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脑端脑解剖学要点

合集下载

小脑间脑端脑解剖

小脑间脑端脑解剖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髓质
联络纤维 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 质的纤维
连合纤维 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投射纤维 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 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联络纤维
弓状纤维 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连合纤维
胼胝体 前连合 穹隆和穹隆连合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颞横回
(二)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
视觉传导中继站
传入纤维: 视束传递来的双眼的视觉纤维
传出纤维: 视辐射 内囊后肢 大脑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三)上丘脑
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周围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 丘脑髓纹、后连合 脑沙
(四)底丘脑
为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度区 底丘脑核—半身舞蹈病
(五)下丘脑
影响运动起始、计划和协调 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2、运动障碍在同侧 3、共济运动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原小脑综合症:①平衡失调,表现为站立不 稳,行走两脚叉开,左摇右晃;②眼球震颤。 新小脑综合症: ①肌张力降低; ②共济运 动失调,不能准确指鼻,不能快速做交替动 作;③意向性震颤。
扣带沟
楔叶
胼 胝 体 距状沟 舌回
嘴 膝 干 压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半球底面的主要沟回
钩 枕颞沟 海马旁回 枕颞外侧回 枕颞内侧回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前穿质
海马沟
侧副沟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海马结构
海马 hippocampus
齿状回 海 马
齿状回
侧脑室
海马旁回

端脑课件

端脑课件
v 需与语言动作障碍、构音障碍和口吃相鉴别 v 分为流畅性失语和非流畅性失语
PPT学习交流
22
失语
• Broca失语
最主要临床表现为:言语产生明显障碍甚至不能。理 解能力及给物体命名的能力(轻度Broca失语)完好无 损,但构句错误(失语法症),出现音位性言语错乱
(一句话内出现重读错乱以及发音顺序错误)
Ⅰ-Ⅲ层
古旧皮质无此层 人脑最为发达
接受和发出联络 纤维,实现皮质 内联系
内粒层
接受间脑的特 异性传入纤维
粒下层
Ⅴ-Ⅵ层
发出投射纤维, 联络皮质下结 构
PPT学习交流
11
大脑表面成像矮人
PPT学习交流
12
PPT学习交流
13
PPT学习交流
14
大脑功能皮质分区
PPT学习交流
15
大脑皮层病变的临床表现
PPT学习交流
33
额极----发作性症状
v 发作性强迫症状:强迫思维、发作性口吃。
v 癫痫发作:多无先兆,,多有意识丧失,头与眼转 向病灶对侧,病灶对侧肢体抽搐,上肢明显。
v 精神运动型发作:与颞叶海马回、勾回发作基本类 同。
PPT学习交流
34
额叶背侧----运动区损害
• 上肢单瘫
中央前回下部损害,对侧上肢瘫:肢体远端如 腕、手指的运动障碍,类似桡神经损害的表现, 称为假性桡神经麻痹
•下肢单瘫
中央前回旁矢状内侧面损害,对侧下肢瘫 痪,远端为主,与腓神经损伤类似,称为假性 腓神经损伤。
PPT学习交流
35
额叶背侧----运动区损害
皮质性偏瘫:病灶对侧上下肢瘫痪,但程 度不同(中央前回背侧面、内侧面)
面瘫及上肢瘫:下肢很少瘫痪(中央前回 背外侧下部)

间脑解剖学

间脑解剖学

• 外侧视前区及苍白球内侧部(GABA能纤维)
• 腹侧被盖(多巴胺能纤维) —— 外侧缰核
传出纤维:
• 内侧缰核— 缰核脚间束(Meynert 后屈束)— 中脑脚间核、 • 外侧缰核— 缰核脚间束(Meynert 后屈束)— 中缝背核、中
央上核及中脑网状核。
(三)松果体: 位置:连于第三脑室顶的后部,中脑上丘上方。第三脑室的松果体 隐窝。 细胞构筑: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网,散在分布的松果体细胞和神经 胶质细胞。
返回纤维(皮质对该核团的传入冲动起反馈性 调节作用)。 传出纤维—— 发投射纤维至大脑皮质的特定感觉区或运动区。
2) 联络性核团: 内侧背核(MD)
外侧背核(LD)
外侧后核(LP) 枕核(P) 传入纤维—— 接受其它丘脑核团的纤维。 不接受丘脑其他核团的纤维;但接受皮质和皮质
下核的传入。
传出纤维——发纤维投射到皮质联合区。
位置— 髓纹后端的扩展部,顶盖前区的吻外侧。内有缰核。
缰核区分— 内侧缰核:较小,由密集、深染的小细胞组成。 外侧缰核:较大,由疏松排列、淡染的大、中型多极 细胞构成。
传入纤维: • 丘脑前核、隔区(胆碱能纤维)、 • 苍白球、下丘脑外侧部、无名质、 • 外侧视前区、中脑中央灰质 • 中脑中缝核(5-HT能纤维) • 蓝斑核、交感干颈上节(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 ——内侧缰核
传入纤维:主要接受乳头丘脑束和穹隆的纤维。
内侧乳头体核——同侧前腹核、前内侧核 外侧乳头体核——双侧前背核 皮质——皮质丘脑束——绕乳头体——前核 传出纤维:经内囊前支,主要投射至扣带回、海马旁回、
内嗅皮质、下托
前腹核—扣带回中部和后部 (23、24区) 前背核—扣带回后部及胼胝体压后部(23、29 区) 前内核—扣带回前部(32区)

间脑结构-解剖学

间脑结构-解剖学
缰三角内有缰核,缰核被认为是 边缘系统与中脑之间的中继站。
*上丘脑功能——
与嗅觉、视觉相关。
• 丘脑髓纹起自下 丘脑,传递嗅觉 及内脏的冲动至 缰三角内的缰核, 自此核发出缰核 脚间束至中脑。 此即间脑至中脑 的传出通道之一。
• 丘脑髓纹后端的 膨大突起称为缰 三角,它的后方 连于松果体。
• 松果体是一内分泌 器官,又称松果腺。
(可产生褪黑激素,具 有抑制生殖腺和调节生 物钟等作用)。
松果体内的结缔 组织随年龄而增加; 在16岁以后,其结 缔组织及胶质细胞 内有无机物质沉淀 (松果体钙化)形 成脑砂。在X线片上 常以此为标志借以 诊断颅内病变的位 置。
• 两侧缰三角之间 的连合称为缰连 合。在缰连合的 下方,中脑水管 上口背侧壁内的 横行纤维束为后 连合。


(diencephalon )
位于中和大脑
半球之间。
由于大脑半球的 高度发展,间脑仅腹 侧一部分露于表面外, 其余均被大脑半球遮 被,而且外侧又和半 球愈合,所以两者之 间边界不清楚。
分 为 五 部 分
1. 上丘脑
位于间脑背侧部与中 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
包括丘脑髓纹(起于 大脑半球嗅觉中枢的纤维 束)、缰三角(缰核)、 缰连合、松果体。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代表丘脑在进化中最新的部分, 包括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的背侧组 。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经活动
领域,能汇聚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及运动信息;具有情感意识 的辨别分析能力,还参与学习记忆活
间脑的内部结构
背侧丘脑—— 内髓板 前核 内侧核 外侧核--背层 腹层:腹前核、
腹中间核、腹 后核(内侧核、 外侧核)
• 按进化程序的先后,背侧丘脑又可分为古、旧、新三类核团

解剖- 端脑

解剖- 端脑

连 合 纤 维 commissural fibers
旧称连合系,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皮质,包 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隆连合。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是最大的连合
纤维,其中大部分纤维连接两半球的对 应区。横行纤维在大脑纵裂的底部形成 宽而厚的白质板,构成侧脑室顶之大部, 并由此外放射到半卵圆中心,称胼胝体 辐射,分布于新皮质各部。由前向后分 为嘴、膝、干和压部。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由前向后分为三部 分: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
内囊前肢
较短,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头之 间。通过此部的投射纤维有丘脑
前辐射、额桥束以及眶皮 质至下丘脑的纤维。
内囊膝
内囊前肢和内囊后肢呈钝角结合部,尖指向 尾状核头与丘脑之间,角开向豆状核内侧最 凸处。通过此部的纤维有皮质核束。此外,
纹状体的纤维联系
1. 新纹状体的传入联系 主要来自大脑皮
质、丘脑和黑质。
1)皮质纹体纤维 起自全部新皮质, 大脑皮质第Ⅴ层,主要是同侧投射,也 有通过胼胝体及外囊的对侧投射。至今 没能证实纹状体皮质逆向投射的存在。 其传递介质是谷氨酸。
2)丘脑纹体纤维
是新纹状体最重
要也是最大的传入纤维。绝大部分来自 中央中核。 3)黑质纹体纤维 纤维细,无髓或薄 髓,几乎全部来自黑质的致密部。 4)中缝核—纹体纤维 5) 杏仁纹体纤维
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位于大脑半球内,为左右对称的腔隙, 延伸到半球的各个叶中,; 后角:伸入枕叶内; 下角:伸入颞叶内。
1. 2. 3. 4.
大脑髓质
cerebral medullary substance
豆状核
lentiform nucleus

端脑的外形解剖

端脑的外形解剖

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沟和回
• 颞上沟的上方为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在外侧沟的下壁上 有两三条短的颞横回transverse temporal gyrus。
• 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为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颞下沟的下 方为颞下回inferior temporal gyrus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 端脑在颅内发育时,由于端脑的高度发育,大脑半球的表面积迅速 增大,增大速度较颅骨快,而且大脑分叶
• 发育快的部分则隆起,发育慢的部分则陷入,因而形成凹凸不平的 外表,凹陷处成大脑沟cerebral sulci,沟之间形成长短大小不一的隆 起,为大脑回cerebral gyri。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 人脑的这些沟回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使在同一脑的两个半球之间 也存在不同。
主要的沟和裂
• 左右大脑半球之间为纵行的裂隙为大脑纵裂cerebral longitudinalfissure,纵裂的底面有连接左、右大脑半球宽厚的纤维 束板,即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主要的沟和裂
• 扣带沟与胼胝体沟之间为扣带回cingulategyrus。
大脑半球下面的沟和回
• 在半球下面,额叶内有纵行的沟,称嗅束沟olfactory groove,此沟内侧 部为直回straight gyri,外侧部总称为眶回orbital gyri。
大脑半球下面的沟和回
• 眶回又被一“H"形的沟分为四部,外侧部为眶外侧回,内侧部为眶 内侧回,前部为眶前回,后部为眶后回。
端脑的外形解剖
端脑
• 端脑telencephalon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左、右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和半球间连合及其内腔构成。

大脑解剖图谱

大脑解剖图谱

二、颈内动脉
1、后交通动脉 2、脉络膜前动脉 3、大脑前动脉 4、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 眶动脉:额叶眶回内侧部,嗅球,嗅束。 • 额极动脉:额叶前部内侧面。 • 胼胝缘动脉:额上回,扣带回,旁中央
小叶。 • 胼胝周动脉:中央旁叶,楔前叶。
1. 皮质支 2. 髓质支
大脑中动脉
皮质支
1. 眶额动脉:1~3支,行向前上, 6. 角回动脉:全为单支,发出后
硬膜窦
9. 海绵窦 10. 环状窦 11. 岩下窦 12. 蝶顶窦 13. 岩鳞窦(可有)
椎动脉 颈内动脉
脑动脉
一、椎动脉
1、脊髓前动脉 2、脊髓后动脉 3、延髓支
(起至椎动脉)
4、小脑下后动脉 5、桥脑支 6、小脑下前动脉 7、小脑上动脉 8、大脑后动脉 (起至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 颞前动脉 • 颞后动脉 • 距状动脉 • 顶枕动脉
–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 (位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
中回和颞下回 –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
回等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 位于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额下回 –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顶枕沟:将顶叶和枕叶分开
– 前上方:顶叶 – 后下方:枕叶 – 枕叶内侧面为距状沟(自顶枕沟向枕极延伸):
视觉皮层分布于距状沟两侧 – 楔叶: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部分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外侧裂: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将额叶、 顶叶和颞叶分开

间脑结构-解剖学

间脑结构-解剖学
特点: 传导双侧听觉冲动; 最后一级中继站。
2)、外侧膝状体核
视N →视交叉→视 束→外侧膝状体核→发 出F 组成视辐射→内囊后 脚后部→视觉中枢
特点: 传递视觉冲动; 最后一级中继站
3) function of the posterior thalamus后丘脑 It is the auditory and visual relay nucleus.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代表进化过程中较新的丘脑核群, 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主要功能是充当脊髓或脑干等的 特异性上行传导系统的转接核。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代表丘脑在进化中最新的部分, 包括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的背侧组 。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经活动
领域,能汇聚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及运动信息;具有情感意识 的辨别分析能力,还参与学习记忆活
腹侧的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背侧的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由此二核发出到垂体的纤维束叫 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到垂体后叶。 此二核属神经分泌性核)
漏 斗 核 —— 分 泌 各 种 促 激 素的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
*下丘脑中间区 又称结节部 此区有漏斗核
infundibular nucleus 、 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
若一(不自主的 舞蹈动作)。
冠状切面
5. 下丘脑
1)、组成——
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 漏斗、垂体和乳头体。借下丘脑沟 与背侧丘脑分界。垂体是一重要的 内分泌腺。
2)、下丘脑位置
位于—— ①、背侧丘脑
前下方。 ②、视交叉、
视束与大脑 脚之间。
视上部即视前区视上区视交叉上方及其视交叉前缘中间区漏斗的后方后区乳头体内及其上方乳头体内及其上方又因为穹窿在行程中亦伸入下丘脑又把下丘脑分成内外侧两个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