — 红核脊髓束 发出到下橄榄核纤维 (5)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多巴胺 → 新纹状体
皮质脊髓束主要支配对侧肢体骨骼肌 和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19-
2)、下行纤维束:
皮质核束
终止于
大部分双侧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部分对侧的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和舌下神经核,
解剖:脑干小脑间脑

内分泌活动; 人类昼夜节律的起搏点。
下丘脑hypothalamus
组成和分区
脑底可见:视 交叉、灰结节、乳 头体、漏斗、垂体 等结构。
内部结构
分为视上区、 视前区、结节区和 乳头体区。
视上核 室旁核
纤维联系
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的中心、皮质下植物性中 枢;
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
与中脑腹侧相连的神经:动眼神经。
背侧面:
与中脑背面相连的脑神经:滑车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
四车五叉六外展,
Ⅵ (外)展神经
Ⅶ 面神经
七面八听九舌咽,
Ⅷ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迷副舌下十二全。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蜗神经核 Cochiear nuclei 前庭神经核 Vestibular nuclei
一般躯体感觉核和特殊躯体感觉 核位于被盖部的最外侧,接受脑 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节中枢突传入 的躯体感觉冲动。
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Nucleus of soitary tract
位于延髓内脏运动核的 外侧,接受 Ⅶ、Ⅸ、 Ⅹ对脑神经的内脏感 觉神经节中枢突传入 的内脏感觉冲动。
脑干的内部结构
Internal Structures of Brain Stem
灰质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白质 纤维束
网状结构
脑神经核
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
Nucleus of oculomotor nerve
下丘脑hypothalamus
组成和分区
脑底可见:视 交叉、灰结节、乳 头体、漏斗、垂体 等结构。
内部结构
分为视上区、 视前区、结节区和 乳头体区。
视上核 室旁核
纤维联系
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的中心、皮质下植物性中 枢;
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
与中脑腹侧相连的神经:动眼神经。
背侧面:
与中脑背面相连的脑神经:滑车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
四车五叉六外展,
Ⅵ (外)展神经
Ⅶ 面神经
七面八听九舌咽,
Ⅷ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迷副舌下十二全。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蜗神经核 Cochiear nuclei 前庭神经核 Vestibular nuclei
一般躯体感觉核和特殊躯体感觉 核位于被盖部的最外侧,接受脑 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节中枢突传入 的躯体感觉冲动。
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Nucleus of soitary tract
位于延髓内脏运动核的 外侧,接受 Ⅶ、Ⅸ、 Ⅹ对脑神经的内脏感 觉神经节中枢突传入 的内脏感觉冲动。
脑干的内部结构
Internal Structures of Brain Stem
灰质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白质 纤维束
网状结构
脑神经核
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
Nucleus of oculomotor nerve
第一章 脑生理解剖概述1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低等脊椎动物的脑较简单,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特别发达,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脑包括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并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在形态上和机能上把中枢神经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脑各部内的腔隙称脑室,充满脑脊液。
一:端脑:(大脑)
1: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它们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每个半球有三个面,即膨隆的背外侧面,垂直的内侧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侧面与内侧面以上缘为界,背外侧面与底面以下缘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为脑回,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从上缘近中点斜向前下方;大脑外侧裂起自半球底面,转至外侧面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在半球的内侧面有顶枕裂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状裂由后部向前连顶枕裂,向后达枕极附近。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即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额叶,外侧裂以下的颞叶,顶枕裂后方的枕叶,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以及深藏在外侧裂里的脑岛(岛叶),另外,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2:两个半球除了脑梁与透明中隔相连以外完全左右分开,半球表面布满脑沟,沟与沟之间所夹细长的部分称为脑回,脑沟并非是在脑的成长过程中随意形成,什么形态出现在何处都完全有规律(其深度和弯曲度因人稍有差异),每一条脑沟在解剖学上都有专有名称:脑沟与脑回的形态基本左右半球对称,是对脑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比较重要的脑沟有外侧沟,起于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上外侧面,中央沟 起于半球上绿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后部,自下向上,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为额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为颞叶,枕叶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侧面的界限是自顶枕沟至枕前切迹(在枕叶后端前方约4cm处)的连线,顶叶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与其他部分不同布满细小的浅沟(非脑沟)
一:端脑:(大脑)
1: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它们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每个半球有三个面,即膨隆的背外侧面,垂直的内侧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侧面与内侧面以上缘为界,背外侧面与底面以下缘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为脑回,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从上缘近中点斜向前下方;大脑外侧裂起自半球底面,转至外侧面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在半球的内侧面有顶枕裂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状裂由后部向前连顶枕裂,向后达枕极附近。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即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额叶,外侧裂以下的颞叶,顶枕裂后方的枕叶,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以及深藏在外侧裂里的脑岛(岛叶),另外,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2:两个半球除了脑梁与透明中隔相连以外完全左右分开,半球表面布满脑沟,沟与沟之间所夹细长的部分称为脑回,脑沟并非是在脑的成长过程中随意形成,什么形态出现在何处都完全有规律(其深度和弯曲度因人稍有差异),每一条脑沟在解剖学上都有专有名称:脑沟与脑回的形态基本左右半球对称,是对脑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比较重要的脑沟有外侧沟,起于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上外侧面,中央沟 起于半球上绿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后部,自下向上,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为额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为颞叶,枕叶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侧面的界限是自顶枕沟至枕前切迹(在枕叶后端前方约4cm处)的连线,顶叶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与其他部分不同布满细小的浅沟(非脑沟)
脑血管应用解剖

脑血管解剖
脑
脑包括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端脑和
间脑通常合称为大脑。 脑各部都有丰富的血管分布。脑血管在形态 结构,行程和配布上均有其特点,这是脑部 血液供应的特殊需要及脑功能的形态学基础。
脑血管特点
1、两种来源: 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且在脑底 部吻合成Willis环,该环是调节脑血液循环的 潜在代偿装置; 2、管壁较薄: 脑动脉壁很薄,类似颅外其他部位同等大小 的静脉;
3、丰富的吻合: 动脉在软脑膜下的广泛吻合,分散并减弱了 搏动; 4、管壁的构造特点: 脑血管管壁的外膜和中膜均较薄,平滑肌亦 少且缺乏外弹力膜。
大脑中动脉分段详解
大脑中动脉(MCA)是颈内动脉两个终支中 较大的血管,缺血及梗塞最常累及此区。大 脑中动脉在解剖上一般分成4段或5段。 M1=水平段 M2=脑岛段(回转段、环绕段) M3=岛盖段(侧裂段) M4、M5合称为终末段或皮层段
脑血管特点
6、行程弯曲: 进入颅内的动脉行程极其弯曲,一般认为此乃脑动 脉无搏动的主要原因; 7、动、静脉多不伴形: 脑的动脉和静脉多不伴形; 8、无完整的静脉瓣: 脑静脉的硬脑膜静脉窦无完整的静脉瓣,但在某些 部位(如上矢状窦的静脉入口处)却有能其导流作 用的瓣状结构;
脑血管特点
9、构成血脑屏障: 脑毛细血管的内皮为紧密连接,无窗孔,周 围被角质细胞的足板所包绕,构成了血脑屏 障(BBB)。某些区域缺乏BBB,包括:松 果体、下丘脑、的正中隆起。垂体后叶、延 髓极后区、后连合、终板和脉络丛;
脑血管特点
3、不同部位血供不同: 脑浅层的动脉有丰富的吻合,皮质血管比髓 质丰富,以视皮质最丰富;(视皮质位于大 脑枕叶皮质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17、18、 19区及距状裂上、下唇和枕叶纹状区,是大 脑皮质中最薄的区域。)
脑
脑包括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端脑和
间脑通常合称为大脑。 脑各部都有丰富的血管分布。脑血管在形态 结构,行程和配布上均有其特点,这是脑部 血液供应的特殊需要及脑功能的形态学基础。
脑血管特点
1、两种来源: 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且在脑底 部吻合成Willis环,该环是调节脑血液循环的 潜在代偿装置; 2、管壁较薄: 脑动脉壁很薄,类似颅外其他部位同等大小 的静脉;
3、丰富的吻合: 动脉在软脑膜下的广泛吻合,分散并减弱了 搏动; 4、管壁的构造特点: 脑血管管壁的外膜和中膜均较薄,平滑肌亦 少且缺乏外弹力膜。
大脑中动脉分段详解
大脑中动脉(MCA)是颈内动脉两个终支中 较大的血管,缺血及梗塞最常累及此区。大 脑中动脉在解剖上一般分成4段或5段。 M1=水平段 M2=脑岛段(回转段、环绕段) M3=岛盖段(侧裂段) M4、M5合称为终末段或皮层段
脑血管特点
6、行程弯曲: 进入颅内的动脉行程极其弯曲,一般认为此乃脑动 脉无搏动的主要原因; 7、动、静脉多不伴形: 脑的动脉和静脉多不伴形; 8、无完整的静脉瓣: 脑静脉的硬脑膜静脉窦无完整的静脉瓣,但在某些 部位(如上矢状窦的静脉入口处)却有能其导流作 用的瓣状结构;
脑血管特点
9、构成血脑屏障: 脑毛细血管的内皮为紧密连接,无窗孔,周 围被角质细胞的足板所包绕,构成了血脑屏 障(BBB)。某些区域缺乏BBB,包括:松 果体、下丘脑、的正中隆起。垂体后叶、延 髓极后区、后连合、终板和脉络丛;
脑血管特点
3、不同部位血供不同: 脑浅层的动脉有丰富的吻合,皮质血管比髓 质丰富,以视皮质最丰富;(视皮质位于大 脑枕叶皮质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17、18、 19区及距状裂上、下唇和枕叶纹状区,是大 脑皮质中最薄的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髓质 小脑核
齿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顶 核
4、小脑的功能
维持躯体平衡(古小脑) 调节肌张力 (旧小脑) 协调肌群运动(新小脑)
二、间脑
1、位置
2、分部和外形
背侧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3、第三脑室
位置 形态 相通
4、内部结构
背侧丘脑核团的分群 特异性核团
额叶 顶叶
分叶 枕叶
颞叶 岛叶
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皮质分区 皮质机能定位
第一躯体运动区 第一躯体感觉区 视区 听区 语言区(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 内脏活动中枢
上下倒置 特点 左右交叉
不对称性
基底核 组成 纹状体 功能
侧脑室 形态 位置
大脑髓质 联络系 连合系 前连合 穹隆连合 投射系 穹隆 内囊
腹后内侧核:接受来自头面部感觉 腹后外侧核 :接受来自躯干和四肢的感觉 外侧膝状体:与视觉反射有关 内侧膝状体:与听觉反射有关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
分泌性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漏斗核
端脑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一、端脑的外形
端脑由两侧大脑半球组成 大脑纵裂和横裂 大脑半球主要沟、回(位置、形态)
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
(一)脑干的组成 脑干包括: 中脑 脑桥 延髓
(二)脑干的外形
1、腹侧面观
小脑、间脑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一、小脑
1、小脑的位置
2、小脑的外形和分叶
外形 蚓部 小脑半球 下面有小脑扁桃体
3、小脑的分叶 前叶 (+蚓垂和蚓椎体,称为旧小脑) 后叶 (- 蚓垂和蚓椎体,称为新小脑)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
内囊
形态
位置
分部
膝部
穿经纤维
皮质脊髓束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前肢
豆状核
皮质红核束
后肢
三、边缘系统
构成 功能
齿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顶 核
4、小脑的功能
维持躯体平衡(古小脑) 调节肌张力 (旧小脑) 协调肌群运动(新小脑)
二、间脑
1、位置
2、分部和外形
背侧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3、第三脑室
位置 形态 相通
4、内部结构
背侧丘脑核团的分群 特异性核团
额叶 顶叶
分叶 枕叶
颞叶 岛叶
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皮质分区 皮质机能定位
第一躯体运动区 第一躯体感觉区 视区 听区 语言区(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 内脏活动中枢
上下倒置 特点 左右交叉
不对称性
基底核 组成 纹状体 功能
侧脑室 形态 位置
大脑髓质 联络系 连合系 前连合 穹隆连合 投射系 穹隆 内囊
腹后内侧核:接受来自头面部感觉 腹后外侧核 :接受来自躯干和四肢的感觉 外侧膝状体:与视觉反射有关 内侧膝状体:与听觉反射有关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
分泌性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漏斗核
端脑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一、端脑的外形
端脑由两侧大脑半球组成 大脑纵裂和横裂 大脑半球主要沟、回(位置、形态)
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
(一)脑干的组成 脑干包括: 中脑 脑桥 延髓
(二)脑干的外形
1、腹侧面观
小脑、间脑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一、小脑
1、小脑的位置
2、小脑的外形和分叶
外形 蚓部 小脑半球 下面有小脑扁桃体
3、小脑的分叶 前叶 (+蚓垂和蚓椎体,称为旧小脑) 后叶 (- 蚓垂和蚓椎体,称为新小脑)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
内囊
形态
位置
分部
膝部
穿经纤维
皮质脊髓束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前肢
豆状核
皮质红核束
后肢
三、边缘系统
构成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